当前位置:首页>
什么是泌尿道?
泌尿道是指体内产生、储存并排出尿液的系统。构成泌尿道的器官包括:
病因是什么?
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 )通常由细菌引起。正常情况下,泌尿道是无菌的,但如果细菌沿尿道上行至膀胱或肾脏,则可引起 UTI。
如果有以下情况,则儿童发生 UTI 的几率增高:
有何症状?
症状取决于患儿年龄和说话能力。
2 岁以下和无法说话的儿童可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表现:
2 岁及以上且能说话的儿童表现为:
有针对性的检查吗?
有。为了查明是否有 UTI,医护人员会进行尿液检查。需将尿液排入一个容器中,以便提供尿液样本。
如孩子未经如厕训练,医护人员将从孩子的膀胱中获取尿液样本。一种方法是将导尿管从尿道插入膀胱排尿取样,随后拔除导尿管,检测尿液。
如何治疗?
可使用抗菌药治疗,这些药物能杀死导致感染的细菌。
症状在用药后 1-2 日内开始缓解。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很重要,否则感染可能会复发。
应何时就诊?
如症状未缓解或反而加重,或无法用药,应就诊。
如在将来再次出现 UTI 的症状,应就诊。
多次复发怎么办?
如 UTI 多次复发,医生可能会建议每日使用抗菌药,这能预防 UTI 更多发生。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成年女性最容易感染的是什么病?是妇科疾病吗?还是感冒发热?其实都不是,成年女性最容易患的其实是尿路感染。这是属于泌尿科的一种疾病,尿路感染并不是只有女性会得,那么为什么我们常见的尿路感染患者女性较多呢?关于尿路感染的一些知识,你一定要了解,尤其是女性朋友,一定懂得防治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就是因为尿道细菌过多引发的炎症,较为明显的病症是排尿时会有刺痛、灼热的感觉。甚至尿路感染会通过性生活来传播给你的另一半。那么女性为什么比男性更容易得尿路感染呢?因为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统结构不太相同,男性的尿路要比女生的尿路更长,女性的尿道平均在4-6cm左右,而男性的尿道平均都在16-22cm左右。不说长度说结构,男性的尿路有两个弯曲,而女性的尿道与阴道口相近,阴道口由于肛门口相邻,这种结构也就导致了细菌的交叉感染。而且女性尿道比较直,细菌也就更容易扩散了。
另外,性生活也会对尿路感染造成影响,男女双方在性生活过程中,受激素影响,身体会产生大量的分泌物质,这些物质会吸附在女性阴道壁上为细菌繁殖提供养分,加上女性的尿道结构,就使女性患尿路感染的几率远高于男性。
一进入夏季,温度骤升,高温之下我们流汗过多体内水分自然也就减少了。如果我们每天的饮水量不够,就会使我们排尿次数减少。那你不知道的是,在排尿过程中,尿液其实也会帮你冲刷尿道。排尿少了,尿道冲刷次数也就少了,这样就会使细菌更容易滋生。如果尿路里滋生了大量的细菌,那么离尿路感染就不远了。
多喝水,少憋尿
多喝水自然是为了多排尿,多冲刷尿路。少憋尿则是因为憋尿过久会引起尿液回流,极易把细菌带回到肾脏里面,不仅容易尿路感染,还可能诱发肾积水。
保持个人卫生
个人生理卫生的保持很重要,一定要常清洗私处,勤更换内裤,防止细菌过度滋生。
戒烟酒
如果你长期吸烟酗酒,会使你抵抗力下降,使你尿路感染的几率上升,甚至可能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
泌尿道感染是指细菌感染泌尿系统,包括尿道、膀胱、输尿管和肾脏等部位,可导致尿频、尿急、尿痛、下腹痛、低热等不适。
1.尿频:感染会刺激尿道和膀胱,导致频繁地排尿的感觉。
2.尿急:感染引起尿道和膀胱的炎症,使患者感到突然而强烈的尿意。
3.尿痛:尿道和膀胱的炎症会导致尿痛或灼热感。这种疼痛可能在排尿时更为明显。
4.下腹痛:泌尿道感染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腹部或盆腔的不适或疼痛。
5.发热:如果感染的症状比较严重,部分患者身体可开启防御功能,进而导致发热的现象。
泌尿道感染的症状类型比较多,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尿道炎、膀胱炎困扰着很多的女性朋友,而夏天非常的炎热更是尿道炎的高发季节,因为排汗较多、再加上水分摄取不足,水分大量的流失,最后就导致了排尿的频率降低,从而导致了尿道炎等一些泌尿感染。女性朋友又因为生理构造的原因,更容易受到感染,根据统计显示女生患上泌尿感染的几率在一生中高达50%,比男性高八倍之多,非常震撼。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泌尿道感染的相关基础知识吧。
泌尿系统包括很多部分: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所以尿道炎或者膀胱炎都属于泌尿道感染,当细菌或者其他微生物由尿道侵入之后,如果无法及时的排出,就很有可能引起感染,导致了病人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刚刚去完厕所之后还是一直有尿意,非常烦躁,对生活也有很多的不方便,这都是泌尿感染的典型症状,而泌尿道感染中,最常见的就是我们说的尿道炎和膀胱炎,严重的可能导致急性肾盂肾炎。
尿液在体内本来应该是无菌的,但是因为尿道口是开放的通道,难免会有细菌和微生物乘机而入,由此进入泌尿道。常见来自肛门处的大肠杆菌,若是因为擦拭的时候而被带到尿道,从而感染、导致尿道炎,若细菌经过尿道逆行到了膀胱,就会转变为膀胱炎,如果情况严重的话,细菌可能往上感染到肾脏,甚至经由血液循环系统危及全身。
尿道炎等其他泌尿道感染情况若是很轻微,很可能是没有症状的,另外,症状也可能因为性别、年龄、体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以下为常见的几种症状:
1. 尿急、夜尿
2. 尿频,尿量却少
3. 尿中带血
4. 尿液有异味
5. 尿液呈现混浊状
6. 排尿会痛而且有灼热感
如果有上述的几种情况,那么表示泌尿道可能已经感染,请尽快的就诊医治;如果出现畏寒、发烧、头晕、想吐或者腰酸背痛的症状,表示肾脏可能受到了感染,则必须立刻的去治疗。
这些小知识大家了解了吗?虽然夏天是泌尿道感染的高发季节,但是不代表冬天就没有发作的可能性,必须要随时的注意才能及时发现自己身体的异常,早日检查,尽早就医,只要处理得当就没有治疗不好的疾病。最后祝大家远离疾病,健康生活。
尿失禁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尤以女性为甚。2001年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对武汉地区426例18岁以上成人进行尿失禁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尿失禁患者136人,占被调查人群的31.9%,女性93人,男性43人,分别占各自人群的40.3%和22.1%。在了解所有调查对象的就医倾向时,只有34.04%的调查对象有就诊意向。
引起尿失禁,一般有三种情况:
其一,可能是膀胱过度充盈
前列腺增生等疾病造成的尿潴留,随着膀胱内尿液积聚,使膀胱内压不断增加而超过尿道阻力时,尿液便可持续由尿道流出,临床上叫充溢性尿失禁。
其二,可能是尿道括约肌松弛
产妇和老年妇女尿道括约肌退行性病变、重症肌无力以及会阴手术、分娩等括约肌损伤都可引起尿失禁。尿失禁常在负重、行走、咳嗽、大笑、打喷嚏等情况下发生。临床上称之为压力性尿失禁。
其三,可能是中枢神经损伤或病变
外伤等造成支配膀胱的脊髓神经损伤,或者神经传导功能发生障碍,使排尿的初级中枢与大脑皮质失去联系,引起尿失禁。
应对策略
尿失禁虽不能致命,但却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所以,应积极预防。
①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慣,防止尿道感来;
② 保持有规律的性生活;
③ 加强体有锻炼,积极治疗各种慢性疾病,以免引起腹压增高而导致尿失禁;
④ 妇女生小孩后要注意休息,不要过早负重和芳累,每天应坚持收缩肛门5-10分钟;
⑤ 平时不要憋尿,还要注意减肥,如果有产伤要及时修复;
⑥ 注意饮食清淡,多食含纤维丰富的食物,防止因便秘而引起腹压增高;
⑦ 早发现,早治疗。如果发现阴道有堵塞感或其他各种不适的感觉要及时就诊。
盆底肌群锻炼法
盆底肌群锻炼法有助于提升盆底肌张力,改善膀胱功能;
① 每日进行45-100次紧缩肛门及阴道运动,每次3-5秒;
② 平躺在床上,每天至少进行仰卧起坐运动2次;
③ 平卧在床上进行快捷而有规律的伸缩双朋运动,每日3次;
④ 提倡蹲式排便,蹲式排便有益于盆底肌张力的维持或提高。
尿痛
如果排尿时疼痛,可能是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十分常见,在感染性疾病中,它的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居第二位。由于女性解剖与生理上的原因,更易患尿路感染(如新婚夫妇性生活不洁常会造成女方尿道、膀胱细菌感染发炎)。尿道、膀胱细菌感染发炎,致使尿道黏膜充血肿胀,排尿时会产生剧烈的疼痛。尿路感染的特征是尿频、尿急、尿痛的膨胱刺激症。
急性尿路感染可伴有发热、寒战、腰痛;慢性尿路感染可见低热、腰酸、轻度水脚,患者肾区有叩击痛,尿液混浊,尿的臭味很重。有以上症状,就基本上可确诊为尿路感染。但是,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很多、医生还要根据病情做一系列化验与检査才能明确诊断。因此,患者应给予积极配合。
如果排尿时疼痛,有血尿,可能是结石、肿瘤压迫尿道所致。
血尿伴有腰部胀痛或一侧腹部绞痛,以肾、输尿管结石的可能性最大,疼痛大多向下腹部或低尾部放射,疼痛银转不安,多为输尿管结石。
并不是所有的结石都会引起尿痛,主要与梗阻程度、积水速度以及结石活动程度相关。较大的结石,或者在肾脏、输尿管、膀胱里不活动的结石,如果没有造成突发的梗阻和感染,不会出现疼痛。较大的尿路结石活动较少,大多数疼痛不厉害;而较小的结石容易活动,一旦堵在输尿管内突然引起梗阻,疼痛就非常剧烈,常称为肾绞痛。
尿痛应从防治各种生殖道疾病开始。
尿急
如果排尿急迫,常与尿频、尿痛同时发生,可能是泌尿系炎症所致。憋不住尿,稍有排尿意愿就已排出尿液即为尿急,大多是由于膀胱、尿道及前列腺急性炎症或膀胱容量显著缩小所致,常与尿频、尿痛同时发生。如果排尿急迫,可能是心理性因素所致。人们总有一种感觉,在即将上火车、登机、出发的时候,习惯性解一下小便,可不少人解了以后很快又有尿意,这就是精神作用的结果。
精神紧张或与排尿相关的神经病变,均可引起神经系统反射紊乱,发生尿急、尿频。神经性多饮多尿症、神经性膀胱炎,就是常见的精神神经性因素所致。
经常失眠、消化不良,或严重的神经衰弱,在睡觉之前常常小便频繁、急迫,这种情况多见于中年女性。精神性因素引起的尿急,一般表现为小便较少,明显有精神作用的“迹象”。精神紧张引起的尿急,对身体健康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可进行心理治疗和调节神经的药物治疗。
每年暑假外出旅游成了很多家庭的选择。这不,隔壁王女士刚放了高温假,就带着儿子游山玩水去了。在王女士走后第三天,我便收到了她的电话。“我好像上火了,小便的时候火烧火燎地疼,总是频繁上厕所,有几次还差点没憋住,到了厕所却淋淋沥沥地尿一点儿。
上午出去玩,什么都没干,净找厕所了,你说我该怎么办啊?”经诊断王女士患上了尿道炎。我嘱咐她一定要多饮水、多排尿,晚上用温水清洗外阴。为了保险起见,我还让她去当地医院做了相关检查,以选择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第二天,王女士便告诉我好多了。
王女士之所以会患上尿路感染,跟她喝水少、憋尿的行为是分不开的。尿液除了能排出自身代谢的废物外,还能冲走尿路里绝大部分的细菌。旅途中,王女士嫌麻烦,在将近五个多小时的车程里没喝过水,尽管这样,王女士还是憋了很久的尿。随后游玩的两天,为了避免找厕所的麻烦,王女士也是能少喝水就少喝,能多憋一会儿尿就多憋一会儿。就这样,没两天尿道炎就找上了她。
尿道炎是尿路感染的一种,多有大肠杆菌引起。随着细菌的上行感染还会导致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等。中医称本病为淋证,多因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非特异性尿道炎和淋菌性尿道炎,后两种临床表现类似,必须根据病史和细菌学检查加以鉴别。多为致病菌逆行侵入尿道引起。女性感染后有分泌物,转为慢性时表现为尿道刺痛和排尿不适,尿道分泌物减少,呈稀薄浆液状,急性发作时耻骨上区和会阴部有钝痛,可见尿道口发红,有分泌物。
除了上述原因外,生活中还有很多不良习惯,都会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为此小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饮食清淡,多饮水,多排尿,保证每日尿量在1500毫升以上。
第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大小便前后应洗手,大便后应由前向后擦拭,洗澡应以淋浴为主。
第三,勤换洗内裤,内裤洗净后要放在通风处或阳光处晾干。
第四,生理期时,勤换卫生巾,并清洗外阴。
第五,健康卫生的性生活。夫妻双方性行为前后都要清洗外阴,性生活后注意排尿。
风湿性关节炎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关节炎症反应性疾病。临床上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等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患者主要表现为关节局部呈红、肿、热、痛,反复发作。患者注意保暖,避免潮湿和受寒,风湿热活动期必须卧床休息。
2.药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原则是清除链球菌感染灶,去除诱因,抗风湿治疗,控制临床症状,处理并发症。患者可遵医嘱应用罗红霉素注射液、林可霉素注射液、苄星青霉素注射液等药物抗感染治疗,同时应用塞来昔布胶囊、醋酸泼尼松片等药物抗风湿治疗。
3.物理疗法: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根据疼痛部位也可以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或者熏洗等物理疗法来辅助治疗,缓解症状。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避免居住在潮湿阴冷的环境,饮食上要营养均衡,如患者症状较重,建议及时就医检查,遵医嘱规范治疗。
新生儿及儿童听力障碍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小的负担,有数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万新生儿患有听力障碍,还有部分儿童因某些疾病造成后天听力残疾。因此为了预防新生儿及儿童的听力障碍,我们有必要了解,哪些情况可能会造成儿童听力下降。
先天听力下降大致分为3大原因:
1.遗传因素
遗传性耳聋占儿童听力障碍的比例很高,如果父母双方有耳聋的家族史,那么孩子非常有必要做听力的筛查;
2.围生期危险因素
在妊娠期间,母亲患梅毒、风疹等疾病时,有可能造成体内胎儿听神经发育受损;母亲服用一些药物也可能直接导致胎儿内耳及前庭功能发育受损;母亲若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甲减等危险因素,因母体自身代谢异常而导致胎儿发育受限;母亲一些不良习惯如吸烟、饮酒等,不仅会增加流产风险,胎儿听力及其他功能也会受损。
3.高危新生儿
新生儿缺氧、早产、胆红素增高可能会导致儿童听力障碍。
后天听力下降原因:
1、主要是服用耳毒性药物导致,我们熟悉的庆大霉素,就有很强的耳毒性,可能会造成儿童听力永久性损害。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目前这些药物临床应用起来十分谨慎。
2、时常掏耳朵、玩耍时放置异物入耳朵导致鼓膜穿孔、噪声刺激耳道损伤、耳膜长时间进水等因素会损伤孩子的听力,一些耳部疾病如中耳炎等也能使患儿听力损害。
3、某些家长应避免教育子女的不良作法,比如在辅导作业及孩子犯错时,家长要避免猛击患儿头部,这样会引起外伤性耳聋,应予以纠正,对于年幼儿童的照顾也必须周到,以免头部摔伤,从而引起内耳受损造成耳聋。
所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谨慎给孩子用药,让儿童避免长时间接触噪声及突发爆震性噪声,尽量保持耳道清洁、干净,避免让孩子乱挖耳朵。一旦怀疑孩子的听力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去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可以通过突发的声源来观察孩子的反应。对于听力下降的儿童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必要时佩戴助听器及植入人工耳蜗,避免由于听力下降而影响儿童言语功能。
导致男性斑秃现象的原因,主要考虑和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精神神经因素、感染因素、过敏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斑秃的发生会有一定遗传基础,如父母有斑秃现象,那么子女出现斑秃的概率要比常人高很多。
2.免疫因素:男性毛囊免疫豁免机制被破坏,是发生斑秃的重要关键,可能会并发白癜风、甲亢、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3.精神神经因素:斑秃可能是由于神经压力所触发,比如紧张焦虑、抑郁失眠、神经衰弱等。
4.感染因素:斑秃可发生于真菌感染、流行性病毒感染、带状疱疹以及梅毒等疾病之后,可能和感染后导致的机体免疫力下降有关。
5.过敏因素:斑秃患者合并特应性皮炎的几率要比常人要高,所以考虑和过敏因素有关。
建议可结合自身的情况,前往医院就诊,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尽可能地阻止疾病发展,减缓脱发症状并促进生发。
这段时间,身边“咳咳咳”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婴幼儿容易中招。很多人都以为是感冒,其实很可能是“百日咳”。
近日,国家疾控局发布的通告显示(图1),一种古老的传染性疾病——“百日咳”卷土重来,今年1-2月,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已致13例死亡[1]。
通告一发布,很多人担心起来:百日咳是什么病?怎么判断孩子的咳嗽是不是百日咳?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百日咳伤害呢?
针对大家的问题,京东健康特别整理了一篇百日咳家庭防护和就医攻略。
图1:国家疾控局发布的2024年1-2月百日咳发病数和死亡数
Part 1:什么是百日咳?和感冒有什么区别?
很多年轻家长对百日咳比较陌生,其实在百日咳疫苗问世之前,这种古老的传染病曾是导致6月龄以下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百日咳,它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从名字不难看出,这种疾病的咳嗽时间特别长,一般来说可持续2~3个月,很不好治。
百日咳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6月龄以下未及时接种疫苗的婴儿威胁最大。
百日咳初期与感冒症状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后期。
一般来说,感冒症状通常在一周内逐渐好转,而患了百日咳的婴幼儿一般经过7~10天左右,才会出现明显的阵发性、痉挛性剧咳。
剧烈的痉挛性咳嗽常引起反射性呕吐,还可导致面部充血、毛细血管破裂,出现球结膜出血、面部皮肤出现出血点等表现。
最后孩子可能咳出大量黏液,并由于大力吸气而出现犹如鸡鸣样吼声,昼轻夜重[2]。因此,在古代中医称其为“鸡咳”或“鹭鸶咳”。
也有一部分百日咳患者痉咳期症状相对较轻,仅表现为持续2-4周的慢性咳嗽,特别是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常常没有典型痉咳,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持续 2 周以上。
如果有以上症状,千万别掉以轻心,一定要去看医生。
Part 2:百日咳为什么突然间增多?
百日咳很早就被纳入了国家免疫规划,我国为3月龄婴幼儿免费接种百白破疫苗,自计划免疫实施后,百日咳的发生率已经大为减少。
但近年来,不止我国,全球范围来看,很多疫苗覆盖率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疫情导致了很多地区儿童没能按时、及时接种疫苗。
根据我国百日咳发病数据来看,百日咳的发病患者群主要是以未接种或者未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的婴幼儿为主。
二是百日咳病毒近年来在不断变异。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百日咳鲍特菌MLVA型别变迁研究结果显示,2016—2022年,百日咳型别在不断变化:百日咳型由2016年的MT32型、27型到2022年主要转变为MT28型。MT28型在上海首次报道。
MT28型毒力较强,引起小范围的扩散流行。MT28型红霉素耐药率超过80%,和原始的百日咳疫苗组发生免疫逃逸。
监测结果提示:百日咳疫苗保护性抗体降低,现有百日咳疫苗对目前流行的百日咳菌株不耐受[3]。
人类和疾病的抗争是个漫长的过程,也不用过于担心,虽然患病病例有增多,但仍在可控范围内。
Part 3:婴幼儿打了疫苗,为什么还会感染百日咳?
前面提到,百日咳病毒近年来在不断变异,是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还有个客观事实:百日咳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维持时间不够长,保护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是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苗、破伤风类毒素(DTaP)三联疫苗。
接种时间为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通常疫苗接种3~5 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
由于婴幼儿预防接种时间间隔较长,没有全程接种疫苗的儿童,百日咳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完成首剂次百日咳疫苗的接种后,保护有效性只能达到45%,如果完成3剂次的基础免疫,保护有效性能提高到98%左右。
建议所有适龄婴幼儿都应在免疫程序里尽早完成疫苗全程接种,以远离百日咳感染风险。如果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2]。
需要警惕的是,百日咳不只是一种儿童疾病。
在许多国家观察到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由于青少年和成人的疫苗获得性免疫力已经减弱,导致大量未受保护的人群可能感染百日咳。
百日咳的典型临床特征包括阵发性咳嗽和百日咳。但在成年人中,症状多少不太典型,难以识别,这大大增加了成年人传染给家庭成员的风险。
Part 4:怎么防范百日咳?
对于婴幼儿,最好的防护办法是及时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
目前我国没有针对成年人的百日咳疫苗,也尚未推荐在成年人群进行加强免疫。
为了保护自己,也避免家人感染,不管婴幼儿、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防范百日咳。
1.及早识别并就医
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感染百日咳后的症状不一,符合以下任一项条件者,应高度怀疑是百日咳,就请尽快到医院就诊,做百日咳鲍特菌等检查,以排查百日咳[2],然后根据医嘱服药:
(1)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2 周;
(2)婴儿有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窒息、发绀和心动过缓症状,或有间歇的阵发性咳嗽,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3)大龄儿童、青少年、成人持续 2 周以上咳嗽,不伴发热,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2.做好隔离
百日咳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许多咳嗽的青少年及成年人,可能使隐性带菌者及不典型症状的患者,也有传染性。
因此,需要对百日咳病人进行隔离,以保护婴幼儿等易感人群。
3.日常防护
稍微令人安心的是,百日咳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无需消毒处理。
日常防护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室内通风,让衣物在阳光下暴晒,对痰液及口鼻分泌物进行消毒处理,勤洗手,戴口罩。
希望所有人远离百日咳,健健康康的享受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