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急性心肌梗塞如何急救?

急性心肌梗塞如何急救?
发表人:健康百科

急性心肌梗塞,简称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其发病急、病情重,如不及时救治,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了解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方法至关重要。

一、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症状

1. 胸闷、胸痛:这是心梗最常见的症状,患者会感到胸部压迫感、闷痛或钝痛。

2.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

3. 出冷汗、乏力:患者可能出现出汗、乏力等症状。

4. 晕厥: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晕厥。

二、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方法

1. 保持冷静:一旦出现心梗症状,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情绪激动,以免加重病情。

2. 服用药物:立即服用硝酸甘油片、亚硝酸异戊酯等扩血管药物,以缓解症状。

3. 拨打急救电话:如症状加重,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4. 保持患者舒适体位:让患者就地躺下,保持安静,避免搬动。

5. 心肺复苏:如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三、预防急性心肌梗塞的方法

1.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

2. 适量运动:坚持规律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3.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

4.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亚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亚急性心肌梗死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某医院连续两年对580例AMI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患者比例远高于女性,且冬季发病人数显著增加。本文将从疾病特点、发病规律、预防措施等方面,为您详细解析AMI,帮助您了解这一疾病,提高防范意识。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特点

    1. 发病人群:AMI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男性患者比例较高。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硬化、斑块形成等病理变化加重,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最终引发AMI。

    2. 季节性:研究发现,冬季AMI发病率最高,春季次之,夏季和秋季较低。这与冬季寒冷天气导致血管收缩、血液黏稠有关。

    3. 时辰性:清晨是AMI发病的高峰时段,尤其是早晨6-9时。这与人体生物钟、血压、心率等因素有关。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

    1. 冬季:寒冷天气导致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容易形成血栓。此外,冬季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

    2. 清晨:生物钟效应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心率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引发AMI。

    三、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措施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

    2.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相关疾病。

    3. 遵医嘱用药:按时服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血脂等药物。

    4. 保持心理平衡:学会缓解压力,保持乐观心态。

    5. 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预防感冒。

    四、总结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了解其发病特点、规律和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发病率。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健康,及时发现并处理心血管疾病风险。

  •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心肌梗死(MI)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如何早期识别和诊断心肌梗死,一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近日,NEJM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利用高敏肌钙蛋白(hs-cTn)来识别心肌梗死。

      高敏肌钙蛋白是一种心肌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当心肌细胞受损时,hs-cTn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通过检测血液中的hs-cTn浓度,可以早期识别心肌梗死。这篇研究纳入了来自15个国际队列的23327名因MI症状而就诊的患者,评估了hs-cTn在MI早期及远期的诊断价值。

      研究结果显示,hs-cTn浓度低、连续采样期间的绝对变化幅度小与MI发生率和短期心血管事件风险相关。基于这些数据,研究者开发了一种MI风险及预后评估工具,以评估患者的首次MI风险,以及之后30天的MI和死亡风险。

      该工具根据急诊科就诊时的hs-cTn浓度、连续采样期间的动态变化以及采样的时间间隔,将患者分为低危、高危和无MI人群。对于低危患者,其30天MI或全因死亡风险低,而对于高危患者,其30天MI或全因死亡风险高。此外,研究还探讨了无MI受试者的hs-cTn浓度对1年及2年后MI或死亡率的远期预测价值。

      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心肌梗死早期识别方法,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hs-cTn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 急性心肌梗塞,简称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其发病急、病情重,如不及时救治,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了解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方法至关重要。

    一、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症状

    1. 胸闷、胸痛:这是心梗最常见的症状,患者会感到胸部压迫感、闷痛或钝痛。

    2.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

    3. 出冷汗、乏力:患者可能出现出汗、乏力等症状。

    4. 晕厥: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晕厥。

    二、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方法

    1. 保持冷静:一旦出现心梗症状,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情绪激动,以免加重病情。

    2. 服用药物:立即服用硝酸甘油片、亚硝酸异戊酯等扩血管药物,以缓解症状。

    3. 拨打急救电话:如症状加重,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4. 保持患者舒适体位:让患者就地躺下,保持安静,避免搬动。

    5. 心肺复苏:如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三、预防急性心肌梗塞的方法

    1.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

    2. 适量运动:坚持规律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3.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

    4.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冠心病,发病急、进展快,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然而,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教育不足,导致救治延迟现象严重。许多患者及其家属对心肌梗死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在救治过程中出现犹豫和延误。

    治疗心肌梗死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救治。美国心脏病学会提出的D2B(door-to-balloon)概念强调,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时,进医院门至球囊扩张时间应控制在90分钟内。然而,我国目前D2B时间存在延迟,主要原因是患者及其家属的签署同意书的犹豫。

    以山东齐鲁医院为例,STEMI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D2B时间平均为71分钟,其中到达医院时间到完成心电图平均时间是3分钟,完成心电图到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平均是28分钟,知情同意书到患者送至导管室平均18分钟,进入导管室到最终球囊扩张平均为22分钟。家属签署知情书花费的28分钟,反映了社会对这类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对医疗的信任不足。

    此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研究也显示,北京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似乎更加不理想,这与心肌梗死患者教育不足紧密相关。

    因此,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对于缩短D2B时间、提高救治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措施:

    1. 重视冠心病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2. 健康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3. 适量运动,增强心肺功能。

    4. 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5.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心血管疾病。

  • 急性心肌梗死,这一听起来就让人胆战心惊的疾病,是导致人们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患者因为对心肌梗死的认识不足,在发生心肌梗死时无法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导致悲剧的发生。

    那么,什么是心肌梗死呢?简单来说,心肌梗死就是心脏的供血血管被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这种疾病往往在患者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突然发作,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心肌梗死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 胸骨下或心前区剧烈而持久的疼痛,或心前区闷胀不适。
    • 疼痛有时向手臂或颈部放射。
    • 面色苍白、心慌、气促和出冷汗。
    • 突发性上腹部剧烈疼痛。

    当发现身边有人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2. 让患者就地平卧,双脚稍微抬高,严禁搬动。
    3. 让患者含化硝酸甘油片,以缓解症状。
    4. 如有供氧条件,应立即给予吸氧。
    5. 如患者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除了及时的急救措施外,预防心肌梗死也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预防心肌梗死的方法: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合理膳食。
    •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
    •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总之,了解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对于预防和救治心肌梗死至关重要。

  •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在2013年,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的吴平生教授对ACC2013关于STEMI(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的指南进行了深入解读,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吴教授强调,指南中首次将亚低温治疗纳入STEMI的治疗方案中。对于院外发生猝死、心跳恢复但神志未恢复的病人,通过降低体温至33度,有助于神志恢复。此外,指南还强调了以下几点:

    1. 每个入院病人都必须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

    2. 溶栓治疗应在30分钟内启动,超过12小时,但在24小时内,如有缺血症状,也应进行再灌注治疗。

    3. 对于心脏停跳后的心肺复苏,在12-24小时内,如有进行性的缺血性症状,也必须进行PCI治疗。

    4. 对于高龄、休克、严重心衰等病人,即使已超过12小时,也应进行PCI治疗。

    5. 对于进行性休克、出现血栓和出血的病人,也可以进行PCI治疗。

    6. 支架方面,国内普遍采用药物支架。

    7. 进行PCI治疗的病人,需要进行效果干预,如阿司匹林。

    8. 对于已成功进行溶栓治疗的病人,建议在3-24小时后进行PCI治疗。

    9. 对于心源性休克和急性心衰病人,建议进行PCI治疗。

    10. 对于伴有哮喘、24小时内前壁心梗或心衰的病人,建议启动PCI治疗或使用其他替代疗法。

  • 心肌梗死,一种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它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内形成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突然闭塞,心肌因严重缺血缺氧而坏死。患者常出现剧烈胸痛、冒冷汗、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然而,随着医学的进步,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已大幅下降。

    然而,心肌梗死康复后并非万事大吉,仍需定期随访和积极预防,以降低再次梗死的风险。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心肌梗死后患者应坚持采用ABC方案进行二级预防。

    所谓“ABC方案”,是指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和降胆固醇治疗。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栓形成,β-受体阻滞剂可以预防心律失常,而降胆固醇治疗则可以降低血脂,减少再次梗死的风险。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戒烟限酒、控制饮食、适量运动等。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因素。

    总之,心肌梗死后的康复和预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医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再次梗死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心肌梗死,作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诱发心肌梗死的原因,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首先,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导致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暴饮暴食、摄入过多高热量、高脂肪食物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从而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肌梗死。此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其次,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也是诱发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长时间高强度工作、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都可能使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最终引发心肌梗死。

    此外,冠心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冠心病是一种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的疾病,当狭窄或阻塞进一步加重,血流受阻,就可能引发心肌梗死。

    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脂药物等;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等;康复治疗则包括运动训练、心理疏导等。

    为了预防心肌梗死,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等。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也是预防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

    总之,了解心肌梗死的原因,掌握预防措施,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冠心病,又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其特点是冠状动脉内壁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进而引起心肌缺血。在早期冠心病患者中,虽然血管狭窄程度可能还不是非常严重,但仍需警惕潜在的风险。

    早期冠心病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相对较轻,但需注意的是,斑块的性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斑块分为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两种。易损斑块质地较软,容易发生破裂,破裂后可能导致急性血栓形成,进而引起血管突然闭塞。这种情况下,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而心肌梗死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早期冠心病患者来说,猝死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但仍需引起重视。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1. 生活方式的调整: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心态。

    2. 定期体检:通过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3.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等。

    4. 心理干预:对于有心理压力的患者,可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5. 手术治疗:对于血管狭窄程度较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总之,早期冠心病患者需重视潜在的风险,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猝死的风险。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疾病,如心肌梗塞和脑中风,这两种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为了应对这些突发情况,床头备上三样东西至关重要:一杯水、一根针和两颗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心肌梗塞的急救良药

    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严重疾病。并不是所有的心肌梗塞都会出现胸痛症状,有时可能先出现恶心、大量出汗等征兆。如果在夜间发生心肌梗塞,60%的患者可能因没有及时得到救治而死亡。因此,床头备上两颗阿司匹林至关重要。一旦出现疑似心肌梗塞的症状,应立即嚼碎两颗阿司匹林并吞下,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告知急救人员你已经服用了阿司匹林,以便他们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针:脑中风的急救神器

    脑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部组织缺血缺氧的一种严重疾病。脑中风患者往往会出现突然的剧烈头痛、意识丧失、肢体无力等症状。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放血的方式降低颅内压,缓解症状,提高抢救成功率。具体方法如下:

    1. 找一根干净的针,用火消毒或用口水消毒。

    2. 在患者的十指尖(手指肚中心上方一点)刺破,让血流出几滴。

    3. 在患者的耳朵上找到耳垂部位,用针扎两针,让血流出几滴。

    4. 等待几分钟,患者可能会逐渐清醒过来。

    水:预防心脏病发作的秘诀

    心脏病患者睡前喝一杯水,可以预防凌晨发生的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因为夜间出汗会导致体内水分流失,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喝一杯水可以补充水分,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总之,床头备上这三种物品,关键时刻可以救命。希望大家都能掌握这些急救知识,为家人和自己保驾护航。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