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引起痴呆的病因众多,中风(脑卒中)是痴呆重要的危险因素。
脑血管疾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存在“三高”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病残率高”的特点。对中老年健康威胁甚大,中风后往往可出现失语、肢体偏瘫、麻木或痴呆等不同的后遗症。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所致的脑血管病,如大片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皮质下白质脑病或出血性中风,有时病灶虽不大,但累及与认知功能有重要关系的部位如海马、边缘系统等均可出现血管性痴呆。据有关资料报道,年龄>=60 岁在中风后 3 个月出现痴呆者为 16%~26%。在老年性痴呆中,西欧地区的血管性痴呆约占 65 岁以上老人痴呆的 10%~20%;日本报道为 30%~40%。故中风和痴呆关系非常密切。由于中风的病因可以防治,因此及早控制中风的危险困素,一旦发生中风就积极治疗,对防止或减轻痴呆等中风后遗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提出的是,有些病人并无中风史,由于长期性缺血(脑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和低血压等)也可引起智力减退甚至痴呆。故血管性痴呆并非中风特有,其他部位病变(尤其心血管病)也可发生。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中风是怎么影响这个世界的?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13年国家卒中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的中风发病率和死亡率全球最高,且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中风患者的发病年龄比西方人早10年。
2019年6月,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分析了1990~2017年近30年间、中国34个省份(包括港澳台)居民的死亡原因,中风一直高居中国主要死亡原因的榜首。
被贴上“老年病”标签的中风越来越爱找年轻人了:我国35岁以下人群发生中风占总数的9.77%。
中风是脑卒中(cù zhòng)的俗称,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血管突然破裂出血引起脑组织损伤或大脑血管堵塞导致大脑缺血的一组疾病。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教你从中风的危险因素入手,将这种疾病扼杀在摇篮之中。
受访专家
中国卒中学会常务副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王拥军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彭斌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神经学》发布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所收集的数据,对1990年~2013年间100多个国家的中风情况进行评估后发现,中国是全球中风风险因素占比最高的国家之一,情况不容乐观。
其风险因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是行为因素,包括饮食、吸烟、运动等;
第二是代谢因素,包括身体质量指数(BMI)、血糖、胆固醇等;
第三是环境因素,即空气污染。
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现有中风患者1494万人,每年新发病例330万人;每年脑血管病死亡154万人,存活者中80%左右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九成中风由危险因素所致,控制好下面这些高危因素,中风是可以预防的。
代谢因素——高血压
临床数据显示,我国71%的脑卒中死亡都和高血压有关。因此,建议普通人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脑梗死患者尽量控制到130/80毫米汞柱以下。
代谢因素——高血脂
血脂异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的患者,是脑卒中的高危/极高危人群。
代谢因素——糖尿病
约20%的脑血管病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一般情况下,建议密切监测血糖,对发生卒中的糖尿病患者,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在7%以下。
日常多吃低能量、高纤维素食物,如绿色蔬菜、胡萝卜、燕麦、柑橘等,能延缓肠道吸收糖分;同时少吃甜食及高脂、高动物蛋白食物。
代谢因素——体重超标
无论是缺血性卒中,还是出血性卒中,患病风险都会随体重增加而升高。
国际上公认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是身体质量指数(BMI),计算方法是: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普通人最好将其控制在24以下;心脑血管患者更要严格要求,BMI以20~22之间为宜。
同时日常少吃油炸食品、少喝碳酸饮料、避免暴饮暴食、每周至少保持3~5次运动。
生活因素——高钠饮食
国人高血压发病率居高不下的罪魁祸首就是“高钠饮食”。除了食盐以外,“钠”还潜藏在面包、汉堡、腌肉、零食、咸菜、辣椒酱等食品中。
日常饮食要少吃以上食物,且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少于6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在此基础上还应减量。
生活因素——吸烟
我国是烟草大国,烟民人数超过3亿,吸烟是导致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生活中要尽量做到不吸烟,同时远离二手烟甚至三手烟。已患心脑血管疾病,戒烟也能达到阻止血管进一步损伤。
环境因素——空气污染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居高不下还与空气污染密切相关。
大家雾霾天减少出行,出行时尽量佩戴N95口罩。
室外空气质量不好时,早晨、傍晚别开窗通风,同时避免室内吸烟。
此外,房颤容易引起心源性脑栓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如果平时有间断心悸、脉律不齐,一定要到心内科就诊。
同样是中风,为什么有的人康复后生活可以自理,有的人却瘫痪在床?这跟救治的时间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中风期间患者每小时有近1.2亿个脑细胞死亡,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大脑每小时老化3.6岁。
无论脑梗死还是脑出血,都有一个抢救黄金时间。
如果能在发病3小时内就接受溶栓治疗,超过50%的患者会康复或部分康复。
发病4.5小时内的静脉溶栓治疗,6~8小时内的介入取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
因此,早一点识别中风并及时就诊非常重要。识别中风,要记住“120”原则: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代表“查看两只手臂是否单侧无力”;
0代表“聆(零)听患者讲话是否清晰”
通过这3步,基本可判断患者是否发生中风,如有以上任何一个症状,应马上拨打“120”。此外,如果突然单眼或双眼视物困难;头痛、恶心、呕吐甚至神志不清;动作不协调或没有先兆突然跌倒,也要高度警惕中风。
等待救护车期间,患者应侧卧于平坦处,注意保暖,并保证口腔无异物等。▲
本期编辑:张杰
中风后,尽管身体恢复缓慢,但有时会出现情绪低落或无理取闹。也许是“血管性失智症”
动脉型失智症是继退化性失智症之后第二大失智原因,约占所有失智症患者的20~30%,发生于脑血管病变之后,如果是严重中风,在康复后1年内有5%的机率转变为失智症,5年内机率上升到25%,算是蛮高了。
一般而言,小中风,受损的血管比较不会影响认知功能,但复发或发展为小中风的机率会越来越高,所以还是要特别注意;而阻塞小中风的血管,如果恰好位于认知区域,也会引起失智,而一些小中风在出现症状之前并不会有症状,直到出现症状时,可能已经是多次中风,从而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
由于血管性失智症一定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因此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就成了常见病,同时也可能伴有老年人常见的退行性失智症,如阿兹海默症等。但中风后所致的单功能减退,不能说就是“失智症”,如失语症、语言障碍等,一定要有记忆丧失、认知功能障碍才属于失智症。
它是一种退化性疾病,开始发病后认知功能下降,并且病程加快,不仅记忆力减退,人格改变的症状也更加明显。但是血管性失智症是由脑神经损伤引起的,在接受治疗后可得到轻微缓解,再下降,因此又被称为“阶梯退化”。
血管性失智患者性格变化较慢,一开始可能仅仅是反应迟钝、健忘,或有晕眩感觉,在快要中风的时候,或在中风后还能行走的人中,也可能会出现步态不稳、行走迟缓,但也会逐渐合并其他心理问题。
比如无名的哭泣,抗压减低,变得不喜欢接触人群,甚至有忧郁情绪,但有时又会自己开始大笑等重复行为;这些很容易被身边的家人认为是中风、卧床所致的心理问题,其实是失智症的症状。而且在发病较长时间后,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
一旦出现认知功能紊乱,失智患者很难治愈,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脑血管病变,可以像电脑断层、核磁共振一样对其进行筛查;而如果颈动脉出现狭窄,供脑血液流动,也会因脑缺血而导致认知功能紊乱,高血压更是一种高风险的病变群体。
简言之,避免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是防止血管性失智症的方法,如吸烟、饮酒、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等,并且要注意多喝水,如果有家族病史也要尽早筛查。
然而,与阿兹海默症相比,血管性失智症只要在早期恢复脑供血,就能阻止一些轻微损伤,并恢复一些认知功能;就像由于颈动脉狭窄而导致的脑缺血一样,可以放入血管支架扩张,减缓脑神经病变。
你知道风湿热吗?
医学上风湿热是一种咽喉部A组乙型溶血链球菌感染后反复发作的全身结缔组织炎症,主要累及关节、心脏、皮肤和皮下组织,临床上表现以关节炎和心脏炎为主。
所以,千万不能忽视风湿热,也许你感觉它离自己很遥远,但事实上,很多人却生存在风湿热的魔爪之下,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30岁的小邹就是一名风湿热患者,更不幸的是,他饱受风湿性心脏病的困扰已经很多年,众所周知,风湿性心脏病主要是对心脏瓣膜有伤害,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以二尖瓣最常受累,其次是主动脉瓣。
而小邹所罹患的正是二尖瓣狭窄,医生说,正常二尖瓣口的面积约4-6平方厘米,如果瓣口面积减小至1.5-2.0平方厘米,属于轻度狭窄,如果为1.0到1.5平方厘米,则为中度狭窄,如果小于1.0平方厘米,则为重度狭窄。
一般轻度的二尖瓣狭窄可以并无不适,但如果狭窄达到了中度以上,患者就会有呼吸困难,咳嗽,咯血,血栓栓塞等症状,更糟糕的是,到目前为止,风湿性心脏病尚无一种能够治愈的方法,即便有二尖瓣成形术,二尖瓣置换术,二尖瓣分离术等一些解决二尖瓣狭窄的手术,虽然能让患者生活质量和存活率提高,但这也并不能达到百分之百治愈。
因此,对于30岁的小邹来说,他是不幸的,因为长期身体不好,让整个家庭花费巨大,后期医生说需要手术治疗,但家里却实在拿不出钱了,事实上,医生说,小邹的二尖瓣狭窄已经达到了重度,如果不手术,死亡率将会非常高。
家里本想着能攒够钱再带小邹去做手术,但他却再也没等到那一天。
救护车的呼啸声震耳欲聋,可等到医生赶到事发现场的时候,发现小邹瞳孔已经散大至边缘,颈动脉搏动消失,自主呼吸消失,心电图为一条直线,很明显,他已经死去多时了,死神连抢救的机会都没留给医生。
从家属描述的情况来看,小邹死前一直喊胸痛,
医生分析,很有可能是发生了急性血栓栓塞,这是二尖瓣狭窄最严重的并发症,约20%的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血栓栓塞,一旦栓塞,死亡率几乎可以达到80%以上。
小邹的父母抱着儿子僵硬的身体失声痛哭,但却无法挽救小邹年轻的生命,医生说风湿热多发于冬春阴雨季节,寒冷和潮湿是重要的诱因,任何年龄都可发病,最常见是5-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因此在季节变换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暖。
中风病为中医疾病名称,西医称之为卒中,包括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即为脑出血和脑梗死,中风病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液中过多脂质沉积在动脉壁形成斑块,会使血管变脆和血管直径变窄,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脂类物质不断在血管壁上沉积,将会形成不可逆的动脉硬化,加上老年人血液流速较慢,会进一步增加脂类等物质的沉积,所以老年人普遍都会存在动脉粥样硬化,老年人动脉硬化较青中年人程度重,血管变脆,所以当情绪激动、血压稍有增高时就会引起脑出血,血管的狭窄程度也较重,加上血流速度慢,更容导致脑血栓形成。
糖尿病也是一种慢性疾病,疾病的发展需要一定时间的过程,糖尿病引起中风的原因在于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是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是病理基础,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速度要高出好几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血液中糖含量增高,会使血管壁上糖原沉积增加,二是血糖高时会影响脂类的代谢,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房颤也是一种多见老年患者的疾病,房颤属于心律失常,房颤主要引起脑栓塞。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风病不像感冒病一样受邪即发,中风病是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硬化,病理因素的形成有一定的时限,是发生于慢性病导致的并发症,所以多见于老年人,正是如此,中风病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可以大大的降低中风病的发病率,随着生活的改善,现在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出现年轻化,同时警示着青中年人应积极锻炼身体,平衡饮食。
中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如果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既往血压较高,加之血压控制不好,血脂一直居高不下,同型半胱氨酸也比较高的话,那么就需要规律服用降压药以及其他配合保护心脑血管的药物。比如同型半胱氨酸高的话,就需要服用叶酸以及甲钴胺配合治疗,血脂比较高的话需要服用他汀类的降脂药物等等。
第二,如果长期以来患者的情绪波动比较大,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情绪波动的时候就是会进一步影响血压,进而使得脑血管比较脆弱,所以可能会在一次突然地情绪激动之后发生脑血管破裂发生中风,所以,我们就需要稳定情绪,避免情绪波动幅度过大,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
第三,如果患者生活饮食习惯不合理,长期以来吃饭油腻、滋腻、辛辣刺激、高盐、高糖、高胆固醇等,久而久之,就会使得血液粘稠,进而容易生成动脉斑块,使得脑血管变细,进一步脑供血不足,那么我们就需要调整生活饮食习惯,避免高盐、高糖、高胆固醇等食物,清淡饮食,适当地多吃一些膳食纤维类食物,或者适当地喝一些酸奶,调整一下肠道菌群,使得大便通畅。
第四,长期劳累,休息不过来也容易诱发中风,所以,我们就需要避免长期处于疲劳的状态,一定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脑卒中俗称中风或脑中风,它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脑卒中的发生是由生活方式、环境、遗传、慢病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也发布了通知,确定了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为“战胜卒中,再立人生”,口号是“早诊早治”!这绝对不只是个口号,预防脑卒中真的应该渗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为什么呢?
卒中发病后,存活下来的患者大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家庭、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坊间也流传着一句话:一人中风,全家“发疯”!一人瘫痪,全家“瘫痪”!因此,识别卒中前兆非常重要。
“中风”前兆 注意七个反常现象
其实在脑卒中发生前数分钟,甚至数天内,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大家可以在发作前提早就医预防。
① 身体一侧或双侧、上肢、下肢或面部出现无力或活动不灵 。
② 感觉口唇、面舌、肢体麻木,耳鸣、听力下降。
③ 单眼或双眼突发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或看东西有重影。
④ 言语表达困难或理解困难。
⑤ 头晕目眩、失去平衡,或任何意外摔倒,或步态不稳。
⑥ 头痛,通常是严重且突然发作或头痛的方式与往日不一样。
⑦ 性格、行为、智能方面突然一反常态。
这些症状可能只出现一会儿,也可能反复发作逐渐加重,大家要提高警惕。
“中 风”发作 三步快速识别
中风的最佳抢救时间是发病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此时间内及时救治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那么如何快速识别脑卒中呢?“中风120”是一种适用于国内的迅速识别脑卒中和即刻行动的策略:
• “ 1 ” 代表 “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
• “ 2 ” 代表 “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
• “ 0 ” 代表 “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
如通过这三步观察怀疑患者有中风可能,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家人突发脑卒中如何处理
家人突发脑卒中时应采取哪些家庭急救措施呢?
① 立即拨打120或999急救电话,把以下情况说清楚: 您或其他现场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患者的大致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发病原因及主要症状,既往疾病。要求急救车到达的具体地点和该地点附近的明显标志,如建筑物或公交车站等。
② 应使患者仰卧,将头偏向一侧,以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引起呛咳,或者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如果患者口鼻中有呕吐物阻塞,应设法抠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患者未清醒,切忌盲目给患者喂水或饮料。
③ 解开患者领扣纽扣,领带,裤带,胸罩,如有假牙也应去除。
④ 如果患者是清醒的,要注意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情绪,宜保持镇静,切勿慌乱,不要哭喊或者呼唤患者,避免造成患者的心理压力。
⑤ 不要舍近求远,脑卒中患 者早期处理一刻千金,必须分秒必争,不要只顾到有名气的医院而延误抢救时间。
⑥ 在没有医生明确诊断之前,切忌给患者服用药物。如止血剂,安宫牛黄丸等,也包括平时服用的降压药,防止加重病情。在整个运送过程中家属最好尊重急救医师的建议。
“中风”的预防
其实脑卒中可防可治,我们尽量不要等到疾病发生时再去补救。脑卒中的防治就是要遵循“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日常生活行为要注意以下8点:
① 饮食要清淡,每天饮水要充足;
② 适度增加体力活动,但不要超量运动;
③ 防止过度劳累,如加班熬夜、长途旅行、生活不规律等;
④ 避免用力过猛,特别是老年人不要过快改变体位,比如起床、转头不宜过快过猛。避免便秘,如出现便秘可咨询医生帮忙调理排便情况,切不可用力过猛;
⑤ 克服不良的嗜好,如戒烟、限酒、久坐等;
⑥ 注意气候变化,气温降低要及时增添衣物。洗热水澡时间不宜过长;
⑦ 保持情绪平稳,保持乐观情绪;
⑧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防早治。控制好“三高”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
我们要记住,中风一直潜伏在我们身边悄悄窥视。很多年轻人仗着自己年轻,肆无忌惮地熬夜上网、大鱼大肉、抽烟喝酒,这也是中风人群越来越年轻化的原因。所以,预防中风,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行动起来!
脑卒中是指是因为脑供血受阻而造成的脑功能丧失,也称为中风。一般是属于急症,很有可能会造成永久性的神经损伤,如不及时诊治,还会造成并发症和死亡。哪些疾病会引起中风?
血压高与脑中风患病率及发病率成比率,血压高是发病原因,脑中风是结果。血压升高会使血管紧张,即使血管“紧绷”,时间长了,血管壁的弹性纤维就会断裂,造成血管壁的损伤,使血液中的脂类轻易地渗入血管壁,从而使脑动脉失去弹性,动脉内膜受损,形成动脉硬化,动脉变硬、变脆,管腔狭窄。而且脑动脉的外膜和中间层本身也比身体其它部分的动脉要薄。是因为脑动脉瘤形成的基础,患者血压高突然升高,极易造成 脑中风。
糖尿病是一种脑中风易患因素。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出现不足,导致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出现紊乱,主要是以糖代谢紊乱为主,因此,糖尿病的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几率是非常高的。胰岛素的缺乏会造成葡萄糖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了葡萄糖的储存量,将大量的脂肪分解为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尤其是胆固醇的增加更显著,从而造成高脂血症,并加速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脂质是人体内的重要物质,具有许多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能超过某一限度。若血脂过高,易造成“血浓”,在血管壁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阻塞血管,使血流减慢,严重时血流中断。这在大脑中发生的情况,是缺血性脑中风。
肥胖症的体态,临床观察发现,与普通人群相比,肥胖者脑中风的几率高达40%。过于肥胖可造成内分泌紊乱和新陈代谢功能问题。另外,胖人经常伴有糖尿病,血压高,冠心病等疾病,这些是脑中风的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它常常伴随着血压高,血压高和动脉硬化是相互促进的。高脂、糖尿病可加速血管病变,如脑动脉硬化的发展。第二个原因是脑动脉炎,它包括目前比较罕见的梅毒性脑动脉炎和非特异性脑动脉炎。其它如结缔组织病,巨细胞动脉炎,先天血管畸形,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高凝状态等。
周末上午十点,小钟还在家里面睡懒觉,妈妈就过去叫他起床。小钟特别的不情愿,跟妈妈说:“好不容易有一天的时间可以睡个懒觉,起床真的是太困难了”。可是妈妈却执意要求小钟一定要早点起床,因为睡觉的时间太长会导致脑卒中的发生,小钟立马就从床上爬了起来。
睡眠时间过长真的会导致脑卒中吗?
众所周知,熬夜是一个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健康有极大的危害。之前在网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关于“别拿生命来熬夜”引起了好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关注。熬夜时精神处于紧绷状态,得不到休息,此时交感神经也是兴奋的,血管会发生持续的收缩,血压会相应的升高,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的概率就会上升。
同时,熬夜也会影响内分泌激素的分泌,使细胞的代谢发生异常,增加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和癌症的可能性。另外,熬夜对眼睛、皮肤、胃肠道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好多疾病需要调整生活方式,首先要做的就是尽量避免熬夜。
睡眠时间不足会造成脑卒中的发生,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睡眠时间过长与该病又有什么关系呢?根据美国最新的研究报道:每天睡眠时间超过9个小时的人,脑卒中发生的机率比睡7个小时的要增加70%,所以不止熬夜会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全身的血液循环是慢的。如果该时间过长,血流速度慢,形成血栓的风险就会增加,脑卒中发生的机率也会增加。另外,睡眠时间过长,糖尿病的发病率也会增加,血糖的升高也是卒中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睡眠对人体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仅能减轻全身的疲劳感,使人处于放松状态,还能减少各种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的发生。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超过或者不及都会对机体产生影响,熬夜和睡眠时间过长均会导致卒中的发生,因此最合理的睡眠时间就是7-8个小时。而且,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都比较大,在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的同时,还要多去户外运动,跑跑步,爬爬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对大家的身体有很大的帮助。
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是一种可怕的急性脑血管病。一旦发作,轻则让人脑力受损、半身不遂,重则可致人死亡。有数据表明,在我国,每年有近两百万左右的人死于脑卒中,这也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脑卒中与饮食的关系密切。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人们远离脑卒中这种可怕的疾病。有人说,吃花生可以预防中风。也有人说,吃花生可以诱发中风发作。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吃花生到底是能诱发中风发作,还是能帮助预防中风?
花生其实是可以起到预防中风发生的作用的。作为一个物美价廉的谷类,花生含有的β-谷甾醇可以影响肠对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从而降低多种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而且花生还含有丰富的锌,可以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此外,花生中含有的白藜芦醇有很强的生物活性,研究表明,这种物质不仅可以辅助抑制癌细胞,还能辅助抑制血小板的凝聚,从而能帮助预防心梗和脑梗的发生。
一项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Stroke》上的研究表明,在日本的男性和女性中,多食花生与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降低有一定关联。研究团队用三种模型进行了研究。第一种模型,大家都在同一年龄段进行比较,消除了年龄的影响。第二种模型,大家在相似的生活状态、饮食运动状态下进行比较,消除了生活地点、吸烟状况、饮酒、体力活动、精神压力、蔬菜、水果、鱼、大豆和钠的摄入量、总能量摄入量等因素的影响。第三种模型,大家都在类似的体重和患病服药情况下进行比较,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体重、慢性病以及药物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与花生摄入量最低的人群相比,花生摄入量最高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脑卒中总发病率降低了16%;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降低了20%;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降低了13%。而且研究还表明,每天只要吃4个到5颗花生就可以产生有益的效应!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吃花生确实可以预防中风。
但医生提醒:错误吃花生米反而可能导致中风
油炸花生,由于脂肪含量高,油炸后会变成对身体健康不利的饱和脂肪酸,而且过高的蛋白质进入体内也容易升高胆固醇,因此如果天天吃油炸花生米,血脂就容易升高,时间长了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出现狭窄、堵塞,反而可能诱发脑中风发作。另外,经过高温油炸后,花生中的蛋白质、脂肪会变成杂环胺、多环胺等芳香类物质,增加其致癌性。因此,少吃或不吃油炸花生。
另外,吃花生也不能过量,花生含脂肪较多,大量生吃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另外,花生在泥土里生长,常被寄生虫卵污染,生吃容易引起寄生虫病。
总之,花生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食物,每天适当吃点,可以降低心脑血管发生率,甚至可以预防中风发生,但要注意吃花生的正确方法,尽量少吃油炸花生米,同时注意不要过量吃花生米。最后推荐大家可以尝试吃下醋浸泡熟花生,因为花生米含有人体所需要的不饱和脂肪酸,但因为脂类含量高、热量大,有油腻感。而醋中的多种有机酸刚好可以解腻生香,因此用醋浸泡熟花生后再吃,不仅口感好而且有利于身体健康。
中风的危险大家都知道,需要及时治疗和康复,但你知道除了导致死亡和瘫痪之外,中风还会有什么其他症状?
麻痹
麻痹或者肌肉不能运动是中风后最常见的障碍之一,通常发生在身体的一侧,影响到脸、一只手、一条腿或者整个半身,这种情况称为偏瘫,也称为半身不遂,患者因日常活动如穿衣服、吃饭或走路变得困难,而饱受痛苦,此外,如果伤及小脑,还可能导致运动失调,产生行走、平衡和姿势问题。
感知障碍
有些中风病人感觉不到温度,疼痛,甚至不能分辨手上握着什么东西,但有些病人仍然能感觉到疼痛,麻木,四肢无力,身体某个部位也会感觉到异常等等。中风也会影响控制排尿的能力,导致尿失禁,使病人不知道需要排尿,或不能控制膀胱肌肉,导致便秘,肠胃不受控制。
言语障碍
根据神经病学和中风研究所的资料,1/4的中风患者会经历语言障碍,损害大脑的语言中枢,影响交流能力,如果伤及大脑的布洛克区会导致表达性失语症,那么患者就不能将文字在脑中形成正确流畅的句子,用书写或口语表达思想;如果伤及大脑的韦尼克区会导致接受性失语症,那么就不能理解书写的文字或其他人说的话。
记忆减退,思维能力减弱
中风可损害大脑中某些控制思维、记忆和学习的区域,病人可能会记忆丧失,思维困难,也可能会失去作出决定、计划、判断、学习、理解抽象概念以及进行更复杂的精神活动等能力。
情感问题
中风病人可能因中风而产生焦虑、恐惧、悲伤、愤怒等情绪,这是由于中风导致生理学上对生理心理功能的自然反应丧失,但病人可能无法控制情绪,进而发展为忧郁症,这是中风所致的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其症状和征兆包括体重猛增或暴减,疲劳,易怒,或有自杀念头,还可能感到家庭负担过重。
改变行为
你的问题可能会导致行为改变,变得不善于社交,不愿意与其他人,包括家人、朋友、同事或朋友圈中的任何人进行交流,而且家务和起居都需要别人来照顾;关于病人可能面临的情绪压力,
中风可影响大脑并导致疾病,如果在中风后存活下来,仍需面对疼痛、麻木、虚弱、说话、饮食等问题,因此,预防、护理和康复至关重要,不可马虎。
喝酒是不是同中风有关呢?喝酒会不会引起中风?
在酒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国,有着如此疑问的肯定不在多数?
事实上,与吸烟向比,饮酒对身体的利弊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争议,大家争论不休。而且不时出现各种研究报告,有的说饮酒完全有害,有的说少量饮酒有益身体,众说纷纭。
在讲述各家观点之前,我先把鄙人的观点讲一讲,估计我的“和稀泥”可以压倒一切观点,力排众议,所以,先来听一听我的观点,看看您是不是点赞。
观点一:喝酒少了也不一定有益;
观点二:大量饮酒肯定有害;
观点三:不饮酒肯定对身体无害。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份报告指出:男人每周至少喝3~4次啤酒、红酒或烈性酒,可以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 但是这样都是没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也就是没有经过证实的!
所以,秉承对健康负责的态度,宁可无益,不可无害,如果有可能,我们还是不喝酒为妙,接下来就讨论一下饮酒同中风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1. 大量饮酒增加高脂血症风险:过量饮酒影响脂肪代谢。乙醇减慢脂肪酸氧化,可能有利于膳食脂质的储存,使肝脏脂肪合成增多,导致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增高,发生甘油三酯血症的可能性增大。
2.大量饮酒降低脂质代谢效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指数:高浓度酒精在促进体内甘油三酯合成的同时,因其多从肝脏代谢,从而降低机体清除脂类的能力,从而加重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增加中风患病几率。
3.大量饮酒可兴奋神经,加快心率,加重心脑血管负担。大量饮酒后的酒精入血,从而会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交感兴奋增加心率,心率的加快会加快心肌和脑耗氧,从而导致中风发作。
4.大量饮酒可影响消化系统如肝脏或者食道或者中枢神经系统,多脏器功能受损后必将波及心脑血管系统。
5.大量饮酒的坏处许多时候并不在于饮酒本身,饮酒时多抽烟或者暴饮暴食,饮酒时多高脂肪高热量的摄入等等,其坏处有时可能超过大量饮酒本身。
当然,如果适量地喝酒,心情舒畅,或许会收到意外的好处。
但这里是或许,而且一定是有节制、有限度、有分寸的饮酒。多数人中过度饮酒、甚至酗酒,那就值得警惕了——或许,中风就已经瞄上了你。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进行一级预防,即通过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2012年,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开创了先河,特别开设了面向公众的健康大讲堂,邀请国内著名专家王文志教授为大家讲解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王文志教授指出,脑卒中的一级预防首先要关注血管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会逐渐硬化,这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预防血管狭窄和斑块的形成,从而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预防血管狭窄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口服降脂药、口服阿司匹林等。当血管狭窄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需要通过血管造影检查,并根据患者情况考虑是否进行支架植入或斑块剥离手术。
除了关注血管健康,饮食和营养对预防脑卒中也至关重要。王文志教授建议,应保持饮食多样化,控制脂肪和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和低脂奶制品的摄入,并注意控制食盐和糖的摄入量。
此外,增加体力活动也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手段。王文志教授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5天,每天30~45分钟的体力活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但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在进行体力活动前,应进行相应的心脏应激检查,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
总之,脑卒中的一级预防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关注血管健康、调整饮食、增加体力活动等,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拥有健康的生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召开“卫生部脑卒中筛查及干预基地”相关医院工作会议,旨在加强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为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体系,2009年6月,卫生部启动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并制定了相关指导规范。经过一年多来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近日,卫生部领导批准成立“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体现了对脑卒中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医改实施以来,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卫生部出台了一系列慢病防治政策和措施,包括建立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的国民保健和健康干预工程。通过大家的努力,争取在2-3年内,在全国各省、区、市建立起一批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最大限度地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下面,对医疗机构我讲几点意见:
第一、各级医院领导要充分重视、积极开展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公民健康的重要问题。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病人数已有约2亿人,死亡人数已经占到了因病死亡人数的80%以上。因此,各级医院领导要积极整合医院资源,构建起一个以筛查与防治工作为特色的脑卒中防治体系,探索我国脑卒中防治的新途径,从根本上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第二、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健康意识。目前,我国脑卒中防治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慢病的知晓率比较低,特别是对脑卒中的防治知识非常欠缺。这就要求我们各地医疗机构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在社区、企业、学校等公共场所,利用一切机会,面向群众,面向患者,大力开展脑卒中的防治知识普及与健康教育,从根本上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第三、要加强领导,切实做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的组织管理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的工作。各地医院要按照有关规定和我部制定的《缺血性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指导规范(试行)》有关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切实做好基地的组织管理,制订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流程,协调有关科室相互配合,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设施设备,完善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技术,不断推动我国脑卒中防治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四、要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全国广大的医务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脑卒中筛查、防控、治疗的新理念,积极学习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技术。各级医院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切实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开展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是政府、广大医务工作者共同的责任。这项工作需要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各级医疗机构的紧密协作,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不断提升我国慢性病的防治水平,为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出血性脑卒中则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出血。中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
中风患者常常会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症状,这主要是由于病变压迫神经,导致对侧肢体活动障碍,以及球麻痹引起的。为了避免呛咳和肺部感染,中风患者喝水时应尽量侧卧或半坐位,并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
在治疗方面,中风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服药,并做好日常护理工作。常见的治疗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及降血压、降血脂等药物。此外,中风患者还可以通过针灸、康复锻炼等方式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中风患者应注意以下事项:
总之,中风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做好日常护理工作,提高生活质量。
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安静的房间里,我坐在电脑前,心情有些忐忑。我是一名普通的北京市民,近期因为一些身体不适,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
在京东互联网医院,我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医生的态度温和,耐心倾听我的病情描述。我告诉他,最近有时会感到头晕,没有力气,但并没有其他明显的症状。
医生建议我上传了当地做的脑CTA+CTP的片子,他通过这些片子初步判断我可能患有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但他也提到这不是烟雾病,而是“类烟雾病”。他安慰我,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来控制。
我还有许多疑问,比如这种病情会不会影响寿命,代偿血管是否安全等。医生耐心地一一解答,他告诉我,首次复查可以在半年后进行,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风险不大,但还是要定期复查。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专业的态度和对患者的关心。他不仅给出了治疗方案,还告诉我如何调整生活方式,以降低疾病风险。这次线上问诊让我感到安心,也让我对京东互联网医院有了更深的信任。
如今,我定期在京东互联网医院复诊,医生也一直关注我的病情。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会越来越健康。
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与脑卒中和冠心病等疾病密切相关。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超过2.9亿,其中高血压患者达2.7亿。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仍在上升。这可能与人们对血脂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相关机构的干预力度不足有关。
除了高血压,肥胖、缺乏运动等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超重率和肥胖率逐年上升,而体力活动量却呈下降趋势。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
为了有效防控心脑血管疾病,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神威药业生产的五福心脑清软胶囊具有良好的效果。该药品以中国传统活血化瘀中药精制红花油为主药,辅以冰片、维生素E、维生素B6等成分,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总之,防控心脑血管疾病刻不容缓。我们应该积极采取行动,改善生活方式,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那是一个平凡的周末早晨,我像往常一样被闹钟叫醒。然而,当我起床后,我突然感到一阵眩晕,紧接着是剧烈的头痛。我意识到这可能与之前的不同,于是赶快叫醒了家人,他们迅速带我去了附近的医院。
在医院,医生进行了初步的检查,并告诉我们,我可能遭遇了脑卒中。这对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但医生的专业和关怀让我感到一丝安慰。他们告诉我,尽管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但保守治疗仍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接下来的几天,我通过互联网医院与医生进行了多次线上沟通。医生耐心地为我解答每一个疑问,并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他们告诉我,虽然我的右手失去了力气,但通过康复训练,我的手功能有望逐渐恢复。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他们不仅在治疗上给予我帮助,还在心理上给予我支持。这让我对医生充满了敬意。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的病情有了明显的改善。我渐渐能够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而且我的右手也逐渐恢复了力量。这一切都离不开医生的专业治疗和我的坚持。
如今,我已经可以独立生活,虽然还需要继续治疗和康复训练,但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要感谢那些在互联网医院为我提供帮助的医生,是他们让我重拾了生活的希望。
脑中风,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严重性不容忽视。据统计,脑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和复发率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脑中风分为两大类:脑出血和脑梗死。脑出血是指脑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内,造成脑组织损伤;脑梗死是指脑内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这两种情况都会引起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活动不灵活、感觉异常、失语、视觉障碍、吞咽困难、头晕、头痛等症状。严重时,患者可能出现嗜睡、昏迷,甚至形成脑疝,危及生命。
脑中风的防治分为三个阶段: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如脱水、降颅压、清除氧自由基等;恢复期则采用中医康复治疗,如针灸、推拿、肢体功能锻炼、电针刺激等,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后遗症期则需进行长期康复治疗,预防中风再发。
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生活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控制体重、低脂低盐饮食、保持良好心情、适量运动,以增强肌肉、血管弹性,减少血栓形成,降低中风风险。
脑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日常保养,可以有效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特征是脑部血液供应中断,导致脑细胞缺氧坏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缺血性脑卒中也可能引发脑出血的风险。
特别是对于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发生脑出血的几率更高,这种情况被称为脑卒中出血转化。其原因是,由于脑组织缺血坏死,血管也会发生坏死。在经过溶栓、扩血管、改善微循环、扩容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后,虽然血管得以再通,但坏死血管可能无法承受血管内压力,从而导致梗死脑组织内出血。
此外,临床上也存在混合性卒中的情况。混合性卒中是指脑内两个血管同时或短时间内相继发生出血和梗死。高血压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是混合性卒中的主要病因。
脑卒中,俗称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是一种脑细胞和组织坏死的疾病。该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一天中疾病的高峰期通常在中午附近。
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前可能有短暂的肢体无力,也可能会出现无症状的突发性脑梗死,随后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单侧面部麻木或嘴角歪斜、言语不清、视力模糊以及恶心呕吐等。出血性中风症状突然出现,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以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
对于脑卒中患者,保持呼吸和循环功能至关重要。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是否正常,用体温计监测体温,保持在正常温度范围内。同时,密切监测血压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饭前饭后监测血糖,通常需要维持在正常水平,需要考虑中风的类型、部位和详细的血管解剖。最佳治疗方案可以在神经介入医生、神经外科医生和影像学医生的综合评估后确定,并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讨论疾病操作风险和自然风险。
为了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建议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控制血压和血糖等。
在脑卒中发生后,及时就医并接受正确的治疗至关重要。除了药物治疗外,康复训练也是脑卒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缺血性脑卒中可能导致脑出血,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并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