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震后救援有哪些注意事项

震后救援有哪些注意事项
发表人:未来医疗领航员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往往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伤害。在地震发生后的救援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避免余震的发生,以免造成二次损伤。在救援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地震局发布的余震信息,避免在余震发生时进行救援工作。

第二,要想成功救出患者,建议移除身体上覆盖的物品,避免强行拉患者,以免导致二次损伤。可以使用工具将患者身体上的重物移除,避免直接拉拽。

第三,患者如果存在开放性伤口,首先建议进行止血,可以采用压迫、填塞、结扎的方式进行止血。在止血的同时,要尽快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地带。

第四,如果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呼吸心跳停止,则建议转移到安全地带,立即行心肺复苏。在进行心肺复苏时,要注意正确的手法和频率。

第五,地震挤压伤引起的伤口往往为感染性伤口,需要先进行伤口的清创处理,然后再进行缝合,术后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在处理伤口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专家提示:震后急救的注意事项是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实施救援,救援时避免强拉硬拽,以恢复患者的生命为主,有外伤者及时进行止血,以免大量失血引起休克。震后抢救以抢救生命为主,在确保生命安全的情况,尽快进行其他的救治,及时补充血容量及体液,确保体内有效的循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地震所致损伤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震所致损伤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根据日本媒体报道,3月11日发生的8.8级大地震,造成了10901人死亡,17649人失踪,2776人受伤。我国也是地震多发国家,从唐山到汶川,从玉树到云南盈江,地震灾害频发。如何应对地震灾害,做好震后急救,是每个人都需要了解的知识。

    一、地震自救与互救原则

    1. 自救:地震发生时,要保持冷静,迅速找到安全的地方躲避。如果被埋压,要保持信心,尽量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寻找食物、水源,等待救援。

    2. 互救:在救援人员到达之前,要积极组织自救和互救。先救近处的人,先救青壮年和医生等专业人员,先救容易救的人,先救生,后救人。扒挖被埋压人员时,要谨慎操作,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二、地震常见损伤及处理方法

    1. 创伤:地震后,常见皮肤擦伤、撕裂伤、骨折等。处理方法:用清洁布料包扎伤口,避免感染;骨折部位可用夹板固定,尽快就医。

    2. 脱水:地震发生后,水源可能被破坏,容易发生脱水。处理方法:尽量寻找水源,饮用干净的水;如果没有水源,可用少量尿液稀释后饮用。

    3. 中暑:地震发生后,气温可能升高,容易发生中暑。处理方法:尽快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脱去多余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补充水分。

    三、地震后心理援助

    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在地震后,要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寻求心理援助。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缓解心理压力:

    1. 与亲友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

    2. 参加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调适方法。

    3. 关注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

    四、地震预防与减灾

    地震无法预测,但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1. 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2. 建设抗震设防工程,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3. 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 海地地震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让人们意识到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作为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我们不仅要关注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还要关注灾害带来的心理创伤和疾病风险。

    地震发生后,由于房屋倒塌、道路中断等原因,救援工作往往面临重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救援技能,才能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例如,地震救援中常见的创伤救治、骨折固定、心肺复苏等技能,都需要医护人员熟练掌握。

    除了创伤救治,地震还可能引发一些传染病,如霍乱、痢疾等。因此,医疗人员还需要具备传染病防控知识,防止疫情蔓延。此外,地震还可能导致一些慢性病患者的病情加重,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因此,医疗人员需要关注这些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地震救援中,心理干预也至关重要。地震幸存者往往会产生恐慌、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医生进行疏导。此外,医疗人员还需要关注地震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时开展心理辅导。

    地震发生后,医疗资源往往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人员需要合理分配资源,优先救治重伤员。同时,医疗人员还需要加强与其他救援力量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提高救援效率。

    为了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高医疗人员的救援技能和心理干预能力。

    2. 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救援效率。

    3.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

    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

    5. 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 在灾难面前,生命的顽强总是让人感到震撼。近日,秘鲁发生强震,一名10个月大的婴儿在废墟中被埋7小时后奇迹般获救,引发全球关注。

    地震发生后,教堂坍塌,许多人在废墟下等待救援。帕洛米诺在废墟中寻找失踪的父母时,意外发现了这名婴儿。经过一番努力,婴儿最终被成功救出,并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

    这起事件让人们再次见证了生命的顽强。那么,在灾难面前,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保持冷静:在灾难发生时,保持冷静至关重要。只有冷静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自救措施。

    2. 寻找安全地带: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应尽快寻找安全地带,远离建筑物、电线杆等可能造成伤害的物体。

    3. 学习急救知识: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可以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例如,掌握心肺复苏术、止血方法等。

    4. 关注天气预报: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5. 积极参与救援:在灾难发生后,积极参与救援工作,为救援人员提供帮助,共同拯救生命。

    除了以上建议,我们还要关注灾后心理健康。灾难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寻求心理支持,共同度过难关。

  •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往往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伤害。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急救至关重要。本文将根据地震后急救的原则和方法,为您详细讲解如何在灾难面前挽救生命。

    一、地震后急救原则

    1. 先救近处的:在地震发生后,应首先关注周围的人,无论是家人、邻居还是陌生人,都应尽力施救,不要舍近求远。

    2. 先救容易救的人:在救援过程中,应优先救助那些容易救出的人员,以迅速壮大救援队伍。

    3. 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青壮年和医务人员在救援过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应优先救助。

    4. 先救“生”,后救“人”:在救援过程中,应首先关注被埋压者的生命安全,然后再进行其他救治。

    二、地震后急救方法

    1. 了解、搜寻:在确定废墟中有人员被埋压后,应立即进行搜寻,了解被埋压者的具体位置。

    2. 传递营救信号:可以通过喊话或敲击等方式,向被埋压者传递营救信号。

    3. 注意安全:在救援过程中,要注意使用的工具不要伤及被埋压者,不要破坏周围支撑条件,以免引发新的垮塌。

    4. 与被埋压者沟通:应尽快与被埋压者沟通,使其保持清醒,并为其输送饮用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生命。

    5.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救援:在救援过程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避免盲目行动,给被埋压者造成新的伤害。

    三、地震后急救注意事项

    1. 保护自身安全:在救援过程中,要确保自身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 寻求专业救援:在救援过程中,如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应立即寻求专业救援人员的帮助。

    3. 保持冷静:在救援过程中,要保持冷静,避免慌乱,以免影响救援效果。

    4. 互相帮助:在灾难面前,要互相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 近年来,我国在青少年人群中积极开展自然灾害救援技能训练,其中包括地震自救知识培训。地震发生时,孩子们可能正处于学校、家中或公共场所。了解地震自救知识,掌握正确的避险方法,对于孩子们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将分享如何教孩子应对地震,保护自身安全。

    一、地震自救知识普及

    1. 教孩子识别地震前兆,如地面震动、房屋裂缝等。

    2. 告诉孩子地震发生时,要保持冷静,不要慌张,迅速寻找安全的避难场所。

    3. 教孩子了解室内避震空间,如卫生间、厨房、承重墙附近等。

    4. 告诉孩子地震发生时,不要乘坐电梯,不要跳楼,不要随意跑出室外。

    二、地震自救方法

    1. 室内避震:地震发生时,迅速躲到桌子下、床下或承重墙附近,保护头部和颈部。

    2. 室外避震:远离高大建筑物、电线杆、广告牌等危险物品,寻找空旷地带。

    3. 地震结束后,迅速撤离危险区域,注意观察周围环境,避免发生次生灾害。

    三、地震自救演练

    定期组织地震自救演练,让孩子熟悉地震自救知识和方法,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

    四、地震自救教育的重要性

    地震自救教育是提高青少年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孩子们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冷静应对,保护自身安全。

  • 东方医院四人小分队正在玉树营救
    小拉毛


      在当今社会,自然灾害时常发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救援工作中。正如上海东方医院派遣赴玉树地震灾区医疗队员李侠所说:“我们一点也不感觉累,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为救治灾区伤员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4月16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地震发生第三天,作为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对口支援单位,东方医院接到紧急电话,要求马上派出一支医疗急救小分队紧急直飞西宁,协助抢救空运至该院的玉树地震灾区伤员。

      尽管东方医院作为上海世博会的8个定点医院之一,承担着繁重的世博保障任务,但面对灾区伤员的急需,四名急创外科医生毫不犹豫地于当日赶赴西宁投入抢救工作。面对大量伤员,他们连续加班,全力救治。

      在救治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来自玉树结古镇的5岁小姑娘拉毛和她的家人。拉毛的妈妈为了救她被砸成重伤,不幸身亡。经过李侠等医疗队员的精心救治,拉毛和她的家人伤情逐渐好转。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医护人员在灾难面前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生命。

      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不仅要依靠政府和救援队伍的力量,更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勇气和信心。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面对灾难,共度难关!

  • 近年来,四川地区地质活动频繁,先后遭受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两次强震的侵袭,山体震裂,斜坡松动,地质灾害频发,防灾形势严峻。为了提高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四川省卫生厅组织实施了由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捐资支持的四川芦山骨干医师培训项目。

    该培训项目以强化临床医师急救能力为基础,拓展临床医师专业素质和执业能力为重点,旨在为四川地震灾区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打造一支临床骨干队伍,推进灾区医疗卫生系统恢复重建,促进灾区医疗卫生机构持续发展。

    培训内容涵盖了急救能力与专业技能两大板块,由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和雅安市人民医院承担。其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主任曹钰教授作为培训内容总设计师,将地震紧急医学救援经验融入培训,使学员们能够掌握更专业的紧急救援技能。

    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此次培训项目的资金支持者,表示将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为灾区医疗急救系统重建贡献力量。

    此次培训不仅有助于提高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也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8月4日凌晨1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紧急派出4名专家与其他医院专家组成首批国家医疗队,千里驰援鲁甸地震灾区。

    **专家队伍**:

    首批国家医疗队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胃肠外科崔冀教授、肝胆外科华赟鹏副教授、骨外科何爱珊教授和王永谦医师4名专家组成,与北大人民医院、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华西医院四家医院的专家共同组成。

    **紧急行动**:

    接到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紧急通知后,中山一院迅速行动,专家们凌晨两点接到电话后,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参加救援行动。他们定好七点二十分的航班,五点半准时出门,驱车直奔白云机场,开始了抗震救灾的旅程。

    **抵达灾区**:

    4日上午10时许,专家们抵达昆明机场,下午三点左右与其他医院的专家会合,组成16人组成的首批国家医疗队,经过6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当晚9点40分安全抵达鲁甸县人民医院。

    **救治伤员**:

    抵达鲁甸后,专家们立即投入到救治伤员的战斗中。他们首先在鲁甸县人民医院为重伤员进行救治,随后又赶往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继续救治重伤员。在23个小时的连续作战中,专家们为200多名伤者进行了紧急处理或手术,伤者情况总体稳定。

    **总理慰问**:

    5日一早,中山一院国家医疗队接到通知,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来到鲁甸县人民医院慰问医疗队员,并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专家们纷纷表示,将全力以赴救治伤员,为灾区人民争取更多生的希望。

  •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2012年8月26日,天津市宝坻区发生了一次3.3级地震,震源深度6.5km,虽然震级不大,但也提醒我们要重视地震的预防和应对。

    地震发生时,人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所处的环境是否安全。如果身处高楼,应立即躲避到桌子下或者墙角处,保护头部;如果身处室外,应迅速离开建筑物,寻找开阔地带躲避。

    地震过后,可能会出现一些疾病,如骨折、烧伤、呼吸道感染等。这时,要及时进行救治,避免病情恶化。骨折患者要及时进行固定,防止二次伤害;烧伤患者要及时进行清洗和包扎,避免感染;呼吸道感染患者要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除了及时救治外,我们还应该注重日常的防震减灾工作。例如,在家中储备一些必需的应急物资,如食物、水、手电筒、急救包等;了解地震逃生的路线和方法;学习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自救互救。

    此外,地震还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在地震过后,人们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时,要及时寻求心理援助,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人们走出心理阴影。

    总之,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我们要提高警惕,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 在4月21日,甘肃省第4支赴青海玉树灾区医疗救援队由兰州大学第一医院19名专业人员组成,肩负着支援玉树县哈秀乡医疗服务的重任。哈秀乡位于海拔4500米左右的高山地带,居民以藏族为主,该乡卫生院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生活条件艰苦。医疗队携带药品、医疗设备、帐篷等物资,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此次医疗救援行动体现了我国医疗行业的专业性和高度责任感。面对灾区人民的健康需求,医疗队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展现了医护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

    在灾区,医疗队不仅提供疾病诊治,还开展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工作,提高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同时,医疗队还与当地卫生部门合作,共同提高灾区医疗服务水平。

    以下是一些与医疗救援相关的科普知识:

    1. 灾区常见疾病及预防:地震后,灾区容易发生传染病、皮肤病、呼吸道疾病等。预防措施包括:加强个人卫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病媒生物等。

    2. 心理援助:地震后,灾区居民容易产生心理创伤。心理援助包括:倾听、安慰、鼓励等,帮助灾区居民度过心理难关。

    3. 医疗救援物资准备:医疗救援物资包括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用品等。合理准备医疗救援物资,提高救援效率。

    4. 医疗救援队伍培训:加强医疗救援队伍培训,提高救援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5. 医疗救援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医疗救援效率。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