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和随访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和随访
发表人:医咖会

与任何癌症都一样,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的初始治疗目的也是延长预期寿命,提高生活质量,防止疾病复发。在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DTC患者在诊断时就已经是晚期。有研究推荐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 甲状腺全切除术和颈部淋巴结切除术;肿瘤大于1.5 cm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主张术后行 碘131治疗。之后给予 左旋甲状腺素治疗,以将血清TSH(促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到较低水平。这种策略降低了初始无远处转移的高危DTC患者的复发风险和死亡率,并且在大量DTC患者使用了这种治疗策略。

 

随访期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临床检查、血清TSH水平测定、胸片和碘131诊断性全身显像 。在20世纪80年代,测定血清甲状腺球蛋白和颈部超声检查已成为常规检查方法。同时,一些研究者认为初始治疗的程度和随访程度应纳入预后的考虑因素。随着低风险甲状腺癌的诊断越来越多,这一理念变得非常重要。

 

极低风险DTC患者

限制过度诊断

过度诊断的意思是,是检测发现并组织学确认了疾病的存在,但如果不进行检测,患者的一生中就不会诊断出这种疾病,也不会影响生活质量。目前,大多数国家对DTC的过度诊断率可能都超过50%,在韩国高达93%。过度诊断会给健康人带来有害的心理和社会影响,导致不必要的治疗,还会造成巨大的医疗卫生资源浪费。因此, 应避免对无症状人群进行颈部超声检查筛查甲状腺结节,只有当可疑孤立结节直径大于10mm时,才应进行细胞学检查。

 

积极监测

对于极低风险的微小癌(肿瘤直径≤10mm)的患者,也应避免过度诊疗。可在诊断后的头2年中每6个月进行一次颈部超声监测,此后每年进行一次监测,这是微小癌患者手术之外的另一种策略,当患者的结节孤立,无可疑淋巴结,距背侧甲状腺囊有一定距离,未延伸至气管,无声神经麻痹,患者同意定期随访时,可采取这一措施。如果甲状腺结节的最大直径增加了≥3 mm,或者颈部超声检查发现淋巴结转移,患者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在对诊断后10年内的患者进行的前瞻性研究中,有8%的结节出现进展,3.8%的结节出现淋巴结转移。在怀孕患者和年轻患者中更常观察到疾病进展。与诊断后立即进行手术的患者相比,疾病进展时进行手术不会引发更多的发病率,治愈率也没有减少。对于有焦虑、不愿接受手术或不愿积极随访的患者,或许可以采用 激光或射频消融等局部治疗方式来替代手术。

 

低风险DTC患者

手术

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手术范围由术前颈部超声引导。手术可包括甲状腺全切除术或叶切除术,对于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采用颈淋巴结切除术。对于低风险DTC患者, 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并不适用,因为会增加发病风险

 

放射碘治疗

手术后可行放射碘治疗,但暴露于放射性碘会引起一些安全性问题。尽管已有强有力的数据证实,单次碘131的风险很小,但其潜在益处也有限,疗效在大多数低风险DTC患者中尚未得到证实。 放射性碘的量应尽可能低,以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特别是在预期疗效不大的情况下。

 

随访

甲状腺全切除术后, 左旋甲状腺素治疗可使血清TSH浓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要避免左旋甲状腺素的过度治疗,因为会引起不适、心脏并发症和骨质疏松症。术后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测量血清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TSH水平,并进行颈部超声检查。90%以上的低风险DTC患者预后良好。复发的风险极低,5年后复发风险为1/631。

 

中风险DTC患者

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甲状腺全切除术,已知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行治疗性淋巴结清扫术。目前有研究正在评估预防性淋巴结清扫的价值。术后应用碘131的指征依赖于低风险DTC患者的指标。中风险DTC患者和术后未检测到血清甲状腺球蛋白的患者可以认为其复发风险较低。如果碘131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甲状腺残留,则治疗剂量可能较低(1.1 GBq),但是,如果治疗的目的是辅助治疗或持续性疾病治疗,则可能需要更高的剂量(3.7 GBq或更高)。一些回顾性研究发现,术后应用碘131治疗对预后有益,而放射性碘的使用对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可能更为重要。

 

随访

中等风险DTC患者的随访应持续评估风险。约三分之二的患者会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些患者的预后与低风险DTC患者相似,可实施相同的随访策略。在15-20%的患者中观察到生化反应和间歇性反应,很多也能在不进行进一步治疗的情况下继续维持良好的疗效。

 

高风险DTC患者

治疗

手术包括 甲状腺全切除术,并对已知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进行治疗性 淋巴结清扫。一些研究者主张进行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因为与手术相比,它可以更多地完全切除受累淋巴结,并轻微降低复发风险。术后停用甲状腺激素治疗后,可给予高剂量碘131(3.7GBq或更高)。碘131的目的是消除正常的甲状腺残余和根除肿瘤病灶。在高风险DTC患者中,回顾性研究表明, 碘131治疗可改善无病生存和总体生存

 

随访

左旋甲状腺素治疗可使血清TSH浓度降低至较低水平。三分之一的高危DTC患者在6-12个月的随访中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复发风险约为15%,甚至更低。接受左旋甲状腺素治疗的患者,若能检测到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但无其他疾病证据时,需要进一步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当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随时间持续升高时。

 

过去提倡大剂量给予碘131,目前,这种方法已经过时,因为FDG PET-CT是显示高危DTC患者远端新病灶的最敏感方法。15-50%的高危DTC患者在第一次随访时可能会发现遗留疾病,需要接受进一步治疗。

 

参考文献:
Nat Rev Endocrinol. 2020 Dec 18.doi: 10.1038/s41574-020-00448-z.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毛息花,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流行病学与慢性病流行病学。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甲状腺癌疾病介绍:
家族性甲状腺非髓样癌是指起源甲状腺滤泡细胞并且具有遗传倾向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现有的资料已表明,家族性甲状腺非髓样癌作为甲状腺非髓样癌中的一部分,存在遗传倾向,并具有其独特的病因学、病理学和临床特点。该病的特点是发病年龄早,病灶多,复发率高,家族性。临床上患者早中期常无明显不适并且一般不伴有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声音嘶哑,发音及吞咽困难,肿瘤生长较为缓慢。该疾病建议手术治疗,预后较差,复发率较高(16.3%)。
推荐科普文章
  • 我国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大约在30%左右,好发于中青年人群,尤其是女性群体,这其中95%都属于良性结节,只有5%左右是恶性的。虽然儿童不是甲状腺结节的高发群体,但是在儿童患者中,良性与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比例却与成年人是截然相反的。

     

    儿童甲状腺结节比成年人要少见,发病率仅为1.5%-1.8%左右,但与之相比的恶性比例却高达25%-26.4%,是成人的5倍之多,这也就意味着,发现甲状腺结节时它可能已经是甲状腺癌了。而且儿童甲状腺癌更容易发生转移,远处转移率高达20%,而成人患者仅为2%。

     

    所以,临床遇到儿童甲状腺内结节时,应考虑癌的可能性,尤其是单发结节在短期内迅速增大或伴有颈淋巴结肿大者更有较大可能性[1]

     

     

    分化型甲状腺癌

     

    在甲状腺癌中尤以分化型甲状腺癌最为常见,约占全部甲状腺癌的85%-90%左右,它又可以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滤泡癌。

     

    甲状腺乳头状癌特点: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但其肿瘤的恶性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以腺内扩散和局部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但也可能转移至骨、肺。

     

    甲状腺滤泡癌特点:恶性程度高于乳头状癌,通过血循环向肺和骨骼等远处转移,也可转移至淋巴结。单纯的滤泡癌较为少见,多数是与乳头状癌夹杂成为混合型。

     

    大多数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预后是比较理想的,甚至可以达到治愈,因为这两种甲状腺癌的癌细胞与正常的甲状腺组织细胞相似度很高,不但生长速度较慢,且不易出现远处转移,所以10年的生存率可达90%以上。

     

     

    那么,哪些甲状腺结节的儿童更容易发展成为甲状腺癌呢?

     

    1、 曾有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史;

    2、男性。在儿童时期,男孩的患病比例远远高于成年男性的患病率,儿童期男女患者比例为1:1.5;

    3、严重良性甲状腺疾病史,如先天性甲低、甲亢、桥本甲状腺炎等;

    4、全身放射治疗史;

    5、年龄小于10岁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高危因素[2]

    6、甲状腺癌家族史,多发内分泌腺瘤综合征家族史。

     

    所以建议甲状腺瘤的高危儿童应每年进行健康体检,如果在体检中发现了可触及的结节、淋巴结肿大或甲状腺不对称等症状,则应做进一步的检查,尽早排除隐患,不要等到有不舒服的表现或甲状腺肿大后再去检查,儿童本身对疾病的反应就不那么明显,容易忽视,往往出现严重问题了再去检查,可能已经晚了,错过了更佳的治疗时期。

     

    参考文献
    [1]周杏仁,冯懿正.儿童甲状腺癌特征及其诊疗方法探讨[J].实用肿瘤杂志,1996(02)
    [2]Alessandri AJ,Goddard KJ,Blair GK,et al.Age is the major de-terminant of recurrence in pediatric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J].Med Pediatr Oncol,2000,35(1):3541-3546.
  • 在我们亚健康状态越来越普遍的社会中,甲状腺作为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容易出现病症的部分。在我国,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高达18%左右,几乎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甲状腺疾病。

    临床上,如甲状腺退行性病变、炎症、自身免疫力低下等都可能表现为甲状腺问题。哪些人群更易患甲状腺疾病呢?

     

     

    一、 缺碘或高碘人群

    甲状腺功能是否良好与碘元素的摄入量有关。碘是人体合成甲状腺素的必需物质,所以无论是碘元素摄入过量或不足都有可能会增加甲状腺疾病的患病风险。

    二、所有年龄段的女性

    女性较男性更容易患甲状腺疾病,因为女性的内分泌比较活跃、稳定性差,在面对压力大和情绪改变时,如生理期、妊娠期、哺乳期等,容易出现自身免疫调节异常,进而引发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的高代谢症状。尤其是甲状腺肿、甲亢、甲减等疾病,都以女性高发。中青年女性多发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年女性多发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甲状腺炎;中老年女性多发桥本甲状腺炎、甲减。

    三、自身免疫缺陷的人群

    有自身免疫缺陷的人,通常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甲状腺疾病会同时存在,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病、1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患甲状腺疾病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四、长期接触辐射的人群

    电离辐射是甲状腺结节形成和肿瘤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因为辐射对甲状腺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能引发甲状腺功能异常,甚至是增加癌变的可能性。同时,电子产品高使用率及年轻化,产生辐射越来越多,各种X线、ECT、职业暴露等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尤其刺激甲状腺结节的形成[1]

    五、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者

    一般情况下,不能证明甲状腺疾病就是一种遗传病,但如果自己的母亲,奶奶,姨妈等患有甲状腺疾病,那么后代患上此类疾病的概率会比普通人高。

     

     

    甲状腺疾病的筛查

    大部分的甲状腺疾病是通过体检或甲状腺B超发现的,除了易发人群外,建议当出现原因不明的体重增加或下降;失眠、烦躁、易怒;多汗、怕热、手抖;心率失常;不孕不育;妊娠早期妇女等可能与代谢有关的症状时,就需要进行甲状腺功能的检查。

    检查项目包括甲状腺功能筛查和甲状腺彩超检查。

    甲状腺功能筛查是通过检查血液中甲状腺相关激素有无异常的增多或减少来判断是否有异常问题存在;甲状腺彩超检查是通过影像观察甲状腺的形态,判断是否有结节、增生或萎缩,以及血流供应是否有异常。两者检查的侧重点不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对于确诊的甲状腺疾病患者,应按要求定期复查。一般来说,口服抗甲药治疗者,在甲亢症状未得到控制前,每2周检测1次,症状控制后,4-6周检测1次;甲减患者在药物治疗初期,每月检测1次,用药剂量稳定后,3-6个月复查1次;甲状腺肿瘤切除患者,按医生要求定期复查;甲状腺炎患者按是否伴有甲亢或甲减,来安排复查时间。

    重视甲状腺疾病的早期预防检查和定期复查,是防治疾病的重要一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避免给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参考文献
    [1] 黄洁明.探讨筛查甲状腺疾病作为常规体检项目的必要性[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23):30-31.
  • 甲状腺癌晚期患者一般可出现包括压迫症状以及远处转移等症状。

    1.包块压迫症状:甲状腺癌晚期可有局部疼痛,由于肿瘤增大会压迫到局部,侵犯食管以及气管时,患者可有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表现。如果侵犯颈丛,可出现耳部以及肩部位疼痛等症状。

    2.远处转移:甲状腺癌晚期如果发生远处转移可出现远处转移相应器官的症状,比如转移到肺部,可有咯血、呼吸困难等表现,如果转移到骨骼,会有骨痛以及病理性骨折等情况。

    甲状腺癌如果确诊为晚期,需要及时遵医嘱进行规范的治疗,控制病情发展,有助于延长生命周期。

  • 当女人的“喉结”比男人更明显,这意味着什么呢?

     

    喉结,指人咽喉部位的软骨突起,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有喉结,只不过男性的喉结发育更早,在青春期时已经开始发育,再加上雄激素的作用,因此男性的喉结一般也会比女性的更为突起。

     

      

    当女人的“喉结”比男人更明显,这意味着什么呢?

    一位49岁的深圳阿姨,在4年前发现自己的脖子上有一个小结节,起初她以为自己是长了喉结,便没有在意,直到近期一次体检,医生说了一句“结节的样子不太好”,这句话让阿姨内心有点怕,于是她在医院做了进一步检查,没想到,这个“喉结”竟然是恶性的甲状腺癌!

     

    什么样的甲状腺结节可能是恶性肿瘤呢?

    1. 如有您出现心悸、出汗、进食和便次增多和体重减少,同时有突眼、眼睑水肿、视力减退等症状,这样的结节很可能是高功能腺瘤,或是亚急性甲状腺炎和桥本甲状腺炎早期;

    2.如果您出现苍白虚肿、表情淡漠、皮肤干燥增厚等,一般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和桥本甲状腺炎后期;

     

    3.童年有颈部放疗史的结节,或非甲状腺肿流行区儿童的甲状腺结节恶性的几率大;

     

    4.有甲状腺癌家族史的结节恶性比率高;

     

    5.多年存在的结节短期内无痛性明显增大时,要考虑恶变的可能。上文中提到“4年结节毫无变化,近期发现不对劲”,因此有可能是恶性肿瘤;

     

    6.大多数结节患者甲状腺功能在正常范围,伴有促甲状腺激素(TSH)异常者的结节恶性可能性小。甲状腺特异抗体TRAb、TPOAb、TGAb对甲状腺炎的诊断有意义,对良恶性鉴别无特殊意义。降钙素和癌胚抗原在甲状腺髓样癌中会升高。高分辨率超声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的敏感性高,但判断良恶性的特异性并不高

     

     

    如果大家发现自己的脖子肿了,或者长得异于常人,这个时候建议及时于内分泌专科就诊。由于及时发现了恶性甲状腺瘤,医生建议手术切除,术后需要终身服用甲状腺片,以替代甲状腺功能。

     

    甲状腺癌,女性尤其要注意

    2019年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公布的深圳新发癌症榜中,甲状腺癌甚至一度赶超乳腺癌,成为女性癌症中的“头号癌王”。癌症听起来很远,其实很近,但是只要我们保持好心情、不熬夜、坚持运动、有结节要定期复查,就能够帮助我们保护甲状腺。

  • 甲状腺癌出现肺转移的症状有咳嗽、咳痰、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等症状。

    甲状腺癌是一种临床比较常见头颈部的恶性肿瘤,近几年发病率较高,主要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或滤泡旁上皮细胞。目前甲状腺癌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自身癌基因、电离辐射等因素有关。

    早期甲状腺癌患者通常无明显的症状,随着肿瘤的增大,压迫邻近组织或出现肺部转移等情况时,可表现为颈部肿块、颈部疼痛、呼吸困难、咳嗽、咳痰、胸闷、憋气等症状。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查明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注意监测自身病情,定期复查。

  • 甲状腺癌患者的饮食应该注意饮食营养,清淡饮食,减少摄入含碘类食物。

    1.注意饮食营养:甲状腺癌患者日常应注意饮食营养,日常生活中多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蛋类、奶类、豆制品类等,也可适当多进食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等,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纤维素等物质。

    2.清淡饮食:甲状腺癌患者应注意清淡饮食,避免进食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尤其是手术后的患者应该以流质饮食为主,避免食用过热或过凉的食物,刺激甲状腺。

    3.减少摄入含碘类食物:含碘的食物可能会刺激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导致病情加重,因此患者应减少含碘食物的摄入,比如海鲜、海带、紫菜等。建议患者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同时注意监测病情,定期复查。

  • 心脏正常激动起源于窦房结,沿着传导系统下传,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依次抵达心房和心室,使心脏收缩和舒张。如果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就会出现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了,研究表明,生活因素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因素,因此,希望大家一定要远离诱发该病的一些生活因素。那么,诱发心律失常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现在让专家为您介绍。


    一、烟:烟草中的多种有害物质可直接刺激植物神经,常会引起心律失常。


    二、衣服:合成纤维衣服可使一些人出现室性早搏。这可能与机体对合成纤维过敏导致组织胺类物质释放有关,也可能是合成纤维衣服引起皮肤静电干扰,改变体表电位差,从而使心脏电传异常。

     


    三、情绪:喜、怒、哀、乐、惊、恐、悲、这七情的调节失控均可通过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使心脏神经功能及内分泌激素释放失衡,导致心律不齐。


    四、体位:据研究,人体在体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除迷走神经张力有变化外,血液动力学也会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有些人的适应力、调节能力差,在由立位到卧位或由卧位到立位时,可出现短暂的心律失常,如立即做心电图检查可见图像有异常改变,但也会很快消失。


    五、饮:多饮酒可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肌耗氧量,大量喝咖啡也会导致同样结果。


    六、外界的刺激:机体突然受寒、受惊吓、神经系统受刺激,血管突然收缩,血压升高,引起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七、运动:运动时通过降低副交感神经张力,增加交感神经张力,会使心率增快,房室传导改变,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律失常。


    八、吃:有些人在吞咽食物3到6秒钟时可突发心悸、头昏,甚至昏厥,有的出现心动过速、频繁早搏,有的则发生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狼吞虎咽”时症状更明显。吞咽食物引起的心律失常多数可自行消失,但也有反复发作而致死亡的病例。因此吃东西时还是应该细嚼慢咽,这样也有助于消化吸收,对健康有益。


    上述内容讲解了诱发心律失常的原因有哪些,大家知道这些病因了吧。总之,为了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希望大家要注意日常生活方面的调理,远离诱发心律失常的生活因素,为心脏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 癫痫是一种临床表现为反复癫痫发作的慢性脑部疾病,其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脑损伤、先天性发育异常等。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癫痫的发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某些家族中的癫痫患者可能具有遗传易感性,这意味着他们患病的风险较高。

    2.脑损伤:脑部的创伤或损伤,如头部外伤、脑出血、脑肿瘤、脑膜炎等,可能导致癫痫的发生。这些损伤可能干扰到脑部神经元的正常活动,导致电信号异常。

    3.先天性发育异常:在出生前或出生后早期,脑部发育异常可能导致癫痫的发生。这些异常可能是由基因突变、胎儿时期的缺氧或其他因素引起的。

    导致癫痫的原因比较多,且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一旦出现癫痫的现象,如抽搐、昏迷、呕吐白沫等,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和治疗。

  • 根据前房前角的形态及发病缓急,又分为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等。

     

    1.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是由于眼内房角突然狭窄或关闭,房水不能及时排出,引起房水涨满,眼压急剧升高而造成的,多发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占90%,女性发病率较高,男女比例为1:4,来势凶猛,症状轻剧,发病时前房狭窄或完全关闭,表现突然发作的剧烈眼胀头痛,视力锐减,眼球坚硬如石,结膜充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血压升高,此时全身症状较重易被误诊为胃肠炎,脑炎,神经性头痛等病变,如得不到及时诊治24-48小时即可完全失明无光感,此时称“暴发型青光眼”,但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对疼痛忍受性轻强,仅表现为眼眶及眼部不适,甚则眼部无任何症状,而转移至前额,耳部,上颌窦,牙齿等部疼痛,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实则是因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反复迁延而来。

     

     

    2.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此型占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0%以上,发病年龄30岁以上,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脑力劳动者有急剧升高的趋势,此型发作一般者有明显的诱因,如情绪激动,视疲劳,用眼用脑过度,长期失眠,习惯性便秘,妇女在经期,或局部,全身用药不当,均可诱发,表现为眼部干涩,疲劳不适,胀痛,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虹视,头昏痛,失眠,血压升高,休息后可缓解,有的患者无任何症状即失明,检查时,眼压可正常或波动,或不太高20-30mmhg左右,眼底早期可正常,此型最易被误诊,如此反复发作前房角一旦粘连关闭即可形成暴发型青光眼。早期症状有四种:1,经常觉得眼睛疲劳不适;2,眼睛常常酸胀,休息之后就会有所缓解;3,视力模糊,近视眼或老花眼突然加深;4,眼睛经常觉得干涩。

     

    3. 原发开角型青光眼:

     

     

    多发生于40以上的人,25%的患者有家族史,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有的直至地失明也无不适感,发作时前房角开放,此型的诊断最为关键,目前一旦西医确诊都已经有明显的眼底改变,因此必须全面,认真排除每一个有青光眼苗头的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要非等到确诊为青光眼才去治疗,那时已丧失最佳治疗时机。

  • 作者 | 曾秋林  陈鹏  江毅
    文章首发于 |  上海新视界眼科医院服务号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反正治不好,还不如不治疗,对吗?

     

    这个问题我们先不急着回答,来先了解些糖尿病相关的知识,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了。

     

    NO.1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主要是胰岛素分泌缺陷或生物作用受损引起的,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各种组织(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慢性损伤及功能障碍。

     

    NO.2 糖尿病的现状 

     
    据中国疾控预防控制中心统计:2000 年 — 1.51 亿,2010 年 — 2.85 亿 ,2020年—3.71亿,按目前速度增长:全球2030 年 — 5.5 亿。而我国现有1.14亿,约占全球数量30.7%。

     

    NO.3 糖尿病的危害

     

    长期糖尿病会导致中风、心脏病、肾衰竭、足感染甚至截肢、眼疾等一系列危害。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眼疾中最严重的一个并发症,控制不好的,会发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终导致失明甚至摘除眼球。

     

    NO.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疗


    糖尿病的病程长短和干预治疗的时间决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轻重程度。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情加重,要去控制病情发展,需要做更多的检查和治疗,而花费的时间和费用也越来越多,效果却越来越差。

     

    下面介绍下糖网不同分期图谱及需要的措施和效果。

     

    图1:正常眼底图片

     


     图2:糖网I期

     

    可见颞侧微血管瘤,患者眼科首诊需查视力、散瞳查眼底,治疗上控制血糖,每次仅花费百元左右,病程发展缓慢,定期每年随访眼底。

     


      图3:糖网II期,视网膜出血合并黄白色渗出

     

    眼科首诊检查需要:视力、眼底照相、血管造影、OCT,根据检查予观察或者局灶性激光、玻璃体腔注药治疗,花费需数百至数千元,病程进展与患者依从性相关,定期每3-6个月复诊。

     


     图4:糖网III期,视网膜广泛出血,静脉串珠样改变,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

     

    眼科首诊:视力、眼底照相、血管造影、OCT,分次全视网膜光凝、择情玻璃体腔注药治疗,花费至少数千元,若不及时控制,极易加重,严重影响视力,一旦发展到这一阶段就需要每1-3个月复诊。

     


      图5:糖网VI期,可见玻璃体积血、新生血管膜、纤维增殖膜、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到了这一阶段一般需要手术治疗,花费至少数万元,且疗效较差,如果血糖还控制不稳定,可能需多次手术,严重的患者可能失明。

     

    看了以上4点,相信大家对文章开头的问题都有了答案,因为糖尿病患病人数庞大,虽然属于慢性病,也不能完全治愈,但产生的伤害确是巨大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是一样,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越能稳定住病情的发展。在医患的共同努力下,完全可以控制住病情。否则可能最后在治疗时吃了很多苦头,花费又多,最终结果还是不满意。

     

    对于糖尿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我们一定要切记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