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药品上色为了啥?

药品上色为了啥?
发表人:数字健康领航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颜色的药片,那么,这些药片为什么要上色呢?其实,药品上色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它背后还蕴含着很多科学道理。

首先,药品上色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的药品。不同的药品有着不同的颜色,这样可以避免患者在服用时混淆,尤其是对于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来说,药品上色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其次,药品上色可以保护药物的活性成分。例如,光敏性药物需要使用不透明的颜色,这样可以避免光线对药物的破坏,从而保持药物的活性成分稳定。

此外,药品上色还可以增加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对于儿童来说,五颜六色的药片可以减少他们对药物产生的恐惧感,从而更容易接受治疗。而对于老年人来说,药品上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药物,避免误服。

需要注意的是,药品上色并不会对药物产生负面影响。但如果药物的颜色发生变化,如变淡、变色等,可能提示药物已经变质,此时应该停止使用,并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总之,药品上色在保证药物质量和患者用药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药品上色,科学用药,保障身体健康。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药物中毒疾病介绍:
药物中毒,是指短时间内误服或服药过量、注射药物过量引起的药物累积导致的中毒。以服用和静脉注射中毒,最为常见。最常见的中毒原因是自杀。严重者会迅速危及生命,其主要中毒表现为呼吸困难、头晕、恶心、呕吐、发绀等症状。需要尽快处理,短时间内排出毒物,紧急情况需要心肺复苏。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药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我国政府不断完善药品监管政策,推动药品监管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加强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药品安全问题,将食品药品安全写入国家的总体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药品监管。

    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制定了《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监管要求,为药品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

    2. 加强药品注册管理

    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强化了药品的安全性要求,严把药品上市关,从源头上确保药品的安全性。

    3. 加强药品生产监管

    我国对药品生产企业实施严格的认证制度,要求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才能生产药品,确保药品生产过程符合规范。

    4. 加强药品流通监管

    我国对药品流通企业实施严格的资质审核制度,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才能从事药品经营活动,确保药品流通环节的安全。

    5. 加强药品使用监管

    我国对医疗机构和药品使用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要求其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才能从事药品使用工作,确保药品使用环节的安全。

    二、加强药品注册管理,提高药品质量

    药品注册是药品上市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为了提高药品注册质量,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加强审评审批制度

    我国对药品注册申请实施严格的审评审批制度,确保药品注册申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 加强技术审评

    我国对药品注册申请进行技术审评,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确保药品上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加强临床试验管理

    我国对药品临床试验进行严格管理,确保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临床试验结果的可信度。

    4. 加强信息公开

    我国对药品注册信息进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提高药品注册工作的透明度。

    三、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保障用药安全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药品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1.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

    我国建立了全国性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评估。

    2. 加强监测网络建设

    我国在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等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报告药品不良反应。

    3. 加强监测数据分析

    我国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和评估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为药品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4. 加强信息共享

    我国与各国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共享,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效率和水平。

    总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药品安全问题,不断完善药品监管政策,加强药品监管工作,为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 近年来,不合理用药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不合理用药者约占用药者的11%至26%,每年有近五千万人次的住院患者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其中约有二十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量、正常用法下,药物引起的任何有害且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可能表现为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损伤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美国1986年证实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近四分之一为严重不良反应,其中18%导致住院,6%死亡。我国内地因药物致病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上海一些中小学生家长将中枢神经兴奋药“利他林”当作“聪明药”,导致孩子出现不良反应;还有大量聋哑儿童因滥用抗生素而引起药物中毒性耳聋。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治病也能致病。随着药物使用的广泛,药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为了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我们需要:

    • 提高公众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 加强医生的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生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 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不良反应。
    • 加强药品监管,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让我们共同努力,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公众健康。

  • 药物中毒是指由于药物使用不当,如过量、误服、滥用等导致的中毒现象。它不仅限于西药,还包括中药、农药等。不同类型的药物可能导致不同的中毒症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物中毒类型及其症状。

    1. 氯丙嗪类药物中毒

    氯丙嗪类药物,也称为冬眠灵,主要用于治疗精神病。中毒症状包括头晕、嗜睡、恶心、呕吐、腹痛、黄疸、肝脏肿大等。严重者可能出现面部神经麻痹、发音困难、口吃,甚至视力减退或失明。

    2. 苯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苯巴比妥类药物是一种镇静催眠药,中毒症状表现为兴奋、狂躁、惊厥,随后转为抑制、嗜睡、神志模糊、口齿不清、昏迷等。

    3. 水合氯醛中毒

    水合氯醛主要用于治疗惊厥和失眠。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肝肾功能受损、呼吸肌麻痹、反射消失、心律失常、心跳骤停等。

    4. 洋地黄中毒

    洋地黄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毒症状包括心律异常,如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者可能出现心房纤颤,心电图呈典型的洋地黄中毒图形。

    5. 水杨酸钠、阿司匹林中毒

    水杨酸钠和阿司匹林主要用于镇痛和消炎。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胃痛、鼻出血、胃肠道出血、尿蛋白、视力模糊等。重症患者可能出现烦躁不安、脉速、抽搐、昏迷、呼吸和循环衰竭等。

    了解药物中毒的常见类型和症状,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和处理中毒事件,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 那天,阳光明媚,我像往常一样坐在家里,心情愉悦地泡了一杯茶。突然,一阵剧烈的恶心袭来,我忍不住吐了出来。这让我感到很惊讶,因为我之前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意识到,这可能与今天早上吃的中药有关。

    于是,我立刻拨打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服务热线,希望能够得到医生的帮助。接通电话后,一位和蔼可亲的医生询问了我的症状,并告诉我需要详细描述我的病情,以便他们能够给出准确的建议。

    在详细描述了我的症状后,医生询问了我吃的药物剂量,我告诉他是120克。医生听后,立刻提醒我,这个剂量对于我这样的患者来说实在是过大。他还告诉我,之前吃都没啥事,但这次的反应可能是因为药物中毒。

    医生建议我先煎了药物两小时,然后告诉我,这个做法并不正确。他解释说,煎煮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药物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增加中毒的风险。医生建议我立刻停止服用这种药物,并告诉我可以尝试喝绿豆水解毒。

    然而,我并没有绿豆,医生又建议我去医院进行检查。我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合理,于是决定下午就去医院。在去医院的路上,医生一直通过电话指导我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症状。

    到达医院后,医生为我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并告诉我,虽然目前症状并不是很严重,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他为我开具了一些药物,并告诉我如何服用。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的便利性。在无法去医院的情况下,我能够及时得到医生的帮助,这让我感到非常安心。

  • 在一天晚上,我正在网上寻找医疗咨询,突然发现自己漏服了优思悦,心里有些慌张。赶紧联系了医生进行咨询,医生很快回复了我,提醒我按照说明书指导来服药。医生非常耐心地解释了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并告诉我应该等月经来的第一天再开始新的一个周期。我心里稍稍放下了些许担忧,感谢医生的及时回复和专业建议。

    这次在线问诊让我感受到医生的专业和贴心,他们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医疗知识,还能够耐心倾听患者的问题并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我对医生们的辛勤付出和责任心深感敬佩,因为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细心关怀,让我在网络上也能感受到医疗服务的温暖。

  • 药物中毒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药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医疗问题,了解其成因和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一、药物中毒的成因

    药物中毒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 药物管理不善

    随着药物品种的增多,若管理不善,药物中毒的风险就会增加。例如,药物储存不当、过期药物使用、药物配伍不当等。

    2. 地区性疾病

    \n

    某些地区性疾病会影响药物代谢和排泄,从而增加药物中毒的风险。例如,血吸虫病流行区使用六氯对二甲苯等药物时,中毒性神经病和神经症发生率较高。

    3.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某些药物产生毒性的重要原因。例如,G6PD缺乏者使用奎宁类抗疟药时易发生溶血性贫血;慢乙酰化患者长期使用异烟肼易患多发性外周神经炎;乙醛脱氢缺乏者易产生酒精中毒。

    4. 性别和年龄差异

    性别和年龄差异也会影响药物中毒风险。例如,女性使用氯霉素易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儿童对药物毒性敏感性高,易发生不良反应;老年人肝肾功能衰退,易发生过敏反应或中毒现象。

    二、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药物中毒,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药物管理

    规范药物储存、使用和过期处理,避免药物滥用和误用。

    2. 了解自身情况

    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和药物过敏史,选择合适的药物。

    3.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遵医嘱用药,不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

    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5. 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三、总结

    药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医疗问题,了解其成因和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加强药物管理、了解自身情况、严格按照医嘱用药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药物中毒的发生。

  • 近年来,儿童用药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据统计,我国现有3500多种化学药品制剂,但专为儿童设计的药物却不足60种,90%的儿童用药为成人药物减量版。这种现状让儿科医生和家长们担忧不已。

    为何儿童用药如此稀缺?一方面,儿童药物研发成本较高,市场回报率较低,制药企业缺乏研发动力。另一方面,儿童用药需求相对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此外,部分家长对儿童用药认知不足,也加剧了儿童用药的困境。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儿童药物研发投入,鼓励制药企业研发儿童专用药物;二是完善儿童用药政策,鼓励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儿童专用药物;三是加强儿童用药科普宣传,提高家长对儿童用药的认知。

    在临床实践中,儿科医生应严格按照儿童生理特点选择药物,并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家长也要学会正确使用儿童药物,避免因用药不当而给儿童带来伤害。

    此外,医院和药品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儿童用药的监管,确保儿童用药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用药难题,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总之,儿童用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们期待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用药环境。

  •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药品电子监管码作为一项重要的药品监管手段,一直备受关注。然而,近日,国家药监总局宣布暂停执行药品电子监管码,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月20日,国家药监总局在其官网上发布《关于暂停执行2015年1号公告药品电子监管有关规定的公告(2016年第40号)》,明确指出,现决定暂停执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全面实施药品电子监管有关事宜的公告》(2015年第1号)中药品电子监管的有关规定。

    这一决定源于湖南养天和大药房因拒绝将所经营药品扫码上传到阿里健康运营的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被责令停止营业,取消经营资格。随后,养天和大药房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告上法庭,认为其推广阿里健康运营的电子监管网经营业务的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反垄断法》的规定。

    此次事件引发了业内的连锁反应,A股三大药房连锁上市公司老百姓、一心堂、益丰大药房联合发布声明,反对现行的药品电子监管码。国家药监总局也紧急召开座谈会,与企业商讨实施药品电子监管码的纠纷解决方案。

    尽管国家药监总局已宣布暂停执行药品电子监管码,但这场风波并未结束。国家药监总局在发布《暂停执行药品电子监管码》公告的同时,也公开征求对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修订的意见。社会各界可于2016年3月23日前,向总局提出意见和建议。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为新修订药品GSP实施设置了3年过渡期。到2016年规定期限后,对仍不能达到新修订药品GSP要求的企业,将依据《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停止其药品经营活动。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将及时出台具体实施步骤,严格监督实施新修订药品GSP,进一步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行为,切实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无论药品电子监管码是否执行,提高社会药店经营质量已势在必行。未来,药品流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 在我国,每年新增的3万多名聋儿中,约有一半是由于药物中毒导致的耳聋。这不仅给儿童带来了生理上的障碍,还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导致药物中毒致聋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遗传、感染、疾病、环境噪音污染、意外事故等等。其中,药物中毒致聋的几率上升最快,尤其是在儿童中。例如,小孩在发烧或其它疾病中打了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或链霉素,病好之后却发现耳朵聋了,这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件。

    为了避免药物中毒致聋,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 了解耳毒性药物的知识,避免滥用药物。
    • 在给患儿看病用药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要自行用药。
    • 避免长时间呆在噪音大的环境中。
    • 一旦觉得听力不清,要及时就医。

    此外,我们还应该重视聋儿康复工作,尽早发现聋儿并进行康复训练,帮助他们恢复听力,提高生活质量。

  • 近年来,医疗行业备受关注,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和产品质量。近期,迪瑞医疗在上市前夕被曝出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据悉,迪瑞医疗在上市前夕,被曝出家族一股独大、负债总额暴增或存货周转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投资者对迪瑞医疗上市前景的担忧。

    此外,迪瑞医疗在2004年无偿受让前全资子公司迪瑞制药股权,并在2010年将其全部转让的事件也引起了公众的深思。那么,这一转让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据了解,2004年,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瑞医疗”)无偿受让了其前全资子公司长春春城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春城制药”)60%的股权。随后,迪瑞医疗对春城制药进行了两次增资,并在2010年将其全部股权转让给了吉塔房地产。这一转让让迪瑞医疗在2010年净利润增加了1785万元。

    然而,迪瑞制药在迪瑞医疗控制期间(2004年6月-2010年5月)生产的多批次产品,也曾登上地方药监局的质量黑榜。据相关媒体报道,近年来迪瑞制药有16批次产品因释放量、有关物质等项目上检出不合格。这些质量问题引发了公众对迪瑞制药产品质量的担忧。

    事实上,迪瑞制药并非首次出现质量问题。2010年,迪瑞制药生产的药品“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因不符合规定被认定为劣药,迪瑞制药因此受到行政处罚。

    针对迪瑞医疗上市前夕的问题,有专家表示,医疗企业在上市前进行资产清洗是正常现象,但问题在于清洗过程中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同时,医疗企业的产品质量是关乎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需要加强监管。

    总之,迪瑞医疗上市前夕的问题资产清洗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医疗企业上市前监管和产品质量问题的关注。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保障公众健康。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