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近十年来,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经历了重大的概念变化,治疗目标转向包括心血管高风险亚组人群的心脏改善目标,加上以葡萄糖为中心的目标。出现这一变化,是由于有研究表明,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一些降糖药物,可以进一步降低心肌梗死、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这独立于降低血糖浓度之外。然而,即使出现了这一重大演变,2型糖尿病的治疗框架还是集中在预防或治疗下游的不良代谢后果,这些后果往往发生在病程后期。
一个有希望的机遇是在上游进行干预,解决2型糖尿病及其相关代谢并发症的关键病理生理驱动因素:肥胖。 持续减轻至少15%的体重对2型糖尿病的进展有重大影响,可促使相当一部分患者疾病缓解,并明显改善许多其他代谢状况。
近日,《柳叶刀》期刊刊登了一篇文章,总结了可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的药物,提出了一个新的治疗框架,并探讨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广泛实施这一治疗框架存在的挑战。
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的药物
五种药物(即 奥利司他、芬特明-托吡酯、纳曲酮-安非他酮、利拉鲁肽3.0mg和索马鲁肽2.4mg)被全球一个或多个监管机构批准用于长期体重管理。芬特明被批准在短期内使用(即最多3个月),但其长期使用的风险-获益情况不乐观。芬特明被广泛处方,主要是在美国,尽管被广泛使用,但已发表的最长的芬特明安慰剂对照试验仅持续了36周。奥利司他被批准用于肥胖症治疗已超过20年。其适度的减重效果是由于将脂肪吸收减少了大约30%。
过去十年来,一些集中作用于减少饥饿感或促进饱腹感的药物陆续上市,包括纳曲酮-安非他酮、芬特明+托吡酯、GLP-1RA利拉鲁肽。还没有这些药物的直接比较结果,临床试验表明,平均而言, 这些新型药物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12个月内减少3-7%的减重。
2016年的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纳入了2型糖尿病患者和非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显示,在这些药物中,芬特明-托吡酯减少体重至少10%。降低体重的效果与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间有直接的关系。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性质不同,但总体来看,干预组的总体停药率都低于安慰剂组。基于STEP临床试验结果,2021年6月,美国FDA批准每周2-4mg索马鲁肽用于长期体重管理。
维持体重降低作为2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目标
随着新治疗选择的出现,现在是时候考虑将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重点从单纯以血糖为中心转移到解决肥胖问题上了,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核心驱动因素,也是导致β细胞衰竭的因素。
研究认为, 对于相当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达到并保持大幅减重(最好>15%)应该被定位为初始的主要治疗目标。减重的临床获益是连续性的,但与较小的减重量相比,减重至少15%更有可能破坏2型糖尿病的病程。这一概念得到了DiRECT研究的支持,在该研究中,体重减轻至少15%的参与者达到了最佳的2型糖尿病缓解。
此外,减重手术的死亡率获益在体重减少15%以上时是明显的,无论通过何种办法达到这一效果。对新型药物的研究,如索马鲁肽2.4mg和tirzepatide 15.0mg,报告了超过25%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轻松降低体重达15%,而且这种体重减轻与大多数参与者的血糖控制正常化存在相关性。
研究者认为,无论初始体重是多少,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的脂肪组织都可能有益处。这一概念类似于2型糖尿病患者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理由,无论低密度脂蛋白的起始浓度如何,降低带来的益处是明显的。
在主要由胰岛素抵抗驱动的2型糖尿病人群中,以体重管理为核心的方法所带来的好处将是最大的,因此,这种方法应优先在这一亚组中使用。在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中,减重可以促进血糖控制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改善,因此,在大多数患者中,减重应该仍是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风险管理多策略的一个关键部分。 需要对导致大量减重的方法进行监测,以确保获益大于风险。
年轻患者或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有可能通过减重来达到病情缓解。但这种以体重管理为中心的方法的益处,与糖尿病病程无关,即使是病程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应考虑。
不过,还没有随机研究显示,与标准治疗相比,减重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结局有好处。然而, 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通过减重来减少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一些随机对照试验在二次分析中报告了这些终点,高质量的前瞻性观察研究,如EPIC-Potsdam研究,观察到无论基线BMI如何,减重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并发症减少相关。
将降低心血管风险作为2型糖尿病和已有心血管或肾脏疾病患者的核心目标,但没有取代优化血糖控制的目标,与此类似, 以体重管理为中心的新目标,不会取代血糖控制的并行目标,也不会取代降低2型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风险的其他策略。在很多病例中,减重达两位数会改善血糖,但仍应进一步增加降糖策略,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微血管风险,如果体重减轻无法达到血糖目标,则可依次进行,如果有临床紧迫性,则可同时进行。
在所有患者中,即使那些达到血糖目标或糖尿病缓解的患者,也应根据现有证据继续全面管理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风险。因此,对肥胖的管理不是替代现有目标,而是对现有治疗目标的补充。然而, 将重点转移到优先考虑减重是很重要的,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方法,以解决2型糖尿病疾病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驱动因素, 其好处远远超过单纯降低血糖。
将持续减重作为主要治疗目标的实际考虑因素
在重新定义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目标以关注持续减重时,有一些重要的考虑。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更新治疗指南来推动这一举措,不仅需要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减重手术大量减重后2型糖尿病缓解的新证据,还要特别关注维持体重减轻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疗目标,取代长期以来只关注血糖的做法。
不过,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不愿意使用饮食干预、药物或手术来治疗肥胖。即使这些干预措施受到追捧,一些干预措施,如手术甚至是终身注射药物,也很难扩大规模,从而难覆盖所有可能受益的人。减重手术的主要贡献之一是表明了,大量和持久的体重减轻策略可以扰乱2型糖尿病的病程,增加了研发更有效的非侵入性干预措施的动力。随着这些治疗方法的出现,患者将会有更多的选择。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科学饮食是控制血糖的重要途径,并不是需要您饿肚子,甚至不需要放弃自己喜欢的食物,只要合理安排每日摄入食物种类和数量,您同样能享受健康美食,没有绝对不能吃的饮食,糖尿病饮食是健康饮食,不是饥饿饮食,同样适合正常人。
科学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能协助维持血糖在理想水平;控制血脂、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维持合理体重。科学的饮食治疗贯穿始终,科学饮食的目的:控制病情 + 享受美食!
1.计算自己的标准体重=身高(cm)-105正常体重:理想体重±10%之间 肥胖: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 消瘦:低于理想体重20%以上
2.每天需要的能量=理想体重×能量级别,活动量不同,所选择的能量级别也不同
3.根据自己的活动量选择适合自己的能量级别注:以轻度活动(退休、老年)正常体形为基准:体力活动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5kcal/kg体重;肥胖者减5kcal/kg体重;消瘦者增加5kcal/kg体重。
举例:老王,男性,56岁, 身高170厘米,体重68公斤,职业:会计,患糖尿病4年,采用口服药+饮食治疗,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算算老王每天需要的总能量先算老王的理想体重=170-105=65公斤老王体型正常,轻体力活动,故选择每公斤体重30千卡的能量级别,所以:老王每天所需总能量=30×65≈2000千卡。
主食类(即碳水化合物)食物是最经济、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主食的选择上可以粗细搭配,即粗粮和精细的粮食搭配在一起,如早餐吃玉米,午餐可以吃米饭,晚餐还可以将部分主食用些芋头或红薯替换。即使主食是粗细粮搭配,每餐也不宜过饱,七八分即可。
主食应粗细粮搭配摄入,肉蛋奶类不能忘
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占全天饮食总热量的10%~15%,其中优质蛋白质应占全天摄入蛋白质总量的1/3,如鱼肉、瘦肉、鸡蛋、牛奶、大豆等。
脂肪是美味佳肴的创造者,但过多摄入饱和脂肪会产生过多的能量,使血糖升高,并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有关。每日的脂肪摄入量不能超过总热量的30%,警惕看不见的油脂--坚果类,因为坚果的热量很高。胆固醇的摄入量也要严格限制。
注意保证蔬菜的摄入,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且多数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适合糖友食用。每天蔬菜摄入量要达到300-500克,但要限制炒菜用的油量,含淀粉类多的蔬菜可以和主食交换(如:马铃薯,红薯)。每天蔬菜食用量用自己的双手捧一捧,大概在1斤左右。
这是很多人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很多人怕血糖升高而不敢吃水果。糖友可以吃水果,但有一定的条件:时机:在血糖控制比较理想时: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0%。
时间:选择在两餐之间;种类:选择低糖分瓜果; 计量:从每天摄入的食物总能量中扣除水果能量。每天水果的食用量用自己的拳头举一举,大概相当于拳头大小。
饮酒会让血糖难以控制,最好不要饮酒 ,如果饮酒,每日不超过1~2份标准量,糖友饮酒需遵医嘱,饮酒后应扣除相应能量的主食(一份酒≈20克主食),不要空腹饮酒,空腹饮酒易出现低血糖,尤其是注射胰岛素或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的患者。每日饮水量约2000毫升左右。35ml白酒 = 350ml啤酒 = 140ml红酒 = 100kcal
推荐的烹调方法: 炖、清蒸、烩、凉拌、煮、汆、煲。 优点:营养成分损失少,不增加脂肪,容易消化吸收,清淡爽口。 不推荐的烹调方法 :炸,煎,红烧。 缺点:对蛋白质、维生素破坏多,肉中脂肪过度氧化,产生致癌物,增加脂肪和热量。
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约1矿泉水瓶盖),油盐少放点儿,口味清淡点儿。
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今天我们对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有了全新的认识,希望大家从今天起能摆脱误区,消除顾虑,合理的饮食配合正确的药物治疗,让血糖更早达标,更早获益,远离一切并发症,快乐健康的生活。
是慢性肝脏炎症的结果,随后出现弥漫性肝脏纤维化,正常的肝脏结构被再生的肝脏结节所取代,最终导致肝脏衰竭。慢性肝脏炎症不会在所有患者中都发展为肝硬化,但当进展发生时,其进展的速度从几周(完全胆道梗阻患者)到几十年(有长期病因的患者,如丙肝)不等。肝硬化初始会有一个相对较短的几个月到几年的无症状阶段;有症状的阶段,通常被称为失代偿期肝硬化,出现各种并发症,导致患者频繁入院,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近日,《柳叶刀》刊登了一篇文章,总结了肝硬化的全球疾病负担、病因和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诊断、并发症和治疗策略,下文主要介绍了肝硬化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一般考虑
在确认患者为肝硬化后,疾病管理的目标是 尽可能逆转病因,延缓肝脏失代偿,监测肝细胞癌和食管静脉曲张,处理并发症,确定患者预后,并评估是否适合进行肝移植。
对所有肝硬化患者进行初始实验室评估的目的为确定病因。 超声检查,包括多普勒超声,是用于疑似肝硬化患者的初始影像学检查方式;超声检测到的直接或间接体征可以帮助确诊。
非肥胖的肝硬化患者,每日能量摄入量应该是35kcal/kg,包括每日蛋白质摄入量1.2-1.5g/kg,同时根据需要补充维生素和锌。建议 少量多餐的高热量饮食和睡前点心,是实现目标的最简单方法。 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都应禁酒,并建议戒烟。
对所有肝硬化患者应进行甲肝病毒、乙肝病毒、肺炎球菌肺炎和流感的免疫接种。如果需要镇痛药物,肝硬化患者可以安全地使用扑热息痛,剂量不超过每天2g,但 应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尤其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因为它们可以诱发急性肾损伤。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可引起腹水患者的低血压和肾衰竭,也应避免使用。他汀类药物对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是安全的,但由于存在横纹肌溶解的风险,应谨慎使用,且剂量要小。
对于任何阶段的肝硬化患者,都应考虑病因治疗。减肥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手段,对肥胖和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都有好处。
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治疗应针对每一种具体的并发症进行,一个并发症经常与其他并发症一起出现。然而,最近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对上述理念提出了质疑,该试验评估了20%白蛋白输注是否能改善777名因失代偿期肝硬化而住院的患者预后(即感染、肾功能不全或死亡风险),这些患者都有并发症,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结果显示,重复白蛋白输注相比标准治疗没有显示出任何益处。
到目前为止,除了治疗直接病因外,没有任何可用的治疗方法对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整体病程有影响,研发可改善病情的药物仍是一个研究领域。肝移植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最终治疗方法,当移植的预期存活率优于不移植时,应考虑肝移植,在此基础上, 失代偿期肝硬化或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在15分以上的患者应考虑进行肝移植。
患者预后和疾病评分
肝硬化患者可大致分为代偿期肝硬化(死亡风险低)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死亡风险高)。与普通人群相比,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5倍,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10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从诊断开始的中位生存期为9-12年,随着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生存期降至2年。
丹麦的一项大型人群研究纳入了约15000名主要由酒精引起的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1年内的生存率为66%,5年内为38%,10年内为22%。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的存活率为83%,在有静脉曲张出血的情况下降至80%,有腹水的情况下降至71%,同时有腹水和静脉曲张出血的情况下降至51%,有肝性脑病的情况下降至36%。失代偿的年度风险因病因而异,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为4%,酒精相关肝硬化患者为6-10%(持续饮酒者更高),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为10%。肝脏失代偿风险与血清白蛋白水平低、MELD评分高和门静脉压力增加相关。
患者存活率不仅取决于肝病的严重程度,也取决于是否有合并症。随着肝硬化人群的老龄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继发肝硬化患病率的增加,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肌肉疏松症和虚弱将成为导致不利结局的主要因素。肝静脉压力梯度测量的门静脉压力与肝脏失代偿和死亡风险相关。
Child-Turcotte-Pugh评分使用血清白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以及主观评估的腹水和肝性脑病等参数,将患者大致分为A、B和C级。A级患者一般为代偿性肝硬化,这类患者可以接受手术,死亡风险低。MELD评分使用血清胆红素、国际正常化比率和血清肌酐等客观指标,得分在6至40分之间。 MELD评分越高,死亡的风险就越大,例如,MELD评分为40分的患者,如果不进行肝移植,存活时间不超过3个月。MELD评分不超过12分的患者,3个月内的死亡风险非常低,即使进行大手术也是如此。
肝细胞癌的管理
肝细胞癌约占所有原发性肝癌的90%,每年有1-4%的肝硬化患者会发展为肝细胞癌。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发生肝细胞癌的最重要风险因素;非酒精性脂肪肝也是一个越来越被认可的肝细胞癌风险因素,可以在没有肝硬化的情况下发生肝细胞癌。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肥胖和肝细胞癌之间的关联证据也在不断积累。
对于肝硬化患者,建议每6个月通过超声检查监测肝细胞癌的发生。超声检查中直径为1厘米或更大的病变,要通过CT或动态对比增强MRI进行随访检查。在造影剂成像检查中,肝细胞癌在动脉期比周围的肝脏更亮(这被称为动脉增强),在静脉期和延迟期比周围的实质更暗(所谓的延迟冲洗),诊断肝细胞癌的灵敏度为89%,特异度为96%。
巴塞罗那肝癌分期系统被广泛用于肝细胞癌的分期和管理。对于非常早期的肝细胞癌(在该系统中为0期)可以进行肝脏切除或肿瘤消融;对于早期疾病(A期)则建议进行肝移植。中期(B期)疾病可能会从放射治疗中受益。免疫疗法(包括阿特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的组合,可用于晚期(C期)患者。
最近的数据表明,非病毒性肝细胞癌(尤其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对免疫疗法的反应可能较差。为末期(巴塞罗那肝癌分期D期)疾病的患者(Child-Turcotte-Pugh评分为C级,或身体状态不佳)只能接受支持性治疗。
参考文献:
Lancet. 2021 Sep 17;S0140-6736(21)01374-X.
美国和欧洲的研究数据显示,高达1/3的住院患者在入院时存在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的风险。此外,患者的营养状况在住院期间往往容易恶化,原因包括与疾病有关的食欲不振、与药物有关的副作用、禁食、损害消化系统正常功能的疾病、住院患者营养管理不理想,以及疾病有关的消瘦。患者有时会觉得在医院治疗期间食欲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患者和医务人员都会认为治疗是主要的,饮食是次要的。
营养不良和患者不良结局风险增加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关联,包括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功能下降和延长住院时间。有研究者认为, 在入院时通过积极的营养筛查、营养评估和适当的治疗来早期识别营养不良是患者管理的重要内容。既往鼓励营养干预的证据是不充分的,主要依靠观察性研究。近年来,一些研究住院患者营养疗法的试验转变了对营养不良管理的理解,并 确定了营养不良是一个重要的干预目标。
2021年10月14日,著名期刊《柳叶刀》最新刊登了一篇文章,为目前在医院接受治疗(没有进行手术治疗)的成年患者,提供了最好地识别和管理与疾病相关营养不良的方法。包括入院时对患者进行营养不良风险的筛查,营养评估和营养不良诊断标准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营养护理,选择最有可能从营养干预中获益的患者,以及出院后的营养考虑。
营养干预可改善临床结局
关于营养干预可以改善临床结局的最新最大的试验是EFFORT研究,这是一项在瑞士进行的随机对照多中心试验,纳入了2000多名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总分≥3)。EFFORT分析了旨在为达到能量、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要求的个性化营养疗法与标准医院饮食对比的疗效。该试验的主要综合终点是严重并发症、死亡率、入住重症监护室、心血管和胃肠道并发症、功能下降和再住院。这项试验结果显示, 营养干预有效地降低了死亡风险。
第二大的安慰剂对照试验NOURISH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对死亡风险的有益影响。NOURISH比较了在美国多个中心的652名患者中使用专门的富含蛋白质的口服补充剂与安慰剂对临床结果的影响。尽管该试验的主要综合终点(出院后90天的死亡或非选择性再入院发生率)是阴性的,但 在服用富含蛋白质的口服补充剂的组别中,90天死亡率明显下降。
一项研究急性心力衰竭入院患者营养干预的试验中,与标准诊疗组相比,营养干预组的死亡率和再入院率都有所下降。另一项研究纳入了住院的肺炎患者,发现营养干预降低了疾病特异性再入院率的风险,但没有显著改善死亡率。同样,在两个小型试验中,给予个体化营养计划的患者的死亡率没有明显降低,但与给予标准诊疗的患者相比,其住院时间更短。
再喂养综合征
尽管营养治疗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并发症风险低,但应特别注意再喂养综合征。再喂养综合征是一种威胁生命的代谢并发症,它是由快速进食加上微量营养素和电解质(例如,磷酸盐、钾、镁和维生素B1)供应不足引起。口服、肠内或肠外营养都可能发生再喂养综合征,它往往没有被意识到,因此也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由于肠促胰素效应, 口服和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有更高的再喂养综合征风险。
在一项对口服、肠外或通过鼻胃途径喂养的患者进行的营养试验中,15%的患者发生了再喂养综合征,这与180天死亡率、180天重症监护室入住率和住院时间增加相关。在一份共识文件中,即将发生再喂养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定义 为在开始营养治疗的72小时内,电解质浓度下降,即比基线下降>30%或磷酸盐浓度的绝对值≤0.6mmol/L,或任何其他电解质(如镁或钾)低于正常范围。此外,如果任何电解质转变与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水肿、心动过速和呼吸急促)同时发生,则被认为是明显的再喂养综合征。
美国肠外和肠内营养学会(ASPEN)的一个工作组对再喂养综合征的定义与以上共识文件中列出的表述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没有区分即将发生和已有临床情况。风险评估、建立护理计划以及在整个营养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监测,对于减少再喂养综合征有关的发病率非常重要。
英国国家健康和护理卓越研究所(NICE)的标准有助于识别有再喂养综合征高风险的患者:低BMI;大量体重下降;营养摄入不足;喂食前钾、磷酸盐或镁的浓度低;或有饮酒或药物史,包括胰岛素、化疗、抗酸剂或利尿剂。 饥饿是最主要的风险因素。
除非血浆中的电解质浓度很高,否则有再喂养综合征风险的患者应该接受预防性电解质补充(例如, 每天2-4mmol/kg的钾,每天0.3-0.6mmol/kg的磷酸盐,以及每天0.2-0.4mmol/kg的镁)。对于饥饿的患者,血浆电解质浓度不能反映全身状况,可能有大量的细胞内消耗,特别是98%的钾在细胞内。 患者应在进食前和进食的头10天进行维生素B1(200-300mg/天)和多种维生素的补充。
对于有再喂养综合征风险的患者,过量的钠和液体也可能是危险的,建议在再进食的早期阶段,钠的摄入量低于1mmol/kg,液体的摄入量低于20ml/kg。营养治疗应该从降低能量目标开始,在5-10天内慢慢增加到全部热量需求,根据再喂养综合征的个人风险分类。在患者 怀疑有再喂养综合征的期间,应该每天监测电解质浓度,同时进行额外的临床检查,特别注意水合状态和相关指标,以及时发现液体超负荷或微量营养素缺乏的迹象和症状。
出院后的长期营养治疗
从长远来看,营养不良的患者有很高的疾病相关死亡风险。对已出院患者的试验进行的Meta分析显示,持续的营养治疗对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以及体重有好处,但对死亡率没有影响。但一些在出院后继续在门诊提供营养治疗的试验(如NOURISH试验),报告了营养治疗对死亡率的显著有利影响。因此, 有证据支持对已有营养不良风险(或表现)的患者在出院后继续进行个性化的营养治疗,然而,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支持这一假设。
1型糖尿病一般在儿童或者是青少年身上发生,这种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很容易会造成一些不舒服的症状,比如:消瘦,食欲好,尿频,多饮等等,尤其是患者会出现消瘦的时候,就要及时的帮助患者缓解这个症状,尽量保证饮食营养均衡一些比较好。
1型糖尿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要是没有及时的进行治疗,患者的身体状况就会变得很不好,还会容易造成生命危险,而且发生1型糖尿病的患者一般都需要积极地运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才能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那么,如何处理1型糖尿病患者的消瘦症状。
1,饮食调理
1型糖尿病患者会很容易出现消瘦的情况,这个时候就应该靠饮食进行调理,患者在平时的饮食中,一定要增加热量的摄入量,而且同时还要增加一定量的优质蛋白质摄入,比如:瘦肉、鸡、禽蛋、奶制品、豆制品等,这类的食物对改善患者的消瘦症状会有很好的作用,但是一定要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要是脂肪摄入过多的话,不但不会有什么好处,还会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出现,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不利,所以患者的饮食一定要合理搭配,营养均衡一些比较好,平时避免总是吃一些膨化,烧烤,油炸类的垃圾食品。
2,及时补充维生素和铁质
在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消瘦症状的时候,还应该及时的补充维生素和铁质,可以适当的吃点动物类食品与植物类食品,而且还应该勤检测自己的体重,也不能让自己的体重过重,不然也会有一些不好的影响,平时还需要积极地锻炼身体,积极的运动也会有效地改善糖尿病的病情,对病情的治疗也会有比较不错的作用,患者平时还应该注意多吃点新鲜的蔬果之类的食物,尽量不要总是喝碳酸饮料,吃方便面之类的东西,而且烟酒类的东西就更加不能接触了。
最后,1型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只有在早期的时候进行控制,才能避免让孩子的病情变得更加严重,平时还应该避免总是吃一些高脂肪以及高胆固醇的食物,也不能总是过度的劳累,患者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比较重要,要早睡早起,避免经常熬夜。
肝硬化是慢性肝脏炎症的结果,随后出现弥漫性肝脏纤维化,正常的肝脏结构被再生的肝脏结节所取代,最终导致肝脏衰竭。慢性肝脏炎症不会在所有患者中都发展为肝硬化,但当进展发生时,其进展的速度从几周(完全胆道梗阻患者)到几十年(有长期病因的患者,如丙肝)不等。肝硬化初始会有一个相对较短的几个月到几年的无症状阶段;有症状的阶段,通常被称为失代偿期肝硬化,出现各种并发症,导致患者频繁入院,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近日,《柳叶刀》刊登了一篇文章,总结了肝硬化的全球疾病负担、病因和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诊断、并发症和治疗策略,下文主要介绍了肝硬化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一般考虑
在确认患者为肝硬化后,疾病管理的目标是 尽可能逆转病因,延缓肝脏失代偿,监测肝细胞癌和食管静脉曲张,处理并发症,确定患者预后,并评估是否适合进行肝移植。
对所有肝硬化患者进行初始实验室评估的目的为确定病因。 超声检查,包括多普勒超声,是用于疑似肝硬化患者的初始影像学检查方式;超声检测到的直接或间接体征可以帮助确诊。
非肥胖的肝硬化患者,每日能量摄入量应该是35kcal/kg,包括每日蛋白质摄入量1.2-1.5g/kg,同时根据需要补充维生素和锌。建议 少量多餐的高热量饮食和睡前点心,是实现目标的最简单方法。 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都应禁酒,并建议戒烟。
对所有肝硬化患者应进行甲肝病毒、乙肝病毒、肺炎球菌肺炎和流感的免疫接种。如果需要镇痛药物,肝硬化患者可以安全地使用扑热息痛,剂量不超过每天2g,但 应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尤其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因为它们可以诱发急性肾损伤。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可引起腹水患者的低血压和肾衰竭,也应避免使用。他汀类药物对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是安全的,但由于存在横纹肌溶解的风险,应谨慎使用,且剂量要小。
对于任何阶段的肝硬化患者,都应考虑病因治疗。减肥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手段,对肥胖和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都有好处。
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治疗应针对每一种具体的并发症进行,一个并发症经常与其他并发症一起出现。然而,最近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对上述理念提出了质疑,该试验评估了20%白蛋白输注是否能改善777名因失代偿期肝硬化而住院的患者预后(即感染、肾功能不全或死亡风险),这些患者都有并发症,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结果显示,重复白蛋白输注相比标准治疗没有显示出任何益处。
到目前为止,除了治疗直接病因外,没有任何可用的治疗方法对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整体病程有影响,研发可改善病情的药物仍是一个研究领域。肝移植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最终治疗方法,当移植的预期存活率优于不移植时,应考虑肝移植,在此基础上, 失代偿期肝硬化或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在15分以上的患者应考虑进行肝移植。
患者预后和疾病评分
肝硬化患者可大致分为代偿期肝硬化(死亡风险低)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死亡风险高)。与普通人群相比,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5倍,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10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从诊断开始的中位生存期为9-12年,随着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生存期降至2年。
丹麦的一项大型人群研究纳入了约15000名主要由酒精引起的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1年内的生存率为66%,5年内为38%,10年内为22%。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的存活率为83%,在有静脉曲张出血的情况下降至80%,有腹水的情况下降至71%,同时有腹水和静脉曲张出血的情况下降至51%,有肝性脑病的情况下降至36%。失代偿的年度风险因病因而异,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为4%,酒精相关肝硬化患者为6-10%(持续饮酒者更高),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为10%。肝脏失代偿风险与血清白蛋白水平低、MELD评分高和门静脉压力增加相关。
患者存活率不仅取决于肝病的严重程度,也取决于是否有合并症。随着肝硬化人群的老龄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继发肝硬化患病率的增加,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肌肉疏松症和虚弱将成为导致不利结局的主要因素。肝静脉压力梯度测量的门静脉压力与肝脏失代偿和死亡风险相关。
Child-Turcotte-Pugh评分使用血清白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以及主观评估的腹水和肝性脑病等参数,将患者大致分为A、B和C级。A级患者一般为代偿性肝硬化,这类患者可以接受手术,死亡风险低。MELD评分使用血清胆红素、国际正常化比率和血清肌酐等客观指标,得分在6至40分之间。 MELD评分越高,死亡的风险就越大,例如,MELD评分为40分的患者,如果不进行肝移植,存活时间不超过3个月。MELD评分不超过12分的患者,3个月内的死亡风险非常低,即使进行大手术也是如此。
肝细胞癌的管理
肝细胞癌约占所有原发性肝癌的90%,每年有1-4%的肝硬化患者会发展为肝细胞癌。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发生肝细胞癌的最重要风险因素;非酒精性脂肪肝也是一个越来越被认可的肝细胞癌风险因素,可以在没有肝硬化的情况下发生肝细胞癌。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肥胖和肝细胞癌之间的关联证据也在不断积累。
对于肝硬化患者,建议每6个月通过超声检查监测肝细胞癌的发生。超声检查中直径为1厘米或更大的病变,要通过CT或动态对比增强MRI进行随访检查。在造影剂成像检查中,肝细胞癌在动脉期比周围的肝脏更亮(这被称为动脉增强),在静脉期和延迟期比周围的实质更暗(所谓的延迟冲洗),诊断肝细胞癌的灵敏度为89%,特异度为96%。
巴塞罗那肝癌分期系统被广泛用于肝细胞癌的分期和管理。对于非常早期的肝细胞癌(在该系统中为0期)可以进行肝脏切除或肿瘤消融;对于早期疾病(A期)则建议进行肝移植。中期(B期)疾病可能会从放射治疗中受益。免疫疗法(包括阿特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的组合,可用于晚期(C期)患者。
最近的数据表明,非病毒性肝细胞癌(尤其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对免疫疗法的反应可能较差。为末期(巴塞罗那肝癌分期D期)疾病的患者(Child-Turcotte-Pugh评分为C级,或身体状态不佳)只能接受支持性治疗。
参考文献:
Lancet. 2021 Sep 17;S0140-6736(21)01374-X.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李延龙,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专业方向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那么对于消瘦型糖尿病来说,如何来调整自己的饮食?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糖尿病人因代谢紊乱,蛋白质分解过速、丢失过多,容易出现负氮平衡,所以膳食中应补充适量奶、蛋、鱼、瘦肉和豆制品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消瘦型糖友每日蛋白摄入量可适当放宽,没有肾脏病变的一般每日每千克体重可补充蛋白质1~1.5克,使体重逐渐恢复。
一般糖尿病患者每日脂肪摄入总量在20~30克,消瘦型糖尿病患者可适量增加。在烹调时最好选用植物油,避免摄入含胆固醇过高的食物,如鱼子、肥肉、动物肝脏、脑髓等,也不宜食用加工肉类。
1、适当放宽热量的摄入
由于消瘦型糖尿病人的体重低于标准体重,因此其能量摄入量可适当放宽,一般来说,每日能量的摄入量可以按照30~35千卡/千克体重,直到患者的体重达到标准体重水平。其血糖控制目标也不要过于严格。
2、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蛋白质作为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居七大营养素之首,消瘦型糖尿病患者想要增重可以通过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来达到目的。食物中乳制品、畜禽肉类以及大豆制品都是不错的选择,比如牛奶、牛肉、鸡肉、猪瘦肉、鱼、虾、豆腐等健康食材都是可以作为补充蛋白质的选择。无肾病情况下,蛋白质可按1.0~1.5克/千克体重的比例给予。
3、少食多餐
少食多餐是糖尿病人饮食黄金法则中的重要一条,对于消瘦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也同样适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也可以让餐后血糖更加平稳,更有利于稳糖同时体重的恢复。
4、保证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热量的主要供给来源,一般来说,人每日能量需要的55%~60%都来自主食,足够的碳水也是恢复体重的保证。糖尿病患者可优先选择荞麦、小米、玉米等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既保证碳水摄入,又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5、注意食物的进食顺序
实验对比显示,与先吃主食后吃蔬菜(500g/d)/荤菜的进餐顺序相比,先吃蔬菜/荤菜后吃主食,其餐后血糖、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按照蔬菜-荤菜-主食的顺序进餐可降低餐后血糖波动。长期坚持,还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及HbA1c水平显著降低。因此改变进餐顺序,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短期和长期血糖控制。
随着社会发展,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糖尿病越加年轻化,研究调查表明,我国18周岁以上患糖尿病的几率约10%,也就是说每10个人中就有1个成年人患糖尿病!
近年来科学研究表明控制体重与健康饮食有助控制糖尿病,降低患病的几率。
所以糖尿病患者非常注重控制体重与饮食,而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那么糖尿病人群该如何减肥呢?接下来咱们就来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 是胰岛素分泌的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正常人血糖为空腹血糖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患者为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慢性高血糖可导致多种组织,特别是眼、肾脏、神经、心血管的长期损伤、功能缺陷和衰竭,所以可怕的不是糖尿病,而是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分为两种,一种为1型糖尿病,一种为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4~5%,多发于儿童、青少年,主要是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
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多发于成年人,大多数人都是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身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即胰岛素抵抗)所致。
(二)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控制体重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研究调查表明:长期肥胖者,糖尿病发病率可高达普通人群的4倍之多。
统计表明,糖尿病在体重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仅为0.7%,体重超过正常值20%,糖尿病发病率为2%;体重超过正常值50%,其发病率可高达10%以上。而且在2型糖尿病人中80%是肥胖者。
所以,控制体重对于2型糖尿病尤为严重,脂肪率越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就会降低。
(二)肥胖为什么会引起糖尿病
相比于正常体重人群,肥胖的人更容易形成“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指血液当中的糖很难进入到细胞里面,造成血液中血糖高居不下。胰岛素抵抗还会反过来促进糖类物质转化成脂肪,使胖者更胖。
(三)糖尿病患者如何减肥
糖尿病患者的体重主要有两大因素影响,运动和饮食,那么如何进行运动和饮食如何选择,怎么做才好呢,下面就是给大家一些建议:
1. 运动管理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建议可以采用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
保持每周有氧运动150分钟/周;也就是平均一周2-3次,每次60分钟,中等强度即可。抗阻力运动建议每周2次。
2. 饮食管理
饮食管理是高血糖人群的体重管理基础,饮食原则是控制总能量、低糖(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低脂、适量蛋白质、限盐、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
是不是看到这里,大家就有点懵了,什么是升糖呢?
那么这里,就给大家额外插入一个小点~
升糖指数,全称“血糖生成指数”,简称GI。是指食物进入人体两个小时内血糖升高的相对速度,主要是用来衡量某种食物或某种膳食组成对血糖浓度影响的一个指标,有助于专业人士进行参考与指导。
营养师建议:高血糖人群瘦身过程中饮食要注意忌甜,忌盐,忌油腻,忌辣,忌烟,忌酒,主食不能完全断,避免引起低血糖~
那么食物该如何选择呢?平常要怎么吃呢?别急,下面给出一张适合糖尿病患者瘦身的参考食谱与饮食替换建议~
痔切除术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是常用的HD术式
《中国痔病诊疗指南》推荐1,痔切除术适用于Ⅲ~Ⅳ度内痔、外痔或合并有脱垂的混合痔患者;吻合器痔切除固定术适用于环状脱垂的Ⅲ~Ⅳ度内痔和反复出血的Ⅱ度内痔;经肛痔动脉结扎术适用于Ⅱ~Ⅲ度内痔患者;指南指出,尽管痔切除术存在术后疼痛、恢复期较长、肛门自制功能及肛管精细感觉受到一定的影响等缺点,但该方法的治疗效果明确,成功率较高,仍然是Ⅲ~Ⅳ度HD患者的首选手术疗法和“金标准术式”。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最初于1998年由意大利学者Longo提出2,此后,PPH作为一项革新性技术被广泛应用。PPH术通过切除直肠壶腹与肛管之间的环状直肠黏膜脱垂带,上提了肛垫,同时阻断了黏膜下动静脉吻合的终末支,减少黏膜下的血流。目前认为,PPH术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应用于伴有直肠粘膜脱垂的绝大多数HD患者。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对比痔切除术,孰优孰劣
痔切除术和PPH手术治疗III度和IV度HD的临床效果有何差别?中国学者的一项回顾性研究3,对 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的1003例III度和IV度HD患者进行了分析。共有585例患者接受了PPH,418例患者接受了痔切除术。结果显示,在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PPH组肛门疼痛评分降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图1)。
图1 两种术式术后肛门疼痛的比较
对于术后出血并发症,PPH组的术后出血在第1天(p<0.001)、第3天(p<0.001)和第7天(p=0.047)显著改善(图2)。
图2 两种术式术后出血率的比较
还通过比较手术相关指标和并发症来探索手术的安全性。与对照组相比,PPH组的手术失血量(mL)、手术时间(min)及伤口愈合时间显著减少,伤口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p<0.001,图3)。
图3 两种术式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指标的比较
总体而言,PPH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疼痛、减少手术失血等。但时有发生患者术中出血和出血量较多的现象,另外也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疼痛VAS评分高于3分。
《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强调了术后辅助治疗的必要性,并推荐将纯化微粒化黄酮成份(Micronized Purified Flavonoid Fraction,MPFF)作为器械和手术疗法的辅助药物(1A)1。
HD术后辅助治疗不容忽视,MPFF是重要的辅助治疗药物
MPFF吸收率高、起效快、可有效缓解痔疮的症状和体征、降低复发风险和促进术后恢复。俄罗斯一项大型多中心的非干预性观察性研究结果证实4,在进行微创手术或开放手术治疗的II-IV度HD患者中,同时接受柑橘黄酮(MPFF)治疗可显著改善术后疼痛、出血、脱垂及水肿等症状(图4)。
图4 MPFF显著改善II-IV度HD患者术后疼痛等症状
综上,传统手术和/或器械疗法是经保守治疗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患者可供选择的重要治疗手段; MPFF可作为器械疗法和手术疗法的辅助药物,能够进一步降低脱垂、疼痛、出血及血栓形成等情况的发生,并发挥改善术后症状的作用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0; 26(05):519-533.
2. 洪楚原. 广东医学. 2001; 22(12):1091-1092.
3. Zagriadskiĭ EA, et al. Adv Ther. 2018; 35(11): 1979-1992.
4. Yeo D, et al.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 Dec 7;20(45):16976-83.
前几天,老家一个长辈打电话给我,要我帮忙去北京的一个地方买些药。我问了下什么药,治疗什么疾病的。得到的答复是治疗少白头的,一种外用药。听到后我很是激动,竟然还有药物能够治疗少白头?我就打电话给老家人提供的公司,我再三询问之下,知道问题的来龙去脉了。
少白头,顾名思义就是很年轻的时候,头发就白了。在我们的脑海里,一般都是老年人才会有满头银发。而现在一些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头发就会变白,大部分都是白了一部分。但是也有一些患者,在二十多岁,头发就全白了。这一部分人,就称为少白头。
老家人是看了电视购物上面的广告,说的是北京一家公司出产了一种外用药物,针对少白头,洗头之后头发就会变黑。接电话的业务员是个年轻的姑娘,我听后就怀疑是染发剂。我就问对方是染发剂还是药品,对方刚开始的回答是药品。我说我是皮肤科大夫,对这种病很了解,不要骗我。对方才说,确实是染发剂,只是比普通的染发剂好用。我说好吧。
人的头发为什么会黑。这和人体中含有的黑色素细胞有关系,人类只拥有一种色素细胞,也就是哺乳类身上与黑色素细胞相对应的的黑素细胞,以此产生皮肤、毛发和眼睛的颜色。由于和其它细胞的鲜明差异,以及大量的存在,黑色素细胞是目前研究最透彻的色素细胞。也就是说,人体内的黑色素细胞决定了毛发的颜色。中国人头发以黑色为主色调,这就是由于中国人体内含有的黑色素细胞决定的。
现在少白头的人很多,这和几种因素有关系。北京大学曾经做过问卷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少白头的发病和营养因素、遗传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精神状态的影响,可以从上述几个方面预防和控制少白头的发生。现在的社会,很少有因为营养引起的白头。遗传因素是主要因素,还有就是精神因素,比如生活工作压力大造成。
关于少白头的治疗,没有一种有效的办法。所以,我劝老家人说别买了,明显是染发剂,而且要花这么多钱。我就是学这个专业的,如果有好的办法,我会告诉你的。医学虽然发达,但是对黑色素细胞的了解还是很少的。在没有好的办法之前,一些不法分子会出奇招骗钱,所以不要轻易相信。
当饮食和生活方式不足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时,就必须进行药物干预。需要采取综合性方法来针对多种风险因素,包括 控制血压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长期以来,他汀类药物一直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首选。然而,评估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联合依折麦布或PCSK9单克隆抗体的随机临床试验表明,最重要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多少,而不是如何降低。
随机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显示,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降低1mmol/L可使心血管风险降低21%。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该研究显示,编码降脂疗法靶点基因发生突变的个体,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就较低。这些基因研究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降低1mmol/L,心血管风险就会降低50-55%,这归因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终身累积量减少。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的因果关系已被证实,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已成为预防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基石。
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SC/EAS)关于脂代谢紊乱管理指南中指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多,患者结局更好,且没有证据显示会造成危害,因此建议进一步降低三个风险类别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对于CVD极高危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目标从1.8 mmol/L (70 mg/dL)降至1.4 mmol/L(55 mg/dL) ,且是在基线的基础上减少50%;极高危是指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有糖尿病伴靶器官损害或≥3个主要危险因素或早发1型糖尿病(病程长),严重的慢性肾脏疾病,10年心脏死亡风险≥10%,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一个危险因素。由于绝对获益取决于基线风险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绝对降低,指南改变降脂目标的理由是这些患者有极大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可以通过更强化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来减少风险。
指南与当前临床实践之间存在差距
尽管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疗法在不断扩大,但指南推荐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和临床实践之间仍有很大差距。例如,DA VINCI研究显示,在欧洲,很多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仅接受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单一疗法(43.5%)或高强度的他汀类药物单一疗法(37.5%),只有9%的患者接受了他汀类药物与依折麦布的联合治疗,1%的患者接受了包括PCSK9单克隆抗体在内的联合治疗。
在这些极高危的患者中,2019年指南推荐的1.4mmol/L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达标率不佳。接受高强度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的患者中有22%达标,接受他汀类药物和依折麦布的患者为21%,而接受PCKS9抑制剂与口服治疗联合的患者为58%。真实世界的数据很可能在实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的患者比例方面要更差。事实上,两项分析(一项来自德国处方数据库,另一项来自波兰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显示,只有20%的极高危患者实现了2016年指南中建议的<1.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
未能实现指南建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包括药物副作用、缺乏对患者的教育、治疗方案复杂、药物可及性低等,所有这些都会导致患者的依从性降低。这些障碍应该被克服,因为实现指南推荐的目标很重要。
最近的一项研究比较了缺血性卒中后接受降脂治疗作为二级预防的患者的两个不同治疗目标(2.6和1.8mmol/L)。在达到强化治疗目标的患者中,8.5%的患者在随访3.5年后发生了重大心血管事件,另一组患者中,这一比例为10.9%。这一差异反映了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达到0.8mmol/L时,风险会降低22%,因此可以看出, 对于极高风险的患者,达到更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这种推论可以延伸到DA VINCI研究的结果。在这个注册研究中,纳入了2974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据REACH算法,这些患者中82%在10年内发生致命和非致命心血管事件的风险>20%。这个二级预防人群的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2.1mmol/L。根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降低1mmol/L会导致21%的风险降低证据,在这个极高风险组中,如果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2.1降至指南推荐的1.4mmol/L,将相关风险降低14.7%。
将强化降脂联合治疗作为一线治疗策略
目前已有大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疗法,但实施起来仍是一个挑战,需要研究新策略,包括改善依从性、健康认知和治疗持久性,以确保更多的患者达到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目标。
如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甚至高强度的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都不足以实现指南推荐的目标。因此,有研究者建议 将高危患者的治疗模式从“首先进行强化他汀治疗”转变为“强化降脂治疗”。这意味着在高危患者中,应该有效地、切实地、及时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过去十年来,降脂治疗试验已经精确地量化了特定疗法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平均降低水平。这使得能够通过对高危患者进行简化治疗来可靠地预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对于极高危的患者,这种治疗方案的第一步是 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依折麦布,以实现早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大幅度降低(>50%)。
如果患者没有达到2019年指南推荐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50%和水平<1.4mmol/L的目标,应添加第三种降脂疗法,如贝派地酸或PCSK9靶向疗法(针对PCSK9的单克隆抗体或PCSK9siRNA)。
对于不耐受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治疗方案的第一步也应该是联合治疗,例如依折麦布和贝派地酸或依折麦布和PCSK9靶向治疗。与降压治疗的数据一致,固定剂量的联合药片与两片独立的药片相比,能更有效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得考虑。
对于极高风险的患者,如果发生急性事件(例如2年内再次发生事件),应考虑在出院前直接启动三联疗法。如果目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要降低80%以上,最好立即增加PCSK9靶向治疗,因为单独使用他汀类药物和依折麦布不太可能达到这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