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拐杖,老人的第三条腿

拐杖,老人的第三条腿
发表人:秒懂健康

受访专家:北京老年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陈雪丽

 

  

有人把拐杖形容为老人的“第三条腿”,因为它能够帮助老人更安全地行走,减少跌倒。然而在临床中,却能见到很多该用拐杖,却执意不肯用的老人。有的老人在行走困难时,宁可选择推自行车或四轮购物小车帮助掌握平衡,也不肯拄根拐杖。

  

北京老年医院康复科主任陈雪丽认为,老人对拐杖的抗拒,归根到底源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老人觉得,只要拄拐杖就说明自己老了,相反,只要自己还能走得动,就不能服老;作为子女,大部分年轻人也总是不能及时意识到,年迈的父母已经需要拐杖了;社会上对有功能障碍,需要使用辅助工具出行的人总会另眼相看,这使得一些老人因为怕被人耻笑而拒绝拐杖。

  

此外,拐杖不合适或使用方式不对等,也容易造成老人对拐杖的排斥,因为对他们来说,拐杖没用好不仅无助于行走,还会成为一种障碍。

  

到底多大年纪应该使用拐杖并无定论,陈雪丽表示,更严谨的做法是根据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风险评估。比如,平衡性差,即使站着不动也容易晃动的老人,需要借助拐杖提高平衡能力;因花眼或眼部疾病导致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的老人,在外出时最好也拄根拐杖;骨质疏松程度较重的老人,使用拐杖后能减少跌倒发生,减少骨折的风险。

  

下肢力量减弱或下肢感觉衰退的老人,走路时常表现为无力、腿软、深一脚、浅一脚,踩不实地,这种情况下也需要拐杖辅助行走;最后,中风患者的平衡能力和下肢力量都较弱,因此出行需要拐杖支撑。

  

市场上的拐杖五花八门,要选到一根适合自己的并非易事。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材质:轻便,以250克到350克为好,同时也要兼顾结实、耐用,不易变形的拐杖相对较好。
  • 高度:老人穿平底鞋站立,两手自然下垂,手腕部皮肤横纹至地面的距离就约等于拐杖的理想长度。
  • 把手:表面不能太光滑,长度最好超过手掌宽度,握起来感觉手腕比较放松,且能用上力。患有关节炎或中风的老人,最好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的把手。
  • 底端:无论单足还是多足拐杖,都要保证底端装有橡胶头,有助于行走时增加摩擦力,防止打滑。

 

陈雪丽说,仅仅选对拐杖还不够,使用方法也很重要。比利时根特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老年病理疗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用不对助步工具,和不用者比起来,老人跌倒几率反而飙升4倍。

 

专家建议老人拄拐杖时,保持身体直立,上臂夹紧,防止身体向外倾倒;手腕需保持向上的力量,髋部直立,不要弓背;拐杖着地点应在脚掌的前外侧部位。拐杖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要密切观察底端橡胶的磨损情况,如果磨损较多或橡皮头脱落,必须及时更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体检时,很多人都对化验单上血脂指标异常敏感。但面对密密麻麻的数值,一些人有心无力。

     

     

    数据显示,我国1/3成年人血脂异常,大部分人对高血脂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够。

     

    《生命时报》特邀权威专家,教你看懂化验单上的重要指标。

     

    受访专家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社区防治部主任   王增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主任  余再

     

    我国1/3成年人血脂异常

     

    中国高血压调查研究组2019年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我国35岁以上人群中,血脂异常患病率达34.7%。

     

     

    本次研究在分析了2012~2015年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共计近3万名35岁以上人群的数据后发现:

     

    居民最常见的血脂异常类型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占19.2%;其次是高甘油三酯血症,占14.1%;有7.5%的居民总胆固醇水平偏高;6%的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

     

    此外,有高血压的人中,41.3%存在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异常的比例高达53.1%,但这两类患者对血脂异常的治疗率分别仅为13%和16.4%。

     

    化验单4个指标里这项最关键

     

    血脂异常与否,主要看四项指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不同的医院正常参考范围有轻微的差别,大都按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血脂异常参考标准,可以据此测定一下。

     

     

    最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在四项指标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硬化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无其他风险因素人群,最好控制在0~3.4毫摩尔/升。

     

    与心血管病风险呈负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0.96~1.15毫摩尔/升、女性为0.90~1.55毫摩尔/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也是评估风险大小的重要因素,两者的差值越大,风险越大。

     

    最易受饮食影响的指标:甘油三酯

     

    正常人的甘油三酯为0.56~1.7毫摩尔/升。

     

    只要饮食中摄入的脂肪多一点,甘油三酯水平就会升高;反之,降低高脂食物摄入,偏素饮食,该数值就会下降。

     

      血脂“正常”不代表健康

     

    别高兴得太早,就算你的指标在“正常范围”内,也未必代表健康,需要因人而异。

     

    • 一要看年龄,年纪越大,血脂异常风险越高。
    • 二要看高危因素,如果已经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或发生过心梗、中风的患者,血脂目标值要求更严格,低密度脂蛋白要低于1.8毫摩尔/升。

     

     

    当然,血脂也不是越低越好。

     

    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高危因素的人,血脂低容易营养不良,出现头晕、疲劳、脸色苍白等症状,继而引发慢性疾病,对人体威胁也很大。

     

    积极地调整血脂:

     

    调整血脂的首选方法是改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科学膳食和增加运动。

     

    科学膳食不等于不吃脂类食物,而是要根据个人日常消耗的多少“量出为入”,同时保证饮食种类多样性。

     

     

    总体原则是:

    • 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等;
    • 有助降脂的食物如豆制品等,可适当增量;
    • 增加果蔬的摄入量和摄入种类;
    • 烹调时多蒸煮炖,少煎炸。

     

    5种情况需服降脂药

     

    并不是所有血脂超标,都能通过节制饮食和运动锻炼来控制。以下几种情况中,只有规律服用降脂药才能将血脂降下来。

     

    1.节制饮食、中等强度运动3个月~6个月,血脂仍高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血脂中最重要的指标。

     

    节制饮食和运动锻炼只能使血脂降低5%~10%,而降脂药能使血脂降低30%~50%。

     

    血脂轻微升高的人可以通过节食和锻炼控制血脂,但血脂明显升高的人只能通过药物来降脂。

     

     

    2.血脂显著升高的中青年人(LDL-C大于3.4毫摩尔/升)

     

    普通人50岁以前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很小。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人由于基因缺陷血脂显著升高,患冠心病的年龄明显提前。

     

    因此,血脂显著升高的人即使年纪不大也需要服用降脂药减少患冠心病的可能性。

     

    3.血脂偏高的高血压患者(LDL-C大于2.6毫摩尔/升)

     

    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管内膜的完整性被破坏。高血压患者更应重视血脂。

     

    4.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

     

    冠心病患者即使血脂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狭窄程度还是会不断加重。

     

    降脂药可以有效延缓血管狭窄的进展,还可以稳定动脉硬化斑块,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

     

    做了支架的患者更要坚持服降脂药,可减少支架内再狭窄。

     

    5.血脂正常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人血管老化得特别快。

     

    糖尿病被公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极高危人群,因此即使血脂不高也必须服降脂药。

  • 如果列一个“伤肝行为排行榜”,吃中药一定榜上有名。

     

     

    关于吃中药,常常见到两种极端:很多人视中药为洪水猛兽,一口都不愿吃;有些人却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多吃点儿也无妨。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中药是否伤肝,并提醒你如何避免伤害。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 薛春苗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中心副主任医师 张涛

     

    中药为什么会伤肝

     

    近年来,以肝损伤为代表的中药安全性问题和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健康,而且给中医药事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其中,尤以何首乌被报道的最多。何首乌长期以来应用广泛,一度被认为是“无毒”的补益类中药,但近年来由其引发的肝损伤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般来说,药物肝损害主要有两种机制:一是药物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对肝的直接毒性;二是个体对药的特异反应。第一种主要与种类和剂量有关。第二种主要与体质相关。

     

     

    药物本身固有的毒性以及个人体质问题,是包括中药在内的所有药物性肝损伤主要发病机制,不管是中草药还是西药,都应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然而在我国,中药实际上大都处于非处方药管理状态,容易购买,并且常常缺乏医生指导,随意使用,从而导致肝损伤。

     

    可导致肝损伤的4个原因

     

    中医专家表示,可导致中药相关性肝损伤发生的原因还包括以下几点。

     

    偏方、验方、秘方泛滥而缺少监管

     

    此类方药大多出自无行医资质的乡村郎中、江湖游医之手,常常违背中医理论指导,药物组成鱼龙混杂,有毒药物、超剂量现象常见。

     

    中药材质量问题

     

    如是否为道地药材,炮制工艺是否精当,中药在生长、加工、炮制、储藏、运输等环节上是否受到污染或变质,以及是否有中药农药残留、霉变、重金属超标等。

     

     

    某些中药同名误用、伪品混用

     

    如临床报道导致肝衰竭很多见的土三七,便是误将其当做田三七使用所致。

     

    服用者自身因素

     

    如有慢性肝病基础、肝功能损伤、大量饮酒及特异过敏性体质等。研究发现,23.38%的患者发生肝损伤时合并有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基础肝病,这些患者的药物性肝损伤更严重,且发生肝衰竭和导致死亡的风险更大。

     

    5种中药尤其要当心

     

    生活中,使用以下药物需尤其注意伤肝问题。

     

    1.何首乌

     

    早在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就发布不良反应通报,提示何首乌有引起肝损伤风险。

     

    何首乌有生熟之分,熟首乌有补肝肾、益精血、乌发的作用,而生首乌可治疟疾、润肠通便等。用其补虚、乌发一定要选炮制后的首乌,即“制首乌”。

     

     

    自己购买或采集的何首乌如果未经炮制,可能会含有一种蒽醌衍生物大黄酚,擅自滥用会对身体产生一定毒性,最主要的体现,便是肝脏损害和刺激肠道充血。

     

    不建议健康人盲目用。出现疾病,也应当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辨证用药。

     

    2.番泻叶

     

    番泻叶确实有不错的泻下作用,但更适合急性便秘,且一般用量5~6克即可。如果长期过量服用,它在肠道内代谢的蒽酮类似活性产物,易伤害肝脏。

     

    常出现畏寒喜暖、大便稀溏等证的平素脾胃虚寒者也不宜用。

     

    另外,许多患者听信偏方,用大黄煮水来治疗便秘。大黄中含大黄素等物质,一般人每次1~5克比较适宜,长期滥用也会导致肝损伤。

     

    3.艾叶

     

    中医认为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等作用。有些患者会用艾叶茶或艾附暖宫丸等中成药来治疗痛经,但不能长期、大量使用,甚至服用它来预防疾病。

     

    研究发现,艾叶中含有的一些挥发油或水溶性物质,长期服用可以对肝脏造成损伤,严重时甚至出现肝硬化等疾病。

     

    一般建议的是,宜在经前3~5天开始服药。连服1周,若症状仍未缓解,应马上停药就医。

     

    4.苦参

     

    苦参可以清热燥湿,有些患者会长期自行服用苦参片,来自行治疗湿疹与慢性阴道炎。

     

     

    但要注意的是,苦参片仅适用于湿热蕴蓄下焦所致的阴道炎与湿疹,擅自服用可能耽误病情,甚至过量而伤肝。

     

    遵医嘱长期服用的患者,应定期复查,一旦出现肝脏问题,要马上停药,必要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5.白果

     

    白果是银杏树的果实,有润肺、止咳、平喘的功效。但未经炮制的白果核仁中还含有银杏酸、苦杏仁苷等有毒成分。过量服用易导致腹胀,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肝中毒等问题。

     

    一般情况下,白果炒熟后可将大部分的苦杏仁苷去除,使毒性减低。可将白果剥壳后泡水一小时左右再加热食用。

     

    但成年人一般一次不要超过10粒,儿童一定不要超过5粒。5岁以下儿童禁吃。易出血和身体虚寒者也不宜用白果。

     

    学4招尽可能减少伤害

     

    1.从正规渠道购买

     

    生产和加工不当,如炮制不充分,或农药、重金属残留等,也可能增大肝损害风险。

     

    大家应从正规渠道购买中药,不要在路面购买所谓“百年何首乌”与“道地老山参”等自行服用。

     

    2.了解成分与风险

     

    对于中成药而言,用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充分了解中西药复方制剂及其组分的用药风险。若不能分清哪些是西药成分,可咨询药师。

     

    对已报道有肝损伤或说明书警示有肝损伤风险的中草药及其相关制剂,需警惕选用,严格限制剂量与疗程。

     

    3.不要当成保健品长期用

     

    盲目听信广告,自行长期服中药和不合格的中药保健品,十分危险。如果需要用中药,在病因不明确时,应咨询医生。

     

    要意识到中草药及其相关制剂、保健品等都有肝毒性的风险,需把握适应证,不能滥用,更不能超剂量、超疗程使用。

     

    4.定期检测肝功

     

    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特别是服用易致肝损伤的药物时,最好定期随诊,监测肝功能。

     

    一般来说,用药后5~90天内最容易出现肝损伤,在这段时间内,如果出现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厌油、尿色深黄等症状时,应该尽早到医院就诊。

     

    另外,患者本身有肝脏疾病,肝功能差,应尽量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若必须使用,要严格遵医嘱。

  • 一大早排队等体检,好不容易轮到了,如果医生说需要空腹,或是尿憋得不够,得继续喝水,你会不会很闹心?

     

    体检前不清楚某些注意事项,可能会白跑一趟,甚至让检查结果失真。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告诉你体检前要注意的那些事。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医师  吴齐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  姚海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博士  欧阳碧函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老年病科护师  王璐璐

     

    5类检查需要空腹

     

    “空腹”一般指8~14小时无热量摄入,比如吃主食、肉蛋、奶、水果等食物。如果上午检查,检查前一日建议18点吃晚餐,之后禁食,第二天早上8点左右做检查比较合适。

     

    至于能否喝水,要分情况看:

     

    • 完全不能喝水:胃肠镜检查需排空胃肠道,除了要做到“空腹”外,检查当日必须禁水。
    • 可以少喝点水:其他项目在检查当天可以喝一小杯水(大概200 毫升),最好在起床后饮用,但应限制含糖饮料。
    • 需要大量喝水:泌尿系超声、腹部妇科超声等检查,需要憋尿,一般需要大量喝水。

     

    临床上,需要空腹做的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腹部超声、CT

     

    腹部的超声、CT、核磁要求空腹,是因为胆囊在充盈的状态下,才能清晰显示,进食后胆囊会出现萎缩、胆囊壁增厚,这会影响检查结果。

     

    腹部超声主要检查部位有胆囊、胆管、胰腺、肝脏、腹腔大血管等。检查前1~2天最好不吃产气较多的肉类、蛋类、豆类等食物。

     

    2.胃肠镜、钡餐等消化道检查

     

    胃肠镜检查是食管、胃、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手段,也是食管、胃、肠道早癌筛查的最佳方法。

     

    胃镜检查需借助一根纤细、柔软的管子(光导纤维+高清摄像头),伸入胃腔、十二指肠腔,观察黏膜、拍摄或治疗。

     

    食物残渣会遮挡溃疡面和黏膜,影响观察,而牛奶、咖啡、果汁等可能造成黏膜颜色发生改变。

     

    X线钡餐造影或CT,需要服用硫酸钡造影剂观察消化道,如果有食物遮挡,将影响医生的判断。

     

    3.某些生化检查

     

    血液检查中,包括空腹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各种感染标志物、肿瘤标志物、激素水平等。

     

     

    部分人进食后,血液呈现乳糜状,会影响检查结果。另外,空腹状态时,机体处于一个基础代谢状态,可以避免食物干扰化验结果。

     

    比如血糖、血脂这类指标,在进食后必然会升高;而胰岛素等一些指标,会因为进食引起波动,干扰检查结果。

     

    4.会刺激消化道的检查

     

    气管镜、喉镜等刺激咽喉部的检查,可能造成患者不适,引起恶心,所以最好空腹。

     

    5.需要强化的CT、核磁

     

    一些影像学检查,如增强 CT、增强磁共振,需要注射造影剂,可能引发呕吐,最好空腹。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检查都需要空腹,以下检查都不需要禁食禁水:

     

    • 各个部位的X光;
    • 无需强化且非腹部的核磁、CT;
    • 甲状腺、乳腺的超声、颈部及脑血管超声、上下肢动静脉超声、心脏超声、心电图等。

     

    体检前,你该做好7件事

     

    每到年末,各单位的体检高峰也如约而至。要想不让体检结果失真,体检前,要做好7件事:

     

    1.体检前3天,避免暴饮暴食

     

    进食大量油腻食物,可能影响肝功能检查的准确性。吃大量高蛋白食物,会使尿素氮、血肌酐升高,造成肾功能异常的假象。动物内脏、血液、菠菜等可能影响大便潜血试验。

     

    建议体检前3天保持饭菜清淡,不喝咖啡、浓茶,不吃冷饮,不吸烟。

     

    2.某些药停3天再体检

     

    如果正在服用抗生素、维生素C、减肥药、避孕药,应停药3天后再体检。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会干扰大多数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项目。

     

    慢性病患者(如甲亢、高血压、糖尿病等)或接受术后抗凝治疗者,贸然停药或推迟服药会引起不良事件,应与医生沟通后再体检。

     

     

    3.体检前两天,不剧烈运动

     

    运动会导致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等升高,改变某些激素水平,引起血糖、游离脂肪酸、乳酸等升高。血压检测对“平静状态”有严格要求。

     

    建议体检前两天不剧烈运动,采血前1小时不做散步等活动,量血压前不要来回走动。

     

    4.体检前1天,不能饮酒

     

    饮酒可能影响甘油三酯、转氨酶、尿酸等的检查,还可促使血压改变,降低心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管功能检查的准确性。

     

    体检前3天避免大量饮酒,前一天不要沾酒。

     

    5.月经前后,尽量别查肝功

     

    月经、怀孕等生理状况,均可影响血液检测结果,女性体检最好避开生理期,特别是妇科检查、血常规检查、肝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等。

     

    但性激素检测,应选择月经第3天采血,才能反映卵泡初期各项指标的基础水平。

     

    6.检查当日适度空腹

     

    空腹要有限度,过长过短都不好。超过18小时未进食,机体处于轻度饥饿状态,与代谢、肝肾功能相关的血液成分改变,如血糖、血脂、血清蛋白、肌酐、尿酸等。

     

    7.采血最晚不超过11点

     

    正常人血清物质水平的参考范围,是以早上8点为基线来定义的。一般要求上午7点半至8点半采空腹血,最迟不宜超过11点。

     

    体检时别犯4种错

     

    体检时,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可能会让你错过揪出疾病的机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怕辐射不拍胸片

     

    很多人“谈 X 线色变”,体检不拍胸片,这其实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拍胸片可大致了解胸部情况,发现部分支气管疾患、结核、肺癌等。

     

    拍一次胸片的辐射量很小,仅相当于7~10天自然辐射量,对普通人身体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孕妇或计划3个月内怀孕的女性可不拍胸片。

     

    嫌麻烦不验尿和便

     

    尿检是肾脏、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第一道风向标,且敏感性高。

     

    大便隐血试验可检测到肉眼看不见的胃肠道出血。若放弃大小便检查,极有可能错失早期发现疾病的良机。

     

    只重视心肝肺,忽视耳鼻眼口

     

    若体检时放弃五官科检查,可能错过发现很多疾病或癌前病变的机会。

     

    耳鼻喉科不仅可发现大部分急慢性炎症,还可筛查浅表肿瘤。

     

    眼科对青光眼、白内障、眼底出血等常见病检出率非常高。

     

    口腔科除了发现牙齿和牙周问题,更能发现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如黏膜白斑、纤维化等。

     

     

    看到检查呈“阳性”就害怕

     

    “肝功能异常”“高血脂”“甲状腺/乳腺/肺结节”……一本厚厚的体检报告可能会罗列几条甚至十几条“阳性发现”,很多人常被吓得寝食难安。

     

    个别结果偶尔一两次不在正常范围内,不见得就是疾病,最好咨询专科医生,必要时定期复查阳性指标。

     

    另外,建议留好近几年的报告,动态观察指标变化。特别是查出包块者,每年要观察其生长速度。

  • 牙周炎,一个毁掉牙齿健康的“慢性杀手”。从最开始的刷牙出血到后来一口好牙被连根拔起,它的存在,远不止毁牙那么简单。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告诉你牙周炎是怎么毁掉一口好牙的,并教你一套“护牙攻略”。

     

    受访专家

    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普部部长、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预防科副主任  司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预防科副主任医师 刘敏

     

    牙周炎毁掉一口牙

     

    牙周炎主要是由局部因素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通俗说法就是牙床发炎了,发病年龄以35岁以后较为多见。

     

    口腔内有大量细菌,它们集聚成团就形成了牙菌斑,会黏附在牙齿表面或口腔内黏膜表面。如果口腔卫生不好,细菌就会滋生形成牙结石,刺激牙龈出血。牙结石不断累积会“跑到”牙龈底下,造成牙龈萎缩,最终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 轻度牙周炎表现为牙龈红肿、刷牙出血、口腔异味;
    • 中度牙周炎会导致咀嚼无力、牙床肿痛、牙龈退缩、牙根暴露。
    • 重度牙周炎会出现牙齿松动、移位、疼痛等症状,无法咀嚼食物,最终牙齿脱落。

     

    如果将牙齿比作大树,牙根就是树根,牙齿周围的组织,如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就是树根周围的泥土。如果树根周围的泥土没了,即使大树没有被虫蛀,也会倒下。同样道理,如果牙根周围的牙龈发炎、牙槽骨被吸收,即使牙齿没烂也无法保留。

     

     

    其实,牙周炎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但其早、中期没有明显症状,绝大部分国人又没有定期看牙医的习惯,因此很难早期发现,直到牙齿松动时,人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牙缝变大,小心牙周炎“偷袭”

     

    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群,牙缝变大的主要因素就是牙周病,即由于牙菌斑、牙石、吸烟等引起的牙支持组织(包括牙槽骨、牙龈等)出现长期慢性感染。

     

    牙周病对口腔的损害就犹如“水土流失”一般,使得牙支持组织长期处在炎症环境中慢慢萎缩。

     

    随着年龄增长,牙支持组织本就在不断萎缩,再加上牙周炎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也在增长,牙齿间的“小三角”间隙会越来越显露,牙缝也越变越宽。

     

    • 如果两颗牙齿的位置没有变化,仅仅是“小三角”萎缩,要以治疗牙周疾病为主;
    • 如果随着牙缝变宽,牙齿松动、移位(向外突出、向前移位等)等,就需要及时拍片治疗,轻则需要采取松牙固定,重则需要拔除、再种植,否则久而久之会影响上下牙咬合力,继续损害牙槽骨。

     

    牙周炎是4种病的“病引子”

     

    牙病是一位缓和的“慢性杀手”,多项研究表明,牙周炎可能诱发以下疾病:

     

    1.心血管疾病

     

    口腔是一个细菌储存库,一旦有了牙周病,牙骨吸收,细菌趁机入侵血液循环系统,形成暂时性菌血症。

     

    若细菌随着血液进入心脏,就可能形成心内膜炎;若进入冠状动脉,就可能引起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2.消化道疾病

     

    上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内科专家首先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它是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罪魁祸首。

     

    后来医学专家在唾液、牙菌斑中也检测到了这种病菌。一旦患了牙周病,幽门螺杆菌浓度就会大增,随着吞咽进入胃部,繁殖壮大,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

     

    3.早产

     

    牙龈发炎时,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会释放出炎性因子,导致孕妇血糖代谢不良,更容易早产。

     

     

    此外,孕妇牙痛影响进食,会导致营养不均衡,间接损害胎儿健康。

     

    4.糖尿病

     

    牙周病和糖尿病互相影响。糖尿病患者更易患牙周病,并且病变损害严重、进展迅速,经常伴发牙龈脓肿等。

     

    反过来,牙周炎会使胰岛素受体迟钝,胰岛功能下降,增加糖尿病患病几率。因此,控制糖尿病必须控制牙周感染。

     

    每个人都该学会的“护牙攻略”

     

    牙齿的“小毛病”通常被很多人忽略,只有等到牙痛或者需要拔牙时才引起重视。预防牙周炎,就要从刷牙控制牙菌斑开始做起。

     

    以下是每个人都该掌握的“护牙方法”:

     

    第一颗牙萌出时,就要养成刷牙习惯

     

    正确刷牙可以有效清除牙菌斑,预防牙龈出血、口腔异味、牙周炎等。当孩子第一颗乳牙萌出时,家长就应给宝宝刷牙。

     

    从6个月左右开始长乳牙,到2岁这段时间,婴幼儿的口腔黏膜和牙齿比较娇嫩,家长可以用纱布缠住手指,沾上清水,轻轻擦洗孩子的牙齿表面。孩子3岁时,就应该学着自己刷牙,家长要在一旁给予指导和监督,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选用适合自己的牙刷

     

    刷牙就像大扫除一样,边边角角都要擦到。牙和牙龈交界处最容易脏,如果牙齿不整齐,也容易存脏东西,这些死角都要彻底清洁。

     

     

    成年人刷牙时不仅要“面面俱到”,还要减少牙刷对牙齿、牙龈的磨损。牙刷应该3个月左右更换一次,否则影响清洁效果。

     

    如果口腔卫生状况较差,可以选择刷毛稍微硬一点的牙刷;如果口腔卫生非常好,可以选择毛稍微软一点的,虽然清洁效果不如硬毛刷,但对牙齿、牙龈磨损较轻,保护作用更好。

     

    清洁口腔和保护牙龈在某些情况下是矛盾的,所以要依照每个人的情况而定。

     

    培养使用牙线的习惯

     

    除了认真刷牙,养成使用牙线的好习惯,也能有效清除牙缝中的残留物。切忌把牙齿当开瓶盖的工具。定期口腔检查和洁治(洗牙)也是预防牙周病的有效方法。

     

    必要时去医院维护治疗

     

    建议如果已经患有牙周病,一定要定期去正规口腔医院维护治疗,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口腔环境,控制牙菌斑等牙周病危险因素,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牙周病变控制在起始阶段。

     

    很多人认为,年纪大了掉牙很正常,大不了镶牙补救。如果牙周组织不健康,无论是传统的镶活动假牙、正畸治疗,还是种植牙等修复,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牙周病严重者甚至无法种牙。

  • 尿酸,是嘌呤的代谢终产物,主要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研究发现,80%的尿酸属于内源性,是体内核酸代谢的产物,20%属于外源性,来自于我们摄入的食物。

     

     

    那么,尿酸过高又是怎么回事?

     

    人体内的尿酸,1/3通过肠道排泄,2/3通过肾脏排泄。嘌呤代谢紊乱、能量代谢异常,及肾脏对尿酸的排泄障碍,均可引起血浆尿酸浓度升高或降低。

     

    人体内有一个容纳尿酸的"漏斗",一旦"漏斗"中的尿酸过多,或"漏斗"出现问题,尿酸就会被带到血液中,导致尿酸高。一般血液中,尿酸含量超过420μmol/L,就定义为高尿酸血症。

     

    尿酸高的人,3件事最好别做,易诱发痛风

     

    第一件:经常憋尿

     

    生活中,有些人会有"憋尿"的习惯,但是,尿酸高者,一切要注意,切莫这样做。人体大部分的尿酸,是通过肾脏,经过尿液排出体外。如果憋尿,导致不能及时排尿,一方面,憋尿本身损伤肾脏功能。另一方面,"积累"的尿酸,不能及时排出,就会以尿酸盐的形式析出,容易沉积在肾脏中,诱发肾脏病变,增大慢性肾衰竭的风险。

     

    第二件:不渴不喝水,喝水少

     

    生活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只有感到口渴的时候,才会去喝水。对于尿酸高者,这一点不可取,一定要注意避免。多喝水,可以促进尿酸的排出,如果喝水少,尿酸泡出的少,累积到体内的多,容易诱发肾结石。所以,尿酸高,一定要注意及时喝水,多喝水,促进尿酸排出。

     

    第三件:喝酒贪杯

     

    国人对于喝酒,有着很深的感情,平常日子里,也会小酌几杯。然而,对于尿酸高者,就要少喝酒,甚至不喝酒了。特别是啤酒,其含有大量嘌呤,尿酸高的人,一般禁止饮用。白酒,虽然含嘌呤较低,但会影响尿酸排泄,增加痛风风险。所以,尿酸高者,一定要注意,最好少喝酒,能不喝才是最好。

     

    尿酸高的人,2样东西最好别碰,易诱发痛风

     

    第一样:饮料

     

    很多人,喜欢喝饮料,觉得比水好喝。但是,饮料中,含有大量的果酸,果糖,在人体代谢的时候,会产生尿酸,使得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增加,诱发急性痛风。所以,尿酸高的人,要远离饮料,多喝白开水,草药茶水更佳。

     

    第二样:海鲜

     

    海鲜虽比较美味,但,对于痛风患者来说,一定不能碰。海鲜含有较高的嘌呤,每100g海鲜就有150-1000mg嘌呤含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海鲜都属于高嘌呤食物,海鲜和海蜇皮就属于海鲜中嘌呤食物较低的。

     

    降尿酸,防痛风,谨记"1多、2少":

     

     

    "1多"——多喝水

     

    白开水,绝对是高尿酸者的最佳选择。多喝水,可稀释尿酸,减少结晶,还可增加尿酸,促进尿酸的排泄。

     

    主动喝水,小口慢慢喝,少量多次,是尿酸高者需要注意的。至少要保证每天2000ml的水。此外,也可以用茶来帮助溶解尿酸盐、降尿酸。

     

    念露菊,富含胆碱、菊甙、类黄酮,是降尿酸的"小帮手"。研究表明,常服有助于减少嘌呤合成,抑制尿酸水平提高,减少尿酸结晶在血管、关节沉淀。同时利尿消肿,加速尿酸排出。和类黄酮结合,起到双向降酸作用。

     

    "2少"

     

    1、少熬夜

     

    熬夜,易导致身体的内分泌失调,从而引起体内嘌呤物质的新陈代谢出现紊乱,最终造成体内的尿酸无法及时排出,对尿酸有一定影响的。此外,睡眠不足,还会导致肾脏功能受损,不利于尿酸的排泄。所以,尿酸高的人,一定要注意休息,不可熬夜。

     

    2、少久坐

     

    长期久坐,对身体危害很大,会导致身体水钠滞留,易引发水肿而导致血流不畅,影响尿酸的代谢和排出。还有研究显示,每天久坐的时间超过8小时者,痛风发作的概率会大大提高。为此,平时一定要养成学会运动的习惯,尽量增加减脂的有氧运动,少做一些无氧运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盐文化最早起源于中国。

     

    古人调味,先要用盐和梅,《尚书》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酸、苦、甘、辛、咸这五味之中,以咸为首,所以盐也是"百味之首"。

     

     

    有了盐之后,我们的食物才变得有滋有味。可是,我们在享受味蕾刺激的同时,也被食盐中的“钠”悄悄伤害了健康:“钠”元素摄入过多,让我们更容易患上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

     

    怎样在兼顾美味的情况下,让自己吃得更健康?《生命时报》结合权威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的一项研究,教你健康吃盐。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 陈燊

    北京朝阳医院营养师  宋新

     

    换种盐,每年减少45万人死亡

     

    《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了一篇模型研究,评估在中国用低钠盐取代普通盐(在餐桌上或在烹饪过程中使用的任意一种盐)的干预措施,对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atti Marklund联合北京大学的科学家,分析了中国食盐替代与中风研究(SSaSS)的数据,发现如果在中国使用含25%氯化钾的低钠盐替代食盐,将能每年减少45万例心血管死亡,减少了11%[1]。

     

    低钠盐是一种含钠较少的盐,一般使用25%~67%的氯化钾替换掉食盐中的氯化钠。

     

    使用低钠盐大约能降低5mmHg的收缩压和2mmHg的舒张压。在中国台湾进行的一项研究也显示,使用低钠盐与较少的心血管死亡相关[6]。

     

    中国疾控中心的调查发现,每3名成人中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据估计,中国大约1/7的心血管死亡可归因为高钠摄入,也就是盐吃多了[3]。而因此减少钠的摄入十分必要。

     

    低钠盐,每天可以吃多少?

     

    “低钠盐”,即在氯化钠(NaCl)、碘酸钾(KIO3)或碘化钾(KI)的基础上,添加了一定量的氯化钾和硫酸镁,低钠盐适当降低了食盐中的钠含量,增加了钾含量。

     

    正常成人每天钠需要量为2200毫克,我国成人一般日常摄入的食物本身大约含有钠1000毫克,需要从食盐中摄入的钠为1200毫克左右(大约3克食盐)。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健康成年人一天摄入食盐(包括酱油和其他食物中的食盐量)的上限是6克,而我国居民的摄入量远高于这一标准。因此,在营养师看来,即使吃低钠盐,也尽量控制在6克以内。

     

     

    低钠盐,3类人慎吃

     

    虽然食用低钠盐可降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不是人人皆宜。

     

    低钠盐中钠的含量减少了,为了不降低咸味,会添加钾。大多数情况下摄入钾离子是安全的,但以下三种情况除外。

     

    1.肾功能不好的人

     

    钾离子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的。

     

    当肾功能受损时,人体内的钾离子不能顺利排出,会在体内蓄积,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血钾升高。当血钾超过5.5毫摩尔/升,就会对心血管造成威胁。

     

    2.服用“普利”及“沙坦”类降压药物

     

    高血压患者常用贝那普利、依那普利等、氯沙坦、缬沙坦等降压药,会抑制了体内的激素——醛固酮的作用,导致钾离子排出受阻,血钾也就自然升高。

     

    因此服用上述两种降压药物的同时,再食用低钠盐,高血钾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

     

    3.服用螺内酯的人

     

    螺内酯是一种常用的利尿剂,也同时是一种降压药物,它也会抑制醛固酮发挥作用。

     

    因此,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也不宜多吃低钠盐。

     


    参考资料:
    [1] MARKLUND M, SINGH G, GREER R, et al. 2020. Estimated population wide benefits and risks in China of lowering sodium through potassium enriched salt substitution: modelling study. BMJ [J], 369: m824.
    [2] Newberry S J, Chung M, Anderson C A M, et al. Effects of dietary sodium and potassium intake on chronic disease outcomes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J].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 2018.
    [3] Mozaffarian D, Fahimi S, Singh G M, et al. Global sodium consumption and death from cardiovascular cause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4, 371(7): 624-634.
  • 遗传性高血压引起头痛,表明血压过高,需进行药物降压,并做好日常护理,严重时还应就医诊治。高血压通常与遗传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血压反复增高,可引起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出现以上症状后,需口服降压药物治疗,比如卡托普利片、硝苯地平缓释片,控制血压,血压稳定后,疼痛的症状可减轻。

    在进行药物治疗期间,需做好日常护理,保证充足睡眠,不要熬夜,不要饮酒吸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避免心理压力过大。要合理膳食,限制食盐摄入,少食用高脂肪、高热量食物,饮食要清淡。

    高血压引起的头痛较明显或持续时间较久,应警惕脑血管病变,需及时就医检查治疗,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 一、要查骨质疏松,抽一管血,看看血钙低不低就行了,对吗?

     

    不能把低血钙与骨质疏松划等号,事实上,绝大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钙并不低,这是由于当尿钙流失导致血钙下降时,会刺激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动员骨钙入血而使血钙维持正常。所以这种说法不对。

     

     

    二、经常有些药店或商场,免费检测骨密度,这种检查靠谱吗?

     

    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国际上公认的骨质疏松诊断的金标准,主要检查部位是脊柱和髋部。药店或商场使用的多为单能X线吸收法,检查部位多为腕部。所以不靠谱,应该在正规医院检查。

     

    三、骨质疏松与骨质疏松症是一回事吗?

     

    一字之差,含义大不相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与正常成年人的最高骨量相比,降低一个标准差(SD)以上但未达到2.5个标准差(SD)时,叫骨量减少,降低2.5个标准差(SD)以上才叫做骨质疏松症。也就是说骨质疏松要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骨质疏松症。

     

     

    四、年轻人说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事,跟我没关系,对吗?

     

    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绝经后或老年性,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导致的骨质疏松,比如截瘫、偏瘫、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风湿病等。还有一种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所以,骨质疏松症可见于任何年龄,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老年人说骨质疏松就是一种老化,就像人老了头发会白,牙齿会脱落,很正常的事。比起冠心病、高血压来不算个啥,对吗?

     

    疼痛、脊柱变形(身长变短、驼背)、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一旦骨折,患者长期卧床可以引起很多并发症,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死亡。冠心病、高血压常被描述为急性杀手,骨质疏松症则是慢性杀手,同样要命,不得不防。

     

    六、预防骨质疏松,无需从小开始,对吗?

     

    人的一生当中,骨组织不停地进行骨吸收和骨形成的过程。从出生到青年期,骨形成大于骨吸收,骨量逐渐增多,大约在 20-30岁,骨量达到最高峰值(即骨峰值),此后骨量开始逐年流失,更年期后最为明显。所以在青少年时期就应该注重饮食补钙并坚持适量的运动,最大程度地提高骨峰值。这就好比我们年轻时必须好好工作多多赚钱,等到年老退休后才有的钱花。

     

    七、古人说以形补形,吃啥补啥,骨头汤可以补钙,加醋效果更好,对吗?

     

    临床检测显示每升不加醋的骨汤钙含量只有11毫克,每升加醋骨汤钙含量为43.2毫克,而每升牛奶中的钙含量为1113毫克。可见,骨头汤中的钙微乎其微。牛奶含钙量高,营养丰富,容易吸收,值得推荐。虾皮虽含钙量非常高,但由于虾皮质量太轻了,喝一袋牛奶获得的钙需要吃一脸盆虾皮才够,显然不切实际。豆制品不仅含蛋白质,而且含大豆异黄酮,具有雌激素的作用,可预防骨质疏松,同样值得推荐。

     

    八、钙是好东西,多补点有益无害,对吗?

     

    缺钙可以导致骨质疏松,但补钙绝非多多益善。钙的吸收需要良好的肠道和肝肾功能,否则补的再多也吸收不了。同时,钙摄入过量会加重消化道的负担,出现胃痛、便秘等不适,严重时可引起高钙血症,增加肾结石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九、治疗骨质疏松,单纯补钙就行,对吗?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形成和骨分解失平衡导致的,是骨代谢的异常,因此,单靠补钙来治疗骨质疏松症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纠正骨代谢失衡的问题,补再多的钙也会流失。补钙必须与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抑制骨吸收的药和促进骨形成的药)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效地治疗骨质疏松症。

     

    十、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故患者宜静不宜动,对吗?

     

    要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强度需要不断的应力刺激,太空宇航员骨量会丢失,就是缺乏应力刺激的结果,长期卧床也是这个道理。运动锻炼通过增加骨与骨之间的应力刺激,可以促进骨的形成。需要强调的是,运动不仅应包括增加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比如跑步、游泳、健身操、骑车等,也要加强易骨折部位肌肉力量的训练,比如腰背肌、大腿肌、腕部肌群,同时还要配合下肢平衡功能训练,三者结合才能真正起到锻炼的效果。

  • class com.jd.security.xss.encoder.FilterForRichText:filter error

  • 整天头昏沉沉的原因比较多,可能是睡眠障碍、贫血、脑供血不足等因素导致。

    1.睡眠障碍:如果患者存在某些睡眠障碍,如失眠、多梦、早醒等,可导致夜间睡眠质量差,无法获得充足的高质量睡眠,大脑无法得到休息和放松,也会导致头昏沉沉的症状。

    2.贫血:如果患者存在贫血的症状,可导致外周血中红细胞减少,当低于正常范围下限就不能对组织器官充分供氧,进而导致头晕、头痛、乏力、昏沉等不适。

    3.脑供血不足:如果患者存在颈椎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可导致体内的血液循环补充,进而导致脑部供血供氧不足,也可出现头昏沉沉的感觉。

    此外,高血压、脑梗死等,都可引起整天头昏沉沉。最好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逐渐步入更年期,这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更年期带来的绝经现象,让许多女性感到困惑和担忧。那么,女性在绝经前有哪些症状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一、月经变化

    月经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绝经前,月经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常见的表现包括:

    • 月经周期不规律,可能从每月一次变为两到三个月一次,甚至更长。
    • 月经量增多或减少。
    • 出现不规则出血,如淋漓不尽或大出血。

    二、潮热和出汗

    潮热是更年期最典型的症状之一。患者会突然感到一阵热浪袭来,面部潮红,全身出汗,持续几分钟至几十分钟不等。

    三、骨质疏松

    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骨质疏松,使骨骼变得脆弱易碎。患者可能出现腰背疼痛、骨折等症状。

    四、情绪波动

    更年期女性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易怒、失眠等症状。

    五、睡眠障碍

    更年期女性容易出现睡眠障碍,如失眠、多梦、早醒等。

    六、泌尿系统问题

    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泌尿系统问题,如尿频、尿急、尿失禁等。

    七、如何应对更年期

    1.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更年期,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

    2. 适当运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3. 保持健康饮食:多吃富含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食物。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

    5.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更年期相关疾病。

    6. 积极就医:必要时,可寻求医生的帮助,进行药物治疗或心理干预。

  •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遭遇“背黑锅”的委屈。而有些食物,也常常被误解,背负着不实之词。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这些食物的真相,为它们正名。

    “背黑锅”的食物:乳制品

    乳制品一直被认为会越吃越缺钙,但实际上,乳制品中的蛋白质并不会促进钙质流失。相反,适量摄入乳制品可以帮助改善骨质健康。对于国人来说,增加乳钙的摄入,对于提升骨质密度峰值有益无害。

    “背黑锅”的食物:汽水

    有人认为可乐型汽水中的磷含量较高,会导致骨质疏松。但实际上,磷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适量摄入并不会对骨骼健康造成影响。只要保证充足的钙质摄入,适量饮用汽水并不会导致骨质疏松。

    “背黑锅”的食物:蛋黄

    很多人认为蛋黄中含有大量胆固醇,会影响心脏健康,因此丢弃蛋黄。但实际上,饮食中胆固醇的增加对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并不构成重要影响。蛋黄中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胆碱、叶黄素、欧米伽3脂肪酸等多种有益健康的成分。

    “背黑锅”的食物:豆制品

    豆制品中含有大豆异黄酮,有人担心其会诱发乳腺癌。实际上,大豆异黄酮对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起到双向调节作用,不会导致乳腺癌。食用豆制品反而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生风险。

    了解食物真相,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纠正错误的饮食观念,还可以让我们更加健康地生活。

  • 电动按摩器作为一种常见的保健工具,广泛应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尤其是老年人。然而,由于老年人身体状况的特殊性,使用按摩器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首先,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退化,骨骼密度降低,因此在使用按摩器时,应选择振动频率较慢、振动强度较弱的电动式按摩器,避免对骨骼造成损伤。同时,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建议每次按摩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早晚各一次即可。

    其次,使用按摩器时,要注意按摩部位的选择。对于患有心脏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等慢性病的老年人,应避免在颈侧动脉处按摩,以免血流加速导致血管意外。此外,瘦弱者由于皮下脂肪较薄,直接按摩关节部位容易刺激骨膜,引起损伤和无菌性炎症,因此应避免在关节部位使用按摩器。

    除了以上注意事项外,老年人使用按摩器时还应避免在空腹、饱食、醉酒和剧烈运动后使用,以免引起不适。另外,患有皮肤病、传染病、淋巴结炎、血液病的患者也应慎用电动按摩器。

    总之,老年人使用按摩器时需谨慎,选择合适的按摩器、控制按摩时间和力度、注意按摩部位的选择,才能确保安全、有效地达到按摩保健的目的。

  • 骨密度,作为衡量骨骼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判断骨质疏松程度、预测骨折风险的关键依据。通过骨密度检查,我们可以了解骨骼的矿物质含量,从而判断骨质疏松的风险。这项检查通常使用X射线技术,对人体危害较小,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普遍开展的检查项目。

    在进行骨密度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20岁以下人群不建议进行骨密度检查,因为在此年龄段,骨骼仍在生长发育阶段,骨密度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

    2. 双腿有骨折或关节置换手术史的人群不建议进行骨密度检查,因为这可能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

    3. 脚跟有皮肤溃烂的人群不建议进行骨密度检查,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上升。骨质疏松症会导致骨骼脆弱,容易发生骨折。预防骨质疏松症,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5. 骨密度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从而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高危人群,如老年人、绝经后女性、有家族史等,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

    6. 除了骨密度检查,我们还应注意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加强锻炼、补充钙质等,以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7.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双磷酸盐类药物、钙剂和维生素D等。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症、骨折等病例。

    8. 骨质疏松症患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 营养与健康的密切关系早已被科学研究所证实,合理膳食不仅能预防疾病,还能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病风险。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营养的认识却存在着诸多误区。

    误区一:营养越多越好

    许多人认为,营养摄入越多越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以蛋白质为例,过量摄入蛋白质会增加肾脏负担,加速钙的流失,甚至增加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误区二:食物分好坏

    食物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而是应该根据其营养成分进行合理搭配。谷类、动物性食物、蔬菜水果等,每一类食物都能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营养素。

    误区三:食物越贵越好

    食物的价格并不代表其营养价值,例如鸡蛋和鲍鱼的营养成分相差不大,但价格却相差甚远。

    误区四:四条腿的比不上两条腿的

    食物的营养价值与动物的种类无关,无论是四条腿的猪牛羊,还是两条腿的鸡鸭,亦或是没有腿的蘑菇等真菌类食物,都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的营养素。

    误区五:鸡蛋黄胆固醇高

    鸡蛋黄中的胆固醇含量并不高,而且人体内部本身就含有胆固醇,适量摄入鸡蛋黄并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因此,要想保持健康,我们应该摒弃这些误区,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通过合理膳食来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   糖尿病,作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并发症广泛,不仅影响心、脑、肾、眼、脚,甚至还会损害我们的骨骼。据统计,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5倍,脆性骨折的风险大大增加,严重威胁着糖友的生活质量。

      那么,糖尿病是如何导致骨质疏松的呢?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糖尿病并发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异常、骨强度降低和骨脆性增加的全身代谢性疾病,是糖尿病在骨骼系统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也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症状早期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腰背部疼痛、驼背畸形、身高变矮、四肢无力、小腿抽筋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自发性骨折或轻微外力下发生骨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哪些因素会增加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风险呢?研究表明,有以下几种因素: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磷高、血肌酐高、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高、同型半胱氨酸高、病程长、空腹血糖高、餐后血糖高、糖化血红蛋白高等。

      那么,如何预防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呢?首先,要综合管理糖尿病,控制血糖,维持理想体重,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从而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其次,要加强筛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骨质疏松症。此外,还要注意生活方式的干预,如进行适量的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等。

      总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并发症,糖友们要引起重视,积极预防,保护骨骼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美的追求日益提高,女性过度美白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然而,你是否知道,过分追求美白可能成为女性缺钙的元凶呢?

    近日,汤臣倍健与广东省营养学会联合发布的《汤臣倍健国民健康报告》显示,50岁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高达31.63%,与2003-2006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女:20.7%)相比,女性发病率显著增高。专家认为,这与女性过度追求美白,过度采取防晒措施(如打伞遮阳、过分涂抹防晒霜)和减少户外活动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华北和东北地区男性和女性的骨质异常率和骨质疏松率均高于平均水平。专家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阳光照射不足,导致皮肤合成维生素D减少,而维生素D在食物中的含量普遍不高,从而影响到钙的吸收;二是饮食中钠摄入过多,导致钙从尿液中流失。

    那么,如何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呢?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教授朱惠莲建议,年轻时应获取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等营养,以获得最佳骨峰值,延缓并降低老年时期的骨量丢失率,推迟因年老骨质流失而致骨质疏松的时间。

    此外,平时的饮食结构中还应保持清淡饮食,清淡少盐饮食有利于骨质疏松的防治。同时,可选择含钙丰富的食品,如奶类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海产品(如海带、紫菜)、小鱼虾、虾皮等,也可选用含钙量高的保健食品和含钙量高的营养补充剂。成年人钙的补充每日推荐摄入量为800mg,进入老年每日为1000mg。同时,注意补充充足的维生素D,每日应有1小时以上的日晒。

    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表示,营养健康改善工作的难点在于,相关知识的普及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他认为,国民营养的补充途径,首先还是饮食结构,要平衡膳食,但如果已经失衡出现了问题,就要采用膳食营养补充剂或者调整工程,比如食盐加碘的途径进行强化补充。

  • 腿发软无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腿发软无力的常见原因和相关信息。

    1. 椎间盘疾病:椎间盘病变,如颈椎病,可能导致下肢疼痛和无力。颈椎间盘突出或增生可能压迫脊髓,引起下肢无力、踩棉花感等症状。

    2. 脑血管疾病:突发单侧腿无力可能是脑血管疾病的信号,如脑梗塞、脑出血等。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至关重要。

    3. 缺钙:缺钙会导致四肢酸软无力,尤其常见于女性。更年期女性更容易缺钙,应多摄取含钙食物,如牛奶、紫菜等。

    4. 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可能导致腿软无力,尤其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并进行针对性的锻炼和饮食调理。

    5. 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加强体育锻炼、散步等有助于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缓解腿软无力症状。

    6. 腰椎病、关节退行性疾病、高血压等也可能导致腿软无力。应及时就医,对症治疗。

    腿发软无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了解病因和相关信息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

  • 压缩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主要发生在椎体,尤其是腰椎。这种骨折通常是由于外力导致椎体受到压缩而发生的。那么,压缩性骨折应该如何治疗呢?

    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卧床休息:对于轻度压缩性骨折,患者可以通过卧床休息来促进骨折愈合。在卧床期间,应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以免加重骨折。

    2. 卧硬板床:卧硬板床可以帮助固定骨折部位,减少疼痛,促进骨折愈合。卧硬板床的时间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3. 补钙:对于由于骨质疏松导致的压缩性骨折,患者需要补充钙质,以纠正骨质疏松。常见的钙剂包括碳酸钙D3、阿法骨化醇软胶囊等。

    4. 手术治疗:对于压缩程度较严重、伴有神经压迫症状的压缩性骨折,需要通过手术治疗解除神经压迫,恢复椎体高度。

    5. 功能锻炼: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适当的康复锻炼可以帮助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除了以上治疗方法,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以免加重骨折。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熬夜。

    3. 注意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食物。

    4.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配合医生治疗。

  • 盐,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给我们的饮食增添风味,但过量摄入却会给健康带来隐患。

    钠盐摄入过多,会导致钙离子排泄增加,破坏骨质代谢平衡,从而引发骨质疏松症。此外,高盐饮食还会刺激胃黏膜,增加胃炎和溃疡的风险,并可能导致胃癌。

    除了骨质疏松和胃癌,高盐饮食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如感冒、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心力衰竭、肾炎、肝硬化等。

    为了维护健康,我们应该控制食盐摄入量,尽量选择低盐食品,并注意饮食平衡。

    此外,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群应加强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骨骼强度。

    总之,适量摄入盐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远离疾病困扰。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