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北大国际医院用顶级人才和学科打造“超级医院”

北大国际医院用顶级人才和学科打造“超级医院”
发表人:药事通

近年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凭借其强大的医疗团队和先进的学科建设,成为了国内医疗行业的佼佼者。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发展历程、学科优势以及未来规划。

一、学科共建,打造“超级医院”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六家顶级医院签署了学科共建合作协议,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整合。通过学科共建,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拥有了强大的专家团队和先进的诊疗技术。

二、人才引进,培养未来医学精英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与国际知名医学院校合作,吸引了大量优秀医学人才。同时,医院还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和研究生培养基地,为医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先进设备,助力精准医疗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如OSCE考核中心、模拟手术室等。这些先进设备为患者提供了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了医疗质量。

四、科研创新,推动医学发展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积极投身医学研究,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合作,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医院还设立了转化医学中心,推动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

五、未来展望,服务更多患者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将继续秉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宗旨,不断提升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未来,医院将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医学研究中心,为全球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科学研究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科学研究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医药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药材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医药领域关注的焦点。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于4月27日公布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旨在全面提升我国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

    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将基本完善,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将得到有效缓解,常用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同时,中药材科技水平将大幅提升,质量持续提高,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初步建成,产品供应充足,市场价格稳定,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提出了以下具体措施:

    1. 大力推动传统技术挖掘、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促进中药材科学种植养殖,减少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依赖。

    2. 强化质量优先意识,完善中药材标准体系,提高中药材生产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确保中药材市场供应和质量。

    3. 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全国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并建设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大宗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发展中药材产区经济。

    4. 加强中药材生产流通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

    5. 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中药材保护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医药学现代化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在疾病防治领域,中医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中成药的应用。中成药以传统中草药为基础,经过精心制剂加工,形成了丸、散、膏、丹等多种剂型,是中医药学家千百年医疗实践经验的结晶。

    在采访徐良国专家时,他提到,中成药作为中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中成药行业正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与传统中药相比,现代化中成药品质更优,临床效果更好,并具备靶向治疗等特点,将成为未来中成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目前国内中成药产品众多,但部分产品在成分含量检测、作用机理解释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在国际市场上相对处于劣势。许多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知名品牌的中成药或二线品牌的独特品种,因为它们在原料和品质上更具优势。

    中医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中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医药强调“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药材的选用、用量及年份等因素直接影响药效。因此,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药产业创新能力,制定更严格的标准,实现中药生产的可控性,推动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调理身体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通过合理运用中医药,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同时,中医药在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中医药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此外,中医药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加强中医药教育、推动科研创新、拓展国际合作,中医药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总之,中医药学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创新能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将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 广药集团继聘请“伟哥之父”弗里德·穆拉德博士后,近日再次发力,聘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博士担任广药集团医疗器械研究总院院长。这一举措标志着广药集团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乔治·斯穆特博士是国际知名科学家,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成就。他的加盟将为广药集团带来先进的研发理念和技术,推动医疗器械的创新和发展。

    广药集团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医疗器械的研发和创新。此次聘请乔治·斯穆特博士,是广药集团落实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广药集团在医疗器械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步。

    医疗器械是现代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广药集团通过引进国际顶尖人才,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不断提升医疗器械的研发水平和产品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广药集团还与美中硅谷协会签约,达成战略合作。这将有助于广药集团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引进国际先进的医疗器械技术和人才,推动广药集团医疗器械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乔治·斯穆特博士的加盟和与美中硅谷协会的合作,为广药集团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广药集团医疗器械产业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日益提高。为了探讨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10月30日,主题为“以人为本,创造未来”的第五届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在广东省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次论坛汇聚了众多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

    论坛上,韩启德院士、刘德培院士等四位院士分别就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价值、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认为,医学技术发展要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同时要加强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此外,论坛还举行了医学成就与发展论坛暨第二届南方医院院长峰会、第四届化妆品产业高端论坛、第三届投融资高峰论坛等分论坛。在这些分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就医疗科技创新、医疗产业发展、医疗投资等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还举行了2010国家健康基地“十大项目”签约仪式和“中科中山股权投资基金”揭牌仪式,标志着健康产业在中山的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的举办,为医学领域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推动医学科技和健康产业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医学科技将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健康福祉。

    以下是一些与论坛相关的关键词:

    1. 医学科技

    2. 健康产业

    3. 医疗创新

    4. 医学教育

    5. 医疗投资

  •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中医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却面临着一些困境,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那么,中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又该如何寻找出路呢?

    一、中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 中医人才需求不足: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相对减少,导致中医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2. 中医专业设置不合理:部分中医药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前瞻性,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3. 中医学历与能力不匹配:部分中医毕业生虽然学历较高,但实际临床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4. 中医行业竞争激烈:中医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导致中医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

    二、中医毕业生出路何在?

    1. 提高自身能力:中医毕业生应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和理论知识,以适应市场需求。

    2. 多渠道就业:中医毕业生可以尝试多种就业渠道,如医院、诊所、养生馆等。

    3. 跨界发展:中医毕业生可以尝试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拓展就业领域。

    4. 创业:有条件的中医毕业生可以尝试创业,开设自己的中医诊所或养生馆。

    5. 考取相关证书:中医毕业生可以考取相关证书,如中医执业医师、营养师等,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 近年来,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的赵宇亮、陈春英等科研人员,在纳米药物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该研究团队与IBM的周如鸿研究员合作,将一种名为GD@C82(OH)22的纳米颗粒直接作为肿瘤治疗药物。这种药物与传统的纳米药物不同,它不再依赖于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而是直接作为药物使用。

    经过近9年的系统研究,该研究团队已经完成了8个肿瘤模型的动物实验,并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此外,2012年,高能所已建成一条中试生产线,并正在推进临床前研究的相关工作。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GD@C82(OH)22纳米药物与靶分子的相互作用过程与传统药物设计理论不同。它首先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形成棒状排列的纳米颗粒,然后通过纳米颗粒扩散运动接近靶分子的疏水区域,产生非特异性的疏水相互作用。最终,纳米颗粒与靶分子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和疏水作用形成特异性结合,这种特异性结合区域位于MMP的疏水区域,而非传统的活性位点。

    这一发现为新型纳米药物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传统的“锁眼”以外,靶分子可以为纳米颗粒提供更为广阔的结合区域,从而大大拓展了设计新型药物的可能性。

    这一突破性成果有望为肿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为我国纳米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在未来的研究中,该研究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新型纳米药物的作用机制,并推动其早日应用于临床实践,为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此外,纳米技术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例如,纳米颗粒可以用于药物递送、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领域,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医学领域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所谓治未病,即在疾病尚未发作之前,就进行积极干预,预防疾病的发生。这种预防为主的治疗理念,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案例。

    张仲景,被誉为医圣,他的医术高明,令人敬佩。一次,他偶然遇到了才子王粲。经过一番观察,张仲景发现王粲面色苍白,神色憔悴,便断定他患上了严重的疾病。张仲景预言,如果不及时治疗,王粲将在四十岁去世。

    面对这样的预言,王粲深感恐惧。在张仲景的指导下,他开始服用中药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王粲的病情得到了明显好转。这件事让王粲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除了中药,还有针灸、推拿、拔罐等。这些治疗方法各有特色,能够针对不同的病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

    预防疾病,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都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同时,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医院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场所,而科室则是针对不同疾病进行治疗的专门区域。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 癌症,作为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近年来,科学家们对癌症的发生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中,蛋白质降解机制的研究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蛋白质降解是维持细胞内稳态的重要过程。研究发现,蛋白质的泛素化降解在细胞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蛋白质会被加上一种叫做泛素的小分子修饰,形成泛素链,从而被蛋白酶体识别降解。

    除了蛋白质的完全降解,部分蛋白质还会通过泛素化—蛋白酶体系统发生部分降解,生成一种具有生物学功能的截短形式的蛋白质片段。以Ci/Gli家族的一类蛋白质为例,它们作为一种直接结合DNA的转录因子,调节与癌症密切相关的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近年来,科学家们对Ci/Gli蛋白的部分降解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于蛋白酶体选择实现部分降解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赵允、张雷带领团队,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Chi-chung Hui合作,利用果蝇这种模式生物对Ci/Gli蛋白的部分降解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Cul1-Slimb能在Ci蛋白上特异地形成一种K11连接形式的泛素链,这与传统的K48连接形式泛素链介导的降解是不同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Ter94/p97蛋白复合物作为一种ATP水解酶,也特异性参与了Ci蛋白的部分降解。Ter94/p97蛋白复合物能识别K11连接形式的泛素链,将K11泛素化的Ci选择投递至蛋白酶体,发生部分降解。

    这一发现首次揭示了Ter94/p97和K11连接形式的泛素链在蛋白质部分降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 Gli 异常激活所导致的癌症治疗提供了潜在的药物靶点。这一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中国科学院的经费支持。

    除了癌症治疗,蛋白质降解机制的研究还对其他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也与蛋白质降解异常有关。因此,深入研究蛋白质降解机制,有望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福音。

    总之,蛋白质降解机制的研究为癌症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相信在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人类将战胜癌症,迈向健康的生活。

  •   糖尿病,曾经被视为不治之症,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寿命缩短。然而,自1921年胰岛素的发现以来,糖尿病患者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此之前,糖尿病患者只能通过严格的饮食控制来减缓病情,但往往效果有限。1921年,加拿大科学家班廷和贝斯特成功从动物体内提取出胰岛素,并开始临床试验。这一突破性的发现,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随着胰岛素的广泛应用,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得到了显著延长。然而,早期的胰岛素主要来源于动物,存在一定的副作用。20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合成人胰岛素成为可能。1980年,第一个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上市,开启了生物工程药物的新纪元。

      如今,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胰岛素作为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其研发和生产仍在不断进步。除了胰岛素,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还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等多种方法。同时,糖尿病的预防也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尽管糖尿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彻底战胜糖尿病仍需医患共同努力。让我们共同关注糖尿病,为患者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在医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治疗遗传性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然而,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安全的争议。2018年底,我国首例基因编辑婴儿事件震惊了整个科学界,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2018年12月,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团队宣布,成功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将一对双胞胎婴儿的基因进行修改,使其获得对艾滋病病毒的免疫力。然而,这一消息一经公布,便引发了巨大的伦理争议和质疑。

    经过调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贺建奎团队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涉嫌非法行医和非法开展科研活动。

    调查组指出,贺建奎团队未经批准,私自开展基因编辑实验,并伪造伦理审查书,招募志愿者参与实验。此外,实验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对婴儿的健康造成潜在风险。根据调查结果,将对贺建奎及其团队成员进行严肃处理。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引发伦理争议,一方面在于其可能对人类基因组造成不可逆转的修改,对后代产生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基因编辑技术的滥用可能导致社会分层和歧视。因此,我国应加强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监管,确保其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应用。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我国应建立健全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审查制度,加强对科研人员的伦理教育,提高其伦理意识。同时,应加强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监管,确保其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应用。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