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共识:儿童癌症患者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抗生素使用

专家共识:儿童癌症患者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抗生素使用
发表人:医咖会

患有白血病或淋巴瘤的儿童患者,以及接受造血细胞移植(HCT)的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风险很高,感染后会进一步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感染的发生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癌症类型(例如,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细菌感染发生率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阶段(例如,诱导治疗阶段的细菌感染发生率高于巩固治疗阶段)。

 

根据不同的研究数据, 这些患者的血液感染发生率可能超过50%,总体死亡率超过6%。与成人的情况类似,儿童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在增加,但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很大。来自39个欧洲血液病学中心的数据显示,在成人和儿童患者中,产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率为15-24%,耐氨基糖苷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率为5-14%,耐碳青霉烯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为5-14%。抗生素耐药对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和HCT后患者的总生存率有不利影响。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细菌感染的高发率和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导致 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在增加,无论是单药治疗还是联合治疗。为了优化抗生素的使用,一些学会组织为免疫力低下的癌症患者或HCT患者制定了循证指南。不过,这些指南并不是专门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而他们在一些方面可能与成年患者不同。

 

儿童患者的常见癌症诊断与成人存在差异,因此治疗方案也不同,剂量强度多数较高。此外,儿童的合并症通常比成人少,儿童和成人的造血和免疫恢复情况也不同。此外,许多抗生素对儿童患者的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作用还有待观察。所有这些因素对选择和使用抗生素进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产生重要影响。

 

近日,《柳叶刀·肿瘤》刊登了一篇文章,阐述了在第八届欧洲白血病感染共识会议(ECIL-8)上制定的一些建议,聚焦于患有癌症或接受HCT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抗生素使用。

 

细菌感染的预防

ECIL-8专家组 不建议对淋巴瘤、急性白血病、复发性急性白血病的儿童患者或HCT移植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 常规进行抗菌预防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抗菌治疗

ECIL-8专家组建议,最初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为:

1. 建议对 临床稳定的耐药感染风险低的患者,使用(非碳青霉烯类)抗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方案,或使用第四代头孢菌素。这类患者包括:没有耐药菌定植及既往感染史的患者,或在耐药病原体发生率较低的机构治疗的患者;对于这些患者,考虑到附带损害和耐药发生风险, 不推荐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

2. 对于 临床不稳定的患者,即使耐药感染的风险很低,也建议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可以同时使用或不使用第二种抗革兰氏阴性菌药物,也可以同时使用或不使用糖肽类药物。

3. 对于有耐药菌定植或曾经感染过耐药革兰氏阴性菌的患者,或在耐药性病原体高发的地方,应根据耐药性检测结果调整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方案。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感染患者的降级治疗策略

1.ECIL-8专家组建议,如果确定了致病的病原体,应根据该致病病原体,用较窄谱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治疗应以体外药敏试验为指导,包括可获得的最低抑制浓度。

 

有中性粒细胞减少和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临床情况不稳定或以前有耐药病原体定植或感染史患者的降级治疗策略

1.如果患者在发病时临床情况不稳定(例如,有败血症或败血性休克的迹象),并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后病情稳定,建议 不改变初始治疗方案,即使血液或其他培养物仍为阴性。

 

2.如果患者在发病时临床情况稳定,是根据已知的耐药菌定植或耐药菌感染史选择了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方案,则应在72-96小时后考虑初始治疗方案的降级,包括:

- 如果是联合用药,停用任一氨基糖苷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粘菌素或任何直接针对耐药革兰氏阳性病原体的抗生素;

- 对于最初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改用较窄谱的抗生素(例如,非碳青霉烯类的抗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方案)。

 

对不明原因发热、临床情况稳定、以前没有耐药性病原体定植或感染史患者的降级治疗策略

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即没有临床或微生物学感染),在静脉注射抗生素≥72小时后,如果患者自发病以来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在24-48小时内不再发热,甚至可以在出现血液学恢复迹象之前,只要对患者进行仔细监测,就可以考虑采取降级治疗:

低风险患者或部分高风险患者可以改用口服抗生素;在低风险患者或部分高风险患者中,停止所有经验性抗生素方案。

 

未来的研究重点

ECIL-8专家组确定了未来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全球范围内出现的 细菌耐药是一个重大问题,迫切需要新的抗生素和治疗方案的出现。幸运的是,抗生素管理已经进入儿科肿瘤学领域,靶向和非靶向的抗菌治疗已经显示出临床获益。

 

需要进行临床试验, 以确定哪些患者的抗菌预防益处超过潜在不良反应,并确定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风险低患者的特征,对这些患者初始进行门诊管理和口服抗菌治疗是可行和安全的。对此, 需要进一步开发和评估用于诊断和监测的血清生物标志物

 

需要比较不同的降级治疗策略(如改用口服抗生素或停止抗生素治疗)的效果,并对口服抗生素治疗的最佳方案和持续时间进行评估。此外,早期降级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必须在细菌感染高风险患者中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Lancet Oncol. 2021;22(6):e270-e280.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卢秀玲,毕业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在某知名医学网站担任医学总编辑,负责过肿瘤、心血管、内分泌等多个频道的内容产出。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说起维生素D,大部分人首先想起的是骨骼疾病,如佝偻病、骨质疏松。但你知道吗?维生素D还有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甚至抗癌的功效!

      有证据!维生素D不仅可以防治骨骼病!

      1928年,德国化学家阿道夫·温道斯凭借对维生素D的一系列发现和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维生素D的研究不断深入,也出现了不少新发现。

      美国DREXEL大学分子医学博士、美国亚特兰大 Grady 健康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青岛双鲸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医药顾问柴雨力介绍,足量维生素D的补充,可用于多人群多类疾病的预防和辅助治疗,比如佝偻病、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软骨病,还有糖尿病、高血压、牛皮癣等一系列慢性病,甚至癌症、白血病等一系列恶性疾病。

      乍一听这些结论有些不可思议,但这些结论的确有一定的依据,比如维生素D可以通过抑制肾素分泌,减少血管紧张素,达到血压下降的目标。

      有研究证明,维生素D缺乏是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补充充足的维生素D,可降低70%的心肌梗死发生率。

      此外,维生素D还能10倍降低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维生素D3治疗1型糖尿病后糖化血红蛋白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

      关于维生素D3抗肿瘤的作用,柴博士介绍,维生素D3可有基因调控作用,可以预防降低多种癌症的发病率,可以增加钙黏素的合成,抑制癌细胞转移和扩散,降低癌症转移复发率。

      靠谱!维生素D防治佝偻病、骨质疏松!

      维生素D的在慢病、肿瘤等领域的药用价值在不断发掘,相信今后有更多的研究证据。不过在预防佝偻病、骨质疏松、骨关节炎、软骨病等领域,维生素D的效用一直以来都毋庸置疑。

      国家卫生监管部门的多份规范性指导文件中明确要求,婴幼儿、孕妇、中老年人必须补充维生素D,甚至明确的规定了补充的时间、剂量等。

      如妊娠后期为秋冬季的妇女宜适当补充维生素D400-1000国际单位每天。正常情况下,母乳喂养者每天需要补充400-800个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

      对于新生儿,婴儿从出生开始应当在医生指导下每天补充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而高危人群,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出生后即应该每天补充维生素D 800-1000国际单位。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发布的2017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指出,充足的维生素D可增加肠钙吸收、促进骨骼矿化、保持肌力、改善平衡能力和降低跌倒风险。维生素D不足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加骨吸收,从而引起或加重骨质疏松症。

      维生素D用于骨质疏松症防治时,剂量可为800~1200 IU/d,对于老年人等维生素D缺乏高危人群,建议酌情检测血清25OHD水平,以了解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指导维生素D的补充。

      柴博士提醒,由于工作生活压力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年轻人也有必要关注自己是否缺乏维生素D,如果不足,就有必要补充。简单的抽血检查就可以直观看出自己是否缺乏维生素D。

      补充维生素D产品,选择靠谱的品牌是关键。双鲸药业的悦而维生素D采用进口原料,高纯度萃取,计量精准,吸收快,安全无刺激,是业内公认的“联合用药第一品牌”,能够满足全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为消费顾客带来健康福音。

  •   儿童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血液科的常见病,因起病突然,病人以皮肤出血点、淤斑、鼻腔出血、牙龈渗血等为突出表现。大夫往往使用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静脉丙种球蛋白、环孢菌素A,甚至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控制病情。但是,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不例外。

      一些生物因素(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化学因素(如某些药物、苯)等作用于肌体,导致肌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或其他破坏血小板的机制,使血小板迅速被破坏,血液循环中血小板减少,正常止血功能遭到破坏,容易发生出血和出血不易止住。大宗病例观察表明,儿童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初起病时给予适当的对症处理,如常规量糖皮质激素、清热解毒中药,严密观察,经过4—12周,80%的儿童能自愈。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的应用能使血小板破坏减少,血小板量迅速提升,但这并不是肌体免疫功能恢复正常的结果,而是肌体整个免疫系统被抑制的结果。当这些药的药理作用时间结束后,肌体的免疫功能并未恢复正常,仍然破坏自身血小板,血小板量还会降下来。环孢菌素A、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也大致如此。以上药物大剂量的、长疗程的应用于免疫系统及其他器官、用在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身上,其产生的远期影响是很难预料的。

      近几年临床观察发现,现在儿童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转为慢性的较前增多。这就意味着其中大部分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将长期生活在血小板减少引起的痛苦之中。由急性转为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原因不能说与当初的过度治疗不无关系,另外一些与上述药物相关的其他并发症也很多,如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引起高血压、糖尿病、股骨头坏死等,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可诱发染色体畸变,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有传播病毒的危险。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儿童免疫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免疫功能还在完善阶段。在此阶段,给以强烈的或长期的免疫抑制治疗是不合适的。肌体在免疫抑制下,去协调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免疫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并达到正常的平衡状态,是很难想象的。对儿童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大剂量或长疗程的免疫抑制治疗应慎之又慎,对待这样一个大部分能自愈的疾病切不可治疗过度。

  • 头孢类抗生素,由于其抗菌谱广、抗菌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抗感染领域得到广泛使用,也是上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最常用药。

     

    头孢类药物分类

     

    头孢类药物目前常用的有四代,其代表药物分别有:

     

    1、 第一代头孢菌素代表药物:

     

    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氨苄。

     

    2、 第二代头孢菌素代表药物:

     

    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丙烯。

     

    3、 第三代头孢菌素代表药物:

     

    头孢克肟、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

     

    4、 第四代头孢菌素代表药物:

     

    头孢匹罗、头孢吡肟

     

     

     

    头孢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

     

    相同点:毒性较低,存在过敏反应多为轻度如:皮疹、荨麻疹。但与青霉素类药物存在交叉过敏现象。口服偶见胃肠道反应,静脉给药可发生静脉炎。大剂量使用头孢类药物可发生头晕、头痛及可逆性中毒性精神系统反应。

     

    不同点:一、二代头孢类药物肾毒性相对较大,且一代头孢类药物大于二代头孢类药物,三、四代头孢类药物几乎无肾毒性。一、二代头孢类药物抗菌谱较小,一般不会发生二重感染,而三、四代头孢类药物抗菌谱广,使用不当可造成二重感染。头孢孟多与头孢哌酮还可引起低凝血原症或血小板减少从而导致严重出血。

     

      
    头孢类药物用于儿童,应注意以下三点:

     

    1.有适应症才能使用,一定要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

     

    抗生素应用必须要有严格的适应症,专业说法就是: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生素,如何诊断呢,需要专业的儿科医生根据相关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因此家长自行使用抗生素是错误的如果医生诊断为细菌感染,也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千万不可过量,因为宝宝的器官发育不成熟,对药物的代谢解毒功能尚不完善,过大剂量可能会带来肝脏或肾毒性。

     

    2.头孢类使用疗程要足量,不可自行停药

     

    抗生素使用一定要足量,否则达不到疗效,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减量或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同时,抗生素使用时间上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足够疗程,比如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需要在症状消失后再服用3-4天巩固。如果过早减量或停药,会导致细菌对抗生素耐药可能。

     

    3.不能妖魔化抗生素,该用时却拒绝使用抗生素

     

    有一些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对儿童毒性较大,说明书也规定儿童禁用,家长应该让宝宝远离它们。但头孢类、青霉素类、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在诊断为细菌感染的前提下,是可以用于婴幼儿甚至新生儿的。如果儿科医生根据宝宝的症状、化验检查等诊断认为细菌感染明确,家长们不必害怕使用抗生素,因为细菌感染不通过抗生素来遏制,宝宝病情会有加重可能的。

     

     

    综上所述:头孢菌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细菌药物优点众多,但一定要在有明确指针情况下用药,最好在专业人士(医师、药师)指导下用药方可保障治疗效果,降低用药错误事件发生率。

     

    参考资料:

    《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 问这个问题,永远都不过时。这也是好多已婚女性朋友非常关心的问题。

     

    前几天有一位朋友也是问了同样的问题,这位朋友准备怀孕,又担心对胎儿不好,应该什么时候打?打了又该多久之后才能怀孕?生完了孩子再打对哺乳有没有影响?这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这里一次性的给大家说清楚了,本篇文章建议需要的朋友收藏。

     

    宫颈癌疫苗,一种能够预防由特定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宫颈癌发病的疫苗。

     

    首先,注射年龄

     

    经常被问到注射年龄的问题,目前二价、四价、九价都有特定人群的适用年龄,大陆地区批准的年龄以及免疫程序等信息参见下图。

     

     

    以前,二价的年龄段就到25岁,和目前的九价差不多,这就给人造成了一种印象,仿佛结了婚就不能再打宫颈癌疫苗了,其实不是。结婚与否,最关键的问题是有没有性行为,考虑的是女性粘膜损伤和被男性携带传染的可能性问题。如果对象不携带,那么结了婚也是可以打的。如果和多名男性有性关系,那么被携带者感染的可能性就很大。如果女性已经携带或感染了特定HPV病毒,那么再想通过注射疫苗获得保护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其次,怀孕前还是生娃后?

     

    虽然说就目前的安全性数据来看,这类疫苗安全性较好。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类疫苗没有生殖毒性的安全性数据,所以为了胎儿的健康,不能进行盲目的尝试。如果已经注射了HPV疫苗,那么根据人体代谢掉疫苗中这些病毒样颗粒及抗体产生情况,建议至少三个月后再授孕,最保守时间为6个月。

     

    如果很着急要孩子,那么可以先选择要孩子,等生完了孩子再打这个疫苗。哺乳期的研究数据是有的,这在说明书里也有体现。产生的抗体是不会随着乳汁分泌进入宝宝体内的,所以即使在哺乳期中,也是可以选择注射HPV疫苗的。

     

     

  • 我国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大约在30%左右,好发于中青年人群,尤其是女性群体,这其中95%都属于良性结节,只有5%左右是恶性的。虽然儿童不是甲状腺结节的高发群体,但是在儿童患者中,良性与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比例却与成年人是截然相反的。

     

    儿童甲状腺结节比成年人要少见,发病率仅为1.5%-1.8%左右,但与之相比的恶性比例却高达25%-26.4%,是成人的5倍之多,这也就意味着,发现甲状腺结节时它可能已经是甲状腺癌了。而且儿童甲状腺癌更容易发生转移,远处转移率高达20%,而成人患者仅为2%。

     

    所以,临床遇到儿童甲状腺内结节时,应考虑癌的可能性,尤其是单发结节在短期内迅速增大或伴有颈淋巴结肿大者更有较大可能性[1]

     

     

    分化型甲状腺癌

     

    在甲状腺癌中尤以分化型甲状腺癌最为常见,约占全部甲状腺癌的85%-90%左右,它又可以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滤泡癌。

     

    甲状腺乳头状癌特点: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但其肿瘤的恶性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以腺内扩散和局部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但也可能转移至骨、肺。

     

    甲状腺滤泡癌特点:恶性程度高于乳头状癌,通过血循环向肺和骨骼等远处转移,也可转移至淋巴结。单纯的滤泡癌较为少见,多数是与乳头状癌夹杂成为混合型。

     

    大多数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预后是比较理想的,甚至可以达到治愈,因为这两种甲状腺癌的癌细胞与正常的甲状腺组织细胞相似度很高,不但生长速度较慢,且不易出现远处转移,所以10年的生存率可达90%以上。

     

     

    那么,哪些甲状腺结节的儿童更容易发展成为甲状腺癌呢?

     

    1、 曾有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史;

    2、男性。在儿童时期,男孩的患病比例远远高于成年男性的患病率,儿童期男女患者比例为1:1.5;

    3、严重良性甲状腺疾病史,如先天性甲低、甲亢、桥本甲状腺炎等;

    4、全身放射治疗史;

    5、年龄小于10岁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高危因素[2]

    6、甲状腺癌家族史,多发内分泌腺瘤综合征家族史。

     

    所以建议甲状腺瘤的高危儿童应每年进行健康体检,如果在体检中发现了可触及的结节、淋巴结肿大或甲状腺不对称等症状,则应做进一步的检查,尽早排除隐患,不要等到有不舒服的表现或甲状腺肿大后再去检查,儿童本身对疾病的反应就不那么明显,容易忽视,往往出现严重问题了再去检查,可能已经晚了,错过了更佳的治疗时期。

     

    参考文献
    [1]周杏仁,冯懿正.儿童甲状腺癌特征及其诊疗方法探讨[J].实用肿瘤杂志,1996(02)
    [2]Alessandri AJ,Goddard KJ,Blair GK,et al.Age is the major de-terminant of recurrence in pediatric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J].Med Pediatr Oncol,2000,35(1):3541-3546.
  •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如果就医时查明是细菌感染,一般都需要用抗生素治疗,一定要听医生的建议,谨遵医嘱服用,不能滥用也不能执意抗拒。


    但对于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用抗生素很可能无效,这是由于90%以上的感冒由病毒感染引起,而抗生素是针对细菌感染的,并不能杀灭病毒。


    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对出现症状48小时内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有效,对普通感冒无特效,所以宝宝感冒时良好饮食、休息与调护才是关键。


    另外,如果是针对上下呼吸道受刺激引起的咳嗽,医生可能会建议做雾化。

     


    做雾化的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如果自己在家做雾化,雾化用药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加药前和做完雾化后都要洗手,雾化吸入半小时前不要进食,以防雾化吸入过程中气雾刺激呼吸道引起呕吐,吸入液的温度要接近人体温度,特别是冬季,要先把吸入液放置在温暖处缓一缓,避免冷刺激导致咳嗽加剧,吸入时间不宜过长,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药物浓度发生变化,影响最终的效果。


    最后讲一下日常预防措施:

     

    治疗方法再多都是“事后补救”的对策,治疗不如预防,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一些细节,减少孩子生病的次数与机会,不仅孩子少遭罪,大人也跟着轻松不少。

     

    • 勤洗手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饭前便后、玩耍睡觉前后都要洗手,并且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爱吃手的坏习惯,这也会增加孩子生病的风险。
    • 如果家中有大人生病,尽量戴口罩:防止飞沫的传播,孩子免疫力弱,很容易中招,在给孩子准备食物前也要记得洗手。尽量少要去人多不通风的地方,家中记得每天开窗通风并保持一定的湿度,尽量每天都带孩子进行一些适量的户外运动,例如:爬山、小跑等,增强体质,才能更好的抵抗各种病原体。
    • 让宝宝远离二手烟,香烟的危害就不再赘述了
    • 按时接种疫苗,尤其是流感疫苗:虽然打流感疫苗只能防止某种流行性感冒,并不能预防所有的感冒,并且打流感疫苗对特定性病毒的保护率约70%~90%,尤其是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对于蛋白质比较敏感的过敏性体质人群、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患有心脏肝肾脏病以及结核病的人群,还有孕妇以及6个月以下的婴儿,不适合打流感疫苗。但是既然研发了疫苗,对于某些致病率高、传染性强、对孩子健康威胁大的流感,能接种最好还是接种。


    注意:前面提到的抗病毒药「奥司他韦」会降低流感疫苗的效果。所以接种流感疫苗前两天到接种完疫苗两周,避免服用奥司他韦。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集体生活和生病都是不可避免的,孩子的免疫能力也是通过一次次和疾病的对抗而不断加强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的逐渐完善,他们的抵抗力也会越来越好的。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N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颅外实体瘤,占儿童恶性肿瘤的8%-10%。目前,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全身化疗和免疫治疗。其中能否安全有效地通过切除肿瘤是影响儿童生存期的重要因素。国外有报道低危该组神经母细胞瘤3年来开放手术率接近97%,术后的疗效较好。中危儿童采用手术和化疗相结合的方法也能获得良好的远期预后。高危儿童的治疗仍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局部切除是安全的,可以防止局部复发。然而,也有其他研究表明,肿瘤切除并没有实质性的生存益处。

    儿童NB的手术方法包括微创手术(MIS)和开放手术,其中MIS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目前它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儿科疾病,如阑尾切除术、胃底折叠术、肠切除吻合术和肾切除术。微创技术最早应用于儿童恶性肿瘤是在20世纪9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MIS逐渐在儿童恶性肿瘤患者中流行起来。然而,MIS的适应症和治疗效果仍有争议。本荟萃分析旨在运用循证医学的原则评估MIS和开放手术治疗儿童N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仅供临床参考。

     

    分析方法

    在PubMed、ClinicalTrials、EMBASE、Cochranelibrary四个数据库中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搜索方法,搜索关键词为:腹腔镜、胸腔镜、微创、外科、NB。

    在删除重复、不相关、不合格文献后,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提取。采用NOS评价文献质量。NOS包括选择(4分)、可比性(2分)和暴露(3分),满分为9分,其中7分至9分为低风险(A级),4分至6分为中风险(B级),1分至3分为高风险(C级)。提取的内容:研究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作者、年份、文献来源和研究设计;纳入病例的基线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和体重;以及研究的样本量、干预方法、术前状态、结果指标和随访时间。术前检查包括是否化疗、放疗、术前骨髓移植、肿瘤直径、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国际神经母细胞瘤风险工作组分期等。预后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残留、并发症、复发、住院时间(LOHS)、1~5年生存率。

     

    图1:文献筛选图(来用于文献资料)

    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首先,对每个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检验标准P=.1)。如果P>1,I2<50%,多研究间异质性较小,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如果P>1,I2≥50%,则认为多研究间异质性较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如有必要,对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进行分组分析,观测指标效应用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来衡量,连续变量用均值差(MD)表示,二元变量用比数比(OR)值表示。计算综合效应的95%可信区间。当P≤0.05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分析

    文献检索结果与质量评价

    本研究共检索到552篇文献,其中PubMed199篇,EMBASE339篇,Cochrane9篇,临床试验0篇,参考文献2篇。排除重复研究353篇,阅读标题和摘要后排除研究179篇,阅读全文排除13篇研究,最终纳入本Mete分析的研究有7篇。所有研究均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迭代筛选的细节如图1所示。图2显示了7项研究的质量评估。

     

    图2:文献质量分析(图片来源于文献资料)

     

    纳入研究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7篇原始文献,共571名儿童,其中MIS组162名,开放手术组409名。所包括的研究的特点如图3所示。

     

    图3:纳入研究资料(来用于文献资料)

     

    荟萃分析结果

    临床评价指标:Meta分析统计包括肿瘤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LOHS、复发、MYCN等临床评价指标。

    肿瘤直径:共有三项研究报道了MIS组和开放组NB患儿的肿瘤直径。Meta分析结果显示,纳入研究之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00001,I2=98%),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联合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术前肿瘤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8.84,95%CI-48.12~10.43,P>0.05)。
    手术时间:共有6项研究报道了MIS组和开放组儿童NB的手术时间。Meta分析结果显示,纳入研究之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00001,I2=98%),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联合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1.7,95%CI-97.52~54.13,P>0.05)。
    术中出血:共有四项研究报告了MIS组和开放组NB患儿的术中出血。Meta分析结果显示,纳入研究之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00001,I2=92%),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综合统计分析表明,MIS组较开放组术中出血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2.72,95%CI-24.84~-0.61,P<0.05)。
    住院时间:总共有5项研究报道了MIS组和开放组中NB儿童的LOH。Meta分析结果显示,纳入研究之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00001,I2=98%),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联合统计分析显示,MIS组的LOHs明显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35,95%CI-5.55~-1.15,P<0.05)。
    复发:共有四项研究报道了MIS组和开放组NB患儿术后复发。Meta分析结果显示,纳入的研究之间没有统计学异质性(P=0.71,I2=0%),并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联合统计分析显示,MIS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20,95%CI0.05~0.76,P<0.05)。
    MYCN结果:共有3项研究报道了MIS组和开放组NB患儿MYCN的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纳入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4,I2=6%),并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联合统计分析显示,两组MYCN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2.27,95%CI0.56~9.18,P>0.05)。
    儿童年龄:总共有五项研究报告了MIS组和开放组NB患儿的年龄。Meta分析结果显示,纳入研究之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04<0.1,I2=64%),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联合统计分析显示,MIS组患儿年龄明显大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1.74,95%CI1.58~21.90,P=0.02<0.05)。

    结论与总结

    通过文献查询和荟萃分析,目前已有的证据表明,与开放手术相比,MIS治疗NB具有术中出血少、平均住院时间短、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但鉴于本次荟萃分析纳入的研究数量有限,且研究均为回顾性研究,上述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差和发表偏差,故文中数据尚需进一步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 儿童患肝癌是很少见的,每年只有100~150例左右。10万名14岁以下儿童中,约2~3名儿童患肝癌,男孩比女孩生病的概率高。儿童肝肿瘤属性、良性和恶性,常见肝癌有肝细胞癌和肝母细胞瘤两种。认识肝母细胞瘤和肝细胞癌。

     

     

    肝母细胞瘤通常发生在3岁以下的儿童身上,这个年龄层的肝癌儿童中有90%生病。肝母细胞瘤很少见,但早发现儿童体内有肝母细胞瘤,治疗后的存活率可大幅提高。

     

    肝细胞癌是成年人最常见的肝癌类型,从肝细胞开始成长。肝细胞癌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但青春期儿童患肝细胞癌比儿童更常见。

    儿童肝癌的原因。

    肝炎:一般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有关。

     

     

    遗传性疾病:低体重婴儿经常发生。此外,一些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会提高儿童患肝母细胞瘤的风险。

     

    贝克威斯-韦德曼症候群:该病的特征是肚脐膨胀、巨舌、巨体,是先天性过度成长的疾病,影响全身器官。

     

    息肉家族病史:这是肠胃罕见地遗传病。

     

    半身肥大:这是指身体一侧的全部或一侧中的某一部分,发育比另一侧快。

     

    儿童肝癌的症状:肝肿瘤越来越大,出现以下症状

     

    腹部有肿瘤或肿胀(可能会感到疼痛或无疼痛)。

     

    减轻体重。

     

    讨厌食物。

     

    恶心,呕吐。

     

    男生提前进入青春期(因肿瘤导致激素增多)。

    儿童肝癌的治疗。

    肝母细胞瘤比肝细胞癌更容易治疗,最好的方法是手术切除。如果肿瘤面积大,你的医生会先和化疗科医生商量,然后手术切除。如果可以手术,治疗成功率约为90%。此外,肝细胞癌对化学治疗反应差,治疗成功率低。如果肝癌情况不能手术,可以考虑如何治疗肝移植。

     

    肿瘤过大不能切除,经过3~4个月的化学治疗,肿瘤的大小仍然不能缩小,最好的办法是尽快进行肝移植。研究结果显示,儿童接受肝脏移植后,约有60%~80%的人,可以继续10年的生命。

     

    治疗儿童肝癌的副作用。

     

    治疗肝癌通常会产生副作用,在确定手术前,通知副作用和问题。副作用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身体不舒服,比如想吐,想吐。

     

    掉头发。

     

    感染、淤血、出血、疲劳和腹泻的风险增加。

     

    儿童年龄大后,可能会发生听力问题、肾病和心脏异常的副作用。孩子在未来,风险稍大,可能会患其他类型的癌症。有些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产生不同的副作用,所以必须随时监视健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报道显示,在1945年开始大规模生产青霉素后的2年内,患者开始出现对青霉素的耐药,自那时起,众多抗生素都出现了耐药性。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是主要原因。如果不加以管理, 预计到2050年将有近1000万死亡是由于耐药感染。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对癌症患者的诊疗会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感染在癌症患者中很常见,他们依赖有效的抗生素来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癌症患者抗生素治疗无效会增加败血症发生率、败血症相关死亡率和败血症相关诊疗费用。英国最近的一项研究称,46%的肿瘤科医生担心,由于耐药性感染的出现,化疗将变得困难。

     

    2021年9月21日,著名肿瘤学期刊《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影响因子:508.702)刊登了一篇文章,着重介绍了 抗生素耐药的ESKAPE病原体感染的管理和预防策略(ESKAPE是由数个细菌名称的首字母组成,包括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属)

     

    抗生素耐药与癌症患者的结局

    抗生素耐药对癌症患者有不利影响,因为癌症患者依赖抗生素来预防和治疗感染。随着现代癌症诊疗策略的成功,癌症患者的存活率有所提高,但目前的治疗方法仍然使得这些患者容易受到感染。Teillant等人的一项荟萃分析发现, 在化疗后感染中,26.8%的病原体对处方中的标准预防性抗生素方案存在耐药性

     

    多项研究表明,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对癌症患者的结局有广泛影响。Bodro等研究者报告说,与其他细菌病原体相比,耐抗生素的ESKAPE病原体感染的癌症患者,其菌血症(25% vs 9.7%)、转移性感染(8% vs 4%)和早期病死率(23% vs 11%)显著增加。与抗生素耐药性感染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 患者的合并症、先前的抗生素治疗、有导尿管和尿路感染源

     

    在109名接受化疗的血液肿瘤患者中,分析了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患者的30天总生存率。在由耐多药细菌(MDR)引起的感染患者中,生存率明显低于非MDR引起的感染患者。最近的许多研究支持 抗生素耐药与恶性血液肿瘤和实体瘤患者的不良结局存在相关性。在一家儿童三级医院开展的研究显示,2010年到2014年,在有血液恶性肿瘤且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患儿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感染相比碳青霉烯类敏感性感染,前者的菌血症持续时间更长(3.8天vs 1.7天)、入住ICU风险更高(44.4% vs 10.1%)、死亡率更高(33% vs 5.8%)。

     

    预防抗生素耐药的策略

    抗生素预防性使用是预防癌症患者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下发生感染和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常见做法。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下,患者很容易出现发热(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提示可能存在感染。癌症患者中,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死亡率可高达11%,在严重败血症情况下可高达50%。

     

    根据一些研究的结果, 预防性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可以减少发热、潜在感染、住院率和总死亡率。但这些益处必须与以下情况相平衡:接受长期抗生素的癌症患者有可能发生抗生素耐药性感染。既往使用过抗生素已被认为是一些癌症患者发生抗生素耐药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在肿瘤学领域, 对一些癌症患者使用喹诺酮类药物预防的总体使用策略或持续时间仍然存在争议,因为一些研究显示,其并未能降低总体死亡率,并增加了耐药感染的发生率。

     

    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的发生,为癌症患者或手术患者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提供了机会。美国癌症协会和NCCN为防止癌症患者感染提供了一些指导意见,包括教育患者和护理人员学习良好的日常实践,以防止感染的发生或早期发现感染。

     

    需要关注的另一个领域是认识到抗生素耐药性存在着地域差异。对抗生素的耐药经常起源于一个地区,然后扩散到其他地区。例如,1987年在欧洲发现了耐万古霉素肠球菌,10年内,它已经占据美国住院患者中血液感染相关肠球菌的25%以上。Arcilla等人在201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1847名来自荷兰的旅行者中,有34.3%的人在国际旅行期间感染了ESBL肠杆菌,并有在家庭中传播的例子。

     

    抗生素治疗所需的持续时间并不明确,在肿瘤学领域一直存在争议,导致抗生素疗程过长,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使用存在差异。应进行全面研究,制定明确的指南,确定抗生素的最佳使用时间,从而减少抗生素在肿瘤科的过度使用。例如,万古霉素就已被证明是不合适的经验性抗生物治疗处方。

     

    美国传染病协会发布的发热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指南指出, 不建议将万古霉素作为发热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初始抗生素治疗方案。此外,这些指南还强调了在没有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情况下停用万古霉素的重要性。

     

    当患者病情稳定或确定了致病菌后,应考虑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或停止使用。在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中,早期停止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已被证明是安全的,新出现的数据表明, 继续使用经验性抗生素直到中性粒细胞计数完全恢复是不必要的。在患有癌症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高风险患者中,抗生素降级和停药策略已被证明是可行的,可明显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管理

    抗生素管理是指以最佳剂量和持续时间选择最佳的抗生素治疗,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感染的最佳临床效果,同时尽可能减小毒性,且对后续耐药性的影响最小。

     

    抗生素管理对癌症患者和/或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尤为重要,这些人容易发生严重感染,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需接受多个疗程的抗生素治疗。这些患者最有可能从抗生素管理中受益,因为既往使用过抗生素是发生抗生素耐药性感染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如上所述,抗生素耐药性感染的癌症患者比抗生素敏感性感染的患者预后更差。Rosa等人评估了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抗生素管理相关的患者结局,特别是血液恶性肿瘤和实体瘤患者的死亡率。研究表明, 坚持抗生素管理与患者死亡率降低存在相关性。然而,根据Pillinger等人在2020年发表的综述,癌症患者群体经常被排除在抗生素管理的研究之外,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不同管理策略对这一患者群体的广泛影响。

     

    参考文献:

    CA Cancer J Clin. 2021 Sep 21. doi: 10.3322/caac.21697.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卢秀玲,毕业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在某知名医学网站担任医学总编辑,负责过肿瘤、心血管、内分泌等多个频道的内容产出。

  •  

    他在病房里失声痛哭,一边哭一边说,为什么……为什么……

     

    从未有一个时刻,眼泪可以这般肆虐,从未有一个时刻,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句话竟是那么苍白无力,很多时候,哭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对于他而言,哭,才能释放内心所有的恐慌,不安,绝望,脆弱。

     

    他问医生,为什么我会罹患淋巴瘤,我才只有30岁……

     

    事实上,他并非第一个淋巴瘤患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随着检测手段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淋巴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很多名人也不能幸免,比如罗京,李开复。

     

    1832年,淋巴瘤第一次被科学家发现,它也是最早被发现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33年后,Wilks以霍奇金命名这种疾病,所以医学上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总的来说,淋巴瘤来源于淋巴结和淋巴阻止,它的发生与免疫细胞的恶变有关。

     

    说到这,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个30岁的年轻人,为何会罹患这种恶性肿瘤?

     

    是遗传吗?虽然遗传因素占有重要地位,但年轻人并没有类似家族史。

     

    与压力有关吗?研究发现,脑力运动者可能罹患淋巴瘤的可能性更大,这与巨大的压力可能有一定关系,但这个年轻人,并没有任何压力,事实上,他家境优越,并不需要努力工作。

     

    与EB病毒感染有关吗?研究发现,在淋巴瘤患者的细胞中可以找到EB病毒,所以人们认为EB病毒与淋巴瘤的发病密切相关,但年轻人,并没有感染EB病毒的依据,在他病变的细胞中,医生也并未发现EB病毒的踪迹。

     

    但是,他却有着一种坚持了10年的习惯,长期染发,按照他的说法,他喜欢追求时尚,喜欢自己的头发颜色经常变来变去,让人惊讶的是,他平均每年染发次数高达6-8次。

     

    那么,染发与淋巴瘤的发生果真有关吗?

     

    事实上,染发剂一直被医学界认为是致癌原,因为里面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一瓶劣质染发剂,含有的致癌物质高达一百多种,而就算质量好的染发剂,致癌物也高达几十种,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你根本无法找到不含致癌物的染发剂。

     

    长期使用这些染发剂,致癌物会通过皮肤入侵身体,最先遭受影响的就是免疫系统,研究还发现,长期使用染发剂,主要导致的是淋巴瘤,还有一些血液系统疾病,比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等,这主要与染发剂中的化学试剂苯有关。

     

    医生说,现在年轻人染发的越来越多,很多中老年人也加入这个行列,但是他们并没意识到染发对身体带来的危害。

     

    正如被确诊淋巴瘤的年轻人,长期染发诱发了基因突变,而且他的淋巴瘤恶性程度更高,治疗效果更差,医学上治疗淋巴瘤主要的方法是放化疗,这是因为人体的淋巴组织是一个整体,不可能手术把所有的淋巴组织都切除,虽然放化疗能够治愈一部分淋巴瘤,但遗憾的是,每个人的效果也会不同。

     

    苦苦与疾病斗争了一年,年轻小伙终于还是病入膏肓,医生无奈地摇了摇头,为了减轻痛苦,爱子心切的父母,唯有最后的一个请求,看似残忍,却也无可奈何,两个老人跪求医生,给他打一针,安乐死。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