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肝硬化性肾损害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肝硬化(cirrhosis )是由于各种各样不同的病因所导致的在肝细胞广泛性坏死的基础上,出现肝脏纤维组织的弥漫性增生以及结节和假小叶的形成。在临床上肝硬化也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类型有: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导致的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等等。
肝硬化的诊断主要是通过病史、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来综合分析确诊,比如: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肝脏影像学检查、肾活检及其病理学检测等。
临床上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有: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以及肝硬化性肾损害等。那么,肝硬化性肾损害可以并发哪些疾病呢?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肝肾综合征。由于导致肝硬化的病因没有及时地得到解除,出现了肝功能失代偿期,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的不足,出现少尿、氮质血症等,导致肾功能不全,引起肝肾综合征的发生。
(二)肾结石。持续的肝硬化存在,可导致肾小管性酸中毒,出现肾脏钙质的沉着,易合并肾结石的出现。
(三)肝性脑病。由于肝硬化性肾损害的存在,导致肾脏排泄血氨的功能有所下降,从而可以诱发肝性脑病合并症的发生。
(四)肾积水。临床上也有少数病例因肝硬化性肾损害,出现泌尿系统的梗阻,如尿路结石等而导致肾积水的发生。
副主任医师刘伟丽
文章 肝肾综合征有什么临床症状?
患者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在周末一起分享科普知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有关肝肾综合征的常见临床表现。
肝肾综合征是很多肝病终末期患者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不全。如严重肝损伤,肝硬化失代偿期,药物性肝损伤等等。肝肾综合征最大的特点是功能性肾损伤,几乎没有肾小管和肾小球实质坏死和破坏。
常年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点:
- 少尿或者无尿,这主要是由于大量液体丢失在腹腔间隙,血管内严重缺血,造成肾脏供血血流明显减少,引起肾脏功能不全,出现尿量明显减少,24 小时内尿量少于 400 毫升成为少尿,24 小时内尿量少于 100 毫升称为无尿。
- 氮质血症前期,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所造成的肝肾综合征常会出现血尿素氮,血肌酐指标的异常,在早期可呈现为稍微偏高一些。血钠的水平会下降,同时对于少尿的症状给与相应的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等利尿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此时患者会有轻微的恶心,呕吐,神智多半属于清醒状态。
- 氮质血症期和终末期,随着病情进行性的进展,血尿素氮和血肌酐的水平会进一步的上升,及低钠血症会十分的明显。患者会有明显的恶心,呕吐,甚至昏迷的表现。
患者一旦出现了肝肾综合征需要尽早的到医院进行积极的治疗,才有可能稳定病情,不至于耽误宝贵治疗时间。
副主任医师温暖
文章 肝肾综合征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终末期肝病出现的以肾功能损伤、血流动力学改变、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明显异常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
该病是急性肾脏损伤(AKI)的一种特殊形式,由极度血管舒张引起,且对扩容治疗无反应。肝硬化腹水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即出现肾小球滤过率急性显著下降,血清肌酐浓度 >1.5 毫克/分升(133 μmol/L)时,可诊断为急性肾脏损伤,排除其他引起急性肾脏损伤的病因,结合肾脏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等,可做出肝肾综合征的诊断。临床可分为 Ⅰ 型肝肾综合征和 Ⅱ 型肝肾综合征。
Ⅰ 型肝肾综合征为快速进展性肾功能损害, 2 周内 SCr(血清肌酐浓度)成倍上升,超过基础水平 2 倍或 >226 μmol/L(2.5 mg/dl),或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 50% 以上或 <20 毫升/分钟。
Ⅱ 型肝肾综合征为缓慢进展性肾功能损害,中度肾功能衰竭,SCr 水平在 133 ~ 226 μmol/L(1.5~2.5 mg/dl),常伴有顽固型腹水,肾功能下降过程缓慢;多为自发过程,有时也有诱因,预后相对于 Ⅰ 型较好。以少尿或无尿、肌酐清除率降低及稀释性低血钠等为主要表现。
该病与感染、岀血、大量放腹水而未补充白蛋白,使用血管扩张药、应用肾毒性药物等触发因素有关。
本病占住院肝硬化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 20% 左右。患者合并肝肾综合征时,提示预后不良。
住院医师王贺平
陈念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江苏省人民医院
裴书飞
副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南阳市中心医院
李博
主任医师
中医消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