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9月30日,梅斯医学与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在苏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共同推动心血管领域学术发展,提高医疗质量。
合作内容包括:
1. 建立线上线下的“联盟专属”学习平台,为医生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2. 开展临床研究和课题服务,深入挖掘临床数据背后的科学内涵。
3. 合作出版发行心血管领域学术研究成果,加快学术交流和信息流通。
4. 推动心血管疾病指南和专家共识的普及,提高诊疗水平。
5. 建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提升综合防治能力。
此次合作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它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了解心肌梗死的发生原因,对于预防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导致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如长时间熬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吸烟、饮酒等,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其次,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是导致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这些疾病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引发心肌梗死。
此外,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如高盐饮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这些因素会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升高,进一步加重心血管负担。
针对心肌梗死的预防,专家建议: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情绪稳定、戒烟限酒等。
2. 积极控制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3. 做好饮食管理,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4.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5.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饮酒过量已成为现代社会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然而,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过量饮酒可能导致猝死。本文将探讨喝酒猝死的原因,包括急性酒精中毒、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脑出血等。
首先,大量饮酒会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导致血液中的酒精浓度急剧升高。这可能导致心脏骤停,从而引发猝死。其次,饮酒会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冠状动脉收缩痉挛,诱发血栓形成,引起心肌细胞缺血性坏死,最终导致心肌梗死。此外,饮酒还可能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心脏射血中止,引发猝死。部分患者饮酒后,血压会明显升高,引发脑出血,从而危及生命。
为了预防猝死,我们应尽量减少饮酒,尤其是大量饮酒。此外,以下措施也有助于降低猝死风险:
1.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2. 适量运动: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
3. 保持良好心态:学会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
5. 遵医嘱: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当发生心脏呼吸骤停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具体操作如下:
1. 确保周围环境安全。
2. 用双手轻拍患者的肩膀,检查其是否有反应。
3. 如果患者无反应,立即抢救。首先呼救,寻求周围人的帮助,拨打120。
4. 如果可能,使用自动除颤器。
5. 确定患者的颈动脉搏动,并查看主动脉是否有搏动。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冠心病,其典型症状为剧烈的胸痛,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胸痛。其中,恶心和呕吐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症状之一。
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脏的血液供应突然中断,导致心肌细胞损伤甚至坏死。剧烈的胸痛会引发胃肠道功能失调,进而引起恶心和呕吐。此外,心肌梗死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会刺激膈肌和兴奋迷走神经,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胃蠕动加强,从而引发恶心和呕吐。
急性心肌梗死还会引起急性胃黏膜病变,导致恶心和呕吐,甚至可能发生胃出血。老年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有时呕吐是唯一的症状,而胸痛和胸闷等症状可能不明显。因此,对于出现恶心、呕吐甚至腹痛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管再通是关键。越早开通血管,坏死心肌的数量就越少,患者的预后越好。重症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搭桥手术或介入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血脂药物等都是常用的治疗药物。其中,低分子肝素是常用的抗凝药物,阿司匹林或波立维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而他汀类药物如立普妥则用于降低血脂。
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12小时内,患者应卧床休息,家人应尽量避免打扰。卧床休息和有效睡眠有助于减少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缓解疼痛。病情稳定后,患者应尽早开始康复锻炼,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此外,保持安静的环境、戒烟、注意保暖等措施也有助于患者的恢复。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清晨是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峰时段,此时患者容易出现突发性胸痛,需要及时采取自救措施。
李自成主任指出,冠心病患者在清晨出现胸痛时,首先要保持冷静,立即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同时,加强监护,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患者可以采取以下自救措施:
1. 吸氧: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快吸入氧气,有助于缓解心肌缺氧。
2. 含服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5片,每片间隔3-5分钟),有助于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肌缺血。
3. 拨打120急救电话: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请求专业救援。
4. 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肌缺血。
5. 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除了自救措施,冠心病患者还应加强日常保养,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1.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2. 适量运动:保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增强心肺功能。
3.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饮酒对心脏的危害。
4. 控制血压和血糖:积极控制血压和血糖,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冠心病。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了降低心肌梗死复发的风险,术后预防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心肌梗死术后预防的要点,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一、早期预防,预防冠心病
预防心肌梗死的第一步是预防冠心病。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二、及时救治,挽救生命
一旦患有冠心病,应及时就医,接受规范的治疗。通过早期干预,可以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三、术后坚持服药,预防复发
药物治疗是预防心肌梗死复发的重要手段。常见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倍他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2受体拮抗剂等。患者应遵医嘱,坚持服药,以降低复发风险。
四、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康复
除了药物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对心肌梗死的预后至关重要。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控制血压、血糖和体重,避免过度劳累,保持乐观的心态。
五、定期复查,监测病情
患者应定期到心内科就诊,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因素,降低心肌梗死复发的风险。
在繁忙的医院里,有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医护人员,他们身着沉重的铅衣,在手术台上与医生并肩作战,他们就是“铅衣玫瑰”——心内科导管室的护士们。
每天,他们要身着15-20多斤的防辐射铅衣,在手术台旁站立6小时以上,配合医生完成手术。在肿瘤介入科,潘碧未护士为粒子植入病人进行床边护理治疗;在神经外科,姚菁护士为颅内支架置入术做准备;在放疗科,邱菊护士在抽取核元素药物准备为病人进行注射;在导管室,谢文毅护士长穿起笨重的铅衣准备进入导管室配合介入手术。
心内科导管室护士长谢文毅带领着6名护士,完成全年8000例的导管介入工作量。她们不仅要完成常规的介入手术,还要承担日间手术和急诊介入手术的工作。其中3名护士要实施轮流值班的24小时oncall制度,谢文毅护士长也经常参与其中。
穿着20斤左右的铅衣,连续6个多小时守在手术台旁,对纤弱女子而言并非易事。然而,她们却毫无怨言,因为她们深知,每一次的坚守都关乎患者的生命。
2017年护士节即将来临之际,仁济医院医生张琪赋诗一首,向“铅衣玫瑰”们致敬:“木兰著重甲,昼夜平心病;玫瑰非铿锵,自有仁济心。”
这群在特殊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护士们,就像风雨中的彩虹,铅衣下的玫瑰,因汗水浇灌而绽放得更加美丽。
心梗,全称为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梗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于心梗患者来说,愈后的康复调理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心梗病人愈后重调理的方法。
一、合理饮食
心梗病人愈后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此外,患者还应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鸡肉、鱼肉、豆腐等。
二、规律作息
心梗病人愈后要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建议每天保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三、适度运动
心梗病人愈后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心脏负担过重。运动时间为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
四、心理调适
心梗病人愈后要关注心理状况,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遇到心理压力时,可寻求家人、朋友的帮助,或进行心理咨询。
五、定期复查
心梗病人愈后要定期复查,了解病情变化。复查项目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血糖等。如有异常,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六、戒烟限酒
吸烟和饮酒是心梗的重要危险因素,心梗病人愈后要戒烟限酒,以降低复发风险。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降低AMI死亡率的关键。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曾被认为是诊断AMI的金标准,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心肌肌钙蛋白(cTn)因其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逐渐受到重视。
cTn是由肌钙蛋白T(cTnT)、肌钙蛋白I(cTnI)和肌钙蛋白C(cTnC)组成,主要参与心肌的收缩过程。当心肌受损时,cTn会被释放到血液中,因此检测血液中的cTn浓度可以帮助诊断AMI。
cTnT和cTnI在AMI的诊断中表现出高敏感性、高特异性以及较长的“诊断窗口”时间。cTnT在心肌损伤后2-8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到高峰,10-15天后降至正常;cTnI则在AMI发病后3-6小时开始升高,18-24小时达到高峰,5-7天后降至正常。
cTnT在AMI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初始灵敏度、升高倍数和持续时间。AMI时,cTnT可升高30-200倍,持续2-3周;而cTnI最多升高10-20倍,持续10天。但cTnT与骨骼肌的cTn可能存在轻微的交叉反应,因此在肾功能衰竭和多发性肌炎患者中,cTnI的诊断价值高于cTnT。
cTn预测微小心肌损伤比CK-MB更敏感,因此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可通过测定cTnI和cTnT水平来评估预后。轻度升高提示存在微小心肌损伤,此类患者在1周内发生典型性AMI或猝死的比率高于cTn不升高的UAP患者。
此外,对于反复进行血液透析的肾衰竭患者,及时检测血清cTnT可预测因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心血管事件,其增高提示预后不良或猝死风险增大。
需要注意的是,当化验单显示cTn升高时,除了考虑AMI及微小心肌损伤外,还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cTn升高的疾病,如心肌挫伤、心肌外伤、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心肌损伤、药物损伤和严重的脓毒血症导致的急性左心衰竭等。
近年来,心肌梗死这一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虽然心梗的主要症状是胸闷、胸痛,但事实上,心梗的发病症状多种多样,有时甚至毫无疼痛感,容易被忽视。
研究表明,心梗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这主要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等。此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慢性疾病也是心梗的重要诱因。
除了常见的胸闷、胸痛外,心梗还可能表现为以下症状:
针对心梗的预防,首先要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其次,要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此外,定期体检、了解心梗的早期症状也是预防心梗的重要措施。
心梗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硝酸甘油等。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之,了解心梗的早期症状、改善生活方式、积极治疗慢性疾病是预防心梗的关键。
预防心肌梗死,从生活方式入手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它主要由于心脏主要血管——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导致血液流动中断,进而引起心肌缺血性坏死。这种疾病需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否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为了预防心梗的发生,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生活方式干预: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坚持适度锻炼,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体育活动;合理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高糖、高盐、高脂肪;戒烟限酒,避免二手烟;保持心态平衡,学会释放压力。
2. 药物治疗:按时口服预防动脉硬化进展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倍他乐克等。
3. 定期体检:定期检测血压、血脂、血糖、体重等指标,如发现异常,及时调整。
4.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5. 及时就医:如出现心梗症状,如胸痛、胸闷、恶心、呕吐等,应立即就医。
心梗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只有从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定期体检等方面全面入手,才能有效预防心梗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