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虽然,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健康,但其实死亡离我们很近,当我们遇到意外的时候,应当提前知道怎么应对,这是保命的一种方式,因为每个人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意外会来临,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日常常用的燃气,如何规范使用。
使用燃气
每家每户都会使用燃气,但是健康地食用燃气,预防漏气之类的事情应该具体应该怎么做,我们知道吗?
第一:使用燃气,要保持空气流通。
第二:注意人走熄火,以免发生意外。
第三:使用煤气之前要先照看,不要在没人的情况下开着燃气。
第四:打不着火,要停顿,不要一直塔塔塔塔。
燃气使用的规范
第一:燃气连接处有一胶管,建议在两米以内。
第二:燃气的摆放要注意,不要靠近炉面。
第三:燃气不要穿越墙体。
第四:燃气不要压着,也不要私自拆胶管,以免影响连续供气。
如果我们闻到异味,比如臭鸡蛋味,汽油味,很有可能就是漏气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关好燃气,然后查找漏气点,如果不会查找,可以寻找专业人士帮助。或者我们也可以把肥皂水涂在有可能产生漏气的地方,如果有漏气的情况,这个地方就会冒泡泡,我们就知道是哪里漏气了。
家中燃气着火
第一:断气灭火
第二:切断气源,关闭总阀门
第三:干粉灭火
第四:立即报警
第五:尝试湿被扑灭
家庭用气要注意
我们不要私自拆,改燃气设备,因为我们不是专业人士。也不要把燃气装在不安全的区域,比如密封区域,阴暗区域,这样做会很危险。我们如果在房间内装有燃气,这个房间千万不要住人,也不要把燃气管道牵挂在电线上。我们不是专业人士,千万不要转供燃气,这样很容易会造成意外事件的发生。
不管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要在管线上建造房屋或者乱搭放杂物,这样非常危险,而且也不易于排查滚到情况,不方便管道维修,燃气很容易会造成事故,影响很大。
我们不要小看燃气,燃气虽然是我们日常常用的一种,非常便利我们生活的用品,但是一不注意造成的后果是我们不可想象的,所以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好安全,如果把自己炸没了,那健康从何谈起。
建议大家收藏以及转发,帮助到更多的人,在应对燃气,漏气等情况的时候也有步骤可以查询,能够提前了知具体可实行的步骤,帮助到自己的同时也能够给朋友们,亲戚们一些实际的建议和意见,以及正确使用燃气,以防泄露的一些精髓,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媒体关于心脏性猝死的报道不绝于耳,不少人都担心在生活中出现意外的危险状况,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朋友。
那么在家里备什么药能预防急性心梗或脑梗?或者紧急情况下吃什么药能急救呢?很多人知道硝酸甘油,阿司匹林,没错,除了这两个药,其实,还有开塞露,虽然很普通,但是却可以缓解急性心梗时的便秘。有人说,心脏病患者,家里备有硝酸甘油、阿司匹林、开塞露这3种药,关键时刻能救命!这是很有道理的。今天笔者给大家科普下这三个常用的急救药。
一、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主要用于缓解心绞痛的急性发作。硝酸甘油是一种抗心肌缺血的血管扩张剂,可缓解心绞痛症状。
冠心病患者,需在家中常备或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突然感到胸痛时用。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最好是坐着)可作为心绞痛发作时缓解症状用药,每次0.25毫克到0.5毫克(半片到1片),每5分钟含服1次,直至症状缓解,15分钟内含服最大剂量不超过1.5毫克(3片)。
对于冠心病患者,都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其主要成分都容易挥发,故应避免置于贴身衣物口袋内而导致其因体温而挥发失效。
如果连续含3片,症状仍不缓解者,很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或其他疾病,需尽快送往医院就诊。值得注意的是,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或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心绞痛患者不宜使用硝酸甘油。
二、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可降低血栓形成。已经确诊为冠心病、脑梗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或下肢动脉明显狭窄(狭窄大于50%)而且无禁忌证的患者,都可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每天1次,每次75毫克到150毫克。急性心梗发作时,如果没有禁忌证,可取每片为100毫克的阿司匹林肠溶片3片,放入嘴中嚼碎后吞下。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要随意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三、开塞露
便秘不算什么大问题,但是急性心梗患者出现便秘的话,后果可能很严重。急性心梗患者一旦出现便秘,由于排便时间长,使静脉回流受阻,因而回心血量减少,再加之用力屏气,血压骤升导致左心负荷急剧增加、冠状动脉血流急速减少,而且便秘时大便干结,用力过大会导致腹压升高、心率加快,最终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出现严重且持久的缺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存在粪便嵌塞的便秘患者,经直肠用药时,中国慢性便秘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推荐使用开塞露。急性心梗患者出现便秘,使用开塞露时,可以将容器瓶盖取下,涂以油脂少许,缓慢插入肛门,然后将药液挤入直肠内,成人每次20毫升,儿童每次10毫升。
结语
总之,硝酸甘油是心绞痛急性发作的首选;阿司匹林是冠心病患者的长期用药,心梗发作时嚼碎服用可以救命;开塞露可用于缓解急性心梗时的便秘,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朋友,不妨备用这三个“救命药”。
前段时间广州一个28岁小伙子-小陈,经常熬夜加班,后来出现口齿不清,视力模糊,眩晕等症状,经过检查确诊为脑梗。
那么现在脑梗这类疾病越来越年轻化,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辨别呢?有请本周大医生—京东健康特邀嘉宾金铂医生为大家详解。
提到脑梗,我们可能最先想到的是中老年人群,但其实脑梗这类疾病已经呈现年轻化趋势。主要还是由于当下生活节奏较快,年轻人群压力大,情绪不稳定,饮食不规律所导致的。所以无论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应该提高健康意识,降低脑梗的发生几率。
发生脑梗的征兆
1. 头晕:
脑梗者会频繁出现突然性头晕,过几秒后又恢复正常的情况,这很可能是因为脑部短暂性缺血导致的,需要多加注意。
2. 爱打哈欠:
经常不明原因的打哈欠要引起重视,也很可能是脑部供血不足会引起脑部缺氧而引起的,即使是休息好也得不到缓解。
3. 看东西模糊:
出现眼前突然看不清物体或黑蒙的情况,数秒或者数分钟后又恢复正常,这也要警惕脑梗。因为脑血管堵塞,大脑颅内血流量减少或微小血栓通过视网膜动脉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夏季如何避免脑梗?
正确的生活方式很重要,但是夏季更应该注意另外三点。我的方法是健康一杯水,随身一把扇,一个闹钟。
1. 补水:
有人以为喝淡盐水有利于身体健康,但早晨是人体血压的榜首顶峰,喝盐开水会使血压更高,危害健康。所以喝水还是以清水为主,没有特殊情况下,每天需要喝约1500-2000毫升即可,记住要平均分配在不同的时间段。
2. 扇子:
我们知道高温会使得体内血液循环紊乱、交感神经兴奋,造成血压升高、从而大大增加了脑血管发病风险。外面热,屋里冷,这种忽冷忽热会让血管忽而收缩忽而扩张,诱发脑梗,所以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10度。
3. 闹钟:
不正确的午睡,容易增加脑梗风险。如午睡时间过长、中途突然被闹钟惊醒,都可能增加脑梗的风险。饭后半小时后午睡30分钟左右最合适,闹钟声音不宜过大,避免惊醒,发生脑梗。
学会了以上方法能帮助大家降低脑梗发生的风险,夏季是脑梗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再次提醒大家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规律饮食规律作息,时刻关注身体健康变化。
讲解嘉宾 | 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金铂 京东健康在线问诊专家团成员
编辑 | 黑凤梨
想补身体,却被各种人参搞的云里雾里的,不知如何选择。不药博士来回答,让您知晓各类人参的区分与功效,再也不发愁挑选适合自己及家人的人参了。
按照人参生长环境
1.野山参(山参):即野生人参。
野山参顾名思义,多生长在荒山野岭,“年龄”可在数十年乃至上百年。这种人参可大补元气,但价格昂贵,除非是体质极度虚弱的重症患者,一般很少用到。
2.林下参(籽海):将园参籽人工育种后播种在山野中所生成的人参。
移山参:经人工特选的园参幼苗移栽在山野中或田间而成长的人参称为“移山参”。
3.园参:即栽培的人参。
园参也就是平时常说的人参。按照加工方法不同,园参又可分为生晒参、白参和红参等。
按照人参炮制方法分类
1、鲜人参(园参水子):园参栽种5~6年后,秋季采挖,洗净即得。
2、生晒参:将鲜人参除去支根,晒干或烘干。
生晒参药性平和,以补气作用为主,适合气阴不足者;
3、白参(糖参):取洗净的鲜园参,沸水中浸烫3~7分钟,取出,用针将参体扎出小孔,再浸入浓糖液中2~3次,每次10~12小时,取出干燥即得。
白参的作用和生晒参一样,只是药效略差;
4、红参:取洗净的鲜人参,除去支根及根茎部的不定根,或仅除去细支根及须根,蒸3小时左右,取出,晒干或烘干。
红参则是药性偏温热,具有补气温阳的作用,较适合阳气虚弱的人(产后妇女的体虚)。
5、活性参:为防止有效成分总皂苷的损失,提高产品质量,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加工的人参。
按照人参的产地分类
世界四大人参家族:
1、中国——吉林人参
2、朝鲜——高丽参
3、日本——东洋参
4、美国、加拿大——西洋参(花旗参)
西洋参是人参的一种,又称广东人参、花旗参,由于美国旧称为花旗国而得名,原产于美国北部到加拿大南部一带。西洋参性偏寒,有益气生津的效果,适用于有虚火或易上火的人。
其他类人参
除园参和西洋参外,还有很多带“参”字的中药材。它们虽然和人参不是同一种植物,但也能用来泡茶喝,多有补气、活血的作用。
党参和太子参性味甘平,有补气之效。由于党参还有补血作用,故常用来与当归、熟地合用,治疗贫血。太子参又叫孩儿参,性质较平缓,常用于小儿。
丹参、玄参、沙参和苦参都性偏寒,但效用却各有不同。
丹参可活血化瘀,常用于冠心病患者;
玄参可养阴清热,常用于咽肿、咳嗽、口干等情况;
沙参有养肺生津之效,与麦冬、桔梗合用,可治疗肺虚燥咳;
苦参是清热燥湿药,多用于皮肤瘙痒、带下黄稠等症。
欢迎关注不药博士!
饮食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饮食可以帮助病情的康复,但是不当的饮食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的不断恶化,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来说也一样,恰当的饮食能够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不良的饮食习惯却能够导致其恶化,患者在饮食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饮”
少喝冷饮以免损伤脾胃,多喝温度适宜的温水(37-45摄氏度为最佳)或少量温饮料,温水多喝汤类。温水在人体内能最快的带动人体的血液循环,有助于吸收与排泄。
2、“食”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饮食事项:少食寒凉的食物,避免食用芥菜、剑花、绿豆、海带、紫菜、西洋菜、黄花菜、西瓜之寒凉品,苦品食品也应少吃,苦能泻热、容易伤胃。菜心、韭菜、生姜、莲藕、番茄、土豆、栗子、核桃仁、花生等蔬菜类、鱼类、蛋类、奶类是重症肌无力患者日常膳食中重要的食品。
3、“择”
即有选择性的饮食一些水果类、肉类食品等。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饮食,适合食用以下水果:苹果、橙子、柚子、葡萄杨梅、石榴、桃子、枇杷果、桂圆等,肉类包括牛肉、猪肉、狗肉、兔肉、鸡肉等,此类食品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起到一定滋补、缓急的作用。
4、“补”
根据临床表现将病症分为脾胃虚弱、气血两虚、肝肾亏虚和脾肾两虚四个常见证型,患者脾胃虚损,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饮食宜多食甘温补益之品,能起到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比如:服用银鱼汤、砂藕粉、莲子糯米羹、鸡汤、枸杞子汤等。
患者在饮食上需要有选择性的注意补充对于重症肌无力康复有好处的食物,避免不当的饮食造成疾病的蔓延,患上其他并发症,让患者遭受更多的痛苦。另外,患者在生活中也要注意情绪健康。
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尽管疫情的阴霾尚未消散,也无法阻挡亲人团聚的热情和喜悦!然而,在人们尽享天伦之乐的同时,春节期间也潜伏着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
因此,有心脑血管病的中老年人及其家人应该提高警惕,开心之余,也不要忽视身体发出的安全警报。
1.突发胸闷、胸痛
如果家人在活动过程中或休息时,突然出现心脏部位剧烈疼痛、胸闷,或是左侧肩背部疼痛,同时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甚至产生一种濒死感,且这种情况持续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很可能是心绞痛发作。如果持续时间更长或持续不缓解,就要警惕心肌梗死的可能。
急救tips:
应让家人立即停止活动、取平卧或半卧位休息,尽快向急救中心呼救。如果发病者没有任何禁忌症,家属可以立即帮助舌下含服1片硝酸甘油。让患者情绪保持镇静,如果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给予胸外按压等急救措施。
2.出现肢体麻木、言语不清
如果有家人在过度疲劳后,出现口角歪斜、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双眼向一侧凝视等情况,可能提示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
急救tips:
发现以上突发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帮助发病者仰卧,头偏一侧,头肩部垫高,有助于脑血流和脑灌注压的改善,同时还可以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如果发病者口鼻中有呕吐物,应设法清理,有活动性假牙应去除,保持呼吸道通畅。
等待急救车到来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发病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比如用手电筒观察其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如果发病者意识清醒,应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情绪。在急救人员尚未到达之前,切勿擅自给发病者服用药物。
3.心慌、头晕、冒冷汗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和家属,节日期间要警惕低血糖的发生。血糖仪监测血糖低于3.9 mmol/L即为低血糖,这时常常会伴有心慌、头晕、饥饿,手抖、冒冷汗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烦躁、抽搐、精神失常,甚至昏迷。低血糖是糖尿病昏迷的主要原因。
急救tips:
对于神志清楚的低血糖患者,应立即口服10~15g含糖饮料或食品。进食甜食后,如症状不能改善或出现昏迷倾向,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协助患者平卧、抬高下颌、解开衣领,保持气道通畅,注意保暖。发生呕吐时让患者侧卧,以防误吸。
非医疗专业的成年人也应该掌握下述的急救技能:
1.心肺复苏(CPR)
确定病人心跳呼吸骤停后,将病人仰卧于硬平面上,施救者位于其右旁侧。胸外按压部位在胸骨下半段,胸骨正中间。记住按压位置,下次按压选择同一位置, 以节省按压间隙时间。
按压手法:施救者用一只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根部叠放其上,双手十指紧扣,以掌根部为着力点进行按压。有效的胸外按压必须快速、持续、有力。要求施救者 肩、肘、腕位于同一轴线上,与患者身体平面垂直,用上身重力按压。胸外按压频率每分钟100次左右,按压深度成人5cm,儿童5cm,婴儿4cm,或≥1/3胸部前后径。
每次按压保证胸廓充分回弹,按压暂停间隙施救者不可双手倚靠患者,放松时手掌不离开胸壁,按压与放松时间相同。非医务人员未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可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也可在急救调度员指导下操作直至使用AED(自动复律除颤器)。
2.学会应用AED(自动复律除颤器)
如果施救者判断伤病员出现心脏骤停且现场有AED,应尽早使用AED;如果现场有2名以上施救者,一人进行CPR,另一人取来AED。
AED操作步骤:
提醒大家要防患于未然:节日期间应该保证休息,尽量避免熬夜、暴饮暴食、情绪激动、过度疲劳、贪杯、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如有不适症状出现,不要因为过节,延误就诊。
最后,祝大家节日期间,健康快乐!
“带薪如厕”可谓是这届职场人的特色,但久坐不出卫生间,不一定是在摸鱼,也可能是真出了问题……比如发现自己“便血”了。
发现便血,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自己的“老”痔疮又犯了,但更可怕的是肛裂……今天Dr.京“坐立难安”的给你们聊聊这两件事。
痔疮是很常见的疾病,俗话说十人九痔,说它是大病也不算很大,说它是小病却反反复复折磨着每一个有“痔”青年,不疼则已,一旦疼起来坐立难安。
同样会便血的肛裂,简单的说就是肛管的皮肤裂开了,疼痛程度可想而知 [1]。
痔疮和肛裂是两个不同的疾病。痔是直肠下端的肛垫出现了病理性肥大,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痔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的主要表现是出血和脱出,有些人可伴随排便困难,内痔有血栓、嵌顿、感染时会出现疼痛。
外痔却常常发生于肛门外部,如厕时会有痛感,有时伴有瘙痒感。
而混合痔便是最主要的发病形式,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可同时存在,简直不要“太酸爽”,主要会表现为便血、肛门疼痛、坠胀,以及瘙痒等。
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肛裂,肛裂是肛管皮肤裂伤导致的溃疡,这种溃疡一般是纵行的溃疡,排便的时候会有疼痛、便血和便秘的发生。
肛裂的疼痛是肛门内灼烧样和刀割样疼痛,就仿佛手上被划了一道伤口又被撒了辣椒面火辣辣的疼。
并且肛裂疼痛是持续的,虽然疼痛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失,但令人难过的是,不仅排便时会引起“菊花”疼痛,甚至严重人群在咳嗽、喷嚏,以及排尿等情况时都会可以引起疼痛。
肛裂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外力的冲击或摩擦,如果便便过粗、过硬,肛门适应性较差会使肛管裂开,所以有便秘的人们要小心。
当然,也不仅仅是便秘才会产生肛裂,腹泻也会产生肛裂,可占到肛裂诱因的4%-7%。长期腹泻的人们,便意往往比较急,但是很多情况下,可能不太方便马上去排便。
而在忍耐便意时,肛门内括约肌反反复复受到刺激之后,会变得肥厚、增生,力量超过肛管皮肤血管压力的时候,会造成肛管皮肤缺血、溃疡。
其他的原因还有内括约肌痉挛,以及解剖缺陷的因素也会导致肛裂。
不管是痔疮,还是肛裂,都是男默女泪的疾病,我到底还能不能愉快的“带薪如厕”了!
对于职场坐班人员,最难过的是“带薪如厕”后,回到办公位坐下,随之而来的疼痛感,懂的都懂。
因此,我们是时候对我们的“后面”下手了!
我们可以选择保守治疗 [2](PS:类似饮食干预、生活方式的改变、药物治疗)和非保守治疗(PS:这就是手术治疗了)。
TIPS 痔疮的治疗原则:
饮食干预
建议多吃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水果、蔬菜,如火龙果、苹果、胡萝卜、芹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肠道的蠕动,有利于便便排出,可防止痔疮症状的加重,可缓解“菊花”不舒服的感觉。
建议清淡饮食,日常多喝水,尽量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尽量避免饮酒等,都有助于痔疮的好转。
生活方式改变
药物治疗
药物有外用药物和口服的药物,主要的作用是消炎、镇痛、止血等等。
如果经过上述保守治疗失败,可以进行手术治疗,比如痔疮无痛手术,即PPH手术,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手术方法,还有其他的手术方式,比如传统痔切除术,即外剥内扎术。
对于肛裂的治疗,保守治疗在饮食和生活习惯方面,同样遵循上述的原则。
药物治疗方面可以口服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的药物,也可以进行坐浴,坐浴后应用外用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药膏缓解症状。
如果经过保守治疗失败,严重肛裂的患者也可以进行非保守治疗(手术治疗),比如进行扩肛手术,解除肛门内括约肌痉挛收缩,缓解疼痛,也可以进行肛裂切除术,治疗肛裂。
经过上述的这些方法和治疗,我们的“菊花”还是有救的。
无论有没有痔疮或肛裂,都应该积极预防或治疗它们,这样才能更好的呵护我们的“菊花”。
Dr.京不得不强调一下,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的同时,每天坚持适当运动和有规律排便。
保持健康饮食,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对“菊花”产生刺激。注意肛周卫生,需要养成便后及时清洗肛门的卫生习惯。
如果感觉“菊花”不适时,建议尽早去医院就诊,由医生做出详细的诊断,及早进行治疗。
Dr.京希望也能和你一起,肠道轻松,排便无忧。
癌症连续35年蝉联了国人10大死亡原因之首!不仅仅如此,每年全世界被诊断出患有癌症的人已经超过1200万,每月有60万人死于癌症。但「癌症是可以预防的」!许多研究表明,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治愈。为了预防癌症可以从日常生活开始,下面介绍6种生活方式,如果能够做到,就可以帮助6~7成因癌症而死亡。
六种生活方式,减少癌症发病率
合理饮食应做到“高纤、低脂、多食”,特别要遵循“彩虹579蔬果”饮食原则。蔬菜中含有的抗癌、抗肿瘤物质——植化素,在各种色泽鲜艳的蔬菜中都能找到,除了能得到足够份的蔬菜外,还能与各种颜色的蔬菜搭配,以获取不同功效的植化素,能有效地降低患癌症的几率。
“体质指标”(BMI值)应保持在18~24之间。调查表明,肥胖和体重增加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包括患大肠直肠癌和乳腺癌。由于脂肪细胞产生和释放激素,可能会促进癌细胞的生长。
锻炼是预防各种疾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任何类型的锻炼都可以帮助预防包括大肠癌和乳腺癌在内的癌症,只要一周五天,每次锻炼30分钟以上,就可以减少患癌症的几率。
如果需要喝酒,建议男性每天不要超过2份,女性每天不要超过1份(10~15克酒精)。事实证明,饮酒会增加各种癌症的风险,例如口腔癌,食道癌,咽喉癌,肝癌,大肠直肠癌等等。尽管少量饮酒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但是还是要适量饮用。
要养成定期筛检的好习惯,早筛检,早治疗,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增加治愈几率,尤其是结肠癌、乳腺癌、子宫颈癌等高发癌症。
抽烟是致癌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烟草含有超过4000种化学物质和至少60种已知的致癌物,约四分之一的癌症死于吸烟。可直接导致的癌症包括肺癌、口腔癌、咽癌、喉癌、膀胱癌和食道癌;可间接导致的癌症包括宫颈癌、血癌(骨髓性白血病)、胃癌、肝癌和肾癌,其危害不只吸烟者本身,吸烟者也一样。
作者 | 暗子
文章首发于 | 健康界
当新冠病毒正搅得全世界不得安宁,更多关于其它传染病的坏消息也从各地传来。
每年的5~9月为登革热高发期,其中7~9月是高峰。感染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可导致死亡。
去年全年,新加坡总计出现20例登革热死亡病例,但截至上周,新加坡今年的登革热死亡病例已经达到19例。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下滑,进入技术性衰退阶段。现在,当地又迎来了史上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截至目前,新加坡感染登革热的病例已经超过20600例,给经济复苏进一步添加阻碍。
据新加坡环境局官网数据,新加坡已经连续七周报告登革热感染病例超过1000例,且有不断上升态势。截至7月25日的一周内,新加坡报告登革热感染病例1793例,这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单周数据,相当于2014年创下的原单周最高纪录数据的两倍还要多。
对于新加坡来说,最棘手的还不是人数的直线上升,而是感染病毒种类的转换。
过去三个月以来,新加坡“第三型登革热(DenV-3)”病例显著增加,1月确诊的病例中有接近一半都是“第三型”,而这个状况已经至少30年来都很少见了。
这意味着从前从另外类型登革热病毒中康复并获得抗体的民众,将不再对此类型登革热具有抗体,甚至会因为此前患病而加重染病后症状。新加坡国家环境局(NEA)表示,“这种转变和攀升迹象,往往是大爆发前的预兆。”
而在我国,从婴儿到老人均有登革热发热者,其中青壮年和老年较为多见。
7月,江苏省镇江市疾控中心发布提醒:2020年由于暖冬等原因,蚊子密度比往年多40%左右,尤其正值梅雨季,蚊子繁殖更快,其中的白蚊、伊蚊能传播登革病毒,一旦输入性蚊媒登革热出现在本地,疫情可能会传播。
目前镇江句容市已经出现一名登革热患者:一名29岁小伙在柬埔寨务工时感染,回国后已得到有效治疗。
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埃及伊蚊,在我国常见于海南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云南省和台湾南部地区。白纹伊蚊的分布区域为:北起辽宁,西北到山西,南至海南省。
一
“登革热,那是一个瘟神,你没有因为它而死掉,但是还不如死掉。”美国登革热研究专家杜阿乃·古博勒如此描述这个疾病。
今年1月,一位名叫Jodie Dicks的女孩和好朋友一起抵达了牙买加,在她落地牙买加到她出席婚礼的这段时间里,一只携带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叮咬了她,婚礼后不久,她就感到身体不舒服,并且全身开始爆发疹子,但是对登革热没有多少了解的Jodie并没有引起重视,认为这只是天气湿热造成的热疹。
直到3天后,可怜的Jodie已经神智不清,被朋友紧急送往当地医院——
“她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得知噩耗的Jodie家人紧急从加拿大飞来,然而Jodie已经完全不认识面前的家人了,甚至包括已经和她订婚,一起买了房准备组建新家庭的男友,她也完全没有记忆。
在医生的建议下,Jodie被一家医用直升机紧急送往美国加州,紧接着接受了一系列包括多次换血的治疗……
然而这一系列的补救措施都已经晚了,治疗期间Jodie突发了两次心脏病,最后因为多个器官衰竭被宣布死亡。
登革热,这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疾病,就这样一次次夺走了鲜活的生命。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热病毒经过蚊媒传播的急性虫媒传染病,扮演传播的关键性角色——蚊子,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花蚊子”。
登革热被喻为“传播最快的蚊媒疾病”,伊蚊从感染了登革热病毒的病人身上获得病毒,病毒在伊蚊体内生长繁殖,伊蚊再在叮咬健康人的过程中成功传播病毒,就完成了一轮病毒的传播流程。
库蚊:库蚊传播乙型脑炎(发烧、剧烈头疼、恶心、呕吐)等疾病。
伊蚊:伊蚊俗称花蚊子,传播登革热(发烧、头痛、骨骼肌肉疼痛、皮疹)等疾病。
按蚊:按蚊传播疟疾(间歇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疾病。
而伊蚊体内病毒的来源,正是叮咬了携带病毒的患者。这些患者中有60%的人都是隐形携带者,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无症状携带者。
对于伊蚊来说,它们体内的病毒不会受到影响,还会携带终身,甚至雌性伊蚊还可以通过卵子将登革热病毒传播给下一代。
伊蚊自身体内的病毒,加上不带病毒的伊蚊叮咬到带病毒的人体,这两个渠道都增加了病毒在伊蚊种群里存在的范围,最终也导致登革热病毒难以消灭,人群感染风险不断上升。
在3至14天的潜伏期后,部分敏感人群便会发病,有一部分人感染登革热病毒后不发病,称为隐性感染者,但他们同样能通过伊蚊将病毒传给其他人。
发热是登革热患者出现的最典型症状,一般为39度以上的高热,持续5~6天,伴有头疼、肌肉关节疼痛、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和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还可能出现皮疹、出血等体征,脸部、颈部和上胸部潮红,呈现出“醉酒”的样子。
如果不及时就医,多达21%的登革热患者会遭受长期性的神经系统影响,比如格林-巴利综合征,有时会导致患者瘫痪。
少数患者也有可能出现致命的并发症,中枢性呼吸衰竭、出血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等。有时从病发到死亡最快只需24小时。
二
根据中国古代秦朝(公元前420年至前265年)出版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的记载,最早的登革热症状出现于公元前992年。当时被称为“水毒”,并被认为同飞蝇有关。
“登革”的名称是从英语Dengue音译而来,至于Dengue之由来也众说纷纭;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源自斯瓦希里语(Swahili)中的“Ki-dinga pepo”,意思是“突然抽筋,犹如被恶魔缠身”。中国称为登革热,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被称为骨痛热症或蚊症,而越南则通称为热出血症。
而早期的登革热爆发流行则先后出现于1635年的西印度群岛和1699年的中美洲。
之后,登革热于1779年在开罗和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发生过流行。1780年,在菲律宾美国费城、印度的马德拉斯也发生流行。当时的美国人把它描述为“断骨热”(break-bone fever)。
1873年,在台湾的澎湖县发生流行。1897年,在澳洲出现流行。1910年,在贝鲁特出现流行。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登革热症在东南亚地区造成日本军队和盟军的伤亡人数增加后,日本和美国科学家便积极投入研究,其病因学直至1944年才被了解。
最终于1952年,登革热病毒首次被分离了出来,也依血清学方法定出一型登革热病毒及二型登革热病毒;1956年在马尼拉从患有出血性疾病的病人身上分别分离出三型登革热病毒及四型登革热病毒。
除了人类以及斑蚊外,登革热病毒的自然宿主尚有低等灵长类(黑猩猩、长臂猿、猕猴),1931年Simmons等学者首先证实登革热病毒可经由猴子传播猴子或经由猴子传播给人,1978年Rudnick学者于马来西亚森林区捕获之Aedes (Finlaya) niveus complex分离到四型登革热病毒,1984年Yuwono等学者于马来西亚、越南、高棉、印尼及菲律宾森林区猕猴身上发现四型登革热病毒抗体。
因为登革热病毒的大范围存在,和不及时就医引起的严重后果,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就成了严重的全球公众卫生议题。非洲、中东,拉丁美洲和东南亚这些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国家,都是登革热的流行地,如今登革热病毒遍及全球110个国家。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指出,全球目前有四成人口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地区。
世卫组织则通过统计得出,每年全球约有3亿9千万人口感染登革热,约50万人因此住院,最终有约2万人死亡。
世卫组织同时表示,因为大部分感染病例是无症状的,所有实际感染人数会更高。
2019年以来,世卫组织已经将登革热列为全球十大公众健康威胁疾病之一。
印尼在去年1月就有100人死亡,全年至少11万人染病。
在我国,2014年还经历了一场登革热大流行。
2014年6月至9月,广州市本地感染登革热的病例数爆发式增长,全市每个区(县市)都已出现登革热病例。且城镇地区一旦出现疫情,随后病例数增长势头很猛。截至9月21日,广州已报告超过6000病例。
截至10月12日,2014年广东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30325例。排在确诊病例数前三位的城市分别为:广州25732例、佛山2602例、中山417例。广州省登革热疫情仍没有明显缓解的迹象,依然保持着每天逾千例的速度在增长。
经历了几个月的高强度消杀、防控后,广州2014年登革热疫情已经进入到末尾阶段,虽暂未完全消除新发病例。进入11月后,广州市登革热新增病例数已呈零散发生的状态。
三
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疫苗来预防登革热,预防的关键就在于防蚊灭蚊,以避免蚊子叮咬。可采用以下方法来保护自己和家人:
1、到登革热流行区或伊蚊活跃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
2、如果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3、出游时要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的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4、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尽量避免养殖水培植物。爱花的朋友们要常清洗花瓶等水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要加盖。
人类和病毒的抗争,从来都没有结束。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去年,某公司董事长在演讲时突然倒地不起。据悉,该名男子在活动现场致辞时,突发心肌梗塞当场离世,让人唏嘘。
心梗的死亡率极高。有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54万人死于急性心肌梗死。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时,我国心梗患者将达到2300万人,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更严重的临床并发症。
的确,提到心梗,谁能不怕?突发心梗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救治,1-6小时内就会出现猝死。
事实上,一般情况下,如果血管堵塞在20分钟内顺利开通,心肌是可以恢复正常的。但血管堵塞如果超过一小时,部分心肌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坏死。
大部分患者在突发心肌梗的时候,因为不够了解这个疾病易慌乱无措,最后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间,因此丧命。
虽然心肌梗来势汹汹,但实际上,约有70%的心肌梗塞病人都有先兆症状。这些关于心梗的“夺命信号”,你千万不要忽略了!
如果左前胸发生压榨性疼痛,与此同时还伴有大汗淋漓的情况,持续5分钟以上还未缓解的话就要怀疑可能是心梗了。
发生心绞痛并持续30分钟以上的,或是65岁以上、有三高病史的冠心病患者在运动后出现心脏疼痛现象,需要即刻就医。
除了胸痛,咽部紧缩也是心梗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突然嗓子眼不舒服,不要觉得多喝水就没事了。
一般来说,过度肥胖、有三高且平时没有腹部不适感的人群,突然出现了严重胃痛和胃部灼烧感,这种时候要格外注意。
出现短时间的牙痛,每次持续时间达3分钟左右,并在一周内反复频繁发作。
如果你在深夜突然毫无理由地感到焦虑,半夜还会突然惊醒,整个人慌张害怕,也有可能是心梗的信号。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些症状,一定要考虑到自己是否患有心梗,不要等到发病了才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事实上,如今很多年轻人也会出现心梗,主要是由一系列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所导致的。
暴饮暴食,或者高油高脂,都会增加人体血管的负担,加速血管老化,容易导致高血压。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控制饮食,七分饱最佳。
抽烟、喝酒也是引发一系列疾病的导火索。烟草中含有2000多种对人体有伤害的物质。
我们最为熟知的尼古丁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从而破坏血管健康。所以,能戒烟戒酒的话就戒了吧,对身体健康总是好的。
此外,平时还要多喝水。血液中的主要成分是水,及时补水有利于维护心血管的健康。
心梗固然可怕,但人若没有预防意识更可怕。平时应多留意自己的身体是否存在异常,切勿让小事引大病。
每到夏天阳光灿烂,很多女孩就会担心自己被晒黑、晒伤,涂抹一层又一层的防晒霜,把自己裹的严严实实的,可是还是可能会晒伤,很久才能恢复。
那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晒伤呢?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如果被晒了之后自觉皮肤有烧灼感、发红,那应该立即泡冷水澡,泡15到20分钟左右。在泡冷水澡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能加冰块,这样会导致休克的可能;泡澡过程中禁止用肥皂或是沐浴液等,也不能用毛巾或是搓澡巾使劲搓皮肤,谨防挫伤。
其次,喝水很重要,每天应该达到2000ml的水。如果是在暴晒情况下容易缺水,身体缺水的同时皮肤也会缺水,皮肤缺水后就会出现干瘪,起皮,这会加重晒伤的程度,所以应该尽量多饮水。
如果是晒伤后通过冷水澡降温后还是不能缓解皮肤的红、肿及疼痛,应该向医生寻求帮助。
如果是晒伤后皮肤形成了小水泡,这时候应该注意,谨防发生感染。应该采用无菌的纱布作为绷带包住水泡的部位,避免破裂后发生了感染,且应该每天更换一次绷带,这样的水泡一般是3到5天就能吸收。如果被自己不小心扎破,那建议涂上抗菌的药膏,或是可以口服一些消炎药,然后用无菌的绷带将水泡部位覆盖,避免感染的发生。
除此之外,在红肿未发生水泡的部位应该涂抹一些保湿的水霜,里面尽量是无添加剂无酒精,或是可以采用新鲜的芦荟汁涂抹在晒伤的部位,一般是3天左右就会恢复的。如果是家里有土豆,可以将土豆切成薄片覆盖在皮肤上,这能很好的促进恢复。
如果是出现一些休克的症状,例如:头晕、恶心、心率加快、皮肤苍白等症状,那应该及时就医,严重者会威胁生命。
一般情况下,在正常的阳光下是不易发生晒伤的,在海边或是水里就不知不觉会发生晒伤。所以如果是要去阳光底下暴晒之前,应该做好防护。例如带好帽子、防晒衣、遮阳伞、口罩、涂抹好防晒霜,如果有任何不适,及时到阴凉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