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药品流通领域也日益规范。然而,仍有一些违法经营行为存在,给患者带来了安全隐患。为了加强药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宁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开展了为期5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
此次整治行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求药品流通企业进行自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自查内容包括:是否存在为他人违法经营药品提供场所、资质证明文件、票据等条件;是否存在从个人或者无《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购进药品;是否存在向无合法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销售药品,向药品零售企业销售疫苗等。
第二阶段,各级监管部门将对企业自查和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能主动查找问题、积极纠正的企业,可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对到期未报告的企业,将统一向社会公开企业名单,列为重点检查对象;对拒不报告、谎报瞒报以及自查不认真、整改不到位的企业,将从严、从重查处,直至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阶段,将大力宣传专线举报电话12331,鼓励公众对企业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旨在加强药品流通领域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我们相信,通过此次行动,药品流通领域的违法经营行为将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将得到有力保障。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用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许多老年人由于慢性疾病较多,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但由于对药物知识了解不足,容易陷入用药误区,导致药物中毒等严重后果。
剂量过大引发中毒
许多老年人希望快速治愈疾病,因此会擅自加大药物剂量,误认为这样能够更快见效。然而,药物的疗效并非取决于剂量大小,盲目加大剂量反而会引发药物中毒,甚至加重病情。
误服药物引发中毒
由于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对药物的种类和用法容易混淆,容易误服药物。此外,有些老年人会将不同药物放在同一药瓶中,导致误服。误服药物可能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引发严重不良反应。
安眠药引发中毒
许多老年人因睡眠问题依赖安眠药,且剂量逐渐增加,容易导致安眠药中毒。安眠药中毒可引发兴奋、狂躁、惊厥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洋地黄引发中毒
洋地黄类药物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但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老年人容易发生中毒。洋地黄中毒可引发头痛、头晕、眼花、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导致心律失常。
联合用药引发中毒
老年人常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但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导致药物中毒。例如,阿司匹林与乙醇同服可增加肠道出血风险,麻黄素与胍乙啶同服可引起高血压。
铁剂引发中毒
老年人贫血时,盲目补充铁剂可能导致铁负荷过重,引发急性铁中毒。铁中毒可引发恶心、呕吐、腹泻、昏迷等严重症状。
儿童时期是药物中毒的高发期,其发生率仅次于家庭意外伤害,尤其在2至4岁的幼儿中更为常见。由于儿童好奇心强、判断力不足,一旦药物或毒物管理不当,极易发生误服中毒事故。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童药物中毒的急救方法,帮助家长和医护人员及时应对。
一、常见药物中毒类型
儿童药物中毒的类型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镇定安眠药:如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等。
2. 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3. 镇咳药:如可待因、右美沙芬等。
4. 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5. 皮肤外用药:如消毒剂、止痒剂等。
6. 胃肠道用药:如抗酸药、止泻药等。
二、急救方法
1. 立即停止中毒源:将儿童移离中毒环境,避免继续接触毒物。
2. 清洗皮肤:用大量清水冲洗接触毒物的皮肤,时间不少于15分钟。
3. 清洗眼睛: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彻底清洗眼内染毒,时间不少于30分钟。
4. 催吐:对于口服摄入的毒物,在6小时内可以进行催吐。可用微温盐水或牛奶刺激咽部催吐。
5. 服用中和剂:误服强酸者可服用蛋清水或牛奶,误服强碱者可服用醋或生蛋清。
6. 紧急就医:如果病情严重或症状持续不缓解,应立即送往医院抢救。
三、预防措施
1. 妥善保管药物:将药物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避免误服。
2. 教育儿童:向儿童普及安全用药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3. 仔细阅读说明书:在给儿童用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成分、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
4. 定期检查药物:定期检查药物有效期和储存条件,避免变质失效。
四、总结
儿童药物中毒的急救至关重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应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儿童药物中毒的死亡率。
三环类抗抑郁药是一类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阿米替林、丙米嗪、多塞平等。这类药物主要作用于大脑的下丘脑及边缘系统,即所谓的“情绪中枢”,从而调节情绪,缓解抑郁情绪。
然而,三环类抗抑郁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这类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较长,且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患者需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的主要症状包括:
若怀疑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应及时就医。治疗措施包括:
三环类抗抑郁药并非人人适用,患者在用药前应详细咨询医生,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
近年来,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隐患。据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副主任杜文民博士披露,我国每年约有二十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
不合理用药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我国不合理用药者约占用药者的百分之十一至二十六。在每年五千多万住院人次中,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的可达二百五十多万人,其中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的约有近二十万。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它不仅包括副作用、不良反应、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遗传素质等,还包括因药物相互作用、给药剂量不当等原因引起的不良反应。
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涉及药物近千种。其中,因使用乙双吗啉、乙亚胺而导致白血病、癌症的就多达二百多人,而且半数以上病人在报告时就已撒手人寰;因使用酮康唑引起严重肝脏损害和死亡的有三十多人;使用左旋咪唑致间质性脑炎死亡的九十多人。
为了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提高公众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增强合理用药的意识。
2.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不良反应。
3. 加强临床用药管理,规范用药行为。
4. 加强药物研发,提高药物安全性。
5.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
儿童误服药物事件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他们对药物的危险性缺乏认知,好奇心又强,很容易发生误食。本文将围绕儿童误服药物这一话题,从误服的原因、危害、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科普,帮助家长提高警惕,保护孩子的健康。
一、儿童误服药物的原因
1. 家长对药物保管不严:将药物放在孩子容易触及的地方,或者将药物与糖果、零食混放,容易导致孩子误食。
2. 家长喂药方式不当:为了让孩子吃药,家长可能会骗孩子说是“糖果”,或者将药物混入食物中,孩子误食后容易发生误服。
3. 孩子好奇心强: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容易模仿成人的行为,包括吃药。
二、儿童误服药物的危害
1. 药物中毒:误服过量药物会导致孩子出现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昏迷等。
2. 药物副作用:误服某些药物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脏损害等。
3. 损伤器官:某些药物对器官具有损害作用,如误服肾脏毒性药物可能导致肾脏损伤。
三、预防儿童误服药物的措施
1. 家长应妥善保管药物,将药物放在孩子不易触及的地方,并定期检查药物存放情况。
2. 不要将药物与糖果、零食混放,避免孩子误食。
3. 不要骗孩子说是“糖果”,以免孩子养成模仿吃药的行为。
4. 家长喂药时要认真核对药物种类和剂量,避免喂错药物或剂量。
5. 教育孩子了解药物的危害,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听力损失已成为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据中国康复医学听力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Sonova(索诺瓦)集团高级听力学专家杨欣怡博士介绍,全球约有10%的人口存在一定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一半需要接受治疗。而听力损失不仅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更是导致抑郁等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研究发现,听力受损的老年人由于长期缺乏听觉刺激,容易导致智力下降。此外,当老年人出现听力问题时,家人往往成为第一个发现者。然而,很多老年人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听力问题,甚至开始避免与家人交流,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听力残疾比例高达11%,超过2000万人。然而,目前我国听力受损人群佩戴助听器的比例仅为5%,远低于国外水平。这主要是因为很多老年人对听力损失的危害认识不足,以及缺乏专业的听力康复服务。
为了改善老年人的听力健康状况,杨欣怡博士提出以下建议:
1. 家人应关注老年人的听力变化,鼓励他们进行听力检查。
2. 老年人应积极寻求专业的听力康复服务,佩戴合适的助听器。
3. 老年人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4. 医疗机构应加强听力康复人才的培养,提高听力康复服务质量。
5. 社会各界应提高对听力损失的认识,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在家庭生活中,儿童误服药品的情况时有发生。那么,当孩子不慎吃错药时,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首先,保持冷静是关键。家长在发现孩子误服药品后,不要慌张,更不能责骂孩子,以免孩子因为害怕或惊吓而出现呕吐、窒息等更严重的情况。
了解误服的药物是下一步的关键。家长要耐心询问孩子,尽量弄清楚孩子误服了什么药物,以及误服的剂量。如果是常见的非处方药,如维生素、健胃药等,通常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只需多喝水促进药物排泄即可。
然而,如果误服的是具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菌药等,家长需要立即采取行动。首先,要观察孩子是否有中毒症状,如面色苍白、头晕、呕吐等。如果症状轻微,可以尝试催吐法,促使药物迅速排出体外。但要注意,催吐法只适用于意识清醒、年龄较大的孩子,且在中毒后4-6小时内进行。
对于误服碘酊的情况,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喝一些含淀粉的液体,如米汤、面糊等,以减轻毒性。而对于误服强酸、强碱等腐蚀性药物,家长应立即让孩子喝牛奶、豆浆等食物,以保护胃黏膜,然后迅速送往医院抢救。
对于婴幼儿或无法配合的儿童,无论误服了什么药物,家长都应尽快带孩子去医院,并带上误服的药物或药品包装物,以便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总之,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安全,正确存放药品,避免孩子误服。一旦发生误服情况,要保持冷静,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尽快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药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近日,四川省一家民营研究所涉嫌制造假药,涉及全国上百家医院,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据悉,这家研究所生产的假药包装上注明了医院名称、地址电话等详细信息,令人难以辨别真伪。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已经掌握充分证据,初步判定这是一起重大的假药案。
此次假药事件暴露出药品流通和使用环节存在的混乱局面。一些医院为了降低成本,非法委托社会单位生产药品;一些医院无制剂生产许可,却仍然使用未经批准的药品;更有甚者,一些非法药品生产商利用回扣等手段,让医生将这些假药开给患者使用。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有关部门提醒广大患者,在购买和使用药品时,要仔细查看药品包装上的批准文号等信息,对于难以分辨的药品,可以通过药监部门网站或直接到当地药监部门核查。
此外,患者还应该提高自身健康意识,了解一些基本的药品知识,避免盲目相信广告宣传,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总之,药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监管,严惩违法行为,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随着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药品种申报为国家保密品种。这些保密品种往往拥有自主定价权、专利保护等优势,但也引发了对药品安全性的担忧。
以云南白药为例,其多个品种被列入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包括云南白药散剂和云南白药胶囊。然而,这些保密品种的成分对外国人却“和盘托出”,而国内消费者却难以知晓其真实成分。
这种保密配方带来的安全性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药品成分不明:保密配方使得药品成分无法公开,消费者和医生难以了解药品的真实成分和药理作用,增加了用药风险。
2. 药品质量难以保证:保密配方使得药品质量难以受到有效监管,可能导致药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用药安全。
3. 药品不良反应难以监测:保密配方使得药品不良反应难以被发现和监测,增加了用药风险。
4. 中药国际化受阻:保密配方使得中药难以与国际接轨,影响中药的国际化和市场拓展。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1. 逐步取消中药保密品种制度,公开药品成分,提高药品透明度。
2. 加强对中药质量的监管,确保药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3. 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应对药品不良反应。
4. 推动中药国际化进程,提高中药的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药品安全问题屡屡引发社会关注。2009年,我国药品安全事件频发,假药、劣药导致的严重后果令人触目惊心。
1月,平南制药生产的“糖脂宁胶囊”假药致人死亡,该药品非法添加了化学物质,超过正常剂量6倍,导致患者死亡。
2月,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造成不良事件,有死亡病例报告。
3月,大连金港安迪生产的狂犬病疫苗系假药,该公司被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
8月,北京嘉华裕泰生产的“三消稳糖”假冒药品,严重误导消费者。
9月,陕西华纳兄弟生物药业的“得健牌乐宁胶囊”含有禁用成分,严重误导消费者。
9月,黑龙江多多药业的双黄连注射液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被暂停销售和使用。
12月,河北福尔生物制药和江苏延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狂犬病疫苗质量存在问题,被召回。
这些事件反映出我国药品安全监管仍存在漏洞,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