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可以止汗中药有哪些 推荐6种中药解决多汗症

可以止汗中药有哪些 推荐6种中药解决多汗症
发表人:健康一点通

作者:李莉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不出汗是不正常的,但是出汗过多也是不正常的,特别是在没有运动、天气凉快的时候出汗,更加不正常了,还有些人睡觉的时候会出很多汗,这些都是属于虚汗、盗汗的问题,中医认为是一种病症,可以选择有止汗作用的中药来改善,下面推荐几种止汗的中药。

1、浮小麦:这种中药性味甘凉,入心经,有很好的止汗作用,可以治疗虚热引起的出汗过多,是清虚热药的中药。可以直接用浮小麦煎水服用。

2、糯稻根:糯稻根性味甘平,入肺、肾经。有滋阴、清热、止汗的作用。它是一种固表止汗的中药。可直接煎汤服用,阴虚盗汗的患者可以用它搭配黑枣、红糖煎水饮用。

3、麻黄根:这种中药性平味甘涩淡,入肺,心经。有降压、固表、止汗的作用,是收敛性止汗药物。虚汗淋漓可以用麻黄根、黄芪制作成药丸,每天用浮小麦煎水送服。

4、红芪:红芪和黄芪是不一样的,它性味温甘。入肺、脾经。有补气、止汗、利尿、养阳等作用,属于收敛性止汗中药。对气虚疲乏,少食稀便,表虚自汗,气虚水肿有很好的疗效。

5、酸枣仁:这种中药性味平甘,入心、脾经,有止汗、养心、养神的作用。对心虚失养引起的多汗症有很好的疗效。也可以治疗心悸、健忘、失眠、睡眠中出汗等病症。

6、五味子:五味子性温味甜酸,有收敛、固涩、补气、生津的作用,五味子味酸能止汗生津;味甜能补气,常用于治疗气津两伤引起的多汗、口渴、困倦和虚弱。

上面这些就是有止汗作用的中药,通过介绍我们可以知道,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疗效,虽然都是止汗的,但是治疗的病症是不一样的,患者最好是经过中医辨证再选择合适自己的使用,治疗汗多最好方法是先找出原因,许多疾病会导致出汗。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女性朋友都特别喜欢穿露肚脐的衣服。如果天气有所变化的话,很容易着凉肚子疼。肚子疼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是痛起来却非常难受,因此,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暖,避免肚子受凉。那么着凉肚子疼怎么办?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

    1、喝姜枣茶。如果着凉肚子疼的话,可以喝一杯姜枣茶。方法为准备适量的生姜和大枣一起煎煮,煮好以后加一些红糖调味。姜枣茶可以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快速缓解着凉肚子痛症状。

    2、生姜盖肚脐。由于着凉肚子疼的朋友,可以把生姜切得稍微厚一些,然后把生姜片盖在肚脐上面,再把点燃的艾草,切好的生姜片上,这样就可以治疗由于着凉而导致的肚子疼。

    3、暖水袋热敷。大家可以准备一个不烫的暖水袋,或者把干毛巾加热,敷在患者肚子上,这样可以起到祛风散寒的作用,肚子疼很快就会好。

    4、驱风油涂抹肚脐。如果肚子疼的症状并不严重,可以把驱风油或者风油精涂抹在肚脐周围,一般一天涂抹两三次就可以消除着凉肚子疼的症状。

    5、拔火罐止痛。着凉肚子疼用拔火罐来止痛效果非常好。在肚脐眼处拔火罐,可以吸出患者肚子中的凉气,消除肚子疼症状。

    6、热鸡蛋敷肚脐。这是一种非常方便的止痛方法,刚煮熟的鸡蛋,温度比较高而且不容易冷却,用鸡蛋来敷肚子可以促进肚子的血液循环,缓解受凉肚子痛的症状。大家注意在用鸡蛋敷肚脐的时候,要用毛巾包裹,避免烫伤。

    如果大家由于着凉而肚子疼的话,可以准备一个暖水袋敷在肚子上,这样就可以去除凉气,缓解受凉引起的疼痛症状。在热敷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烫伤。着凉引起的肚子疼可以用以上方法缓解,如果是由于疾病因素引起的肚子疼,一定要及时去看医生。

  • 作者:刘玉杰

    上火是中医的说法,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发生上火的情况,胃火、肝火、肺火都是属于上火,上火会导致我们出现口舌生疮、喉咙疼痛、咳嗽、长痘等症状,既然上火是中医的病症,用中药治疗效果是最好的,很多中药都有清热去火的功效,下面推荐最常使用的几种供大家选择。

    1、穿心莲:俗称苦胆草,苦味的东西都是降内热的,所以穿心莲是去火效果很好的中药,它有清热、下火、解毒、除湿、凉血、消炎等作用,一般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各种病症,如热感、肺热咳嗽、喉咙痛、湿疹、小便黄等。

    2、黄连:黄连味道更加苦,所以有很强的去火效果,有很多以黄连为原料的清热降火中成药,它的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泻火、除湿,清胃火的效果最好。

    3、鱼腥草:鱼腥草性味寒凉,入肺经,既是药物也是食物。作为一种中药,它有很好的下火、清热、消炎的作用。作为一种食物,它也是很受欢迎的,可以有效清除肺火,对肺热咳嗽有很好的疗效。

    4、金银花:金银花性味甘寒,是一种清热降火的中药。通常用它来治疗风热或除痈化脓,能清肺热、胃热,喉咙痛可以直接金银花泡水喝,孩子身上长痱子可以用金银花泡水洗澡。

    5、菊花:菊花性味苦寒,有清热、疏风、解毒、清肝、明目的作用。可治疗感冒头痛和肝火上亢引起的眼红肿痛。夏天喝一杯菊花茶,不仅可以解暑,还可以预防暑热中暑。菊花是清肝火的中药。

    上面这5种中药的去火效果都是很好的,除上述中药外,还有多种中药,如半枝莲、黄芩、泽泻、车前草、栀子、蒲公英、夏枯草、大青叶等,也有很好的去火效果。不过每个人上火的原因都不同,要根据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使用。

  • 作者:马玉强 副主任医师 唐山市人民医院 性病科

    皮肤瘙痒症和一般皮肤疾病引起的瘙痒不同,这种病症的患者皮肤上没有明显的皮疹,该病的病因较复杂,能否治愈取决于病因,精神因素、环境、皮肤干燥、内科疾患都是主要病因,而从中医的角度分析,病因主要有热胜、湿胜、风胜、虫淫、血虚等几个方面,下面看看中医怎样用药治疗这种疾病。

    1、祛风止痒汤

    主要药物包括珍珠母、夜交藤、荆芥、生地、益母草、丹皮、当归、防风、蝉衣、牡蛎、甘草。加减:热重的患者加黄柏;夹湿的患者加泽泻。用法:把所有药物浸泡30分钟,牡蛎和珍珠母首先加水煎1个小时,然后再加入其它药物,继续煎煮30分钟,每剂药要煎2次,将2次煎的药液混合后分3次饮用。这个方剂有凉血平肝、熄风止痒的功效。适合血瘀、肝肾阴虚、血虚生风的患者。在服药期间不要饮酒,也不要吃辛辣的食物。

    2、益气凉血汤

    组成的药物有当归、白藓皮、生地、黑豆皮、苍耳子、栀子皮、桑叶、蝉蜕、杭菊花、生黄芪、橘叶。用法很简单,把药物一起加水煎服就可以了。每日服2次。这个方剂有凉血、清热、益气、祛风的作用。 主治皮肤瘙痒症,数年不愈的患者也可以试试。

    3、六味止痒汤

    配方:地肤子、黄柏、苦参、花椒、蛇床子、甘草。加减:湿热重的患者加薏米。用法:每剂药加水煎3次。第一次和第三次煎的药液倒入盆中,加适量的温水洗澡,第2次煎的药液分3次内服。 这个药方有清热祛风、利湿止痒的功效。 主治全身皮肤瘙痒症。

    4、止痒散

    方剂的组成包括地肤子、露蜂房、苦参、丹参、蝉衣、熟地黄、乌梢蛇。用法:把所有药物研成细粉末,然后装瓶密封备用。每天取药粉用开水送服,一日3次。1个疗程7天。这个方剂有滋阴活血,祛风止痒的功效。

    除了用以上的中药方治疗之外,患者也要特别注意自己的饮食,日常应以清淡的食物为主,少吃辛辣、浓酒、浓茶。此外,高脂肪食物应适当进食。脂肪可以滋润皮肤,也有利于摄入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E,可以防止皮肤干燥。

  • 作者:周利军 副主任医师 国药同煤三医院 普通内科

    水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皮肤疾病,这种疾病主要多发于婴幼儿及儿童身上,主要是由于小孩的免疫力低下而引起的,而且水痘这种疾病,一般患者一生之中只会得一次,而且水痘这种疾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且严重的还会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很多患者在水痘期间,都会有饱受折磨的感觉,因为水痘引起的瘙痒是患者难以忍受的,所以对于水痘的止痒是关键。

    水痘这种疾病通常表现为患者身上有红色的小疱疹,而且疱疹中有脓性物质,很多患者都会觉得奇痒无比,忍不住用手去挠抓,而且严重的患者还会伴有持续高热的现象,所以对于水痘的止痒是关键,那么治疗水痘止痒的药物有哪些呢?

    1、可以再患处涂抹甲紫溶液,这种药物对于水痘引起的瘙痒有不错的治疗效果,而且这种药物对于其他皮肤病引起的瘙痒也有不错的缓解效果,但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在患者使用该药物的同时,一定要保持皮肤患处的干燥,同时要多食用一些新鲜的蔬果。

    2、可以涂抹阿昔洛韦软膏进行治疗,这种药物对于治疗水痘引起的瘙痒有不错的效果,而且这种药物可以有效的治疗水痘,但还需要患者注意的是,在使用该药物的同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意见下进行使用,而且在饮食上也需要忌口,避免食用一些海鲜类的食物,同时还需要患者多卧床休息,多饮水。

    其实对于水痘引起的瘙痒,外用药物就可以很好的达到止痒效果,但同时需要患者注意日常的生活习惯,避免食用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食用会引起过敏的食物,而且在用药期间,一定要注意多休息,同时多饮水,只有患者做到这些方面,不仅可以有效止痒,而且更有利于水痘的好转。

  • 痰湿体质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质类型,当人体脏腑出现阴阳失调和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时,便很容易形成痰湿体质,痰湿体质也被称为迟冷质,多由饮食不当或疾病困扰所导致。俗语常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足见痰湿难以调养,但其实只要用对方法,并长期坚持调和湿气,也可以达到去痰去湿的目的。那么,改善痰湿体质有哪些方法呢?这6大妙招,只要长期坚持其中一二,便会奏效。

     

     

    痰湿体质的患者一般比较难耐炎热,如果平时出汗比较多,一定要及时补水,可以缓解体内的燥热之感。同时,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长期喝冷水,否则会给人体脾胃带来较大负担,影响其脏腑功能的运转,从而会加剧痰湿症状。

     

    日常生活中多吃些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蔬菜、水果类食物,可以很好地预防痰湿体质,同时也可以缓解痰湿症状。比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洋葱、枇杷、大枣、薏苡仁、红小豆等食物,痰湿体质的患者不妨多吃一点。此外,痰湿体质的患者不要吃过甜或是过于油腻的食物,否则会加大对人体脾胃的损伤,尤其是夏季人们喜爱吃冷饮,这一类食物进入体内后易化为痰湿,还是少吃为妙。

     

     

    居住的环境过于潮湿,容易造成湿邪侵袭,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对已经患有痰湿体质的患者,更应避开潮湿的居住环境,需要保持空气的流通,否则会加重病情。同时,长期居住于潮湿的环境,还易诱发各种疾病,如风湿病和关节炎症。因此,要注意居住环境的改善,平时不要长时间待在房间中,要注意保持空气的流通,以免空气中的湿气加重,要做好除湿的工作。

     

    平日阴干的衣物,容易滋生各种霉菌、病毒等微生物,会有一股难闻的臭味,长期穿着这种衣服不仅会诱发各种疾病,更会加重患者的痰湿体质。比如因淋雨没有晒干的衣服、阴雨天清洗没有干透的衣物、被子床单未定期换洗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导致衣物中的湿气顺着皮肤进入人体,不但容易感冒,还会加重痰湿。

     

     

    痰湿体质的患者,体型一般都比较肥胖,因此经常感到身重和疲倦,也更加不爱运动。然而越是不动,身体就会越懒,反而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越是痰湿体质的患者,越应该保持适量的运动,活动量逐渐增加,疏松的皮肉才会逐渐变得结实,不仅可以改善肥胖的体型,还可以调理体内的痰湿。

     

    “痰湿”本就是中医专用术语,因而我国中医自古以来就整理了很多具有祛痰除湿的药材,比如常见的白术、附子、黄岑、半夏等。同时,我国中医认为,痰湿体质的产生与脾、肺、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因而需要多注重调补脾肺肾三脏,还需查明病因。若因脾不健运,可选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若因肺失宣降,可选二陈汤;若肾虚不能制水,可选金匮肾气丸。找准病因,方能对症下药。

  • 现在网上关于本草的文章很多,但有一个问题,每一味中药都有自己最强的一面,可部分作者并非中医师,只是摘抄中药辞典,作用洋洋洒洒罗列了一大堆,读者看了,还是不会用,因为不知道重点。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一味功效极其繁复,让人感觉包罗万象,找不到北,有点懵的中药。它就是黄芪。

     

    如果你去看《中药学》上黄芪的作用,你会吓一跳:气虚乏力,食小便溏,水肿尿少,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肺气虚弱,咳嗽气短,表虚自汗,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久溃不敛,痹痛麻木,痈疽难溃......

     

    初学者看了,简直是一头雾水,因为看起来,这味药是万能药,作用太多,记也记不住。运用这味药也难,若抓不到它独到之处,运用时,往往蜻蜓晒水,到处放一点,疗效也不佳。其实理解这味药有一个便捷的办法,就是回到一本以临床实证为基础的医书中去,以那本经典医书对黄芪的描述为“基本点”。那本书就是《金匮要略》,在这本书中黄芪出现8次,现在从黄芪最实用最有效之处谈起。

     

     黄芪能治黄汗、自汗

     

    《金匮要略》中,“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最简单,方中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苦酒一升。汉代没有高度酒,苦酒相当于现在上好的低度酒清酒。也有一些汉方家用醋来代替。

     

    这个方子治疗的患者有几个特征:一是身体浮肿而重;一是全身淌黄汗,汗出沾衣,周身如浸水中;一是汗出口渴。

     

    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上身汗多,下肢湿冷,骨关节痛,不能饮食,小便少,情绪不安,则去苦酒,加生姜,甘草,大枣,此谓“桂枝加黄芪汤”。这大概是因为,生姜能散寒祛冷,并且和甘草,大枣配在一起能够强壮患者的脾胃,改善患者的饮食。这两个方证,虽也有浮肿,但“黄汗”症状更明显一些。

     

    临床上,明显的‘黄汗”’患者并不多见。黄汗是比较大的汗,汗出沾衣,如同沐浴。如果汗比较小,皮肤湿润,容易感冒,一般用的是“玉屏风散”,这个方子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用量比较轻,一次只用9克。这个方子有增强体质的作用。

     

    黄芪擅治水肿

     

    如果,患者浮肿,特别腰以下显著浮肿,同时伴有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皮肤比较松弛,不紧凑,给人水湿肥胖的感觉。则用“防己黄芪汤”,方药如:汉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吉益东洞,大塚敬节,黄煌等医家都认为,此时黄芪的剂量应该遵循《千金要方》的五两,汉防己应该遵循《千金要方》的四两,白术为三两。这个方子是《金匮要略》中治疗风水的基本方之一。如果伴有喘鸣则加麻黄半两,胃肠不调则加芍药三分,下肢平素冰冷加细辛三分,有心悸的感觉加桂枝三分。

     

     

    另有一方,也能治疗是四肢浮肿,水气在皮肤中,即“防己茯苓汤”: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两方比较。“防己黄芪汤”有白术,“防己茯苓汤”有茯苓,桂枝。

     

    白术有很强的健脾利水的作用,因此“防己黄芪汤”健脾利水的力量要强一些。桂枝有温通经脉的作用,所以,“防己茯苓汤”比“防己黄芪汤”要暖一些,有一定温阳的作用。同时茯苓还有安神定悸的作用,可以治疗水肿患者因为虚弱导致的肌肉不由自主地跳动。

     

    需要强调的是,这两个方子用的是汉防己(粉防己),切不可与含马兜铃酸的广防己,木防己混用。并且,即使是粉防己,也不可大量,长期使用。这个药物不像黄芪那么安全,黄芪现代研究已经证实用它30~60克/天口服,可促进肝脏白蛋白合成,减轻高脂血症,缓解各种肾病引起的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而汉防己这个药,了解其药性可以,入方则要相当慎重。

     

    本文涉及到的方子,请在执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 作者:邹安琴 主任医师 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相信大家也知道类风湿暂时没能被查出明确的发病原因,因此,医学暂时也没能制定出有效根治此疾病的治疗方案。但是患者也不要失去信心,此疾病是可以通过治疗来缓解病情的。也许会因为病程的漫长,类风湿患者会表现得极其不耐烦,但是只有现在积极治疗了,才有可能等到医学研究出有效根治方法的那一天。那么缓解类风湿症状的治疗方法有什么?

    (一)一般疗法 发热关节肿痛、全身症状来者者应卧床休息,至症状基本消失为止。待病情改善两周后应逐渐增加活动,以免过久的卧床导致关节废用,甚至促进关节强直。饮食中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要充足,贫血显著者可予小量输血,如有慢性病灶如扁桃体炎等在病人健康情况允许下,尽早摘除。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用于初发或轻症病例,其作用机理主要抑制环氧化酶使前腺素生成受抑制而起作用,以达到消炎为止痛的效果。但不能阻止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的自然过程。本类药物因体内代谢途径不同,彼此间可发生相互作用不主张联合应用,并应注意个体化。

    ⑴水杨酸制剂:能抗风湿,抗炎,解热,止痛。剂量每日2~4g,如疗效不理想,可酌量增加剂量,有时每日需4~6克才能有效。一般在饭后服用或与制酸剂同用,亦可用肠溶片以减轻胃肠道刺激。

    ⑵吲哚美辛:系一种吲哚醋酸衍生物,具有抗炎、解热和镇痛作用。患者如不能耐受阿斯匹林可换用本药,常用剂量25mg每天2~3次,每日100mg以上时易产生副作用。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泻、胃溃疡、头痛、眩晕、精神抑郁等。

    ⑶丙酸衍生物:是一类可以代替阿斯匹林的药物,包括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oproxen)和芬布芬(fenbufne)作用与阿斯匹林相类似,疗效相仿,消化道副作用小。常用剂量:布洛芬每天1.2~2.4g,分3~4次服,萘普生每次250mg,每日2次。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泻、消化性溃疡、胃肠道出血、头痛及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如易激惹等。

    ⑷灭酸类药物:为邻氨基苯酸衍生物,其作用与阿斯匹林相仿。抗类酸每次250mg,每日3~4次。氯灭酸每次200~400mg,每日3次。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及食欲不振等。偶有皮疹,肾功能损害,头痛等。

    2.金制剂 目前公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肯定疗效。常用硫代苹果酸金钠(gold,sodium thiomalate myochrysin)。用法第一周10mg肌注,第二周25mg。若无不良反应,以后每周50mg。总量达300~700mg时多数病人即开始见效,总量达600~1000mg时病情可获稳定改善。维持量每月50mg。因停药后有复发可能,国外有用维持量多年,直线终身者。金制剂用药愈早,效果愈著。金制剂的作用慢,3~6个月始见效,不宜与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药物并用。若治疗过程中总量已达1000mg,而病情无改善时,应停药。口服金制剂效果与金注射剂相似。副作用有大便次数增多,皮疹,口腔炎,紧损害等,停药后可恢复。

    口服金制剂金诺芬(Auranofin)是一种磷化氢金的羟基化合物。剂量为6mg每日一次,2~3月后开始见效。对早期病程短的患者疗效较好。副作用比注射剂轻,常见为腹泻,但为一过性,缓解显效率62.8%。

    3.青霉胺 是一种含巯基的氨基酸药物,治疗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效果。它能选择性抑制某些免疫细胞使IgG及IgM减少。副作用有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蛋白尿,过敏性皮疹,食欲不振,视神经炎,肌无力,转氨酶增高等。用法第一个月每天口服250mg,第二个月每次250mg,每日2次。无明显效果第三个月每次250mg,每日三次。每次总剂量达750mg为最大剂量。多数在3个月内临床症状改善,症状改善后用小剂量维持,疗程约一年。

    4.氯喹 有一定抗风湿作用,但显效甚慢,常6周至6个月才能达到最大疗效。可作为水杨酸制剂或递减皮质类固醇剂量时的辅助药物。每次口服250~500mg,每日 2次。疗程中常有较多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等。长期应用须注意视网膜的退行性变和视神经萎缩等。

    5.左旋咪唑 可减轻疼痛、缩短关节僵硬的时间。剂量为第一击50mg,每日1次,第二周50mg,每日2次,第三周50mg,每日3次。副作用有眩晕、恶心、过敏性皮疹、视力减退、嗜睡、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蛋白尿等。

    6.免疫抑制剂 适用在其它药物无效的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停药情况下或激素减量的患者常用的有硫唑嘌呤,每次50mg,每日2~3次。环磷酰胺每次50mg,每日2 次。特症状或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后,逐渐减量。维持量为原治疗量的1/2~2/3。连续用3~6个月。副作用有骨髓抑制、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肝脏毒性损害及消化道反应、脱发、闭经、出血性拼膀光炎等。

    氨甲蝶呤(MTX) 有免疫抑制与抗炎症作用,可降血沉,改善骨侵蚀,每周5~15mg肌注或口服,3个月为一疗程。副作用有厌食、恶心、呕吐、口腔炎、脱发、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药物性间质性肺炎与皮疹。可能成为继金和青霉胺之后被选用的另一缓解性药物。

    7.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关节肿痛,控制炎症,消炎止痛作用迅速,但效果不持久,对病因和发病机理毫无影响。一旦停药短期仙即复发。对RF、血沉和贫血也无改善。长期应用可导致严重副作用,因此不作为常规治疗,仅限于严重血管炎引起关节外损害而影响理要器官功能者,如眼部并发症有引起失明危险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者,心脏传导阻滞,关节有持续性活动性滑膜炎等可短期应用,或经NSAIDS、青霉胺等治疗效果不好,症状重,影响日常生活,可在原有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皮质类固醇。发奏效不著可酌情增加。症状控制后应逐步减量至最小维持量。

    醋酸氢代泼尼松混悬液可作局部关节腔内注射,适用于某些单个大关节顽固性病变,每次关节腔内注射25~50mg,严防关节腔内感染和骨质破坏。去炎舒松特丁乙酸酯,是一种适合关节内给药的长效皮质类固醇,一次量为10mg,膝关节为30mg。

    8.雷公藤 经国内多年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有良好疗效。有非甾类抗炎作用,又有免疫抑制或细胞毒作用,可以改善症状,使血沉和RF效价降低,雷公藤多甙 60mg/d,1~4周可出现临床效果。副作用有女性月经不调及停经,男性精子数量减少,皮疹,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腹痛腹泻等。停药后可消除。

    昆明山海棠,作用与雷公藤相似,每次2~3片,每天3次。疗程3~6月以上。副作用头昏、口干、咽痛、食欲减退、腹痛、闭经。

    (三)理疗

    目的在于用热疗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使肌肉松弛,达到消炎、去肿和镇痛作用,同时采用锻炼以保持和增进关节功能。理疗方法有下列数种:热水袋、热浴、蜡浴、红外线等。理疗后同时配合按摩,以改进局部循环,松弛肌肉痉挛。

    锻炼的目的是保存关节的活动功能,加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在急性期症状缓解消退后,只要患者可以耐受,便要早期有规律地作主动或被动的关节锻炼活动。

    (四)外科治疗

    以往一直认为外科手术只适用于晚期畸形病例。目前对仅有1~2个关节受损较重、经水杨酸盐类治疗无效者可试用早期滑膜切除术。后期病变静止,关节有明显畸形病例可行截骨矫正术,关节强直或破坏可作关节成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负重关节可作关节融合术等。

    具体介绍如下:

    (1)滑膜切除术:主要用于掌指关节、腕关节及膝关节等,可对病变的滑膜进行切除。滑膜切除后应在支具帮助下逐渐恢复关节功能。

    (2)关节冲洗+镜下滑膜切除术:在大关节,尤其是膝关节,可以在关节镜下行滑膜切除,同时进行反复冲洗,以求更换关节液的成分而达到缓解关节炎症状和改善关节功能的目的。

    (3)关节成型术:对负重关节,尤其是足部的跖趾关节,当出现爪状趾畸形影响负重时,可行跖骨头切除术,以期形成新的关节而达到改善负重功能及缓解疼痛的目的。

    (4)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严重的类风湿患者,当其髋或膝关节严重受损,以致无法修复时,可酌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此类情况在高龄患者中多见。

    以上药物的服用是需要有专业医生的明确指导的,类风湿患者不要为了疾病症状能更有效的缓解而去滥用药物,因为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虽然这些都是针对炎症及后遗症的治疗,尚无特效的疗法,但是患者也要给以医学莫大的信心,医学总有一天能查清类风湿的病因,并制定出有效的根治方法的。

  • 作者:曾旺生 主治医师 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 皮肤科

    皮肤过敏是由过敏原引起的,如果患者是过敏体质,自身免疫力低下,而秋季又是个容易引起过敏的季节,每到这个季节,就容易发生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从而给患者造成很大困扰,全身红肿瘙痒难耐,过敏性哮喘甚至会引起呼吸困难,治疗很重要,那么,皮肤过敏怎么止痒擦什么药呢?

    1. 皮肤过敏患者可以外用三九皮炎平或者选宁霜外涂进行止痒:皮肤过敏一般是由于不注意卫生或者接触某种过敏原而引起的,有的饮食不合理也会造成皮肤过敏的现象, 这时候可以涂抹三九皮炎平或者选宁霜进行止痒,同时服用扑尔敏或者西替利嗪来改善过敏状况,并注意不要喝酒,禁忌吃辛辣的食物,注意自身环境的清洁卫生等。

    2.皮肤过敏可用皮质激素软膏或苯海拉明软膏来进行止痒:皮肤过敏主要的发病原因是接触过敏源,比如平时用的护肤品,空气中漂浮的花粉,还有一些食物,药物等均可引起皮肤过敏,出现湿疹,皮肤瘙痒,红肿疼痛等症状,这时候可以涂抹皮质激素软膏或苯海拉明软膏来进行止痒,同时服用扑尔敏或息斯敏来进行抗过敏治疗,同时禁忌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来减少过敏的发生。

    3.另外,醋酸肤轻松冰片软膏或阿昔洛韦软膏对于皮肤过敏的止痒效果也很好,在出现皮肤过敏时可以选择涂抹使用,当然了,如果过敏现象比较严重,药物不能控制的情况下,就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脱敏治疗等其他治疗方法。

    以上就是对“皮肤过敏怎么止痒擦什么药”的相关介绍,希望对患者有所帮助和借鉴,当然了,过敏体制的人群很多,多数是由于花粉或者环境的污染而引起的,这就要求必须给患者提供一个有氧通风且清洁干净的环境,而患者自身也要搞好自身卫生,同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断治疗,只要长期坚持,相信会有理想的治疗效果。

  • 出汗是最常见的现象,但是您是否想过为什么出汗部位时有不同?有些人的额头上容易出汗,有些人的头皮上容易出汗,有些人的后背上容易出汗。

     

    实际上,出汗不仅与人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而且与人的体质也密切相关,出汗的不同部位反映出不同的身体状况。而若是这6个部位异常出汗,或是大病来临,需引起警惕,及时预防。

     

     

    通常,鼻子出汗意味着您的肺部机能不足,需要进行调整。从西医的角度来看,人体的免疫力可能很低,需要提高免疫力。建议每天用手或工具敲打双腿的关键部位。因为人体经络分布于其间,反复轻敲并按压腿的左右两侧。通过这些适当的刺激,有益于肺部健康。

     

    胸口是最常见的出汗部位。许多人胸部出汗后会变湿。从中医学角度来看,是脾胃发汗导致的胸部汗湿。此外,我们都知道人体胸腔中有许多重要器官。如果经常出汗,可能是心血管系统出现问题,血管的老化或阻塞可能会影响血液循环,会减慢血液流动和影响到氧气的传输。

     

     

    通常,脖子上的汗腺非常少见,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脖子上的汗水应该少一些,但是如果脖子经常出汗。可能说明是内分泌问题,这就需要万分小心。如果长时间流汗,最好去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尤其是检查激素水平有没有异常。

     

    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在夏天,腋窝更容易出汗,因为腋窝下方有更多的汗腺。腋下出汗很正常,但如果腋窝出汗过多,闻起来有异味。其他气味的出现就说明容易有被细菌感染的危险,最好去医院接受检查。

     

     

    如果在紧张、兴奋或恐惧时手掌或脚底容易出汗,中医医学认为大多数都是脾脏的问题,是由于脾胃的运作和转化引起的,并且脾胃有又湿又热的问题。患者可以每天在饭后按摩腹部,首先顺时针旋转30次,然后逆时针旋转30次。而且要少吃,最好不要吃冷饮,例如冰淇淋和冰冻的甜食。

     

    通常,在有很多汗腺的地方,身体部位更容易出汗。在生活中,有些人倾向于背部流汗。很多人应该知道背部后面的腺体特别少,不是很多。背部一直在流汗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身体有问题,如果自己稍稍动一下,背部就会出大量汗。这可能说明,是由于阴阳虚弱、精力和血液不足所致。

     

    不同部位出汗可能反映了不同的问题,在生活中一定要紧紧牢记不同部位出汗所潜藏的原因。

  • 其实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出汗的症状都是有生理性出汗与病理性出汗之分的。多数情况下,出汗是生理性的,比如吃辣的时候,紧张焦虑的时候,但有些时候出汗多却是病理性的,比如甲亢,部分血栓患者等等。

     

    生理性的排汗

     

    生理性的出汗,通常是由于外界刺激,导致身体内内分泌改变,涉及神经、激素等等,刺激到汗腺分泌汗液。以下几种情况的出汗多,就不用过多担心:

     

    1、味觉刺激

     

    比如吃辣的食物,辣椒素的刺激,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体内新陈代谢,产热增加,人体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利于散热。

     

    2、精神因素

     

    人在精神紧张或焦虑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大多情况下,会作用于汗腺,表现为出汗增多。

     

    3、更年期出汗

     

    一些女性到了更年期,由于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表现为心烦发热、皮肤潮红、出汗量增多,但通常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消退。

     

    4、夜间出汗

     

    夜间多汗很多人对理解成盗汗,其实也不全是,夜间出汗在健康人群中是很常见的,室温高、盖太多等都会引起人体温升高,人体也会通过增加排汗量来散热。

     

    5、特殊情形:怀孕

     

    处在孕期的女性,也会出现多汗的情形,也不用过于担心,产后会逐渐恢复。

     

    从上面5点可以看出,正常的出汗,哪怕是出汗多,都是人体体温调节的重要手段,不必过于担心,但是有些疾病也会导致出汗多,要警惕:

     

     

    病理性多汗

     

    1、甲亢

     

    患者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甲状腺激素,造成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除了汗液分泌增多,也会表现出怕热、入睡困难、焦虑、心跳加速等等,确诊甲亢,要积极的治疗,伴随疾病的痊愈,多汗的症状也会消失。

     

    2、部分传染性疾病

     

    比如肺结核,特别是处于肺结核进展期与好转期的患者,其痰液中经常有结核菌排出,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隔离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夜间多汗、持续咳嗽、发烧疲惫的情况。

     

    3、部分心脏疾病

     

    当为心脏供血的主要血管被血栓堵塞,也会导致多汗。此类心脏病发作的前兆症状,主要需关注从胸口放射到肩、背、手臂的疼痛。如果是夜间发汗,还要注意查一下是否是心内膜炎。这种由细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也会导致出汗,尤其是夜间出汗。除了多汗外,心内膜炎症状还包括发烧和寒战、疼痛、疲劳、面色苍白等。

     

    4、还有其他一些疾病,比如癌症(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和白血病患者)、糖尿病、垂体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帕金森病、等亦可导致多汗。

     

    5、局部或全身多汗症

     

    局部多汗部位在掌跖、腋窝、会阴部等最为常见,无明显季节性。这是一种病态,可以外用止汗剂,内服药物治疗。严重的可采用手术治疗。

     

     

    【不药博士】简介:生命科学博士,执业药师,高级营养师,守护生命健康,拒绝伪养生,手把手调养一个健康的你!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