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在奥运会上,最让人唏嘘的就是看到一名大家都觉得稳拿金牌的运动员最后因发挥失常而错失金牌荣誉,而有些运动员超常发挥夺得金牌的表现也会十分鼓舞人心。其实在竞技赛场上,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也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那么为什么奥运会上有些运动员会发挥失常,有些却超常发挥?运动员应该如何调节自己的状态呢?
为什么奥运会上有些运动员会发挥失常,有些却超常发挥?
这种现象不仅奥运会会发生,很多比赛都会有发生,甚至学生考试也会有平时做题没问题,一到考试就不会的情况。这其实跟以下两点因素有关:
(1)心理因素
运动员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较强的心肺功能和娴熟的战术、技术外,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1]。对于奥运会的专业运动员,有望冲冠的那几位往往水平都相差无几。有时候决定冠军的反而不是技术,而是心理状态。美国学者格鲁波曾说过:“对初、中级运动员来讲,八分靠身体的素质、技巧等因素,两分靠心理因素;而对高级运动员则相反,八分靠心理因素,身体素质和技巧只占两分。”。
所以在运动员训练的时候,教练除了对运动能力和技巧进行训练还要进行心理训练,在顺应运动员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同时,更加强化运动训练的效果,有助于运动员在良好的心理素质支持下,在比赛当中始终都能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去应对比赛[2]。
(2)环境因素
因为奥运会往往都是全球的运动员赶往一个国家进行比赛,如果当地的居住环境、饮食条件、赛场环境等情况都会影响到运动员的状态调整,甚至可能还会有其他观众的骚扰和干扰。这些很多都是无法预计的不确定因素,往往运动员会提前赶到奥运村进行适应。
结语
对于运动员也好还是我们普通人都应该正确面对比赛或者生活中面对的压力,调整好心态。毕竟奥运赛场每个项目只有一个金牌,无论输赢都不能代表奥运精神,毕竟奥运精神是拼搏而不是夺冠。即使因为发挥不佳或运气因素未能夺冠,我们要宽容理解而不能苛责,运动员自己也要尽量释怀,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更不要觉得自己对不起祖国对不起人民,毕竟冠军只有一个,尽力而为就可以了!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昨晚,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飞人大战中,作为首次闯入奥运会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苏炳添最终以9秒98的成绩获得第六名。他创造了中国田径甚至是亚洲田径的历史!
在热血之余,我们也忍不住去思考——
人类的运动极限在哪里?
运动员为什么能创造奇迹?
现在人类的身体到达极限了么?
然后再通过各种方法去解答自己的疑惑…
运动极限大致是说人类在运动中不断突破原有的最高水平,取得了更优异的成绩,同时也使得各种运动的水平不断上升,逐渐达到极致。
随着各种体育竞技赛事的展开,大家可以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种渠道了解运动员们在各项赛事上的近况,地区记录、全国纪录、世界纪录都在不断地被打破、被刷新。
但是,人类的运动潜能看似像一匹精力无穷可以肆意奔跑的骏马,总归还是会有一条能勒住它的绳子,也就意味着有自己的极限 [1]。那么,人类的运动极限到底在哪里呢?
人类的运动极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生理结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生理结构对人类的运动极限具有决定性作用。
人类在时间较短、强度较大的运动过程中会受到人体供能系统的影响,对于不同的运动,人体内不同的能源物质将会按照各自所需要的比率,以一定的顺序进行选择性的能量利用和能源供应 [2]。
运动员在挑战极限时,身体内的相应能源也会加大消耗,体内能源可供支配的时间将会影响着你能所挑战到的极限。
在运动时,我们的心率会不自觉的加快,但是大家的心率都是有最高值的,一旦自己的心率超出了人体的最高值,那么你将面临供血不足的严重问题,最终可能会导致运动猝死。
此外,钱竞光曾说过,在现在这个社会有很多的科学家会利用力学、生物学等方法来预测人类的运动极限。
不同的专家和学者通过不断地测试、计算去获得人体骨骼所能承受的最大值,从而推测出各项运动的极限值。
其次,自然因素是人类运动极限的一个偶然性的因素。自然因素包括了风力、气候、温度等,在室外田径场上比赛这一因素也对运动成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气温有高低之分,气温高时,过高的温度会影响到运动员自身体温的调节和代谢。
在高温的情况下,运动员的产热不断增加,但是散热能力受到限制,这样会造成体温过高,不仅影响着运动员的比赛和能力的发挥,严重时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而气温过低时恰好与之相反,体温会快速散失。
再者就是社会因素,很多事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人类的进化、科技发展等都影响着运动的极限。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了著名的重演律,证明了“个体发展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4]。
纵观历史,人类一直在不停的进化着,同时也是在向自己的极限逼近。作为运动员,科技的发展在挑战极限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所需要的设施和装备,帮助各运动员提供更好的训练环境,有利于激发潜能。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运动员都做出了哪些重大成就。众所周知,马拉松是一项需要强大耐力和毅力且耗时较长的运动。
在马拉松赛事上想要跑进两小时内,相当于你要按照一圈1分08秒的成绩绕操场100圈,可想难度之大。
而基普乔格在2018年9月16日创造了新的马拉松世界纪录后,又用仅一年的时间训练,在2019年10月12日成功“破2”。
运动员刘翔素有“中国飞人”之称,他在2006年以12秒88的成绩一举打破了沉睡13年之久的世界记录,创造了大家有目共睹的成就。
运动员们是我们值得尊敬的,王军霞在1993年分别打破了全运会女子3000米和10000米的世界纪录,甚至将10000米的记录缩短了整整41.96秒,给所有观众带来了极大地震撼,是大家的骄傲,被誉为“东方神鹿”。
像这样的运动员做出的成就还有很多,如1993年哈维尔·索托马约尔创造的跳高记录、尤塞恩·博尔特创造的短跑记录…...
这些运动员都创造了这样或那样的记录,他们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呢?
运动装备、器材、训练方法、场地条件、营养、运动员自身的潜能和坚持到底的意志等,都是影响运动员无限接近极限的重要因素。
当拥有更好的运动装备后,对从事滑雪、撑杆跳这类运动的运动员具有极大好处,在进行比赛时能够帮助他们减少风的阻力;材质性能优良的泳衣等装备同样可以帮助游泳运动员减少水的阻力,增加比赛的优势。
当拥有更好、更科学的训练方案后,每位运动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训练方案,增强自己的体质、提高自己的能力,利用先进的训练技术促进全面提升。
无论是在训练、还是比赛,所有的运动员都会有很大的体力消耗,为了保证运动员身体的健康和训练的继续,需要运动员及时补充足够的能量和营养。
在营养能够跟上的前提下,运动员要有足够坚定的意志,训练时不怕累,比赛时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当我们处于危机关头时,受神经系统的刺激会让身体发挥出更为惊人的力量,更有希望创造奇迹!
人类的身体存在着巨大的潜能,一直到现在还仍在不断地研究和开发。从人类的进化过程来看,进化是一个十分细小且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会看出较为明显的区别。
比如,我们先拿现代人和古代人进行对比,再拿古代人和古代人相比,这样可以明显的看出两者之间相隔的时间越长,区别越明显,所以人类的进化并未达到极限。
法国的生物医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所的专家们宣称人体潜能在100多年前只发挥了75%,但是现在已经被激发到了99%。
这说明大家如果想在运动竞技方面再突破记录取得更好的成绩将异常的困难,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突破运动极限的,并且运动极限也是在不断地发展,但也并非绝对,相信会无限的逼近运动极限。
人类的身体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不同的人发展的空间也不尽相同。当大家锻炼身体时要寻找适合自己、有经验的指导老师,在自己身体的承受范围内进行运动,改善体质,开发潜能,强身健体。
若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运动的健康建议,欢迎进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咨询专业的医生,快速了解详细的建议。Dr.京希望大家都能健康运动,拥有强健体魄!
「医生,我昨天就打了会儿篮球,晚上怎么脚趾头红肿发痛?」
「医生,我倒是想运动,可这痛风发作起来,动都难动!」
以上是痛风患者在运动时经常遇到的两种情况。
有人形容痛风和运动像一对跳华尔兹的舞伴,你进我退,越是小心翼翼,步调越不协调。一不小心就踩到舞伴的脚,痛苦难言。
那痛风人群究竟该不该运动?又如何运动呢?其实,只要两者遵循适当的节奏,步伐就会轻松很多。
痛风患者为什么要运动?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推荐减重、减腹围、体育锻炼纳入高尿酸血症管理。
尤其推荐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和稳定期的痛风患者坚持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为什么剧烈运动会引发痛风?
剧烈运动时大量出汗,若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可导致血容量降低,肾血流量减低,尿酸排泄减少,使血液中尿酸浓度增高。
同时,剧烈运动时肌肉和关节运动过度,会导致体内乳酸堆积。而乳酸与尿酸均是酸性物质,二者竞争性从小便中排出,影响了尿酸排泄。而尿酸在关节局部沉积,诱发痛风发作。
这些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高尿酸血症,甚至诱发痛风关节炎,不利于病情改善。
痛风患者推荐什么运动?
1. 游泳
推荐理由:痛风患者有关节破坏,游泳不需要关节受力,是全身肌肉的协调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游泳5分钟,大约消耗90千卡热量。
2. 骑自行车
推荐理由:关节受力也比较小,同样以肌肉受力为主。
3. 其他推荐
太极拳、快步走、慢跑、乒乓球、散步、太极拳、瑜伽、广播操等。
图片
痛风患者运动需注意什么?
1、避免做大量出汗的运动
大量出汗会减少肾脏血流量和总血流量,降低尿酸和肌酸等排泄,会引起急性高尿酸血症,从而导致急性痛风发作,甚至引起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因此,不能做剧烈且长时间又消耗体力的运动,如跳跃和篮球等。
2.选择合适的时间
早晨内脏功能、关节以及肌肉比较低,身体难以适应活动。若习惯晨练,需有5~10分钟的热身运动,如扩胸、伸展或压腿等,避免造成急性和慢性损伤。
于痛风患者而言,最佳的运动时间是16-21点之间,餐后1小时开始,利于痛风合并其它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情。且餐后1小时,血糖较高,运动时不易发生低血糖。
3. 及时补水
运动中或运动后少量多次充足补水,运动后可适当补充糖、维生素和无机盐以消除疲劳,避免喝果糖饮料。
4.及时休息
痛风急性发作期病友宜卧床休息,运动应以对关节无负重或较小负重的床上活动为主。
显然,运动对于血尿酸的影响是双重的,剧烈运动引起尿酸升高,诱发痛风,但合适的有氧运动却有利于防治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如果您不喜欢运动,做家务也可以代替,如洗衣、做饭、扫地、拖地、擦桌子等简单的劳动。
如果您已经开始运动起来,记得选择循序渐进的方法,让运动成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人们常说“女大十八变”,其实变成什么样,靠的并不是运气。有的人随着年纪的增长,经常会听到别人说“长得没有小时候好看了”,其实他们遇到颜值下跌的问题,可能跟平时的习惯息息相关。
容易让人变丑的4个习惯,希望你能尽快改掉
经常低头玩手机
手机的普及,让很多人从社交中脱离出来,变得更宅了。各个年龄段的朋友都依靠手机来寻找生活当中的乐趣,不管走在哪里,马路上、公交车里、商场里等都能看到很多人低着头玩手机。
其实,这种习惯很容易影响人的颜值。第一,长时间低头会影响颈部的血液循环,损伤颈椎的健康,人的体态就会变得很难看。第二,经常盯着手机,眼睛也会过度劳累,变得黯淡无光,没有精神。第三,长期面对手机,容易影响皮肤状态,长出双下巴。
习惯用同一边牙齿咀嚼
有些朋友平时吃饭的时候,喜欢用同一边牙齿咀嚼食物,其实这种方式非常容易造成大小脸,两边脸的咬肌不一样大,看起来好像脸“歪”了一样。而且有的人平时还喜欢嚼槟榔或者口香糖,过分锻炼咬肌,会让脸型变得宽大,人也变丑了。
习惯用嘴巴呼吸
我们都知道,呼吸一般都是用鼻子的,而有些朋友从小就养成了用嘴巴呼吸的习惯,这也是长大后颜值下滑严重的原因之一。口呼吸对颜值的营养非常大,经常用嘴巴呼吸的人,鼻子会变大,嘴巴也会变凸,下巴后缩,对形象的改变非常明显。
经常熬夜不睡觉
熬夜在我们的印象里,早就是一个典型的不良习惯,不仅会损伤肝脏,让我们精神不好,其实,它也是让人变丑的重要因素。长期熬夜,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和排毒能力,导致皮肤变差,容易长痘、长斑等。所以有人说熬一次夜,用再多护肤品也补不回来,其实是有道理的。
想要扭转局面,2个变美小技巧要记牢
少吃甜食
甜食能让人开心,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来一口甜点,心里的阴霾也会消散一些。但是,甜食却是颜值的“祸害”,一般的甜食中都含有大量的糖分,这些糖分进入人体,不仅会让我们变胖,还会使皮肤加速衰老,变得粗糙,容易长斑长痘,是降低颜值的罪魁祸首。
按时睡觉不熬夜
对于很多人来说,按时睡觉比什么都难,也许是手机里的游戏太好玩了,也许是电视剧太好看,又或者是网上的信息太诱人,总之,早睡是不可能的。但是早睡的好处是非常多的,不仅会让身体休息好,机体正常运转,免疫力提高,皮肤变得越来越好。同时,早睡让我们更加有精神,看起来元气满满,活力四射。
其实,爱挖鼻孔、不爱洗脸、喜欢舔嘴唇、经常驼背等,都会让人变丑,这些不良习惯对一个人颜值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如果你觉得自己越长越丑了,或许就是这些坏习惯惹的祸,希望你能尽快改掉。
说到糖类,我们并不陌生。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就是糖类的一种。你知道吗,小小的糖类其实是我们的力量之源,奥运金牌背后的“功臣”也少不了它!那么,糖类在人体内究竟是如何代谢产能的?它又为什么能为我们提供如此多的能量呢?
第一步:糖酵解
糖类以单糖的形式吸收入体,进而进入细胞。在细胞质基质中,糖类首先进行无氧氧化,转化为丙酮酸,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做糖酵解。细胞内氧气充足时,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行有氧氧化;细胞内氧气不足时,丙酮酸则直接在胞质中转化为乳酸。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剧烈运动时,常常会感到肌肉酸软的原因。
第二步:三羧酸循环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后,经过复杂的反应,转化为乙酰辅酶A,随后参与三羧酸循环,完全氧化为CO2。三羧酸循环开始于草酰乙酸和乙酰辅酶A的缩合,经过8步反应,完成一次循环,重新生成草酰乙酸,乙酰辅酶A则在循环中被彻底氧化,变为CO2。
第三步:氧化磷酸化
在前几步中,都有还原氢生成,还原氢才是氧化供能的关键。还原氢将电子传递给线粒体内膜上的氧化呼吸链,最终传递给氧气,生成H2O,完成氧化的过程;在氧化的过程中,释放电能,最终转化为高能磷酸键中的化学能,完成磷酸化。机体正是通过氧化“偶联”磷酸化的方式,产生能量货币ATP,为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糖类产能高,完全氧化1g葡萄糖,可以产生17kJ的热量;糖类的分子结构比脂肪等其他能源物质简单,供能较快;糖类分解产生无毒且易于排出的CO2,较为安全……因此,糖类是人体内的第一能源物质,机体需要能量时,会优先选择糖类,糖类不够时,才会启动其他备用能源。
对于运动员来说,补充糖分尤为重要。能直接利用的糖分布在血液中,血糖充足,运动员才有“力气”;还有一部分糖储存在糖原中,糖原充足,运动员才有足够的体力储备。因此,很多运动员都会在场下吃水果,以补充糖分。其中,香蕉不但方便携带和食用,还易于消化,最重要的是含糖量高,受到广大运动员的欢迎。
奥运举重冠军张湘祥提到,举重运动员临赛前,会通过节食消耗多余的脂肪,还会通过各种物理手段(如穿着不透气的尼龙运动服运动、桑拿等)乃至服用药物脱水,迅速降至规定体重。这时候,补充糖分,就能一定程度上弥补减重后缺失的运动能力。中国举重队就有称重后在后场煮鸡汤面的传统,鸡汤面易于消化而能量较高,是极好的“能量补充剂”。
糖类在人体内经过三步代谢反应,生成CO2和H2O,产生能量。这一过程是人体产能的核心“方程式”,更是运动员的力量和运动能力的来源。同样,对于一般人来说,糖类也不可或缺,有了它,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奥运金牌背后的力量竟是小小的糖!我们的生命活动更离不了它!
2014年WHO全球疾病评估报告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是过去10年导致人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而冠心病则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居榜首。
对于冠心病的治疗除了药物、手术的方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运动习惯也与预防冠心病的复发和进展有关。研究表明,包括运动锻炼在内的心脏康复护理,能使冠心病患者5年病死率降低25~46%。[2]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冠心病患者应如何合理地运动,促进和维护健康。
一、避免两大运动误区
1.空腹锻炼
好多中老年人有晨起空腹锻炼的习惯,但这对于冠心病患者确实极其危险。这是因为空腹运动极易发生低血糖,而人体低血糖时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增加,原本有冠心病的患者就容易因心肌缺血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而且低血糖在犯病时处于神经麻痹的情况,心绞痛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低血糖所导致的不适而被忽视,耽误治疗,因此冠心病患者空腹运动是十分危险的。
同时,晨起空腹锻炼时血液粘稠度高,运动会进一步消耗水分,增加形成血栓的风险,尤其是在冬天的早晨,室内外温差大,对心脏的刺激也大,这也是为什么冠心病在清晨时发作的几率比较高的原因。
2.过量运动
冠心病患者不提倡剧烈运动,患者每次运动的时间要控制在一小时左右为宜。因为如果运动时间过长或运动量过大,心脏会承受很大的负担,为满足身体需要,心脏就会增加心率,使心肌耗氧增加,此时会使冠脉“本不完全通畅”的冠心病患者“雪上加霜”,容易造成心肌缺血而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二、“合时”“合适”地运动
冠心病患者运动时间宜选择在下午或者是晚上,避免早上体育锻炼。一般的运动方案可参考如下:首先,10~15min的热身运动;然后是30~50min的有氧运动;最后10min
左右的放松运动,运动频率为每周3~5次,运动强度为最大心率的50%~80%[3],但运动方案要个性化,根据医师的专业指导制定。
现在,很多专家还提倡一种普适性的健步走运动,主要有三个要点:“一直、二弯、三前”。具体为:一直:颈椎和背部保持一条直线,眼睛直视前方,挺胸抬头,手臂放松;二弯:胳膊弯曲呈90°,随着走路自然摆动,但不要高于肩;三前:前脚掌先着地,大腿抬高一些,后蹬充分,可使肌肉紧张起来,消耗更多热量。
除了合理的运动,冠心病患者平时还需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多出去晒晒太阳,尽量避免吃太多油腻的东西,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稳定”冠心病。
很多痛风的患者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打篮球或长跑之后突然痛风发作,是否因为运动导致了痛风?准确地说,是剧烈运动诱发痛风了,原因和身体出汗多导致血液流量减少,尿酸排泄少因而血尿酸浓度高有关,另外剧烈运动时体内乳酸产生增多体内尿酸也排泄减少并容易沉积关节局部,从而诱发痛风发作。
那么问题来了,尿酸高到底还能不能健身锻炼呢?
答案是可以的,理由如下:
一、长期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降低尿酸水平
首先,什么是有氧运动呢?排除法来解释,就是不要做无氧运动,而剧烈运动就属于无氧运动,比如足球、篮球、快跑、举重、腹肌运动、伏地挺身、马拉松等需要耗费大量力气、瞬发力的运动,都属于剧烈运动。
有学者研究高龄老人有氧运动与尿酸的关系,按照有氧运动频率分为高运动组(有氧运动锻炼时间大于2年,每次大于30分钟)18例和低运动组(有氧运动锻炼时间小于2年,每次小于30分钟)35例,然后检测两组尿酸水平,结果发现,高运动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低于低运动组,研究结果提示长期规律的有氧运动有助于降低高龄老人尿酸水平。
二、运动方式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打球等
有高尿酸血症的人群往往体型肥胖,不喜欢运动。通过运动改善患者的肥胖体型,可有效控制患者的尿酸水平。肥胖者应使其体重下降至标准体重或更低,但减重不宜过速,否则易引起酮体升高,阻碍尿酸排泄。运动方式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打球等,当然需要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
三、有氧运动以中等运动量为宜
另有学者对441例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饮食和运动干预3个月,运动主要选择散步、慢跑、跳舞(慢节奏)、打太极、舞剑等。有氧运动以中等运动量为宜,在餐后1小时后进行,每天1小时左右,每周5次。干预后患者血尿酸水平较干预前明显下降。
总之,适量的有氧运动也是控制高尿酸的措施之一,不仅可以消耗掉人体多余热量,加速人体内代谢,促进尿酸排泄,可减轻关节疼痛。但需注意的是,有氧运动的强度不可过高,运动的时间不宜过长,以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为宜,防止出现关节拉伤。
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我们知道,饮食控制是控制尿酸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饮食控制计划,通过减少嘌呤摄入,可使血尿酸降低;增加碱性食物摄入,提高尿酸可溶性,可加速尿酸排泄。如果在饮食控制基础上,结合医生指导药物治疗,加上靠合理运动就一定能很好控制尿酸水平,远离痛风的烦恼。
到了炎热的夏季,大汗淋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温度升高,身体需要散热,所以毛孔会加大排汗量,经常会有人说,自己没动也会出汗,这是身体开启的散热模式。
但是,生活中也会有一些人,出现了一些异于常人的现象。比如,有的人不动就出汗,且不分春夏秋冬,有的人却怎么也不会出汗。
针对这两种不同的人,为什么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呢?老中医告诉你3个健康常识,需仔细了解,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类。
中医认为,人体之所以能够进行新陈代谢,依靠的是阴阳调和,只有这样才会将身体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否则毒素会在身体不断聚集,最后给身体的五脏六腑带来麻烦。
对于动不动就出汗的人,说明体虚,因为阴气过重,而阳气过弱,这就是典型的虚弱体质,所以出的汗也被称之为虚汗。
另外,有的人怎么也不会出汗,与体虚之人刚好相反,导致体内的水分不足,所以皮肤会尽可能地减少发汗,以此来保住体内的水分,故而会表现出少量的发汗现象。
气血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气血相伴相随,为人体提供营养、氧气,所以气血不畅的人,身体健康就会出现故障。汗液是气血排出的代谢废物,经由皮肤表面的毛孔散发,但是有些人会频繁出汗,这不是因为气血旺盛的缘故。
相反,因为体内的气血不和,所以身体会表现得比较虚弱,这个时候出的汗也可以视为虚汗。
另外,有的人不喜欢出汗,因为气血不畅,不能够及时将代谢废物从体内排出体外,所以会表现出无汗,这种人多会伴随有湿热,属于体内湿气比较重的一类人。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很多看不见的经络,这些经络会受到激素的调节,比如说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还有肾上腺素、胰岛素、雌激素、雄激素等,这些激素在体内形成了一道无形的网,调节着身体的新陈代谢。
但是,如果哪一种激素的分泌增多或者减少,均可以导致出汗量增加或者减少。所以,内分泌失调的人,就会表现出出汗频繁,即使不活动也会如此。
另外,有的人出汗很少,也跟某些激素分泌异常有关系。所以,导致出汗异常的背后因素,还应该考虑内分泌调节失衡。
所谓青筋,是我们普通人的叫法,而医学术语称之为静脉。人的血管系统可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的管壁较粗,弹性好,主要是负责将心脏泵出的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为身体供能。而静脉管壁较薄,弹性不如动脉,它的功能是依赖血液从心脏泵出后的压力差将全身各处的血液运送回心脏。
静脉分为深静脉与浅静脉,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在深处,而浅静脉在体表,因此肉眼看显出青蓝色,即我们肉眼所看到的青筋。静脉中的血液是动脉中的血液到全身各处进行完物质交换后的产物,含有较多的CO2及身体废物,呈暗红色。
首先,是体型比较瘦而且皮肤白皙的人,他们皮下脂肪少,所以就显示一些青筋暴露的现象。有的人的皮下脂肪比较厚,所以就看不到这些皮下静脉管。
其次,是经常锻炼的,肌肉相对发达的人。因为运动员一般皮下脂肪少,经常运动的人耗氧量大,因此血管中运输的血流量多,因此比较明显。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健美运动员经常会“青筋暴露”,这是正常的,不是病理状态。而相反,小孩的静脉大多比较细,因此看的不是很清楚。
也有一些病理性因素导致的青筋明显,特别是形成的静脉压升高,或者是由于系统性疾病形成的疾病,也可能会出现青筋明显的症状,比如肝脏疾病导致颈静脉怒张,这种情况下就是一种病理性的表现;也有的比如双下肢产生的大隐静脉曲张,也是由于压力性因素形成的病理性的改变。”
静脉明显的好处是打针输液时比较容易找到血管。
1.双下肢,双下肢的静脉曲张是由于我们长期站立,或者一些不良的姿势导致的双下肢的静脉扩张,迂曲,可能会导致下肢的阻塞或栓子脱落造成其他部位的栓塞。
2.精索静脉曲张,可能会导致睾丸疼痛,性功能障碍,影响受孕。
3.颈静脉怒张,这是由于右心功能减退时,体循环的血液不能及时的回到心脏内,从而潴留在体循环静脉中而导致。
不知不觉,东京奥运会已经结束很久了,我国奥运健儿在这届奥运会中丝毫没有受到新冠病毒的影响,在东京奥运会上依然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在这届奥运会上,让笔者感触最深的就是我国的奥运健儿不仅在传统强项如跳水、游泳、乒乓球和羽毛球等项目上依然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在一些以前非强项的项目如田径等运动项目中也异军突起,以致于引申出了一个在网络上非常热门的讨论话题:为什么黑人的爆发力和弹跳力明显高出普遍的黄种人?是不是黄种人的爆发力和弹跳力就比黑人低呢?这篇文章为你说清楚。
基因多态性与爆发力
关注体育运动的朋友一定会发现,优秀运动员的后代一般同样也会拥有超乎常人的运动能力,我们通常也叫做运动天赋。没错,研究发现优秀运动能力与遗传有密切关系,例如研究发现运动中最大摄氧量的遗传度大于47%,而肌肉力量的遗传度随着肌群、收缩速度和肌纤维长度的差异,在31%-78%之间。而在爆发力方面,为何大家会觉得黑人的爆发力普遍要比黄种人强呢?其实同样有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目前研究最多的与爆发力有关的基因是α-辅肌动蛋白-3基因和血管紧张素转移酶基因。α-辅肌动蛋白-3基因存在于我们人体的快肌纤维中,而快肌纤维能产生爆发力所需要的收缩。在对α-辅肌动蛋白-3基因的研究中同时发现,该基因的多态性会导致第577位的氨基酸由精氨酸到终止编码的变化,终止编码又会导致α-辅肌动蛋白-3基因的缺失。
而引起该终止编码的等位基因在不同种族中出现的频率不同,如在非洲人群中出现频率小于10%,而在欧亚人种中出现频率则可以达到50%,这就是黑人爆发力普遍比黄种人高的其中一个遗传因素。
是否代表黄种人爆发力和弹跳力就一定比黑人低?
可以这样说,就普遍性和先天性而言,黑人的爆发力和弹跳力的确比黄种人高,但这并非是不可逆转的。虽然先天不足,但爆发力和弹跳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去提高的。目前,训练爆发力和弹跳力有很多比较科学的方法,如负荷训练法、大幅度训练法、递增训练法、超等长训练法和反应训练法等。回到这次奥运会上,像我国田径选手苏炳添,在男子一百米短跑中就完全不输黑人,而他的前辈刘翔,仍然保持着奥运会跨栏记录,至今无人能破。这些除了他们自身拥有一定的天赋以外,更多的应该是他们后天努力训练的结果。
在奥运会上我国奥运健儿的表现已能够充分说明,黄种人的爆发力和弹跳力并不比黑人低,相反很多来自非洲的国家奥运金牌至今仍为零。所以只要肯努力如苏炳添那样超越自我,就一定会收获到自己期望的结果。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是我们在健身和减肥过程中经常听到的两个词语,那么他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是运动生理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是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对人体产生的锻炼效果也是有差异的。了解有氧和无氧运动可以更科学合理的安排我们的训练计划,这样,我们会更自如的控制我们的身体。
有氧运动是什么?
人体运动是需要能量的。如果能量来自细胞内的有氧代谢(氧化反应),就是有氧运动;但若能量来自无氧酵解,就是无氧运动。
通常理解也就是说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即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简单来说,有氧运动是指任何富韵律性的运动,其运动时间较长(约15分钟或以上),运动强度在中等或中上的程度(最大心率之75%至85%)。
常见的有氧运动项目有:瑜伽、步行、慢跑、滑冰、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跳健身舞、做韵律操等。有氧运动的目的在于增强心肺耐力。在运动时,由于肌肉收缩而需要大量能量和氧气,氧气的需求量增加,心脏的收缩次数、每次压送出的血液量、呼吸次数、肺部的收张程度均增加。
无氧运动是什么?
无氧运动是指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无氧运动大部分是负荷强度高、瞬间性强的运动,所以很难持续长时间,而且疲劳消除的时间也慢。并且在运动过程中会形成大量乳酸,需要48至72小时的恢复时间。
常见的无氧运动项目有:短跑、举重、投掷、跳高、跳远、拔河、俯卧撑、潜水、肌力训练等。
如何选择有氧运动或是无氧运动?
我们健身运动和竞技运动不同,不需要过分透支我们的身体。所以我们想要达到每次训练内容均安排有氧和无氧运动的内容。
通常情况下,安排无氧运动指的是力量练习,就是增肌训练,这样会增加我们的肌肉含量,增加肌肉有提高机体抵抗力、免疫力等作用。练习1小时的时间以后,再进行30-40分钟的有氧运动,比如骑功率自行车、跑步、登山机练习等是很好的有氧运动。有氧运动会帮助我们减脂,增强心肺功能,对机体的健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期坚持有氧和无氧相结合的运动,会让我们由内而外的获得全面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