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时32年研究总结“抗炎食物”,每一口都在保护心血管

历时32年研究总结“抗炎食物”,每一口都在保护心血管
发表人:京东健康

你吃下的每一口食物,都在悄悄影响着你的身体:血脂水平、炎症水平,甚至心脏病风险等一系列指标也会随之波动。

 

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上的一项新研究指出,饮食在炎症对身体的影响程度上,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具有较高促炎潜力的饮食,与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而食用具有抗炎作用的饮食,则是降低炎症及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策略。

 

 

《生命时报》结合该研究并采访专家,详解饮食对身体炎症水平的影响,并教你通过食物给身体“消炎”。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 王月丹 

天津第一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 谭桂军

 

“促炎饮食”成心血管病推手

 

这项研究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团队,研究人员分析了超过21万名参试者的数据,并追踪调查长达32年,每4年评估一次参与者的饮食情况。

 

在调整了药物、体重指数等影响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

 

  • 高糖、高油、高脂和富含红肉的饮食,会导致身体出现更多的炎症,并使人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加46%;
  • 食用红肉、加工肉类、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精制谷物时,中风的风险也会增加28%。

 

 

相比之下,羽衣甘蓝、菠菜、卷心菜、芝麻菜等绿叶蔬菜,南瓜、黄椒、胡萝卜等黄色蔬菜,全谷物,咖啡,茶,核桃等,可以产生完全相反的影响,它保护人体免受包括白介素、趋化因子等炎症标志物的侵害。这些标志物与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等有关。

 

炎症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健康?

 

有人认为发炎是“小病”,吃点药就好了。其实,炎症失控可能连累全身。

 

在一些重大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炎症反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当局部组织细胞受到损伤时,身体固有的免疫细胞就会被激活,释放炎症因子,并引起局部的炎症,这有利于提升机体局部抵御病原体。

 

但是,炎症若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就可能因防御过度,损害健康,以下几种病症和炎症关系尤为密切。

 

 

危及心血管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系统的激活与慢性炎症,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

 

免疫紊乱导致的炎症常常侵入血管壁内部,造成血管壁破损,在血管中形成斑块,甚至形成血栓。

 

诱发癌症

病毒感染是引发炎症的一大原因。医学界已明确,宫颈癌与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另有证据显示,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鼻咽癌与疱疹病毒感染相关,肝癌与肝炎病毒感染相关。

 

损伤骨骼

炎症会阻止人体吸收钙、维生素D等构建骨骼的营养素,导致慢性疼痛,伤及关节。

 

焦虑抑郁

2015年一项研究显示,炎症会引发情绪低落、缺乏食欲、睡眠不佳等症状。先前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液中的炎性蛋白含量较高。

 

6类食物有助「抗炎」

 

合理饮食有助降低体内的慢性炎症反应,以下6类食物有利于给身体消炎。

 

1.核桃

近日,一项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上、涉及634名参与者的研究发现,核桃有助改善心脏健康和降低炎症风险。

 

研究人员将受试者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的饮食中每天添加30-60克核桃,并持续2年;对照组则不添加。

 

通过对比发现,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受试者10种生物标志物中,有6种明显下降。

 

 

2.鱼类

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抑制炎症,三文鱼、沙丁鱼、鳕鱼等富含此类物质。有慢性炎症的人平时可以适当吃一些。

 

3.粗粮

全谷物食品和未经过精加工的粗粮,消化速度慢,能防止血糖骤升,有助控制炎症。

 

全谷物包括小米、糙米等。一些优质豆类,如红小豆、绿豆、豌豆等,富含B族维生素、镁、钾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升糖指数低,有益抗炎。

 

4.果蔬

所有绿叶菜都富含镁元素,有利于缓解炎症。苹果、柑橘、葡萄及深绿色叶菜中,富含多酚类物质,胡萝卜、南瓜等黄橙色食物中富含类胡萝卜素,这两种物质都有利于降低炎症反应。

 

建议每天摄入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

 

 

5.茶

白茶、绿茶、乌龙茶等茶叶中富含儿茶素,有利于抗氧化和消炎。

 

6.一些调味品

生姜、大蒜、辣椒、肉桂等配料中,含有大量天然抗炎物质,如姜黄素,可以在做菜时适当放一些。

 

参考资料:

Jun Li et al.Dietary Inflammatory Potential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 Men and Women in the U.S.JACC. DOI: 10.1016/j.jacc.2020.11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盐文化最早起源于中国。

     

    古人调味,先要用盐和梅,《尚书》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酸、苦、甘、辛、咸这五味之中,以咸为首,所以盐也是"百味之首"。

     

     

    有了盐之后,我们的食物才变得有滋有味。可是,我们在享受味蕾刺激的同时,也被食盐中的“钠”悄悄伤害了健康:“钠”元素摄入过多,让我们更容易患上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

     

    怎样在兼顾美味的情况下,让自己吃得更健康?《生命时报》结合权威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的一项研究,教你健康吃盐。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 陈燊

    北京朝阳医院营养师  宋新

     

    换种盐,每年减少45万人死亡

     

    《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了一篇模型研究,评估在中国用低钠盐取代普通盐(在餐桌上或在烹饪过程中使用的任意一种盐)的干预措施,对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atti Marklund联合北京大学的科学家,分析了中国食盐替代与中风研究(SSaSS)的数据,发现如果在中国使用含25%氯化钾的低钠盐替代食盐,将能每年减少45万例心血管死亡,减少了11%[1]。

     

    低钠盐是一种含钠较少的盐,一般使用25%~67%的氯化钾替换掉食盐中的氯化钠。

     

    使用低钠盐大约能降低5mmHg的收缩压和2mmHg的舒张压。在中国台湾进行的一项研究也显示,使用低钠盐与较少的心血管死亡相关[6]。

     

    中国疾控中心的调查发现,每3名成人中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据估计,中国大约1/7的心血管死亡可归因为高钠摄入,也就是盐吃多了[3]。而因此减少钠的摄入十分必要。

     

    低钠盐,每天可以吃多少?

     

    “低钠盐”,即在氯化钠(NaCl)、碘酸钾(KIO3)或碘化钾(KI)的基础上,添加了一定量的氯化钾和硫酸镁,低钠盐适当降低了食盐中的钠含量,增加了钾含量。

     

    正常成人每天钠需要量为2200毫克,我国成人一般日常摄入的食物本身大约含有钠1000毫克,需要从食盐中摄入的钠为1200毫克左右(大约3克食盐)。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健康成年人一天摄入食盐(包括酱油和其他食物中的食盐量)的上限是6克,而我国居民的摄入量远高于这一标准。因此,在营养师看来,即使吃低钠盐,也尽量控制在6克以内。

     

     

    低钠盐,3类人慎吃

     

    虽然食用低钠盐可降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不是人人皆宜。

     

    低钠盐中钠的含量减少了,为了不降低咸味,会添加钾。大多数情况下摄入钾离子是安全的,但以下三种情况除外。

     

    1.肾功能不好的人

     

    钾离子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的。

     

    当肾功能受损时,人体内的钾离子不能顺利排出,会在体内蓄积,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血钾升高。当血钾超过5.5毫摩尔/升,就会对心血管造成威胁。

     

    2.服用“普利”及“沙坦”类降压药物

     

    高血压患者常用贝那普利、依那普利等、氯沙坦、缬沙坦等降压药,会抑制了体内的激素——醛固酮的作用,导致钾离子排出受阻,血钾也就自然升高。

     

    因此服用上述两种降压药物的同时,再食用低钠盐,高血钾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

     

    3.服用螺内酯的人

     

    螺内酯是一种常用的利尿剂,也同时是一种降压药物,它也会抑制醛固酮发挥作用。

     

    因此,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也不宜多吃低钠盐。

     


    参考资料:
    [1] MARKLUND M, SINGH G, GREER R, et al. 2020. Estimated population wide benefits and risks in China of lowering sodium through potassium enriched salt substitution: modelling study. BMJ [J], 369: m824.
    [2] Newberry S J, Chung M, Anderson C A M, et al. Effects of dietary sodium and potassium intake on chronic disease outcomes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J].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 2018.
    [3] Mozaffarian D, Fahimi S, Singh G M, et al. Global sodium consumption and death from cardiovascular cause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4, 371(7): 624-634.
  •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只有老人身体健康,年轻人才能把更多精力以及时间放在自己的事业上,而这两年,因为生活越来越富足,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所以很多人平时都会采取各种措施对身体进行保养,有人吃各种滋补品,有人坚持各种民间偏方,还有分疯狂的进行身体锻炼,可是身体健康并没有任何的变化,反而还经常出现各种莫名其妙的麻烦。

     

    其实决定长寿的因素有很多,而关乎长寿的要素也有很多,比如身体各器官充满活性,身体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血管年轻,可是大部分人的血管年龄都要比实际年龄更大,这就导致长寿注定与你无缘。

     

     

    其实我们的身体健康并不能靠吃任何保养品进行滋补,最关键的还是要依靠日常的生活习惯进行调养,好习惯比任何的保养品都有用。

     

    山西太原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位106岁的刘奶奶,但是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以及身体状况都非常好,眼不花耳不聋,甚至连自我行动能力都没有太大的问题,有时候还可以完成一些家务,而通过她的体检报告我们发现,她能够长寿的关键就是血管保养得好,经过我们的仔细询问,她才说出了自己的保养之道。


    到点就睡,从不熬夜

     

    按时睡觉对很多来说都不是难事,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尤其是工作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早就已经把熬夜晚睡当成了习惯,即使早早就下班,可是依然会等到12点以后才上床睡觉,有人熬夜打游戏,也有人参加各种朋友聚会,可是长期睡眠不足,会大大增加各器官的运行负担,而且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甚至可能加速身体衰老。不过熬夜伤害最严重的还是血管,会导致血管代谢紊乱,大量垃圾长期存在于血管内,很容易导致血管老化、动脉堵塞以及血栓等问题。而刘奶奶从60岁就一直坚持一到9点就上床睡觉,每天都保证身体能得到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一天一壶水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身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水分循环,而且各器官运行都需要消耗水分,可是很多人因为工作忙就忽略了喝水,可如果长期补水量不足,不仅会增加肾脏的运行负担,还会影响学业的循环,时间一长,会让血管弹性越来越差。

     

    刘奶奶不管一年四季,每天早上都会开一壶热水,等晚上睡觉的时候这壶水正好喝完,从容量上来看,一壶水大概有2000毫升。因为多喝水能够有效促进血液循环,而且可以保持血管弹性。


    每天一个西红柿

     

    刘奶奶介绍,自己每天都会吃一个西红柿,无论是生吃还是煮汤都可以,而西红柿里边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不仅能够增强各器官活性,而且还能延缓衰老,同时西红柿里还有大量的果胶以及酸性成分,不仅可以增强血管弹性,还可以清洁血管内的垃圾。


    其实西红柿只是一个选择,像西蓝花、茄子或者山药都是保护血管的不错选择,建议各位平时可以多吃点。

  • 最近几年来,心血管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加,这除了和我们的生活习惯有关,还和摄入的能量增高有关,特别是油脂性食物。在这些油脂性食物之中,争议比较大的就是猪油,有人认为吃它容易引起血脂升高,但是现实中也有不少人吃植物油的血脂自然升高,照样得心血管疾病。那到底猪油到底能不能吃呢?今天医者良言为您解答这个问题,让您做到心中有数。

     

     

    猪油到底能不能吃?


    在回答猪油能不能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先来介绍一下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这两个词语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从分子结构来看,这二者的最主要的区别是饱和脂肪酸没有不饱和双键,不饱和脂肪酸有不饱和双键。可能很多人不太清楚什么是不饱和双键,这个不太好解释,大家只需要记住,不饱和双键是不稳定的,容易发生过氧化反应,而饱和脂肪酸不含有不饱和双键,所以它更稳定,不容易发生变化。


    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这个,我来举个例子吧。不饱和双键就像一个没有吃饱的人,不管谁给它食物,它就会听命于谁,所以它不忠心、不稳定,容易变节。饱和脂肪酸就像一个吃饱的人,无论谁给它食物都很难收买它,所以它不容易变节,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角色。


    饱和脂肪酸摄入多了以后,容易造成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对于人体而言,这三种脂质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它们的存在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像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都和摄入太多的的饱和脂肪酸有关。目前有大量的证据证明饱和脂肪酸还能增强脂肪合成酶的活性,更容易造成血脂升高。


    不饱和脂肪酸对于人体来说具有比较多的好处,首先人家能调节血脂代谢、不让血小板聚集、抑制或者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可能很多不太清楚啥意思,不管不需要管这么多,只需要知道血小板聚集的多了,在血液中容易形成堵塞血管的物质,所以能增加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风险。现实中很多人吃阿司匹林的目的就是为了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脑梗死、心肌梗死等血栓性疾病的风险。


    虽然不饱和脂肪酸有很多的优点,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缺陷。不饱和脂肪酸自身就不稳定,所以容易发生变化,特别是脂质过氧化反应。可能大家不太清楚脂质过氧化的严重性,这里需要介绍一下。脂质过氧化以后,会形成过氧化脂质,这种脂质已经从好人变成了坏人了,它们能破坏人体结构,比如生物膜、遗传物质等,这样的话能加速衰老、降低人体免疫力,增加脑梗死、心肌梗死、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率,我们平时看到的老年斑其实就和脂质过氧化有一定的关系。


    不过需要注意,大多数的油都是混合性的,不太可能都只含有饱和脂肪酸或者不饱和脂肪酸,只不过它们是以哪一种脂肪酸为主罢了,要区分这个其实也不难。单纯从外观上来看,以饱和脂肪酸为主的油类在常温下是固态的,而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油在常温下是液态的。


    一般来说动物油都是饱和脂肪酸,比如牛油、猪油、羊油等,不过这个也不是绝对的,有一些植物油是饱和脂肪酸,比如椰子油、可可油、棕榈油等。


    既然猪油是不饱和脂肪,那吃它肯定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更容易得心血管疾病。不过需要注意,猪油虽然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但是也不是不能吃,吃少点也是可以的。

     

     

    猪油到底能否引起心血管疾病?


    通过上面的介绍,想必大家应该知道猪油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既然是不饱和脂肪酸,那就容易引起血脂异常,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我们的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太过。猪油虽然吃多了不好,但是也可以适当吃一点的。饱和脂肪酸本身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至少人家比较稳定,比较忠心、不容易被收买。


    现实中很多人喜欢吃油炸食物,大部分人用的都是植物油。但是用植物油油炸食物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要知道植物油是不饱和脂肪酸,所以它不稳定,在高温的条件下,它容易变节,容易裂解变质,容易产生致癌性的物质。所以如果油炸食物的时候,可以优先选择动物油。


    可能会有朋友觉得奇怪,既然植物油能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那在今天大家都很少吃动物性的情况下,为什么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升高的趋势?其实这个也好理解,当今的社会生活节奏比较快,大家的活动量和过去真的没法比。现在的食物能量比较高,而且摄入的不饱和脂肪酸也比较多,根据我国的膳食指南,一个人每天摄入的油应该控制在30mg以内,但是很明显,大多数人都是超标的,这些多余的饱和脂肪酸进入人体以后也会变成脂肪储存下来,也会引起高脂血症。


    过去的人虽然主要的油脂来源是猪油,但是那个时候大家的经济条件都不怎么好,不可能吃太多的猪油,而且大家都经常干重活,吃进去的多余脂肪都被消耗掉了,所以不容易引起血脂升高,自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不会高。


    平时大家在选择油的时候,尽量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大多数植物油含有的都是不饱和脂肪酸,比如豆油、菜籽油、橄榄油、花生油等。像动物油、清香油、奶油、棕榈油、椰子油、白油、烤酥油等这类饱和脂肪酸,应该尽量少吃或者不吃。即便是饱和不脂肪酸,也需要控制每天的摄入量在25mg左右,否则一样对身体不利。

  • 我们经常注意到哪些食物可以预防或者减缓动脉硬化,或者有些人知道的更多,知道少吃动物性脂肪、高胆固醇、高糖和高盐类饮食可以预防动脉硬化。

     

    但是却很少人会去了解哪些食物会造成我们的血管硬化、堵塞。

     

    而随着我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每年冠心病、高血压以及脑卒中的发病率都在上升,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动脉硬化,即动脉管壁增厚、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

     

    因此,了解哪些食物会造成动脉硬化、堵塞,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哪些食物是造成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呢?


    事实上,这很早就有医学家在战争或灾荒的年代,对当时的尸体进行解剖了解过,他们发现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不管在哪个年龄段的,基本上很少人会出现动脉有明显的增厚、更不用提有粥样硬化改变了。

     

    这其实跟当时饮食结构有很大的关系,那时候的人基本上能吃上肉食就是一种奢侈,哪怕是精面粉,也是供应不足。大家吃的最多的都是粗粮粗面富含高纤维的食物,最主要的是研究发现,这里面还含有丰富的铬元素。

     
    这个铬元素可不简单,它参与了我们肝脏胆固醇的调节。正常情况下,我们体内的胆固醇30%来源于外界食物摄入;剩下70%是由我们肝脏、肠壁、性腺等合成的。但这两者一直处在肝脏调节相对平衡状态下,当你外界摄入过后胆固醇时,我们的肝脏就会自动减少合成,提高排出量;而一旦我们外界摄入不足时,肝脏也会增加合成胆固醇,减少排泄量。

     

     

    但这一肝脏的调节胆固醇的能力完全是建立在我们人体血液中含有正常铬的情况下的,一旦出现缺乏,就容易造成体内的胆固醇沉积,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动脉硬化。

     

    而铬在一些粗粮含量比较高,一旦我们个人不注意饮食,吃的感觉越精细,越高档,往往更容易出现铬的缺乏,造成动脉硬化。所以,生活改善,也要讲究“粗人”的饮食!

     

    多选择丰富新鲜蔬菜食用,蔬菜中富含抗氧化成分,膳食纤维,能延缓血管衰老,抑制糖分、脂肪的吸收速度,果蔬中的叶酸含量也十分丰富,叶酸能抑制血管壁斑块形成,也能保护心脑血管。多选择全谷物类食物食用,全谷物类食物能提供丰富膳食纤维,平稳血糖血脂,也对血管有利。

  •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出自著名画家达芬奇,说的是人的双眼可以表达内心情感。

     

    在医生们看来,眼睛和心脏的确有着微妙的联系,眼睛的变化有时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信号。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带你透过双眼捕捉心脏和血管病变的迹象,并教你对症护好心血管。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王征  住院医师 郝博威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脑血管外科主治医师 刘彦超

    北京老年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陈建华

     

    眼皮下垂:脑动脉瘤

     

    2009年,小品演员赵本山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引发出血住院,让很多人知道了动脉瘤这一病症。

     

    颅内动脉瘤,又称脑动脉瘤,它是颅内动脉血管壁上的一个“鼓包”,就好像自行车胎局部变薄了,打气后鼓了个包一样。

     

    脑动脉瘤一旦破裂,会导致中风、昏迷、瘫痪等,甚至危及生命。

     

     

    脑动脉瘤早期,有的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部分人会出现头痛(多固定一个地方疼)、头晕、恶心等。

     

    如果脑动脉瘤压迫到动眼神经,可能会出现眼皮下垂,一侧眼睛睁不开,看东西重影,或者出现眼球向上、向下活动受限等情况。

     

    此时要立即去神经外科或神经内科就诊,千万不要在家“静观其变”。因为动眼神经麻痹,是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最有定位意义的破裂预警。

     

    当脑动脉瘤破裂发生时,会出现突然的、严重的头痛,意识障碍,身体或面部一侧虚弱、麻木,颈部僵硬、恶心呕吐等。

     

    建议:

    • 积极控制血压、血脂,对于预防脑动脉瘤和预防出血有很大的作用。
    • 激动、搬重物、用力排便等,容易引发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生活中尽量避免需要突然用力的动作,减少情绪激动。
    • 吸烟、大量饮酒是脑动脉瘤的危险因素,所以戒烟、戒酒非常重要。
    • 40岁以上的人,可以每3~5年查一次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也能及早发现血管病变。
    • 预防感染,规律运动,提高机体抵抗力。这是因为颅底感染、脑膜炎等也会由外方侵蚀动脉壁,引起感染性或真菌性动脉瘤。

     

    需要提醒的是,眼皮下垂是脑动脉瘤的一个信号,但并非所有的眼皮下垂都是脑血管问题,还需要排查生理性因素、重症肌无力、糖尿病等。

     

    傍晚眼皮肿:心脏异常

     

    眼皮肿胀,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

     

    生理性眼皮肿胀

    睡觉时枕头太低,夜晚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睡前喝太多水,都有可能造成眼皮肿胀。这种肿胀一般会在起床后1小时左右自行消失。

     

    病理性眼皮肿胀

    结膜炎、角膜炎等眼部疾病,肾脏疾病,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都可能导致眼皮肿胀。一般来说:

     

    • 肾脏疾病造成的眼皮肿胀,早晨起床后较为明显;
    • 心脏疾病引起的眼皮水肿,在晚上表现最突出;
    • 如果从早到晚眼皮肿胀程度没有明显变化,且伴有面容呆滞无光、倦怠乏力等,有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低下造成的。

     

     

    建议:如果出现眼皮肿胀连续数日不消退,且在排除眼部疾病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导致的,应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

     

    眼周黄色“皮疹”:血脂异常

     

    眼睑黄色瘤,实际上是橙黄色的皮疹,质地柔软,边界清晰,进展缓慢,很少自愈,常发生在眼睑内眦皮肤上,是由于过剩的胆固醇在眼皮上发生沉淀导致的。

     

     

    眼睑黄色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尤其好发于平时活动较少,营养过剩的肥胖女性身上。

     

    建议:

    如果发现自己眼部出现睑黄瘤,应尽快到医院查查血脂。血脂边缘升高,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降脂。轻中度升高需要在此基础上,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

     

    • 生活中少吃红肉(牛肉、羊肉、猪肉)、动物内脏,烹饪方法多用蒸、煮,少用油炸。少摄入反式脂肪酸,如点心类、面包、蛋糕、奶茶等。
    • 每周进行5次以上,每次30分钟的轻中度有氧运动。
    • 体重指数BMI≥24的人,应适当减重,可有效降低人体胆固醇水平。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

     

    眼球边缘发灰:血管变硬

     

    不少中老年人的角膜(黑眼仁)边缘,会出现一圈灰白色的圆环,医生们叫它“角膜老年环”。

     

    多项研究证实,这个“环”与血脂代谢异常或动脉硬化可能有关系。

     

    中老年人出现角膜老年环,一般不痛不痒,视力也不会下降,容易被忽视。

     

    建议:

    • 平时不妨多照照镜子,检查一下眼睛,若发现黑眼球边缘出现角膜老年环,应尽早请医生检查。
    • 动脉硬化的发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生活中要戒烟戒酒;控制好血脂水平;每天尽量吃一斤蔬菜半斤水果;每天吃盐不超过6克。
    • 避免久坐,每40分钟起身活动一次;每周至少做150分钟运动等。

     

    一侧眼睛忽然失明:动脉阻塞

     

    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变细,血流相对缓慢;动脉内皮受损,血管内壁粗糙、狭窄,容易形成血栓,一旦栓子阻塞动脉,患者眼睛会突然看不见。

     

     

    我们的视网膜依靠中央动脉供血,若中央动脉发生阻塞,会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又称为“眼中风”,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偶见于年轻患者。

     

    建议:

    如果突然出现看不见东西,仅存在光感或无光感,一定要及时就医。90分钟是抢救“眼中风”病人的黄金时间。超过90分钟,视网膜神经组织常会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预防“眼中风”的根本方法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保持膳食平衡,少吃高油、高糖、高盐的食物;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睡眠充足、心情放松、御寒保暖;定期检查血压、血脂、血糖及颈动脉超声等。

  •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数据显示,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

     

    总体上看,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依旧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心血管病死亡率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农村和城市心血管病死亡占全部死因的比率分别为45.5%和43.16%。

     

    除了吃药,我们日常生活中还能做什么来降低心血管病的风险呢?《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一项研究发现,喝茶有助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生命时报》邀请权威专家,为你介绍一天最佳喝茶时间表,并提醒大家8种茶不能喝。

     

    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 江用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技处处长、研究员 林 智

    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中医科主任医师 郭志红

     

    喝茶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发表一项研究,用大数据证明了喝茶可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研究分析了8万多名中国人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变化与喝茶的关系,随访了6年的时间。结果显示,长期坚持饮茶的人HDL-C水平下降得更慢,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8%。

     

    HDL-C是一种“好胆固醇”,它对应着“坏胆固醇”——LDL-C。LDL-C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HDL-C则正相反,对血管有保护作用。

     

    除了关注HDL-C的水平外,研究人员也采集了志愿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的水平,计算TC/HDL-C、TG/HDL-C的比值。TC/HDL-C的比值越小,说明HDL-C在TC中占的比例越大,LDL-C占的比例越小,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才越低。TG/HDL-C也是类似的道理。

     

    而TC/HDL-C和TG/HDL-C的比值则是在喝茶频率≥4次/周的时候才会有明显的改善。这个结果是针对所有类型的茶叶,如果细分一下茶种的话,效果最好的还是绿茶,其次是红茶,最弱的是花果茶等其他类型的茶。

     

    一日三时喝茶表

     

    爱喝茶的朋友可能会特别钟情某一种茶。其实,根据一天中身体的不同状态,喝不同种类的茶会更健康。

     

    早晨喝红茶

     

    睡眠期间肠道处于半休息状态,晨起后它需要时间恢复到最佳工作状态,有些人早上吃一点寒凉的东西就会拉肚子,所以晨起后很适合喝性温的红茶。

     

    宜在早饭后8点半到9点半之间饮用,可以起到提神、抗疲劳的作用,助你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一天的工作。

     

    提醒:红茶是所有茶中咖啡因含量最高的茶,其咖啡因含量是乌龙茶的2倍,绿茶的3倍,空腹喝易引起心慌、尿频等,胃肠虚寒者更应注意。

     

     

    午后喝绿茶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其茶多酚含量比其他茶都高,抗氧化能力最强,能更好清除体内自由基(活性氧),让身体轻松。

     

    下午2点到3点之间饮用最适宜,此时大脑容易昏昏沉沉,眼睛疲惫不堪。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称,茶能治“头目不清”,所以从中医角度讲,下午来杯绿茶也能提神清目。

     

    提醒:喝的时候要一口一口地慢饮,不要一口气喝完。

     

    晚上喝黑茶或乌龙茶

     

    由于过量摄入咖啡因会让人神经兴奋,影响睡眠,所以很多人晚上都不敢喝茶。其实,不同品种的茶叶中咖啡因含量不同,后发酵的黑茶咖啡因含量较低。

     

    常见的黑茶中,咖啡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六堡茶砖、云南普洱熟茶、雅安藏茶。爱茶的朋友可以先试试这几种茶,睡眠浅的朋友可尝试咖啡因含量更低的乌龙茶。

     

    宜在晚上6点到7点之间饮用,茶水切忌过浓,能够起到降血脂、助消化的作用。

     

    提醒:晚上9点后不宜再喝茶,否则睡眠质量会受到影响。

     

     

    八种茶最好别喝

     

    并不是只要喝茶就对健康有益,有些茶或喝法不对甚至会损害健康,尽量不要喝。

     

    1.浓茶

     

    浓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茶碱等,对肠胃的刺激性很强,饮用后可引起失眠、头痛等不适,有的人还会产生呕吐感。

     

    喝浓茶久了,还会伤骨。美国科学家发现,每天饮5杯浓茶的人,髋骨(骨盆处)骨折的危险较不饮浓茶者高70%;每天饮浓茶超过7杯者,其相对危险性达80%以上。

     

    2.霉变茶

     

    茶叶发霉是因为受了青霉、曲霉等微生物的污染,霉变茶泡出的茶汤已经没有了茶香,喝了对人体会有一定的损害,如导致头晕、腹泻,甚至引起重要器官坏死。

     

    受潮发霉的茶,一般可以在表面看到白色的霉斑,深嗅多有潮湿阴霉的气味,尤其冲泡时这种气味更为明显。茶叶应该放在干燥处保存,以防霉变。

     

    3.串味茶

     

    茶叶含萜类物质,结构多孔,极易吸收异味,和其他有味道的东西放在一起一段时间后,很容易变味。有的味道含有毒素,如油漆味、樟脑味等,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茶叶存放时要尽量隔绝有异味的食物,防止串味。特别注意的是,不同等级、不同品种的茶叶,也应分类存放。

     

     

    4.久泡茶

     

    冲泡时间过长,不仅茶汤色暗、味差,失去品尝价值,而且由于茶叶中的维生素、氨基酸等因氧化而减少,使茶汤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另外,茶汤搁置时间太久,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污染,茶汤中的微生物数量较多,很不卫生。

     

    5.生茶

     

    生茶是指杀青后不经揉捻而直接烘干的烘青绿茶。这种茶所含的成分与鲜叶所含的基本相同,带有严重的生青气。

     

    老年人饮了这种茶,对胃黏膜的刺激性很强,容易产生胃痛;青年人饮后也可能会觉得胃部不适,即通常所说的“刮胃”。

     

    这种生茶,最好不要直接泡饮,可放在无油的铁锅中,用文火慢慢地炒,烤去生青气,待产生轻度栗香后即可饮用。

     

    6.过烫茶

     

    茶一般都是用沸水冲泡的,但是不能在过烫时饮用。否则会烫伤口腔和食道黏膜,造成溃疡,久而久之可能诱发口腔癌、食道癌。

     

    《国际癌症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指出:与那些几乎不喝茶或喜欢喝凉茶的人相比,每天喝两杯以上、温度为60摄氏度茶水的人,患上食道癌的几率高出90%。

     

     

    7.焦味茶

     

    茶叶在制作过程中烘烤过度就会产生焦味,这种茶叶的有效营养成分和决定茶叶滋味的某些成分受破坏较多,并且还可能含有一定的致癌物。因此,无论从营养角度还是食品安全角度考虑,焦味茶是不宜饮用的。

     

    8.隔夜茶

     

    隔夜茶因放置时间过久,其中微量的氨基酸、糖类等物质会成为细菌、霉菌滋生的养分,不仅如此,茶水中所含的茶多酚、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也会因放置时间过久发生氧化反应,导致茶水中所含的抗氧化成分下降,令其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大打折扣。

  •  

    现在正值秋冬季,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同时面临着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峰的到来,更加重了本身就好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的感染的风险。在多重压力之下,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感染后,应该怎么做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呢?

     

     

    1、注意监测日常生命体征。每天进行监测血压、血脂水平,血压、血脂控制好,可以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风险,使在冬季的时候不至于发生心血管的急症和重症,这样可以加强自身的免疫力,从而可以提高机体对新冠病毒的清除能力。

     

    2、继续治疗原有的基础性疾病。冠心病、高血压或心衰等疾病患者一般仍要坚持正常服药。从目前临床情况看,除了发烧对部分心脏病患者救治有一定影响,其他心血管病患者感染奥密克戎后的治疗手段没有太大变化,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比如缓解肌肉酸痛的用药等,目前尚未发现和心血管治疗药物之间的不良作用,但是多种药物的服用要在专业的医师指导下进行服用。

     

    3、需要格外关注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和加重,居家治疗期间要管理好心脏的基础疾病,改善睡眠质量,克服焦虑。同时,长期服用的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不能停,停药可能诱发或加重疾病。

     

    4、治疗新冠肺炎的症状,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就不是很好,可能合并其他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如果出现呼吸困难、感到胸闷、嘴唇发紫,稍微活动就气喘,甚至伴有心慌不适,症状进行性加重或者症状好转后又加重并持续不好转,建议立即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防止发生重症风险。

     

    5、症状不是很严重的患者没必要往医院跑。医院本身就是一个环境复杂,感染多发的场所,还是要尽量减少这种高危场所的暴露,以免发生交叉感染。现在大多数感染者都是轻症,自行进行居家治疗是没问题的,上呼吸道症状就是对症治疗,发热用退烧药,咳嗽咳痰用止咳化痰药,或者选择一些中成药,来缓解咽干咽痛的症状。但是一定注意多种药物不能同时服用,同样药效的药物也不要同时服用,按照剂量来进行服用。同时注意多喝水多休息,饮食均衡,选择易消化、有能量的优质蛋白、新鲜蔬菜水果等,适当运动,生活规律。

     

    6、进行监测血氧饱和度,可以在家中使用便携式血氧检测仪,如果呼吸空气的时候,血氧饱和度低于95%,或者心率大于90次/分,建议尽快的就医,并且选择有CT检查功能的医院进行就诊。

     

    7、患者保持心情愉快,不必过度的紧张,不必焦虑。现在新冠肺炎的预后是很好的,只要经过合理的治疗,不会遗留后遗症的。

     

    对于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果出现持续性的头痛,应该前往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 从诞生之初,几乎所有生物都遵从着一个无形的时钟繁衍生息。体温、脉搏、呼吸……都在被“生物钟”控制着。

     

    早上到点就会醒,快到饭点的时候就会饿,夜深了就会犯困……生物钟就像一双看不见的手,调整着人体的生理状态。

     

     

    如果生物钟出现问题,人会怎么样?《生命时报》综合研究采访专家,教你“校准”自己的生物钟。

     

    受访专家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陈海波

    南京市仙林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耿同超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周迎春

     

    生物钟究竟是什么钟?

     

    生物钟的存在,精准控制了我们的昼夜节律。它可以预期并调控生理状态,以适应日常生活的不同阶段。

     

     

    当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身体内部的“计时器”作对时,比如长期熬夜,就会造成昼夜节律紊乱。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研究人员调查发现,常见的生物钟有6种类型:

     

    • 早起型:早上最为清醒,中午的清醒度下降到中等水平,晚间则下降至低水平;
    • 晚睡型:早晨清醒度不足,中午上升至中等水平,到夜间上升至高水平;
    • 高度活跃型:全天都很清醒;
    • 白天易睡型:早上很清醒,中午则下降至低水平,晚间恢复到中等水平;
    • 白天活跃型:早上清醒度低,中午最清醒,晚上则降至中等水平;
    • 适度活跃型:全天活跃程度都低。

     

    生物钟不只影响作息

     

    不规律睡眠、进食等改变昼夜节律的行为,都会影响新陈代谢,进而引发相关疾病。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综述,全面阐述了昼夜节律对身体的影响。

     

     

    睡眠障碍

    违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行为,都容易造成节律紊乱,睡眠障碍就是最典型的表现。

     

    如果工作日和休息日作息不同,或者长期加班、轮班工作,都会给身体积累“时差”。研究发现,哪怕改变1个小时,就会造成心梗发生率增加、人体功能下降等健康问题。

     

    炎症

    多种炎症疾病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模式,包括皮肤过敏反应、肺炎链球菌感染、炎性肠病、类风湿关节炎等。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受昼夜节律因素的影响。比如,心梗和主动脉破裂等心血管事件在早晨尤为高发。

     

     

    由于清晨体内缺乏水分,导致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强,再加上脉搏、心率减慢,很容易形成血栓。

     

    血糖异常

    打乱作息节律,激素分泌的生物也会被扰乱。一些导致血糖升高的激素(皮质醇等)可能分泌增多,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

    一些研究已经发现,睡眠障碍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

     

    此外,光照也一直被认为是情感障碍的发生因素之一。比如,一些患者的抑郁症状,和季节因素(日照长短)有关。

     

    癌症

    大量流行病学和实验性研究表明,昼夜节律紊乱与癌症有关。比如,夜班工作的增多,可能导致结直肠癌、乳腺癌等风险增加;生物钟受到干扰,可能还会促进DNA损伤,加快癌症进展。

     

      掐点“校准”你的生物钟

     

    了解自己的生物钟类型,更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好身体应从“顺时而为”开始,遵循生物节律,健康度过每个小时。

     

     

    1~3点,熟睡养肝

    这段时间是肝脏工作的旺盛时段,最好能熟睡,建议入睡时间不晚于23点。睡前避免情绪激动,不要饮水过多,以免起夜影响休息。

     

    5~7点,排尿护肾

    此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开始增加,肾脏活动最强。早起排尿,可使肾脏尽快开始一天的工作。

     

    7~9点,宜吃早餐

    这一时段胃肠活动比较活跃,推荐吃一些温热易消化的谷物,如小米粥、燕麦片等。

     

    9~10点,做重要工作

    此时神经兴奋性强,警觉性高,注意力集中,是思考的最佳时段,适合做最重要的工作。

     

    12~14点,小睡安神

    午饭后血液黏稠度增高,人更容易犯困。饭后半小时最好打个盹儿,休息15~20分钟,不宜超过1小时,最好躺着午睡。

     

    如果不能午睡,建议去户外稍微活动一下。

     

    15~16点,适当放松

    久坐的人最好起身走走,喝点水、适量加餐。

     

    17~18点,最宜运动

    人体体温从下午开始平稳上升,可以起到类似热身的作用,下午6点左右体温达到高峰,此时锻炼效果最好,建议快走或慢跑半小时。

     

    18~19点,晚饭七分饱

    晚饭不宜过饱,饭后适当散步。这一时段血压波动较大,人容易激动,尤其应保持心平气和。

     

    21~23点,准备睡觉

    这个时间段,大部分生理功能趋于低潮。可以读读书或听音乐,放松身心,进入睡眠的准备状态。

     

    “掐点”校准自己的生物钟,规律作息,按时吃饭。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身体才不会为你的放纵买单。

  • 最近确实有一项研究专门详细阐述了这个问题,还比较权威!

     

    以前大家可能只知道适当的运动对心血管有益变化,比如内皮功能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增多、心肌缺血耐受性提高以及动脉血压下降等。

     

    但是关于采取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强度等运动的量效关系一直存在的争议。有的学者研究认为,每周额外消耗200-3000卡或者每天额外消耗300-400卡对心血管产生最佳的效应;也有研究表明每天只需要进行15分钟适量、规律的体力活动对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以及可以延长寿命。

     

     
    而最近的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刊发了一遍涉及120万人的研究,发现最护心血管的运动时是挥拍类运动,它能降低所有死因率的47%,要明显高于第二的游泳运动和第三的有氧运动。

     

    从锻炼时间上看,跟以前研究结论差不多,不提倡锻炼时间太久,提出了每次锻炼是啊金在45-60分钟为最佳,少于45分钟效果没那么好,但一旦高于60分钟又可能出现其他的负效应。

     

    从锻炼的频次来看,提倡一周3-5天,每天1次效果最好,同时告诫各位:除了我们平时说的散步可以提高运动次数,对于其他运动,是不提倡一天采用多次运动的方式!

     
    但是对于如已确诊患有心脏疾病的人,我建议大家还是要把握好运动强度,做好运动后心率的监测。一般情况下,年轻人一分钟150次,老年人一分钟120次为安全,这时候不要完全强调挥拍类运动,有时候步行为宜!

     

     

    最后,还要提醒那些喜欢跑马拉松的朋友,虽然目前没有研究表明马拉松运动是一项诱发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高风险运动,但是每年依然有不少悲剧上演。

     
    建议运动前应做好以下四项规避和预防心血管系统风险性主要措施

     

    1. 常规医学检查
    2. 心电图检查
    3. 运动心电图检查
    4. 遵循欧洲心脏病协会推荐的体力活动和公共卫生指南

     

    运动关键中的关键,持之以恒,养成运动的习惯,运动时间碎片化,比方短距离的路程(1-2公里内),我们可以选择步行;楼层不高,我们就不乘坐电梯;久坐电脑后,我们找个空地跳跳绳,来几组俯卧撑;约上三五好友去爬山、汽车或来场球赛。坚持运动后,你就会发现运动带来的充沛精力和快感,心情更容易放松,心态也会更加积极。

  • 一个鸡蛋,约含有7克蛋白质,17种碳水化合物、钙、铁等成分,拥有最适合人体需求的氨基酸比例,尤其含有现代人缺乏的磷脂和胆碱。在营养专家眼里,鸡蛋堪称“最接近完美”的食物。

     

    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鸡蛋含有大量胆固醇,对血管很不友好。

     

    不过,近日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1980年至今共763项有关鸡蛋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果显示:吃鸡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无关;在亚洲队列中,每天增加一个鸡蛋反而降低了心血管疾病风险。

     

     

    《生命时报》结合这一大型研究,并邀请专家,教你吃鸡蛋的科学方法。

     

    受访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 高键

    上海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营养师 陈霞飞

     

    新研究:亚洲人吃鸡蛋更健康

     

    为了评估鸡蛋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Jean-Philippe Drouin-Chartier教授及其团队,对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

     

    数据来自三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包括来自护士健康研究的83349名(1980-2012)女性、90214名(1991-2013)女性,42055名来自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的(1986-2012)男性。

     

    他们在基线时均没有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癌症。主要研究结局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包括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和卒中。

     

    在长达32年的随访中,有14806名参与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大多数参与者每周摄入1-5个鸡蛋。

     

    表1. 鸡蛋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

     


    研究结果:

     

    在汇总的多变量分析中,校正与鸡蛋摄入量相关的更新后的生活方式和饮食因素后,每天至少摄入一个鸡蛋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无关。

     

    在更新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1720108名参与者,139195个心血管疾病事件,33个风险估计)中,每天增加一个鸡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无关。与鸡蛋摄入量低的组相比,吃鸡蛋最多的组,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并未增加。

     

    按地理位置进行分层分析,作者发现,在亚洲队列中,每天增加一个鸡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存在相关性;而在美国或欧洲的队列中则没有这种相关性。

     

    简单来说,适量食用鸡蛋(平均每天最多一个鸡蛋)与总体心血管疾病风险无关,然而,在亚洲人群中却降低了心血管疾病风险。

     

    吃鸡蛋必知的8件事


    水煮蛋、荷包蛋、蛋炒饭……鸡蛋征服了我们的餐桌。但不少人也有疑惑:怎样吃最健康?红心鸡蛋更营养?以下细节帮你做个最会吃蛋的人。

     

     

    1.简单水煮是最佳吃法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曾根据各种研究与实验数据,列出3个有益健康的鸡蛋吃法排行榜。

     

    水煮蛋在各营养榜单上均居榜首,原因在于烹饪温度低、不加油,营养保存最好↓↓

     

    鸡蛋营养排行榜

     

    “有益心脏排行榜”

    1.水煮蛋

    2.水煮荷包蛋

    3.蛋花汤

     

    “蛋白质最好消化排行榜”

    1.水煮蛋

    2.煎荷包蛋

    3.摊鸡蛋

     

    “维生素保存排行榜”

    1.水煮蛋 

    2.蒸蛋

    3.水煮荷包蛋

     

    2.吃鸡蛋,每天1~2个即可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蛋类的摄入量为40~50克/天。

     

    水煮蛋每天吃1~2个,煎鸡蛋含油较多,一周吃1~2次即可;

     

    孕产妇、手术病人没必要吃太多鸡蛋,每天吃1~2个即可;

     

    患有过敏、胆结石、胰腺疾病的人,最好不要吃太多,尤其是煎鸡蛋,容易使血脂升高,不利于治疗和康复。

     

     

    3.不要丢掉蛋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高键表示,人体合成的胆固醇与遗传、代谢异常等相关,跟食物中的胆固醇没有太大关系。

     

    蛋黄虽然胆固醇含量较高,但也含降胆固醇成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已经取消了每天饮食对胆固醇的限量,普通人每天吃1~2个鸡蛋不会导致胆固醇升高。 

     

    4.煮鸡蛋,3~5分钟最佳

     

    无论热水煮还是凉水煮,在煮沸的状态下保持3~5分钟,这样煮出来的鸡蛋状态比较理想。

     

    煮鸡蛋时间不宜过短:生鸡蛋的消化吸收率仅50%左右,鸡蛋还容易受沙门氏菌等污染,生吃存在安全隐患。

     

    煮的时间也不建议过长,以免脂肪酸、胆固醇发生氧化,使好脂肪变“坏”。

     

    5.营养跟蛋壳颜色无关

     

    鸡蛋的营养与蛋壳颜色没关系,而与鸡的品种有关。认为红心鸡蛋更营养,同样没有科学依据。

     


    如果在鸡饲料中加入添加剂,可使蛋黄颜色更深。选购时若发现蛋黄过于鲜艳,反而需警惕。

     

    6.早餐最该吃鸡蛋

     

    经过一个晚上,人体需要补充营养,鸡蛋能迅速补充消耗掉的营养。早上吃鸡蛋,全天的热量摄入更低,有利控制体重。

     

    7.存鸡蛋,要尖头朝下

     

    建议把鸡蛋放冰箱,这样可以储存一个多月。购买有包装的鸡蛋时,记得看标签,一周以内的鸡蛋,相对来说品质更好。

     

    存鸡蛋时,不能横着放,应该大头朝上小头朝下、直立竖放。

     

    这是因为鸡蛋会“呼吸”,而蛋壳大头的部分有一些圆形小孔,是空气进出的地方(称为气室),掌管蛋的“呼吸”,即使蛋白变稀,蛋黄上浮,也不会使蛋黄贴在蛋壳上。

     

    如果把大头部分朝下放,呼吸作用就会变差,从而降低新鲜度。

     

     

    8.不要相信“鸡蛋+豆浆”相克

     

    未煮沸的豆浆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会抑制蛋白质的消化。但只要豆浆充分煮开,这种物质就被破坏,不会影响鸡蛋的营养吸收,所以不要相信鸡蛋与豆浆相克这类说法。▲

     

    参考文献:BMJ 2020;368:m513

     

    本期编辑:郑荣华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