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鹅口疮的治疗与预防
鹅口疮的治疗
虽然严重的鹅口疮后果听上去很可怕,可大多数没有基础疾病、没有长期使用抗生素、没有营养不良的健康宝宝即使得了鹅口疮,也大都是轻度的,一般不需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临床常用4%的碳酸氢钠溶液于每次喂奶前后清洁口腔,或将制霉菌素研成沫涂抹,也可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日2-3次,或遵医嘱。亦可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抑制真菌生长。不乱用抗生素。在清洁和涂抹药粉时,每个棉签只能用1次,涂搽要均匀,且动作要轻柔快捷。
住院医师孙艳茹
文章 鹅口疮的症状有哪些
住院医师张旭
文章 一个常见的成功的病,需要有一个诗意的名字
文章首发于 | 复旦儿科医院黄剑峰医生
网络上,有宝妈问黄医生:“宝宝,嘴巴里长得白白的东西是啥?“
这个是鹅口疮,又称雪口病,它有个正儿八经的学名: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
鹅口疮怎么会生的呢?
这个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白色念珠菌在正常人口腔中也有,正常人体内有抗真菌成分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宝宝体质弱,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致鹅口疮。
- 奶瓶、奶嘴、奶头不清洁。
- 病从口入,宝宝手脏,再咬手指,病菌就乘虚而入。
- 母亲产道有念珠菌感染,新生儿出生通过产道时接触感染。
- 长期服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致病。
鹅口疮啥样子的呢?
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如果用棉签擦去斑膜可以露出红色的创面。有鹅口疮平时没有痛感,但会影响进食,致宝宝哭闹,烦躁,生长缓慢。
长了鹅口疮要化验检查吗?
一般不需要检查,但反复发生,久治不愈需检查免疫功能。
鹅口疮怎么治?
弱碱环境不适于白色念珠菌生长,故用弱碱性溶液,如1%~2%碳酸氢钠清洗或制霉菌素混悬剂涂布等效果良好。同时加强营养,注意口腔卫生和哺乳卫生,婴儿用具洁净。
京东健康
文章 宝宝嘴里的白泡用针挑?别在事后才追悔莫及!
某杂志里,就有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在江阴市的人民医院里,儿科病房躺着2名重症病人。
小男孩王弟弟出生才7天,因家人听信别人的胡言乱语,用缝衣针给宝宝挑”马牙“。万万没想到,就因为这么一挑破,导致小朋友发生了细菌性感染,并最后酿成新生儿败血症!
好在经过抢救,小男孩终于脱离了危险,事后家长们也是追悔莫及!
那么这马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马牙是大众对口腔包涵囊肿的俗称,也还有称板牙,医学上也称上皮珠。
马牙位于新生儿口腔内齿龈位置,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包囊所形成,表现为黄白色、米粒大小的颗粒,俗称“马牙”或“板牙”。新生儿在硬腭中线上可见大小不等2~4mm的黄色小结节。
简而言之,马牙是在胎儿发育的过程中,埋藏在牙床里的牙釉质造成细胞,尚未被吸收而形成的角化钙,是很正常的东西。
“马牙”不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的发育,它在出生后的数月内会逐渐脱落,有的婴儿因营养不良,“马牙”不能及时脱落,这也没多大妨碍,不需要医治。
如果贸然用针挑破的话,很有可能造成细菌感染!
不过马牙还常常需要与以下的症状相鉴别。
一,鹅口疮。
鹅口疮是由于白色念珠菌感染造成的皮肤损害,这个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
鹅口疮通常在牙龈周围形成,有斑片状白膜附着。
鹅口疮形成的小白球,用棉签可轻轻剥去,剥去白色黏膜后,基底部充血明显,而马牙用棉签是不能剥去的,用这个方法可以鉴别马牙和鹅口疮。
如果是鹅口疮的话,需要找医师开药物治疗。
二,胎生牙或早生牙
胎生牙是指出生时口腔内存在的牙齿;早生牙是指新生儿时期萌出的牙齿。大多数胎生牙为下颌中切牙,多数是正常牙,不属于额外牙或多生牙。
早萌的乳牙牙冠形态基本正常,但釉质、牙本质菲薄,且矿化不良,牙根尚未发育或根发育很少,且只与黏骨膜联结而无牙槽骨支持,松动或极度松动。松动者可影响吮乳或有自行脱落吸入呼吸道的危险。
一般胎生牙或早生牙只有在造成喂养困难时才应该考虑拔除,如果胎生牙或早生牙过度松动被视为误吸的危险因素,也建议拔除。
鉴别也很简单,马牙位于新生儿口腔内齿龈位置,而胎生牙或早生牙是正常牙齿。
所以宝宝口腔里出现了黄白色的小球,不要随随便便就挑破!科学分辨,科学处理才是王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副主任医师马良
文章 宝宝厌奶爱哭闹?小心感染了鹅口疮
小易最近发现,自己不到半个月的宝宝拒绝喝奶,还经常哭闹,仔细一看,宝宝嘴里有白白的东西,还带些微黄。
“真是奇怪,宝宝嘴里怎么会有这么多奶渣呢?”他很是迷惑。
真的是奶渣吗,小易你得注意了哦,这个很可能是鹅口疮!
什么是鹅口疮?
鹅口疮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由白念珠菌感染所导致,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
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表面的白色膜状物,会在孩子的口腔任何部位发生,包括舌,颊,软腭,口底。
鹅口疮的主要症状为新生儿口腔两侧、上腭或舌头上长出类似奶块、稀粥残渣的乳白色的斑膜,开始时为小点或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
严重的宝宝可以看到口腔黏膜绝大部分或者全部被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食管、气管、肺等处。
鹅口疮蔓延咽喉即可能会影响吞咽、呼吸等功能,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
孩子得了鹅口疮会有什么表现?
孩子得了鹅口疮的话,会表现为烦躁不安,啼哭,拒绝进食,而且用眼睛能够看到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的白膜,斑膜。
白膜周围皮肤正常,看起来有点象奶块,斑膜呈点状,或融合成片,可出现在舌面、两颊、上腭以及唇内黏膜。
部分宝宝由于并发口炎、口角炎,还会有口水增多,疼痛的症状。
孩子为什么会感染鹅口疮?
鹅口疮的致病因素主要有:
一是母亲的阴道中有白色念珠菌,分娩时胎儿被产道内的白色念珠菌感染。
二是母亲没有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喂奶时白色念珠菌通过不洁的乳头、奶瓶、奶嘴或手指传染给孩子,使孩子受到感染。
三,随着宝宝降生,慢慢地口腔里会出现一些菌落,各种菌落互相制约,维持相对平衡。
口腔念珠菌也是正常菌群的一种,一般情况下不会致病。
新生儿由于口腔 pH 低,有利于白念珠菌生长。
加之宝宝口腔卫生不佳,或者营养不良,以及免疫力下降的时候,口腔菌群原先的平衡被破坏,念珠菌占了上风,便可能出现念珠菌感染。
该怎么预防鹅口疮呢?
除了分娩时由产道内感染霉菌,新生儿鹅口疮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做到:
一,喂奶前、接触宝宝前充分洗净双手,杜绝致病菌的传播。
二,保持乳房每次结束哺乳后,母亲可挤出少量乳汁涂在乳晕处,利用乳汁的抑菌作用隔离病菌。
三, 喂奶后给孩子喂几口温开水,冲去留在口腔内的奶汁,防止病菌滋生、繁殖。
四,人工喂养婴儿的奶瓶、奶嘴应充分清洗,并定期煮沸消毒。
宝宝鹅口疮比较轻微,不影响进食,生活如常的话,可在去除引起鹅口疮的一些可能因素(如清洗玩具、奶瓶)后在家观察 2、3 天,外加制霉菌素——一种治疗真菌的药物,直接涂用于病损表面即可。
但是如果宝宝鹅口疮有增多趋势,或者宝宝哭闹、不适、影响进食,建议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奶爸小朱医生
文章 宝宝长疹子:10种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见皮疹(含图片)
婴儿的皮肤特别娇嫩、敏感,几乎所有宝宝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种类的皮疹,今天跟大家分享小婴儿最常见的10种皮疹。
目录:婴儿痤疮、婴儿湿疹、乳痂/脂溢性皮炎、粟丘疹、尿布皮炎、鹅口疮、新生儿毒性红斑、间擦疹、痱子、荨麻疹
临床表现:婴儿痤疮多在宝宝生后3周左右开始出现,表现为宝宝面颊、额头或鼻部出现黑头、丘疹及“小红疙瘩”状红疹,有时红疹中央有白点(犹如成人的粉刺)。
病因: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多数研究显示与宝妈在孕期把雄激素过多的传给宝宝、宝妈孕期高糖高脂饮食相关。
治疗:较轻的婴儿痤疮不需治疗,注意皮肤清洁,保持皮肤干爽,可以逐渐自愈,大部分宝宝会在1-2岁内自行消退,但也有部分宝宝皮疹持续更长时间。较重的婴儿痤疮也需引起重视,因有可能继发感染,愈后形成结节、遗留瘢痕,需带宝宝及时医院就诊,可选用红霉素软膏涂抹防治感染,另外有一些宝宝可酌情用维A酸治疗。
临床表现:又叫特应性皮炎,一般在宝宝满月时开始出现,大多从面部开始,颈部、躯干、四肢也可逐渐出现,主要为发干、发红、发痒的红斑、丘疹、斑丘疹,可有鳞屑,常呈慢性复发性病程,湿疹好转后的皮肤局部可发黑或发白,但常常是暂时性的。
病因:婴儿湿疹与过敏因素有一定相关性,比如爸爸妈妈有过敏性疾病的宝宝更易出现婴儿湿疹。
病因:病因不完全明确,但常认为与宝宝皮肤局部皮脂分泌过多相关,亦有人认为与部分新生儿皮肤天然存在的一种菌马拉色菌相关。
治疗:乳痂常能在数周内自行消退,但宝妈们也可进行一些处理加快皮疹的好转。不可强行剥离痂皮,可用凡士林、甘油或植物油涂抹于痂皮上,待软化后用温和的宝宝洗发水清洗干净。严重的皮疹可能需要外用糖皮质激素膏剂或抗真菌药。
治疗:粟丘疹多在生后4周内自行消退,不需干预处理,宝宝家长们也千万别用手挤皮疹。
治疗:及时更换尿布,保持屁屁局部清洁、干爽是最重要的防治方法。另外也可每次大便后屁屁涂抹鞣酸软膏或其它护臀霜,让屁屁局部形成一层物理屏障,隔断尿液及粪便的刺激作用。条件允许下,可不穿尿布,适当晾晒屁屁。布尿布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避免纸尿布的化学成分及粗糙边缘对宝宝皮肤的刺激,但会增加宝妈们多次清洗的工作量。
治疗:注意宝宝喂奶器具的清洗、消毒,母乳宝宝注意宝妈乳房、手部清洁及衣物的干净,宝妈有霉菌性阴道病时应积极治疗。轻度鹅口疮经过良好清洁、常能自行消退,持久不退或较重患儿可涂抹制霉菌素,宝妈们可把宝宝每日口服的维生素AD混入制霉菌素中,更易于涂抹。若皮疹仍反复,则医生可能会给宝宝选用大扶康等其他抗真菌药治疗。
治疗:可在几小时内消退,大多在5-10天内可自愈,注意避免衣被过多,不需特别处理。
病因:是皮肤皱褶部位的皮肤由于潮湿、温暖、摩擦,汗液潴留,导致浸渍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护理不当可继发感染。
治疗:注意宝宝皮肤清洁护理,保持褶皱部位干燥,选择棉质透气衣物。可以给宝宝褶皱部位拍抹保持干燥、凉爽的粉剂,亦可外涂炉甘石洗剂。继发感染的宝宝需外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治疗:保持室内通风、凉爽,避免衣被过多,注意皮肤清洁、干爽,皮肤局部可外用痱子粉等外扑,也可用炉甘石洗剂或其它清凉止痒洗剂外用,脓痱感染时需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0、荨麻疹(Hives/Urticaria)
临床表现:各个年龄段的儿童都可出现荨麻疹,皮疹可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疙瘩或红斑状斑疹、丘疹,边界及轮廓常清楚、中心发白状,可似蚊虫叮咬状。皮疹常伴有明显痒感,偶可伴有刺痛感或烧灼感。可持续几小时缓解,也可持续几天,甚至偶有几个星期时间。
治疗:能找到诱发因素的宝宝,需及时脱离诱发过敏因素,但很多患儿常找不到具体诱发因素,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滴剂等是治疗荨麻疹的最佳用药,也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等止痒治疗。
新生儿及小婴儿的许多皮疹是无害的、能逐渐自行消退的,不需要特别处理。但有部分皮疹却需特别关注,如一些过敏引起的皮疹,甚至可能会合并过敏性休克等致命情况。如果您对宝宝皮疹没有把握,或宝宝有精神反应不好、发烧等其它异常临床表现,还需及时带宝宝医院就诊。
主治医师万媛媛
文章 宝宝4个月,嘴里长了白白的硬硬的是什么?
最近,成妈妈很担忧:“宝宝前几周,嘴里长了一颗白白的,摸起来硬硬的,很光滑的小块,看起来即像鹅口疮,又像长牙齿,一直在上牙龈那里,擦也擦不去,宝宝看起来也没有不适感,这到底是什么呢?对宝宝有什么影响吗?”
我想,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妈妈都遇到过,其实,这不是鹅口疮,鹅口疮通常在牙龈周围形成,有斑片状白膜附着,形似奶块,用棉签一擦,就可轻轻剥去,剥去白色黏膜后,基底部会感觉到明显充血,但是,周围无炎症反应。
而据成妈妈反应,小宝宝的表现其实是马牙,这种白白硬硬的东西,一般长在牙龈上的成半圆形或椭圆形,今天,就带各位家长来了解一下“马牙”~
一,什么是马牙?
大多数宝宝在出生后4--6周时,当然,也有少数宝宝会在3-6个月时,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很象是长出来的牙齿,俗称“马牙”或“板牙”。
医学上叫做上皮珠,具体的形成原因目前还未确切,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
二,需要怎么护理吗?
“马牙”不影响宝宝吃奶和乳牙的发育,它在出生后的数月内会逐渐脱落,不过,有的婴儿因消化系统不够完善或营养不良,“马牙”不能及时脱落,但是,也不用太过担心,这也没多大妨碍,不需要医治。
所以,各位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不用太过担心,这对宝宝没有什么坏影响,一般情况,宝宝随着发育成长,慢慢会自动脱落的。但是,如果发现白色部分用棉签一擦就掉,那很有可能就是鹅口疮,建议尽快就医~
平常日常护理中,要注意的是,确认是马牙之后,就不要去擦更不能挑,年轻父母要做的是注意新生儿的口腔卫生,切不可以为孩子擦什么“马牙”,这样做不利于保护孩子的健康。
有些人新手爸妈,不了解“马牙”,想各种方法去掉它,拿针挑,用布擦等,这都是很危险的,新生儿的口腔粘膜非常薄嫩,粘膜下血管丰富,本身的免疫力又未完善,这种行为很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发生口腔炎或凳骨髓炎,甚至发生败血症,危及婴儿生命。
所以,各位家长,特别是新手宝妈宝爸,一定要谨慎,多多学习相关育儿知识~
奶爸小朱医生
文章 鹅口疮治疗建议
鹅口疮是比较常见的新生儿口腔问题。妈妈首先不要太焦虑,随着孩子长大,慢慢这个现象会好转。鹅口疮的治疗第一是注意日常食具、玩具的消毒,第二就是局部抗真菌治疗。可以用小苏打水清洗宝宝的口腔,用百分之五碳酸氢钠液体(药店都能买到)清洗口腔,一天三次,洗好后再用自配液:用制霉菌素片1片(每片50万单位)溶于10毫升冷开水中,然后涂口腔,每天3-4次。一般2-3天即可好转(有些轻症涂1-2次)就没有白色的了,切记:白色消失需要继续用药三天左右,连续用药一周左右可治愈。注意口腔及手卫生,宝宝的玩具也要注意卫生,经常清洗和太阳晒!妈妈喂奶前最好用苏打水把乳头也要清洗一下。
主任医师张耀国
文章 鹅口疮
住院医师曾沣
文章 鹅口疮的临床诊断
鹅口疮的病因多见于免疫缺陷者、婴幼儿等群体,由念珠菌感染引起,口腔黏膜出现乳凝状白色膜状物,不易剥离
一般临床上以抗真菌药物治疗为主,属于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口咽部念珠菌过度增殖引起。
患者以长期应用激素者、HIV 感染者、免疫缺陷者、婴幼儿多见。
主要临床表现有口颊黏膜、腭部、舌头表面或者口咽部表面的白色斑片。一般不容易擦掉。
患儿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成年患者一般表现为口干、烧灼不适,轻微疼痛。
一般去口腔科,口腔黏膜科这样就诊,医生根据检验结果真菌涂片和培养检查可确定有无真菌感染,并为明确诊断进行其他必要的检查来辅助诊断。
主治医师张茂全
陈念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江苏省人民医院
余更生
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李小龙
副主任医师
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