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你不会说的疾病知识

你不会说的疾病知识
发表人:康复之路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要生病了就去找医生。但是,关于一些疾病的背后知识,医生可能并不会详细地告诉我们。以下是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医学知识。

1. 糖尿病的成因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是由于吃糖太多导致的,但实际上,糖尿病的成因比较复杂。1型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和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的,而2型糖尿病则与生活方式有关,如肥胖、缺乏运动和高热量饮食等。

2. 贫血并非只能靠阿胶和红枣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很多人认为吃阿胶和红枣可以补血。实际上,贫血的成因有很多,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一种。除了吃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肝脏等,还需要补充维生素C来促进铁的吸收。

3. 乙肝和艾滋病并不可怕

乙肝和艾滋病是两种常见的传染病,虽然目前无法治愈,但在合理治疗下,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不会受到影响。而且这两种疾病并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所以不必过于恐慌。

4. 止咳的最佳方法

很多人在咳嗽时会选择服用镇咳药水,但实际上,最有效的止咳方法是吃糖。含一块硬糖,可以让糖浆在喉咙形成保护层,减轻刺激。喝蜂蜜水也有类似的效果。

5. 脚气并非只是一种局部疾病

脚气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很多人认为只要治疗脚部就可以。实际上,脚气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需要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才能彻底治愈。

了解这些疾病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保持健康。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贫血疾病介绍:
贫血是一种因血红蛋白破坏过多或者血红蛋白生成不足,而导致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而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产生的综合征,最常见的全身症状为乏力。贫血的治疗应该强调“对症”及“对因”,但其预后取决于能否根治原发疾病。随着贫血程度的进展,可出现多系统损害,包含神经系统(表现为头痛、眩晕、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皮肤黏膜(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加深加快)、循环系统(表现为心率加快、心悸等)、消化系统(表现为腹胀、食欲下降、大便规律和形状改变等)、泌尿系统(表现为少无尿、急性肾衰竭)等,循环系统受损严重可出现贫血性心脏病,出现严重心功能不全,危及生命安全。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巴贝虫病,一种由巴贝虫属寄生虫引起的血液传染病,主要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近年来,随着人类与野生动物接触的增加,巴贝虫病在人类中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本文将介绍巴贝虫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种疾病。

    一、病因

    巴贝虫病主要由巴贝虫属的寄生虫引起,主要通过感染性子孢子感染宿主。感染途径包括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组织或排泄物,以及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环境。野生动物如野兔、狐狸等是巴贝虫病的主要宿主,它们在感染后可以成为疾病的传播者。

    二、症状

    巴贝虫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2周,症状表现为发热、寒战、出汗、头痛、肌肉痛、乏力等。严重病例可能出现溶血性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三、诊断

    巴贝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学检查、寄生虫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四、治疗

    巴贝虫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药物治疗通常采用抗疟药物,如氯喹、伯氨喹等。支持治疗包括输血、补液、退热等。

    五、预防

    预防巴贝虫病的关键是避免接触受感染动物及其排泄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此外,定期对宠物进行寄生虫检测和治疗,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也是预防巴贝虫病的重要措施。

  •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表现为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水平。贫血患者会出现乏力、头晕、心慌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影响生活质量。那么,贫血患者该如何补血呢?本文将为您介绍几种常见的补血方法。

    首先,贫血患者可以通过饮食来补血。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补血食物:

    1. 全肉类:瘦肉、牛肉、羊肉等含有丰富的血红素铁和蛋白质,有助于提高血红蛋白浓度。但需要注意的是,红肉中含有一定量的脂肪,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肥胖。

    2. 动物全血:猪血、鸭血等动物血液中含有丰富的铁和蛋白质,是贫血患者的理想食物。动物血液的脂肪含量相对较低,适合减肥人群食用。

    3. 动物肝脏:猪肝、鸡肝等动物肝脏含有丰富的血红素铁和维生素A,有助于提高血红蛋白浓度。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动物肝脏的胆固醇含量较高,不宜过量食用。

    4. 补铁口服液:对于贫血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补铁口服液。常见的补铁口服液有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 胡萝卜:胡萝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有助于提高血红蛋白浓度。可以将胡萝卜榨汁,加入蜂蜜制成蜂蜜胡萝卜汁,口感香甜,补血效果更佳。

    除了饮食,贫血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

    2.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强体质。

    3.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烟草、酒精等。

    4. 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病情变化。

    5. 如有需要,可寻求医生的帮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营养性贫血疾病,主要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这种疾病常见于婴幼儿,尤其是2岁以内的儿童。

    一、临床表现

    1. 一般表现:患者多呈虚胖体型或轻度浮肿,毛发稀疏、发黄,偶见皮肤出血点。

    2. 贫血表现:轻度或中度贫血占大多数,面色蜡黄、疲乏无力。因贫血而引起骨髓外造血反应,且呈三系减少现象,故常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

    3. 精神神经症状:表情呆滞、嗜睡、对外界反应迟钝、少哭或不哭、智力发育和动作发育落后、甚至倒退,如原来已会认人、会爬等,病后又都不会,此外尚有不协调和不自主的动作,肢体、头、舌甚至全身震颤、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浅反射消失,甚至抽搐。

    4. 消化系统症状:有食欲不振、舌炎、舌下溃疡、腹泻等。

    二、诊断

    1. 明确病因:维生素B12缺乏或叶酸缺乏。

    2. 治疗性诊断:给予维生素B12或叶酸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3. 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三、治疗

    1. 补充缺乏的营养素:维生素B12或叶酸。

    2. 支持治疗:纠正贫血,改善症状。

    3. 对症治疗:针对消化系统症状进行治疗。

  • 扁桃体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但若发现扁桃体炎症持续不退,就需要引起重视。这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如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贫血等。

    首先,免疫力下降是导致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D等营养素,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侵袭。缺铁性贫血也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使得扁桃体更容易发炎。

    此外,慢性疾病也可能导致扁桃体炎反复发作。例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艾滋病等疾病都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导致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此外,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进而引发扁桃体炎。

    对于扁桃体炎患者,饮食方面应注意清淡易消化,多喝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补充维生素。同时,戒烟戒酒,保持口腔清洁,适当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对于发烧但体温不超过38.5℃的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敷冰袋、擦洗酒精等。

    在治疗方面,抗生素是治疗扁桃体炎的常用药物。但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并非万能,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增加,不利于病情恢复。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

    对于反复发作的扁桃体炎,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以切除扁桃体,从而减少扁桃体发炎的次数。但手术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谨慎选择。

    总之,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需要综合分析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同时,加强日常保养,提高身体抵抗力,有助于预防扁桃体炎的反复发作。

  • 孕期窦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它主要是指在孕期出现的心律不齐。导致孕期窦性心律失常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 精神状态不佳:孕妇在孕期可能会因为担心胎儿健康、家庭压力等原因,导致精神状态不佳,从而引发窦性心律失常。

    2. 精神过度紧张:孕妇在孕期可能会因为担心分娩疼痛、胎儿性别等问题,导致精神过度紧张,从而引发窦性心律失常。

    3. 剧烈运动:孕妇在孕期进行剧烈运动,如跑步、跳绳等,也可能导致窦性心律失常。

    4.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导致心率加快,从而引发窦性心律失常。

    5. 贫血:贫血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从而引发窦性心律失常。

    孕期窦性心律失常的症状主要包括头晕、呼吸急促、胸闷、心悸等。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孕妇应及时就医,进行对症治疗。

    治疗孕期窦性心律失常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药物治疗:通过使用药物来调节心率,如β受体阻滞剂等。

    2.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等。

    3. 饮食调整: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4.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治疗来缓解孕妇的焦虑、紧张情绪。

    孕期窦性心律失常并不可怕,只要及时发现、积极治疗,大多数孕妇都能顺利度过孕期。

  • 长期严重贫血,这一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困扰。它主要源于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以及红细胞过度破坏两大原因。

    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主要与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调节因子和造血原料等因素有关。在人体中,骨髓基质细胞为红细胞生成提供理想的微环境,促红细胞生成素作为关键调节因子,作用于红系定向祖细胞水平,促进红细胞生成。此外,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造血原料的充足与否,也直接影响红细胞生成的数量和质量。

    红细胞过度破坏,则是指红细胞寿命缩短,这被称为溶血性贫血。其破坏机制涉及红细胞的内外因素。红细胞基本结构的异常或缺陷,如细胞膜、代谢酶和血红蛋白等,会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此外,外部因素如免疫相关性和非免疫相关性因素,也会导致红细胞破坏。

    对于严重贫血患者,卧床休息是满足其基本需求、防止继发性皮肤感染的重要措施。同时,保持病房安静、减少就诊次数、集中护理治疗,以确保患者充分休息。症状缓解后,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值制定适当的运动计划。运动量应逐渐增加,以适应患者的身体状况,并避免头晕、气短等不适症状。

    在治疗方面,合理使用抗贫血药物是关键。例如,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可帮助补充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此外,针对溶血性贫血,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同时,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总之,长期严重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了解其病因、治疗方法和日常保养,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 贫血,这个看似平常的词汇,背后却隐藏着许多健康隐患。它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因导致的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减少的病理状态。面对贫血,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贫血并非一蹴而就的,它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治疗贫血需要对症下药,找准病因。

    针对不同类型的贫血,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贫血类型及其治疗方法:

    1. 缺铁性贫血:这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主要原因是铁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治疗上,除了补充铁剂外,还需要纠正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改善胃肠功能。

    2. 巨幼细胞性贫血:这种贫血是由于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引起的。治疗时,除了补充这两种维生素外,还需要查找原因,如消化系统疾病等。

    3. 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受损的疾病,治疗上较为复杂,可能需要骨髓移植等手段。

    4. 溶血性贫血:这种贫血是由于红细胞过早破坏引起的。治疗上,需要查找原因,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对贫血的调理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增加铁摄入: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红肉、豆类、坚果等。

    2. 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可以帮助铁的吸收,可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3. 避免饮酒和咖啡:饮酒和咖啡会影响铁的吸收,不利于贫血的调理。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5.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血常规,了解贫血情况。

    总之,面对贫血,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意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应对贫血带来的困扰。

  • 十个月大的宝宝出现贫血现象,常见的原因是缺铁性贫血,此外,血红蛋白生成不足、营养不良等因素也可能导致贫血。

    缺铁性贫血主要由于宝宝未能及时摄入足够的铁元素,如辅食添加不及时、喂养不当、营养不均衡等。建议在宝宝4-5个月大时开始添加辅食,如蔬菜泥、瘦肉泥、鱼类、猪肝、蛋黄等,这些食物富含铁元素。

    此外,一些宝宝由于长期腹泻,导致铁元素丢失过多,也可能出现贫血。需要积极寻找腹泻原因,及时治疗原发疾病,如蛋白过敏、乳糖不耐受、慢性肠炎等。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火龙果、苹果、梨子、橘子等,帮助铁元素吸收。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包括疲劳、疲倦、头晕、头痛、活动后心悸、气短等。儿童还可能出现异食癖,影响免疫力、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患者头发干枯、指甲白、指甲薄而脆,血常规检查显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相对容易,关键在于寻找缺铁的根本原因,进行病因治疗。

    建议贫血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偏食和挑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 孕期贫血是许多孕妇面临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孕妇的健康,还可能对胎儿造成严重危害。本文将从贫血对孕妇的影响、贫血对胎儿的影响以及预防贫血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贫血对孕妇的影响

    1. 生理影响:孕期贫血会导致孕妇出现乏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影响孕妇的生活质量。

    2. 增加孕期并发症风险:贫血会增加孕妇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糖尿病、早产、流产等并发症的风险。

    3. 影响孕妇免疫力:贫血会导致孕妇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二、贫血对胎儿的影响

    1. 胎儿缺氧:孕期贫血会导致胎儿缺氧,影响胎儿发育,尤其是大脑和心脏的发育。

    2. 影响胎儿智力:胎儿期大脑对缺氧非常敏感,贫血会导致胎儿智力发育受损。

    3. 低体重儿:贫血孕妇所生婴儿更容易出现低体重、发育迟缓等问题。

    三、预防贫血的方法

    1. 日常饮食:孕妇应保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铁、叶酸、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

    2. 定期检查:孕妇应定期进行孕期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贫血。

    3. 适量补充铁剂: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铁剂可以帮助纠正贫血。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孕妇应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血液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包括遗传、环境、药物等多种因素。为了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本文将从病因、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因

    1. 遗传因素:部分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史。

    2.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有害物质可能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3.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可能导致骨髓抑制,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症状

    1. 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

    2. 出血: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

    3. 感染:容易感染,如发热、咽痛、肺部感染等。

    三、诊断

    1. 骨髓穿刺:通过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细胞数量和形态,有助于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

    2. 骨髓活检:通过骨髓活检观察骨髓组织结构,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四、治疗

    1. 现代医学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2. 中医药治疗:通过中药调理,改善患者体质,提高免疫力。

    五、日常保养

    1.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减少与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有害物质的接触。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均衡,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3.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