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柳叶刀:2型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管理

柳叶刀:2型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管理
发表人:医咖会

近十年来,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经历了重大的概念变化,治疗目标转向包括心血管高风险亚组人群的心脏改善目标,加上以葡萄糖为中心的目标。出现这一变化,是由于有研究表明,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一些降糖药物,可以进一步降低心肌梗死、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这独立于降低血糖浓度之外。然而,即使出现了这一重大演变,2型糖尿病的治疗框架还是集中在预防或治疗下游的不良代谢后果,这些后果往往发生在病程后期。

 

一个有希望的机遇是在上游进行干预,解决2型糖尿病及其相关代谢并发症的关键病理生理驱动因素:肥胖。 持续减轻至少15%的体重对2型糖尿病的进展有重大影响,可促使相当一部分患者疾病缓解,并明显改善许多其他代谢状况。

 

近日,《柳叶刀》期刊刊登了一篇文章,总结了可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的药物,提出了一个新的治疗框架,并探讨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广泛实施这一治疗框架存在的挑战。

 

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的药物

五种药物(即 奥利司他、芬特明-托吡酯、纳曲酮-安非他酮、利拉鲁肽3.0mg和索马鲁肽2.4mg)被全球一个或多个监管机构批准用于长期体重管理。芬特明被批准在短期内使用(即最多3个月),但其长期使用的风险-获益情况不乐观。芬特明被广泛处方,主要是在美国,尽管被广泛使用,但已发表的最长的芬特明安慰剂对照试验仅持续了36周。奥利司他被批准用于肥胖症治疗已超过20年。其适度的减重效果是由于将脂肪吸收减少了大约30%。

 

过去十年来,一些集中作用于减少饥饿感或促进饱腹感的药物陆续上市,包括纳曲酮-安非他酮、芬特明+托吡酯、GLP-1RA利拉鲁肽。还没有这些药物的直接比较结果,临床试验表明,平均而言, 这些新型药物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12个月内减少3-7%的减重

 

2016年的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纳入了2型糖尿病患者和非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显示,在这些药物中,芬特明-托吡酯减少体重至少10%。降低体重的效果与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间有直接的关系。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性质不同,但总体来看,干预组的总体停药率都低于安慰剂组。基于STEP临床试验结果,2021年6月,美国FDA批准每周2-4mg索马鲁肽用于长期体重管理。

 

维持体重降低作为2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目标

随着新治疗选择的出现,现在是时候考虑将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重点从单纯以血糖为中心转移到解决肥胖问题上了,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核心驱动因素,也是导致β细胞衰竭的因素。

 

研究认为, 对于相当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达到并保持大幅减重(最好>15%)应该被定位为初始的主要治疗目标。减重的临床获益是连续性的,但与较小的减重量相比,减重至少15%更有可能破坏2型糖尿病的病程。这一概念得到了DiRECT研究的支持,在该研究中,体重减轻至少15%的参与者达到了最佳的2型糖尿病缓解。

 

此外,减重手术的死亡率获益在体重减少15%以上时是明显的,无论通过何种办法达到这一效果。对新型药物的研究,如索马鲁肽2.4mg和tirzepatide 15.0mg,报告了超过25%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轻松降低体重达15%,而且这种体重减轻与大多数参与者的血糖控制正常化存在相关性。

 

研究者认为,无论初始体重是多少,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的脂肪组织都可能有益处。这一概念类似于2型糖尿病患者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理由,无论低密度脂蛋白的起始浓度如何,降低带来的益处是明显的。

 

在主要由胰岛素抵抗驱动的2型糖尿病人群中,以体重管理为核心的方法所带来的好处将是最大的,因此,这种方法应优先在这一亚组中使用。在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中,减重可以促进血糖控制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改善,因此,在大多数患者中,减重应该仍是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风险管理多策略的一个关键部分。 需要对导致大量减重的方法进行监测,以确保获益大于风险

 

年轻患者或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有可能通过减重来达到病情缓解。但这种以体重管理为中心的方法的益处,与糖尿病病程无关,即使是病程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应考虑。

 

不过,还没有随机研究显示,与标准治疗相比,减重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结局有好处。然而, 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通过减重来减少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一些随机对照试验在二次分析中报告了这些终点,高质量的前瞻性观察研究,如EPIC-Potsdam研究,观察到无论基线BMI如何,减重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并发症减少相关。

 

将降低心血管风险作为2型糖尿病和已有心血管或肾脏疾病患者的核心目标,但没有取代优化血糖控制的目标,与此类似, 以体重管理为中心的新目标,不会取代血糖控制的并行目标,也不会取代降低2型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风险的其他策略。在很多病例中,减重达两位数会改善血糖,但仍应进一步增加降糖策略,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微血管风险,如果体重减轻无法达到血糖目标,则可依次进行,如果有临床紧迫性,则可同时进行。

 

在所有患者中,即使那些达到血糖目标或糖尿病缓解的患者,也应根据现有证据继续全面管理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风险。因此,对肥胖的管理不是替代现有目标,而是对现有治疗目标的补充。然而, 将重点转移到优先考虑减重是很重要的,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方法,以解决2型糖尿病疾病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驱动因素, 其好处远远超过单纯降低血糖

 

将持续减重作为主要治疗目标的实际考虑因素

在重新定义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目标以关注持续减重时,有一些重要的考虑。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更新治疗指南来推动这一举措,不仅需要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减重手术大量减重后2型糖尿病缓解的新证据,还要特别关注维持体重减轻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疗目标,取代长期以来只关注血糖的做法。

 

不过,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不愿意使用饮食干预、药物或手术来治疗肥胖。即使这些干预措施受到追捧,一些干预措施,如手术甚至是终身注射药物,也很难扩大规模,从而难覆盖所有可能受益的人。减重手术的主要贡献之一是表明了,大量和持久的体重减轻策略可以扰乱2型糖尿病的病程,增加了研发更有效的非侵入性干预措施的动力。随着这些治疗方法的出现,患者将会有更多的选择。

 

参考文献:
Lancet.2021 Sep 30;S0140-6736(21)01919-X.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李延龙,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专业方向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健康咨询疾病介绍:
健康咨询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美国和欧洲的研究数据显示,高达1/3的住院患者在入院时存在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的风险。此外,患者的营养状况在住院期间往往容易恶化,原因包括与疾病有关的食欲不振、与药物有关的副作用、禁食、损害消化系统正常功能的疾病、住院患者营养管理不理想,以及疾病有关的消瘦。患者有时会觉得在医院治疗期间食欲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患者和医务人员都会认为治疗是主要的,饮食是次要的。

     

    营养不良和患者不良结局风险增加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关联,包括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功能下降和延长住院时间。有研究者认为, 在入院时通过积极的营养筛查、营养评估和适当的治疗来早期识别营养不良是患者管理的重要内容。既往鼓励营养干预的证据是不充分的,主要依靠观察性研究。近年来,一些研究住院患者营养疗法的试验转变了对营养不良管理的理解,并 确定了营养不良是一个重要的干预目标

     

    2021年10月14日,著名期刊《柳叶刀》最新刊登了一篇文章,为目前在医院接受治疗(没有进行手术治疗)的成年患者,提供了最好地识别和管理与疾病相关营养不良的方法。包括入院时对患者进行营养不良风险的筛查,营养评估和营养不良诊断标准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营养护理,选择最有可能从营养干预中获益的患者,以及出院后的营养考虑。

     

    营养干预可改善临床结局

    关于营养干预可以改善临床结局的最新最大的试验是EFFORT研究,这是一项在瑞士进行的随机对照多中心试验,纳入了2000多名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总分≥3)。EFFORT分析了旨在为达到能量、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要求的个性化营养疗法与标准医院饮食对比的疗效。该试验的主要综合终点是严重并发症、死亡率、入住重症监护室、心血管和胃肠道并发症、功能下降和再住院。这项试验结果显示, 营养干预有效地降低了死亡风险。 

     

    第二大的安慰剂对照试验NOURISH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对死亡风险的有益影响。NOURISH比较了在美国多个中心的652名患者中使用专门的富含蛋白质的口服补充剂与安慰剂对临床结果的影响。尽管该试验的主要综合终点(出院后90天的死亡或非选择性再入院发生率)是阴性的,但 在服用富含蛋白质的口服补充剂的组别中,90天死亡率明显下降

     

    一项研究急性心力衰竭入院患者营养干预的试验中,与标准诊疗组相比,营养干预组的死亡率和再入院率都有所下降。另一项研究纳入了住院的肺炎患者,发现营养干预降低了疾病特异性再入院率的风险,但没有显著改善死亡率。同样,在两个小型试验中,给予个体化营养计划的患者的死亡率没有明显降低,但与给予标准诊疗的患者相比,其住院时间更短。

     

    再喂养综合征

    尽管营养治疗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并发症风险低,但应特别注意再喂养综合征。再喂养综合征是一种威胁生命的代谢并发症,它是由快速进食加上微量营养素和电解质(例如,磷酸盐、钾、镁和维生素B1)供应不足引起。口服、肠内或肠外营养都可能发生再喂养综合征,它往往没有被意识到,因此也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由于肠促胰素效应, 口服和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有更高的再喂养综合征风险

     

    在一项对口服、肠外或通过鼻胃途径喂养的患者进行的营养试验中,15%的患者发生了再喂养综合征,这与180天死亡率、180天重症监护室入住率和住院时间增加相关。在一份共识文件中,即将发生再喂养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定义 为在开始营养治疗的72小时内,电解质浓度下降,即比基线下降>30%或磷酸盐浓度的绝对值≤0.6mmol/L,或任何其他电解质(如镁或钾)低于正常范围。此外,如果任何电解质转变与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水肿、心动过速和呼吸急促)同时发生,则被认为是明显的再喂养综合征。

     

    美国肠外和肠内营养学会(ASPEN)的一个工作组对再喂养综合征的定义与以上共识文件中列出的表述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没有区分即将发生和已有临床情况。风险评估、建立护理计划以及在整个营养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监测,对于减少再喂养综合征有关的发病率非常重要。

     

    英国国家健康和护理卓越研究所(NICE)的标准有助于识别有再喂养综合征高风险的患者:低BMI;大量体重下降;营养摄入不足;喂食前钾、磷酸盐或镁的浓度低;或有饮酒或药物史,包括胰岛素、化疗、抗酸剂或利尿剂。 饥饿是最主要的风险因素

     

    除非血浆中的电解质浓度很高,否则有再喂养综合征风险的患者应该接受预防性电解质补充(例如, 每天2-4mmol/kg的钾,每天0.3-0.6mmol/kg的磷酸盐,以及每天0.2-0.4mmol/kg的镁)。对于饥饿的患者,血浆电解质浓度不能反映全身状况,可能有大量的细胞内消耗,特别是98%的钾在细胞内。 患者应在进食前和进食的头10天进行维生素B1(200-300mg/天)和多种维生素的补充。

     

    对于有再喂养综合征风险的患者,过量的钠和液体也可能是危险的,建议在再进食的早期阶段,钠的摄入量低于1mmol/kg,液体的摄入量低于20ml/kg。营养治疗应该从降低能量目标开始,在5-10天内慢慢增加到全部热量需求,根据再喂养综合征的个人风险分类。在患者 怀疑有再喂养综合征的期间,应该每天监测电解质浓度,同时进行额外的临床检查,特别注意水合状态和相关指标,以及时发现液体超负荷或微量营养素缺乏的迹象和症状

     

    出院后的长期营养治疗

    从长远来看,营养不良的患者有很高的疾病相关死亡风险。对已出院患者的试验进行的Meta分析显示,持续的营养治疗对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以及体重有好处,但对死亡率没有影响。但一些在出院后继续在门诊提供营养治疗的试验(如NOURISH试验),报告了营养治疗对死亡率的显著有利影响。因此, 有证据支持对已有营养不良风险(或表现)的患者在出院后继续进行个性化的营养治疗,然而,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支持这一假设。

     

    参考文献:
    The Lancet,2021,October 14. doi:10.1016/S0140-6736(21)01451-3.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梁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病流行病学。
  • 是慢性肝脏炎症的结果,随后出现弥漫性肝脏纤维化,正常的肝脏结构被再生的肝脏结节所取代,最终导致肝脏衰竭。慢性肝脏炎症不会在所有患者中都发展为肝硬化,但当进展发生时,其进展的速度从几周(完全胆道梗阻患者)到几十年(有长期病因的患者,如丙肝)不等。肝硬化初始会有一个相对较短的几个月到几年的无症状阶段;有症状的阶段,通常被称为失代偿期肝硬化,出现各种并发症,导致患者频繁入院,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近日,《柳叶刀》刊登了一篇文章,总结了肝硬化的全球疾病负担、病因和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诊断、并发症和治疗策略,下文主要介绍了肝硬化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一般考虑

    在确认患者为肝硬化后,疾病管理的目标是 尽可能逆转病因,延缓肝脏失代偿,监测肝细胞癌和食管静脉曲张,处理并发症,确定患者预后,并评估是否适合进行肝移植。

     

    对所有肝硬化患者进行初始实验室评估的目的为确定病因。 超声检查,包括多普勒超声,是用于疑似肝硬化患者的初始影像学检查方式;超声检测到的直接或间接体征可以帮助确诊。

     

    非肥胖的肝硬化患者,每日能量摄入量应该是35kcal/kg,包括每日蛋白质摄入量1.2-1.5g/kg,同时根据需要补充维生素和锌。建议 少量多餐的高热量饮食和睡前点心,是实现目标的最简单方法。 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都应禁酒,并建议戒烟。

     

    对所有肝硬化患者应进行甲肝病毒、乙肝病毒、肺炎球菌肺炎和流感的免疫接种。如果需要镇痛药物,肝硬化患者可以安全地使用扑热息痛,剂量不超过每天2g,但 应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尤其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因为它们可以诱发急性肾损伤。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可引起腹水患者的低血压和肾衰竭,也应避免使用。他汀类药物对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是安全的,但由于存在横纹肌溶解的风险,应谨慎使用,且剂量要小。

     

    对于任何阶段的肝硬化患者,都应考虑病因治疗。减肥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手段,对肥胖和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都有好处。

     

    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治疗应针对每一种具体的并发症进行,一个并发症经常与其他并发症一起出现。然而,最近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对上述理念提出了质疑,该试验评估了20%白蛋白输注是否能改善777名因失代偿期肝硬化而住院的患者预后(即感染、肾功能不全或死亡风险),这些患者都有并发症,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结果显示,重复白蛋白输注相比标准治疗没有显示出任何益处。

     

    到目前为止,除了治疗直接病因外,没有任何可用的治疗方法对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整体病程有影响,研发可改善病情的药物仍是一个研究领域。肝移植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最终治疗方法,当移植的预期存活率优于不移植时,应考虑肝移植,在此基础上, 失代偿期肝硬化或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在15分以上的患者应考虑进行肝移植。

     

    患者预后和疾病评分

    肝硬化患者可大致分为代偿期肝硬化(死亡风险低)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死亡风险高)。与普通人群相比,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5倍,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10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从诊断开始的中位生存期为9-12年,随着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生存期降至2年。

     

    丹麦的一项大型人群研究纳入了约15000名主要由酒精引起的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1年内的生存率为66%,5年内为38%,10年内为22%。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的存活率为83%,在有静脉曲张出血的情况下降至80%,有腹水的情况下降至71%,同时有腹水和静脉曲张出血的情况下降至51%,有肝性脑病的情况下降至36%。失代偿的年度风险因病因而异,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为4%,酒精相关肝硬化患者为6-10%(持续饮酒者更高),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为10%。肝脏失代偿风险与血清白蛋白水平低、MELD评分高和门静脉压力增加相关。

     

    患者存活率不仅取决于肝病的严重程度,也取决于是否有合并症。随着肝硬化人群的老龄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继发肝硬化患病率的增加,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肌肉疏松症和虚弱将成为导致不利结局的主要因素。肝静脉压力梯度测量的门静脉压力与肝脏失代偿和死亡风险相关。

     

    Child-Turcotte-Pugh评分使用血清白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以及主观评估的腹水和肝性脑病等参数,将患者大致分为A、B和C级。A级患者一般为代偿性肝硬化,这类患者可以接受手术,死亡风险低。MELD评分使用血清胆红素、国际正常化比率和血清肌酐等客观指标,得分在6至40分之间。 MELD评分越高,死亡的风险就越大,例如,MELD评分为40分的患者,如果不进行肝移植,存活时间不超过3个月。MELD评分不超过12分的患者,3个月内的死亡风险非常低,即使进行大手术也是如此。

     

    肝细胞癌的管理

    肝细胞癌约占所有原发性肝癌的90%,每年有1-4%的肝硬化患者会发展为肝细胞癌。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发生肝细胞癌的最重要风险因素;非酒精性脂肪肝也是一个越来越被认可的肝细胞癌风险因素,可以在没有肝硬化的情况下发生肝细胞癌。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肥胖和肝细胞癌之间的关联证据也在不断积累。

     

    对于肝硬化患者,建议每6个月通过超声检查监测肝细胞癌的发生。超声检查中直径为1厘米或更大的病变,要通过CT或动态对比增强MRI进行随访检查。在造影剂成像检查中,肝细胞癌在动脉期比周围的肝脏更亮(这被称为动脉增强),在静脉期和延迟期比周围的实质更暗(所谓的延迟冲洗),诊断肝细胞癌的灵敏度为89%,特异度为96%。

     

    巴塞罗那肝癌分期系统被广泛用于肝细胞癌的分期和管理。对于非常早期的肝细胞癌(在该系统中为0期)可以进行肝脏切除或肿瘤消融;对于早期疾病(A期)则建议进行肝移植。中期(B期)疾病可能会从放射治疗中受益。免疫疗法(包括阿特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的组合,可用于晚期(C期)患者。

     

    最近的数据表明,非病毒性肝细胞癌(尤其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对免疫疗法的反应可能较差。为末期(巴塞罗那肝癌分期D期)疾病的患者(Child-Turcotte-Pugh评分为C级,或身体状态不佳)只能接受支持性治疗。

     

    参考文献:

    Lancet. 2021 Sep 17;S0140-6736(21)01374-X.

  • 那么对于消瘦型糖尿病来说,如何来调整自己的饮食?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糖尿病人因代谢紊乱,蛋白质分解过速、丢失过多,容易出现负氮平衡,所以膳食中应补充适量奶、蛋、鱼、瘦肉和豆制品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消瘦型糖友每日蛋白摄入量可适当放宽,没有肾脏病变的一般每日每千克体重可补充蛋白质1~1.5克,使体重逐渐恢复。

     

    一般糖尿病患者每日脂肪摄入总量在20~30克,消瘦型糖尿病患者可适量增加。在烹调时最好选用植物油,避免摄入含胆固醇过高的食物,如鱼子、肥肉、动物肝脏、脑髓等,也不宜食用加工肉类。

     

     

    1、适当放宽热量的摄入

     

    由于消瘦型糖尿病人的体重低于标准体重,因此其能量摄入量可适当放宽,一般来说,每日能量的摄入量可以按照30~35千卡/千克体重,直到患者的体重达到标准体重水平。其血糖控制目标也不要过于严格。

     

    2、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蛋白质作为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居七大营养素之首,消瘦型糖尿病患者想要增重可以通过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来达到目的。食物中乳制品、畜禽肉类以及大豆制品都是不错的选择,比如牛奶、牛肉、鸡肉、猪瘦肉、鱼、虾、豆腐等健康食材都是可以作为补充蛋白质的选择。无肾病情况下,蛋白质可按1.0~1.5克/千克体重的比例给予。

     

     

    3、少食多餐

     

    少食多餐是糖尿病人饮食黄金法则中的重要一条,对于消瘦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也同样适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也可以让餐后血糖更加平稳,更有利于稳糖同时体重的恢复。

     

    4、保证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热量的主要供给来源,一般来说,人每日能量需要的55%~60%都来自主食,足够的碳水也是恢复体重的保证。糖尿病患者可优先选择荞麦、小米、玉米等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既保证碳水摄入,又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5、注意食物的进食顺序

     

    实验对比显示,与先吃主食后吃蔬菜(500g/d)/荤菜的进餐顺序相比,先吃蔬菜/荤菜后吃主食,其餐后血糖、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按照蔬菜-荤菜-主食的顺序进餐可降低餐后血糖波动。长期坚持,还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及HbA1c水平显著降低。因此改变进餐顺序,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短期和长期血糖控制。

  • 随着社会发展,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糖尿病越加年轻化,研究调查表明,我国18周岁以上患糖尿病的几率约10%,也就是说每10个人中就有1个成年人患糖尿病!

     

    近年来科学研究表明控制体重与健康饮食有助控制糖尿病,降低患病的几率。

     

    所以糖尿病患者非常注重控制体重与饮食,而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那么糖尿病人群该如何减肥呢?接下来咱们就来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 是胰岛素分泌的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正常人血糖为空腹血糖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患者为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慢性高血糖可导致多种组织,特别是眼、肾脏、神经、心血管的长期损伤、功能缺陷和衰竭,所以可怕的不是糖尿病,而是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分为两种,一种为1型糖尿病,一种为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4~5%,多发于儿童、青少年,主要是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

     

    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多发于成年人,大多数人都是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身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即胰岛素抵抗)所致。

     

    (二)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控制体重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研究调查表明:长期肥胖者,糖尿病发病率可高达普通人群的4倍之多。

     

    统计表明,糖尿病在体重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仅为0.7%,体重超过正常值20%,糖尿病发病率为2%;体重超过正常值50%,其发病率可高达10%以上。而且在2型糖尿病人中80%是肥胖者。

     

    所以,控制体重对于2型糖尿病尤为严重,脂肪率越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就会降低。

     

     

    (二)肥胖为什么会引起糖尿病

     

    相比于正常体重人群,肥胖的人更容易形成“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指血液当中的糖很难进入到细胞里面,造成血液中血糖高居不下。胰岛素抵抗还会反过来促进糖类物质转化成脂肪,使胖者更胖。

      

    (三)糖尿病患者如何减肥

     

    糖尿病患者的体重主要有两大因素影响,运动和饮食,那么如何进行运动和饮食如何选择,怎么做才好呢,下面就是给大家一些建议:

     

    1. 运动管理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建议可以采用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

     

    保持每周有氧运动150分钟/周;也就是平均一周2-3次,每次60分钟,中等强度即可。抗阻力运动建议每周2次。

     

    2. 饮食管理

     

    饮食管理是高血糖人群的体重管理基础,饮食原则是控制总能量、低糖(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低脂、适量蛋白质、限盐、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

     

    是不是看到这里,大家就有点懵了,什么是升糖呢?

     

    那么这里,就给大家额外插入一个小点~

     

    升糖指数,全称“血糖生成指数”,简称GI。是指食物进入人体两个小时内血糖升高的相对速度,主要是用来衡量某种食物或某种膳食组成对血糖浓度影响的一个指标,有助于专业人士进行参考与指导。

     

    营养师建议:高血糖人群瘦身过程中饮食要注意忌甜,忌盐,忌油腻,忌辣,忌烟,忌酒,主食不能完全断,避免引起低血糖~

     

    那么食物该如何选择呢?平常要怎么吃呢?别急,下面给出一张适合糖尿病患者瘦身的参考食谱与饮食替换建议~

     

  • 1型糖尿病一般在儿童或者是青少年身上发生,这种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很容易会造成一些不舒服的症状,比如:消瘦,食欲好,尿频,多饮等等,尤其是患者会出现消瘦的时候,就要及时的帮助患者缓解这个症状,尽量保证饮食营养均衡一些比较好。


    1型糖尿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要是没有及时的进行治疗,患者的身体状况就会变得很不好,还会容易造成生命危险,而且发生1型糖尿病的患者一般都需要积极地运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才能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那么,如何处理1型糖尿病患者的消瘦症状。

     


    1,饮食调理

     

    1型糖尿病患者会很容易出现消瘦的情况,这个时候就应该靠饮食进行调理,患者在平时的饮食中,一定要增加热量的摄入量,而且同时还要增加一定量的优质蛋白质摄入,比如:瘦肉、鸡、禽蛋、奶制品、豆制品等,这类的食物对改善患者的消瘦症状会有很好的作用,但是一定要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要是脂肪摄入过多的话,不但不会有什么好处,还会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出现,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不利,所以患者的饮食一定要合理搭配,营养均衡一些比较好,平时避免总是吃一些膨化,烧烤,油炸类的垃圾食品。

     


    2,及时补充维生素和铁质

     

    在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消瘦症状的时候,还应该及时的补充维生素和铁质,可以适当的吃点动物类食品与植物类食品,而且还应该勤检测自己的体重,也不能让自己的体重过重,不然也会有一些不好的影响,平时还需要积极地锻炼身体,积极的运动也会有效地改善糖尿病的病情,对病情的治疗也会有比较不错的作用,患者平时还应该注意多吃点新鲜的蔬果之类的食物,尽量不要总是喝碳酸饮料,吃方便面之类的东西,而且烟酒类的东西就更加不能接触了。


    最后,1型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只有在早期的时候进行控制,才能避免让孩子的病情变得更加严重,平时还应该避免总是吃一些高脂肪以及高胆固醇的食物,也不能总是过度的劳累,患者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比较重要,要早睡早起,避免经常熬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科学饮食是控制血糖的重要途径,并不是需要您饿肚子,甚至不需要放弃自己喜欢的食物,只要合理安排每日摄入食物种类和数量,您同样能享受健康美食,没有绝对不能吃的饮食,糖尿病饮食是健康饮食,不是饥饿饮食,同样适合正常人。    

                

    糖尿病饮食治疗为何如此重要?

    科学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能协助维持血糖在理想水平;控制血脂、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维持合理体重。科学的饮食治疗贯穿始终,科学饮食的目的:控制病情 + 享受美食!

     

    医生按照“三步曲”帮您计算每日总能量:

    1.计算自己的标准体重=身高(cm)-105正常体重:理想体重±10%之间 肥胖: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 消瘦:低于理想体重20%以上

                  

    2.每天需要的能量=理想体重×能量级别,活动量不同,所选择的能量级别也不同

                  

    3.根据自己的活动量选择适合自己的能量级别注:以轻度活动(退休、老年)正常体形为基准:体力活动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5kcal/kg体重;肥胖者减5kcal/kg体重;消瘦者增加5kcal/kg体重。

                  

    举例:老王,男性,56岁, 身高170厘米,体重68公斤,职业:会计,患糖尿病4年,采用口服药+饮食治疗,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算算老王每天需要的总能量先算老王的理想体重=170-105=65公斤老王体型正常,轻体力活动,故选择每公斤体重30千卡的能量级别,所以:老王每天所需总能量=30×65≈2000千卡。

                  

    主食选择善搭配

    主食类(即碳水化合物)食物是最经济、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主食的选择上可以粗细搭配,即粗粮和精细的粮食搭配在一起,如早餐吃玉米,午餐可以吃米饭,晚餐还可以将部分主食用些芋头或红薯替换。即使主食是粗细粮搭配,每餐也不宜过饱,七八分即可。

             

    主食应粗细粮搭配摄入,肉蛋奶类不能忘

          

    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占全天饮食总热量的10%~15%,其中优质蛋白质应占全天摄入蛋白质总量的1/3,如鱼肉、瘦肉、鸡蛋、牛奶、大豆等。

                   

    限制脂肪摄入量

    脂肪是美味佳肴的创造者,但过多摄入饱和脂肪会产生过多的能量,使血糖升高,并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有关。每日的脂肪摄入量不能超过总热量的30%,警惕看不见的油脂--坚果类,因为坚果的热量很高。胆固醇的摄入量也要严格限制。

    蔬菜水果巧选用

    注意保证蔬菜的摄入,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且多数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适合糖友食用。每天蔬菜摄入量要达到300-500克,但要限制炒菜用的油量,含淀粉类多的蔬菜可以和主食交换(如:马铃薯,红薯)。每天蔬菜食用量用自己的双手捧一捧,大概在1斤左右。

    糖友如何吃水果呢?

    这是很多人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很多人怕血糖升高而不敢吃水果。糖友可以吃水果,但有一定的条件:时机:在血糖控制比较理想时: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0%。

            

    时间:选择在两餐之间;种类:选择低糖分瓜果; 计量:从每天摄入的食物总能量中扣除水果能量。每天水果的食用量用自己的拳头举一举,大概相当于拳头大小。      

    限制饮酒多饮水

    饮酒会让血糖难以控制,最好不要饮酒 ,如果饮酒,每日不超过1~2份标准量,糖友饮酒需遵医嘱,饮酒后应扣除相应能量的主食(一份酒≈20克主食),不要空腹饮酒,空腹饮酒易出现低血糖,尤其是注射胰岛素或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的患者。每日饮水量约2000毫升左右。35ml白酒 = 350ml啤酒 = 140ml红酒 = 100kcal

        

    烹调方法很重要

    推荐的烹调方法: 炖、清蒸、烩、凉拌、煮、汆、煲。 优点:营养成分损失少,不增加脂肪,容易消化吸收,清淡爽口。 不推荐的烹调方法 :炸,煎,红烧。 缺点:对蛋白质、维生素破坏多,肉中脂肪过度氧化,产生致癌物,增加脂肪和热量。

    少吃盐

    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约1矿泉水瓶盖),油盐少放点儿,口味清淡点儿。

                

    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今天我们对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有了全新的认识,希望大家从今天起能摆脱误区,消除顾虑,合理的饮食配合正确的药物治疗,让血糖更早达标,更早获益,远离一切并发症,快乐健康的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肝硬化是慢性肝脏炎症的结果,随后出现弥漫性肝脏纤维化,正常的肝脏结构被再生的肝脏结节所取代,最终导致肝脏衰竭。慢性肝脏炎症不会在所有患者中都发展为肝硬化,但当进展发生时,其进展的速度从几周(完全胆道梗阻患者)到几十年(有长期病因的患者,如丙肝)不等。肝硬化初始会有一个相对较短的几个月到几年的无症状阶段;有症状的阶段,通常被称为失代偿期肝硬化,出现各种并发症,导致患者频繁入院,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近日,《柳叶刀》刊登了一篇文章,总结了肝硬化的全球疾病负担、病因和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诊断、并发症和治疗策略,下文主要介绍了肝硬化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一般考虑

    在确认患者为肝硬化后,疾病管理的目标是 尽可能逆转病因,延缓肝脏失代偿,监测肝细胞癌和食管静脉曲张,处理并发症,确定患者预后,并评估是否适合进行肝移植

     

    对所有肝硬化患者进行初始实验室评估的目的为确定病因。 超声检查,包括多普勒超声,是用于疑似肝硬化患者的初始影像学检查方式;超声检测到的直接或间接体征可以帮助确诊。

     

    非肥胖的肝硬化患者,每日能量摄入量应该是35kcal/kg,包括每日蛋白质摄入量1.2-1.5g/kg,同时根据需要补充维生素和锌。建议 少量多餐的高热量饮食和睡前点心,是实现目标的最简单方法。 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都应禁酒,并建议戒烟

     

    对所有肝硬化患者应进行甲肝病毒、乙肝病毒、肺炎球菌肺炎和流感的免疫接种。如果需要镇痛药物,肝硬化患者可以安全地使用扑热息痛,剂量不超过每天2g,但 应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尤其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因为它们可以诱发急性肾损伤。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可引起腹水患者的低血压和肾衰竭,也应避免使用。他汀类药物对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是安全的,但由于存在横纹肌溶解的风险,应谨慎使用,且剂量要小。

     

    对于任何阶段的肝硬化患者,都应考虑病因治疗。减肥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手段,对肥胖和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都有好处。

     

    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治疗应针对每一种具体的并发症进行,一个并发症经常与其他并发症一起出现。然而,最近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对上述理念提出了质疑,该试验评估了20%白蛋白输注是否能改善777名因失代偿期肝硬化而住院的患者预后(即感染、肾功能不全或死亡风险),这些患者都有并发症,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结果显示,重复白蛋白输注相比标准治疗没有显示出任何益处。

     

    到目前为止,除了治疗直接病因外,没有任何可用的治疗方法对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整体病程有影响,研发可改善病情的药物仍是一个研究领域。肝移植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最终治疗方法,当移植的预期存活率优于不移植时,应考虑肝移植,在此基础上, 失代偿期肝硬化或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在15分以上的患者应考虑进行肝移植

     

    患者预后和疾病评分

    肝硬化患者可大致分为代偿期肝硬化(死亡风险低)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死亡风险高)。与普通人群相比,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5倍,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10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从诊断开始的中位生存期为9-12年,随着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生存期降至2年。

     

    丹麦的一项大型人群研究纳入了约15000名主要由酒精引起的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1年内的生存率为66%,5年内为38%,10年内为22%。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的存活率为83%,在有静脉曲张出血的情况下降至80%,有腹水的情况下降至71%,同时有腹水和静脉曲张出血的情况下降至51%,有肝性脑病的情况下降至36%。失代偿的年度风险因病因而异,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为4%,酒精相关肝硬化患者为6-10%(持续饮酒者更高),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为10%。肝脏失代偿风险与血清白蛋白水平低、MELD评分高和门静脉压力增加相关。

     

    患者存活率不仅取决于肝病的严重程度,也取决于是否有合并症。随着肝硬化人群的老龄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继发肝硬化患病率的增加,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肌肉疏松症和虚弱将成为导致不利结局的主要因素。肝静脉压力梯度测量的门静脉压力与肝脏失代偿和死亡风险相关。

     

    Child-Turcotte-Pugh评分使用血清白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以及主观评估的腹水和肝性脑病等参数,将患者大致分为A、B和C级。A级患者一般为代偿性肝硬化,这类患者可以接受手术,死亡风险低。MELD评分使用血清胆红素、国际正常化比率和血清肌酐等客观指标,得分在6至40分之间。 MELD评分越高,死亡的风险就越大,例如,MELD评分为40分的患者,如果不进行肝移植,存活时间不超过3个月。MELD评分不超过12分的患者,3个月内的死亡风险非常低,即使进行大手术也是如此。

     

    肝细胞癌的管理

    肝细胞癌约占所有原发性肝癌的90%,每年有1-4%的肝硬化患者会发展为肝细胞癌。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发生肝细胞癌的最重要风险因素;非酒精性脂肪肝也是一个越来越被认可的肝细胞癌风险因素,可以在没有肝硬化的情况下发生肝细胞癌。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肥胖和肝细胞癌之间的关联证据也在不断积累。

     

    对于肝硬化患者,建议每6个月通过超声检查监测肝细胞癌的发生。超声检查中直径为1厘米或更大的病变,要通过CT或动态对比增强MRI进行随访检查。在造影剂成像检查中,肝细胞癌在动脉期比周围的肝脏更亮(这被称为动脉增强),在静脉期和延迟期比周围的实质更暗(所谓的延迟冲洗),诊断肝细胞癌的灵敏度为89%,特异度为96%。

     

    巴塞罗那肝癌分期系统被广泛用于肝细胞癌的分期和管理。对于非常早期的肝细胞癌(在该系统中为0期)可以进行肝脏切除或肿瘤消融;对于早期疾病(A期)则建议进行肝移植。中期(B期)疾病可能会从放射治疗中受益。免疫疗法(包括阿特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的组合,可用于晚期(C期)患者。

     

    最近的数据表明,非病毒性肝细胞癌(尤其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对免疫疗法的反应可能较差。为末期(巴塞罗那肝癌分期D期)疾病的患者(Child-Turcotte-Pugh评分为C级,或身体状态不佳)只能接受支持性治疗。

     

    参考文献:

    Lancet. 2021 Sep 17;S0140-6736(21)01374-X.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李延龙,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专业方向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 肝脏切除术被认为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唯一可能的治愈性疗法。虽然围手术期化疗的加入使无病生存和无进展生存得到改善,但对于大多数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来说,姑息化疗是唯一的选择,5年总生存率仅为10%。

     

    第一批发表的肝移植研究纳入了两名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了成功,但由于缺乏现代化疗药物和对结直肠癌疾病生物学的了解不完全,最终导致肝移植并没有被临床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使用肝移植治疗转移性肿瘤一直存在争议,人们担心癌症暴露在术后免疫抑制治疗后会导致复发增加,患者结局变得更差。

     

    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和肝移植免疫抑制剂的进展,以及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的成功,重新激发了人们对一些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肝移植的兴趣。 第一个评估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采取肝移植的前瞻性试验,即SECA-I研究,招募了一个异质性研究队列,估计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0%。随后,SECA-II研究通过采用更严格的选择标准,估计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83%。自那时起,注册研究的数量激增,推动了移植肿瘤学领域的活跃。

     

    随着世界范围内为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移植手术数量的增加,迫切需要规范的指导建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21年, 国际肝胆协会制定了一份共识指南,以优化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肝移植的管理

     

    患者评估

    移植前的桥接治疗

    1.患者应至少接受过一次 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为基础的化疗,并观察到至少6个月的缓解。

    2.具有特定分子亚型或突变患者,可以考虑对应的靶向治疗。

    3.对于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潜在移植候选人,在接受移植桥接治疗的同时,应考虑进行预康复治疗,以减少肝移植后有关的并发症风险。

     

    评估反应和观察时间

    4. 在接受移植桥接治疗时,如果观察到疾病进展的放射学或生化学证据,是肝移植的禁忌症

    5.放射学成像和癌胚抗原(CEA)的测量应定期进行,每隔2-3个月,以评估治疗反应情况。

    6.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对治疗带来缓解的肝转移患者考虑切除术。

    7.对化疗的放射学缓解评估应采用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标准,伴或不伴Chun标准),通过CT成像评估,其中(1)完全缓解、至少30%的部分缓解、或使用Chun标准反应疾病稳定,都提示有利的生物学状况;(2) 疾病进展是肝移植的禁忌症

    8.对化疗的生化反应通过CEA测量来评估,(1) CEA>80μg/L且有上升趋势为肝移植禁忌症,(2)CEA>80μg/L且有下降趋势为相对禁忌症,在有其他有利的生物学因素的情况下或可考虑肝移植。

    9.对移植桥接治疗的反应至少观察6个月,与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的间隔时间至少为1年。 

     

    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顺序

    10.对于出现不可切除肝转移的原发肿瘤无症状的患者:(1)进行系统治疗,最多间隔3个月评估一次治疗反应。对于原发性直肠癌,要按照目前的做法进行术前(化疗+)放射治疗。如果有良好的反应,如果考虑肝脏移植,可继续推进原发性肿瘤的手术;(2)在考虑肝移植时,对桥接治疗有良好的生物学反应到移植前应至少观察6个月。如果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到疾病进展,那么治疗目标将变成姑息治疗。

    11.对于出现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且原发灶有症状需要手术切除的患者:(1)进行手术切除原发肿瘤;(2)对桥接治疗有良好的生物学反应到移植前应至少观察6个月。如果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到疾病进展,那么治疗目标将变成姑息治疗。

     

    多学科管理

    12.选择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候选患者进行检查并最终考虑进行肝移植,应该由多学科团队完成,包括结直肠外科医生、肝胆和肝移植外科医生、肿瘤专科医生、肝移植专家、放射科和病理科医生。

     

    移植供体

    扩大供体库的策略

    13.对于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可以考虑扩大标准的供体移植。

    14.有经验的中心可以考虑采用新的灌注技术来对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废弃肝脏进行抢救性肝移植治疗,最好是在前瞻性对照试验中进行。

    15.新的外科技术,如已故捐赠者延期全肝切除手术(RAPID)和活体捐赠者RAPID,显示出了扩大供体库的前景;然而,这些策略的长期的肿瘤学结局尚不清楚。

     

    移植受者的考虑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16.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原则是尽量减少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暴露。

    17.诱导治疗:白细胞介素2受体拮抗剂(如巴利昔单抗)诱导,伴或不伴类固醇,并加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例如,他克莫司,在第一个月的给药间隔期间最低浓度为6-8ng/mL)和抗增殖性免疫抑制剂(例如,霉酚酸酯,每天1-2g),被认为是安全的。

    18.维持治疗:在移植后4-6周内应以mTOR抑制剂(如依维莫司或西罗莫司)取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或在加入mTOR抑制剂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可慢慢减少(如他克莫司的最低浓度为3-4 ng/mL),以进行长期维持。

    19.对于随访期间需要化疗的患者,应相应改良免疫抑制剂措施。

     

    肿瘤复发的预防和管理

    20.几乎没有证据推荐对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肝移植后常规使用辅助化疗。

    21.肝移植后孤立性肺部复发应考虑切除。

    22.全身治疗应用于多部位复发和扩散性疾病的处理上。鉴于化疗对围手术期肝移植患者的潜在毒性,今后在该研究领域的试验中应慎重考虑。

     

    患者结局

    23.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肝脏移植,应以 5年生存率超过50%为目标,以证明干预的风险、资源和医疗成本是合理的,存活率应优于单纯,姑息化疗。

    24.采取肝移植治疗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应纳入临床试验或前瞻性国际注册研究。

     

    参考文献: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1;6(11):933-946.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毛息花,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流行病学与慢性病流行病学。
  • 全球结直肠癌(CRC)的总体发病率已经在下降,但年轻成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正在惊人地上升(定义为发病年龄小于50岁的患者)。这种快速增长的原因尚不清楚,因为缺乏强有力的流行病学数据。遗传易感性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仅仅是环境风险因素并不能解释观察到的趋势。

     

    早发型结直肠癌(缩写为EOCRC)的临床病理和分子学情况显示出相当的异质性。在年轻患者中,晚期疾病表现和不良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更为常见。EOCRC的肿瘤治疗敏感性尚不清楚,生存率较低。在现代治疗策略中尚没有考虑诊断时的年龄。揭示EOCRC的发病机制和基因变异以及体细胞分子图谱将是疾病预防的关键,可使该类患者群体得到个体化的治疗。

     

    近日,JAMA子刊《JAMA Surgery》刊登了一篇文章,总结了早发型结直肠癌的特征,并与晚发型结直肠癌进行了比较,一起来系统了解下。

     

    定义

    目前国际上对EOCRC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已发表研究报告的年龄也不同。一般来说,结直肠癌 诊断时年龄小于50岁被认为是EOCRC,这是大多数国家癌症筛查的起始年龄。此外,单纯按照年龄分组,会带来诸多限制。在50岁以下的患者中观察到了临床病理特征和肿瘤学结局的重大变化,这表明需要进一步进行基于年龄的分组。

     

    流行病学

    尽管癌症筛查的实施降低了CRC的总体发病率,但50岁以下年轻成人的发病率却在增加。来自欧洲大型注册研究的最新数据表明,在过去25年里, 20-49岁的患者中,CRC的患病率急剧上升,特别是远端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从1990年到2016年,直肠癌的发病率每年增加1.8%,其中20-29岁成年人的年百分比变化最大,为3.5%。在美国、澳大利亚和亚洲也观察到了类似的趋势。

     

    早发型CRC占CRC总病例的1/10,是该年龄组第二大常见癌症和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根据目前的数据,估计在未来十年内,20-34岁成年人的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将分别增加90%和124%,35-49岁成年人将分别增加27%和46%。 到2030年,将有1/10的结肠癌和1/4的直肠癌确诊者为50岁以下的人。

     

    临床特征

    早发型CRC的临床特征与晚发型CRC不同。早期发病肿瘤常见于远端结肠和直肠。肿瘤SEER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发现,在男性和女性结直肠癌中,分别有41%和36%的肿瘤位于直肠,分别有26%和25%的肿瘤位于近端结肠。EOCRC的解剖位置可能为此类癌症的潜在致病机制、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提供重要的信息,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升结肠癌在生物学上与降结肠癌和直肠癌不同。

     

    升结肠癌与高龄、晚期疾病和女性存在相关性,肿瘤通常是巨大的、外生的、息肉状的病变,生长在结肠腔内,可能会出现缺铁性贫血,而降结肠癌往往表现为浸润性的、收缩性的病变,包围着结肠腔,易引起梗阻性症状。据观察,升结肠肿瘤与降结肠肿瘤相比,淋巴结受累率较高,肿瘤治疗效果也更差。

     

    年轻的CRC患者与年长患者相比, 前者在诊断时通常为晚期。几项基于人口的大型研究显示,三期和四期疾病的比例很高,占比在54%-61.8%之间。年轻患者比老年患者更有可能出现区域性疾病或远端疾病。癌症筛查可能是老年患者诊断时疾病分期较早的原因,但患者相关和医生相关因素都可能延迟对症状的评估,导致年轻个体在诊断时已经到了晚期。

     

    对癌症的怀疑程度低,缺乏对疾病的了解,或者没有认识到癌症相关症状,都可能导致评估的延迟,据报道,平均延迟为6.2个月。症状也可能与常见良性疾病的症状相重叠。据报道,与医生有关的诊断延误占比在15%-50%之间。

     

    一项对1025名患者的研究中,886名(86.4%)在诊断时没有症状。直肠癌患者比结肠癌患者更容易出现症状(90.0% vs 83.0%)。在那些无症状的患者中,有139人进行了检查,原因是19人(13.7%)存在贫血,10人(7.2%)粪便隐血试验结果呈阳性,3人(2.2%)有腹部肿块,3人(2.2%)在直肠指诊中发现肿块,110人(79.1%)有其他原因。

     

    另一项对1514名直肠癌患者的研究中, 50岁以下的患者从症状出现到开始治疗的中位时间为217天,而50岁以上的患者为29.5天。这些数据强调了将CRC作为50岁以下成年人(无论是否有家族史)潜在诊断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鉴于大多数患者没有症状,而且是散发性疾病,还应该强调对患者和医生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依赖筛查策略。为确保及时诊断和干预,必须采取教育,提高年轻成人、社区医生和专科医生的认识。

     

    肿瘤学结局

    EOCRC患者的生存数据有限且各研究不一致。有几项研究报告说预后较差,而一些研究则表明年轻患者的预后与年长患者相当或更好。目前对局部或转移性CRC的治疗中没有考虑发病时的年龄。尽管年轻患者更有可能接受新辅助化放疗和辅助化疗,但其疾病结局似乎与年长的患者相当。

     

    年轻患者独特的肿瘤生物学和分子特征可能影响对治疗的反应。由于过往50岁以下的患者比例很小, EOCRC的肿瘤治疗敏感性还不清楚。例如,传统化疗药物用于辅助治疗的情况下,似乎只能带来极小的生存率。年轻的患者更有可能接受现行指南之外的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但与接受更少治疗的老年患者相比,调整后的生存率只有很小的提高。

     

    美国癌症数据库的一项全国性研究发现,1636名年轻患者中有826名(50.5%)接受了辅助化疗,而4822名低风险的2期老年患者中有923名(19.1%)接受了辅助化疗。年轻患者更有可能接受多药方案而不是单药治疗。在没有明确的肿瘤学益处的情况下,必须对低风险患者的潜在过度治疗风险提出质疑。

     

    现代肿瘤治疗策略的重点是改变免疫系统的抗肿瘤反应,在微卫星不稳定的CRC中观察到了惊人的成功。然而,年龄小于50岁的患者只占所有研究人群的一小部分。可以推测,由于免疫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EOCRC患者的免疫再反应可能比老年人更强,有可能导致对免疫疗法的敏感性增加。

     

    筛查

    随着CRC流行病学的变化,目前结直肠癌筛查策略需要进一步完善。鉴于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美国癌症协会建议 将初次筛查年龄从50岁降低到45岁。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20-39岁成人的发病率变化最大。

     

    基于暴露因素和家族史的风险分层将是确定最佳筛查策略的关键。许多国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更好地使筛查合理化,以筛选出无症状的年轻癌症人群。未来的策略可能包括一次性粪便免疫化学测试。由于结肠镜筛查的事件率很低,分子驱动检测可能是一种替代方法,可以帮助筛查出一部分患者。

     

    参考文献:
    JAMA Surg. 2021;156(9):865-874.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卢秀玲,毕业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在某知名医学网站担任医学总编辑,负责过肿瘤、心血管、内分泌等多个频道的内容产出。
  • 早期胃癌没有淋巴转移时,可采取内镜治疗;进展期胃癌在没有全身转移时,可行手术治疗;肿瘤切除后,应尽可能清除残留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根据胃癌处于早期、进展期、后期的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治疗周期。

     

     

    药物治疗

     

    • 存在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时,应用促消化,改善食欲的药物,如多潘立酮。
    • 反酸时,应及时应用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药物,如奥美拉唑。
    • 疼痛严重时应考虑使用吗啡等药物镇痛。化疗造成的恶心、呕吐等可使用地塞米松预防或缓解。
    • 化疗中需注意各个器官的保护,可应用磷酸肌酸钠注射液、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等。

     

    手术治疗

     

    目前临床上关于胃癌的手术治疗主要分为根治性手术和非根治性手术,应根据治疗目的和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放射治疗

     

    放疗对于胃癌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多适用于局部晚期的肿瘤患者。放疗的同时可以配合化疗,增强治疗效果,减少局部复发。放疗之后患者可能出现一些恶心、呕吐、乏力、骨髓抑制等反应,应及时予以对症处理。

     

    化学药物治疗

     

    早期胃癌且不伴有任何转移灶者,术后一般不需要化疗。尽管胃癌对化疗不够敏感,但术前、术中、术后化疗仍有一定作用。

     

    术前化疗即新辅助化疗可使肿瘤缩小,增加手术根治及治愈机会;术后辅助化疗方式主要包括静脉化疗、腹腔内化疗、持续性腹腔温热灌注和淋巴靶向化疗等。

     

    单一药物化疗只适合于早期需要化疗的患者或不能承受联合化疗者。常用药物有5-氟尿嘧啶、替加氟、丝裂霉素、阿霉素、顺铂或卡铂等,联合化疗多釆用2~3种药物联合,以免增加药物毒副作用。

     

    化疗失败与癌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或多药耐药性有关。

     

     

    其他治疗

     

    内镜治疗:早期胃癌特别是黏膜内癌,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适用于高或中分化、无溃疡、直径小于2cm且无淋巴结转移者。应对切除的癌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査,如切缘发现癌变或表浅型癌肿侵袭到黏膜下层,需追加手术治疗。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可以单纯针对癌细胞,对于正常组织细胞影响很小,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胃癌靶向治疗的药物多选择曲妥珠单抗以及甲磺酸阿帕替尼,前者对HER2阳性胃癌有效,后者可对抗肿瘤组织血管的生成,二者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在临床治疗中应严密检测自身变化,有异常需及时处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四下午,我带着孩子踏上了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的旅程。孩子已经连续三周被支原体感染困扰,虽然吃药有所好转,但每晚的惊醒和剧烈咳嗽仍然让我们焦虑不已。

    在互联网医院,我遇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他耐心地听我描述孩子的病情,从过敏鼻炎到最近的呕吐和咳嗽,他都非常认真地记录下来。他告诉我,孩子的情况并不简单,可能是肺部和消化系统的问题交织在一起。

    医生建议我们先对症处理咳嗽,并告诉我雾化治疗对于缓解症状有一定帮助。他还提醒我,如果孩子经常呕吐,需要去看消化科进行检查。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按照医生的指导给孩子做了雾化治疗,同时也注意观察孩子的消化情况。孩子的情况有所改善,晚上惊醒的次数减少了,咳嗽也有所减轻。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优势。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让我感到安心,而线上问诊的便利性也让我能够随时随地为孩子寻求帮助。

    我想,这就是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吧。在京东互联网医院,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也找到了为孩子守护健康的信心。

  •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三下午,我坐在电脑前,手捧一杯热茶,与屏幕那头的医生进行着这场特殊的线上问诊。

    医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男科专家,他在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后,耐心地解释了我的症状,并告诉我这是常见的男性问题,不必过分担心。

    我告诉他,我最近感觉身体恢复得不错,但有时候还是会受到热或声音的刺激,导致一些不适。医生听后,微笑着鼓励我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的病情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建议我按照疗程继续治疗。

    随后,医生为我调整了用药,并开出了两周的处方。他告诉我,改善会越来越好,让我保持信心。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关怀。

    处方很快就被药师审核通过,医生也及时地将处方详情发送给我。我看着那些熟悉的药物名称,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按照医生的建议服药,病情确实有所好转。每一次复诊,医生都会询问我的恢复情况,并根据我的病情调整用药。他的耐心和专业让我深受感动。

    如今,我已经完全康复,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的便捷,也让我更加信任和感激那位默默付出的医生。

  • 我的线上问诊之旅

    那天,阳光正好,我坐在家里,打开电脑,轻点鼠标,便开启了我的线上问诊之旅。

    医生***的热情问候让我倍感亲切,他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认真倾听我的每一个细节。他告诉我,我的睡眠质量有所改善,但耳鸣和出汗等问题仍需关注。

    我详细描述了自己的症状:睡眠好转,但仍有耳鸣,腋窝出汗、味道大,大便不成形,脚心凉,晨勃等。医生***一边听,一边在电脑上记录,还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确保了解所有细节。

    经过医生的诊断,我得知这些症状可能与纵欲过度、郁症和焦虑症有关。医生***给我开了半个月的治疗方案,并告诉我,根据我的舌苔情况,用药会进行适量调整。

    用药期间,我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服药。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症状有所改善,睡眠更加香甜,耳鸣和出汗的情况也有所减轻。

    医生***的耐心和专业让我倍感安心。他不仅关注我的病情,还关心我的心理健康,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关爱。这段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疗的便捷与高效。

    如今,我已顺利完成用药,身体状态良好。感谢医生***的精心治疗,让我重新找回了健康和快乐。

  • 我的线上问诊经历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三,我的嗓子疼得厉害,伴随着轻微的咳嗽和黄痰,头痛和全身疼痛让我难以忍受。发病已经三周了,我决定寻求医生的帮助。

    我选择了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医生***详细了解了我的病情,包括发病时间、症状以及之前的治疗情况。根据我的描述,医生初步判断我可能是细菌和病毒感染。

    医生***开具了处方,并详细解释了用药注意事项。由于我之前使用过的药物效果不佳,医生特别提醒我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并建议我在用药期间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然而,在药师审核处方时发现,由于年龄限制,处方中的左氧氟沙星片不适合我使用。医生***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重新开具了处方,并及时通知我。

    用药一段时间后,我的症状明显缓解,嗓子不再疼痛,咳嗽和头痛也有所减轻。我对医生的专业和细心感到非常满意,也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提供的便捷服务。

    这次线上问诊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在疫情期间,我们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京东互联网医院的专业医生、便捷的就诊流程以及周到的服务让我倍感温暖。

  • 那是一个普通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温馨的房间里。我,一个来自安徽安庆的普通男性,正在经历一段特殊的经历。

    那天,我洗完澡后,不经意间发现了阴茎下半节表皮下面的一些白色痘痘。不痛不痒,但那突如其来的发现让我心生疑虑。于是,我决定通过网络咨询一位皮肤科医生。

    通过与医生的线上交流,我了解到这些痘痘可能与皮脂腺增生有关,与发育和局部不良刺激有关。医生告诉我,无需过分担心,不需要治疗。他建议我不要捂着,减少闷热潮湿出汗刺激,避免摩擦,过度手淫等不良习惯。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的专业和耐心。他不仅详细解答了我的疑问,还给了我很多生活上的建议。我深深感激这位医生,他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让我倍感温暖。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对互联网医院有了更深的认识。互联网医院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医生的专业水平很高,让我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

  • 那天,我带着九岁的女儿来到线上诊所,心中满是忐忑。女儿连续几天流鼻血,而且前两天还发了高烧,虽然退烧了,但症状并未完全消失。我通过视频咨询了医生,他耐心地询问了女儿的病情,并给出了专业的诊断和建议。

    医生告诉我,女儿的流鼻血可能与鼻炎有关,并建议我们注意观察。他还提到,女儿的血液检查结果显示乳酸脱氢酶偏高,这可能是心肌受损的表现。医生建议我们进行心电图、心超等检查,以进一步确认。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们预约了医院的检查。虽然过程有些繁琐,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让我感到安心。经过一系列检查,结果显示女儿的心肌并未受损,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解答,让我对女儿的病情有了更深的了解。我相信,在互联网医院的帮助下,我们会更好地照顾女儿的健康。

  •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时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略了健康。那天,我感到身体有些不适,但考虑到工作繁忙,并没有立即去医院。几天后,症状并未减轻,反而加剧,我意识到应该尽快就医。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选择了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医生***在了解了我的病情后,给出了专业的诊断和建议。尽管我没有见过这位医生,但通过互联网医院的平台,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关爱。

    医生***不仅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还耐心地为我解答了关于疾病和治疗的疑问。在得知我需要继续用药时,医生为我开出了处方,并提醒我在用药期间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诊。

    在等待处方审核的过程中,我有些焦虑,担心药物是否符合我的需求。然而,当处方被药师审核通过后,我的心情顿时放松了许多。医生***的专业素养让我深感敬佩。

    在用药一段时间后,我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我决定再次咨询谢主任,希望能够继续得到他的指导。在医生的耐心指导下,我顺利地完成了复诊,并再次开出了需要的药品。

    通过这次互联网医院的就诊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医生的专业和关怀。在繁忙的生活中,互联网医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的就医途径。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选择互联网医院,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 那天,我如往常一样,通过互联网医院预约了一位全科医生进行复诊。医生***通过线上询问我的病情,详细了解了我的症状和用药情况。虽然我并没有新增的症状,但为了确保我的健康,她还是耐心地询问了我是否有其他需要补充的信息。

    在得知我之前已经确诊过此疾病,并且没有过敏史、相关禁忌症和不良反应后,***医生便开始为我开处方。她告诉我,由于我已经熟悉了之前的用药,这次处方将直接通过互联网医院完成,并且药物将由京东合作的药房直接配送到家。

    当我看到“处方已送达药师审核”的消息时,心里顿时踏实了许多。在等待药师审核的过程中,我仔细阅读了药品说明书,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用药。

    不久,我收到了药物,并且按照医生的要求,在用药期间如有不适,及时进行了线上咨询。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始终耐心倾听我的反馈,并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用药结束后,我对***医生的专业和耐心感到非常满意。她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医者的温暖,还让我更加信任互联网医院这一便捷的医疗服务。

  •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我,一个37岁的维修工,忍受着身体和精神的折磨。手脚冰凉,脸色苍白,每天早起肠鸣泄泻,溏稀不成型,痰多,喉咙眼老感觉有粘痰,肚子不舒服,屁多不臭,头发油,尿无力,性冷淡,晨勃消失,身体困乏,腿酸困,睡眠浅,偶尔失眠,内向悲观,做事认真,有责任心,怕比别人做得差,有点好胜心。这一切,让我在本地乡野中医那里看了3次,吃了20多天中药,几乎没效果。

    直到有一天,我决定尝试线上问诊。我找到了一位中医男科专家,他耐心倾听我的病情描述,细致询问我的生活习惯,然后给出了治疗方案。他告诉我,除了药物治疗,我还需要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服用中药,并且严格按照医嘱调整饮食和生活。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的症状有所改善,手脚不再冰凉,脸色也开始红润,睡眠质量提高,精神状态好了很多。

    医生的品质让我印象深刻。他不仅医术高超,更有一颗仁心。他耐心解答我的疑问,关心我的生活,给我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议。我非常感激他,也庆幸自己选择了线上问诊这种方式。

    现在,我已经基本康复,重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会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快乐。

  • 那是一个普通的夜晚,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已经是凌晨十二点。孩子因为不听话,被***打了一巴掌,那一下落得很重,孩子立刻就流了鼻血。我看着孩子,心里充满了自责和担忧。

    孩子咳嗽咳痰,痰里还有血,这让我更加紧张。过了几分钟,鼻血止住了,但早上起床一看,被打的那边脸的眼睛内眼角眼皮淤紫了,看起来十分严重。

    我立刻联系了***医生,他详细询问了孩子的情况,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他告诉我,出血后48小时内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进一步出血;48小时后热敷可以促进已发生的出血吸收。每天至少3-4次,每次20-30分钟,不需要用药。他还告诉我,孩子的精神状态还行,没有说哪里痛,对头不会有影响。

    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开始按照他的方法给孩子进行治疗。虽然孩子还是有些不适,但情况逐渐好转。在这个过程中,***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让我深感敬佩。他不仅给出了正确的治疗方案,还经常询问孩子的恢复情况,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关爱。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的便利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小病小痛,有了这样的平台,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避免了去医院排队等待的麻烦。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