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夏季高温,中暑成为老年人的一大健康隐患。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新陈代谢减慢等原因,更容易受到中暑的困扰。本文将从中暑的成因、症状、预防措施以及紧急处理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一份实用的中暑防护指南。
中暑的成因主要与高温环境、人体散热功能下降、水分丢失等因素有关。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导致散热能力减弱,容易在高温环境中发生中暑。此外,老年人常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体温调节功能,增加中暑风险。
中暑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乏力、皮肤潮红、体温升高、脉搏加快等。严重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昏迷、抽搐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中暑,老年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室内通风,避免高温环境;
2. 适当增加饮水量,避免脱水;
3. 穿着透气、宽松的衣物,避免穿着紧身衣物;
4. 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
5. 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一旦发生中暑,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
2. 用凉水擦拭患者身体,帮助降温;
3. 给患者喝一些淡盐水,补充电解质;
4. 如症状严重,应立即送往医院就医。
总之,老年人要重视夏季中暑的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才能度过一个健康、愉快的夏季。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夏天,炎热的气候让人体出汗成为一种常态,但你是否知道,异常出汗可能预示着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本文将带你了解夏天出汗异常可能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情况。
一、异常出汗的原因
1. 压力过大:压力过大时,人体植物神经功能容易紊乱,导致焦虑、抑郁和出汗。腋下、乳晕、肛门等部位更易出“压力汗”,这种汗水含有脂肪和蛋白质,混合皮肤细菌后,更容易产生汗臭味。
2. 中暑: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可能中暑。
3. 运动饮水不足:运动过程中,人体会大量出汗,如果饮水不足,会导致“咸汗”出现,表现为汗水盐分偏高。
4. 低血糖:血糖低于正常值时,会出现出汗、发冷、心跳加快、颤抖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
5. 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导致怕热、多汗、消瘦、心率过快等症状,严重时眼球出现突出。
6. 心脏病:心脏病发作时,会出现出汗、胸痛、心跳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
7. 妊娠:孕妇在怀孕早期容易出现出汗多、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应对异常出汗的方法
1. 缓解压力:通过深呼吸、喝水、吃水果、喝牛奶等方式缓解压力。
2. 预防中暑: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注意防晒、补水、清淡饮食。
3. 运动时适量饮水:运动过程中增加饮水量,预防“咸汗”出现。
4. 注意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
5. 治疗甲亢:甲亢患者应遵医嘱进行治疗,控制甲状腺功能。
6. 心脏病患者应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并定期进行体检。
7. 孕妇应适当调整饮食,避免出汗过多。
三、日常保养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2.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3.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4. 饮食合理,保持营养均衡。
5.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与元宵节、中秋节并称为三大民间节日。端午节的历史悠久,起源于战国时代,比元宵节和中秋节要早几百年。端午节期间,人们有饮雄黄酒、吃粽子、插菖蒲艾叶等习俗。
雄黄酒是一种传统中药酒,主要成分是雄黄。雄黄具有解毒、杀虫等功效,在古代常用于治疗惊痫、疮毒等疾病。然而,由于雄黄具有一定毒性,过量饮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已经了解到,许多传统习俗缺乏科学依据。例如,饮雄黄酒并不能有效预防疾病,反而可能带来健康风险。因此,现代人已经逐渐摒弃了这一习俗。
除了饮雄黄酒,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习俗,如吃粽子、插菖蒲艾叶、佩戴香囊等。这些习俗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能够增进人们的节日氛围,传承传统文化。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应注意预防疾病。由于夏季气温升高,细菌和病毒容易滋生,因此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食用变质食物,预防肠道疾病和食物中毒。
此外,端午节期间,许多地区气温较高,容易发生中暑。因此,外出时要注意防晒,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保持充足水分,预防中暑。
总之,端午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节日。虽然一些传统习俗已经不再适用,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文化精髓,传承民族精神。
2004年4月28日,一场“慈善事业牵手企业发展”的全国赠药活动在天士力现代中药城正式启动。中华慈善总会、天津慈善协会等领导及各界慈善人士共同出席,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回首十年,中华慈善总会与天士力集团携手共进,为慈善事业不懈努力。1998年洪水肆虐,2003年抗击非典,无数慈善工作者日夜奋战,天士力集团也积极伸出援手,捐款捐物,为抗击灾害贡献力量。天士力集团对中华慈善总会的辛勤付出表示敬意,并向其赠送了“为善最乐”牌匾。
活动现场,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捐赠了价值700万元的现代中药藿香正气滴丸,用于救助各地慈善医院、老人院、儿童福利院等弱势群体。藿香正气滴丸作为一种现代中药,对中暑、胃肠型感冒等症状有显著疗效。
中华慈善总会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我国慈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天士力集团也凭借其在慈善事业中的突出贡献,荣获“慈善事业十年突出贡献企业”称号。
在未来的日子里,天士力集团将继续携手中华慈善总会,为慈善事业贡献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夏季炎炎,很多人都会出现胃口不佳的情况,这时候选择喝粥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式。粥不仅容易消化,还能补充水分和营养。而夏令食疗则是将‘祛湿’的药材与粥相结合,如冬瓜、柴鱼等,用老火慢煮,既美味又养生。
夏季养生,清补非常重要。南瓜水蟹粥就是一款清补美味的砂锅粥,将南瓜煮熟打茸,与水蟹一起放入粥中,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这款粥具有清心泻火、滋养肠胃的功效,适合夏季食用。
夏季进补不宜过于猛烈,特别是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来说,温热厚重的粥不太适宜。夏季宜于‘清补’,即利用既能补身体又能生津液、解渴消暑的食物或药物来补充身体所需。可以选择鸭、鸡、木耳、香菇、蘑菇等食材加入砂锅粥中,以达到体内阴阳虚实的平衡。
祛湿粥的材料主要有菜干、柴鱼、冬瓜、薏米等,这类粥品在家也可以制作,煮起来也比较简单方便。此外,还有一些流传民间的祛湿夏令食疗的原料,如赤小豆、扁豆、生熟薏米、芡实、赤茯苓、川萆、木棉花等,这些原料平和健脾化湿,对调理脾胃最有裨益。
夏天出汗多,能量消耗大,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水分补充,容易出现消瘦、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症状。这时候,可以通过食粥来补充营养。膏蟹粥具有滋阴补血、大补强健的功效,适用于虚劳、体虚、小便频繁等情况;肉蟹粥具有开胃消水肿、健脾的功效,适用于衰弱、精神不足、食欲不振等情况;山鸡粥可以扩大血管、抵抗血小板凝聚、滋补肝肾、益气补血。
在家制作砂锅粥时,可以加入一些药材增加营养。但要注意,配方中有不能直接食用的药材,需要先熬煮中药成为药汁,过滤掉沉淀后再加入米或面煮粥,或先将中药研成粉末,再入粥与米同煮;若粥中的配料形体较大,应先进行刀工处理,再下锅煮粥,以使粥稠味浓。
在炎热的夏季,剧烈运动后立即食用大量冷饮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习惯。然而,这样的行为却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近日,龙华医院急诊室就接诊了一名因剧烈运动后暴饮冷饮而出现急性胃肠炎的18岁男孩。
据医生介绍,该男孩在室外剧烈运动后,贪图一时凉爽,大量饮用冷饮。几个小时后,他出现了肚子痛、腹泻、发烧、浑身无力的症状。经过检查,医生初步诊断为急性胃肠炎,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医生提醒,夏季高温,人体出汗较多,剧烈运动后,胃肠道功能受到一定影响,此时食用大量冷饮,容易导致胃肠道刺激,引发急性胃肠炎等疾病。
夏季运动,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适量运动:避免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以免造成身体过度疲劳。
2. 逐渐适应:在夏季运动前,应逐渐适应高温环境,避免突然进行剧烈运动。
3. 合理补水:运动后,应适量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避免饮用大量冷饮。
4. 避免暴饮暴食:运动后,应避免立即进食,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5. 注意休息:运动后,应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此外,夏季是急性胃肠炎的高发期,市民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预防急性胃肠炎的发生。
夏天,高温多湿,人体容易出现中暑、食欲不振等症状。这时,中医中常用的藿香成为了一种很好的解暑良药。
藿香具有和中开胃、化湿解暑的功效,适用于感冒暑湿、寒热头痛、胸院痞闷、痢疾、口臭等病症。
藿香不仅可以入药,还可以做成食疗方。藿香粥能够预防夏季中暑,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而藿香拌蜇丝则是一道开胃助食的佳肴,非常适合夏天食用。
藿香的主要成分包括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等,具有很好的抗菌、抗病毒、抗炎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使用藿香:
1. 藿香茶:将藿香煎煮成茶,具有很好的解暑效果。
2. 藿香粥:将藿香与大米一起煮成粥,适合夏季食用。
3. 藿香拌菜:将藿香与其他蔬菜一起凉拌,具有开胃助食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藿香虽然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但孕妇和过敏体质的人群应慎用。
寒冷的冬季,对于小宝宝来说,是充满挑战的季节。家长们为了保护宝宝免受寒冷侵袭,往往会采取过度保暖的措施,结果却导致宝宝出现冬季中暑的症状。
冬季中暑,医学上称为婴儿闷热综合征,是由于宝宝过度保暖,导致体温升高,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这种疾病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这段寒冷时期最为常见。
宝宝冬季中暑的症状包括:情绪烦躁、不爱吃东西、满身大汗、皮肤出现红色小疹子、发热、面红耳赤、头和手都烫烫的、呼吸急促等。严重时,宝宝还会出现口干、尿少、前囟及眼窝凹陷、抽搐甚至昏迷等症状。
宝宝冬季中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家长过度保暖:给宝宝穿得过多、包裹过紧,导致宝宝无法正常散热。
2. 环境温度过高:室内外温度过高,导致宝宝体温升高。
3. 宝宝活动量过大:宝宝活动量大,导致体温升高。
为了预防宝宝冬季中暑,家长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冬季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2-25摄氏度。
2. 适度保暖:给宝宝穿衣要适量,避免过度保暖。
3. 适当增加宝宝活动量:鼓励宝宝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
4. 注意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空气污染。
5. 关注宝宝情绪变化:一旦发现宝宝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夏季养生,预防中暑和上火是关键。
在炎炎夏日,高温天气容易导致人体内火气旺盛,引发中暑、喉咙痛、便秘等症状。因此,夏季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饮食方面
1. 多吃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避免辛辣、油腻、烧烤等刺激性食物。
2. 多喝汤、粥等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汤、银耳汤、小米粥等,可以及时补充体内水分和电解质。
3. 注意食物的搭配,如将清热解毒的食材与滋阴养阳的食材搭配,如西瓜配绿豆、苦瓜配豆腐等。
作息方面
1.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2. 夏季白天时间长,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午休。
3. 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注意防晒。
其他方面
1.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2.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 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人们的心情也变得烦躁。在这样的环境下,手机也容易“中暑”,出现各种问题。本文将从手机在高温环境下的危害、原因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帮助大家更好地保护手机。
一、高温环境下手机易出现的危害
1. 屏幕使用寿命缩短:高温环境下,手机屏幕的液晶分子容易发生位移,导致屏幕显示不稳定、颜色失真等问题,从而缩短屏幕的使用寿命。
2. 电池膨胀、鼓包、甚至爆炸:高温环境下,手机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速度加快,导致电池温度升高,膨胀、鼓包,甚至发生爆炸。
3. 手机塑料外壳变形:高温环境下,手机塑料外壳容易发生变形,导致手机密封不严,进水、进灰等问题。
二、高温环境下手机危害的原因
1. 元件老化:高温环境下,手机内部的电子元件容易发生老化,导致手机性能下降、故障增多。
2. 电池性能下降:高温环境下,电池的化学反应速度加快,导致电池容量下降、续航能力减弱。
3. 散热不良:高温环境下,手机内部的散热性能下降,导致热量无法及时散发,进一步加剧手机“中暑”现象。
三、预防措施
1. 避免长时间暴晒:尽量将手机放置在阴凉处,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2. 使用散热保护套:选择具有良好散热性能的手机保护套,帮助手机散热。
3. 不要在充电时使用手机:充电时,尽量避免使用手机,以免热量聚集导致电池膨胀、鼓包。
4. 定期清理手机:定期清理手机内部的灰尘和污垢,提高散热性能。
四、其他注意事项
1. 避免使用劣质充电器:劣质充电器容易导致手机过热、爆炸等安全问题。
2. 避免在潮湿环境下使用手机:潮湿环境容易导致手机内部短路、进水等问题。
3. 注意手机防水:虽然大部分手机具备一定的防水性能,但仍需注意防水,避免意外进水。
宝宝中暑是夏季常见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在炎热的天气里。了解宝宝中暑的原因、症状以及应对措施,对于保障宝宝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宝宝中暑的原因
1. 高温环境:当气温过高时,宝宝的体温调节系统容易失灵,导致体内热量无法有效散发,从而引发中暑。
2. 脱水:夏季天气炎热,宝宝容易出汗,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容易导致脱水,进而引发中暑。
3. 穿着过多:给宝宝穿着过多的衣物,容易阻碍热量散发,增加中暑的风险。
4. 空气不流通:在封闭的空间内,空气不流通容易导致宝宝体温升高,引发中暑。
二、宝宝中暑的症状
1. 热衰竭:宝宝出现口渴、乏力、头晕、恶心等症状,体温升高但未超过38.5℃。
2. 中暑:宝宝体温升高至38.5℃以上,出现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昏迷等症状。
三、宝宝中暑的应对措施
1. 立即将宝宝移至阴凉通风处,脱去衣物,用温水擦拭身体降温。
2. 给宝宝补充水分,可以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
3. 如宝宝出现昏迷等症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四、预防宝宝中暑的措施
1. 在炎热的天气里,尽量避免带宝宝到户外活动,尽量待在阴凉通风的环境中。
2. 给宝宝穿着轻薄透气的衣物,避免穿着过多。
3. 经常给宝宝补充水分,避免脱水。
4.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宝宝在高温环境中待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