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早期冠心病会猝死吗

早期冠心病会猝死吗
发表人:病友互助家园

冠心病,又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其特点是冠状动脉内壁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进而引起心肌缺血。在早期冠心病患者中,虽然血管狭窄程度可能还不是非常严重,但仍需警惕潜在的风险。

早期冠心病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相对较轻,但需注意的是,斑块的性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斑块分为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两种。易损斑块质地较软,容易发生破裂,破裂后可能导致急性血栓形成,进而引起血管突然闭塞。这种情况下,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而心肌梗死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早期冠心病患者来说,猝死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但仍需引起重视。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1. 生活方式的调整: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心态。

2. 定期体检:通过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3.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等。

4. 心理干预:对于有心理压力的患者,可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5. 手术治疗:对于血管狭窄程度较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总之,早期冠心病患者需重视潜在的风险,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猝死的风险。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亚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亚急性心肌梗死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然而,在病情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下,适当的锻炼对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冠心病患者在早晨能否进行锻炼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在病情稳定、近期无心绞痛发作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的锻炼。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建议患者在早晨,尤其是上午6:00~10:00进行锻炼。这是因为早晨起床后,人体交感神经活动性增强,容易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此外,上午6:00~10:00也是一天中血压升高的第一个高峰期,血压的升高也会增加心绞痛、心肌梗死的风险。北方冬天早晨天气寒冷,冷空气刺激导致血管收缩,更容易引发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

    那么,冠心病患者何时进行锻炼较为适宜呢?一般建议患者在下午或者晚餐后进行适当的锻炼。此时,人体血液循环较为稳定,有利于锻炼的进行。推荐的运动项目包括有氧运动,如骑自行车、游泳、打太极拳、快走、慢跑等。需要注意的是,锻炼时要注意适量,不可运动时间过长,以免对身体造成负担。

    除了运动锻炼,冠心病患者的日常保养也十分重要。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饮食方面要清淡、低盐、低脂,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此外,患者还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总之,冠心病患者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适当的锻炼对于改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但需注意,锻炼时间和方式的选择应谨慎,避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 12月5日,我在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向医生咨询了急性心肌梗死、颈椎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问题。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并根据我的描述给出了专业的建议。在诊疗过程中,医生提醒了我一些重要事项,让我对线上问诊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医生询问了我的血压和心率情况,并对心超和血压报告进行了询问。在得知我的血压情况良好后,医生建议我继续当前的治疗方案,并提醒我定期复查冠脉CTA和心超。

    在整个问诊过程中,医生对我的病情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并给予了我很多有益的建议。我对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耐心沟通深表感谢,同时也对京东互联网医院的服务印象深刻。希望以后有其他疾病的时候还能继续得到医生的帮助。

  • 心肌梗死,作为一种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其抢救时机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心肌梗死发作的情况,此时,正确的急救措施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肌梗死的抢救原则,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首先,让我们了解心肌梗死的基本知识。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血流受阻,导致心肌细胞缺血坏死的一种疾病。其常见症状包括胸痛、胸闷、出汗、恶心、呕吐等。当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冷静:遇到心肌梗死患者,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慌乱。慌乱会导致患者血压升高,加重病情。

    2. 立即拨打120:在拨打120的同时,可以告知接线员患者的症状和病史,以便救护车能够更快地到达。

    3. 让患者平躺:将患者平放在硬板床或地上,解开领口,保持呼吸道畅通。

    4. 避免搬动患者:除非有生命危险,否则不要随意搬动患者,以免加重病情。

    5. 给予药物:如果患者有家用常备药箱,可以给予以下药物:

    • 阿司匹林:口服300毫克,有助于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 硝酸甘油或消心痛:嚼碎后置于患者舌下,有助于扩张冠状动脉,缓解胸痛。

    此外,以下措施也有助于心肌梗死的抢救:

    1. 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避免患者过度紧张、焦虑,以免加重病情。

    2. 保持呼吸道畅通:如有痰液,及时清除。

    3. 保持体温:如有条件,可以为患者保暖。

    4.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注意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也很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

    2.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

    4.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对心脏的损害。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总之,了解心肌梗死的抢救原则和预防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 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两种常见类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面对家人的冠心病发作,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紧张。紧张的情绪会加剧心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在心绞痛发生时,要立即停止活动,原地休息,并迅速寻找急救药物。

    硝酸甘油是常用的急救药物,舌下含服1~2片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如果连服3次后症状仍未缓解,可能已发生心肌梗死,需要立即就医。此时,家中若有氧气设备,可给予病人吸氧,以缓解症状。同时,打开窗户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也有助于缓解症状。

    近年来,医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于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抢救心肌梗死的关键在于发病后的6个小时内,尤其是发病后的第一个小时,被称为救命的黄金时间。因此,病人心肌梗死发作后,家属应尽快将其送往就近的有条件医院进行抢救。

    有些患者认为心肌梗死发作时应该就地抢救,不应搬运病人。然而,如果舌下给药无效,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以免延误最佳抢救时间。有些患者在发病时正在开会,为不影响会场气氛,坚持开会讲话,这是非常危险的。还有些患者发病时没有察觉,误以为胃部不适、颈椎不适或牙痛,担心影响家人,而选择忍受,这都会延误治疗时间。此外,有些患者随意去小诊所就医,而忽略了这些小诊所可能不具备心肌梗死的抢救条件。因此,病人应就近、尽快前往有条件进行溶栓或介入疏通的医院。

    另外,患者绝对不能行走,应保持绝对卧床。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尽量保持平稳,避免颠簸,以免加重病情。

  •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心肌梗死(MI)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如何早期识别和诊断心肌梗死,一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近日,NEJM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利用高敏肌钙蛋白(hs-cTn)来识别心肌梗死。

      高敏肌钙蛋白是一种心肌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当心肌细胞受损时,hs-cTn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通过检测血液中的hs-cTn浓度,可以早期识别心肌梗死。这篇研究纳入了来自15个国际队列的23327名因MI症状而就诊的患者,评估了hs-cTn在MI早期及远期的诊断价值。

      研究结果显示,hs-cTn浓度低、连续采样期间的绝对变化幅度小与MI发生率和短期心血管事件风险相关。基于这些数据,研究者开发了一种MI风险及预后评估工具,以评估患者的首次MI风险,以及之后30天的MI和死亡风险。

      该工具根据急诊科就诊时的hs-cTn浓度、连续采样期间的动态变化以及采样的时间间隔,将患者分为低危、高危和无MI人群。对于低危患者,其30天MI或全因死亡风险低,而对于高危患者,其30天MI或全因死亡风险高。此外,研究还探讨了无MI受试者的hs-cTn浓度对1年及2年后MI或死亡率的远期预测价值。

      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心肌梗死早期识别方法,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hs-cTn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 急性心肌梗塞,简称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其发病急、病情重,如不及时救治,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了解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方法至关重要。

    一、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症状

    1. 胸闷、胸痛:这是心梗最常见的症状,患者会感到胸部压迫感、闷痛或钝痛。

    2.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

    3. 出冷汗、乏力:患者可能出现出汗、乏力等症状。

    4. 晕厥: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晕厥。

    二、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方法

    1. 保持冷静:一旦出现心梗症状,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情绪激动,以免加重病情。

    2. 服用药物:立即服用硝酸甘油片、亚硝酸异戊酯等扩血管药物,以缓解症状。

    3. 拨打急救电话:如症状加重,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4. 保持患者舒适体位:让患者就地躺下,保持安静,避免搬动。

    5. 心肺复苏:如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三、预防急性心肌梗塞的方法

    1.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

    2. 适量运动:坚持规律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3.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

    4.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视和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过度沉迷于追剧等娱乐活动,却可能给我们的健康带来隐患。近期,就有新闻报道了一位潘奶奶因为通宵追剧,导致急性心肌梗死,险些丧命。这不禁让我们反思,过度追剧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武汉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陈曼华教授指出,情绪波动、熬夜、过度劳累、天气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发作。对于本身就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说,跌宕起伏的剧情更容易让人沉浸其中,心情跟着起伏,从而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使心血管处于危险边缘。

    除了心血管疾病,长时间看电视还可能引发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荷兰的一项研究发现,每次看电视超过两小时,就会导致血管硬化。看电视时间越长,动脉就越硬。

    那么,如何避免过度追剧带来的健康风险呢?首先,我们要控制看电视的时间,每次最好不超过两小时,最多不超过三小时。其次,看电视时不要过于投入,每看半小时到一小时后,应站起来活动10分钟左右,伸展一下胳膊、踢踢腿。最后,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病患者应选择轻松愉快的节目,避免观看惊险恐怖的影片和竞争激烈的体育节目。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护心血管健康:

    1.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油腻、高盐、高糖的食物。

    2.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

    4.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5.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 女性在月经期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其中之一便是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研究发现,在月经来潮的五天内,女性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这可能与经期情绪波动、焦虑和愤怒等情绪状态有关,这些情绪状态会刺激交感神经,增加心脏负担,从而诱发心肌梗死。

    研究人员对28名患有心肌梗死或心绞痛的更年期前妇女进行研究发现,在月经来潮的三天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梗塞的妇女明显多于其他时间。这表明,月经周期中雌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与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为了预防心肌梗死,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2. 注意饮食,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分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 保持良好的睡眠,避免熬夜。

    5.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此外,以下几种食物对预防心肌梗死有一定帮助:

    1. 红薯:富含膳食纤维和钾元素,有助于降低血压和胆固醇。

    2. 酸奶:富含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3. 柑橘类水果: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4. 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有助于降低血压和胆固醇。

    5. 豆类: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噪音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一项发表在Deutsches Arzteblatt International的研究指出,长期暴露于交通噪音中,尤其是公路和铁路交通噪声,可能增加心肌梗死(MI)的风险。

    该研究分析了德国莱茵河三个大型健康保险公司的数据,包括19632名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和34734名对照组。研究结果显示,道路交通噪声每上升10分贝,MI风险增加2.8%;轨道交通噪声每上升10分贝,MI风险增加2.3%。而对于飞机噪音,研究者并未发现类似联系。

    此外,研究还发现,长期暴露于55分贝、60分贝到64分贝的道路交通噪声中,MI风险会增加约9%;而24小时连续暴露于至少70分贝的噪声环境下,MI风险会上升约13%。轨道交通噪声与之有类似的模式,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研究还发现,24小时暴露于至少60分贝的空中交通噪声情况下,死亡风险会飙升。空中交通噪音每上升10分贝,致死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3.2%;道路交通噪音增加10分贝,致死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3.9%;轨道交通噪声增加10分贝,致死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3.8%。

    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未包括生活方式和职业相关等危险因素的相关信息。因此,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这一结论。

    为了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建议大家尽量避免长期暴露于高噪音环境中,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

  • 心肌梗死,一种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它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内形成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突然闭塞,心肌因严重缺血缺氧而坏死。患者常出现剧烈胸痛、冒冷汗、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然而,随着医学的进步,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已大幅下降。

    然而,心肌梗死康复后并非万事大吉,仍需定期随访和积极预防,以降低再次梗死的风险。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心肌梗死后患者应坚持采用ABC方案进行二级预防。

    所谓“ABC方案”,是指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和降胆固醇治疗。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栓形成,β-受体阻滞剂可以预防心律失常,而降胆固醇治疗则可以降低血脂,减少再次梗死的风险。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戒烟限酒、控制饮食、适量运动等。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因素。

    总之,心肌梗死后的康复和预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医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再次梗死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