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秋冬季节寒冷来袭,我们的心血管会因为难以耐受低温,而很容易被“冻伤”,突发各种疾病。低温究竟是怎么伤害我们的心血管的?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心血管呢?
心血管疾病多发在秋冬季,主要和寒冷的气候有关。气温降低,人体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会反射性地收缩皮肤、黏膜等处的血管,以减少散热、维持体温。
随着外周血管的收缩,血流的阻力增大,心脏会用更大的“力气”泵血,最终导致血压的升高。高“强度”的血流冲击血管,容易引起破裂和血栓的形成,血栓到处“旅行”,如果“定居”在脑动脉,则容易诱发脑卒中,如果“定居”在其他脏器,更会引起各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随着心脏的兴奋,心脏的耗氧量也相应增加,冠状动脉供血供氧不能满足需求,就容易引发心肌的“相对”缺血,进而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的急性发作。
此外,秋冬季我们也容易摄入更多的脂肪,造成血糖升高,间接地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1]。可见,在寒冷的秋冬季,我们处在心血管疾病的“易感期”,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各类心血管疾病都会“找上门”来,我们要提高警惕!
1. 注意保暖
寒冷是秋冬季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在秋冬季,就要多留意气温的变化,适时增加衣物,尤其要注意保护一些平时温度较低的部位,如手、脚、头部等。我们可以佩戴手套、厚袜子、帽子“三件套”,从头到脚抵御寒潮。
2. 平衡营养
高糖、高脂的摄入,常常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大诱因。在秋冬季,我们更应该注意平衡营养,少油少盐、戒烟戒酒,同时也要控制食量,避免超重和肥胖。我们要做好一级预防,从源头上稳住“躁动”的血压,遏止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 药物预防
对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来说,秋冬季尤为危险。这些人群除了要注意保暖外,还应注意规律服药。高血压患者一定要严格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切忌突然停药和换药。冠心病患者可以在外出前适当吃一些扩冠药,避免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的突然发作[2]。
寒冷容易诱发各类心血管疾病!所以我们到了秋冬季,特别要注意保暖,适时增减衣物;也要合理规划饮食,杜绝高油高盐饮食;最后也别忘了药物预防,科学规范是其中的关键。做好这三点,保护我们的心血管不“受凉”,健康就会更加有保障!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高血压一直是老年人最担心的问题,血压一高,头晕、心慌是小事,各种并发症才是他们最畏惧的。然而,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加上血管老化,让老年人的血压居高不下,这种状态到了秋冬季节,表现得尤为明显!
天气渐渐凉了,如果大家有每天监测血压的习惯,就会发现这个季节血压水平比起以往,有了上涨的趋势。其实高血压的高发时节也就是秋冬季节,外界的低温也会给血管带来压力,导致血压升高。所以在降温的时候,老年人应该更加重视血压的异常波动,谨防血压飙升。
高血压为什么容易找上我们?
遗传因素
其实超过一半的高血压患者,都是因为遗传因素而陷入“困境”的,如果你家里有人患有高血压,那么你出现高血压的几率也会比普通人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你需要更加重视预防高血压,避免高血压找上门。
饮食因素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都好了,在“吃”的方面几乎不用发愁,很多人为了品尝美食,早已放弃了“减肥计划”,面对诱人的食物,多数人的选择都是饱餐一顿。“不辜负”美食的想法,确实没什么值得诟病的,但是,不控制热量摄入,经常吃一些高脂肪、高糖分、高盐分的食物,也是高血压频发的重要原因。
情绪因素
虽然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但也意味着工作压力大了,很多朋友都需要长期加班、熬夜,为工作、生活烦恼,其实这些精神压力也是能“压垮”一个人的,长期处于这种生活状态下,人的神经也会过度紧张,心情压抑,很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长期吸烟饮酒
可能大家觉得烟和酒都是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但你知道它们对我们的身体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吗?烟酒无度,我们的血管也会受到刺激,血管的压力大了,老化的速度加快了,心血管疾病说来就来。
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几种原因以外,体重超标、体脂过高,血糖偏高,胆固醇偏高等问题都可能诱发高血压,如果你有这些困扰,也需要注意一下。
血压升高在很多朋友心里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只有患者自己才知道,每一次血压波动,都让人胆战心惊。所以,稳定血压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如何稳定血压?
口服降压药
相信很多高血压患者身边都会随时准备这降压药,这种药物在关键时刻,就是“救命良药”。如果发生了紧急情况,降压药就是高血压患者最需要的。其实,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都是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只能依靠药物和个人的良好习惯进行改善,稳定血压。
而高血压之所以在很多人眼里都不是事儿,就是因为在血压控制得很好的时候,高血压患者跟正常人无异。但是,一旦忘记服药,或者血压飙升,随时都可能出现脑梗、心梗等问题。所以大家一定要严格遵循医嘱,切不可盲目停药。
注意保暖
到了秋冬季节,早晚温差大,这个时候也是高血压的频发时期,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在这段时间做好保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血压的稳定以及身体的健康。在出门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添衣防寒,避免受冻。
饮食要清淡
可能我们在饮食上已经习惯了重口味食物,但为了预防高血压,这种习惯也是时候该改变了。高盐、高油、高脂是血压升高的“助力”,为了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防范措施。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无论面前的食物多么诱人,你需要考虑的只有稳定血压的问题。
定期复查,每日监测血压
除了日常饮食习惯的调整以外,每天监测血压和定期去医院进行复查,也是高血压患者必须坚持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的血压波动情况,及时调整,与医生沟通。当然,即便是没有高血压的症状,为了了解自己的血压情况,也建议大家养成监测血压的习惯,能帮我们更好地预防高血压。
总结: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随时备上降压药是最不能遗漏的一点,平时要注意饮食清淡,戒烟戒酒,避免熬夜,多出去散散心,不要长时间处于悲伤、抑郁、愤怒的情绪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抵御疾病的关键。
进入冬季的医院,某些专科病房中也到了最害怕的时候,因为进入心脏及血管疾病的好发期,病人明显增多,常常会听见那个谁谁谁倒下了,大多是脑中风及急性心肌梗塞所造成的,此时这类的病人会比平常多出三到五成,也是冬季的死亡主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季节里,日夜及室内外温差变化大,如果又碰到冷气团来袭,那气温更是剧烈变化,人体生理的调节系统容易无法负荷,就会造成血管阻塞或破裂造成出血。
脑中风简单的定义就是“脑部的血液循环出现问题,导致脑部功能损伤的疾病”,基本上分类为梗塞性(缺血)及出血性两大类,大部分的脑中风原因又以梗塞性占最大比例。
由于动脉硬化或身体其他部位有杂质或血凝块,被血流冲下形成栓子,导致大脑坏死和功能障碍。脑栓塞和脑血栓有两种常见的类型。
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形成血凝块,压迫脑组织。脑组织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两种常见类型。
2017年脑血管疾病在国内十大死因排名位居第四,平均每17分钟就会有一位发生脑中风,而每44分钟就有一位脑中风患者死亡,105年度总计死亡人数为11,846人。在2016年在具有指标性的医学期刊《TheLancet》发布一篇32个国家中引起脑中风十大危险因素的统计数据,囊括了90%的罹患风险。
脑中风最近也有年轻化的趋势,在德国医学中心研究指出,在研究年轻化的急性脑中风患者身上,归纳出有四项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少运动、抽烟、酒精。
日前10月29号的世界脑中风日,医学协会推出简单易懂的口诀“临微不乱”,让民众清楚了解脑中风征兆,并把握黄金三小时的就医时效。目前当急性脑梗死发生时,最有效的两种治疗法,分为静脉溶栓术及经动脉的取栓术,都是在跟时间争抢生命,在黄金3小时内获得医疗的介入治疗,完成治疗后的患者独立生活的机会能达到四成以上,若是没有在时间内获得良好治疗,独立生活的机会将小于六成。
临:临时手脚软,出现单侧手臂无力下垂,双手无法平举。
微:微笑也困难,脸部表情不对称。
不:讲话不清楚,说话含糊不清。
乱:别乱快送医,请立刻就医并记下发病时间。
这四字口诀,提醒民众若出现上列征兆请立即拨打120送医治疗,把握黄金3小时的时间。
最近几天,气温下降的厉害,让人倍感凉意。而伴随着冷空气而来的,可能还有种种疾病威胁。
妈妈们发现,家里宝宝出现了咳嗽、流涕等症状。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家不免有些担心害怕。
可妈妈们别忘了,疾病盯上的可不仅仅只是孩子,家中老人同样也需特别关注。
就拿流感来说,重症流感除了会发生在孩子身上,老人感染流感病毒后也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如果不给予重视预防,便容易让病毒或疾病乘虚而入,对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
带状疱疹,作为一种中老年人易发且可能易被忽略的疾病,尤其偏爱50岁以上的人群,给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扰。
有些人不清楚,带状疱疹是什么?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蛇缠腰、生蛇等)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
和流感一样,带状疱疹也有自己喜欢欺负的“对象”。
得了带状疱疹后,患者常常会感到疼痛难忍。急性期疼痛如灼烧、电击、刀刺般,可能更甚于分娩阵痛、类风湿关节炎、慢性癌痛等。
(图片来源于彩虹育儿公众号的读者留言,个别案例,症状因人而异)
除此之外,约9%~34%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30%~50%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疼痛持续超过1年,部分甚至达10年或更长。
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仍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即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带状疱疹的治疗目标是缓解急性期疼痛,缩短皮损持续时间,防止皮损扩散,预防或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等并发症。
临床上,带状疱疹存在着误诊的情况。特别是带状疱疹前驱期无皮损仅有疼痛时诊断较困难。
发生在胸部——容易误诊为心绞痛;
发生在腹部——容易误诊为胆结石、胆囊炎、阑尾炎;
患者皮损不典型时——可能被误诊为其他皮肤病,如:接触性皮炎、虫咬性皮炎、脓疱疮等。
带状疱疹患者可能因为误诊错过24-72小时的有效治疗时间。
抗病毒药物治疗能有效缩短病程,加速皮疹愈合,减少病毒播散到内脏。
具体治疗应咨询专业医生。
带状疱疹治疗方法有限,接种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手段,可以显著降低带状疱疹疾病负担。
对于子女来说,父母晚年身体健康,便是面对生活最大的底气。
最好不要等到父母患病才注意到他们的身体健康,父母等不起,我们也等不起。注意预防,及时行孝,善待自己的父母和家人,他们好了我们才能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 年版)[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8(1): 1-5.
2.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带状疱疹专家共识工作组.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中华皮肤科杂志,2018,51(6):403-408.
3. Dworkin RH,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erpes zoster. Clin Infect Dis. 2007 Jan 1;44 Suppl 1: S1-26.
4. Harpaz R, Ortega-Sanchez IR, Seward JF;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Prevention of herpes zoster: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MMWR Recomm Rep. 2008 Jun;57(RR-5):1-30.
5. Katz, Joel & Melzack, R. (2011). The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Develop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usefulness of the long form, short form, and short form-2. Handbook of Pain Assessment. 45-66.
6.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共识编写专家组.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6; 22(3):161-167.
7. 权娅茹, 李长贵. 水痘和带状疱疹及其疫苗.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19, 183(04):87-91.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潘鑫蕊
文章首发于 | 北京地坛医院公众号
寒冷的天气、“惨淡”的阳光,会不会让人有时候感觉闷闷不乐、无精打采、情绪低落甚至出现全身不适的症状?
别担心,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医生们把它叫做“季节性情绪紊乱(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简称SAD)”——一种因季节变化而出现的生物和情绪混合型障碍。
研究表明,气候对人类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冬季因其特殊的气候因素,更是成为抑郁等情绪障碍的高发季节。SAD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患病率接近10%,中纬度患病率约为5%,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秋冬季抑郁状态,随着天气变暖,在春夏季缓解或恢复正常,常伴发过度睡眠,过度饮食和体重增加等症状。
再说一遍:随着天气变暖,SAD会在春夏季缓解或恢复正常。
为何冬季会成为抑郁的高发时节呢?
原因一:“生物钟”闹情绪
人体内有一套很精确的日节律系统,即位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生物钟”,“生物钟”的正常运行有赖于主要接收三方面的信号输入,包括经视网膜传导的光信号、中缝核产生的5-羟色胺以及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
还有一些证据表明,在眼睛后方存在一些被称为“ipPGCs”的细胞,这种细胞对蓝光特别敏感,并通过与脑部的很多区域相连来调节睡眠、“生物钟”、情绪等。
冬季日光照射减少,视网膜及蓝光敏感细胞的传入刺激减少,就会产生生物节律紊乱,情绪障碍等问题。
原因二:“褪黑素”不听话
褪黑素是调节日节律的重要激素之一,褪黑素浓度的变化也与光照密切相关,光照强烈时,褪黑素浓度逐渐降低,光照减弱时,褪黑素浓度逐渐升高。
随着冬季白昼时间的缩短,会导致褪黑素释放和回落的延迟,造成我们的生物钟节律与外界时间不同步,晨起时高浓度的褪黑素不仅会使人感到疲倦,情绪低落,还会强烈抑制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兴奋性激素的合成,而低浓度的甲状腺素也会对情绪,食欲等造成一定的负性影响。
原因三:“开心信使”被抑制
5-羟色胺被认为是一种与情绪调节有关的神经递质,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健康人,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患者产生的一种抑制5-羟色胺活性的蛋白质(SERT),其浓度在冬季可比夏季增加约5%,因此,5-羟色胺的活性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原因四:环境色调太单一
人类的脑神经对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兴奋度,而冬季草木凋零、冰天雪地的灰白色调正处于人类色彩兴奋区上的盲区,长时间失去颜色的刺激也会造成脑细胞兴奋度降低,使人的情绪也处于低潮。
原因五:生理功能变“佛系”
冬季寒冷的气候会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处于相对抑制的状态,如呼吸频率,心率等,而这种相对抑制的状态则会造成脑细胞的相对缺氧,而使其处于低兴奋状态。
此外,研究结果表明,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通过调节体内激素和炎症介质等水平对情绪进行调节,而随着冬天运动量的减少,失去了运动的正性调节机制,人的情绪水平也会受到影响。
如何预防冬季抑郁症的发生呢?
增加光照和室外运动的时间
冬季抑郁症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冬季光照的不足,因此增加日光照射和室外运动的时间对预防冬季抑郁症的发生有良好效果。同时经常参加室外运动可以激活人体的免疫因子,改善脑细胞的活性,还可以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排除体内多余的代谢产物和毒素,从而有效预防抑郁。
保持规律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日节律紊乱从生理和社会的角度都可以造成情绪的紊乱,因此养成良好的作息是保证良好情绪的基础。固定就寝和起床的时间,减少熬夜,睡前尽量避免咖啡、浓茶等兴奋性物质的摄入,避免剧烈活动,听舒缓的音乐助眠等都是保证良好睡眠的有效措施。
注意饮食的调整
食欲增加和体重增加也是“冬季抑郁症”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要注意控制糖类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矿物质、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同时,适当服用维生素D不仅可以弥补冬季日光照射不足造成的维生素D缺乏,对情绪调节也有一定作用。
注意环境调节
可以选用暖色调的墙纸、悬挂色彩缤纷的画、在办公室或家里种一些绿色植物等,通过色彩变化改善抑郁情绪。
寒冬已至,新年伊始,一些人会面临环境和社会上的双重心理压力,而出现精力减退,焦虑不安的表现。如果调节得当,这些不良情绪会随着时间逐渐减退或消失,但若出现连续或严重的失眠、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认知功能下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出现自杀观念,请尽早到医院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秋季的清晨,当很多年轻人因天气转冷而放弃运动时,很多大爷大妈们却依旧热火朝天地奔跑在公园的“晨练赛道”上。的确有健康之处,但是“晨练猝死”“公园倒地”等报道却也屡见不鲜,因此,秋季晨练需谨慎。
气温的降低会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加重的风险
首先,人体的新陈代谢不如夏季快,随着天气的变冷,血液流速变缓;此外秋季天气干燥,空气湿度低,人体呼吸消耗大量水分,进而血液粘度变高,更易形成血栓,引起血液流通不畅,血管堵塞,诱发心肌梗塞。
同时,对于高血脂人群,由于血脂长期沉积,血管内壁形成许多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管腔变窄,由于天气寒冷,血管收缩,会使血管变得更细,引起心脑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心血管并发症预防用药
阿司匹林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的预防用药,用于预防血栓、心绞痛、心梗等疾病。据研究,阿司匹林可以使致死性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降低34%。
阿司匹林总体上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药物,但服用阿司匹林服的患者中,约有5%-6%的人存在消化道出血风险,尤其是既往有溃疡的患者是高危人群,需要每年对肠胃道进行体检,听取专科医生建议。
在我国,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用药情况并不乐观,只有不到10%的患者服用药物预防疾病进展。比如降血脂的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抗血小板药物波立维、华法林等,都有对应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因此,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患者一方面要积极服用这些药物减少心梗、猝死等急症的发生,不要因为“讳疾忌医”的心态而加重病程,另一方面但一定要听取专业医生的建议服用,从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及时体检 发现“隐疾”
大部分人是不会突然出现猝死的情况,因为血管的病变是个很缓慢的过程。但如果患者本身存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情况,血管内会逐步形成斑块,在剧烈运动或寒冷等刺激下,斑块会受到很大的压力,发生破裂,突然把血管堵死,就像发动机突然断了油压,这样会造成心脏失速,进而发生猝死。
但由于很多人没有体检的习惯,在疾病的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因而放松警惕,任疾病“自由发展”,当天气转凉并且超量运动时,心功能负担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就会引起危险的发生。
我国每年有300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猝死,700万人因脑卒中而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因此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十分重要,尤其在这个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对于它的警惕更应放在心头,这样才能让我们做到身体和心理上的“心安”。
秋季开始,晨练一定要多加注意,尽量等太阳升起,气温升高后,慢慢活动身体,不宜剧烈,不宜过早,还要注意头部的保暖哟。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冬至应该算是距离新年最近的一个节气了,所谓「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了。
从这一天起,就要开始数九了,很多人已经把这个节气当做了一个正式的节日,同时也把这个节气当做冬季养生的一个重要时间。
原则养生应以御寒保暖、补阳益阴、畅通血脉为主。
冬至意味着进入到数九寒冬,天寒地冻的时候,更需要顺应季节变化,调整起居饮食,合理进补,养足精气神。
炎炎夏日,闷热的天气使本来不必出门的文莉,更喜欢躲在办公室里吹凉气,即便是中午吃个饭,或是去银行办点私事,短途旅行结束后,也一定要找一个开着凉气的餐厅或商店吹凉气纳凉。可不幸的是,当她下班回到18层楼高的住家时,刚进门就还是先开了空调,一整天都呆在冷气房里,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几乎无法忍受酷热。
很奇怪,最近文莉只要进了冷气室,就开始出现偏头痛,肌肉酸痛,眼睛干涩等各种症状,全身都不舒服。一直到医院检查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得了“空调不适应症”。
“空调不适应症”是指由于空调装置引起的各种不适症状,其中除了经常出现肌肉酸痛、下肢无力、头痛、口干舌燥、咳嗽或类似感冒的症状外,最常见的症状。这类由空调引起的疾病,许多人都将其统称为“冷气病”,虽然医学上并没有真正定义冷气病,但只要与空调有关,由于冷气吹过多而引起的不适现象,也可归为“冷气病”。
若对冷气病的病因进行分类,可大致分为体质、环境内温湿度和室内空气流通三个因素。
一、就体质而言,空调中隐藏的尘螨容易诱发过敏气喘,如果温度再低,就会产生冷过敏,出现与感冒相似的症状,如鼻塞、头痛等,“特别是对于本身就有过敏体质的人来说,这些症状更明显”。
二、因为楼里的空调冷气大多不流通,此时只要有一个人出现感冒症状,就很容易传染给身边的同事。就连曾经有研究发现,空调主机本身由于储水、温度的原因,又适合细菌滋生,因而常成为细菌、霉菌的温床,而这些细菌传染病又以绿脓杆菌、棒状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为主。另外,前一阵子甚嚣尘上的“老兵症候群”,也是因为冷气冷却塔。
三、上班族若经常感觉眼睛干涩时,建议不要长时间戴隐形眼镜,而且在使用电脑时,还必须适当休息,让眼睛稍微眨一下眼。但是最好的预防“冷感冒”的方法,仍然是调整吹冷的时间,最合适的室内湿度保持在60度左右,同时也要控制冷气的温度在25~26度之间。
当有类似感冒的冷气病相关症状时,可先喝热饮并配以热敷肩颈,如果坐位不能调整,可戴上面罩,或将温度调低,让风口稍微转向,不能吹风。即使进冷气室试一试,先去茶水间喝口水或上个厕所,即先到没有冷气的地方缓冲一下,让身体稍微适应温差,再进办公室,这样也能避免因血管收缩引起的头痛。
“医生,为啥每到冬天,就感觉我的冠心病变严重了?”
前两天查房的时候,遇到张大爷,前阵子他跟往常一样,早起在公园锻炼,突然感觉胸口一阵阵发闷发痛,有点喘不上气,张大爷一下子意识到不对劲了,他立马停下动作,向同行的老友求助,众人合力将他送到了医院,好在发现及时,不然后果难以想象。
张大爷每每想起这事,还心有余悸,为了弄清原因,所以才有了文章开头的疑问。
其实,老人家的想法并不是毫无缘由,包括冠心病在内的诸多心脑血管病,的确会受到天气变化、季节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冬季,更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为了解开大家的疑惑,今天就与大家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一、 心脑血管病在冬季高发的原因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心脑血管病是如何形成的。
心脑血管疾病在百科的解释是: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其实这句话已经对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做出了解释,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原因就是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造成的,人体的血管组织跟其他组织一样,都要遵循自然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新陈代谢,但是在血管壁代谢过程中,如果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地形成,血管舒缩不畅, 供血出现问题,心脑等重要器官都会受到影响。
可能大家很难理解,怪医生打个简单比方,咱们身体的血管就好比地下排水管道一样,而血液就是管道中的水,当水没有受到任何阻碍的时候,就能保证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转,但是如果某一条管道被堵住了,时间久了,那么还会出现破裂、塌陷的可能,影响整个排水系统正常运转,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心脑血管疾病之所以会在冬季高发,主要是受到寒冷的刺激,人的血管收缩,同时冬季运动量减少,脑、心肌、内脏血液灌流减少,出汗量减少,血压升高,血流冲击斑块或血管痉挛时,包膜容易破裂,之后形成的血栓碎块就容易堵塞住血管,一旦堵住了冠状动脉,那么人就容易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而如果血栓碎块堵住了脑血管,又会引发脑梗塞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
另外,饮食不加节制、不良情绪、剧烈运动、呼吸道感染、酗酒等等也是引起冬季心脑血管病高发的原因。
二、4个时间最危险,需重点注意
所以说,在心脑血管病高发的秋冬季节,中老年朋友特别是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更要特别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衣食住行都要重点注意,严防心脑血管病发作。
心脑血管专家在临床上曾做过统计,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也并不是毫无规律可言,也有“发病高峰”,特别是下面提到的这4个时间,就是中老年朋友需要重点注意的“危险时段”!
1)晨起后到上午10点前
根据数据统计,大约60%以上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都集中在这个时间段,所以,这个时间也被医生们称为“心脑血管的魔鬼时间段”,这个时间段血液比较粘稠,血压也偏高,很容易发生意外。
建议:中老年朋友晨起时,不要急于起身,醒来后在床上先躺几分钟,等身体完全清醒了,再缓缓起身,穿好衣物,慢慢铺床,喝点温开水,这对于血管及肠胃都是有好处的。
2)上厕所用力排便的时候
一些中老年人都有便秘的问题,尤其是早晨起床以后,可能会在厕所呆比较久的时间,当人在用力排便的时候,会让腹压增大,血压随之升高,这样就会对心脏造成一定的刺激,增加心梗发生的几率。
建议:如果中老年朋友有便秘的问题,建议从多个方面进行调理,比如调整饮食,多吃粗纤维素类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水。同时坚持运动锻炼,促进代谢,经常顺时针。在必要的情况下,根据医生建议加用药物来通气、排便。
3)剧烈运动的时候
适当运动对保养心脑血管有益,但剧烈运动却会损伤身体,一般剧烈运动后,身体超过了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严重的情况会导致猝死,比如一些心脏病患者,在运动过量时,造成了冠状动脉缺血狭窄痉挛或者斑块破裂等情况,产生心源性休克,没有及时救治就会引发猝死。另外,糖尿病患者如果运动过量,还会出现低血糖,也是比较危险的。
建议: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来说,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登山、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都是有助于心脑血管健康的运动形式,运动时间跟强度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
建议每周至少进行5天或5天以上运动,每天的运动时间达30分钟以上,如果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中风、心肌梗塞、心衰等,需要在医生建议下酌情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及强度。
4)情绪激动的时候
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愤怒2小时内,犯心脏病和脑卒中的风险是平常的3~5倍,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也明显升高,这充分说明了不良情绪对心脑血管的危害是比较大的。
积极的情感会作用下丘脑垂体分泌有益激素,放松神经,缓解压力,改善内脏的血氧供应。所以说,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说不单单对心脑血管患者,对每一个朋友都是好处颇多的。
建议:中老年人压力大,但也要学会放下压力,平日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动情而哭也好过压抑自己,鼓励多笑,因为笑能带动大脑产生内啡肽,促进释放一氧化氮而扩张血管,减轻血管炎症反应,所以多笑是有益于心脏健康的。#健康科普大赛#
总的来说,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朋友,尤其是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冬季是一个比较“难熬”的季节,想要安全过冬,需要注意的事情有很多,但是只要重点注意4个危险时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合理饮食,坚持运动,科学用药等,那么健康也将与你一路同行!
心脏病是心脏疾病的总称,包括了很多类型的心脏病,比如说像是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这些都是属于心脏病的,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日常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到了秋天的时候,心脑血管的病情概率都会上升很多,所以一定要格外的引起重视了。
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的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一但进入秋季,气候就会变得凉快起来,人们也不再会被炎热的天气所困扰了,但是秋天是心脏病高发的季节,所以一定要引起重视了,在目前,我国对于心脏病其实是没有一个彻底治愈的办法的,所以说平时一定要注意身体的保养,因为目前治疗心脏病都是通过药物进行控制,病情要是非常严重就需要手术治疗。
在秋天,天气是变化多端的,所以说,很多人对于突然的换季会感觉非常的不适应,到医院看病的人也在不断增加,在医院看病的人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患者都是因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所以说患者在这种季节下,要更加的引起注意,要学会保护自己好好的照顾自己的身体。在秋天患者的心血患疾病患者旧疾是非常容易复发的。所以说患者朋友们平时一定要要按时服用降压药、测量血压,对于自己的身体状态一定要有密切的观察。
在秋天天气是忽冷忽热的,所以说很多人都会觉得在秋天这个季节里面很难穿衣服。所以说及时白天是艳阳高照气温也比较高,但是还是需要出门带一件外套以防晚上的降温,预防自己的心脏病要从日常进行调理。比如说平时可以多从市场上买一些甘薯回来吃,因为甘薯对于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尤其是对于心脏病的控制是非常好的,因为甘薯中有非常丰富的钾、胡萝卜素、叶酸、维生素C。这些营养物质可以很好的防治心脏病。
心脏病患者最重要的就是日常的预防,所以经常会有人说对于心脏病,防大于治。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平时在日常的生活中患者朋友察觉到自己的症状,千万不要忽视,千万不要认为自己的病情慢慢就可以自愈,心脏病是不可能自愈的,所以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去进行专业的治疗。这才是对待心脏病最正确的态度。千万不要讳疾忌医,最后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冬季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与夏季相比,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出50%,寒冷地区温度每降1度,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就增加1%。
什么是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冬季高发原因
冬季气候寒冷,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遇到冷空气刺激时,因生理反应时血管骤然收缩,导致血管流通受阻甚至斑块、血栓脱落,或者在斑块脱落处局部血栓形成,极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和复发。这时,如果脱落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在血液中流动,在脑部的末梢小动脉内壁停滞就会形成脑梗死。
而对于本身就患有脑血栓的患者来说,血管再次阻塞,血流供应中断,就会导致疾病再次复发,使病情恶化。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和冠脉内壁的小血栓游离,可在冠状动脉造成局部阻塞或完全阻塞,从而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
预防措施
平衡心理。养精调神,保持良好心态,适应社会发展,心平气和,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保障充足的睡眠及休息时间。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做到平衡心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科学用药。
健康饮食。注意食物多样性,养成低盐、低脂、低糖饮食习惯。增加纤维膳食,多吃玉米、麦麸、豆类、海带、蔬菜、水果、洋葱、大蒜、香菇、黑木耳、鱼。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避免食用过多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的脑、内脏、蛋黄、鱿鱼、墨鱼、鱼子。
科学用药。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防治心脑血管病的中西药。
冬、春季更应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冬季天寒,天气变幻无常,是心脑血管疾病易发时间,应当注意保暖。
适量运动。坚持每天运动1小时,包括太极拳、游泳、走步7000步以上,活动时心率以不超过170与年龄之差,或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每周坚持活动不少于5天,活动在150分钟左右。
定期做体检。尤其要注意血脂、血压、血糖、胆固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等及心电图变化情况。
家里准备一个急救药箱。备好阿斯匹林肠溶片、硝酸甘油、复方丹参滴丸等常用急救药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出行时随身携带急救药品、手腕带上病名、联系人电话的小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