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每一次跌倒都不是意外,这3块肌肉关键时刻拉你一把

每一次跌倒都不是意外,这3块肌肉关键时刻拉你一把
发表人:京东健康

俗话说,树老根先竭,人老腿先衰。腰膝酸软让不少人发出“不得不服老”的无奈感慨。

 

膝软不一定可怕,但由此引发的“跌倒”却成为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死的首要原因。

 

人身上有三块肌肉,会扮演“抱紧下肢”的角色,让人稳稳地站住,哪怕跌倒,也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寻找支撑物,在关键时刻拉你一把。

 

 

《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告诉你预防跌倒最该练的三块肌肉,并教你科学应对跌倒。

 

受访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治疗师 朱玉连  主管治疗师 吴澄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李开来

 

摔一跤丢了命,绝非危言耸听

 

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平均每10人就有3~4人发生过跌倒。跌倒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80岁以上的老年人,跌倒发生率可达到50%。

 

对年轻人来说,无非是“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但对老人来说,摔一跤可能是与死神交手。

 

摔倒可引发脑外伤、骨折、脱臼、软组织损伤,这些严重后果都在威胁老年人的健康。

 

其中髋关节骨折最为严重,也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其死亡率高达20%~30%,且致残率高,42%患者不能恢复伤前活动力,35%不能独立行走。

 

 

2020年发布的《老年人跌倒风险综合评估规范》显示,神经和骨关节疾病、药物使用、感知觉障碍、居家环境不合理,都可能增加老年人的跌倒风险。

 

如果排除这些因素,良好的下肢肌肉力量,往往是老年人应对跌倒的最大保障

 

3块肌肉有劲儿,有助对抗跌倒

 

老人摔倒多是因为肌肉流失,任何一次跌倒其实都不是意外。步行时的突然膝软,表现为下肢髋、膝、踝三个关节发生猝不及防的瞬间无法支撑体重、屈曲软弱的情况。

 

此时,如果有强健的肌肉,伸展髋关节的臀大肌、伸展膝关节的股四头肌、伸展踝关节的小腿三头肌,将会扮演“抱紧下肢”的角色,让老人稳稳站住,或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应急。

 

臀大肌

 

臀大肌可以让大腿后伸,躯干挺直,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步行中随时踩“刹车”。

 

 

当臀大肌无力时,会发生久坐或蹲下站不起来,步行时身体前俯后仰,易发生前后方向的跌倒。

 

推荐动作——臀桥

 

 

  • 仰卧位,背部和脚底放在床上,颈部放松,双手掌放在臀大肌上,可以在训练时感受臀大肌发力;
  • 呼气,抬起骨盆,直到上半身与大腿接近呈一条直线,收紧腹部和背部;
  • 吸气,臀肌逐渐放松,身体逐渐下降,回到起始位置。

 

注意用2秒的时间缓慢抬起骨盆,在最高点保持3秒,用2秒的时间缓慢回到起始位。10次/组,每天3组。

 

股四头肌

 

股四头肌是人体最强壮有力的肌肉,它为我们完成步行、上下楼梯、蹲起时提供力量。

 

 

若股四头肌无力,易造成髌骨移位、膝关节骨关节炎,是腿打软的最直接原因。

 

推荐动作——靠墙静蹲

 

 

  • 背部紧贴墙壁,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双足距离墙面40厘米左右;
  • 绷紧腰腹部肌肉,使腰背部贴着墙面,缓慢下蹲,感受大腿肌肉收缩紧张,然后慢慢回到起始位。

 

下蹲时,膝关节不要超过脚尖,维持1分钟左右回到起始位,每天5组。

 

小腿三头肌

 

小腿三头肌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健康有弹性的肌肉能有效帮助下肢的血液循环,它主要负责踮脚跟的动作,并保持膝和踝关节的稳定性。

 

 

如果小腿三头肌无力,步行时,容易向前踉跄跌倒。

 

推荐动作——提踵运动

 

 

  • 站立位,双手自然垂在体侧,双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
  • 躯干挺直,双足脚尖点地,脚跟抬起5厘米,感受小腿肌肉收缩紧张,然后慢慢回到起始位。

 

注意用2秒的时间缓慢抬起脚跟,在最高点保持3秒,用2秒的时间缓慢回到起始位,10次/组,每天3组。

 

万一跌倒,尽量用手撑地

 

一旦跌倒,记住两个动作:1.拉扶住身边的固定物;2.用手撑地,这是降低伤害的有效方法。

 

用手撑地往往损伤的是腕关节,顶多导致尺骨远端或桡骨远端骨折,造成的伤害以及治疗护理的难度要小得多,基本不会发生致命并发症。

 

跌倒后如何正确爬起?

 

老人摔倒后,总的原则是:不要贸然起身,先评估受伤情况,只有在没受伤的情况下、感到自己有足够力量时,才应考虑站起来。具体操作:

 

  • 从头部开始转动,自上而下,觉得累就休息一会,直到转为爬行姿势(图1);
  • 手部缓慢发力,用膝盖撑地,爬向一个坚固的椅子或家具(图2);
  • 不要着急,感觉累就休息一下;把手放在椅子上,一次一只手(图3);
  • 用椅子支撑自己,小腿抬起垂直于地面,脚平放在地上,另一条腿保持跪姿(图4);
  • 双臂和双腿发力,慢慢起身站立,转身(图5);
  • 坐在椅子上,在做其他事之前,先坐下来喘几分钟气(图6)。

 

 

如果受伤了,要冷静求助:休息片刻,找出身体受伤部位;使用紧急医疗警报设备,或给120或家人打电话求助。还可以抓起附近的东西,敲打地板或家具,以产生声响引起注意。

 

家有老人,做个防摔排查

 

调查显示,老年人的跌倒一半以上是在家中发生的。照护者要注意排查居家环境,减少隐患。

 

 

1  地板——尽量防滑,避免用地毯

 

  • 木地板发生凸起,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 尽量将室内所有小地毯拿走,或使用双面胶带,防止小地毯滑动;
  • 确保地毯平整,没有褶皱或边缘卷曲;
  • 可使用防滑地板蜡。

 

2  浴室——加装扶手

 

  • 卫生间的地面应防滑,并保持干燥;
  • 许多老年人起身、坐下都比较困难,建议卫生间最好使用坐厕而不使用蹲厕;
  • 浴室的墙壁上、浴缸旁、马桶旁安装扶手;
  • 浴室内不建议放置玻璃制品或易碎品。

 

马桶、浴缸旁加装扶手

 

3  卧室——安装小夜灯

 

  • 保证老人不用下床也能开关灯;
  • 床头装有电话,抽屉里备个手电筒;
  • 可在卧室墙角和走廊通往厕所的地方,放个小夜灯,方便起夜;
  • 床铺高度适宜,便于上下床;
  • 最好不用丝缎类等光滑材质的被单,可换成防滑的毛料或棉质寝具;
  • 衣柜高度适宜,便于取物;
  • 穿合脚的防滑鞋,避免穿尖头鞋;
  • 地面尽量防滑。

 

4  客厅——尽量不设门槛

 

  • 家有老人最好别设门槛;
  • 如果家里带楼梯,最好加装防滑板;
  • 可在过道处适当安装扶手,便于老人在室内活动;
  • 过道上不要堆放杂物,避免有卷起来的藤蔓,或散落的电线。

 

5  厨房——避免地面湿滑

 

  • 液体、油脂或食物洒在地板上,立刻清理;
  • 餐具、厨具置于容易拿取的位置;
  • 取高处物品时,避免站在椅子上;
  • 可在墙壁上加装扶手。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电视、公交、地铁上,各类“老人鞋”的广告无处不在。有人用孝心买单,也有人秉承谨慎的态度:老人鞋真的值得买吗?

     

     

    事实上,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脚也在发生变化。与年轻人相比,老人的足弓变塌、脚部肿胀。

     

    如果鞋不合适,不仅走路不舒服,还容易跌倒。而跌倒是65岁以上老年人群因伤害致死的第一位死因。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揭秘鞋子不合脚的健康隐患,教老人挑出一双适合自己的“老人鞋”。

     

    受访专家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关节外科副主任  王冉东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老年医疗保健分会委员  李国东

     

    老人鞋子不合脚,可能会致病

     

    穿了一辈子的鞋,为什么老了却说鞋子不合适呢?这要从老年人足部的退化说起:

     

    据《中国老年人出行与足部健康调研报告》数据显示,89%的老年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足部疾病。

     

    • 老人的足弓会渐渐变得扁平、失去肌肉活力,自然足部变宽、变长,鞋码也相应变大了;
    • 血糖等“三高”问题,也会使得老人的足部出现水肿的现象,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通;
    • 一些足部细菌感染、脚趾甲疾病等容易侵袭老人,造成足部畸形、溃烂、疼痛等不适。

     

    尤其是身材较胖、脚及踝关节浮肿,或者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更容易出现上述情况。

     

    一般,七八十岁的老人脚会比以前大一码。如果按照原来的尺码选鞋,或者没有定期按照脚型变化换新鞋,容易造成脚底疼痛、磨脚、走路不稳、跌倒等问题。

     

     

    因此,老人的脚和鞋都要年检。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脚长、脚宽,确定脚的实际大小。中老年人群应定期看医生,预防、控制和减少足部疾病。

     

    检查鞋磨损情况:

     

    若发现鞋中间内侧及鞋帮出现松弛或磨损,说明内侧足弓塌陷;鞋底前1/3处磨损严重,说明老人习惯踮脚走路,可能存在跟腱或小腿腓肠肌腱膜挛缩等情况。

     

    鞋前面磨损厉害,说明行走方式正确,因为脚掌弹性好,脚掌落地对人体冲击力小。

     

    因此,老人无论跑步还是行走,建议前脚掌落地,以缓冲地面对人体的冲击力,保护关节。

     

    检查鞋口:

     

    如果鞋口过于宽松,影响鞋对脚的包裹性,容易崴脚,导致软组织损伤或踝骨骨折。

     

    市售“老人鞋”质量参差不齐

     

    上了年纪的人,足部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这直接影响了穿鞋的舒适性,由此诞生了一个产品——老人鞋。

     

    老人鞋这类产品,确实有用。但在热火朝天的老人鞋市场上,老人鞋的质量却难以达标。

     

     

    2020年,央视新闻《每周质量报告》针对老人鞋的质量开展过一次调查,选取了来自电商、实体店、电视购物的总共80批次样品。

     

    化验结果显示,其中38批次为不合格,即耐穿度、鞋底质量以及耐磨性都不达标,占样品总数的47.5%

     

     

    广州市消委会副主任张开仕表示,目前老人鞋专用的产品标准很少,这造成了目前老人鞋虽然产品销售火爆,但实际性能却参差不齐。

     

    专家提示:

     

    选购老人鞋时,尽量在正规的商场或超市中购买有较好信誉的品牌。从这些供销渠道获得的产品,货源、质量较易得到保证,售后服务的质量一般也较高。

     

    看鞋子上和包装盒上标注的鞋号和鞋型,认清是否与自己的要求相符,标注模糊不清或未标注的尽量不买。

     

    同时,希望行业能够加快出台针对老人鞋的团体标准,根据老人的需求来制定一些标准,加强监督。    

     

    挑选老人鞋,避开这些“坑”

     

    很多人在帮父母挑选老人鞋,或者老人自己挑选时,会不自觉倾向于“越柔软”、“越防滑”、“越平底”的鞋子。这些坑希望你能避开:

     

     

    误区1:平底鞋穿起来更轻松

     

    大多老人都喜欢穿平底鞋,他们认为平底穿起来更轻松、舒服。

     

    事实上,平底鞋的底部偏薄,且没有贴合足部的足弓面来设计,刚开始穿可能比较舒服,时间一长,脚底可能出现疼痛、劳累等不适。

     

    误区2:鞋底越软,鞋子越舒服

     

    对于商家宣传柔软度好,可以“扭成麻花”那样的老人鞋,大家需要谨慎购买。

     

    鞋底软的鞋子,一开始穿上确实比较舒服,但同时也意味着它的承重能力有限,容易造成足弓塌陷,很容易使人摔倒。

     

    误区3:追求外观,忽略鞋子的质量

     

    老人的足部比较脆弱,需要好好保护,因而选鞋以舒适、合脚为主,千万别为了好看、时尚而忽略了鞋子的材质及质量。

     

    老人怕跌倒,鞋应该怎么选?

     

    一双合脚的鞋子有助减少行走时的压力,对关节影响更小,同时能降低跌倒风险。

     

    老人鞋在挑选时要考虑安全和舒适这两个因素,以保护脚底、踝关节,防止跌伤。 

     

     

    No.1    试鞋要走两步

     

    试穿鞋时不要坐着,穿上新鞋子后一定要走走、跑跑、跳跳。如果是有鞋带的鞋子,就应该系紧鞋带后再试,看看挤不挤、磨不磨脚。

     

    上午、下午和晚上脚的大小也有差异,累了一天后脚部会肿胀,不太适合选鞋,最好下午去试。

     

    No.2    脚趾前留出1厘米

     

    鞋的包裹性也尤为重要,试穿时感受一下是否能包裹住整个脚,且鞋前端与最长的脚趾之间应有0.5~1厘米的距离。

     

    No.3    鞋中段韧度适中

     

    鞋中段韧度适中,不易崴脚。挑鞋时可用手扭转观察,扭不动或可以扭成“麻花”状都不行。

     

    捏一捏后部鞋帮,不易变形的才能稳定,可保护踝关节。此外,鞋帮的高度最好刚刚在两踝的下方1厘米左右。

     

    No.4    鞋底不能太薄

     

    由于人体的重量和地面会产生一定的压力,老人脚后跟脂肪垫薄,缓冲能力弱,一不留意踩到石子,脚跟容易疼痛。

     

    鞋底太薄,足底的压力无法被分散,时间长了还容易导致腰痛和下肢疼痛。

     

    鞋跟要有一定硬度,至少2~3厘米高,有助于分散脚底压力。

     

    No.5    鞋的透气性要好

     

    鞋的透气性要好,内衬要软,透气性才好,这样穿上更舒服,并且减少脚臭、滋生细菌的可能性。

     

    最好有粘扣、鞋扣等固定,因为鞋带不仅容易松开,还增加老人被绊倒的风险。

  • 对于孩子来说,跌倒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站起来拍拍灰依然可以蹦蹦跳跳,但对于老年人来说,跌倒后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曾有热议话题中提出,在我国,跌倒致死是65岁以上老人死亡的首要原因。

     

    跌倒的元凶不仅是脚滑

     

    人上了年纪后,更容易跌倒,跌倒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一般有以下几种:

     

    • 平衡力下降:走路时不够稳当,对肌肉的控制力下降,从而容易摔倒
    • 感觉系统不灵敏:随着年龄的增加,听觉以及触觉感知下降,导致反应不及时摔倒
    • 骨质肌肉退化:骨骼肌肉退化限制了老人的活动能力,比如在走路时腿会抬不高、行走缓慢,增加了跌倒的风险
    • 病理因素: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影响视力的一些眼部问题也会导致摔倒
    • 环境因素:崎岖或者过于光滑的路面、以及家中一些不合适的家具都增加了老人摔倒的风险

     

     

    跌倒带来的严重影响之一就是骨折,一种是摔倒时手部撑地导致的手臂骨折,一种是臀部着地导致股骨头骨折、髋部骨折或者压缩性骨折。

     

    其中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后,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30%~50%。

     

    骨折带来的不仅仅是疼痛,还有长期卧床带来的心理以及生理的伤害。

     

    所以,预防老人摔倒极为重要。

     

    关爱老人,预防跌倒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做家人的只能帮助从小细节出发,降低跌倒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为家中老人做的

     

    安装夜间照明灯

     

    老人起夜时,有可能会因为光线过暗在开灯时被家具绊倒,可以在房间内便于老人伸手摸到的地方安装小夜灯,让夜里屋内的光线更好一些,就能减少老人摔倒的风险。

     

    防滑措施做到位

     

    在选购鞋时,要注意鞋底是否防滑。家中洗手间也可铺上防滑地垫,以免湿润的地面过滑而致使老人摔倒。

     

    安装这些小工具

     

    可以在马桶边、床边安装扶手,以免老年人在起身时因站立不稳滑倒。

     

    检查家中地面是否平整

     

    老年人眼神不好,地面上的一些电线、门槛都有可能把老人绊倒,家里有老人的,应尽量保持地面的整洁。

     

    注意日常饮食

     

    有些人对老年人饮食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年纪大了要多吃素,Dr.京想说,即便是上了年纪,也要营养均衡。
    日常饮食可以多摄入奶制品和豆制品来补钙,蔬菜中的微量元素,比如钾和镁可以促进钙的吸收。
    经常晒太阳来补充维生素D,也可依据饮食情况选择服用钙片。

     

    我们可以提醒家中老人做的

     

    适量运动

     

    提醒家中老人多出门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练习肌肉、平衡力、柔韧性。慢走、太极拳或者是广场舞等节奏较慢的运动比较适合老年人。

     

     

    做事要慢

     

    有些老人是急性子,做事总是急急忙忙,要提醒他们“慢下来”,在走路、转头、弯腰、上下楼梯时,尽量缓慢进行。尤其是在刚起床时,需要先完全清醒后再起床。

     

    教会家中老人跌倒的应对措施

     

    摔倒尽量用手撑住地面,这样做是为了将伤害降到最低。毕竟手部骨折相对于髋部骨折要更加容易治疗。

     

     

    摔倒后不要立刻起立,如果身边没有可以求助的人,可以先在地上缓一缓休息一下,确认可以起身后,双手撑住地面缓慢起身。

     

    如果无法站立,需及时呼救,等待专业的救护人员到场后,说明自己跌倒的真实情况,这样也有助于后续的治疗。

     

    最后Dr.京想说,家里的老人年纪大了,身体可能一日不如一日,他们像个小孩子一样格外需要我们的关心和陪伴,如果有空,就多陪陪他们吧。

     

    参考文献:
    [1]《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
  • 仔细留心那些长寿老人,你会发现他们不仅有着规律的饮食方式,健康的生活习惯,除此之外,这些长寿老人的心态都十分的豁达开朗。其实,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对延年益寿有着促进作用,想要做到长寿,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余,还要有一个豁达平和的心态,下面就来详细说说想要长寿,要拥有哪些心理。

     

     

    爱心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许多长寿老人大多都很有爱心。

     

    有爱心的人,心里很坦荡,对待别人时大多很宽容,是带着善意和别人沟通交流的,内心大多很阳光,始终能保持积极愉悦的心境,对这个世界是抱着爱意的,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有爱心的人,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总是处于一个最佳的状态,能够让人健康长寿,所以,首先要有一颗爱心。

     

    静心

     

    你会发现,如果经常忧虑太多,整个人会处于一个很糟糕的状态,长久以往还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所以要保持一种静心的状态,即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保持一种舒适自在的心理状态。

     

    但这不意味着什么都不需要去思考,而且要放宽心态,不要太过于计较自己的得失,不要总记得那些痛苦的事情,要时常做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在这个繁华嘈杂的世界里,保持自己的一颗静心。

     

    信心

     

    要有一种信心,对自己,对生活都要充满信心。

     

    信心能让人的精神处于一种平稳的状态,可以保持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正常维持,有利于血液循环的流动。

     

    倘若一个人患上了病,但他很勇敢,很有信心,这种信心让他拥有了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这对疾病的治疗很有帮助,是战胜疾病必不可少的因素,。

     

    所以,要有一颗信心,勇敢地去生活,当你勇敢时,许多问题将会迎刃而解,而且信心也是追求长寿必不可少的心理态度。

     

    童心

     

    人们常常把一些行为举止很可爱,童心未泯的老年人称作”老小孩”,当一个老小孩不仅可以给家人朋友带来许多的欢乐,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着很多好处。

     

    拥有童心的人,会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时常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够有利于身心健康,减少因思虑过度而出现疾病的情况。

     

    所以,即使年纪大了,也不要失去你的童心,要对生活依旧充满好奇,去积极地寻找快乐。

     

    进取心

     

    有进取心也是很重要的,有进取心的有一般都会有清晰的目标定位,会很好地安排自己的工作于空闲时间,对未来是充满期待的,一般都拥有乐观开朗的心态,能够很冷静地面对失败,并直视自己的错误,汲取经验,继续奋斗。

     

    所以拥有进取心也能有益于身心健康,不过时常出现一些老年人退休后,闲在家,觉得没事干,失去了奋斗目标,也失去了进取心,整天闷闷不乐的过日子,这是很不好的一种情况。

     

    建议在退休后,给自己找一个兴趣爱好,比如书法,画画,跳舞等,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在兴趣爱好上培养自己的进取心,能更有益于身心健康,使人健康长寿。

     

     

    综上所述的5种心理,都能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而且可以让你始终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能提高生活质量,让你生活得更幸福,想要长寿,不如先养成这5种心理。
     

  • 我们知道,幽门螺旋杆菌与数十种胃肠道疾病息息相关,经过临床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对患者均有明显获益。比如有消化性溃疡等高危因素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时,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才能确保胃病根治,这时往往就需要使用到奥美拉唑联合抗生素类药物,那么到底哪些抗生素合适呢?具体如何使用呢?

     

     

    根治幽门螺杆菌,奥美拉唑到底如何联合抗生素类药物?

     

    根据2017年发布的《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推荐,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方案:铋剂四联(质子泵抑制剂+铋剂+2种抗生素)作为主要的经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方案。正确应用这些方案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可高达85%-94%。

     

    标准给药方案为: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铋剂)每日2次,餐前半小时口服】+【2种抗生素(餐后口服)】。抑酸药质子泵抑制剂的标准剂量为:奥美拉唑20mg、雷贝拉唑10mg或20mg、泮托拉唑40mg、艾司奥美拉唑20mg、兰索拉唑30mg、艾普拉唑5mg。铋剂的标准剂量为:枸橼酸铋钾220mg。

     

    奥美拉唑和抗生素合用的具体选择方案有以下七种:

     

    方案一:

     

    阿莫西林 每次1g,每日2次+ 克拉霉素 每次0.5g每日2次。

     

    方案二:

     

    阿莫西林 每次1g,每日2次+ 左氧氟沙星 每次0.5g,每日一次或每次0.2g,每日2次。

     

    方案三:

     

    阿莫西林 每次1g,每日2次+ 呋喃唑酮 每次0.1g,每日2次。

     

    方案四:

     

    四环素 每次0.5g,每日3次或每日4次 + 甲硝唑 每次0.4g,每日3次或每日4次。

     

    方案五:

     

    四环素 每次0.5g,每日3次或每日4次+呋喃唑酮 每次0.1g,每日2次。

     

    方案六:

     

    阿莫西林 每次1g,每日2次+ 甲硝唑 每次0.4g,每日3次或每日4次。

     

    方案七:

     

    阿莫西林 每次1g,每日2次+四环素 每次0.5g,每日3次或每日4次。

     

     

    那么奥美拉唑联合其它抗生素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过程中又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1.选择抗生素时需要注意幽门螺旋杆菌耐药问题

     

    选择抗生素时要注意我国抗生素耐药率背景,我国细菌耐药问题十分严峻。根据我国多项的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的,在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方对克拉霉素、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在近些年的报道中有指出幽门螺杆菌对一些抗生素的原发耐药率:克拉霉素为20%-50%,甲硝唑为40%-70%,左氧氟沙星为20%-50%。幽门螺旋杆菌方可对这些抗生素发生二重、三重或更多重耐药,其中克拉霉素和甲硝唑的双重耐药率>25%。总体上,这些药物的耐药率普遍偏高,但也存在一定地域差异。而幽门螺旋杆菌方对阿莫西林、四环素以及呋喃唑酮的耐药率仍然很低,它们对幽门螺旋杆菌方仍然非常有效。所以,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方选药方案中,要尽量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的特点选择这些耐药率低的抗生素。

     

    2.特殊人群抗幽门螺旋杆菌需谨慎

     

    一般不推荐对14岁以下儿童常规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只要对存在消化性溃疡的儿童推荐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和治疗。目前国际上也缺乏对老年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专家共识。再加上老年人身体状况一,因根据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获益-风险综合评估,个体化处理。

     

    3.治疗的一般注意事项

     

    应到正规医疗单位检查,确定疾病类型,准确判断是否有给药指征,不可盲目自行给药。

     

    治疗过程中应当按时按量给药,否则易发生耐药情况导致治疗失败,推荐治疗周期为14天,具体疗程应遵医嘱。治疗期间注意清淡饮食、戒烟戒酒。适当补充某些特定益生菌,例如乳酸杆菌或鲍氏酵母菌。可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并可减少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参考资料: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幽门螺旋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学组 全国幽门螺旋杆菌研究协作组

  • 老年糖尿病饮食治疗需理清的基本概念,老年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需先理清基本概念。


    城市居民的寿命提升很快,占41.5%的农村人在进入60岁时已存在生理和社会的老年征象,故中国仍将老年界定为≥60岁。


    中国是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最新全国糖尿病调查数据(2017)显示,老年人中有30%患有糖尿病,另有45%的老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即四分之三的老年人与糖尿病有关。

     


    糖尿病是因人体对糖类食物的代谢能力出了问题,引起血糖持续升高、逐渐损伤全身动脉血管和微血管,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随着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不断深入,治疗糖尿病的策略和方法也不断提高。


    特别是有关如何改变糖尿病结局的研究,已显示如能早期发现、早期开始综合治疗、长期良好控制血糖,适时适度接受降糖药的帮助,可以避免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带病长期高质量生存。


    饮食管理是所有与糖尿病有关的人需尽早开始、贯穿始终的基础治疗措施,饮食管理好坏与健康最终结局有关。


    饮食治疗简单说,就是要“会吃饭,吃好饭”,通过适合自己的膳食结构和进餐方式,长期平稳控制血糖,力争不得糖尿病的并发症。


    会吃饭的含义会吃饭的含义是知道吃什么饭对自己的健康有益。从生理学角度讲,吃饭是为了补充能量和营养素。


    供能食品主要有糖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类和脂肪类食物。糖类包括谷薯、水果和蔬菜,由于蔬菜是超长膳食纤维,人类进化过程中未能产生该类消化酶,食入蔬菜仅提供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几乎不提供能量。


    脂肪类食物包括动物来源和植物来源的油脂,广义上还应包括脂质类,来自各种动物富含胆固醇酯的肉质类食物和蛋黄,其中动物内脏的胆固醇和嘌呤含量更高。该类食物也是提供蛋白质、氨基酸、嘌呤类、维生素类物质的主要食材。


    各种豆类和干果不仅提供植物蛋白,也富含植物油和嘌呤,其中南瓜子和西瓜子的脂肪含量极低。奶和蛋类提供的是最优质的蛋白质,嘌呤含量几乎为零。


    如何选择食物的品种和摄入量从医学角度讲,需根据个人的生理活动需求选择总的食物摄入量,根据个人对营养物质的代谢能力选择食物品种,在保证营养素供给的基础上不增加自身的代谢负担(导致疾病),必要时增加药物,帮助必需营养素在人体的利用而不致病。


    关注标准(理想)体重推荐用公式:男性的标准体重(千克)为身高(厘米)减去100,乘以0.9,女性的标准体重(千克)为身高(厘米)减去100,乘以0.85。


    在标准体重的正负10%之内均为正常体重,正负>10%~<20%为超重或偏瘦(需要关注的体重范围),正负20%及以上为肥胖或消瘦(需要管理的体重范围)。


    例如170厘米的男士,标准体重为170减去100,乘以0.9,等于63千克,57~69千克为正常体重范围,≤50.4千克为消瘦,51~56千克为偏瘦,≥76千克为肥胖,70~75千克为超重。老年人最好保持在标准体重和超重范围以内(63~75千克),不宜偏瘦。体重是衡量人体消耗与摄取是否平衡的主要指标。


    血中代谢指标均是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血糖高(糖尿病)提示糖类食物的代谢能力不足,仅能选择满足代谢平衡的量即可。血甘油三酯高,提示脂肪类代谢能力不足,要限制脂肪的摄入量。


    血胆固醇高,提示胆固醇代谢能力不足,要限制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摄入量。血尿酸高,提示嘌呤代谢能力不足,要限制富含嘌呤类食物的摄入量。


    这几个指标是常规生化检查即可得知的,希望每位老年糖尿病患者要了解自己存在的代谢问题,多选择代谢能力强的食物品种。

     


    原则上,控制体重和高甘油三酯血症需要患者自己多尽力,药物的作用有限。高胆固醇血症多需要药物控制,高血糖和高尿酸血症在食用限定量的食物后仍不能控制到正常,该服用药物就早用,只要规避药物的不良反应,就长期用药,保持代谢指标控制在接近正常人范围。


    以上所述可概括为“量出为入,量体择食”,此为饮食健康的基本原则,是“会吃饭”的基本理念。吃好饭的举措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按总能量中50%~55%的比例摄入糖类食物,不让血糖升高得离谱。


    一日主食(碳水化合物)量选择和主餐各类食物配比举例如下:如身高170厘米的老年糖尿病(男士)患者,一日主食量最多250克,主餐可以100克(2/3拳头大小的体积),瘦肉100克(包括各种动物肉质食品,或75克瘦肉和50克豆制品),蔬菜500克,菜油10克。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胃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能力很强,主食最好配用粗粮或选用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材。为避免直接消化主食,进食顺序要先汤菜,10分钟后再开始吃主食,不宜过快。


    尤其是早餐以优质蛋白类食物为主,推荐250毫升奶和一个鸡蛋、200克蔬菜、50~75克主食,也是先奶、蛋、菜,再主食。阿卡波糖类药物与第一口主食同服,其他降糖药在汤菜前服用。


    餐后适量近距离或室内活动20~30分钟,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此外,还要注意进食量、运动量和降糖药量三者之间的平衡,避免发生低血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自我血糖监测是了解血糖变化特点的有效途径。


    临床实践中,我们应鼓励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有计划地调整饮食治疗及其他降糖治疗方案。

  • 口臭是口腔内的细菌对食物残渣、唾液蛋白发酵后产生的一种异味。导致口臭的原因有很多,西医一般把口臭分为两大类,生理性口臭和病理性口臭。生理性的口臭大都是口腔出了问题,比如蛀牙、牙结石、牙周炎等。而病理性的口臭主要是口腔里的微生物,尤其是一种叫幽门螺旋杆菌的微厌氧菌,在口腔内大量滋生、分解,产生挥发性的硫化物,这种硫化物的浓度越高,口臭就越严重。

     

     

    大部分源于口腔的臭味,只要搞好口腔卫生就能消除,但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口臭,不管是刷牙、嚼口香糖,还是用漱口水都无法缓解,嘴里始终有一股下水道的气味。

      

    感染了7亿国人的细菌到底有多厉害


    幽门螺杆菌不仅能在口腔里生存,还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种能在我们的胃里存活的细菌。它能够利用自身分泌的尿酸酶,生存在胃粘液层和胃黏膜之间,就连强腐蚀性的胃酸也拿它没办法。据保守估计,全世界至少有一半的人已经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其中,中国是感染幽门螺杆菌人数最多的国家,有将近7亿的感染者,也就是说,在我们身边,每5个人里,有3个人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其中,10岁以下的孩子最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因为孩子的胃部环境跟成年人不一样,更适合幽门螺杆菌繁衍。数据显示,我国10岁以下的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率高达50%以上。此外,吃大锅饭、路边摊,上了厕所不洗手,然后继续吃东西或者摸嘴巴,也都非常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身体会埋下哪些隐患?


    隐患1: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会不断地破坏我们的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炎症,主要症状为反复的上腹部胀满,饭后最为明显,并且伴有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不适。

     

    隐患2: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幽门螺杆菌侵蚀了胃黏膜,胃壁就会直接暴露在胃酸环境下,胃酸腐蚀胃壁,就会引起胃溃疡,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排泄物带血。

     

    隐患3:胃癌

     

    幽门螺杆菌会增加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但注意,并不是说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得胃癌。胃癌是幽门螺杆菌、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需要我们综合判断。一旦出现食欲下降、不明原因的消瘦、黑便、左腹部隐痛,要提高警惕。

  • 一、鼻炎如何与感冒相区分?

     

    鼻炎和感冒有时存在互相交叉,如鼻炎中的急性鼻炎即感冒引起的患者上呼吸道感染,感冒以后可以引起急性的鼻腔炎症,伴有打喷嚏、流鼻涕、鼻痒、鼻塞。此时通常可以用抗感冒的药物进行口服,同时鼻腔可以用激素类药物进行喷鼻,在患者的感冒痊愈之后,急性鼻炎症状即可完全缓解。

     

     

    最容易与感冒混淆的鼻炎是过敏性鼻炎,患者对于致敏原过敏,导致流大量清水样鼻涕、打喷嚏、鼻痒、鼻塞。尤其是对于花粉过敏的患者,容易在春天和秋天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患者通常没有全身不适、没有发烧、没有全身无力以及骨头疼痛、皮肤敏感等全身症状,只是鼻腔出现症状。

     

    对于此类患者可以应用抗过敏的药物,如开瑞坦、仙特明或依巴斯汀进行口服。鼻腔局部给予激素类药物进行喷鼻以及抗组胺药物进行喷鼻,如果有鼻塞也可以用鼻减充血剂进行喷鼻,通常患者的症状会很快得到控制。在度过过敏季节以后,患者的症状会完全缓解。

     

    二、鼻炎与鼻窦炎如何区分?

     

    鼻炎、鼻甲肥大、鼻息肉和鼻窦炎等都是常见的鼻部疾病,有很多人总是将鼻炎和鼻窦炎弄混,那么,鼻炎与鼻窦炎的区别是什么?了解一些基本疾病常识对患病后针对性治疗也有好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二者的具体区别是什么。

     

    严格意义上说,两者相互关联,很少说鼻炎和鼻窦炎单独发病,这是因为鼻腔和鼻窦的结构是相互关联的。往往两者相互影响造成恶性循环。但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

     

    鼻炎与鼻窦炎有哪些不同?

     

    从解剖学上讲,鼻腔是前后鼻孔之间的一个通气腔隙,鼻腔内面有鼻粘膜覆盖,鼻粘膜的炎症就是鼻炎;而鼻窦则是鼻腔周围、颅骨与面骨内的含气空腔,左右对称共 4对,它们是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每个鼻窦都有一个与鼻腔相通的窦口,通过这个窦口,鼻腔粘膜与鼻窦内的粘膜互相延续。

     

    我们平常所说的伤风感冒,即鼻子不通气、打喷嚏、流清鼻涕、嗅觉减退,就是急性鼻炎的症状表现。

     

     

    在急性鼻炎时,如果治疗不当,鼻粘膜的炎症就可通过鼻窦开口蔓延到鼻窦内,使鼻窦内粘膜产生急性炎症,就是急性鼻窦炎,主要症状就是鼻子不通气,流脓鼻涕及头痛。如果急性鼻炎和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最后又可形成慢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炎的症状是鼻子不通气或两鼻孔交替出现通气不畅,有粘液性鼻涕。而慢性鼻窦炎症状是经常流白色釉鼻涕,感冒后流黄色脓性鼻涕,并有嗅觉减退。

     

    就上所述,鼻炎和鼻窦炎其发病密切相关,但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检查所见也有区别。

  • 心律失常是很常见的疾病,虽然说心律失常出现的几率非常的高,但是每一个人出现的心律失常表现可能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不是说所有的心律失常患者都应该接受治疗。我们在治疗的过程中首先就应该了解自己的病情,只有结合我们的病情才能够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所谓心律失常,就是我们心脏的传导路径出现了相应的问题而引起的。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的心脏在一分钟内会跳60到100左右,在运动或者是休息之后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增减,但是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就可能会出现异常的现象,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心律失常是需要治疗的呢?


    1、房性心动过速,在心律失常中大概占据6%的几率,如果病情比较轻微,那么可能会出现短时间的发作,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可能在很多年内都会不间断的发作,那么最终就会引起心功能不全或者是心脏扩大,有一部分的患者在使用药物之后可能会痊愈,但是有40%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2、室性早搏及时接受治疗,预后还是比较好的。有一部分的患者可能并没有出现任何的症状,只有在接受体检的时候才能够发现,如果长时间出现早搏,也会导致心功能出现不全的现象,我们可以选择射频消融治疗或者是服用相应的药物。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也是心律失常的其中一种,这样的一种情况出现,我们就可以使用心电图,那么就能够让自己的病情得到一定的控制,减少疾病进一步恶化的现象。


    4、窦性心动过速也属于一种心理性的心律失常,可能是因为外在因素而引起的。一般的情况下,我们只需要适当性地进行休息,那么就能够缓解,完全不需要接受特殊治疗,但是这种情况可能也会存在一定的病理性,比如说患有心肌炎或者是甲亢就可能会引起这种情况的出现。


    当我们看完全文,对于有哪些心律失常是需要治疗的有了相应的了解,为了让自己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我们一定要及时接受治疗,属于生理性的心律失常,可以通过适当性的休息来进行缓解,这一些对于我们的病情来说都会有一定的帮助。

  • 枸杞是一种药食两用食物,这是因为枸杞不仅营养丰富、功效显著,而且还不会给人体带来太大副作用,完全可以当做食物食用。生活中枸杞已经成了养生人士必备的一种食材,枸杞的吃法有很多,那么怎么才能让枸杞中的营养成分更多地被人体吸收,发挥其最大作用呢?掌握好枸杞的这4种吃法,功效最好。清肝明目、补肾健脾,会给身体带来更多好处。

     


    干吃是食用枸杞最直接的方法,只需要将买回的枸杞子洗净,便可像吃小零食一样进行食用,这种食用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最大程度保留枸杞中的营养成分,枸杞营养流失降到最小,身体所吸收到的枸杞成分也最全最多,而且枸杞味道微甜,果肉软且实,干吃口感极佳。但是一定要注意,干吃枸杞要把握好量,不可多食,否则导致滋补过度,使身体出现上火以及肠胃问题。

     

     

    生活中煮粥时往里面加入适量枸杞,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食用方法,一方面,粥中加入枸杞可以增加粥的风味,枸杞中的营养成分也能在高温的作用下进入粥中,使粥的营养价值被大大增高;另一方面,对于枸杞本身来说,通过这种方式食用可以更好控制食入的量,也能使枸杞中的各种大分子营养物质,变得更加容易被人体吸收,减小其为肠胃所带来的负担,可谓是一举两得,这种方法很适合小孩或者老人等消化能力不强的人使用。

     

    相比较于煮粥,枸杞泡水是更多人会选择的食用方法,因为枸杞泡水喝更加方便快捷,而且泡水喝还能减小食用枸杞为身体带来的上火的风险,但是枸杞中的营养成分并不会大量溶于水,所以为了更好地利用枸杞中的营养,水喝完后最好能够将枸杞果肉吃掉,另外枸杞不可在水中泡太久,这样是很容易滋生细菌的,不利于身体健康。

     

     

    相对以上3种方法来说,酒可以使枸杞中的营养成分最大限度地析出,而且酒可活血通络,增加身体代谢水平,更有利于人体对枸杞中营养成分的吸收,但是枸杞泡酒的弊端就是所需时间过长,而且身体对于酒精的分解需要消耗大量精力,并且不利于肝肾健康,所以枸杞泡酒时一定要把握好量,适量养人,过量则伤人,最后只会适得其反。

     

    以上枸杞的4种养生吃法,你都知道了吗?常食用可以为身体带来清肝明目、补益肝肾、提高免疫力等多种好处。但是脾胃虚弱、体质燥热的人要少吃枸杞,枸杞属温热性食物且营养丰富,会加重身体肠胃疾病及燥热的症状。

  • 喝酒应酬、熬夜加班、食不定点……快节奏的生活不断侵耗着我们的身体,更在一点点地吞噬着我们的免疫力!不容瓦解的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异物,处理衰老、损伤等细胞的能力。

     

    一般体质虚弱、营养不良、精神萎靡、食欲降低、睡眠障碍等情况的朋友免疫力往往都比较差。免疫力低下极易招致细菌、病毒、真菌等!

     

     

    经常听到某某保健品宣称,有增强免疫力的功效,甚至一些非处方药也在大肆的宣传。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确实也不在少数,这也让这部分保健品和药品有了巨大的市场。但实际上,作为普通人,根本不用吃这些保健品或药品的,在平常生活中,注意饮食的调整,就能恢复正常的免疫力了。

     

    免疫力低下

     

    如果经常有感冒、头痛、腹泻等反反复复,且生一次病就需要很长时间恢复。这种情况不可小视,免疫力低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容易生病,生病反过来也加重了机体的消耗,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而通过药物治疗,又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式。

     

    人体免疫系统

     

    通俗讲,有一部分免疫力是先天性的,比如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第二道防线是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一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体天然的,不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敌人,谁来都防着,包括冠状病毒。

     

    另一重要部分是后天的第三道防线免疫系统,比如感染过水痘治愈后,就基本再也不会得水痘了,因为体内已经产生了抗体,这是后天获得的,用于保护机体不再受同种异物的入侵。但是第三道防线只针对某一种特定的外源微生物,而未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的人,根本没有对抗这一病毒的抗体,所以很明显,免疫系统只能干着急,得至少等15天,才能起作用。

     

    三道防线都失守,人就彻底沦陷了,只能请求外界药物干预治疗了。

     

    说的提高免疫力,一般是指先天免疫力降低。只能是提高第一和第二道防线,确切说是第二道防线,提高溶菌酶的活性,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所以,可参考以下6个方法,儿童同样适用:

     

    1、及时补水。皮肤和黏膜系统需要水的滋润,特别是粘膜系统,如果缺水,则不能正常分泌黏液,纤毛摆动能力也会减弱,不能及时的清除异物,人就容易生病。

     

    2、多食用含VC丰富的蔬菜水果。这一点多数人都知道,VC可增强免疫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和变形能力,提高杀菌杀病毒的能力。如果VC不足,杀菌能力下降,人体也容易感染。

     

    3、营养均衡充足。比如感冒时是要清淡饮食,少吃各种油炸、熏烤、过甜的食品,但不代表不吃有营养的东西,因为对抗外界细菌病毒时,免疫细胞会大量的扩增,免疫因子也是,所以这时候营养一定需要跟上,肉、蛋、新鲜蔬菜水果尽可能平衡的跟上。

     

    4、食用多糖类食物。多糖类食物确实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但是最好的方法不是吃,而是静脉注射,吃进去,大部分的多糖就分解了,效果大打折扣了,但是也有报道称,口服也能提高溶菌酶的活性。所以比如香菇、木耳、灵芝等可以适当的吃,聊胜于无。

     

    5、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体育锻炼,沐浴阳光,呼吸新鲜空气都能很好的帮助免疫系统恢复正常。

     

    6、对于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免疫,没别的办法,只能是等疫苗除了再注射了。疾病康复病人的血清也具有治疗效果。

     

     

    以上几点,尤其是前5点,其实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免疫力低下的人尤其应该照着做,并持续保持。养一个身强体壮的棒棒身体!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