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前天豆豆妈给我发了一个小豆豆睡觉的视频,小豆豆睡得好香呀,像小猪一样“呼哧呼哧”地打呼噜特别可爱。我看完视频不禁翻了个白眼,也太粗心大意了。
打呼噜(打鼾)其实是孩子健康的隐形杀手。
打鼾在中医里被称为“酣眠”,源自《诸病源候论》的“酣眠者,眠里喉咽间有声也。”孩子在睡觉时会产生酣眠是因为上呼吸道由于某些原因变窄,呼吸气流产生的阻力增高,从而引起咽腔软组织震动。酣眠在现在医学中叫做“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又叫“睡眠呼吸障碍”。
豆豆妈听到呼吸暂停、呼吸障碍立马就着急起来了,宝宝睡眠像小猪呼噜竟然是什么呼吸暂停,这也太可怕了,抱着豆豆就要往医院冲,我急忙按下来,让豆豆妈听我说完。
孩子在睡觉时候打呼噜,说明是有呼吸不通畅,身体会处在慢性缺氧的状态,由此会引发精神萎靡、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千万不要忽略孩子打鼾。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连续7小时睡眠中发生30次以上的呼吸暂停,每次气流中止10秒以上(含10秒),或平均每小时低通气次数(呼吸紊乱指数)超过5次。
目前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一般是用“多导睡眠监测”,同时监测并分析睡眠的眼电、脑电、心电、肌电、呼吸气流、胸腹运动、氧饱和度、体位、鼾声等,涉及指标全面且没有侵入性,只需要在医院睡一觉就行。
儿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分为3型:
阻塞型:鼻和口腔没有气流,但是胸腹式呼吸仍然存在。
中枢型:鼻和口腔没有气流胸腹式呼吸运动也同时暂停
混合型:指一次呼吸暂停过程中,开始时出现中枢型呼吸暂停,然后出现阻塞性呼吸暂停。
除了小婴儿睡眠时周期性低通气多为中枢型,幼儿最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类型便是阻塞型,多与呼吸道慢性炎症密切相关,常见的就是扁桃体腺样体肥大、鼻炎、支气管炎、肥胖。
上面三种已经科普过很多次了,在这里不强调了,这个肥胖为什么也会影响呼吸呢?
这个世界对胖子总是不那么友善。竟然还影响到呼吸了,这是因为“小胖子”们的呼吸道周围被脂肪填塞,压缩了气管的位置,导致没办法顺畅地呼吸,当软腭与咽喉壁之间的震动频率超过30赫兹时,就会出现鼾声。
如果打鼾的孩子肥胖,就需要先帮孩子减肥,让口咽部消瘦些,气道变宽,呼吸也会变得通畅一些。
这里可以用体质指数BMI来判断孩子体型是否健康。当BMI数值在24~27间属于过重,28~32就是属于肥胖了,超过32那就是非常肥胖了。
BMI计算公式=体重(千克)/身高(米)²
母乳喂养的孩子比非母乳喂养的孩子发生睡眠呼吸障碍的可能性更低一些,即便发生,症状也会比非母乳喂养的孩子轻一些。
如果孩子过度肥胖需要先把体重减下来,然后排查常见的儿童呼吸道慢性炎症,如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或过敏性鼻炎等等。如果检查一切正常,再考虑其他可能造成的原因比如肌肉或神经因素。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新生的小宝宝还不大会翻身,除了吃奶就是睡觉,洗澡的时候突然发现,怎么小家伙后脑勺好像秃了一样,没有头发。于是妈妈就上了心,结果一上心,就发现宝宝睡觉的时候爱出汗,而且好像睡不安稳的样子,经常皱着小脸左右摇头。跟家里人一商量,觉得小宝贝可能是缺钙了。
不长头发、多汗多惊、睡眠不安,这可不是跟缺钙的症状完美吻合嘛?赶紧给补钙。补了一段时间,小家伙情况也没有明显改善。难道是吸收有问题吗?就这样,一家人在喂养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宝贝这种情况其实更可能是“枕秃”,就是后脑勺跟枕头接触的地方头发稀少或者没有头发。他其实跟缺钙没什么关系,只是宝贝总是躺在床上,后脑勺跟枕头接触的位置容易发热出汗,汗水沤着,皮肤发痒。小家伙既不会说话,也不能抓挠,就晃动头部来对付头痒,这样反复摩擦,让头发受到磨损,就出现了明显的“头发稀疏”地带,活像秃了一块一样。
造成“枕秃”的可能因素有哪些?发现宝贝出现上面我们说的这种情况,可以先对比规避一下,看看有没有改善。如果有,那当然是解决问题大事大吉;如果没有,再考虑别的因素。
所以,在爸爸妈妈们评估完宝宝的睡眠环境之后,又确定宝宝不是湿疹,在考虑维生素D摄入不足的情况,最后再考虑是不是缺钙。毕竟盲目补钙有可能出现钙摄入超标,钙、铁、镁、维D等等合理摄入,才能让宝宝的身体处于元气满满的状态。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李瑛
文章首发于 | 李瑛主任微博
如果婴儿老是在睡前哭闹,很多家长都会感到特别麻烦,哭得太大声,不仅会影响到邻居,而且感到特别痛苦,因为小孩子的嗓子太大,容易沙哑。
最近有一部热播剧《三十而已》里面的顾佳把一个当妈不易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尤其让很多妈妈感同身受,自从宝宝出生后,自己个人生活一点没有了,一直围着宝宝转。
宝宝的哭声就像一个警报器,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响起,刚开始的时候还完全弄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哭。只要宝宝一哭,爸爸就把孩子抱过来,说赶紧喂点奶,宝宝应该是饿了,可事实上离上一顿吃完才半个小时。
直到后来才发现,宝宝很多时候哭,不止是因为饿。有的是尿了拉了,有的是肚子胀气了,但是最不能理解的,宝宝困了也要哭,困了直接睡觉不好吗?有什么好哭的呢?大家如果要想避免这些情况不出现,不妨先了解一下为什么宝宝老是在睡觉前哭。
1、首先小月龄宝宝不会安抚自己,不会自主入睡,所以需要求助家长帮忙。对于宝宝来说,自主入睡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困对于宝宝来说是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特别是对于困过头的宝宝来说,宝宝会变得很兴奋、易怒甚至尖叫、哭闹等。
所以很多时候,宝宝一觉醒来,就会寻找原来的入睡方式,比如说让妈妈抱着睡,或者喝奶入睡,这也是很多让妈妈头疼的,宝宝不抱不睡,不奶不睡要哭的原因。许多妈妈会发现,随着宝宝月龄的增加,宝宝学会自主入睡后,睡眠时间就比之前长了很多,因为宝宝醒了会自己接觉了。
2、身体不适或睡眠环境不佳。比如:
(1)护理不当宝宝尿了拉了家长可能没有及时更换纸尿裤,或者在清理的过程中护理不当,导致宝宝尿布疹等情况,孩子会出现哭闹、拌腿的表现。
(2)摄入奶量或者食物过多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吃不够,或者孩子一哭就喂,其实往往有可能会造成孩子因摄入过多,尤其在入睡前又不适合活动量大的运动,胃肠道负担增加,来不及完全消化,孩子可能会有腹胀情况而哭闹。
(3)环境因素室内温度太热或者宝宝穿太多盖被子太厚。室内温度不宜过高, 现在的宝宝穿盖多半是偏热的。其实小宝宝凉一点没有关系,太热会使他不舒服,也容易生病。如果室温挺高,再盖上小被子,宝宝自身散热能力差,会感到烦躁不安。
(4)食物过敏奶蛋白过敏在婴幼儿会喝完奶很不舒服,经常在喂奶的时候哭闹。牛奶蛋白过敏在临床上常与肠绞痛混淆,如果宝宝常常是不能安抚下来的哭闹,我们需要来院医生见诊。
(5)缺D、缺钙缺D缺钙是导致小宝宝睡觉不安稳、哭闹首要因素之一。缺D缺钙、血钙降低,引起大脑植物性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宝宝夜间烦躁不安,哭闹睡不安稳。(6)其他常见因素:1. 出牙或身体不适 宝宝出牙期间往往还是有些疼痛的,其他疾病当然也会引起孩子哭闹。生病或发烧前的夜晚往往是翻覆不宁的。这些都需要细心的观察和判断。2.中耳炎、神经系统疾病也会引起宝宝不舒服、哭闹。
3、入睡时机安排不当。宝宝在不同的月龄会有不同的清醒时长,也就是说在宝宝睡醒之后间隔一定时间他们就会又困了,需要再次入睡。而如果家长不会观察宝宝的睡眠信号,也不太能掌握宝宝的清醒时间,就容易过早或过晚安排宝宝睡觉。
4、坚持相对固定的睡前仪式,比如洗澡、喂奶、拉窗帘、唱歌、按摩,这样可以让宝宝从兴奋状态逐渐因为心里的踏实期待而变得平静,从而减少哭闹。
5、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比如昏暗的灯光、不过分吵闹的环境、合适的温度、舒适的睡衣和床品、安抚玩具的陪伴等,减少外界的刺激,建立一个安静的睡眠环境。
6、把握入睡时机。宝宝的睡眠习惯是越困越睡不着,所以,咱们得看好宝宝的睡眠信号和清醒时间,让宝宝刚刚有困意的时候就去入睡,会更顺利。
总的来说,大多数家长都遇到过,宝宝晚上特别喜欢哭闹,这其实是身体不适应或者睡眠时机不是特别好,还有可能是白天太过兴奋,晚上不想睡觉导致的。大家平常可适当调节宝宝的睡眠时间,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舒适安静,不要太过于吵闹。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又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
多动症分类
1. 注意障碍为主型
该型以注意障碍不伴多动为主,主要表现为懶散、困惑、迷惘、动力不足,伴较多焦虑、抑郁,有较多的学习问题,而较少伴品行问题,该型更适合女孩、青少年的诊断。
2. 多动、冲动为主型
常见于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以活动过度为主要表现,一般无学业问题,合并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障碍较多,临床上这一类型较少。
3. 混合型
这一类型活动水平、冲动、注意力、学业及认知功能损害最严重,代表了最常见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概念,合并对立违抗障碍(ODD)、品行障碍(CD)、焦虑抑郁障碍均高,社会功能损害重,预后差。
多动症病因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因不清,目前认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由多种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单独或协同作用造成的一种综合征,好发于青少年、儿童及早产儿。
1. 遗传因素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生物学亲属的心理障碍往往比非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亲属多,尤其是抑郁、酒瘾、品行问题或反社会行为、多动,这些研究提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能有遗传倾向。
2. 环境因素
孕期(尤其是妊娠早期)感染、中毒、营养不良、服药、饮酒及吸烟、X线照射,以及各种原因所致婴儿脑损伤,如宫内窒息、分娩时所致脑损伤和非正常分娩(产程过长、过期产、早产)、低体重儿等均可能引起神经发育异常,使儿童出现多动和行为问题,成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危险因素。
如果儿童存在铅暴露,体内高水平的血铅有可能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原因,因为研究表明中度至高度铅暴露可以损伤大脑组织。
3. 大脑发育异常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人群大脑中特定的化学物质发生改变,且特定脑区活动下降、发育不成熟和体积萎缩。大脑额叶区可能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有关,该脑区被称为额叶眼区。
4. 心理行为因素
父母个性特点和精神、病理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也起着重要作用,如父母存在心理问题,如压抑、焦虑或情绪问题,其子女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明显高于父母心理健康的儿童。
儿童不良行为的形成与家庭教育中的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有关,父母个性特征,如神经质、低责任以及与子女的对立关系均可导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不良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5. 家庭环境因素
儿童的行为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不良行为起示范和强化作用,主要家庭环境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关系严重不和睦;父母社会经济阶层父母经济阶层低(包括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父母职业、经济收人)。
6. 学校因素
儿童缺乏安全感可引起多动,在学校缺乏安全感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常伴有咬指甲现象,咬指甲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一种外在表现。
3个月以内的宝宝睡偏头的现象比较常见,有些妈妈们觉得可能是遗传或者别的什么原因,没太在意,以至于待宝宝长大后想纠正就比较困难。
下面我们请来儿科专家来给大家解读一下宝宝睡偏头的原因,以及该如何预防、如何纠正,希望能够给妈妈们有所帮助。
引起偏头的原因
宝宝在出生后,正常情况下其左右头颅应该是对称的,不会有“偏头”一说。但是这个时候宝宝的头部比较软,骨骼发育很快,再加上颈部肌肉也未发育完全,就比较容易受外力影响而变形。
引起宝宝睡偏头的原因主要有:
1.妈妈在生产时使用了外力。
有些妈妈在生产时,医生可能会迫于无奈给予采用了真空吸引、使用产钳等方法,这个时候比较容易形成血肿。宝宝出生后就不愿意侧向血肿处睡,易形成偏头。
2.妈妈的习惯使然。
如果出生后宝宝的左右头颅是对称的,而妈妈经常习惯采取同一个姿势卧宝宝睡觉,或者一个奶头喂养,这个时候宝宝也容易形成偏头。
3.营养与遗传疾病等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妈妈在孕期的营养不足而导致的头颅畸形或其他的一些家族遗传因素而导致的宝宝偏头等。
预防偏头
凡事都要以预防为主,如果宝宝一出生,妈妈就注意宝宝的睡眠姿势,就可以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给宝宝一个完美的头形。
经常改变睡姿
宝宝前3个月是塑头型的关键时期。从宝宝出生的第一天起,妈妈就应该习惯经常变换着姿势卧宝宝睡觉,以保持宝宝头部两侧受力均匀。不要让宝宝经常采取同一种睡姿,特别是在白天。
趴着睡可以让宝宝的头型比较圆,也能避免被溢奶呛着,但趴睡时,婴儿床周围的玩具、枕头、被褥可能会堵住宝宝的鼻子,造成窒息。如果让宝宝趴着睡,就不要给宝宝用枕头,床不能过软,床上也不要放毛绒玩具等。
头下垫一些合适的物品
由于刚出生的宝宝在3个月前不需要枕头或定型枕,因为这样容易造成宝宝的脖颈弯曲,引起呼吸困难。这个时候妈妈可以在宝宝的头下垫一些松软的棉絮或者是质地比较好的纯棉毛巾(叠成长方形块)等物品,以缓解其头部着枕处所受的压力。
Tip:妈妈也可以自制一个小枕头,其高度只需在3—4cm就可以了。枕头不要太软,要吸汗、通气的。外面应该是纯棉软布的,里面可以填充荞麦皮、茶叶、芦花、木棉等。
经常调换位置
由于天性,妈妈喂奶时宝宝会把头转向妈妈一侧,宝宝在睡觉时一般也都习惯于面向妈妈。为了不影响宝宝头骨的发育,妈妈和宝宝同睡时应经常和宝宝变换位置或者掉头睡。
给宝宝常适当维生素D
为了促进宝宝骨骼的发育,妈妈可给宝宝适当地补充维生素D以帮助钙质吸收,让宝宝多晒晒太阳等。
一旦偏头,如何纠正?
宝宝一旦睡偏头了,妈妈应及早想办法给予纠正,因为年龄越小的宝宝,其头骨还未完全定形,其头形也更容易纠正。
1.在宝宝头部一侧垫高点或给宝宝买个定型枕在宝宝的头部有点偏的一侧,用比较松软的东西给其垫高一些,以使其头部不能随意偏向该侧。或者去婴童专卖店里买个定型枕,效果也很不错的。
2.变换位置跟宝宝说话当宝宝醒着的时候,妈妈或家人要左右两边都坐着跟宝宝说话,不要只在一边跟宝宝说话。特别是偏向于宝宝睡偏头的一边,以便于纠正。
3.适度地按摩宝宝的颈部可以根据宝宝偏头的方向,经常给宝宝的颈部适度地按摩一下,以缓解其颈部的压力。时间长了,会有很好的效果的。比如,宝宝的头习惯偏向右,就给其右颈部按摩等。
4.用米袋来固定宝宝的睡姿若宝宝已经习惯于某种睡姿,对纠正后的睡姿不能长久保持,或经常翻回到原来的睡姿,这个时候就比较难办了。妈妈可自制一个米袋,放在宝宝的后枕部以固定其头部。若宝宝是“左偏头”,就让宝宝朝右侧睡,反之则让其朝左侧睡。
Tip:米袋要用柔软的纯棉布料做成,适当地做大一些,里面装入适量的大米(米要在锅里炒熟),再将袋口扎紧,然后用两层棉布包裹米袋,以防漏米。
小帖士:
1.两个月内注意睡姿宝宝的睡姿在前两个月内最重要,因为当宝宝逐渐长大后,其头骨的硬度也跟着变大,骨缝密合,头形就不大会改变了。
2.3个月内调整来得及由于宝宝的头形在3个月以后就基本固定了,睡姿也可随意些。所以如果在3个月以内发现宝宝的头睡得有点偏,赶快及早纠正还不算晚。
3.一周岁半再想纠正超难一般来说,宝宝在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囟门会闭合,意味着宝宝的头型定形了,很难再有所改变。也就是说,妈妈如果在一周岁半以后才想起来给宝宝纠正头形,那就比较困难了。
4.宝宝的头形好看固然重要,但是其优质睡眠更值得关注。妈妈一定要保证在宝宝可以舒适安稳睡觉的前提下,进行头形的调整,可不要因小失大呀!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头痛这个问题,在小孩子当中是非常多见的,尤其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慢慢懂事之后,精神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外向的小孩子可能还好,有一些发泄情绪的途径,内向的小孩子长期将情绪累积着,就可能会出现各种各种的疾病,头痛就是其中一种。头痛,顾名思义,就是头部疼痛,有些孩子是前额头痛,这在中医属于阳明经的头痛;有些呢,是头的侧面痛,在西医中,又叫偏头痛,也是发病率相对较高的一种头痛,还有一种是头痛连着脖子一起痛,叫做太阳经头痛,多因为感冒,着凉引起。虽然头痛很常见,不过家长们也得重视起来,毕竟很多严重疾病就只表现为头痛,所以,小宝贝头痛的问题一定不能轻视。
引起小孩子头痛的原因很多,房间闷热、烦恼、忧虑、发烧、疾病等都有可能引起头痛。大约百分之二十的小孩子会反复出现头痛,但却找不出原因。但也有很多头痛是由严重的疾病引起。
首先,最常见的病因就是感冒,发烧,这种头痛的性质,一般来的快,去的也快,像是一些体质好的孩子,可能都不需要吃药,只要洗个热水澡,好好休息一下,第二天就没事了,体质稍弱一些的,吃点药一般也就过去了。
第二种,是紧张性头痛,就是之前提到过的,比较容易发生在内向的小孩子身上的,经常由精神紧张、压抑、家庭成员间关系紧张、学习困难等长期精神刺激而引起,多见于学龄儿童或少年,如果家里的宝贝是这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家长就需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耐心开导。
第三种,属于继发性头痛,什么是继发性的头痛呢,就是由其他疾病所导致的头痛。这个其他疾病,多指的是头上的一些器官,比如说,鼻子生病了,得了鼻窦炎,就会引起头痛,想想你平时鼻子老不通气的时候,是不是就会头痛,再比如与眼睛相关的疾病,比如近视之类的,甚至可能就只是用眼疲劳也会引起头痛。再比如说中耳炎、牙痛,也有可能引起头痛。
还有呢,就是全身性疾病,这个不难理解,大脑是神经中枢,有什么都会反应到大脑去,所以说,如果得了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肾脏疾病、低血糖等等,一定也会反应到大脑,就表现为头痛了。
最后,是一些生活因素引起的头痛,比如说睡眠不够导致的头痛,其实这点呢,和之前那个情绪紧张就比较像了,睡眠不足,大脑过度运转,不堪重负了,就会头痛。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三个月宝宝如果缺氧,常见的表现有紫绀、精神状态改变以及呼吸困难等。
三个月宝宝缺氧还可能会出现其他的症状表现,比如心率加快,如果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医,遵医嘱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以免影响宝宝健康。
半夜浑身难受烦躁不安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可能是心理因素、睡眠问题、内分泌问题、药物副作用、疾病或疼痛、环境因素等。
心理因素:焦虑、抑郁、压力等心理问题可能会导致夜间难受和烦躁不安。
睡眠问题:如失眠、睡眠质量差、睡眠呼吸暂停等,会导致睡眠不足,从而在夜间感到不适和烦躁。
内分泌问题:一些内分泌失调的情况,如甲状腺问题、更年期等,可能会导致夜间烦躁不安。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神经系统的刺激,导致夜间烦躁和不适感。
疾病或疼痛:有些疾病或疼痛,如消化系统问题、神经系统问题、慢性疼痛等,可能会在夜间加重症状,导致烦躁和不适感。
环境因素:如过度拥挤、噪音、不适宜的温度等,可能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夜间不适和烦躁。
如果您经常在半夜感到浑身难受烦躁不安,建议您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评估和诊断。医生可能会根据您的症状和可能的原因,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具体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同时,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积极应对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等也是有助于改善夜间不适和烦躁的方法。
新生儿吃太多可能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烦躁不安、频繁打嗝、不规律排便、体重增长过快等表现。
1.消化道不适症状:新生儿吃太多容易过饱,可能会呕吐出一部分奶或食物,肚子可能会感到膨胀和紧张,并出现腹部胀气的症状。
2.烦躁不安:新生儿吃太多可能会感到不舒服,表现出哭闹、烦躁和不安,晚上易导致入睡困难或容易醒来。
3.频繁打嗝:新生儿吃的太多会导致胃部扩张,使新生儿频繁打嗝。
4.不规律排便:新生儿长期吃的太多,过度喂养会导致新生儿排便不规律,可能出现便秘或腹泻的症状。
5.体重增加过快:新生儿长期吃的太多,过度喂养可能导致新生儿体重增加速度过快,超出正常范围。
家长尽量遵循新生儿的食欲和需求,避免过度喂养,可以少食多餐,不要一次性吃得过饱,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
宝宝退烧后哭闹烦躁可能是饥饿、身体脱水、腹部不适、病因未解除等原因引起,通常可以采取喂服糖盐水、口服补液盐、使用药物等进行缓解。
1.饥饿:退烧后感觉饥饿,或引发低血糖,就会出现烦躁不安哭闹的情绪。可喂服白糖水或小米粥等半流食,严重时可口服葡萄糖;
2.身体脱水:脱水状态下,可出现哭闹、烦躁的情况。需及时喂服糖盐水,以平衡电解质,严重时可口服补液盐;
3.腹部不适:如肠道内积气过多,可引发肠痉挛导致哭闹、烦躁。可通过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颠茄片等药物改善症状;
4.病因未解除:如引起发烧的病因并未得到根除和有效控制,其原发病仍然存在的不适症状也会使宝宝哭闹和烦躁。
需对因服用抗感染药物或抗病毒药物。如果宝宝症状长时间没有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查明原因,避免耽误治疗。
夏季高温,空调成为人们避暑的必备良品。然而,长时间的空调依赖,却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首先,空调依赖会导致人体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由于空调房内温度较低,人体很少出汗散热,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减弱。一旦气温升高,人体就难以适应,容易出现中暑、感冒等疾病。
其次,空调房内空气流通不畅,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长时间处于空调房内,容易引发咽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此外,空调依赖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人们长时间处于舒适的环境中,容易产生惰性,对空调产生依赖心理。一旦离开空调房,就会感到烦躁不安,甚至产生焦虑情绪。
为了应对空调依赖带来的健康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室内外温差在5-10℃之间,避免人体适应能力下降。
2.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 加强锻炼,提高人体体温调节能力。
4.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依赖空调。
总之,空调依赖心理可能会加重烦躁情绪,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我们应该关注这一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你是否有过突然感到心烦意乱,想要发火,但又不知道原因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1. 睡眠问题
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会导致情绪波动,影响心理健康。建议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2. 精神心理因素
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会导致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3. 生理因素
女性月经期、更年期等生理因素也会引起情绪波动。建议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调整生活作息。
4. 生活压力
工作、家庭、社交等方面的压力会导致心理负担加重,引发心烦。建议适当放松,寻找缓解压力的方法。
5. 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会影响大脑功能和情绪稳定。建议保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
6. 缺乏运动
缺乏运动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影响心理健康。建议坚持锻炼,增强体质。
除了以上原因,以下方法可以帮助缓解心烦情绪:
1. 放松心情
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2. 情绪宣泄
通过运动、唱歌、写日记等方式宣泄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3. 寻求支持
与家人、朋友倾诉,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希望大家能够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心态,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烦躁不安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体验,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焦虑症、抑郁症、生活压力等。本文将介绍烦躁不安的常见原因、治疗方法以及日常保养建议,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一情绪问题。
一、烦躁不安的原因
1. 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会持续感到担忧和恐惧,伴随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出汗、颤抖等症状。焦虑症可能与遗传、神经生化等因素有关。
2. 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抑郁症可能与人格特质、生活事件、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3. 生活压力:工作、学习、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也可能导致烦躁不安。长时间的精神紧张、过度思考等都会影响情绪。
4. 身体因素:某些生理因素,如激素水平变化、睡眠不足、营养不良等也可能引起烦躁不安。
二、烦躁不安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对于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开具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等药物治疗。常见的药物包括盐酸丁螺环酮、盐酸氟西汀片、盐酸帕罗西汀片等。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情绪问题,学习应对压力的方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等。
3. 日常保养
1) 改善睡眠: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确保充足的睡眠。
2) 调整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 锻炼身体: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跑步、瑜伽等,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情绪。
4) 社交支持: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三、医院与科室
对于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前往以下医院和科室就诊:
1. 精神科:负责诊断和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
2. 内科:负责诊断和治疗与烦躁不安相关的身体疾病,如内分泌疾病、睡眠障碍等。
3. 心理科:负责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简称PMS,是许多女性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左右出现的生理和心理症状,如情绪波动、烦躁不安、易怒、抑郁等。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中西医结合科毛稚霞主任指出,这是由于月经前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导致的。
要缓解PMS症状,首先需要调整心态,避免负面情绪的累积。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进行有氧运动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此外,合理膳食也是关键。毛稚霞主任建议,多吃富含维生素B6、钙、镁的食物,如谷物、坚果、豆类等,有助于稳定情绪,改善PMS症状。
除了调整心态和饮食,适当的药物治疗也是缓解PMS症状的有效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遵医嘱,切勿自行购买和使用。
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中西医结合科为女性提供专业的PMS诊疗服务,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中医调理等。科室拥有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为女性提供全方位的关爱和支持。
总之,女性在月经来潮前需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变化,采取科学的方法缓解PMS症状,保持身心健康。
月经周期对女性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情绪波动,许多女性在月经前后会出现情绪急躁、焦虑等情绪问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经期情绪波动的原因,并提供六招实用方法帮助女性缓解经期情绪。
一、经期情绪波动的原因
1. 性激素水平变化:月经周期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影响女性的情绪。在月经前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导致情绪低落、焦虑等情绪问题。
2. 神经系统调节:月经周期中,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情绪。例如,血清素水平下降可能导致情绪低落、抑郁等情绪问题。
3. 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饮食不规律等,也可能导致经期情绪波动。
二、缓解经期情绪的方法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均衡,适当运动,有助于缓解经期情绪。
2. 调整饮食:多吃富含钙、镁、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坚果、全麦面包等,有助于缓解经期情绪。
3. 适当运动:运动可以改善情绪,缓解焦虑和压力。可以选择散步、瑜伽、舞蹈等有氧运动。
4. 心理调适: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有助于缓解情绪。
5.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可以适当使用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等。
6.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经期情绪问题严重影响生活,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经前综合征,简称PMS,是许多女性在生理期到来前一周所面临的问题。这一时期,女性常常会感到焦虑、情绪波动,甚至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
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影响女性大脑中的神经递质,从而导致情绪波动。此外,自律神经的失调也会引发一系列生理症状,如乳房胀痛、水肿等。这些变化可能会持续一周左右,直至月经结束。
面对经前综合征,女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缓解: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
2. 注意饮食,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糖分等刺激性食物。
3. 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如钙、镁、维生素D等。
4. 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5. 如症状严重,可咨询医生,寻求药物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女性可能存在经前期焦虑症(PMDD),这是一种更为严重的经前综合征,症状更为明显,如抑郁、焦虑、情绪失控等。如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在日常生活中,女性应关注自身生理变化,学会自我调节,以应对经前综合征带来的困扰。
更年期,这个女性生命中的重要阶段,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身体和心理症状。其中,失眠和烦躁是最常见的困扰之一。中医认为,更年期失眠与肝肾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有关。
面对更年期失眠,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成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尤其是肾脏和肝脏。肝肾失调会导致身体机能失衡,进而引发失眠、烦躁等更年期症状。
那么,如何缓解更年期失眠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调养肝肾: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如橘子、奇异果、番茄等,以补充营养。同时,可以尝试服用一些采用本草配方的保健品,如静心助眠口服液,以调养肝肾,平衡身体机能。
2. 饮食调整:少吃煎炸油腻高热量的食物,如炸鸡、烤鸭、烤猪排等。这些食物会加重身体负担,影响睡眠质量。
3. 适量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神经调节能力,改善睡眠质量。可以选择散步、瑜伽、太极等运动。
4. 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睡前可以泡脚、听轻音乐等,帮助放松身心。
5. 心理调适: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除了以上方法,如果更年期失眠症状严重,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都市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肥胖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与人们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肥胖与心理的关系,并提供一些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肥胖的定义。肥胖并非简单的体重增加,而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身体机能出现异常。肥胖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心理因素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压力是导致肥胖的常见原因之一。当人们面临压力时,身体会释放一种名为皮质醇的激素,这种激素会刺激食欲,导致人们过度进食。此外,压力还会导致人们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进一步影响食欲和体重。
情绪波动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情绪波动与食欲调节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当人们情绪低落时,食欲会下降;而当情绪激动时,食欲则会增加。因此,情绪波动会导致人们饮食不规律,进而导致体重增加。
心理治疗是治疗肥胖的有效方法之一。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人们识别和应对导致肥胖的心理因素,例如压力、情绪波动等。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疏导等。
除了心理治疗外,运动和饮食调整也是治疗肥胖的重要手段。运动可以帮助人们消耗热量,减少脂肪堆积;而合理的饮食调整则可以帮助人们控制热量摄入,避免体重增加。
总之,肥胖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要有效治疗肥胖,我们需要从心理、运动和饮食等多个方面入手,综合调理。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很多人都会经历心情烦躁、易怒、提不起精神、疲劳乏力等症状。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其实可能是心理问题的早期信号。
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及时寻求帮助。心理医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解决心理问题,帮助我们恢复心理健康。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看心理医生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症状:
如果你发现自己出现了以上症状,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那么,如何找到合适的心理医生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心理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只要我们正视心理问题,积极寻求帮助,就一定能够战胜心理问题,恢复心理健康。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处于亚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全球范围内,真正健康的人群仅占总人口的5%,患病者占20%,而剩下的75%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我国上班族亚健康问题尤为严重,据统计,我国大陆10个城市上班族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占比高达48%,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更是高达75%以上。
亚健康虽然不是疾病,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会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甚至引发疾病。因此,预防和缓解亚健康问题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人体头部是“诸阳之首”,汇聚着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重要穴位。经常梳头可以刺激这些穴位,促进气血流通,达到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功能、消除疲劳等作用。对于压力较大的都市白领来说,经常梳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
梳头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合适的梳子:最好选用天然材质、防静电的宽齿木梳或角梳,避免使用塑料梳。
2. 梳头频率:秋冬季节,早晚各梳头10分钟;春夏季节,早晚各梳头5分钟。
3. 梳头方法:从头顶开始,沿着头皮梳至后颈,再从两侧头发梳至耳后。
4. 注意力集中:梳头时,保持心情平静,专注感受头皮的触感。
5. 避免用力过猛:梳头时,力度要适中,避免损伤头皮。
除了梳头养生,上班族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预防和缓解亚健康:
1. 适当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2. 保证充足睡眠: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3. 调整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油腻、辛辣、高热量食物。
4. 减压放松: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
5.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