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虚不受补?很可能是上热下寒

虚不受补?很可能是上热下寒
发表人:崔立莹

为什么有些人,

看上去有点虚,

一吃补药就很容易上火;

一吃清火的药就胃痛,腹泻拉肚子呢?

是虚不受补吗?

其实在临床中,真正虚不受补的人,

是很少的,一般都是危重病人才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大多数人,

如果一吃补药就很容易上火、一吃清火的药就容易出现胃痛,腹泻拉肚子的情况,

这种情况大多数是上热下寒证。

上热下寒证:就是上部有热(上火)的同时,下部有寒,寒热错杂,同时出现。

上热的一般症状包括:口干、口苦、口臭、盗汗、嗓子不舒服、失眠、多梦、心慌、痤疮(痘痘)、脱发;

下寒的表现包括:腰腿疼痛、肿胀、怕冷、腹泻、尿频、男子阳萎早泄、女子月经不调等。

上热下寒证的形成,和心肾不交、脾胃虚弱,痰、湿、气郁等因素影响了心火下降、肾水上升的生理状态有关,

心火在上不能温煦肾水,肾水在下不能滋养心火,就形成的上热下寒证。

这种情况下,因为上面有火,单纯吃补药,就很容易上火,就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虚不受补;

而下元是有寒的,所以单纯服用清热下火的药物,很容易伤脾胃阳气,造成下寒加重,

继而出现胃痛、腹泻等症状。

上热下寒证,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寒热同调,标本同治,

要结合舌苔,症状等,辨证选择适合的方剂;

并且要判断体内寒热的强弱,根据寒热的比例,

调整温药和凉药的剂量,

才能从根本上治疗上热下寒证。

所以,如果您发现自己有上热下寒证的情况,

建议咨询有经验的中医医生,

系统正规的调理,

不建议您随意用药,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厥阴上热下寒证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厥阴上热下寒证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一般来说,夏季炎热,出汗多一点是正常现象。因为汗是调节人体温度的重要物质,当温度升高时,通过排泄汗液,使人体温度相对恒定。

     

    《黄帝内经》中记载,人与人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比如体质偏胖的人就会更容易出汗,而体质偏瘦的人就不容易出汗,这都属于正常范畴。

     

    但是,有很多人会"出虚汗",出虚汗跟正常的出汗可不一样,出汗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出虚汗却是不正常的表现。

       

    那么怎样区分"出汗"与"出虚汗"呢?

     

    出汗:大部分是由于温度高而产生的,相当于被动出汗。

     

     

    出虚汗:不受温度的影响,导致全身或局部出汗。比如自汗、盗汗等。

     

    (自汗是指本身不热、也没有运动,还是会出汗,同时还容易疲劳、感冒、心慌,特别怕风怕冷。是气虚的表现。而盗汗是指夜晚一睡着就出汗,是阴虚的表现。)

     

    中医认为:虚汗流越多,身体则越虚!而出汗部位的不同,也能反映出不同的身体健康,如果你身体的这3个地方出汗多,那么就要小心是否"病也跟着来"。

     

     

    1、鼻子出汗多——肺气不足

     

    鼻子总爱出汗,并且汗多,说明身体缺少肺气,是肺功能不足的表现。而肺气不足主要是因为天生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造成的。

     

    建议:每天需要多运动,提高自己的抵抗力,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把氧气输送到全身的每一个部位,还可多吃一些补气血的食物,可以多食木耳、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保持营养充足

     

    2、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

     

    颈部的汗腺分布非常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你的颈部经常出汗,那么就要小心是否是内分泌出现了问题。

     

    建议:最好去医院接受全面检查,尤其是激素水平的检查。

     

    平时调节内分泌主要从饮食、运动上入手,饮食上要多吃新鲜果蔬、高蛋白类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同时多参加各种运动锻炼,增加免疫力,不熬夜,保持心情愉快。

     

    3、 手心、脚心出汗——气虚血虚

     

    情绪紧张、激动、害怕导致的手心或脚心出汗过多。中医认为,这可能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

     

    中医推荐小妙招:

     

    中医认为,顺则补、逆则泻。所以,我们可以在每天餐后进行按揉腹部,先顺时针揉36圈,再逆时针揉24圈。

     

    另外,可以多吃温补的食物,同时学会放松心情,避免因精神紧张而过度出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理解经方,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聊到了汉代古医书中“痉病”的本质,所谓痉病其实就是热邪停留于肌肉深层,导致肌肉津液匮乏的一种病理现象。

     

    然后又聊了在太阳病中,“痉病”的两种类型,一为刚痉,二为柔痉,刚痉首选葛根汤,柔痉首选瓜蒌桂枝汤。但,一种病理状态,它不会永远停留在原地等你去治疗,它可能会发展为另一种病理状态,或复归平和。所以,停留在肌肉深层的热邪是可能继续向前发展的,所谓热盛于表,势必及里,扰动里气,上逆则为呕,下奔则为利,入肺则喘而胸满。邪在太阳未解,热传阳明渐盛,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内容。

    三种类型

    一、热盛于表,上逆则为呕

     

    这就是所谓的邪在表未解,肌肉深层的热邪又下逼肠胃,导致里气扰动,胃气上逆为呕。此时可用葛根加半夏汤。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伤寒论 第33条


     

    这个方子很简单,就是葛根汤加上半夏。依然用葛根汤,是因为葛根汤对应的证仍在,所谓葛根汤证对应的症候群就是“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所谓项背强几几,就是指从颈项至背部肌肉僵凝之态。本质是,风寒束表,皮腠关闭,肌肉深层郁热灼津,津液向肌肉、皮肤的供应减少,首先出现颈部津液供给恶化,接着弥散到全身肌肉。再严重些,还可能发热恶寒,头痛项强,口噤不得语,角弓反张。

     

    但是,如今在上面的症状上,还要添上一条,那就是呕。这呕,就是热邪逼胃,里气扰动,胃气上逆导致的,于是加半夏。半夏一能燥湿化痰,二能降逆止呕,放在这儿恰如其分。若是“有汗恶风”,则需去麻黄,减轻发汗的力度。

     

    二、热盛于表,下奔为利

     

    所谓利,就是腹泻的意思。表邪入里而致腹泻不止。此时,又分两种情况。

     

    其壹,虽然出现了下利,但是正邪相争的主要矛盾还在表证上,此时,可用葛根汤: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伤寒论 第32条

     

    太阳病的特征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其中,恶风,脉象和缓,皮肤腠理疏松者,为太阳中风证。恶寒,脉寸关尺俱紧,皮肤腠理比较致密,身痛,头痛者为太阳伤寒证。

     

    为什么太阳与阳明合病(在同一时间段,太阳、阳病均发病)会导致腹泻呢?这一段,日本汉方家大塚敬节解释很精彩。一般太阳伤寒证,太阳之邪闭塞于表,当用“麻黄汤”发汗解表之,若出现肌肉津液亏虚,则加用葛根以补肌肉津液之不足。若与阳明同时而病呢?阳明病有一个特征就是,渴,同时有濈然汗出。可是,现在表证未解,皮肤腠理不开,汗出不来,于是阳明之汗外出无门,遂内迫于里为下利。你看,虽然有下利,但是主要矛盾还是在肌表,太阳证>阳明证,所以依然要坚持解表发汗,疏经升津,这个葛根本来就有升阳止泻之能。

     

    其贰,虽然有表证,但是“利遂不止”,邪气只是残留肌表,矛盾转移到了胃肠,此时,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方子: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第34条

     

    此条中的下利,乃表证误下,导致邪气内陷所致。 此时,是表里俱病,太阳证的份量与阳明证相当,所以,需要表里俱治。脉促,即短促之脉,与浮数之脉类似。它提示什么呢?提示上虚下实, 有一个著名的方子“桂枝去芍药汤” 就是治疗“上虚下实,脉促胸满”的,此胸满是虚满。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脉促,即是误下使得上焦之气(肺、胸之气)下陷导致的,所以不仅有脉促,还有虚喘。

     

    《伤寒论》原文用词极精当,此处是“喘而汗出”,而不是麻杏石甘汤证中的“汗出而喘”:“喘而汗出”乃上焦肺气虚之虚喘,喘是重点;“汗出而喘”乃邪热壅肺之实喘,汗是重点。所以用大剂量的葛根(八两),就可以理解了。葛根不仅能解肌退热,生津之渴,还能升阳举陷,其药势向上,向外,可推动胃气向上焦,肌表循行。至于黄连三两,黄芩三两,清胃肠之邪热也,炙甘草二两守护胃气。

     

    三、入肺则喘而胸满

     

    刚刚我们说到了停留在肌肉深层热邪的两种变化:

     

    一种是,热邪逼胃,里气扰动,胃气上逆为呕,可用葛根加半夏汤。

     

    一种是,遂内迫于里为下利,同样是下利,主要矛盾还在表证的,用葛根汤;主要矛盾在胃肠的,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那么,第三种,就是热邪入肺,入肺则喘了: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伤寒论 第33条


    这一次的胸满,则是邪热壅肺之“实满” 了。既然提到了“不可下”,可能患者还伴有大便硬或者燥,甚至便秘,所以才被视为“太阳阳明合病”,但尚未到里热燥实的程度。此时当用麻黄汤类方,即所谓“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脉浮无汗而喘是此时的主要矛盾,此时的治法是“此虽邪实于胃,先发其表然后下之也。”若肺热甚重,可用“麻杏石膏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 | 潘鑫蕊

    文章首发于 | 北京地坛医院公众号

     

    寒冷的天气、“惨淡”的阳光,会不会让人有时候感觉闷闷不乐、无精打采、情绪低落甚至出现全身不适的症状?

     

    别担心,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医生们把它叫做“季节性情绪紊乱(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简称SAD)”——一种因季节变化而出现的生物和情绪混合型障碍。

     

    研究表明,气候对人类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冬季因其特殊的气候因素,更是成为抑郁等情绪障碍的高发季节。SAD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患病率接近10%,中纬度患病率约为5%,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秋冬季抑郁状态,随着天气变暖,在春夏季缓解或恢复正常,常伴发过度睡眠,过度饮食和体重增加等症状。

          

    再说一遍:随着天气变暖,SAD会在春夏季缓解或恢复正常。

     

     

    为何冬季会成为抑郁的高发时节呢?

     

    原因一:“生物钟”闹情绪

     

    人体内有一套很精确的日节律系统,即位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生物钟”,“生物钟”的正常运行有赖于主要接收三方面的信号输入,包括经视网膜传导的光信号、中缝核产生的5-羟色胺以及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

     

    还有一些证据表明,在眼睛后方存在一些被称为“ipPGCs”的细胞,这种细胞对蓝光特别敏感,并通过与脑部的很多区域相连来调节睡眠、“生物钟”、情绪等。

     

    冬季日光照射减少,视网膜及蓝光敏感细胞的传入刺激减少,就会产生生物节律紊乱,情绪障碍等问题。

     

    原因二:“褪黑素”不听话

     

    褪黑素是调节日节律的重要激素之一,褪黑素浓度的变化也与光照密切相关,光照强烈时,褪黑素浓度逐渐降低,光照减弱时,褪黑素浓度逐渐升高。

     

    随着冬季白昼时间的缩短,会导致褪黑素释放和回落的延迟,造成我们的生物钟节律与外界时间不同步,晨起时高浓度的褪黑素不仅会使人感到疲倦,情绪低落,还会强烈抑制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兴奋性激素的合成,而低浓度的甲状腺素也会对情绪,食欲等造成一定的负性影响。

     

    原因三:“开心信使”被抑制

     

    5-羟色胺被认为是一种与情绪调节有关的神经递质,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健康人,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患者产生的一种抑制5-羟色胺活性的蛋白质(SERT),其浓度在冬季可比夏季增加约5%,因此,5-羟色胺的活性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原因四:环境色调太单一

     

    人类的脑神经对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兴奋度,而冬季草木凋零、冰天雪地的灰白色调正处于人类色彩兴奋区上的盲区,长时间失去颜色的刺激也会造成脑细胞兴奋度降低,使人的情绪也处于低潮。

     

    原因五:生理功能变“佛系”

     

    冬季寒冷的气候会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处于相对抑制的状态,如呼吸频率,心率等,而这种相对抑制的状态则会造成脑细胞的相对缺氧,而使其处于低兴奋状态。

     

    此外,研究结果表明,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通过调节体内激素和炎症介质等水平对情绪进行调节,而随着冬天运动量的减少,失去了运动的正性调节机制,人的情绪水平也会受到影响。

     

    如何预防冬季抑郁症的发生呢?

     

    增加光照和室外运动的时间

     

    冬季抑郁症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冬季光照的不足,因此增加日光照射和室外运动的时间对预防冬季抑郁症的发生有良好效果。同时经常参加室外运动可以激活人体的免疫因子,改善脑细胞的活性,还可以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排除体内多余的代谢产物和毒素,从而有效预防抑郁。

     

    保持规律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日节律紊乱从生理和社会的角度都可以造成情绪的紊乱,因此养成良好的作息是保证良好情绪的基础。固定就寝和起床的时间,减少熬夜,睡前尽量避免咖啡、浓茶等兴奋性物质的摄入,避免剧烈活动,听舒缓的音乐助眠等都是保证良好睡眠的有效措施。

     

     

    注意饮食的调整

     

    食欲增加和体重增加也是“冬季抑郁症”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要注意控制糖类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矿物质、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同时,适当服用维生素D不仅可以弥补冬季日光照射不足造成的维生素D缺乏,对情绪调节也有一定作用。

     

    注意环境调节

     

    可以选用暖色调的墙纸、悬挂色彩缤纷的画、在办公室或家里种一些绿色植物等,通过色彩变化改善抑郁情绪。

     

    寒冬已至,新年伊始,一些人会面临环境和社会上的双重心理压力,而出现精力减退,焦虑不安的表现。如果调节得当,这些不良情绪会随着时间逐渐减退或消失,但若出现连续或严重的失眠、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认知功能下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出现自杀观念,请尽早到医院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腰腹受凉,全身都冷

     

    今年春天来得格外早,你是不是急着减衣服了?岂不知,早春二月,乍暖还寒,着急减衣服可是要着凉的。林琳一下班就捂着肚子说胃疼,回到家一头倒在床上,盖上厚被,缩成一团,手脚冰凉,面色苍白。妈妈赶紧把电热宝放在她的肚子上,又烧了姜汤催林琳趁热喝下,折腾了好一会,林琳的手脚暖和了,脸色也缓和过来,胃痛也缓解了。

     

    这时妈妈开始数落她:这才阳历二月,农历还是正月,春天刚露头,冬天还没过,急着穿低腰裤、短衫,一抬手一弯腰,肚肚就露出来了,能不受凉吗!

     

     

    林琳妈妈说得有道理。常言道“春捂秋冻”,早春不要急着减衣服,这是因为冬春交替之际,气温变化无常,尽管气温在逐渐回升,但还可能出现倒春寒,如果你过早地减衣服,将体表腠理曝露在外,寒湿之气就会趁虚而入,轻者引起不适,重者招致疾病。

     

    人体腹部和腰部 是最怕寒湿侵扰的部位,这是为什么呢?

     

    祖国医学讲的很明白,人体腰腹部有很多非常重要的穴位。比如我们人人都有的肚脐眼,中医称神阙穴,是胎儿吸取母体营养的唯一途径,也称之为命蒂,就是生命结蒂之处,何等重要!可想而知,林琳出现的胃痛、胃胀就是因为常常把肚脐暴露在外,受凉之故。

     

    在肚脐眼的下方有关元穴和气海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丹田,是人体真气、元气发生的地方。寒湿之气从神阙穴浸入,导致虚寒症,诸如五更泻、尿潴留、慢性腹泻等。在肚脐眼的上方有上、中、下脘穴,这里受凉,会引起脾胃相关的各种病症。

     

     

    美眉们常常外露的后腰部位也有不少关系重要的穴位。在腰带部位有腰阳关,是阳气通行的关隘,现在女孩都喜欢穿矮腰裤,这个部位很容易受凉,年轻时不觉得怎样,上了年纪冷天一来就会感到后背发凉,原因是经络不通,阳气无法上行。在腰部正中线上两肾之间还有命门穴,是人体生命来源之所,是肾阳藏身的地方,此处如果受寒湿侵扰、肾水不能上行,滞留在那里,久之生疾,腰膝酸软、下肢浮肿、月经量少、有血块、面色灰暗等等。

     

    如此说来您就明白了,在早春2月,一定不要急着减衣服,要格外注意腰腹保暖。如果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调养。

  • 按:血脉通畅,百病不生。中医把血脉比作人体的“江河”,随着生命的存续,于人体里川流不息。血运行在脉管里面,内在脏腑之间,外达到肌肤经络四肢,给我们的生命和五脏六腑器官提供营养,发挥滋润营养作用。

     

    五脏跟血液的形成、运输、储藏都有密切的联系,脾胃消化吸收,是气血生化之源,心肺能够推动血液的形成和分布,肝能藏血,又能疏泄气机促进气血的运行,肾精能够生骨髓,骨髓化血,都是血液的补充。

     


     

    1、患者问:贫血和血虚一样吗?

     

    郑医生答:贫血是西医的讲法,各个年龄段都可以发生,最常见的有缺铁性贫血,一般补充铁剂治疗,中医对应的是血虚;一般贫血的多有血虚,但多数女性血虚的状态,西医检查不一定有贫血。

     

    2、患者问:血虚常见有哪些表现?血虚形成的原因?

    郑医生答:血液能够营养滋润五脏六腑器官皮肤经络,所以如果血液的形成不足或者损耗过度,血液的营养滋润作用不够,就容易引起各种血虚的症状,包括面色无华、毛发粗糙干枯、皮肤干燥、头昏眼花、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女性月经量少或者提早闭经等症状。

     

    血虚多由于失血过多,女性月经过多,营养不良,体质虚弱,久病耗损等因素导致。

     


    3、患者问:阴虚和血虚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联?

     

    郑医生答:阴虚和血虚在临床上各有不同,其表现也有差异,比如体内阴液不足,也容易出现消瘦,骨蒸潮热、腰膝酸软、口干舌燥等症状,而阴虚火旺又容易兼有心烦失眠、咽喉疼痛、大便燥结、牙龈肿痛等问题。

     

    而血虚的症状多表现为一些虚劳的情况,尤其是容易兼有气血亏虚,表现头晕目眩、体倦乏力、心悸失眠、面目口唇苍白、月经量少等。

     

    阴虚血虚,这两者常同时存在,很多药物都有治疗阴血亏虚的双重作用,比如生地、熟地、阿胶、白芍、黄精、何首乌等,同时出现阴虚和血虚两种状态的,可以选择以上的一些药物治疗,另外也要注意调节睡眠情绪饮食等多种状态,从根本上调理。

     


    4、患者问:中医有什么方法补血?

     

    郑医生答:中医补血有多种方法,比如健脾生血、益气补血、精血同补、补肾生血、祛瘀生血等,这就需要结合身体的症状辨别,辨证论治,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最重要的是以下两点。

     

    健脾补气生血

     

    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精微物质,然后化生成人体需要的气血,是血液的生成的根源;所以健脾助运,调养脾胃健康,是补血的重要方法,加上很多补血药,都会比较滋腻,有碍脾胃的吸收,所以再补养气血的同时,适当的加入调养脾胃的药物,使得健脾健运,补不滞脾,一举两得。

     

    补脾气,健脾胃,能够促进血液的生成,常用的补气药比如人参、黄芪、白术、山药、大枣、茯苓等,配合补血养血药物,比如阿胶、熟地、当归、白芍等,在使用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健脾丸等方药的同时,也能取得不错的补血效果。

     

     

     

    补肾填精生血

     

    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髓生血,肾精能生髓,髓能化血;因此临床上,使用补血药的同时,多加入补肾填精的药物,往往能够增强疗效,这类的药物比如鹿茸、首乌、熟地、枸杞子、巴戟天、淫羊藿、菟丝子、紫河车等,这类的代表方药比如左归丸、右归丸、龟鹿二仙胶等。

     

     


    5、患者问:常见气血两虚,中医如何治疗调理?

     

    郑医生答:中医补气,最经典的配方是四君子汤,补血最经典的配方是四物汤;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共同起补气作用;四物汤由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组成,起补血活血的作用。

     

    四君子汤加四物汤,称为八珍汤,共同起补气养血的功效,中成药有八珍丸;八珍丸补养气血,能改善面色苍白、萎黄的现象,改善神疲倦怠、四肢乏力,增强抵抗力,改善女性月经量少、色暗淡等症状。很多补气血的中成药,如十全大补丸、气血双补丸、益气养血口服液等,均由八珍汤变化而来,药味稍有不同,但都主要起补益气血的功效。

     

    因此,八珍丸是最经典的补气血方子,不方便熬药可选择八珍丸,或者八珍汤配方加鸡肉制作药膳,属于气血虚的人很合适。

  • 为什么会虚不受补?

    这个患者是去年12月中旬开始在我这儿治疗的,整个治疗延续到了今年的三月份,患者的身心得到了比较大的改善。由于观察时间较长,而且按时对患者进行了回访,所以这个医案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患者女性,33岁,1.64米高,47.4公斤,身体偏瘦,营养评估:蛋白质缺乏,体脂肪缺乏。皮肤白皙,身体羸瘦,脉细弱,舌淡苔薄白,精神状况差。自述,时有心悸,胸闷,头晕,怕冷,乏力,易掉发,睡眠不好。患者与我交谈时,时不时深呼吸一次,我追问她,她自觉气不够用。

     

    问她用药史,她告诉我,之前服用过桑椹,枸杞,菟丝子,阿胶之类的中药,一服立刻就出现口干舌燥,口角生疮。她甚至连牛奶,羊奶都不能服用,服用后易腹胀。经过四诊和分析患者的病史,我认为,患者根源在于胃肾不足,而肾气不足也与胃气虚弱有很大关系。

     

    在前面我曾经写过,肾精,一部分禀自父母,此为“先天之精”,一部分源自脾胃,乃机体从饮食中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也即“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彼此交融,脾虚后,久病及肾,就会出现肾虚。而肾气不足,纳气功能减弱,就会出现呼吸质量下降,自觉气不够用。同时脾虚后,血虚,心悸,也会随之而来。

     

    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一是因为胃气较弱,二是因为患者其实阴阳俱虚,单纯用温药,或凉药,都会使得阴阳差距更大。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草图(画得不好):

     

    图1:患者体内的阴阳分布情况

     

     

    图2:患者服用性温之品后,体内的阴阳变化情况

     

    所以可见,为什么虚羸的患者服用滋补药物后,容易“上火”,最根本的原因是,滋补后,患者体内的阴阳更不均衡了。

    如何规避服药后上火的现象?

    找到了患者虚弱的根源和上火的原因,接下来就好办了,无非就是鼓舞胃气,然后让胃气向上,下,外三个方向输出,同时使用一些滋阴药物,小心翼翼地维护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这是我给她开的第一剂药,其实就是桂枝汤的加减。

     

    桂枝汤是一个药力非常均衡的方子,它由桂枝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所组成。其中,生姜鼓舞胃气,并将胃气供应到五脏六腑;炙甘草补胃气和守胃气;大枣守护胃气,守护气津;桂枝引诸药上行,推动脉中营血的运行,改善患者血供;芍药引诸药下行,有肃降之力,生姜、芍药配伍可以起到补肾的作用。我第一次的方药如下:

     

    第一剂药物

     

    虽然处方上写了煎药机,但是其实中药是患者自己熬的。大枣和生姜嘱咐患者自己加上。山药既能补脾养胃,也能补肾涩精,是一个脾肾双补的药物。生地黄起到了滋阴和补血中津液的作用。麦冬养阴生津。桑椹滋阴补血,生津润燥。再用少许炒枳实,以便补而不滞。加滋阴药物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它们的量,必须根据患者的口渴与否来增加或者减少。

     

    或者服用完第一剂药后,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减轻了,患者也没有再出现频繁的深吸气现象。未出现口干,睡眠欠佳。于是给了第二剂药,药物是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基础上加减。

     

    第二剂药物

     

    龙骨、牡蛎能够提高肾的固摄功能,并具有安神的作用;茯苓亦有养阴,安神之效。继续嘱咐患者自己加上生姜和大枣。后面几剂方药,均在第二剂药的基础上加减,至几年三月份,患者身体不适症状以基本消失。嘱咐患者服用奶制品继续调理,加强锻炼,定期复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小时候感冒发烧,家里的老人总会说:“小病不断,大病不犯”。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经常感冒发烧,得小病的人群,以后患上重病的几率会小很多。但这句话,真的有依据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仅仅是老人出于关心而对晚辈的一种宽慰。事实上这句话并没有什么医学根据作支撑。

     

     

    如果日常生活中,你经常感冒发烧,千万不能忽视,这是免疫力低下的一种表现,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很有可能是脾惹的祸。

     

    一、脾对人体有多重要呢?

     

    免疫是机体一种保护性的生理功能,人体90%的疾病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

     

    例如营养失衡、劳累过度、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环境污染、病毒侵害、肥胖、药物影响……均能引起免疫力低下,病毒和细菌也在免疫力失调的情况下引发疾病。

     

    脾脏作为人体中枢免疫器官之一,同时也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存在感却非常的低。

     

    身体不舒服或者生病,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心脏、肝脏等重要器官,脾脏则往往被忽视。

     

     

    实际上,脾脏的免疫功能在机体的淋巴器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免疫功能是由淋巴组织聚合而成的白髓照应的。它能够通过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

     

    它的主要作用是将抗体免疫应答反应挂载在血液内,这也是抵御感染的重要角色。

     

    所以,脾虚则体弱,体弱则多病。

     

    想要提高免疫力,补脾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补脾应该怎么做?牢记一种中成药,脾胃更强壮

     

    作为传统美食大国,在中国老百姓的观念中,食补是非常实用且有效的一种进补形式,用在补脾上也同样适用。

     

    结合老祖宗的经验和医学理论,补脾可以选择米、籼米、玉米、番薯等主食,搭配牛肉、鸡肉以及莲藕和胡萝卜等,这些食材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能够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效的改善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建议同时服用附子理中丸起到双重补脾的效果。

     

    附子理中丸也可以起到温中健脾的作用,这是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多有益的中药成分,比如附子,党参,白术以及蜂蜜等,味道微甜,伴有辛辣,主要可以治疗脾胃虚寒,呕吐腹泻,手足不温等症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就可以见到明显的效果。

     

    眼下正值冬季,也是感冒的高发期。如果想调节自身免疫机能,增强体质,不妨试试上面的方法,在大病不犯的前提下,争取做到小病不侵。

  • 浅谈厥阴证

     

    我不是很喜欢谈理论,在中医中,理论本身是对临床现象本身的阐述,黄元御,胡希恕每一个名医对厥阴证的阐述都不同,如果你用尽心思也可以自己提出一套理论框架出来。

     

    但是口渴、心中疼热,与手足厥冷并见;时静时烦,得食则呕并见——这样的临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我不想纠结于名词解释,我只想直面临床现象。

     

    我试着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释这种临床现象,下焦脾肾阳虚,患者会出脉微而肌肤、四肢厥冷的现象;上焦有热,特别是肝、心下有热,患者就会出现口渴,心中烦热的现象;由于患者整体上比较虚弱,体内的邪正斗争处于错综复杂的阶段,阴阳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当阳气相对虚衰时,患者就会“安静”,当阳气来复,占了上风时,患者就会“烦”,所以“时静时烦”是厥阴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这儿需要区分一下“烦”和“躁”,“烦”是指患者内心的苦闷、急躁之感,但是患者尚且能够自我克制;但是到了“躁”,患者内心的苦闷,急躁已经无法克制,呼之欲出,表现为了外相,例如扭动手足等等,“躁”比“烦”更加严重,也更加难以治疗。

     

    这个时候需要和“少阳证”进行鉴别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厥阴证非常容易和少阳证混淆,因为两者都有可能出现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但是两者的病性是不同的,在厥阴证中,患者已经很虚弱,阳气虚衰是主要矛盾,而在少阳证中,患者阳气尚足,所以厥阴证常见脉微弱、脉沉迟,少阳证常见脉弦实或脉沉紧,而且厥阴证中,患者经常会出现手足厥冷,少阳证不会。

     

    一般来说,在临床上,手足厥冷,时静时烦(躁),这种极端的情形是不常见的,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口干舌燥与手足冰冷并见,心中烦热与不欲饮食并见,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厥阴证中比较轻的一种,分析下来,依然是肝、“心下”有热,与脾肾阳虚并存导致的。既然有脾肾阳虚,轻一点就“饥不欲食”,重一点就会“食入则吐”。

     

    应对之策

     

    面对这类临床现象,首选的是乌梅丸、乌梅汤。

     

     

    乌梅丸、乌梅汤是著名的治疗蛔厥证,也就是胆道蛔虫病的方子,又是一个治疗久泻久痢的方子,不过它并不止步于治疗胆道蛔虫病或者久泻久痢,也是一个化解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烦躁不安的基本方。

     

    轻症可以用乌梅丸,对于重症则需要汤、丸并用。

     

    我们先看看这个丸怎么制作(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制作方法,剂量也与伤寒论原方剂量非常接近):乌梅肉120g、 花 椒 12g、细 辛 18g 、黄 连 48g、黄 柏 18g、 干 姜 30g、附子(制)18g、 桂 枝 18g、 人 参 18g、 当 归 12g。

     

    先用苦酒(醋)渍乌梅一夜,去核打烂,然后与其他药物混匀,烘干,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服用1-3次,每次一丸,温水送服。;或者粉碎成细粉,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后制成水丸。

     

    若为汤剂,一般而言乌梅取上面剂量的三分之一,其余的药物取二分之一,根据患者病情进退酌情加减,煎水服用。

     

    蜀椒

     

    这个方子中,黄连,黄柏寒凉,可去上焦之热;附子,桂枝,温肾,鼓舞肾气;干姜,蜀椒温中祛寒,鼓舞胃气;人参、当归健脾益气、补血;更用桂枝,温通经脉,使胃气外达于肌部,温煦肌表;最妙是乌梅,酸,涩,平,可以酸敛生津止渴安蛔,这个酸可以抑制附子,细辛,干姜,蜀椒的大辛大热,在这儿起着调和寒药和热药的作用,是一个交通阴阳之品。

     

    这就是经方医学面对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这类临床症状的处理办法了。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 冬天是一年中比较干燥的季节。中医认为,燥是无形之邪,现代医学认为,燥邪气候会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一旦交替不平衡,则容易引“火”上身,人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火、心火、胃火、肺火四种表现形式,“上火”怎么办?

     

    肺火

     

    肺火多因感受外邪所致,邪气入里而化火,或因体内阳气旺盛,加之情志因素而化火,肺火旺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痰中带黄、口燥咽干、咽喉肿痛、尿黄,鼻出血等。建议服用沙参粥、百合粳米杏仁粥、百合绿豆汤、冰糖梨水等,平时也可多吃梨、罗汉果、枇杷、甘蔗、银耳等食物。多吃一些蔬菜如白萝卜、大白菜、芹菜、菠菜、冬笋等。这些食物不仅可以清肺火,还可以养阴润肺。此外还可以用中药清肺火,如黄芩、沙参、麦冬、芦根、白茅根等,均有养阴润肺、清热止咳等作用,平时可以泡茶饮用,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应用,不可自行购药服用,避免产生副作用。

     

     

    心火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家可能更容易产生心火。根据中医理论,心主血脉,心火旺的人往往表现为心烦、盗汗、口干和失眠。可以服用苦瓜汤、莲子粥、赤小豆粥、陈皮水等均具有降火功效。除了饮食调节,还可按揉劳宫穴(位于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和少府穴(位于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拇指指腹由轻渐重,双手交替按压,每日2次,每次10分钟,去心火的功效也比较好。

     

    肝火

     

    肝火旺是肝的阳气亢盛表现出来的热像。肝失疏泄、情志不遂郁而化火,导致肝火旺盛,表现为急躁易怒,头晕胀痛、眼红、眼干、眼胀、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小便黄、大便秘结等症状,可以喝点菊花茶、蒲公英茶或桑叶茶等降肝火,可以让中医给你开点龙胆泻肝汤,丹栀逍遥散助疏散气,疏肝理气。饮食上以清淡为主的食物,忌油腻,适当多吃苦瓜、芹菜、莲藕等食物。

     

    胃火

     

    胃火重的人,表现为腹胀、口干口臭、胃酸、大便稀或便秘。胃火调节应当遵循清热、清滞的原则,建议服用鲜萝卜汁、绿豆粥、西瓜,饮食节制,过热的东西少吃,忌辛辣食物,比如火锅等少选,甜腻的食物少吃。此外药食两用的中药莲子、芡实、淮山药等都是健脾开胃好东西,西洋菜、生菜、油麦菜、西红柿、枇杷等都是有助于消化的食物,饮食上多吃时令蔬菜与水果,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注意口腔卫生。

     


    “上火”的人群需注意少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戒烟戒酒,调整情绪,不发脾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运动,调节身体激能。如若症状加重,反复频繁发作,严重影响到工作和学习,则应当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就医治疗。

  • 最近冷空气来袭,很多朋友都开始添加衣物防寒保暖,其实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抵御寒气。寒气非常狡猾,专门挑我们身上最脆弱的部位入侵,损害人体健康,加重体虚症状,损耗体内阳气。

      


    寒气如何对人体造成伤害呢?

     

    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说过寒气会伤害人体健康,但却不了解这其中的缘由。其实,寒气就是我们现在所遭遇的冷空气,保暖措施没有做好,寒气就会入侵人体,轻则导致手脚冰凉,新陈代谢下降,严重的可能会引起胃痛、头痛、肩痛、痛经,甚至会导致肢体抽筋,诱发心血管疾病。

     

    所以说,我们要对寒气保持高度的警惕,不要低估寒气的“威力”。

     

    身上3个部位容易受到寒气入侵,教你“养暖”身体

     

    胃部

     

    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过“胃寒”的说法,其实这也很普遍,很多朋友都喜欢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即便是在秋冬季节,也要穿露脐装。这些行为都有可能加重胃寒,导致胃病反复发作。

      
    胃寒不是小问题,可能在大家心里,胃寒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威胁,但实际上,肠胃健康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总是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刺激肠胃,很容易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为了避免胃寒,我们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从饮食上,要尽量选择温热的食物,不论是饭菜还是饮品,都要以温热为主,而是从生活上,尽量注意保暖,护好腰腹部,不要洗冷水澡,睡觉时盖好肚子。

     

    腿脚部位

     

    可能大家有有过腿脚冰凉的经历,不论气温如何,自己的下肢尤其是临近脚部的部位,温度都异常冰凉。这种现象更容易发生在气温较低的冬季,随着寒冬的来临,体虚体寒的人手脚冰凉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了。

      


    腿脚部位虽然是肢体的末端,但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腿脚是我们行动的支撑,一旦受到寒气入侵,血液循环不畅,很容易影响整个身体的新陈代谢,甚至会在下肢形成血管,造成血管堵塞。

     

    很多中老年人整天腿脚冰凉,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对健康百害无一利,希望大家能及时解决这个问题。为了养暖腿脚,我们可以通过加强锻炼来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或者通过用热水泡脚来提高整个身体的新陈代谢,疏通经络,温暖全身。

      

    肺脏

     

    入冬后,我们的肺脏也容易受到寒气的威胁,寒气随着呼吸进入身体,转移到肺脏,很容易引起咳嗽甚至肺炎。虽然很多朋友在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头晕、打喷嚏、乏力、肩痛、失眠等症状是肺脏受寒引起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越来越严重,经过检查,大家就会发现真正的“罪魁祸首”。

     

    肺脏受到寒气入侵,会影响正常的肺功能,导致肺部废气、毒素代谢异常。想要调理肺脏,赶走寒气,可以通过食疗,比如吃白梨,喝白粥,煮百合汤等。平时也要注意多喝温水,滋养肺脏。肺脏健康影响着各个器官,肺部受到寒气入侵,也会导致血液内的氧气不足,影响机体正常运转,希望大家能留意一下。

      
    总结:寒气非常狡猾,喜欢攻击我们身上最脆弱的部位或器官,了解了相关知识之后,就是大家做准备工作的时候了,希望大家能重点保护这些部位,不要让寒气入侵,威胁身体健康。做好保暖措施,健康也会不请自来。

  • 我曾经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直到我开始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一些奇怪的变化。起初只是觉得性生活质量下降,后来发展到上热下寒的症状,经常感到头晕、口干、手脚冰凉,甚至有时候会出现夜间盗汗的情况。这些问题让我非常困扰和焦虑,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来改善自己的状况,包括改变饮食习惯、增加锻炼等,但都没有明显的效果。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时,偶然发现了京东健康的在线问诊服务。

    我选择了一个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咨询,通过与医生的对话,我了解到自己可能是肾阳虚和心火旺所导致的上热下寒证。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和舌头情况,并给出了一个中药方来调理我的身体。虽然我之前对中医并不了解,但医生的专业解释和耐心指导让我对这个治疗方案充满信心。

    在服用中药的同时,医生还建议我加入随访计划,定期向他反馈病情。这让我感到非常安心,因为我知道即使在家中也能得到专业的医疗关注和指导。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症状逐渐缓解,性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医调理和保健的知识,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

    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不妨尝试京东健康的在线问诊服务。它不仅可以为你提供专业的医疗建议,还能让你在家中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记住,及时治疗和调理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 上热下寒体质是一种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表现为身体上部出现热症状,如口干、口苦、咽喉肿痛等,而下半身则出现寒症状,如手脚冰凉、腹痛、腹泻等。

    针对上热下寒体质的调理,中医强调调节全身气机,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目的。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1. 中药调理:可以使用附子、熟地、麦冬、五味子、茯苓等中药材,通过水煎服用,以温阳散寒、滋阴降火,达到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

    2. 针灸治疗:针灸可以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缓解上热下寒症状。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内关、中脘等。

    3. 艾灸治疗:艾灸可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对于上热下寒体质的患者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常用的穴位有神阙、气海、足三里等。

    4. 三个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都是中医治疗上热下寒体质的经典方剂,可以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使用。

    5. 日常保养:饮食上要注意清补结合,少吃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多吃富含铁、蛋白质的食物,如木耳、大枣、乌鸡等。同时,要注重保暖,避免受凉。

  • 我曾经是一个阳光大男孩,直到两年前我开始出现早泄的症状。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认为可能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或者生活不规律导致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越来越频繁,甚至影响到了我的日常生活和感情关系。我变得焦虑紧张,总是担心自己不能满足另一半的需求,导致我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同时,我也感到身体乏累,湿气重,口干口苦口臭,心悸心慌,失眠多梦,脾气大,控制不住自己,胆小焦虑,总担心自己这个病是不是能彻底好?越想控制射精,越控制不住,出现后背疼等情况。我的朋友们都劝我去看医生,但我总是找各种理由推脱,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偶然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男科专家。

    我决定试一试线上问诊,填写了中医问诊单和健康史信息,上传了舌头的图片。医生很快就回复了我,根据我的症状和舌象分析,中医辨证为上热下寒证,精关不固证。医生告诉我,早泄多长时间了?有没有手淫?我如实回答,医生也很耐心地解释了每一个问题,并且开具了中药处方。这个处方可以做成颗粒的,早一次晚一次,饭后冲服就行,在京东旗下的药房配药,配完了,快递送货上门到我家。整个过程非常方便快捷,医生也很专业。

    在服用中药的过程中,医生还给了我很多生活上的建议,如何改善生活方式,如何进行锻炼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我的早泄症状明显改善,身体也变得更加健康。现在,我和另一半的关系也恢复了正常,甚至比以前更好了。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医生,给了我第二次机会。

  • 我是一名小说家,平日里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那一天,我的身体开始向我发出警告。每天都感到疲惫不堪,总是想睡觉,腹泻、反酸也成了家常便饭。最可怕的是,我开始失去对写作的热情,这让我非常焦虑和困扰。我知道我需要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尝试了线上问诊。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平台,我与一位中医专家进行了详细的咨询。医生非常耐心地听取了我的症状,并要求我拍摄舌头照片以便更好地了解我的身体状况。经过一番分析,医生告诉我我主要是肝胃不和,厥阴病上热下寒,需要通过中药治疗来调理身体。

    医生给我开了一周的中药配方颗粒,并详细说明了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我按照医生的指示开始服用药物,并且注意了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慢慢地,我开始感到身体的变化,精神状态也逐渐恢复了正常。最重要的是,我重新找回了对写作的热情和灵感。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疗的便利性和有效性。它不仅节省了我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还让我在家中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现在,我已经完全康复,并且继续投入到我的写作事业中去。

    肝胃不和、厥阴病上热下寒的中医治疗指南 常见症状 肝胃不和、厥阴病上热下寒的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困倦、腹泻、反酸、口干口苦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及时就医。 推荐科室 中医科 调理要点 1. 中药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服用中药配方颗粒来调理身体。 2. 饮食调整:避免饮酒及进食甜腻食物,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 3. 生活习惯改善: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减少压力和焦虑。 4. 定期复诊: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诊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5. 心理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 我总是觉得自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无法飞翔,无法自由。每天晚上,我都会辗转反侧,失眠的折磨让我变得越来越焦虑。白天,我又像一只行尸走肉,疲惫不堪,连最简单的工作也无法完成。便秘、心慌、出汗多、怕冷、上身热下寒……这些症状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缠绕着我,让我喘不过气来。

    我曾经尝试过各种方法来缓解这些症状,但都没有明显的效果。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偶然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决定试一试线上问诊。

    通过与医生的交流,我了解到自己的症状主要是亚健康、肝肾亏虚、脾虚湿盛、肝郁脾虚引起的。医生建议我服用中药治疗,并且提供了京东药房的中药配方颗粒,方便快捷,直接下单就能送药上门。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中药治疗。每天早晚各冲服一次,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的症状逐渐减轻,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现在,我已经可以像一只自由飞翔的鸟儿一样,享受生活的美好。

    亚健康、肝肾亏虚、脾虚湿盛、肝郁脾虚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亚健康、肝肾亏虚、脾虚湿盛、肝郁脾虚的常见症状包括失眠、疲劳、便秘、心慌、出汗多、怕冷、上身热下寒等。 推荐科室 中医科 调理要点 1. 中药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服用中药配方颗粒,直接下单送药上门。 2. 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合理饮食,多吃易消化的食物;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3. 心理调节:通过放松技巧、冥想等方法,缓解焦虑和压力。 4. 定期复诊:定期与医生沟通,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5. 注意保暖:根据体质特点,适当增减衣物,避免受凉引发病情加重。

  • 夹阴伤寒,又称房劳伤寒,是指伤寒患者在病中因房事而加重病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主要症状表现为面赤微热、或不热而面青、小腹绞痛、足冷蜷卧、或吐或利、心下胀满、甚至舌卷囊缩、脉沉微细等。

    中医认为,夹阴伤寒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外感寒邪与内伤房劳相合所致。治疗上,中医主张辨证论治,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一些治疗夹阴伤寒的中医方剂:

    方1:生姜9克、炒芝麻15克、葱白60克、细茶6克。酒煎,去渣热服。

    方2:连须葱白7根、白胡椒20粒、枯矾少许。捣融敷脐,盖以纱布,胶布固定。

    方3:附子9克、人参9克、干姜12克。水煎冷服。

    方4:生姜90克、黑豆60克。水煎,去渣温服。

    方5:老生姜、连须葱、萝卜各等量。共捣烂,分2份入锅炒热,布包,置脐部轮流热敷,连用3~5次,候头脚有汗为度。

    方6:葱白1握。敷脐部约3厘米厚,以熨斗熨之,葱坏则换。热气透入,手足渐温微汗即可去药。

    方7:胡椒49粒、连须葱头49个、百草霜10克。胡椒、百草霜研细、与葱白同捣,敷贴脐部及龟头,包扎固定。

    方8:葱白150克,生姜120克,麦麸、食盐各300克。将葱白、干姜捣碎,与麦麸和食盐共炒热,用布包裹熨脐上,药冷再换再熨,以手足俱温为度。

  • 我从小就体弱多病,经常感冒发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身体状况并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糟。最近,我开始出现大便黏腻、舌苔厚等症状,非常不舒服。每天早上起床都觉得浑身乏力,头发油腻还痒,脱发严重,颈部发凉,耳朵也总是嗡嗡作响。这些症状让我非常困扰,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我听说京东互联网医院可以在线咨询医生,于是决定试一试。通过填写问卷和与医生的在线交流,我得知自己可能患有中医范畴的脾肾两虚证和上热下寒证,并伴有痰湿。医生建议我中药调理,并开具了处方。由于现在正值夏季,医生特别推荐使用中药免煎颗粒,直接热水溶解后服用,方便又卫生。

    在服药期间,医生还提醒我注意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油腻甜食,并戒酒节欲。同时,适当锻炼身体,以促进身体恢复。医生还强调,如果用药后出现不适症状,或者持续不改善,就及时去医院就诊,完善检查,明确病因后再调整用药。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理,我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现在,我每天都能精力充沛地面对工作和生活,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医生们为我提供的专业帮助。

    脾肾两虚证和上热下寒证的中医调理指南 常见症状 脾肾两虚证和上热下寒证的常见症状包括大便黏腻、舌苔厚、怕冷、头发油腻还痒、脱发、颈部发凉、耳朵嗡嗡作响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及时就医。 推荐科室 中医科 调理要点 1. 中药调理:可以使用中药免煎颗粒,直接热水溶解后服用,方便又卫生。 2. 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油腻甜食,并戒酒节欲。 3. 适当锻炼身体:以促进身体恢复。 4. 定期复诊:如果用药后出现不适症状,或者持续不改善,就及时去医院就诊,完善检查,明确病因后再调整用药。

  •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许多人都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即使喝热水、多穿衣服,也依然难以暖和。这在女性、老人和体弱者中更为常见。很多人认为手脚冰凉是‘寒’造成的,于是选择吃牛羊肉、辣椒、生姜、桂圆等辛热之品来温补。然而,这种做法并不一定适用所有人。

    中医认为,手脚冰凉属于‘肢厥’范畴。肢厥是由于阴阳之气失去平衡、不能相互贯通,导致阳气不能正常布达温煦所致。肢厥也有寒热之分,并非所有的手脚冰凉都是阳虚引起的,我们要辨证施治,不可盲目温补。

    寒证造成的手脚冰凉是因为人体内寒气过剩、阳气衰微,寒气凝滞于经脉,致使气血运行受阻,不能达到四肢末端。除了手脚发凉之外,还常常出现恶寒蜷卧、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等证。防治可用四逆汤温中散寒。方中生附子是大热之品,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温壮元阳,回阳救逆;干姜性热、味辛,入心、脾、胃、肺经,其性守而不走,温中散寒,助阳通脉;炙甘草既可以益气补中,治虚寒之本,也能缓和干姜、附子峻烈的药性,调和诸药。

    热厥,即因为邪热深伏于身体、闭阻阳气,导致阳气不能外达四肢而导致的手足逆冷。除了手足冰冷,还常常会感到喜冷饮而恶热,伴烦渴口干、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洪大有力。通常发热在前,手足厥冷在后;厥为标,热为本,也就是真热在里,隔寒于外的真热假寒证。此时,应使用白虎汤清里透热。方中石膏性大寒,味辛、甘,擅长清热,以制阳明内盛之热,并能止渴除烦;知母性寒,味苦,质润,能助石膏以清热生津;粳米、炙甘草和中益胃,并可防止石膏和知母的大寒之性伤身,诸药配伍,便能帮助患者清热、除烦,生津止渴,邪热内盛所导致的四肢逆冷就会自然解除。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