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痔切除术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是常用的HD术式
《中国痔病诊疗指南》推荐1,痔切除术适用于Ⅲ~Ⅳ度内痔、外痔或合并有脱垂的混合痔患者;吻合器痔切除固定术适用于环状脱垂的Ⅲ~Ⅳ度内痔和反复出血的Ⅱ度内痔;经肛痔动脉结扎术适用于Ⅱ~Ⅲ度内痔患者;指南指出,尽管痔切除术存在术后疼痛、恢复期较长、肛门自制功能及肛管精细感觉受到一定的影响等缺点,但该方法的治疗效果明确,成功率较高,仍然是Ⅲ~Ⅳ度HD患者的首选手术疗法和“金标准术式”。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最初于1998年由意大利学者Longo提出2,此后,PPH作为一项革新性技术被广泛应用。PPH术通过切除直肠壶腹与肛管之间的环状直肠黏膜脱垂带,上提了肛垫,同时阻断了黏膜下动静脉吻合的终末支,减少黏膜下的血流。目前认为,PPH术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应用于伴有直肠粘膜脱垂的绝大多数HD患者。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对比痔切除术,孰优孰劣
痔切除术和PPH手术治疗III度和IV度HD的临床效果有何差别?中国学者的一项回顾性研究3,对 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的1003例III度和IV度HD患者进行了分析。共有585例患者接受了PPH,418例患者接受了痔切除术。结果显示,在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PPH组肛门疼痛评分降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图1)。
图1 两种术式术后肛门疼痛的比较
对于术后出血并发症,PPH组的术后出血在第1天(p<0.001)、第3天(p<0.001)和第7天(p=0.047)显著改善(图2)。
图2 两种术式术后出血率的比较
还通过比较手术相关指标和并发症来探索手术的安全性。与对照组相比,PPH组的手术失血量(mL)、手术时间(min)及伤口愈合时间显著减少,伤口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p<0.001,图3)。
图3 两种术式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指标的比较
总体而言,PPH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疼痛、减少手术失血等。但时有发生患者术中出血和出血量较多的现象,另外也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疼痛VAS评分高于3分。
《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强调了术后辅助治疗的必要性,并推荐将纯化微粒化黄酮成份(Micronized Purified Flavonoid Fraction,MPFF)作为器械和手术疗法的辅助药物(1A)1。
HD术后辅助治疗不容忽视,MPFF是重要的辅助治疗药物
MPFF吸收率高、起效快、可有效缓解痔疮的症状和体征、降低复发风险和促进术后恢复。俄罗斯一项大型多中心的非干预性观察性研究结果证实4,在进行微创手术或开放手术治疗的II-IV度HD患者中,同时接受柑橘黄酮(MPFF)治疗可显著改善术后疼痛、出血、脱垂及水肿等症状(图4)。
图4 MPFF显著改善II-IV度HD患者术后疼痛等症状
综上,传统手术和/或器械疗法是经保守治疗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患者可供选择的重要治疗手段; MPFF可作为器械疗法和手术疗法的辅助药物,能够进一步降低脱垂、疼痛、出血及血栓形成等情况的发生,并发挥改善术后症状的作用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0; 26(05):519-533.
2. 洪楚原. 广东医学. 2001; 22(12):1091-1092.
3. Zagriadskiĭ EA, et al. Adv Ther. 2018; 35(11): 1979-1992.
4. Yeo D, et al.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 Dec 7;20(45):16976-83.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内痔疾病在一期的时候,很容易越来越严重,让广大患者们十分痛苦和难受。内痔患处很容易发炎,平时内痔的症状一般比较轻,但是内痔细胞变性以及水肿组织免疫力会有所降低,常常因为便秘、过劳以及刺激跟摩擦而发生感染,内痔患处会感到肿痛而灼热。那么,内痔一期的症状有哪些?内痔疾病处在一期的时候,一般会有哪一些比较常见的表现呢?肛肠科疾病专家称,了解病症才能有效治疗。关于这一方面的介绍,我们大家一起来详细地看一看吧。
内痔早期,也就是内痔一期,患者最主要的同时也是唯一的表现症状,就是患者有无痛性便血的情况出现,其特点是出现间断性的便血,色泽鲜红,或者是附于大便的表面,或者是手纸上染血,也可能呈点滴状又或者是喷射状进行出血。如果内痔一期患者长期便血,很可能引起患者贫血。
内痔一期如果进一步发展,患者在排便时就会有痔核从患处脱出来,症状较轻者在便后可以自行纳回,病情严重者则需要用手上推进行还纳。当内痔痔核脱出而没有及时进行还纳时,会出现诸如嵌顿水肿、血栓形成以及溃疡或者感染等诸多病症,患者的患处将有十分剧烈的疼痛感。
关于内痔一期到底会有哪些症状表现这方面的介绍,暂时就为我们大家介绍至此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赶快治好这个病。内痔疾病患者需要秉承比较清淡的饮食原则,而且痔疮手术之后的住院病人需要吃一些属于半流质的食物,以免发生便秘,加重病情。另外,内痔一期患者朋友们需要在治疗期间少吃一些辛辣口味的食物。
近些日子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询问小编,患有内痔疮后都有哪些具体的症状出现?内痔疮一般都是以什么症状表现出来的?根据大家对小编所提问的问题,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统一回答关于患有内痔疮以后会有哪些具体的表现症状。
以下三点就是内痔疮发生之后的常见症状:
一、流分泌物现象:有一些分泌物从肛门里流出。这主要是从瘘口里溢出来,也会从肛门内排出来,或是从肛的周边肌肤里溢出来。如果直肠黏膜长期受到痔的刺激,就会引起分泌物增多而外流的现象。
二、皮肤瘙痒现象:这是在直肠粘膜受到一定的刺激之后,粘液分泌物过多而导致,一般是由于肛门外括约肌松弛而流出,引起局部瘙痒和不适等症状。因患者长期频繁的搔抓,就会容易出现湿疹和皮肤损伤或感染的症状。
三、大便中带有血丝症状:这是生活中患有痔疮最常见的一种症状。鲜红色,不与粪便混合,出血可能会发生在排便的时候,也有可能会出现在便后,不严重的患者只是卫生纸上带点血,严重的患者可能会连续滴下或是喷洒而出,便后出血即自行它停止。这些状况都不一定发生在每次排便时,而是多为间歇性,大便干燥、腹泻、疲劳、酒精与辛辣刺激等食物往往都会引起出血的现象。长时间的慢性失血可导致严重的贫血现象。
以上就是小编的对于患有内痔疮以后会有哪些具体症状的相关介绍,在生活中内痔疮疾病在肝肠类疾病中是最容易感染和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所以在平时我们应该多加注意个人卫生,规律的生活,如果有发现患有该疾病就得及时进行相关的治疗。
当饮食和生活方式不足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时,就必须进行药物干预。需要采取综合性方法来针对多种风险因素,包括 控制血压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长期以来,他汀类药物一直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首选。然而,评估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联合依折麦布或PCSK9单克隆抗体的随机临床试验表明,最重要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多少,而不是如何降低。
随机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显示,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降低1mmol/L可使心血管风险降低21%。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该研究显示,编码降脂疗法靶点基因发生突变的个体,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就较低。这些基因研究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降低1mmol/L,心血管风险就会降低50-55%,这归因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终身累积量减少。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的因果关系已被证实,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已成为预防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基石。
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SC/EAS)关于脂代谢紊乱管理指南中指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多,患者结局更好,且没有证据显示会造成危害,因此建议进一步降低三个风险类别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对于CVD极高危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目标从1.8 mmol/L (70 mg/dL)降至1.4 mmol/L(55 mg/dL) ,且是在基线的基础上减少50%;极高危是指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有糖尿病伴靶器官损害或≥3个主要危险因素或早发1型糖尿病(病程长),严重的慢性肾脏疾病,10年心脏死亡风险≥10%,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一个危险因素。由于绝对获益取决于基线风险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绝对降低,指南改变降脂目标的理由是这些患者有极大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可以通过更强化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来减少风险。
指南与当前临床实践之间存在差距
尽管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疗法在不断扩大,但指南推荐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和临床实践之间仍有很大差距。例如,DA VINCI研究显示,在欧洲,很多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仅接受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单一疗法(43.5%)或高强度的他汀类药物单一疗法(37.5%),只有9%的患者接受了他汀类药物与依折麦布的联合治疗,1%的患者接受了包括PCSK9单克隆抗体在内的联合治疗。
在这些极高危的患者中,2019年指南推荐的1.4mmol/L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达标率不佳。接受高强度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的患者中有22%达标,接受他汀类药物和依折麦布的患者为21%,而接受PCKS9抑制剂与口服治疗联合的患者为58%。真实世界的数据很可能在实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的患者比例方面要更差。事实上,两项分析(一项来自德国处方数据库,另一项来自波兰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显示,只有20%的极高危患者实现了2016年指南中建议的<1.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
未能实现指南建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包括药物副作用、缺乏对患者的教育、治疗方案复杂、药物可及性低等,所有这些都会导致患者的依从性降低。这些障碍应该被克服,因为实现指南推荐的目标很重要。
最近的一项研究比较了缺血性卒中后接受降脂治疗作为二级预防的患者的两个不同治疗目标(2.6和1.8mmol/L)。在达到强化治疗目标的患者中,8.5%的患者在随访3.5年后发生了重大心血管事件,另一组患者中,这一比例为10.9%。这一差异反映了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达到0.8mmol/L时,风险会降低22%,因此可以看出, 对于极高风险的患者,达到更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这种推论可以延伸到DA VINCI研究的结果。在这个注册研究中,纳入了2974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据REACH算法,这些患者中82%在10年内发生致命和非致命心血管事件的风险>20%。这个二级预防人群的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2.1mmol/L。根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降低1mmol/L会导致21%的风险降低证据,在这个极高风险组中,如果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2.1降至指南推荐的1.4mmol/L,将相关风险降低14.7%。
将强化降脂联合治疗作为一线治疗策略
目前已有大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疗法,但实施起来仍是一个挑战,需要研究新策略,包括改善依从性、健康认知和治疗持久性,以确保更多的患者达到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目标。
如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甚至高强度的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都不足以实现指南推荐的目标。因此,有研究者建议 将高危患者的治疗模式从“首先进行强化他汀治疗”转变为“强化降脂治疗”。这意味着在高危患者中,应该有效地、切实地、及时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过去十年来,降脂治疗试验已经精确地量化了特定疗法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平均降低水平。这使得能够通过对高危患者进行简化治疗来可靠地预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对于极高危的患者,这种治疗方案的第一步是 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依折麦布,以实现早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大幅度降低(>50%)。
如果患者没有达到2019年指南推荐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50%和水平<1.4mmol/L的目标,应添加第三种降脂疗法,如贝派地酸或PCSK9靶向疗法(针对PCSK9的单克隆抗体或PCSK9siRNA)。
对于不耐受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治疗方案的第一步也应该是联合治疗,例如依折麦布和贝派地酸或依折麦布和PCSK9靶向治疗。与降压治疗的数据一致,固定剂量的联合药片与两片独立的药片相比,能更有效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得考虑。
对于极高风险的患者,如果发生急性事件(例如2年内再次发生事件),应考虑在出院前直接启动三联疗法。如果目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要降低80%以上,最好立即增加PCSK9靶向治疗,因为单独使用他汀类药物和依折麦布不太可能达到这个效果。
患有白血病或淋巴瘤的儿童患者,以及接受造血细胞移植(HCT)的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风险很高,感染后会进一步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感染的发生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癌症类型(例如,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细菌感染发生率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阶段(例如,诱导治疗阶段的细菌感染发生率高于巩固治疗阶段)。
根据不同的研究数据, 这些患者的血液感染发生率可能超过50%,总体死亡率超过6%。与成人的情况类似,儿童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在增加,但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很大。来自39个欧洲血液病学中心的数据显示,在成人和儿童患者中,产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率为15-24%,耐氨基糖苷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率为5-14%,耐碳青霉烯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为5-14%。抗生素耐药对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和HCT后患者的总生存率有不利影响。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细菌感染的高发率和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导致 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在增加,无论是单药治疗还是联合治疗。为了优化抗生素的使用,一些学会组织为免疫力低下的癌症患者或HCT患者制定了循证指南。不过,这些指南并不是专门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而他们在一些方面可能与成年患者不同。
儿童患者的常见癌症诊断与成人存在差异,因此治疗方案也不同,剂量强度多数较高。此外,儿童的合并症通常比成人少,儿童和成人的造血和免疫恢复情况也不同。此外,许多抗生素对儿童患者的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作用还有待观察。所有这些因素对选择和使用抗生素进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产生重要影响。
近日,《柳叶刀·肿瘤》刊登了一篇文章,阐述了在第八届欧洲白血病感染共识会议(ECIL-8)上制定的一些建议,聚焦于患有癌症或接受HCT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抗生素使用。
细菌感染的预防
ECIL-8专家组 不建议对淋巴瘤、急性白血病、复发性急性白血病的儿童患者或HCT移植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 常规进行抗菌预防。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抗菌治疗
ECIL-8专家组建议,最初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为:
1. 建议对 临床稳定的耐药感染风险低的患者,使用(非碳青霉烯类)抗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方案,或使用第四代头孢菌素。这类患者包括:没有耐药菌定植及既往感染史的患者,或在耐药病原体发生率较低的机构治疗的患者;对于这些患者,考虑到附带损害和耐药发生风险, 不推荐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
2. 对于 临床不稳定的患者,即使耐药感染的风险很低,也建议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可以同时使用或不使用第二种抗革兰氏阴性菌药物,也可以同时使用或不使用糖肽类药物。
3. 对于有耐药菌定植或曾经感染过耐药革兰氏阴性菌的患者,或在耐药性病原体高发的地方,应根据耐药性检测结果调整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方案。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感染患者的降级治疗策略
1.ECIL-8专家组建议,如果确定了致病的病原体,应根据该致病病原体,用较窄谱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治疗应以体外药敏试验为指导,包括可获得的最低抑制浓度。
有中性粒细胞减少和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临床情况不稳定或以前有耐药病原体定植或感染史患者的降级治疗策略
1.如果患者在发病时临床情况不稳定(例如,有败血症或败血性休克的迹象),并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后病情稳定,建议 不改变初始治疗方案,即使血液或其他培养物仍为阴性。
2.如果患者在发病时临床情况稳定,是根据已知的耐药菌定植或耐药菌感染史选择了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方案,则应在72-96小时后考虑初始治疗方案的降级,包括:
- 如果是联合用药,停用任一氨基糖苷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粘菌素或任何直接针对耐药革兰氏阳性病原体的抗生素;
- 对于最初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改用较窄谱的抗生素(例如,非碳青霉烯类的抗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方案)。
对不明原因发热、临床情况稳定、以前没有耐药性病原体定植或感染史患者的降级治疗策略
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即没有临床或微生物学感染),在静脉注射抗生素≥72小时后,如果患者自发病以来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在24-48小时内不再发热,甚至可以在出现血液学恢复迹象之前,只要对患者进行仔细监测,就可以考虑采取降级治疗:
低风险患者或部分高风险患者可以改用口服抗生素;在低风险患者或部分高风险患者中,停止所有经验性抗生素方案。
未来的研究重点
ECIL-8专家组确定了未来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全球范围内出现的 细菌耐药是一个重大问题,迫切需要新的抗生素和治疗方案的出现。幸运的是,抗生素管理已经进入儿科肿瘤学领域,靶向和非靶向的抗菌治疗已经显示出临床获益。
需要进行临床试验, 以确定哪些患者的抗菌预防益处超过潜在不良反应,并确定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风险低患者的特征,对这些患者初始进行门诊管理和口服抗菌治疗是可行和安全的。对此, 需要进一步开发和评估用于诊断和监测的血清生物标志物。
需要比较不同的降级治疗策略(如改用口服抗生素或停止抗生素治疗)的效果,并对口服抗生素治疗的最佳方案和持续时间进行评估。此外,早期降级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必须在细菌感染高风险患者中进行评估。
全球结直肠癌(CRC)的总体发病率已经在下降,但年轻成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正在惊人地上升(定义为发病年龄小于50岁的患者)。这种快速增长的原因尚不清楚,因为缺乏强有力的流行病学数据。遗传易感性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仅仅是环境风险因素并不能解释观察到的趋势。
早发型结直肠癌(缩写为EOCRC)的临床病理和分子学情况显示出相当的异质性。在年轻患者中,晚期疾病表现和不良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更为常见。EOCRC的肿瘤治疗敏感性尚不清楚,生存率较低。在现代治疗策略中尚没有考虑诊断时的年龄。揭示EOCRC的发病机制和基因变异以及体细胞分子图谱将是疾病预防的关键,可使该类患者群体得到个体化的治疗。
近日,JAMA子刊《JAMA Surgery》刊登了一篇文章,总结了早发型结直肠癌的特征,并与晚发型结直肠癌进行了比较,一起来系统了解下。
定义
目前国际上对EOCRC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已发表研究报告的年龄也不同。一般来说,结直肠癌 诊断时年龄小于50岁被认为是EOCRC,这是大多数国家癌症筛查的起始年龄。此外,单纯按照年龄分组,会带来诸多限制。在50岁以下的患者中观察到了临床病理特征和肿瘤学结局的重大变化,这表明需要进一步进行基于年龄的分组。
流行病学
尽管癌症筛查的实施降低了CRC的总体发病率,但50岁以下年轻成人的发病率却在增加。来自欧洲大型注册研究的最新数据表明,在过去25年里, 20-49岁的患者中,CRC的患病率急剧上升,特别是远端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从1990年到2016年,直肠癌的发病率每年增加1.8%,其中20-29岁成年人的年百分比变化最大,为3.5%。在美国、澳大利亚和亚洲也观察到了类似的趋势。
早发型CRC占CRC总病例的1/10,是该年龄组第二大常见癌症和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根据目前的数据,估计在未来十年内,20-34岁成年人的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将分别增加90%和124%,35-49岁成年人将分别增加27%和46%。 到2030年,将有1/10的结肠癌和1/4的直肠癌确诊者为50岁以下的人。
临床特征
早发型CRC的临床特征与晚发型CRC不同。早期发病肿瘤常见于远端结肠和直肠。肿瘤SEER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发现,在男性和女性结直肠癌中,分别有41%和36%的肿瘤位于直肠,分别有26%和25%的肿瘤位于近端结肠。EOCRC的解剖位置可能为此类癌症的潜在致病机制、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提供重要的信息,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升结肠癌在生物学上与降结肠癌和直肠癌不同。
升结肠癌与高龄、晚期疾病和女性存在相关性,肿瘤通常是巨大的、外生的、息肉状的病变,生长在结肠腔内,可能会出现缺铁性贫血,而降结肠癌往往表现为浸润性的、收缩性的病变,包围着结肠腔,易引起梗阻性症状。据观察,升结肠肿瘤与降结肠肿瘤相比,淋巴结受累率较高,肿瘤治疗效果也更差。
年轻的CRC患者与年长患者相比, 前者在诊断时通常为晚期。几项基于人口的大型研究显示,三期和四期疾病的比例很高,占比在54%-61.8%之间。年轻患者比老年患者更有可能出现区域性疾病或远端疾病。癌症筛查可能是老年患者诊断时疾病分期较早的原因,但患者相关和医生相关因素都可能延迟对症状的评估,导致年轻个体在诊断时已经到了晚期。
对癌症的怀疑程度低,缺乏对疾病的了解,或者没有认识到癌症相关症状,都可能导致评估的延迟,据报道,平均延迟为6.2个月。症状也可能与常见良性疾病的症状相重叠。据报道,与医生有关的诊断延误占比在15%-50%之间。
一项对1025名患者的研究中,886名(86.4%)在诊断时没有症状。直肠癌患者比结肠癌患者更容易出现症状(90.0% vs 83.0%)。在那些无症状的患者中,有139人进行了检查,原因是19人(13.7%)存在贫血,10人(7.2%)粪便隐血试验结果呈阳性,3人(2.2%)有腹部肿块,3人(2.2%)在直肠指诊中发现肿块,110人(79.1%)有其他原因。
另一项对1514名直肠癌患者的研究中, 50岁以下的患者从症状出现到开始治疗的中位时间为217天,而50岁以上的患者为29.5天。这些数据强调了将CRC作为50岁以下成年人(无论是否有家族史)潜在诊断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鉴于大多数患者没有症状,而且是散发性疾病,还应该强调对患者和医生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依赖筛查策略。为确保及时诊断和干预,必须采取教育,提高年轻成人、社区医生和专科医生的认识。
肿瘤学结局
EOCRC患者的生存数据有限且各研究不一致。有几项研究报告说预后较差,而一些研究则表明年轻患者的预后与年长患者相当或更好。目前对局部或转移性CRC的治疗中没有考虑发病时的年龄。尽管年轻患者更有可能接受新辅助化放疗和辅助化疗,但其疾病结局似乎与年长的患者相当。
年轻患者独特的肿瘤生物学和分子特征可能影响对治疗的反应。由于过往50岁以下的患者比例很小, EOCRC的肿瘤治疗敏感性还不清楚。例如,传统化疗药物用于辅助治疗的情况下,似乎只能带来极小的生存率。年轻的患者更有可能接受现行指南之外的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但与接受更少治疗的老年患者相比,调整后的生存率只有很小的提高。
美国癌症数据库的一项全国性研究发现,1636名年轻患者中有826名(50.5%)接受了辅助化疗,而4822名低风险的2期老年患者中有923名(19.1%)接受了辅助化疗。年轻患者更有可能接受多药方案而不是单药治疗。在没有明确的肿瘤学益处的情况下,必须对低风险患者的潜在过度治疗风险提出质疑。
现代肿瘤治疗策略的重点是改变免疫系统的抗肿瘤反应,在微卫星不稳定的CRC中观察到了惊人的成功。然而,年龄小于50岁的患者只占所有研究人群的一小部分。可以推测,由于免疫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EOCRC患者的免疫再反应可能比老年人更强,有可能导致对免疫疗法的敏感性增加。
筛查
随着CRC流行病学的变化,目前结直肠癌筛查策略需要进一步完善。鉴于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美国癌症协会建议 将初次筛查年龄从50岁降低到45岁。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20-39岁成人的发病率变化最大。
基于暴露因素和家族史的风险分层将是确定最佳筛查策略的关键。许多国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更好地使筛查合理化,以筛选出无症状的年轻癌症人群。未来的策略可能包括一次性粪便免疫化学测试。由于结肠镜筛查的事件率很低,分子驱动检测可能是一种替代方法,可以帮助筛查出一部分患者。
肝脏切除术被认为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唯一可能的治愈性疗法。虽然围手术期化疗的加入使无病生存和无进展生存得到改善,但对于大多数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来说,姑息化疗是唯一的选择,5年总生存率仅为10%。
第一批发表的肝移植研究纳入了两名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了成功,但由于缺乏现代化疗药物和对结直肠癌疾病生物学的了解不完全,最终导致肝移植并没有被临床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使用肝移植治疗转移性肿瘤一直存在争议,人们担心癌症暴露在术后免疫抑制治疗后会导致复发增加,患者结局变得更差。
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和肝移植免疫抑制剂的进展,以及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的成功,重新激发了人们对一些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肝移植的兴趣。 第一个评估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采取肝移植的前瞻性试验,即SECA-I研究,招募了一个异质性研究队列,估计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0%。随后,SECA-II研究通过采用更严格的选择标准,估计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83%。自那时起,注册研究的数量激增,推动了移植肿瘤学领域的活跃。
随着世界范围内为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移植手术数量的增加,迫切需要规范的指导建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21年, 国际肝胆协会制定了一份共识指南,以优化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肝移植的管理。
患者评估
移植前的桥接治疗:
1.患者应至少接受过一次 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为基础的化疗,并观察到至少6个月的缓解。
2.具有特定分子亚型或突变患者,可以考虑对应的靶向治疗。
3.对于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潜在移植候选人,在接受移植桥接治疗的同时,应考虑进行预康复治疗,以减少肝移植后有关的并发症风险。
评估反应和观察时间
4. 在接受移植桥接治疗时,如果观察到疾病进展的放射学或生化学证据,是肝移植的禁忌症。
5.放射学成像和癌胚抗原(CEA)的测量应定期进行,每隔2-3个月,以评估治疗反应情况。
6.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对治疗带来缓解的肝转移患者考虑切除术。
7.对化疗的放射学缓解评估应采用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标准,伴或不伴Chun标准),通过CT成像评估,其中(1)完全缓解、至少30%的部分缓解、或使用Chun标准反应疾病稳定,都提示有利的生物学状况;(2) 疾病进展是肝移植的禁忌症。
8.对化疗的生化反应通过CEA测量来评估,(1) CEA>80μg/L且有上升趋势为肝移植禁忌症,(2)CEA>80μg/L且有下降趋势为相对禁忌症,在有其他有利的生物学因素的情况下或可考虑肝移植。
9.对移植桥接治疗的反应至少观察6个月,与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的间隔时间至少为1年。
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顺序
10.对于出现不可切除肝转移的原发肿瘤无症状的患者:(1)进行系统治疗,最多间隔3个月评估一次治疗反应。对于原发性直肠癌,要按照目前的做法进行术前(化疗+)放射治疗。如果有良好的反应,如果考虑肝脏移植,可继续推进原发性肿瘤的手术;(2)在考虑肝移植时,对桥接治疗有良好的生物学反应到移植前应至少观察6个月。如果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到疾病进展,那么治疗目标将变成姑息治疗。
11.对于出现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且原发灶有症状需要手术切除的患者:(1)进行手术切除原发肿瘤;(2)对桥接治疗有良好的生物学反应到移植前应至少观察6个月。如果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到疾病进展,那么治疗目标将变成姑息治疗。
多学科管理
12.选择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候选患者进行检查并最终考虑进行肝移植,应该由多学科团队完成,包括结直肠外科医生、肝胆和肝移植外科医生、肿瘤专科医生、肝移植专家、放射科和病理科医生。
移植供体
扩大供体库的策略
13.对于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可以考虑扩大标准的供体移植。
14.有经验的中心可以考虑采用新的灌注技术来对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废弃肝脏进行抢救性肝移植治疗,最好是在前瞻性对照试验中进行。
15.新的外科技术,如已故捐赠者延期全肝切除手术(RAPID)和活体捐赠者RAPID,显示出了扩大供体库的前景;然而,这些策略的长期的肿瘤学结局尚不清楚。
移植受者的考虑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16.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原则是尽量减少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暴露。
17.诱导治疗:白细胞介素2受体拮抗剂(如巴利昔单抗)诱导,伴或不伴类固醇,并加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例如,他克莫司,在第一个月的给药间隔期间最低浓度为6-8ng/mL)和抗增殖性免疫抑制剂(例如,霉酚酸酯,每天1-2g),被认为是安全的。
18.维持治疗:在移植后4-6周内应以mTOR抑制剂(如依维莫司或西罗莫司)取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或在加入mTOR抑制剂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可慢慢减少(如他克莫司的最低浓度为3-4 ng/mL),以进行长期维持。
19.对于随访期间需要化疗的患者,应相应改良免疫抑制剂措施。
肿瘤复发的预防和管理
20.几乎没有证据推荐对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肝移植后常规使用辅助化疗。
21.肝移植后孤立性肺部复发应考虑切除。
22.全身治疗应用于多部位复发和扩散性疾病的处理上。鉴于化疗对围手术期肝移植患者的潜在毒性,今后在该研究领域的试验中应慎重考虑。
患者结局
23.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肝脏移植,应以 5年生存率超过50%为目标,以证明干预的风险、资源和医疗成本是合理的,存活率应优于单纯,姑息化疗。
24.采取肝移植治疗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应纳入临床试验或前瞻性国际注册研究。
香港大学宣传其研发的新药能清除艾滋病毒感染的细胞,确实厉害,那么问题来了,新药真的就是艾滋的克星吗?先让我们从艾滋病毒和艾滋病说起。
极具变异性的艾滋病毒
艾滋病毒每次感染细胞时,能转变成新的不同的病毒,尽管我们已经在逆转疫情做出了卓越进展,但事实是,我们只是远离了少数病毒的突变灾难。感谢艾滋病毒在每次转化过程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使我们能够做出遗传学比较,如果我们看看来自不同大陆的不同人种的DNA变异,事实上他们的DNA只有0.1%的不同,如果我们看看人与大猩猩,恒河猴的遗传学差异,则有7%。
相反来自不同患者的HIV亚型,遗传差异高达35%,就感染艾滋病毒的个体而言,所感染的母型病毒与亚型病毒有5%的遗传差异,这就相当于一只大猩猩生下了黑猩猩,然后是一只猩猩,再然后是狒狒,然后其一生中可以生下各种类型的大猿类动物,大约有100中艾滋病毒亚型,并且经常发现新的亚种,发展中国家的艾滋病毒几乎都来自同一亚型,亚型B.我们所知道的艾滋的知识与艾滋病的治疗,都是基于艾滋病毒亚型B的研究,但这也只是世界上所有艾滋病例12%.由于不同亚种之间显著的遗传差异,一些亚型更可能具有耐药性并且艾滋病病情发展加快,艾滋病毒对于临床领域最难攻克的就是该病毒是一系列快速变异与高度唯一的病毒,每一个都能掀起下一场致命疫情,我们结合新的更有力的工具检测下一种致命艾滋病毒,这就需要携手合作进行紧急研究,研究非亚型B病毒的行为与合理治疗方案。
港大新药的研究亮点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最重要的CD4 T淋巴细胞,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能力。港大的研究在免疫缺陷的老鼠体内研究了T细胞的感染,可结合宿主免疫细胞表面的CD4蛋白,能伏击HIV,并保护细胞不被HIV感染。这也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不管病毒怎么变异,最终都要去结合破坏CD4,但此文章作者也在讨论中说明,“Moreover,besides infected T cells,HIV-1 latency in other cell types remains to be evaluated”由于人源化小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人体免疫细胞不完整,人体淋巴细胞结缺失,以及难以产生人类抗体和记忆T细胞免疫应答,未来在免疫能力非灵长类动物模型如恒河猴或者直接在人体实验中还有很长的过程。
新药进入临床,为时尚早!
香港大学宣传研制新药能清除艾滋病毒感染的细胞,新药能在体内持续发挥功效,这确实是艾滋病新药研发的巨大进展,是艾滋病患者的福音,在祝贺港大的同时,方药师提醒大家注意,不要简单将“新药能清除艾滋病毒”过度解读,以为就是发明成功了新药治疗艾滋病,不是的,目前港大的研究成果不等于临床上治愈艾滋病,二者相差的距离,还不止几条街,从动物实验到临床试验,还需很长一段路要走,还需很多实验证据支持。
其实自从1981年第一例HIV感染者被确诊,83年HIV病毒被成功分离,艾滋病治疗药物研发一直在不断突破,全世界科学家齐心协力攻克一个疾病并不断获得突破,艾滋病是最突出最经典案例。目前而言还没有任何方法可彻底消灭 HIV 病毒,但鸡尾酒疗法能够显著延缓HIV感染者的病情进展,大大延长其寿命和改善生存质量,通过定期体检复诊,医生会根据总体健康水平、免疫系统健康状况以及体内的病毒量来确定治疗方案。国际上已经将艾滋病定义为慢性病,虽然国人谈起艾滋病,闻之色变,觉得这是绝症,但事实上精神上的恐惧是艾滋病最可怕的地方,比如英国麦克斯·彭伯顿医生说,自己宁可患艾滋病,也不愿意得糖尿病,意思是艾滋病本身的治疗其实没有糖尿病那么复杂。
尽管港大医院的研究成果距离推广到临床艾滋病患者还有一段距离,但这无疑是激动人心的一个突破,因为目前的艾滋病药物研发已经进入一个平台期,艾滋病获得的关注度远远不及肿瘤,在此背景下,药物研发的进展无疑对患者朋友是一个福音。
作者|Mr.Wh1te
文章首发于|海尔国际细胞库公众号
上周我们推送了间充质干细胞的一些简单的科普,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了下什么是间充质干细胞,有朋友在后台回复说那篇文章太过于学术化和定义化,很多名词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有点看不懂。今天小编联合国际细胞库的袁老师和王老师,用简单和直白的语言,同时秉持科学严谨的精神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间充质干细胞。
01.StemCells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干细胞家族的一类重要成员,拥有干细胞的共性: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因此有人说,干细胞就像美猴王孙悟空,不仅会七十二变神通(多向分化),还可以一吹毫毛变成无数个自己(自我复制)。这两项能力就是干细胞最基本的“神通”。
人体细胞约有40万亿—60万亿个,人体细胞层面上的生长、衰老、死亡等变化也影响到整个身体的状况。干细胞所拥有的分化能力和自我复制能力,为人体衰老死亡的细胞提供“后备部队支持”,身体才以轻松地修复损伤的机体。也正是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科学家从人体内获取已经有的干细胞,在体外扩增培养出新的干细胞,然后回输到体内,增加的干细胞对于修复体内因衰老引起的损伤,延缓人体衰老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02.MSCs间充质干细胞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干细胞都是美猴王。严格意义上讲,除去胚胎干细胞拥有能够发育成我们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的能力外,其余种类的干细胞,例如我们上篇推文中提到的骨骼肌干细胞,正常情况下只能发育分化为成肌细胞,后者可互相融合成为多核的肌纤维,形成骨骼肌最基本的结构。这一类干细胞我们称之为“单能干细胞”。
03.MSCsMSCs特性
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另一类的“多能干细胞”,拥有干细胞的所有共性,即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不像单能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骨细胞、肌肉细胞、神经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内皮细胞等等,这让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对人体各个部位的组织和器官损伤进行修复。
除了干细胞的共性,间充质干细胞还拥有自己特别的“魔法”。
①导航定位(归巢特性):归间充质干细胞会自发移动到身体受损伤部位,也就是归巢特性。归巢特性是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安全有效应用于临床的关键支撑特质。这种功能让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许多机体损伤造成的疾病有治愈作用。
②低免疫性:间充质干细胞本身的免疫原性低,我们都知道,白血病患者的治疗通常需要骨髓移植,也就是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对配型的要求非常高,间充质干细胞由于细胞分化程度低,细胞表面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低表达,因此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通过旁分泌细胞因子起作用时,自体和异体的间充质干细胞都不引起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
③易于获取: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来源最为方便的干细胞之一。我们上篇文章中讲过,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其中又以新生儿脐带为最优来源,由脐带组织中分离提取间充质干细胞不会对人体造成创伤,脐带中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多、细胞纯净度高易于分离,而且相对于成人体内干细胞更加原始,有更强的增殖分化能力。
④免疫调节:间充质干细胞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的免疫调节作用。人体内环境复杂多变,间充质干细胞却可以在不同情况下对炎症环境起到调和作用。在人类大部分严重疾病的发病过程中,例如肝硬化、糖尿病,甚至包括癌症,炎症都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间充质干细胞就可以根据炎症的强弱大小,或者炎症发生的部位,来变换自己的性质,发挥自己不同的功能:它可以消炎,也可以促炎,它可以招募其他“伙伴”一起促进组织生长。
⑤强大的自我复制能力:间充质干细胞在被提取出来以后,去完成治疗的使命以前,还会有一个扩增的过程,以达到治疗的数量需求。而间充质干细胞多次传代扩增后仍具有较强的活性与分化潜能。
间充质干细胞的这些特性,让其成为最具有临床潜力和保存价值的干细胞的干细胞之一。人类有望通过对于其的研究治愈如脊髓损伤、脑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克隆氏病、中风、糖尿病、糖尿病足、肝硬化等众多难治性疾病,而且,根据初步的临床报告,间充质干细胞对这些疾病的治疗都取得明显的疗效。
参考资料:
1、走近神奇的干细胞移植,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05,龚业莉
2、人体中有一种细胞叫做间充质干细胞如同孙悟空,2015,人民日报
3、TLR2及TLR4活化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造血支持功能的影响,安徽医科大学,2012,程千松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肥厚型心肌病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血管疾病之一,估计全球患病率为0.2-0.5%。肥厚型心肌病的定义是在没有异常心脏负荷情况下(例如高血压或主动脉瓣狭窄)出现左心室壁增厚现象。2020年11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新版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指南[1]。近期,柳叶刀杂志发布了一篇针对肥厚型心肌病的文章[2],主要总结了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指南更新建议,包括风险评估、初始治疗以及进一步治疗策略。
肥厚型心肌病的评估
临床识别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通常包括以下三组方法:评估各种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心绞痛或晕厥和晕厥前兆;当家族中已经发现肥厚型心肌病时,进行系统性家族筛查;因其他疾病进行临床评估时偶然发现。
对于怀疑患有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 最常见的初始检查是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这是做出诊断和表征血流动力学状态的主要成像检查。如果成像结果不确定或质量欠佳,则采用心脏MRI用于补充超声心动图的结果。 对于被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推荐进行至少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作为风险评估的一部分。运动试验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功能能力和检测是否存在流出道梗阻。
基因检测对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其家属的诊断和管理至关重要。基因检测也可能澄清表型特征不典型的疑似诊断。此外,建议所有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一级亲属进行家族筛查。
心脏猝死风险的评估
对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定期评估心脏猝死风险非常重要。许多临床特征可以作为识别风险升高患者的潜在手段, 目前的评估依赖于以下因素:有心脏性猝死或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个人病史;最大的左心室壁厚度;心律失常相关晕厥史;心脏性猝死的家族史;有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50%);左心室心尖部动脉瘤;心脏MRI确定的广泛性心肌纤维化(>15–20%)。
研究者还开发了风险计算模型来帮助量化患者的风险程度[3]。该风险计算模型使用了部分影响心脏猝死的风险因素,并考虑了年龄、左心房大小和流出道梯度。一些临床医生使用风险模型来估计个体患者的风险,进而作为是否需要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主要决定因素。 一些医生建议使用风险标志物来帮助识别风险升高的患者,再使用风险模型计算风险估计值向患者传达风险的具体程度。这种联合评估方法有助于患者就是否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做出充分决策。
儿童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所占的权重与成人不同,例如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晕厥对于估计个体风险的作用更加重要。体格较小的个体,植入式装置的复杂性也不同。目前已经开发了针对儿科患者的风险计算模型,但尚未获得广泛的临床应用。
初始治疗
对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药物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症状。迄今为止,尚无药物显示可以改变肥厚型心肌病的自然病程,无症状患者不需要仅仅因为诊断出肥厚型心肌病就开始用药。 对于有症状的患者,治疗原则取决于患者是否有流出道梗阻。
对于左室流出道梯度(静息或诱发) >50mmHg的患者,优化心肌收缩力、后负荷和前负荷非常重要。确保患者保持足够的液体摄入量并尝试避免高剂量利尿剂或血管扩张剂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β受体阻滞剂通常是首选的药物治疗。如果β受体阻滞剂无效或不能耐受,则采用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治疗是否成功取决于患者的症状情况,而不是左室流出道梯度。
对于没有明显流出道梗阻的患者,仍然可以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也可能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治疗策略中获益。
进一步治疗
一些患者在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治疗后,生活质量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改善。对于此类患者, 进一步治疗选择包括添加丙吡胺(一种强效负性肌力药),或者通过室间隔减容术缓解梗阻,如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或经皮室间隔消融术。丙吡胺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手段,但副作用比较常见且有效性较低。两种侵入性治疗手段都应在有经验的医疗中心进行,患者预后明显更好,长期生存率甚至可以与一般人群类似。
经皮室间隔消融术是一种疼痛程度更轻、住院时间更短的方法,与手术治疗相比,其有效性略低,再干预率为10%。经皮室间隔消融术适合中等梗阻梯度的心肌肥厚患者,且衡量各治疗方案后倾向于非手术方法的患者。
室间隔心肌切除术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有效性高达90-95%,且并发症发生率很低,死亡和卒中发生率约为0.5%。对于有其他心脏手术指征的患者、室壁非常厚或非常薄的患者、左室流出道梯度>80mmHg的患者、以及衡量治疗方案后倾向进行手术的患者,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明显更加有利。
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症状。 对于合并心衰的患者,尤其是那些没有明显流出道梗阻的患者(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通常会根据心力衰竭临床指南进行治疗,包括选择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室辅助装置或心脏移植。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细胞水平上增强了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相互作用,并且由于左心室较小而提高了射血分数,因此与其他心肌病不同,当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射血分数低于50%时,就被归类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对于射血分数降低的患者,可能需要尽早转诊以考虑接受包括移植在内的心力衰竭治疗。
新研究:日本用干细胞培养出迷你心脏
最近,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宣布了一则令医学界振奋的消息:人造迷你心脏被成功培养出来了!
据了解,这是有史以来人类在实验室第一个功能齐全的心脏模型,直径约1毫米,能跳动,血管、心室、心房样样齐全,与老鼠胎儿心脏类似,由干细胞技术完成,让人感到惊奇不已。
成功培育出心脏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心脏器官模型的成功培育,可以让生物学家们在适当的情况下研究心脏组织与细胞,促使人类心脏医学的发展进步。
其次,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可以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还有,可以为疾病模拟、心脏药物测试以及心脏治疗方法测试提供一个伦理平台。
带你走进干细胞的神秘世界
如果把人体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细胞就是大厦的砖瓦,而干细胞则是生产砖瓦的部门机构。干细胞英文为“stem”,即树干的意思,有了树干,才会有树杈、叶子、花朵。
干细胞与机体其他细胞不同,它有着与众不同的几个特质,分别为:高度增殖、自我更新、多向分化。也正因为有这些能力,科学家看到了干细胞在细胞移植治、组织再生、功能重建、病损细胞与器官修复、人造器官等方面的潜力与曙光。
干细胞技术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但研究项目已硕果累累,比如科学家已通过干细胞技术培育创造出许多具备一定功能的迷你小器官,如肾脏、肝脏、肺部、血管、胰腺等。而干细胞移植目前也已广泛应用于多种临床疾病的治疗,并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还有,各种关于干细胞技术的研究喜获佳绩,如干细胞技术恢复视力、干细胞技术与抗衰老、造血干细胞抑制肿瘤、干细胞技术与尿路重建修复等等。
值得强调的是,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和突破,还给成千上万器官功能丧失的患者带来了希望。目前,我国乃至全球器官移植供需矛盾极为突出,据统计,全世界约有150万名尿毒症患者,但每年能做上肾移植手术的,只有3000例;另外,全球还有400万名白血病患者等待着做骨髓移植。因此,研究干细胞技术,很有必要!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面临这样的困境。便血,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在我身上演变成了一场噩梦。起初,我只是偶尔在上厕所时发现有少量血迹,但我并没有太在意。直到那一天,情况急转直下,我的便血量大增,甚至可以用“大量”来形容。没有疼痛感,但那种恐惧和无助感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
我开始四处寻找答案,翻阅各种健康书籍和网站,试图找到解决方案。然而,所有的信息都显得模糊不清,无法给出确切的指导。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个朋友向我推荐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在线问诊服务。我抱着一丝希望,决定尝试一下。
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平台,我很快就与一位专业的医生取得了联系。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和生活习惯,并且看了我提供的图片。经过一番分析,医生告诉我可能是内痔引起的便血,并且建议我控制饮食,避免辛辣和油腻食物,减少熬夜和久坐的时间。同时,医生还推荐了一种中药免煎颗粒来帮助我调理身体。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了治疗,并且在几天内便血情况明显改善。虽然这次经历让我非常紧张和焦虑,但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在线问诊的重要性和便利性。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我不仅得到了专业的医疗建议,还避免了繁琐的就医流程和长时间的等待。
我从小就对自己的身体很敏感,总是能察觉到一些微妙的变化。八个月前,我做了肛周脓肿手术,伤口虽然长好了,但我总觉得少了一小块肉。最近两个月来,我开始经常感到小腹胀痛,排便时总有种排不干净的感觉,甚至有时会有想排便或排气的冲动,但实际上却什么也排不出来。这种感觉让我非常焦虑和困扰,于是我决定寻求医生的帮助。
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时,我发现了“脾虚肠道无力排便”这个词条,心想这难道就是我的问题所在?我开始怀疑自己的生活习惯是否出了问题,是否需要改变饮食结构或增加运动量。然而,越是想,越是迷茫,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
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一个在线问诊平台,通过文字聊天的方式向医生咨询了我的问题。医生首先询问了我手术时是否同时做了痔疮手术,得知我没有做后,医生告诉我肛门下坠感可能与内痔充血有关。听到这里,我不禁松了一口气,原来我的问题可能并不是那么复杂。
医生建议我可以选择用药治疗或到当地医院肛肠科就诊,确诊后再选择治疗方案。对于我的小腹胀痛问题,医生认为可能与肠蠕动有关,同样可以用药治疗。至于我手术后伤口少了一小块肉的感觉,医生解释说这是正常现象,可能是手术疤痕的影响。最后,医生建议我有时间去医院肛肠科做个肛门镜检查及指诊,以便更好地了解我的情况。
通过这次在线问诊,我不仅得到了专业的医疗建议,还学到了很多关于肛肠健康的知识。现在,我正在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并且调整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希望能够早日恢复健康。
我叫小李,今年28岁,身高175cm,体重70kg,平时喜欢健身和打篮球。最近几个月来,我总是感到老是想上厕所,尤其是在坐下或站立时更为明显。这种感觉让我非常不舒服,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我试图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和增加运动量来缓解症状,但都没有什么效果。于是,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我在网上搜索了相关信息,发现可能是内痔引起的。于是我选择了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在线问诊。通过与医生的交流,我了解到内痔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的疼痛、出血和坠胀感。医生建议我进行肛门镜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内痔问题,并开具了马应龙痔疮栓和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的处方,用于治疗内痔和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治疗。每天早晚各使用一次马应龙痔疮栓,饭前服用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同时,我也注意了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适量的运动。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和调理,我的症状明显改善,老是想上厕所的感觉也消失了。我非常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和医生的帮助,让我重新获得了健康和自信。
那天,阳光明媚,我像往常一样坐在办公室里,处理着日常的工作。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宁静,我接起电话,对面传来一个略显紧张的声音:“您好,我最近蹲着的时候感觉肛门有湿湿的感觉,但用纸擦什么都没有,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立刻意识到,这位患者可能遇到了一些健康问题。于是,我耐心地询问了他的症状,得知他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一两天了,而且可能是因为前几天晚上吃辣的引起的。
我告诉他,这种症状可能与内痔有关,建议他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我推荐了他几种药物,包括肛泰软膏和地奥司明片。他听后表示非常感谢,并告诉我,他之前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对于我的建议感到非常安心。
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我始终保持耐心和温和的态度,尽力为患者提供帮助。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和担当。我知道,虽然我只是通过电话与他交流,但我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对他产生重要的影响。
最后,我祝愿他早日康复,并提醒他,如果症状没有改善,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这通电话虽然简短,但却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价值和意义。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健康的人,直到最近屁眼周围开始瘙痒。尤其是晚上,瘙痒感变得更加强烈,甚至让我无法入睡。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来缓解症状,包括使用湿厕纸、涂抹各种药膏,但都没有效果。这种窘迫和焦虑的感觉让我很难受,甚至影响到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于是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包括主要症状、便秘情况、饮食习惯等。然后,他告诉我这是肛门瘙痒症,并推荐了复方酮康唑药膏和温水坐浴的治疗方案。同时,他也提醒我避免使用湿厕纸和刺激性食物,保持肛门清洁干爽。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治疗。每天晚上,我都会用温水坐浴,清洗肛周,并涂抹药膏。慢慢地,我的症状开始减轻,瘙痒感也变得不那么强烈了。医生还给了我一些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如避免过紧的内裤、多吃蔬菜水果等,这些都对我的康复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如果你也遇到类似的问题,不要犹豫,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肛门瘙痒症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其他更严重的疾病。通过线上问诊,你可以在家中就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省去了去医院排队等待的时间和精力。
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需要在网上找医生的人。然而,最近我发现自己在每次排便后都有小肉球出现,伴随着轻微的出血。这种情况让我感到非常尴尬和担忧。我不想去医院,因为我害怕被人看到或者被诊断出什么严重的疾病。但是,随着症状的加剧,我知道我必须采取行动。
我开始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希望能找到一些解决方案。经过一番搜索,我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在线问诊服务。虽然我对这种方式持怀疑态度,但我还是决定试一试。
在与医生的对话中,我详细描述了我的症状。医生非常专业和耐心,给我解释了可能的原因,并建议我去肛肠科进行手术治疗。同时,医生也给了我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建议,例如注意饮食、避免长时间坐着、不熬夜等等。
通过这次在线问诊,我不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方案,还学到了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现在,我已经预约了手术,并且正在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日常调理。我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提供的便捷服务,让我在家中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帮助。
那天,阳光明媚,我正坐在安徽蚌埠市的家中,突然感到肛门周围有些不适,像是长了小肉球。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以为只是普通的痔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肉球开始肿胀,疼痛感也逐渐加剧,尤其是在晚上,疼痛感更是剧烈。
我决定寻求医生的帮助,于是选择了线上问诊。在京东互联网医院,我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肛肠科医生。医生非常耐心,仔细地询问了我的症状,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
医生告诉我,我可能患有痔疮,并建议我使用一些药物进行治疗。他详细解释了每种药物的作用和用法,并提醒我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我感到非常安心,因为医生的专业知识和友好态度让我感到宾至如归。
按照医生的指导,我使用了美辛唑酮红谷豆栓、太宁栓和马应龙的痔疮膏。起初,疼痛感并没有明显减轻,但我并没有放弃。我每天坚持用药,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几天后,我惊喜地发现,小肉球的肿胀感减轻了,疼痛感也明显减少了。我感到非常高兴,同时也对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表示敬意。通过线上问诊,我不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还学会了如何预防和护理痔疮。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的便利和高效。在忙碌的生活中,线上问诊让我能够轻松地与医生沟通,及时得到治疗建议。我相信,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会享受到这种便捷的服务。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健康的人,直到那天我发现自己的肛门有了异常的变化。起初,我只是觉得肛门口有些潮湿,排便时需要用力,甚至有时候会有残留便便在内裤上。这些症状让我非常尴尬和不舒服,但我并没有太在意,总以为是因为最近的生活习惯不太规律所致。然而,事情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简单。
一天晚上,我和我的男朋友进行了一次肛交行为。虽然我们都很小心,但我还是感觉到了一些不适。第二天早上,当我去上厕所时,发现肛门口有小颗粒的东西,肛门也变得松弛了。这些变化让我非常担忧和恐惧,我开始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信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解决方案。
在网上,我找到了一个名为“大湾区肛肠医生集团”的医生团队,专门从事各类肛肠疾病的诊疗。于是我决定在线上咨询他们的医生,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帮助和建议。通过与医生的交流,我了解到自己的情况可能是由于肛交行为导致的肛门内外痔、肛门松弛、潮湿和排便困难等问题。医生建议我采取一系列的治疗和调理措施,包括改变饮食习惯、保持肛周卫生、进行提肛运动、使用痔疮栓或痔疮膏等药物治疗,以及避免久坐久站和肛交行为等。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我的治疗和调理之旅。虽然一开始我有些不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状态。现在,我已经不再有排便困难和肛门潮湿的问题,肛门也变得更加紧实和健康。我非常感谢那位医生和“大湾区肛肠医生集团”,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耐心指导帮助我走出了困境,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健康。
我在烟台市,生活平淡无奇,直到那天我发现自己内痔已经好几年了。起初只是偶尔的不适,后来发展成频繁的疼痛和出血。每次上厕所都像是一场战斗,我的心情也随之低落。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影响,我感到非常无助和焦虑。
我曾经尝试过各种方法来缓解症状,包括改变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使用一些民间偏方等,但都没有明显的效果。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搜索“长尾词脾虚便秘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意外地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
我决定尝试一下线上问诊,于是注册了账号并预约了一位医生。通过视频通话,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和生活习惯,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他推荐我使用柑橘黄酮片来治疗内痔,并告诉我应该在饭后立即服用,坚持一段时间后再根据情况调整用药。
我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治疗,果然效果显著。疼痛和出血逐渐减少,生活也恢复了正常。整个过程中,医生始终保持着耐心和专业,给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医院的价值。它不仅方便快捷,还能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对于像我这样在小城市生活的人来说,线上问诊无疑是一种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