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近年来,儿童用药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许多家长在给孩子喂药时,由于缺乏正确的用药知识和方法,导致孩子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本文将针对家长在给孩子喂药时常见的错误方式进行分析,并提供科学的用药建议,帮助家长避免用药风险。
一、捏鼻子强行喂药
捏鼻子强行喂药是许多家长常用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很容易导致药物误吸入气道,造成窒息。正确的喂药方法应该是将药物放在孩子的舌根部,让孩子自然吞咽。
二、拎耳朵喂药
拎耳朵喂药不仅不能顺利喂药,还可能造成孩子耳周炎或听力损伤。家长应该采用温和的方式,如讲故事、做游戏等,让孩子配合喂药。
三、压舌头喂药
压舌头喂药容易引起孩子的反射,导致药物呛咳。正确的喂药方法应该是将药物放在孩子的舌根部,让孩子自然吞咽。
四、干吞药片
干吞药片容易导致药片停留在消化道,刺激消化道黏膜。正确的喂药方法应该是让孩子喝水后,再将药物放入孩子的嘴里。
五、骗宝宝药的味道像糖果
骗宝宝药的味道像糖果容易让孩子误以为药和糖一样,导致孩子乱吃药物。家长应该教育孩子,药不是糖,不可以乱吃。
六、盲目用药
许多家长会根据经验盲目给孩子用药,忽略了药物的副作用。家长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用药,不要自行用药。
七、随意加减药量
随意加减药量容易导致药物过量或不足,影响治疗效果。家长应该严格按照医嘱给孩子用药,不要随意加减药量。
八、给宝宝喂成人药物
给宝宝喂成人药物容易导致药物过量或不良反应。家长应该给孩子使用儿童专用药物。
九、分享处方药
分享处方药可能导致用药无效或不良反应。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十、轻信他人推荐药物
轻信他人推荐药物可能导致用药无效或不良反应。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十一、不按照指示喂药
不按照指示喂药会影响药物的效果。家长应该严格按照医嘱给孩子用药。
十二、保存过期药物
保存过期药物可能对宝宝产生不良影响。家长应该及时丢弃过期药物。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由于幼儿独特的生理结构和发育特点,家庭用药不当往往会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了解幼儿家庭用药的护理要求至关重要。
一、避免诊断前随意用药
许多家长在未明确诊断幼儿病情的情况下,便随意给孩子用药。这种做法不仅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还可能引发不良反应。例如,一些家长在孩子出现轻微不适时,便盲目给予退热药或抗生素,结果反而加重了病情。
二、切勿盲目加大药量
部分家长在求愈心切的情况下,会盲目加大孩子的用药剂量。然而,药物剂量越大,副作用的风险就越高。尤其是抗生素等药物,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耐药性增加,甚至引发严重的副作用。
三、避免频繁更换药物
有些家长在孩子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现某种药物效果不佳,便频繁更换药物。这种做法不仅可能导致病情延误,还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指导下,按照医嘱使用药物。
此外,家长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了解幼儿常见疾病及用药知识
家长应了解幼儿常见的疾病及其症状,掌握基本的用药知识,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应对。
2.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切勿擅自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
3. 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密切观察孩子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4. 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如口服液、颗粒剂等。
5.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孩子的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12.9%,新生儿更是高达24.4%,而成人用药不良反应率仅为6.9%。这一数据警示我们,由于儿童器官和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对孩子的危害不容忽视。
为了保障孩子的用药安全,家长需要明确以下事项:
以下将针对以上几点进行详细说明:
许多药物对孩子来说是慎用甚至是禁用的,如阿司匹林、安乃近、吲哚美辛、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孩子各种长期或短期的不良反应,因此家长和医生都需要谨慎选择。
虽然家长不是医生,但作为孩子的第一任监护人,家长需要了解以下信息:
此外,家长还需要了解药物的性能、适应症、禁忌症及不良反应等,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孩子的用药安全。
许多药物说明书上对儿童剂量只写“儿童酌减”。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体重或体表面积来计算用药剂量,并避免自行增加用药次数和剂量。
由于孩子病情变化快,家长和医生需要随时调整用药方案,以减少或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以下列举了常见的药物搭配误区,家长需要避免:
孩子的用药安全需要家长和医生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我在一家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因为我想给孩子断奶,并需要购买一种药物,于是向医生咨询是否可以帮我开一张处方单。在问诊过程中,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了我的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为我提供了合适的药物建议。虽然遇到了一些药物无法开具的问题,但医生仍然很用心地帮我解决。最终,我成功获得了处方并可以预约药品。整个问诊过程非常顺利,医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新生儿的肝肾功能尚未成熟,肝脏解毒能力较弱,肾脏排毒功能较差,因此在药物使用上,新生儿的用药与年长儿、儿童以及成年人存在显著差异。很多成人药物并不适用于新生儿,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减量就可以给新生儿服用成人药物,这是错误的。
新生儿并非成人的缩影。在药物的反应、代谢、药物作用的靶器官、副作用以及对药物的耐受性等方面,新生儿与成人存在差异。在成人身上可能只会引起轻微副作用的药物,在新生儿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应。例如,抗菌素中的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氯霉素等对新生儿都有不同的危害。
以下是一些新生儿应禁用的药物:
新生儿的用药有其特殊性,不应随意使用成人药物。给新生儿使用药物最好咨询医务人员,即使是曾经用过的药物,这次有与上次相同的症状,服用时也要小心。因为,在您看来相同,但患的可能是不同的病。新生儿的许多传染病在发病前期都类似感冒的症状,但是有经验的医生却能从一般中鉴别出不同点,及时发现其他病症。因为您看到的是表面现象,孩子有什么感觉您是不知道的。成年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初步鉴别出自己这次患病与以往是否一样,是重还是轻。可以说,儿科是哑科,即使小儿会叙述,也大多不够准确。虽然妈妈、爸爸与孩子朝夕相处,也很难成为孩子的疾病专家。有病看医生,这是儿科的特点,不但要看,而且还要勤看,因为新生儿病情变化较快,可以小时计算疾病的变化。非处方药是自疗药,新生儿在使用非处方药时,缺乏自疗这个环节,仍然是他疗,他疗就要慎之又慎。
孩子生病后,药物成为帮助他们恢复健康的重要工具。然而,由于孩子年龄小,他们往往无法像成人一样自觉克服药物带来的不适。这导致许多孩子无法按照医嘱用药,甚至出现药物摄入不足的情况,最终影响治疗效果。
到医院接受治疗,尤其是打针和强制服药的经历,往往会让孩子们产生恐惧心理。这种恐惧心理会让孩子一提到医院就产生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影响孩子依从性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药物剂型和口味不符合孩子的特点,家长过于焦虑导致用药过于频繁,或者药物选择不当等。
为了提高孩子的依从性,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与孩子沟通,解释药物的重要性以及不按时用药的后果;其次,选择适合孩子口味的药物剂型,如颗粒剂或糖浆;最后,避免频繁带孩子去医院,以免造成孩子对医院的恐惧。
除了药物,日常保养也是帮助孩子恢复健康的重要环节。家长应该保持孩子的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并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及时带孩子就医。
总之,提高孩子的依从性需要家长和医生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用药方法和良好的沟通,相信孩子们能够战胜疾病,健康成长。
给宝宝喂药,胶囊壳该不该剥掉?
许多家长在给宝宝喂药时,往往会将胶囊壳剥掉,将胶囊内的粉末倒在小勺子里喂给孩子。然而,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呢?本文将为您解答。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胶囊的作用。胶囊是将药物的微粒装入胶囊壳中制成的,彩色的胶囊壳成分是明胶,它能溶于胃酸,对人体无害。药物穿上了胶囊的衣裳,可以掩盖自身的苦味和特殊气味,方便服用。另外,包上糖衣的药片也是常见的一类药物,薄薄、甜甜的糖衣裹在药物外面,让良药不再苦口。
装入胶囊或包上糖衣的药物大多对胃和食道黏膜有较强的刺激性,直接服用会产生上腹部不适,甚至胃出血等副作用。有些药物在胃中释放还会被胃酸分解破坏,从而降低药效。
那么,为什么不能将胶囊壳剥掉呢?因为缓释型的胶囊剂和包衣药片可在体内缓慢释放,保持长时间的药效。如果脱去了它们的外衣,药物结构被破坏,失去了缓释的意义,就达不到用药的目的。因此,为了保证药物的疗效,减轻药物副作用,大家在服药时最好保持药物的原有面貌,不要随意脱去它们的“衣裳”。尤其是儿童,身体机能不如成人,难以承受一些药物的刺激,所以,儿童服药时,更应保持药品原貌。
给孩子喂药,不主张首选胶囊制剂,如果一定要服用胶囊,那么在服用时,最好先让孩子含一口水,再将胶囊放人口中,仰头吞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