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认识社交恐惧症
2.社会恐惧实际上就是怕去人多的地方,不愿与陌生人打交道,甚至是熟人也尽量避免见面。重度社交恐惧症患者,不愿与任何人接触,属于严重的心理问题,也是一种内心不自信的表现,与焦虑、抑郁也有一定关系。
3.出现比较明显的害怕社交情境,在社交情境中会尴尬,所以避免在社交活动中出现。一旦参与到社交活动场景当中,会感觉到手足无措,不敢和他人对视,聊天沟通,并且出现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脸红、出汗、口干、心跳加快、心慌厉害、惶恐不安,比较常见的害羞脸红,是社交恐惧症当中表现的自主神经症状。虽然认识到这种表现是过分的,不合理的,但是无法控制,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职业和社会功能。
副主任医师于君
文章 社交恐惧有哪些表现?
社交恐惧与普通紧张的区别。
1、存在与他所处环境不相称的恐惧。
社交恐惧的紧张更容易出现,并且在特定的环境中一定会出现。比如有一位患社交恐惧的人只要他跟女性说话,就一定会感到害羞,满脸通红(赤面恐惧),甚至嘴笨的说不出两个连续的字,手脚就像有了自己的意识把他们放在哪里他们都不愿意。更别提眼神的对视了(对视恐惧)。这种过度的紧张在精神医学中叫做焦虑,而对特定事物的焦虑就叫做恐惧,就像社交恐惧就是对一切社交活动感到恐惧。
2、存在不受自己意识控制的身体上的不舒服。
我们判断紧张到底是不是疾病,除了要有焦虑的情绪外还要看这个人感到紧张时同时具有心慌,出汗,头晕,眼花或者呼吸急促等一系列无法自控的表现。
如果这两条你同时拥有,并且感受到这种情况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你的生活,那么小心,你已经步入了神经症这个大的范畴了。
3、他们会用一切手段回避社交活动。
比如上面举的例子,这个人羞于跟女孩子说话,可能很多人都有不好意思跟异性接触的时期,但是大部分人能够适应,并且在不断的接触中学习,平安度过这段短暂美好而单纯的时光。
而有的人因为过度的紧张,不断的回避与人交流,恐惧在公共场合说话,避免一切面对老师长辈这样的权威角色,他们不能够在生活中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可能持续很多年,直到住院治疗。
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了吗?社交恐惧的人会尽最大的努力回避他所害怕的社交活动,即便对于他来说很重要的交流。
4、上面的 3 条特点要同时具有而且超过至少 6 个月。
而且以上这种不必要的恐惧、回避要持续很长时间,至少要超过 6 个月我们才能能说这个人可能生病了哦。
主治医师吴华龙
文章 为什么会得社交恐惧?
以上我们说了社交恐惧症的几个特点,除了社交恐惧症之外,其实许多精神科的疾病都会造成社交方面的障碍。
这很好理解,比如抑郁症患者的心情很不好,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更别提跟别人交流了,所以抑郁症患者的社交问题表现出更多的是沉默,部分的抑郁患者虽然也会有回避社交的表现,但迫不得已与人交流时,是不会出现恐惧和心慌、出汗等表现的,更多的是不耐烦。
再如一种重性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往往存在不能被理解的思维,没有根据的坚信有人跟踪监视自己,要杀害自己。常常凭空听到不存在的说话声。逻辑也很怪异,比如一个病人认为外面不安全,这个人用刀将妻子砍伤,为的是不让妻子外出受到伤害。
精神分裂症除了这种显而易见的怪异表现外,还有可能表现为异常的孤僻,懒散,有的人甚至数年都不洗澡。患有这种疾病的人绝大多数都很难与人正常交流,虽然精神分裂症与社交恐惧存在很明显的不同,但还是有很多人因为健康知识的缺乏耽误了治疗。
所以不是存在与人交流上的困难就是社交恐惧症,如果你觉得需要专业的鉴别,就一定要到精神科门诊寻找帮助。
主治医师吴华龙
文章 身患社交恐惧,该怎么办?
目前恐惧症的治疗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并不是束手无策。心理加药物是世界公认治疗恐惧症的主流推荐,多项权威的调查显示经过系统的治疗大多数的人能够得到极大的缓解,很多人能够完全恢复。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是及早的发现疾病,尽早的就诊,早期的治疗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疗效。
国外恐惧症的诊出率远远超过中国,甚至十倍于我国,真的是我们中国人的发病率低吗?大概更多的是害怕周围人异样的眼光或是难以说服自己吧。就算在今天还是存在很多对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歧视。
可是如果连患者本人都觉得自己可耻又如何能够扭转现在的情况呢?可怕的不是疾病,是我们没有帮助自己的勇气。
主治医师吴华龙
文章 社交恐惧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近年来,因为兴趣所在,我对社交恐惧症的诊断和治疗问题较为关注。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我对该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发现社交恐惧症的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起病年龄有低龄化的趋势,疾病表现有非典型化的趋势。
近日因撰写公众号文章《在精神卫生法光芒照射不到的角落……》,提及社交恐惧症导致患者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的问题,使我想起十多年前写过的一篇未发表的关于社交恐惧症的综述。为了更准确地将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及危害介绍给读者,我把该综述中的部分内容摘选出来,发在本公众号。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SP)在现代精神病学分类和命名体系中称作“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属于焦虑障碍类别中的一种。但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是非正式的学术交流中,人们更习惯于用“社交恐惧症”这个沿用较久的名称,本文也使用这个名称来介绍该种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
社交恐惧症的核心症状是对在不熟悉的人面前或处于被他人审视的场合这类社交情境有持续与过分的恐惧,患者害怕会在这种场合失态,导致自己出丑或尴尬,或让人看出自己表现出来的焦虑症状。患者可能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进食,也可能害怕在众目睽睽下从事任何行为,甚至害怕与陌生人对视。患者为了避免这类恐惧,往往有意采取回避行为,甚至完全脱离各种社交活动。
根据患者主要害怕的情境,一般将社交恐惧症分为两种常见亚型,即广泛性社交恐惧症(Generalized social anxiety disorder,GSAD)和非广泛性社交焦虑症(Nongeneralized social anxiety disorder,NGSAD)。
住院医师刘庆雨
文章 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表现
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是最常见的社交恐惧形式,患者惧怕并回避多种社交情境。
这些患者不仅对当众说话或表演有明显的恐惧,而且还对参加聚会、开会、与陌生人交谈等社交情境有明显的恐惧。症状较轻微时,患者可能勉强或被迫参与这类活动,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会有某种“不自在”的感觉,只要条件许可患者就会寻找机会离开这样的场合。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则会以各种理由或手段拒绝参加这样的社交活动,若被逼无奈不得已参加,患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会有“如坐针毡”、局促不已的焦虑体验,并可能伴有显著的心悸、面红、出汗等植物神经症状。患者会争取尽快离开这些场合,一旦离开则顿觉释然,焦虑症状一扫而光。症状严重的患者根本不可能参加这样的社交活动,以各种借口和方式拒绝,甚至不惜以某些极端手段拒绝。
例如,有的严重的社交恐惧患者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通过攻击在自己身边的客人来驱赶陌生人,达到回避这一社交情境。这样的患者只敢面对家中最熟悉的亲属,对稍微生疏一些的亲属都采取回避接触或见面的行为。最为严重的患者根本不能与任何非直系亲属见面,将自己“自我拘禁”在自己家中,每当有客人进来时患者则只能将自己“拘禁”在自己的住房内,不能离开房间半步,成为彻底的社会隔离者。此外,部分社交恐惧患者除了有明显的社交回避行为外,还可能表现出严重的缄默表现。笔者诊治的一名社交恐惧症患者除了在家人面前有耳语样言语之外,在外人面前完全缄默,同时伴有不与他人对视的表现。该患者完全脱离了与非亲属的接触,呈严重的自我隔绝和退缩状态。
患病率和功能损害
美国学者估计符合 DSM-IV 诊断标准的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时点患病率或上一年的时段患病率约为 3~5%。此外,与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相比,一般而言,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合并有其他精神科共病较多、功能损害程度较严重、生活质量也较差。有研究发现,病情中等程度的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患者从大学毕业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组成的对照组要低 10%、薪酬比对照组低 10%、从事一种有技术、有专业知识或管理工作的可能性比对照组低 14%。
住院医师刘庆雨
文章 儿童期社交恐惧症的表现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起病年龄较小的精神障碍,约有半数患者于 13 岁前起病,90%的患者于 23 岁前起病。因此,社交恐惧症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
与成年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表现相似,多数儿童患者也主要表现为害怕一些社交情境,并可能回避这类他们所恐惧的社交情境。只是因为年龄相关的心理发展程度的影响,儿童期社交恐惧亦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儿童期常见的一种形式为选择性缄默,即患儿在某些特定的社交情境中缄默不语,但在另外一些社交场合却又能言语自如。虽然国外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称,学龄期儿童患选择性缄默的比例不足 1%,远低于其他年龄组的社交恐惧症的患病率,但多数专家都认为,选择性缄默是一种最早起病的、严重的广泛性社交恐惧。有人发现,选择性缄默患儿的社会功能受损程度较为严重,而且症状一般至少持续半年以上。但是,儿童选择性缄默的表现又很少有持续不变一直至少年期的,部分患儿可能会自发缓解,但多数可能会残留程度不等但却较显著的社交恐惧的症状,进入到少年期甚至到成年期。
儿童期社交恐惧症表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社交恐惧症起病之后,很多患儿紧接着会再患抑郁症。有学者在德国慕尼黑对社区少年和青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这些青少年患抑郁症之前,不少人曾患过明确的社交恐惧。而且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这些患过社交恐惧症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病程不良(慢性或反复频繁发作)、疗效差、自杀意念强、自杀企图多。因此,对于儿童期起病的社交恐惧症及时诊治不仅对于社交恐惧本身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防止随后的抑郁发作也有重要意义。
如果社交恐惧症的症状明显影响到患者在学校或工作环境的社交活动和适应行为,就应该受到重视并及早进行干预,以避免病情渐进性加重,导致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受损。
住院医师刘庆雨
文章 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表现
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患者所恐惧的社交情境较为有限,只对一两种社交情境有恐惧之感。例如患者可能只害怕当众进食,或者只害怕在大厅广众之下表演节目或发表演说。不过,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与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症状有一定的重叠,例如,有 80%的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患者害怕当众讲话,而这正是几乎所有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患者也都害怕的情境。
一般而言,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可能只对某种特定的社交情境有明显的恐惧情绪及回避行为,或者只在与某些有特定身份的人交往时才出现明显的恐惧及回避行为。例如某些患者可能只害怕在舞台上表演或在讲台上讲演,而对其他社交场合则无明显恐惧。另一些患者可能只对某些处于某个年龄段的异性有恐惧及回避,或者只在有威严的长辈或有权威的上司面前表现出相应的恐惧症状与回避行为,这些多属于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的表现。
在我本人诊治的精神障碍患者中,有一些人即具有这类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表现。我将其中部分表现具有特征性的非广泛性社交恐惧根据其基本特征分别命名为“操作恐惧”(operation phobia)和“特殊关系恐惧”(special relationship phobia)。
操作恐惧的患者表现为在他人注视或在场的情况下实施某些操作时出现明显的焦虑,例如不敢当着他人的面书写或签名、不敢在他人注视下操作电脑或其他电子或机械设备等,或者在上述情况下出现明显的焦虑而使其操作动作变得更为笨拙或走样。类似的社交恐惧还可以表现为不敢在公共厕所解手,我诊治的一位患者在客厅有人甚至是患者父亲在客厅的情况下,都不敢在家中的洗手间解手,或者不能排尿。
特殊关系恐惧的患者往往表现为只对在某些特定人士面前有社交恐惧表现,而在与其他人交往时并无此类现象,例如他们可能在某些位高权重的人士面前局促不安,不敢在这样的人面前进食、发言、对视等。也有些患者只在长者在场的情况下有社交恐惧,不敢发言或表演,即或发言也嗫嚅难言,一旦长者离开,患者便如释重负,言行自如。
日本的学者曾经提出一种所谓“taijin kyofusho”的社交恐惧表现,认为这是一种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特别是社交恐惧的表现形式,其中的 offensive subtype(冒犯他人亚型)亦应属于广泛性社交恐惧。这样的患者在人际交往中担心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会触怒某人或某些人,因而在社交场合中畏首畏尾、局促不安。但实际上澳大利亚研究者在该国的 SAD 患者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表现,因此,日本学者关于文化差异导致这一亚型的假说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住院医师刘庆雨
文章 轻微社交恐惧症如何克服呢?
这种状态可能很多人都有过。一般来说,都是一过性的,也不必大惊小怪。当然,如果总是这样的状态恐怕就不好了。
有人说,现在这个时代,没有社交恐怖症这个所谓的病了,也有点绝对。因为可能你没有那样的经历,别站着说话不腰疼!兹患社交恐惧症的人真地很困扰,怕社交,还要面对社交,剩下的只有紧张、局促不安、甚至逃避等。
多数时候,社交恐惧和自我个性有关,加上外界环境的压力,可能就表现出对社交的恐惧了。
如果是轻度的,一过性的,自己暂时放松一下,可以先参加一些小范围的都是熟人的活动,一般没太大问题。慢慢再去尝试和不熟的人或环境接触。循序渐进吧!也不要太勉强自己。
如果有点严重,那最好去看看心理医生,做做系统的心理治疗,必要时也要药物治疗,也会会有一些改善。
主任医师常向东
文章 焦虑(二)
第二种,广场恐惧症。它的特点是害怕在一些场所或情境出现惊恐发作。比如离家远的地方、高速公路上行车、餐厅排队。
第三种,社交恐惧症。它的特点是在社交场合过分害怕尴尬或丢脸,通常伴有回避行为。比如和陌生人吃饭、上台演讲紧张得要死。
第 四种,特定恐惧症。它指一个人极害怕某一特定事务或情境,从而回避它。比如,有人怕蜘蛛,只要一谈到蜘蛛这个词,就吓得汗毛倒竖。
住院医师王淼东
汤珺
主任医师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张家瑞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天津市人民医院
高学正
主治医师
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