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运动 | 饭前运动好还是饭后好?

运动 | 饭前运动好还是饭后好?
发表人:生物医疗创新站

运动,作为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关于运动时间的选择,很多人却存在疑问:是饭前运动好还是饭后运动好?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康复科治疗师孙武东为我们解答了这一疑问。

事实上,空腹运动比饭后立即运动更加危险。因为空腹时,体内血糖浓度偏低,运动会导致能量消耗加剧,血糖浓度进一步下降。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空腹运动更容易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发生昏迷。此外,空腹运动还会导致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增高,刺激心肌,引起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那么,饭后运动是否安全呢?答案也是否定的。饭后半小时内,血液主要集中在肠胃,此时运动会导致骨骼肌“抢走”血液,造成消化道缺血,影响消化功能。建议饭后半小时后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休闲骑车等;饭后1小时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等;饭后1.5~2小时,可进行常规的大强度体育锻炼。

对于习惯在晚餐后运动的人来说,建议晚餐最好吃六七成饱,饭后1小时即可开始运动。运动结束后,喝杯牛奶既能补充体力,又能助眠。

总之,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习惯,合理安排运动时间,以达到最佳的运动效果。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心源性猝死疾病介绍:
心脏性猝死是指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无论是否有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心脏性猝死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密切相关,常由过度劳累、情绪急剧变化、精神刺激等引发。在心脏性猝死前可有胸痛、呼吸急促、疲乏、心慌等症状,发作时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然后突然呼吸心跳停止。心脏性猝死的生存率很低,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和心脏复律可挽救生命。
推荐问诊记录
心源性猝死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近年来,心脏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杀手’。许多名人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令人惋惜。那么,心脏病究竟是什么?如何预防和治疗?本文将为您揭秘心脏病的奥秘。

    什么是心脏病?

    心脏病是指心脏及其相关血管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心脏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

    心脏病的常见症状

    心脏病的常见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气促、心悸、晕厥等。这些症状可能持续数秒至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如何预防心脏病?

    1.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少吃油腻、高盐、高糖的食物。

    2.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

    4. 控制体重:肥胖是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5. 管理压力: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损害心脏健康。

    心脏病如何治疗?

    心脏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总之,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预防胜于治疗。我们要关注心脏健康,积极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 刘先生因为工作压力过大,长期加班导致心源性猝死。事件发生后,他开始关注睡眠健康,但由于对早睡和睡眠时长存在误解,感到焦虑。文章通过分析研究,指出早睡不一定缩短寿命,睡眠时长因人而异,并提醒人们在睡眠中出现异常症状时,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猝死事件频发,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0万人因猝死离世,其中70%为心源性猝死。面对猝死,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廖晓星教授指出,心脏骤停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心脏骤停发生后,每延迟一分钟,患者的生存率就会下降7%-10%。因此,掌握有效的急救技能,特别是胸外按压,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胸外按压是心脏骤停患者急救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能够通过挤压心脏,帮助恢复血液循环,为患者争取宝贵的生存时间。研究表明,采用每分钟110-120次的胸外按压,患者的救治率可提高3倍。

    廖晓星教授还指出,胸外按压的部位因性别而异。男性按压部位应在两乳头和胸骨正中的交叉点;女性按压位置则需用寸移法定位,即肋弓往上移,两根肋骨与胸部的交点,有一个顶角,用指边压住顶角,往上两横指。按压时,抢救者应使用掌根部,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对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应大于5厘米,然后迅速放松,让胸廓自行复位。

    除了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也是心脏骤停患者急救的重要措施。廖晓星教授提醒,在进行胸外按压的同时,应配合人工呼吸,以保证患者得到足够的氧气供应。

    面对猝死,除了掌握急救技能,预防也是关键。廖晓星教授建议,预防猝死,首先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此外,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总之,猝死是一种突发性、致命性很强的疾病,掌握急救技能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生命护航,远离猝死威胁。

  •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饮食质量与人们的死亡风险密切相关。一项发表在《NEJM》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持续改善饮食质量可以有效降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

      研究发现,健康饮食模式,如地中海饮食和DASH饮食,对降低死亡风险具有显著作用。研究者分析了大量受试者的数据,发现即使是适度改善饮食质量,也能显著降低死亡风险。相反,饮食质量的下降则会增加死亡风险。

      研究排除了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对受试者的饮食评分进行了长期评估。结果显示,饮食质量改善的人群,其蔬菜、全谷物和Ω-3脂肪酸摄入增加,同时钠盐摄入量降低。在12年的随访期间,饮食质量改善13%~33%的人群,其全因死亡风险低于饮食改善0%~3%的人群。

      研究还发现,饮食质量改善20%的人群,其全因死亡风险降低8%~17%,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7%~15%。长期保持健康饮食习惯的人群,其死亡风险也较低。

      这项研究提示我们,改善饮食质量是降低死亡风险的有效方法。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尽量选择健康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水果和鱼类等,同时减少钠盐摄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其中最危险的就是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是指由心脏疾病引起的突然死亡,其特点是发病迅速、预后不良。一旦发现意识丧失的病人,我们应立即进行识别,判断是否为心源性猝死,并立即实施心肺复苏,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的时间。

    心源性猝死是心脏骤停的一种形式,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停止跳动,导致血液循环中断。如果心脏骤停的时间超过4~6分钟才开始抢救,则很少复苏成功;超过10分钟,则无复苏成功的可能。

    心肺复苏是抢救心源性猝死的关键,它包括三个步骤: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开放气道是指使患者呼吸道畅通,避免舌根后坠堵塞气道。人工呼吸是通过口对口吹气的方式,给予患者呼吸。胸外按压是按压患者胸骨,使心脏跳动,恢复血液循环。

    除了心肺复苏,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预防心源性猝死: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2.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脏疾病。

    3. 学习急救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4. 配戴心脏监测设备,及时发现心脏问题。

    5.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 心脏猝死是一种突发性、致命性的心脏疾病,了解其急救方法对于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脏猝死的急救方法,包括初级心肺复苏和高级心肺复苏。

    一、初级心肺复苏

    1. 识别心脏猝死:当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等症状时,应立即判断患者是否出现心脏猝死。

    2. 拨打急救电话:立即让周围人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告知患者的情况。

    3. 进行心肺复苏: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进行初级心肺复苏。

    a. 拍打患者双肩呼唤:检查患者是否有意识,如果患者无反应,立即进行下一步操作。

    b. 胸外按压:让患者平卧位,用一只手放在患者胸骨下半部,另一只手重叠,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深度约为5-6厘米,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

    c. 开放气道: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口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d. 人工呼吸:在胸外按压30次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约1秒,确保患者胸廓起伏。

    e. 反复进行:按照胸外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的顺序,反复进行5次,然后评估患者情况。

    f. 如患者心跳呼吸恢复正常或急救人员到来,停止心肺复苏。

    二、高级心肺复苏

    1. 建立人工气道:当患者出现心脏骤停时,建立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以便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

    2. 电除颤:使用除颤器对患者进行电击,以恢复心功能。

    3. 急救药物:使用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阿托品、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以支持心功能和血压。

    4. 高级生命支持:在心跳恢复后,使用强心类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等药物继续进行高级生命支持治疗。

    三、专家提示

    1. 心脏猝死抢救方法分为初级和高级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是初级生命支持的关键。

    2. 心脏猝死抢救时间至关重要,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3. 了解心脏猝死急救方法,提高公众急救意识,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其中猝死是最令人担忧的一种。猝死是指因心脏疾病突然发生,导致患者迅速死亡的情况。面对猝死,正确的急救方法至关重要。

    一、快速识别心脏骤停并立即呼救

    心脏骤停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患者出现意识丧失、无呼吸、无脉搏等症状时,应立即判断为心脏骤停。此时,周围人应立即呼叫急救电话120,并尽快进行心肺复苏。

    二、旁观者参与实施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关键。旁观者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通气。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在胸骨下半部,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人工通气可以通过口对口呼吸或使用呼吸器进行。

    三、尽早使用电击除颤

    室颤型心脏骤停是电击除颤治疗的最佳时机。在心肺复苏的同时,应尽快使用除颤器进行电击除颤。如果现场没有除颤器,应尽快联系专业人员进行除颤。

    四、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

    当发现患者猝死时,应在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在这段时间内,脑部等重要器官的缺氧状况会逐渐加剧,导致脑细胞坏死,预后极差。

    五、预防猝死,从日常生活中做起

    预防猝死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下是一些预防猝死的方法:

    1.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蛋白质,少吃油腻、高盐、高糖的食物。

    2.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心脏疾病的风险。

    4. 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增加心脏疾病的风险。

    5. 管理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

  • 冠心病,作为人类的“第一杀手”,每年夺走我国260万人的生命,平均每12秒就有1人因心血管疾病离世。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是预防冠心病、避免踏入“雷区”的关键。本文将根据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教授的讲座内容,详细解析冠心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帮助大家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冠心病。

    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加速器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发现,高血压可以损伤动脉内皮,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并加速其进程。血压水平越高,动脉硬化程度越重,死于冠心病的风险也越高。因此,控制高血压对于预防冠心病至关重要。

    糖尿病:冠心病等位症

    糖尿病被认为是冠心病的等位症,即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风险与冠心病患者相似。糖尿病可导致心血管、脑血管、肾血管等损害,最终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治疗,控制血糖,以降低冠心病风险。

    高脂血症:血管阻塞的罪魁祸首

    高脂血症是导致血管阻塞的重要因素。许多年轻人或中年人在体检中发现血脂高,但因为身体无明显不适,往往忽视治疗。然而,长期血脂高会导致血管阻塞,引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吸烟:动脉粥样硬化的催化剂

    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可导致冠心病死亡率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研究发现,吸烟者动脉硬化的程度比不吸烟者严重得多。戒烟是降低冠心病风险的有效方法。

    肥胖:血压和胆固醇的“助推器”

    肥胖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会影响血压和血清胆固醇水平,从而增加冠心病风险。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缺乏运动:冠心病的“导火索”

    缺乏运动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时间缺乏运动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作。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冠心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年龄和性别:冠心病的高危人群

    随着年龄的增长,冠心病发病率逐渐升高。女性55岁以后,男性45岁以后冠心病风险将迅速增加。女性冠心病发病年龄约比男性晚10-15年。

    家族史:冠心病遗传因素

    冠心病家族史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代亲属中,男性55岁以前或女性65岁以前有冠心病或心脏性猝死者,其子女患冠心病的风险更高。

    饮酒:心血管健康的“杀手”

    饮酒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尚有争议,但大量饮酒明显增加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建议适量饮酒或戒酒。

  •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熬夜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常态。无论是加班、学习还是娱乐,熬夜似乎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长期熬夜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

    首先,熬夜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人体在睡眠状态下,免疫系统会进行自我修复和更新。长期熬夜会破坏这种平衡,使人体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的侵袭,从而引发感冒、流感等疾病。

    其次,熬夜对大脑造成损伤。睡眠不足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问题。长期熬夜还会导致大脑功能退化,甚至引发老年痴呆症等神经系统疾病。

    此外,熬夜还会对肝脏造成损害。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长期熬夜会导致肝脏负担加重,容易引发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

    长期熬夜还会增加患癌风险。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激素分泌,从而增加患癌风险。研究表明,熬夜与乳腺癌、结肠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熬夜还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长期熬夜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猝死。

    因此,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才能远离疾病的困扰。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问题。尤其是中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因此更加需要通过锻炼来保持健康。然而,中年在进行健身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以确保安全有效。

    1. 了解自身身体状况

    在开始锻炼之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关节情况等。对于有慢性疾病或特殊体质的中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锻炼。

    2. 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

    中年的锻炼应注重全面性和渐进性,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方式:

       - 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 力量训练:如哑铃、杠铃、弹力带等,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改善骨骼健康、预防跌倒。

       - 柔韧性训练:如瑜伽、普拉提等,有助于提高关节活动度、预防运动损伤。

    3. 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

    中年的锻炼强度不宜过大,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渐增加。一般建议每次锻炼30-60分钟,每周锻炼3-5次。

    4. 注意运动安全

    在锻炼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 穿着合适的运动服装和鞋具。

       - 选择安全的锻炼场所。

       - 避免在运动中突然停止或改变方向。

       - 注意休息和补充水分。

    5. 保持良好的心态

    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不懈地锻炼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总之,中年人进行健身时要注意以上几点,才能在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益处的同时,避免运动损伤。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