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肝海绵状血管瘤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真相:误解与正确处理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任何年龄都可能出现。然而,许多人对此存在误解。以下是关于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真相和正确处理方法。

首先,肝海绵状血管瘤并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胚胎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血管畸形。它们通常是先天的,恶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种情况在尸体解剖中发现的频率高达10%,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影响。

大多数肝海绵状血管瘤直径小于5厘米,少数直径在5-10厘米之间,直径超过10厘米的被称为巨大血管瘤。这些血管瘤通常在常规体检或其他腹部问题的影像学检查中偶然被发现。绝大多数小病灶是无症状的,大的病灶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除非出现压迫、出血、血栓形成或对胃十二指肠的压迫引起上腹痛、早饱、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54%的血管瘤患者的腹痛实际上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婴幼儿和儿童的巨大血管瘤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出现瘀斑,这被称为Kasabach-Merritt综合症。

对于大多数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来说,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定期观察。直径小于1.5厘米的血管瘤不需要进一步检查。是否需要手术取决于血管瘤的生长模式,而不是其大小。只有在出现破裂出血、体积迅速增大或Kasabach-Merritt综合症等情况下才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因此,如果您被诊断出肝海绵状血管瘤,不必过于担心。只要每半年进行一次超声检查,观察血管瘤的大小变化即可。请记住,肝海绵状血管瘤并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先天的血管畸形,通常无需治疗。

家庭医疗小助手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方法研究

肝海绵状血管瘤(CHL)是肝脏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这种疾病通常在肿瘤较小时无临床症状,偶尔在体检时被发现。然而,当肿瘤增长迅速或达到一定大小时,可能会引起疼痛、腹胀等症状,并且有破裂出血的风险,一旦破裂,死亡率可高达70%以上。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但这种方法创伤大、出血多,特别是对于巨大肝血管瘤或位于肝门附近的病例,手术切除带来了很大困难。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和完善,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已经成为肝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32例患者的数据,通过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治疗过程中,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经右侧股动脉插管行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明确肿瘤部位、大小、数目和供血血管。然后,分别对肿瘤供血动脉超选择插管,导管尖端尽量靠近瘤体边缘。在透视下缓慢、间歇推注充分乳化的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血供丰富者,栓塞后追加适量明胶海绵条栓塞。术后通过CT、彩超随访1~24个月。

所有病例术后均有程度不同的右上腹部疼痛,绝大多数可以耐受。6例出现恶心、呕吐,8例出现一过性低热。绝大多数病人有持续2~3d的一过性全身不适,不愿意大声说话。32例患者经1~2次PLE注入后,在术后6个月、12个月复查彩超、CT增强扫描,见瘤体周围血流信号消失,其内碘油沉积良好,并出现瘤体缩小、碘油聚积征象,其中瘤体缩小>50%者25例,>30%者5例,其中B超随访肿瘤完全消失1例;1例患者肿瘤缩小不明显。30例临床有症状患者中,临床症状消失28例,明显减轻1例,总有效率96.7%(29/30)。

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该方法的成功在于平阳霉素的抑制和破坏血管内皮的作用,导致靶器官的微小血管(或CHL血窦)的渐进性血栓形成和组织纤维化。超液化碘油可使平阳霉素在血窦内高度浓聚,缓释。通过本研究,我们证实了PLE治疗症状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好,安全性较好。

生物医疗创新站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海绵状血管瘤:症状、治疗与护理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由多个薄壁血管组成的异常血管团,外观呈紫红色,剖面类似海绵或蜂窝状。其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缺乏肌层或弹力层,管腔内充满血液,可能伴有新鲜或陈旧血栓。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16%~0.50%,女性多于男性,主要发生于颅内,也可能出现在颅外部位如肝脏、眼眶等。

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取决于其位置和是否破裂出血。如果不破裂出血,可能无明显症状;但一旦破裂出血,会根据部位不同产生不同的症状,如癫痫、神经功能障碍和头痛。部分患者的症状轻微,但严重者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目前大部分海绵状血管畸形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部分病例有家族遗传的特点。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安静休息、对症止血治疗、预防并发症等。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目的是消除病灶出血风险,减少或防止癫痫发作,恢复神经功能。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也是一种辅助性治疗方法。

海绵状血管瘤的预后良好,但后遗症与病灶的位置和出血量有关。位于非功能区的海绵状血管瘤有望治愈且不留后遗症;而位于功能区的海绵状血管瘤可能会产生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日常生活管理重在预防术后并发症、定期随访、促进术后恢复等。

中医养生之道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微波消融技术成功治疗甲状腺瘤和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虽然不如甲状腺腺瘤那样普遍,但在超声体检中经常被发现。当肿瘤增大时,可能会出现占位性症状,需要外科手术治疗。通常情况下,直径5~6cm以上的海绵状血管瘤被称为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需要进行治疗的指征包括:肿瘤发展迅速、有症状或患者深感焦虑;肿瘤压迫正常肝脏组织,引起梗阻性黄疸,损害肝功能;肿瘤靠近肝门部大血管,继续增大可能会紧贴或包绕大血管,增加未来手术的难度与风险;儿童和孕妇的LCH具有易破裂倾向。

自2007年以来,微波消融技术已成功用于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通过多中心研究,已有200余例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接受了这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部分患者同时患有甲状腺肿瘤、乳腺肿瘤和肝海绵状血管瘤,希望能够一次性治愈所有疾病。以前,我们通常会分次对不同器官的肿瘤进行微波消融治疗。但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一些患者希望能够在一次入院治疗中同时治愈所有疾病。

基于这种新型的临床需求,我们尝试了同期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肿瘤和肝海绵状血管瘤。虽然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微波消融治疗需要全身麻醉、气管插管,而甲状腺肿瘤的微波消融则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但我们成功地在先行局麻下的甲状腺消融后,进行全麻下的肝血管瘤消融。治疗过程中,患者无明显疼痛、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不良反应,恢复迅速,仅2天即出院。定期随访表明,甲状腺腺瘤消融区与肝海绵状血管瘤消融区吸收良好,缩小明显,患者的症状完全缓解消失。

绿色医疗倡导者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肝血管瘤:从诊断到治疗的全方位解析

随着常规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报告中发现了肝实质内的高回声结节。这种情况常常引起病人的紧张和担忧。实际上,大部分的肝血管瘤都是良性的,不会恶变,且发展缓慢。它们也被称为肝海绵状血管瘤,因为瘤体内部充满了像海绵一样的血管。

肝血管瘤的形成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或后天的饮食、激素类药物使用有关。肝血管瘤可以单发或多发,病程缓慢,可能长达数年或数十年。小的肝血管瘤通常无症状,而大的肝血管瘤可能会引起肝肿大或压迫周围脏器,导致上腹部不适、腹胀、嗳气、腹痛等症状。

诊断肝血管瘤主要依靠超声、超声造影、增强CT或MRI检测。其中,增强MRI检测发现的T2加权的“灯泡征”结合增强后“周边向中央”强化的表现基本可以确诊。目前还没有针对肝血管瘤生长的药物,手术切除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小的、无症状的肝血管瘤,定期随访即可;而对于左叶超过5cm以上、右叶超过10cm以上,有腹部症状或发展迅速的肝血管瘤,可能需要考虑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腹肝脏手术和近年来推广的腹腔镜肝脏手术,后者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真正体现了微创的理念。

医疗科普小站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肝癌的鉴别诊断:区分继发性肝癌、肝硬化、活动性肝病等

肝癌的鉴别诊断是临床上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下将介绍如何区分继发性肝癌、肝硬化、活动性肝病、肝脓肿、肝海绵状血管瘤、肝包虫病以及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等疾病。

继发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相比,病情发展缓慢,症状较轻。其中,继发于胃癌的最多,其次为肺、结肠、胰腺、乳腺等的癌灶常转移至肝。常表现为多个结节型病灶,甲胎蛋白(AFP)检测除少数原发癌在消化的病例可阳性外,一般多为阴性。

肝硬化病情发展较慢有反复,肝功能损害较显著,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多提示癌变。少数肝硬化患者也可有血清AFP升高,但通常为“一过性”且往往伴有转氨酶显著升高,而肝癌则血清AFP持续上升,往往超过500ng/ml,此时与转氨酶下降呈曲线分离现象。甲胎蛋白异质体LCA非结合型含量>75%提示非癌肝病。

活动性肝病与肝癌的鉴别主要依赖于AFP甲胎球蛋白检查和SGPT谷丙转氨酶的动态变化。影像学检查以B超为主,必要时在B超下进行细针肝活检。应反复动态观察,可配合CT和MRI(核磁共振)。

肝脓肿的鉴别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超声检查。表现发热、肝区疼痛、有炎症感染症状表现,白细胞数常升高,肝区叩击痛和触痛明显,左上腹肌紧张,周围胸腔壁常有水肿。临床反复多次超声检查常可发现脓肿的液性暗区。超声导引下诊断性肝穿刺,有助于确诊。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甲胎蛋白测定,B型超声及肝血管造影。肝血管造影主要有以下特点:①肝血管的粗细正常,瘤体较大时可有血管移位。②无动静脉交通。③门静脉正常,无癌栓。④血池影延续至静脉相、成为浓度大的微密影;血池的分布构画出海绵状血管瘤的大小和形态为其特征性表现。

肝包虫病的鉴别诊断主要依据流行区居住史、多囊肝肝包虫病等可用(甲胎蛋白)AFP、核素血池扫描和超声、CT等帮助诊断,肝包囊虫液皮肤试验阳性、甲胎蛋白阴性等各项检查相鉴别。

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如胃癌、上腹部高位腹膜后肿瘤,来自肾、肾上腺、结肠、胰腺癌及腹膜后肿瘤等易与原发性肝癌相混淆。除甲胎蛋白多为阴性可助区别外,病史、临床表现不同,特别超声、CT MRI等影像学检查、胃肠道X线检查等均可作出鉴别诊断。

医者仁心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36条记录共4页
快速问医生
健康小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