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那些年,被误解的辐射伤害

那些年,被误解的辐射伤害
发表人:京东健康

在家的时候,晚上玩完手机放在床头或枕头边上,总被爸妈“揪着耳朵”说晚上睡觉时手机要关机,不要放床头,因为有辐射,会致癌,真的是这样吗?那些年,被误解的辐射伤害你都知道多少呢?

 

 

什么是辐射?

 

辐射其实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一般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等能释放一定的放射性元素,产生电离辐射;生活中比较常接触到的太阳辐射、电磁辐射及热辐射等都属于非电离辐射。

 

对辐射的认知误区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手机、电脑等各种电子产品和电磁炉、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我们一边享受着这些工具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一边又很担心它们产生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不利影响。

 

但其实我们对于辐射的认知存在一些误区,从而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担忧。

 

WiFi路由器有辐射,睡觉一定要关?

如今互联网普及,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都逐渐离不开网络,路由器成为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这时有些人会担心Wi-Fi路由器有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不利影响。

 

 

Wi-Fi无线网络的无线路由器工作频率一般是2.4GHz到5GHz, 属于非电离辐射。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 (ICNIRP) 规定的辐射安全上限是10W/m2。

 

无线路由器在工作状态下产生的电磁辐射是很微弱的, 辐射瞬间最大值为0.2W/m2,不会损害人体健康;待机时辐射量更低,仅为0.01W/m2,睡觉时不关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1]

 

微波炉有辐射,加热食物时要远离?

微波炉加热食物方便、快捷,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微波炉辐射较强,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的说法,那么微波炉辐射到底有没有危害呢?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记者曾经请检验部门进行了检测,发现微波炉正常状态下的辐射值为278毫高斯,而低于833.3毫高斯的辐射值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还有的人担心微波泄露危害人体健康,实际上我国微波炉生产企业必须遵守《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微波炉, 包括组合型微波炉的特殊要求》和《家用和类似用途安全第一部分:通用要求》的标准,这些标准对微波泄露有着严格的要求,规定微波泄漏应不超过5mW/cm2,不会损害人体健康[2]。所以微波炉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有通讯基站的小区辐射大,不能住?

通信基站是是保障手机通信的必要基础设施,如果没有基站,手机也就没有办法正常使用。

 

虽然通信基站很重要,但仍有很多人认为它可以存在,但是不能建在自己家的附近,因为通信基站会产生很大的辐射影响身体健康。其实并不是这样。

 

我国通信基站电磁环境标准是周围功率密度小于40μW/cm2[3],远比欧盟450μW/cm2的标准更加严格;通信基站建立在基站塔上,基站塔的高度至少是20米,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程度与距离密切相关,其辐射量随着距离增加而下降,并且电磁波在穿透墙体时也会衰减,所以通信基站周围住户的健康不会受到影响。

 

绿植可以防辐射?

为了防辐射,很多人会选择在电脑旁放一盆绿植,但这只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产生电磁辐射的电磁波是一种直线行进的能量波,绿植并不能吸收这些能量波[4];而且大部分人一般会将绿植放在电脑旁而不是电脑的正前方,也无法抵挡辐射。所以绿植并不能防辐射。

 

我们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 电磁辐射是无处不在的, 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大部分辐射都是安全的,不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我们应科学看待辐射,不必过分担忧。

 

参考文献:
[1]陈竽秀.无线路由器也伤人?[J].环境,2013(09):74-76.
[2]黄智成.正确认识微波炉辐射[J].日用电器,2015(09):31-39.
[3]欧频,彭崇,刘庆云,俞添虹,岑旭,何贤文.移动通信基站电磁污染防治[J].大众科技,2016,18(07):41-42+45.
[4]陈晓琨.仙人掌能不能防辐射[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7(02):60.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射频辐射引起的损伤疾病介绍:
射频辐射引起的损伤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得了癌症基本上等于判了死刑。但是,在我们身边,确实有少数的癌症患者虽然未采取任何的治疗手段,却莫名其妙地不治而愈合,让人觉得不可思,当然,这种幸运儿的发生概率非常低,好比彩票中大奖,可以说是万里挑一,甚至是十万分之一的概率。

     

     

    有些人的癌症为什么会不治而愈?

     

    关于癌症不治而愈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有学者称之为恶性肿瘤消退现象,具体机制一直没有完全阐述清楚,大部分学者认为癌症不治而愈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1)癌症自身的惰性:

     

    有些癌症恶性程度就是低,真正称得上是懒惰的癌症,癌细胞扩散进展非常之慢,这样就能与人体共同存在。以甲状腺癌为例,癌细胞可能在患者体内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但是没有任何的进展,根据指南如果甲状腺癌小于5mm,没有高危因素,可以定期观察,不做任何的处理。这些幸运者,人们也会称之为不治而愈。

     

    2)良好的精神状态:

     

    恶劣的生活、工作环境,不良的生活行为和习惯,人际关系失和,以及长期的精神刺激等,均会造成机体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紊乱和变化,诱使细胞突变而发生癌症。相反,良好的心理情绪及应有的社会支持可起到调节机体平衡、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有利于癌症向好的方面转归,使癌症处于“自限状态”,甚至不治疗却自然愈合。

     

    3)免疫功能增强:

     

    机体在受到致病因子的侵扰时,可以通过应激反应来调节其免疫系统,从而使身体康复。原来被癌症折腾者,免疫功能必然低下,身体抵抗力差;通过再次感染疾病,新的致病因子使身体“拉响警报”,唤起应激反应,迫使机体接受战斗的洗礼,通过增强自身免疫功能,使原来所患癌症不治而愈。

     

    4)感染发热:

     

    一些癌症患者在得了疟疾、伤寒、肝炎、肺炎、丹毒后,出现了癌症自然愈合的现象。有不少自血病患者久治不愈,但罹患急性肝炎后白血病便不治而愈。日本学者认为感染发热之所以能促使癌症不治而愈的原因是:人体的免疫力增强;癌症营养供应发生障碍,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物理环境改变不利于癌细胞生长。

     

    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内分泌因素、放射线的因素、致癌因素的消失等也是癌症不治自愈的原因。不过,就目前而言,癌症不治自愈的原因错综复杂,还远没有得到共识。不过我们从癌症不治而愈的现象中得到这样一个启示:用任何抗癌手段医治癌症时,都要重视免疫功能的恢复和提高。

     

     

    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呢?

     

    1)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的情绪。

     

    这样可以促使体内分泌更多的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使免疫系统和各器官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大大地增强了人体免疫功能。

     

    2)应该注意补充营养,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对于癌症患者,食物要新鲜,而且动植物性食品兼顾,要清淡,避免辛辣刺激及煎炸食物,不要吸烟和饮酒。放疗或化疗的癌症患者,常常食欲不振,家属应精心制做美味的、患者喜爱的食物。此外,癌症患者应注意少吃多餐,食谱宜多样化。只要是患者能够消化吸收的食物,能补充营养,就可以食用。


    虽然癌症不治而愈的现象并不是很少见,但癌症患者千万不可寄希望于不治而愈,毕竟不治而愈的几率实在太低,好比我们总不能放弃工作和劳作,直接寄希望于买彩票获得收益,同样,对于癌症,应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规范治疗才是明智选择。当然,癌症不治而愈的现象也给人们有益的启迪:癌症在未来完全可能被根治的,也是可以预防的。

  • 创伤后患者在康复之后会长期存在一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这种病症被称为创伤性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头痛,神经过敏,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障碍,眩晕,失眠,疲劳等。但是从检查中看不出什么异常。若此组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且未见改善,则为脑外伤后综合征。此类患者多为轻、中度闭合性颅脑外伤,无严重神经功能障碍。

     

    误解1

    事实上,颅脑损伤后病人在康复期间,首先要做的是功能锻炼和康复。颅脑损伤病人的康复应从急性期延续到恢复期,甚至终生,有些颅脑损伤病人在康复期仍然卧床不能下地活动,在卧床期间,许多照顾病人的家人都“不敢动”,但是,长期卧床不仅会损害病人的皮肤完整性,还可能引起关节肌肉挛缩,使病人不能像正常人那样活动,所以,在康复期甚至卧床期间,都应该帮助病人进行系统而有效的肢体活动,为病人肢体功能的恢复奠定基础。

    误解2

    在头部受伤之后,头部出血想要被充分吸收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即使出院或症状消失了,也不能代表头部出血被完全吸收了,且出血很可能会复发。因此,建议在出院后的第1到3个月内,回医院复查恢复情况。

    误解3

    颅脑损伤后的恢复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我国大多数综合性医院、神经外科专科医院都在承担“治疗与护理”的职能,而颅脑损伤后的恢复往往进入“康复医学”的范畴,在颅脑损伤稳定后,病人应听取医生的意见,适时出院或转院,进行系统的康复和功能锻炼。由于一些交通事故引起的创伤,往往会因一些赔偿和赔偿责任等问题,病人及其家属在病情已稳定后可回家休养时迟迟不愿出院,而医院内环境比较复杂,各种细菌病毒多见,尤其是年老体弱并有其它疾病的病人,一旦出现肺炎等问题,反而得不偿失。

     

    误解4

    颅脑损伤后,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表现,如语言障碍、听觉障碍、肢体活动障碍、记忆力减退、失眠、易怒等,绝大多数后遗症都不能靠“养育”来改善,康复期家属在照顾病人的同时,应视情况尽量维持病人的社会属性,让病人尽其所能,鼓励病人参与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使病人在康复期能够干预创伤所致的心理障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儿童近视”一直是父母很担心的一个问题。现在大家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手机、电脑、iPad,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容易造成眼睛疲劳、视力下降。在电子产品中,潜伏这一种“隐形杀手”——高能短波蓝光。可怕的是,许多人并不了解“蓝光”。

    有害蓝光是指哪一个波段?

    自然界的可见光一共有7种颜色,七彩世界这个词就由此而来,更学术地说,蓝光指HEV光线(High-energy visible light),即高强度、高频(波长400-500nm)的蓝紫色可见光线,属于短波蓝光,该波长内的蓝光我们称之为有害蓝光。

     

    有害蓝光从哪里来?

    所有的光源,要想成为通用照明光源,都需要过人眼这一关。人眼最习惯的光照是太阳光,在比较其他照明光源时通常都以太阳光为比较对象,这也是测量光源显色指数的原理。

     

    从光谱图上可以看出不同时段太阳光在可见范围内基本是黑体辐射的连续谱,和此光谱越接近,人眼对颜色的感觉就越自然。

     

    作为自然光的三基色之一,蓝光是波长最短、频率最高的高能量光线,因而被广泛应用于LED技术中,来提升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品质。

    有害蓝光是如何伤眼的?

    LED有几种类型,目前常见的很多LED本身都是发出蓝光,然后通过荧光剂发出黄光,混合成白色光源,基于LED技术的数码产品显示屏会发出高能蓝光。

     

    LED虽然具有节能省电的优点,但其产生的高能蓝光可以穿透角膜和晶状体,直达眼底黄斑区,对眼球末端的黄斑区造成伤害。在这样的光照下,视网膜色素上皮毒性大大增加。

    蓝光伤害是否不可逆?

    高能蓝光的损害作用是一个连锁反应,先引起光敏感细胞死亡,再引起视网膜黄斑变性,继而导致视力逐渐下降甚至完全丧失,而这种伤害往往不可逆转,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2013年就研究则表明,LED光源照射会对视网膜造成永久性伤害。

     

    哪些人最需要防蓝光?

    科学家发现,蓝光对眼睛的危害程度因年龄而异,6-19岁为80%~90%,20-39岁为60%~70%,40-60岁约50%。

     

    而高能蓝光最有可能造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加重视网膜黄斑部疾病、导致白内障术后的眼底损伤、引发视觉模糊、导致视觉疲劳、引起CVS视疲劳综合征、引发眩光;除此之外,蓝光还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打扰睡眠,提高自身重大疾病的发生率。

    如何解决蓝光伤害?

    由于儿童及青少年正处于人类视觉系统发育的敏感期,相较成人更容易受到高能蓝光的伤害。

     

    家长需要严格把控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同时应该借助于防蓝光产品对其进行防护。0-2岁的儿童不宜使用电子数码产品,2-6岁以内的幼儿每次使用时间不应超过20分钟,一天累计以不超过1小时为宜。

     

     

    但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现在21世纪信息时代,孩子和青少年都无法避免接触屏幕来获取信息,如果无法从产品端解决蓝光危害的问题,“近视”将成为这一代孩子所付出的“时代价值”。

     

    目前市场上也出现号称可以保护视网膜的手机贴膜,防蓝光软件等,宣称可使眼睛轻松,看东西清楚,还“可过滤掉手机屏幕发出的散色短光波的干扰,使视网膜黄斑区的叶黄素免受蓝光的损害,因而有保护视网膜的作用”。请大家勿要盲目相信,这些大部分都是营销噱头。​​​​

  • 瘙痒,是一个特别常见的症状描述。大夫,我身上瘙痒,我头上瘙痒,我耳朵瘙痒,我眼睛瘙痒。好吧,每天都要听到这些话,所以皮肤病医生会解决瘙痒问题,基本上也就很成功了。很多疾病,都会引起瘙痒,不仅仅是皮肤病。所以面对瘙痒,皮肤科大夫有时候也是一脸懵懂。今天聊聊一个比较特殊的瘙痒。


    前一阵子我遇到一个患者,四十多岁的女性,北京郊区人。第一次找我看病,就是我外阴瘙痒不行,大夫快给我看看,不然就活不了了。我问她瘙痒多久了,她说十多年了。我就开玩笑说,十多年不是依然很好吗,怎么就突然活不下去了呢?很显然,这个患者不适合开玩笑。她很严肃的批评我,说我不是好大夫。 

     

     

    还好,她继续让我看病。外阴检查一点问题都没有,只是有点抓痕,没有别的毛病。我就问她什么时候瘙痒,她说在闲下来的时候,比如没有事干的时候就会瘙痒,如果忙起来就不会。我继续问她,瘙痒还会伴有疼痛吗?她的回答是肯定的,确实伴有疼痛。我就问她以前怎么看的,发现她基本上把北京大医院看了一个遍,所有能喊上名字的大夫都找过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我说开点中药外洗吧。她说可以。只是在开完药的时候来问题了,她不知道该如何去弄下面的流程。其实相当简单,就是普通的煎药。但是我教了她四五次,依然没有记住。这时候我就仔细打量这个患者,从她行为和表达上,看出这个患者有点问题。

     

    精神性皮肤病,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有学者统计过,说三分之一的皮肤病患者,都多少有点精神性皮肤症状。有些女性,比如上面这个患者,她老觉得自己外阴瘙痒或者疼痛,但真正检查一点问题都没有。这种患者有点小固执,所以会找很多医生去看病,但是效果很不好。用好多中药,没有任何改善的迹象。

     

    有一种很典型的精神性皮肤病,就是一些患者总会觉得自己的皮肤上有虫子。她们能感觉到虫子在自己背上爬行,还会觉得很瘙痒。但是真正去找虫子,压根都没有。让皮肤科大夫去治疗,根本没有效果。这时候可以建议去精神科治疗,但是患者除外觉得自己身上有虫子之外,别的没有任何精神症状,所以专科大夫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回到上面这个患者。我知道她问题所在之后,肯定的告诉她,我开的药用上去百分之百会好,如果方法恰当的话。显然,我吹牛,但是面对这样的患者如果不肯定点,她不会相信的。果不其然,第二次复诊时候,好了很多。其实我用的药物很简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文章首发于 | 胡大一大夫公众号

     

    心绞痛的“痛”误导了很多患者

     

    最近在人民医院门诊遇见一位中年男性患者,自述毫无不适,陪妻子看病时,也顺便做了体检,包括冠状动脉CT,发现3支冠状动脉都有不同程度狭窄(60%-85%),医院当即建议做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说这是生命的保障,不做随时可能发生心脏意外。患者要求给段时间考虑考虑。此后,每天开始出现胸部和后背疼痛,为持续性,长达数小时甚至数日,运动时反而消失。原本睡眠好,体检后开始出现睡眠障碍。

     

     

    大家读过说说心绞痛(1)所介绍的心绞痛的特点,患者表述的症状肯定不是心绞痛,而是意外发现了冠状动脉病变,对做不做支架,心中十分不安和纠结,“虑病”导致的“躯体症状”。这就是我讲的病(变)与症(状)分离。

     

    当时我给他做了运动心电图,患者运动到心率150次/分时,出现了心电图II 、III 、aVF和V4-5-6的水平下降,并出现胸骨后的紧缩感。医生及时终止了运动试验。我告诉患者这种感觉就是心绞痛。患者却困惑的反问我,没感觉到“疼”啊?就是胸部发紧。

     

    我给他解释,心绞痛是从拉丁文译过来的。心绞痛的症状特征不是刀割针扎样锐利疼痛,正是患者感受到的这些紧缩感、压迫感。

     

    这时患者和妻子共同回忆起,两年前有一次下雨,没带雨具,急跑回家途中,发生过与这次运动试验一模一样的症状,但不是疼痛,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心绞痛。平时生活、工作中再没有过那次急跑的运动量,以后未发生过类似症状。

     

    患者为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我为患者认真解释了不必要做支架,应放松心情。患者不吸烟。告诉他坚持用他汀,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1.8mmol/l以下。要坚持用药,用阿司匹林,并用 β-受体阻滞剂和硝酸酯类药物。建议做心脏康复。

     

    这个患者实际有两种心脏不适。一种是真的劳力型心绞痛;另一种是焦虑(“虑病”“虑支架”)导致的躯体症状。

     

    这种稳定的冠心病,支架并不延长寿命,没有必要。

     

    病(变)与症(状)分离的案例

     

    一位60岁女性患者,有高血压多年,血压控制良好,无糖尿病,血脂无明显异常。体检做冠状动脉CT,三支血管都有不同程度临界病变。患者平时从无症状,运动中也从无不适。就诊医院未做运动试验评估,直接让患者做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结果:前降支中端狭窄80%,右冠状动脉近段60%狭窄,左回旋支狭窄85%(患者说术中医生谈知情时告知狭窄90%,装了一个支架)。

     

    支架术后患者“从无一天舒服过”,胸闷,胸痛,后背痛,全身乏力,易出汗,心悸,近期出现“心脏痒痒”的“奇怪感觉”,睡眠越来越差,无论左侧、右侧卧位,还是平卧,总感胸部不适。

     

     

    无症状的一个血管远端放那个支架有意义么?为什么不事先做下运动试验评估呢?这是一个完全不必要的支架。给患者带来的严重焦虑所致的十分泛化多样的躯体症状。患者还感到在导管室医生说的和后来打印报告的血管狭窄程度不一致,对此心里也很有意见。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电视剧中常常看到有人激动时呼吸急促,不得不掏出口喷剂缓解症状,一旦没带药呼吸就会越发困难,甚至面临生命危险……经过其他角色解释,原来这个人患了哮喘。

     

    哮喘一定会喘吗?为什么有的人只是咳嗽,医生也说这不是感冒而是哮喘呢?

     

    困扰上亿人的哮喘,究竟是什么?

     

    哮喘

     

    哮喘又叫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慢性气道疾病,主要特征就是气道会出现慢性炎症反应。

     

    在临床上表现的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等。哮喘一般会在夜晚或者凌晨发作症状、加重病情,大多数患者都可以自行缓解或通过治疗缓解。

     

    注:健康支气管(左)和哮喘发作时支气管(右)

     

    从发病机制上观察,哮喘是由于外界或人体内部存在的某种过敏原,所引起的支气管高度敏感性的疾病。

     

    发病过程一般是由支气管对刺激物产生的过度敏感反应,导致支气管发生大范围的痉挛或者转变成狭窄状态,进而导致带有咆哮音的呼吸困难。

     

    通常情况下,哮喘病的发病时间为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经过药物治疗逐渐好转。但是,严重情况的哮喘会持续数日,甚至数周,更有甚者,会在一天之内发病数次不止,令病患痛苦不已。

     

    不喘就不是哮喘吗?

     

    胸闷气短

     

    当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的情况,患者必须起身端坐,平躺就会导致喘气声音变大,加重病情。

     

     

    面对这种情况,静坐等十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之内症状会逐渐消退,病症就会得到缓解。

     

    咳嗽咳痰

     

    当支气管黏膜受到了刺激,便会出现咳嗽咳痰的症状。

     

    患者先是受到刺激后干咳不已,随着病情加重,便会出现大量脓性分泌物,显现出咳痰症状,此时一定要多加注意,稍有不慎会加重窒息的风险。

     

    疼痛无力

     

    因为呼吸肌疲劳,病情严重的患者呼吸过程中会出现严重的胸部疼痛。

     

    此外,部分幼儿和老人在病情严重阶段还会出现头晕头疼、发烧呕吐、无力嗜睡,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哮喘是遗传病,无法预防?

     

    影响哮喘的发病机制有很多,比如遗传因素、季节因素、年龄因素、环境因素等等。经研究,在父母患有哮喘的情况下,子女的哮喘病发病率的确会高一些。

     

    但据调查发现,很多成人哮喘病症在儿童时期就会显现出来。所以当家长看到儿童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症状后,需及时找医生问诊,早发现、早治疗,就会将病症从小加以控制,将会极大降低成年后哮喘发病的概率。

     

     

    此外,通过长期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与抗病能力,也会将哮喘得到控制。

     

    因此,对于有哮喘遗传可能性的孩子,家长朋友们不需要过度忧虑,虽然哮喘病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是做到及时预防,孩子也会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哮喘药有激素,最好少用药?

     

    很多人听到「激素」二字就将它与「危险」联系在了一起,认为激素的副作用有很多,对身体伤害很大,容易产生依赖,所以不能用激素治疗哮喘。

     

     

    但是,哮喘本质是气道炎症,而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此病最有效的药物,经专家研究以及临床用药得出:激素吸入是目前治疗哮喘的首选疗法,而且通过激素吸入的方式,药物吸入量仅为0.1%,副作用极小。

     

    因此,一定要对药物有正确的看待态度,理性用药,遵循医嘱。

     

    感觉「治好了」能停药吗?

     

    部分患者看到自己症状缓解后就不再继续用药,结果导致病情不断反复并出现了加重倾向。

     

    因此,哮喘用药一定要遵循医嘱,按照病情评估、治疗和检测这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停药,切不可操之过急。

     

    如何减少哮喘发病?

     

    1. 不抽烟、不喝酒:香烟和酒精都会对咽喉部位产生刺激,进而导致咳嗽,严重会诱发哮喘发作,甚至加重病情。

     

    2. 稳定情绪:减少出现生气、发火等情绪激动的情况。

     

    3. 保持室内清洁:对居住的房屋、被单被罩、贴身衣物等定期清洗、及时更换。

     

    4. 室内多通风:让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呼吸通畅,秋冬气节还可以放加湿器,避免空气过于干燥。

     

    5. 佩戴口罩:外出尽量佩戴口罩,注意环境中的粉尘物质。

     

    6. 运动:可以通过一些中低强度的运动,如慢跑、散步等,强身健体,增强身体抵抗力。

     

    7. 定期检查:遵循医嘱,按照要求定期检查,及时了解病情并加以控制。

  • 急性放射性脑病主要是辐射引起组织炎性反应导致血-脑屏障改变而产生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神经组织对于放射损害的抵抗相对较强。脑或脊髓的放射性坏死多数是由于放射性血管病。血管壁增厚和血栓形成,继发缺血性或出血性坏死。早期延缓性放射性脊髓病为脱髓鞘性变和少支胶质细胞增生。晚期延缓性颅神经与周围神经放射病为神经纤维变性与神经丛缺血。

     


    神经系统的放射性损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急性放射性脑病主要是辐射引起组织炎性反应导致血-脑屏障改变而产生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神经组织对于放射损害的抵抗相对较强。脑或脊髓的放射性坏死多数是由于放射性血管病。血管壁增厚和血栓形成,继发缺血性或出血性坏死。早期延缓性放射性脊髓病为脱髓鞘性变和少支胶质细胞增生。晚期延缓性颅神经与周围神经放射病为神经纤维变性与神经丛缺血。

     

    神经系统的放射性损伤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有超剂量放射史,一定潜伏期后发病、病变部位和症状与放射源照射部位一致。具体如下:

     

    1.原发性损伤

     

    (1)脑:1-2天内发病,表现为急性脑病的症状。6-16周发病,表现为嗜睡、局灶体征。数月-数年,表现为痴呆、局灶体征。

     

    (2)脊髓:6-16周发病,表现为Lhermitte's征(即低头时,出现从颈部沿着背部脊椎向下肢或四肢放射性的触电感,头复位时,症状消失;屈颈动作愈迅速有力,触电感亦愈强烈,如屈颈动作缓慢,触电感则较轻微)。数月-数年,表现为横贯性脊髓病。

     

    (3)周围神经:数月-数年发病,表现为瘫痪、感觉缺失。

     

    2.继发性损伤

     

     

    (1)多部位损伤:表现为脑、颅,和或周围神经鞘瘤。

     

     
    (2)动脉(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脑梗塞。

     

    (3)内分泌器官:表现为代谢性疾病。

  • 一位30岁的女性,因耳聋十几年余来就诊,医生检查发现她的右耳鼓膜陈旧性大穿孔、右耳轻中度损伤。医生追问得知患者儿时有次耳朵里流水,不痛不痒,流了几天就好了,之后未注意,只有遗留的右耳听力不是太灵光。

     

    可以肯定的是,她儿时得过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迁延不愈,发展成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导致的鼓膜大穿孔。另一例是一个三岁的娃娃,以耳痛一天就诊,自述有感冒病史,孩子昨日起经常摸耳朵,嘴里喊着疼,遂来耳鼻喉科就诊,检查耳内镜示双耳鼓膜呈琥珀色,鼓室图大致呈一直线,诊断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中耳炎患者在生活中很常见的,下面我简单的从以下几方面给大家叙述一下。

     

    中耳炎分为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和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如若耳部炎症在6-8周之后都没有得到控制,则急性转为慢性。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中耳炎,它的发生,都与咽鼓管的功能障碍有极大的关系,咽鼓管是连接鼻咽部与中耳的管道,长期的鼻咽部炎症刺激都会阻塞咽鼓管,使中耳形成负压,产生积液。再者就是中耳黏膜的炎症,使中耳产生积液。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症状是听力下降、耳闷胀感、自听增强(即感觉自己在自己耳朵边上说话)有的出现耳鸣,几乎无全身症状。耳内镜可见到液平,通过鼓膜穿刺抽出积液可确诊,在抽出积液后,可加以药物辅助治疗;同时改善咽鼓管功能,比如做咽鼓管吹张;积极治疗鼻咽部症状等。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选择鼓膜置管术,即在鼓膜放置一引流管,使中耳呈正压,促进分泌物的排出。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全身症状明显,一般是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引起的,出现发热、耳痛难忍、鼓膜穿孔脓液流出后疼痛缓解等,检查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增多,耳内镜示鼓膜色红或者鼓室积液,首选抗生素输液治疗。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没有治愈转化成的,表现常见的是上面第一个女性案例,以陈旧性穿孔和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改善中耳的引流是治愈的主要原则。就听力下降,在评估中耳结构损坏程度的基础上,可进行鼓膜修补术。

     

    仍有一些比较复杂严重的中耳炎表现,笔者就不一一细述,如果出现上面说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 民以食为天,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越过的一道沟,那有多少人在沟里栽了跟头,有些谣言可以是以假乱真,大家都分不清楚,今天就给大家辟谣几个常见的谣言,别再被欺骗了!

    葡萄的白霜是因为农药的残留吗?

    葡萄相信是大家最喜欢吃的水果之一,酸甜可口,非常的好吃。但是每当葡萄上市的时候,人们总会有一个这样的问题,葡萄上有一层白色的霜,用手一擦就可以擦掉,许多坏心思的人就会造谣说是农药残留,这是无稽之谈。

     

    事实是葡萄的表面有白霜是天然生成的天然蜡质,而且它是无毒无害的。况且好多水果上面都有这样一层白霜,像是蓝莓李子冬瓜等等,都是纯天然的,可以放心大胆的享用美食。

     

    实际上农药残留都是一些微量物质,一般靠我们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所以一般在果蔬表面的白霜,我们能肉眼很清楚的看到的不可能是农药。

     

    柴鸡蛋更健康?

    平时看望长辈总会在小商店买一点所谓的“柴鸡蛋”,想要让长辈更有营养,吃起来对身体健康有更大的好处。其实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柴鸡蛋也好土鸡蛋也罢,都不会比普通笼养的鸡蛋更有营养。

     

    而且,现在科技水平不断上升,在标准化车间生产养殖场里,环境和卫生都能得到严格的把控,就算是这样也难免有食品安全的风险;再想想完全没有监管把控的土鸡,每天吃的无法保证,有可能被致病菌感染,被环境污染的风险几率会非常高,这样所产下的蛋反而更不安全。

    红皮的鸡蛋更营养?

    其实我们鸡蛋没有那么多幺蛾子,蛋壳的颜色也不会跟鸡蛋的营养价值挂钩。

     

    蛋壳中含有颜色是因为它有三种色素组合而成,分别是原卟啉、胆绿素、以及胆绿素的金属螯合物。这三种色素就类似于色彩三元素,像是我们画彩色水粉画,调和的比例不一样画出来的画的颜色自然不一样。那什么控制它们三种元素呢?完全是基因来调控,就是说蛋壳颜色和鸡的品种有关系。就像是我们的三种肤色的人一样,难道黑肤色白肤色黄肤色的宝宝还分健康不健康,哪个更健康这样一说吗?所以啊大家以后挑鸡蛋不要那么费事了,只要是正规的鸡蛋,都是最健康的鸡蛋,千万别有“歧视”哦。

     

  • 2018年10月29日上午9点31分,导演哈文发布微博,“在美国,经过17个月抗癌治疗,2018年10月25日凌晨5点20分,永失我爱……”早上起来看到这个新闻后,想必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感到非常吃惊,因为之前并没有李咏患病的消息,而且他真的还很年轻,才刚刚50岁。李咏的离开让我们感受到了癌症面前生命是多么的脆弱,也再一次警醒我们——癌症永远不会嫌你年轻!
     
    • 歌手姚贝娜因乳腺癌病逝时,年仅33岁;
     
    • 香港歌坛巨星梅艳芳因宫颈癌去世,年仅40岁;
     
    • 央视主持人罗京因淋巴瘤医治无效去世,年仅48岁;
     
    • 还有上个月歌手臧天朔、相声大师师胜杰因肝癌去世,分别享年54岁和66岁...
     

     

    癌症就像恶魔一样,夺走了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在所有的疾病中,它堪称最凶猛的杀手。虽经过几十年的科研和临床努力,但癌症仍然是当今医学无法攻克的一道难题。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容易患癌?


    还记的《超级演说家》节目上一位26岁的白领演说家周西,她说:“我永远想不到我和癌症有一丝一毫的关系,我有喜欢的工作,有爱我的亲人,但我好像永远放也不下我的手机,关不掉我的电脑,丢不了我的工作......”忙!是现代城市人所有的“通病”,忙的没有时间给自己准备一顿丰盛的早餐,忙的没有时间去健身房,忙的深夜12点还在加班写方案......殊不知就是因为这些“忙”增加了患癌的风险。
     
    1. 不良的饮食习惯
     
     都说病从口入,饮食习惯也和肿瘤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约有30%恶性肿瘤是由于不良饮食和营养不均衡导致。年轻人钟情于吃油炸、烧烤、烟熏、腌制等食品,吃肉多,吃蔬菜水果少及饮食不规律,均可促使年轻人易患消化道肿瘤、膀胱癌等。
     
    2. 肥胖或超重,少运动 
     
    都说新时代的女性能“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但我想问一句有多少年轻人能在周末的清晨早起给自己准备一顿营养可口的早餐?还不是中午11点左右一顿外卖,早中饭一起解决。快餐、聚餐是大家日常饮食的常态,这就导致过多的摄入高脂、高热量食物,再加上平常工作繁忙,长期静坐,体力活动少,导致超重或肥胖越来越常见,殊不知“肥胖是癌症的病因”。
     
    3. 不规律作息,日夜颠倒
     
    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把熬夜定义为2A类致癌因素,这个级别和油炸食物是同一等级的。研究显示成年人每天需保证7~9小时的睡眠才能保证第二天精力充沛的工作,长期的睡眠不足会让人变得情绪变得烦躁易怒,无法控制;基本代谢率下降;大脑认知功能受到损害;皮肤变得干燥、暗淡等。也许短期的熬夜你并不能感觉到身体发生什么,但长期以往可能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用身体做资本,在不断的透支健康,实在不应该。

     


     
    虽说癌症可怕,但所幸的是,约40%的癌症可以预防的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在父母的朋友圈里看到这样的推文:“胃癌的‘免死金牌’是大蒜,肝癌的‘免死金牌’是蘑菇,胰腺癌的‘免死金牌’是菜花,肺癌的‘免死金牌’是菠菜……转发一次救人无数!”这很明显有点夸大其说,一道菜就是一块免死金牌,哪有那么神奇。不过通过膳食调整来预防癌症,也是癌症防治中的重要一环,但这种说法未免太绝对了,光靠某种食物来预防癌症是不现实的。咱们一起来看看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会专家委员会提出了一个面向全球的预防癌症的膳食指南。
     
    • 合理安排饮食
     
    在每天的饮食中,植物性食物应占2/3以上;
     
    蔬菜、水果,每天吃400~800克左右,以每天5种以上果蔬为佳;
     
    谷物、豆类、植物类根茎600~800克左右,加工越少的食物越好,少吃精制糖;
     
    红肉(即牛、羊、猪肉)每天不应超过90克,最好是吃鱼和家禽以替代红肉;
     
    少吃高脂高盐和腌制的食物;
     
    一般不推荐食用营养补充剂,建议多从天然食材中获取。
     
    • 坚持锻炼
     
    体育锻炼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激素水平、新陈代谢能力、增强免疫力。如果工作时很少活动或仅有轻度活动,每天应有约1小时的快走或类似的运动量,每星期至少还要进行1小时出汗的剧烈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过轻或过重。
     
    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心理平衡,癌症才不会轻易赖上你。

  • 最近,我有一个朋友遇到了一个疑惑的问题,她在***互联网医院进行了在线咨询。她最近用电磁波烤灯烤了肚子,然后发现怀孕了,孕期四周多。她很着急,想知道这个烤电对胎儿有没有影响,以及这个妊娠是否可以继续。

    她向医生咨询了这个问题,医生非常耐心地听取她的主诉,并且给予了专业的建议。医生首先询问了她的末次月经的时间,然后了解了受孕的具体情况,接着询问了她是否进行过相关的检查。

    在得知她的检查情况后,医生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告诉她目前的情况可能是胚胎发育不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来确认。医生还指出,烤灯对胚胎有一定影响,但是不同体质可能会有不同的情况。如果复查B超显示胚胎正常发育,就可以继续妊娠,但需要进行严格的产检。

    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对自己的状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且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她对医生的耐心解答和专业建议感到非常满意,也更加信任互联网医院的服务。

  •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如往常一样,在手机上打开京东互联网医院,寻找一位核医学科的专业医生进行咨询。最近,我因为一次意外事故,经历了大量的CT扫描,现在心里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在聊天中,我详细地向医生描述了我的症状和经历,包括事故发生后的检查和治疗过程,以及我现在的担忧。医生非常耐心地听我讲述,并给予了我详细的解答和安慰。

    医生告诉我,虽然我做了很多次CT,但只要操作规范,对身体的伤害并不会太大。他还提醒我,辐射损伤有个随机性效应和确定性效应,像癌症、白血病这些疾病,只是理论上有可能,对像我这种情况发生概率极低。

    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解答让我感到非常安心。他不仅帮我分析了我的病情,还给我提供了后续的治疗建议,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这次线上咨询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的便利和高效。在繁忙的生活中,我无需出门,就能找到专业的医生进行咨询,真是太方便了。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