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全国首个肿瘤专科医联体协作平台在沪启动

全国首个肿瘤专科医联体协作平台在沪启动
发表人:跨界医疗探索者

2017年7月8日,微医-医邻肿瘤医联体协作平台暨乌镇互联网医院医邻肿瘤中心在上海正式揭牌。这是全国首个围绕肿瘤学科成立的互联网专科医联体平台,标志着我国肿瘤诊疗领域迈入互联网+时代。

该平台将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整合全国肿瘤医疗资源,通过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培训等方式,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肿瘤诊疗能力,让更多肿瘤患者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平台成立后,首批来自陕西、江苏等四省的6家市县级医院也宣布加入该医联体。未来,平台将逐步扩大规模,吸纳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为更多肿瘤患者提供帮助。

专家指出,肿瘤专科医联体的成立,将有助于推动我国肿瘤诊疗水平提升,缓解肿瘤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患者生存率。

此外,平台还将开展肿瘤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肿瘤的认知水平,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降低肿瘤发病率。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大肠癌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慢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表现为粪便稀薄,排便次数增多,病程超过两个月。慢性腹泻的病因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大肠癌、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

    大肠癌是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之一。大肠癌多数发生在中年以后,当肿瘤有糜烂、溃疡、坏死时,可表现为腹泻、血便和里急后重等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也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腹泻病因。女性多于男性,起病可急可缓,症状轻重不等。慢性腹泻系在炎症刺激下,肠蠕动增加及肠腔内水、钠吸收障碍所致。轻者每日排便3~4次;重者排便次数频繁,粪便多为糊状。

    除了药物治疗外,慢性腹泻患者还需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饮食方面:慢性腹泻患者应避免进食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等。

    2. 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3. 保持良好的心态:慢性腹泻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4. 定期复查:慢性腹泻患者应定期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慢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应积极寻求治疗,并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以改善病情。

  •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早期大肠癌患者主要采用手术根治治疗,术后辅以中药扶正祛邪,如慈丹胶囊和扶正固本胶囊,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复发。

    中晚期大肠癌患者,在手术、放疗和化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

    化疗是治疗大肠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氟脲嘧啶、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等。化疗期间,配合中药可以减轻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大肠癌的预后与病情分期、细胞分化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大肠癌患者的预后较好,中晚期大肠癌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

    大肠癌的治疗方法根据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结肠癌、直肠癌和肛管癌的治疗方法各有特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对于晚期肛门部癌症患者,可以采用中药坐浴的方式进行辅助治疗,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近年来,关于红酒与癌症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过去,人们甚至认为每天适量饮用红酒可以延年益寿。然而,近年来关于红酒与癌症的研究结果却出现了许多矛盾的观点。

    2011年,《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合会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称红酒中含有白藜芦醇和单宁酸,这两种成分具有抗癌作用。白藜芦醇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形成和增殖,而单宁酸则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自由基。

    然而,另一方面,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却发现,每天摄入5-10克酒精(相当于每周喝3-6杯葡萄酒)的女性患乳腺癌风险会上升15%。这表明酒精摄入与癌症风险之间存在关联。

    那么,红酒究竟是抗癌还是致癌呢?目前的研究认为,红酒的功效主要来自于葡萄本身。葡萄皮和葡萄籽中含有白藜芦醇和类黄酮等成分,可以降低体内有害胆固醇的含量。然而,红酒的害处主要在于酒精。酒精摄入过多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指出,酒精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包括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即使是每天只摄入少量酒精,也存在致癌风险。

    那么,如何饮用红酒才能更健康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适量饮用:男性每天300-400毫升,女性每天200-300毫升为宜。

    2. 选择合适的时间:晚上7点至9点半是喝酒的最佳时间,因为这段时间肝脏中乙醇脱氢酶的活性较高,酒精更容易被代谢。

    3. 注意饮食:不要空腹喝酒,可以吃些甜食、蛋白质食物或喝些牛奶保护胃粘膜。

    4. 慢慢品酒:慢慢品味红酒可以减少酒精的摄入量。

  • 生活中,你是否曾留意过自己的排便习惯?原本规律的一天一次,如今却频繁或稀疏;原本光滑的香蕉状大便,如今却变得细长;原本黄色的便便,突然夹杂着鲜红的血丝……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可能是结直肠癌在向你发出警告。

    一、饮食上“苦”一点

    肠癌被称为“吃出来的癌”,这与我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高油、高脂、高热量的食物,容易导致肠道蠕动减慢,有毒物质在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为了预防肠癌,我们应该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多吃清淡素食,保持肠道健康。

    二、眼睛上“毒”一点

    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因此我们要善于用眼睛发现异常。比如,大便中出现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形状改变等,都可能是肠癌的预警信号。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三、检查上“勤”一点

    定期体检是预防肠癌的重要手段。体检时,要重视大便隐血实验和肿瘤标志物检查。这两项检查可以帮助我们早期发现肠癌,提高治愈率。

    四、积极治疗

    一旦确诊为肠癌,要及时进行治疗。目前,肠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五、日常保养

    除了以上措施外,我们还要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都有助于预防肠癌的发生。

    总之,预防肠癌需要我们从饮食、检查、治疗、保养等多方面入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远离肠癌的威胁。

  • 孙燕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肿瘤内科治疗专业奠基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在本文中分享了她的防癌经验和观点。

    孙燕院士指出,癌症预防没有秘方,关键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良饮食习惯、烟酒、肥胖、心理压力等都是致癌因素。她强调,远离致癌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癌症的关键。

    孙燕院士还强调,早期筛查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重要策略。通过规范的健康查体,可以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和早期癌,从而提高治愈率。

    此外,孙燕院士还分享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职工患癌治愈率较高的原因,并指出,这并非因为有什么“秘方”或“特殊待遇”,而是因为早期发现、认真治疗和乐观的心态。

    最后,孙燕院士呼吁大家共同努力,实现“治癌靠专家,防癌靠自己”的目标,让百姓少得癌、不得癌。

    本文从癌症预防、健康生活方式、早期筛查、肿瘤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提高公众对癌症预防的认识,并为预防癌症提供有益的建议。

  •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发病率逐年攀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许多大肠部位的良性病变,如不加以重视,很容易发生恶变。为了提高公众对大肠癌的认识,及早进行检查,2017年南方消化疾病及消化内镜国际论坛上,札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山野泰德教授就大肠锯状病变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了深入讲解。

    大肠锯状病变,顾名思义,是一种以锯齿状为形态特征的结直肠病变。它包括传统的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无蒂锯齿状腺瘤、混合性息肉及微卫星不稳定性大肠腺癌等。山野泰德教授指出,这类病变在病理分类上十分复杂,且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过去,医学界普遍认为大肠癌的发生有两种途径:一是从腺瘤发展为大癌,二是从大肠粘膜直接发生癌变。然而,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现从正常粘膜直接发生的大肠癌的比例越来越高。这类大肠癌被称为锯齿状病变,其癌前病变被称为SSA。尽管这一概念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在诊断上仍面临挑战。

    为了提高大肠锯状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山野泰德教授建议,在放大内镜和病理学诊断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的基因变形诊断。这样,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性质,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案。

    除了诊断方法,山野泰德教授还强调,预防大肠癌的关键在于及早检查。对于有家族史、长期便秘、肥胖、吸烟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大肠癌筛查,如大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也有助于降低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总之,大肠锯状病变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癌前病变。通过及早检查、合理治疗和积极预防,可以有效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 近年来,癌症的高发率让许多人对癌症产生了恐惧和担忧。每当有关于癌症的研究报道出现,都容易引发公众的关注和恐慌。从美国爆出的“红肉致癌”到世界卫生组织(WHO)警告中式咸鱼等115种物质致癌,再到“植物油致癌”等言论,让人们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疑虑。

    然而,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致癌物。致癌物的分级并非根据其致癌能力的强弱,而是基于科学证据的充分程度。证据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剂量反应关系、动物实验等。证据越充分,级别越高。目前WHO已对多种化学物质进行了致癌研究,将其分为四级,分别为1级:对人类确定致癌;2A级:对人类很可能致癌,对动物确定致癌;2B:对人类可能致癌,对动物也可能致癌;3级:目前尚无足够证据确定是否致癌;4级:非致癌。例如,手机致癌并没有明确的证据,仅被认定为2B级,微波炉致癌则更没有科学依据。

    其次,致癌物的致癌能力与剂量密切相关。剂量决定毒性,而剂量包括暴露量和暴露时间。即使是致癌物,如火腿、培根等加工肉类,也不是吃一次就会致癌,但如果长期大量食用,患肠癌的风险就会增加。类似的一级致癌物如酒精,长期酗酒会增加患肝癌的风险,但少量饮酒,特别是葡萄酒,对健康反而是有益的。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癌症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是遗传基因、心理、职业、环境、饮食等内外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没有某个单独因素必然导致癌症的发生。因此,面对众多的“致癌物”报道和传闻,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不要过于紧张,也不要偏听偏信。

    科学防癌需要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四大原则,而不是因噎废食,期待通过食用某种抗癌食品或不吃某种“致癌”食品就能起到作用。这样会把生活过得太累,更不利于健康。

  • 近年来,肠癌的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到肠癌的困扰。32岁的李小姐就是其中一位,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最终不幸患上直肠癌。

    肠癌的年轻化趋势主要与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以及久坐不动、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都会导致肠道蠕动减缓,引发便秘,从而增加肠癌的风险。

    大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常见的症状包括腹部隐痛、不明原因的乏力贫血、便血、便秘、大便性状改变等。因此,年轻人要重视身体的变化,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

    预防肠癌的关键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要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其次,要加强锻炼,增加运动量,促进肠道蠕动。此外,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长沙市第三医院普外一科主任杨昕提醒,年轻人要重视肠癌的预防,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肠道疾病,降低肠癌的发生风险。

  • 近年来,有关“吃红肉可能诱发癌症”的说法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引起了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那么,这种说法是否具有科学依据?每天摄入多少红肉才算适量?本文将为您解答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红肉。红肉通常指猪、牛、羊肉等哺乳动物的肉,其特点是色泽鲜红,质地紧密。相比之下,鱼肉、禽肉等被称为白肉。

    从营养学角度来看,红肉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但同时也含有较高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过多摄入这些物质可能会导致肥胖、高血脂、动脉硬化等疾病。

    关于红肉与癌症的关系,目前尚无明确的科学依据。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的研究报告指出,每天摄入80克以上的红肉,可能会增加患癌的风险。但这也仅是可能性,并非绝对因果关系。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的研究结果表明,红肉中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过多摄入可能会导致大肠癌、乳腺癌、食道癌等癌症的发病率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仅是可能性,并非绝对因果关系。

    那么,每天摄入多少红肉才算适量呢?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红肉的摄入量应控制在50克以内,相当于一个鸡蛋的重量。对于红肉,我们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摄入方式,如牛肉、羊肉、猪肉等,以保持营养均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安排饮食,预防癌症的发生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均衡饮食:保证膳食多样化,摄入充足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以及适量的优质蛋白质。

    2. 控制红肉摄入:适量摄入红肉,避免过多摄入。

    3.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降低患癌风险。

    4. 适量运动:保持规律的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5.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是癌症的重要诱因,应尽量避免。

    总之,关于红肉与癌症的关系,我们需要理性看待。适量摄入红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预防癌症的发生。

  • 大肠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早期筛查与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大肠癌筛查的频率应根据个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高危人群,如家族有结直肠癌病史、长期吸烟饮酒、高脂肪饮食、患有慢性肠炎等,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筛查。

    而对于普通人群,尤其是45岁以上者,建议每隔三年进行一次筛查。此外,若出现腹胀、腹痛、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大肠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饮食、遗传、环境等。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家族遗传因素、环境污染等,都可能导致大肠癌的发生。

    为了预防大肠癌,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2.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

    3. 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肠道疾病。

    5.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生活压力。

    总之,大肠癌的早期筛查与预防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饮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的体检,可以有效降低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