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张翠芳

写给初为人父人母的我们

写给初为人父人母的我们

 

初为人父人母,总有些不知所措,小小的人常常弄的我们焦头烂额,所以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孩子他需要什么?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作为一名父母也是教育工作者,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是我的必修课。接下来请一起跟我来了解一下孩子从0到6岁的心理历程。

 

这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将儿童分为: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7岁)。

 

下面我们先来依次了解各个时期的特征。

 

 

婴儿期————(0-3岁)

 

这个时期是儿童身心高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也是儿童与外界建立联系的开始,大约在儿童出生两周的时候,出现条件反射。也就是心理现象的早期必备条件。从满月到半岁每个月都有变化。积极的用眼睛寻人寻物。听到声音可将头转向声源处。社交方面有主动跟人交往的意识,亲子游戏可以满足孩子社交的需求。5-6月的宝宝开始认生,对接触他的人开始有选择。大动作抬头、翻身、坐、爬、站、等动作在一岁已学会。2岁以后走的更稳,开始学习跑、跳、攀等动作。手部的精细动作日益灵活。从满把抓到五指的分化及双手和双脚的协调。9-10月的宝宝可以听懂简单的词,并且做一些相关的动作,例如,用小手抱拳来表示谢谢。情绪方面从6个月的宝宝开始出现分离焦虑,直到一岁会更加明显。语言和思维方面在2岁开始真正形成。喜欢模仿大人的说话,出现了概括和推理,想象也开始。2-3岁的孩子有自己的独立性,喜欢什么事情自己来做。家长会觉得孩子“不听话”,不好带。

 

 

 

幼儿期————(3-6岁)

 

这个时期的孩子大多在幼儿园里度过。又分幼儿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幼儿早期——(3-4岁)这时候孩子更多的是行动为先,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常常情绪不稳,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老话常说的“六月的天孩子的脸”。喜欢模仿别人,看见别人有自己也要有。

 

幼儿中期——(4-5岁)规则性在此期表现的更为突出,包括日常的排队、不乱说话、举手、认真倾听,及玩一些规则游戏能更好的的理解并执行。喜欢玩游戏,知道如何玩,对于角色的感知可以更好的运用。思维上不像早期还需要借助行动才能理解,有了具体的形象思维,但还需要借助于实物。

 

幼儿晚期——(5-6岁)此期的儿童开始有自己的个性,心理上更稳定,不在随大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勤学好问,口头禅“为什么”,思维形式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幼儿的心理发展虽然遵循着一定的模式,但并非一成不变,还有一些个体差异。作为家长在了解了幼儿的基本心理发展规律后,有助于我们家长适时适地的对孩子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在发现孩子有不同于其他孩子的表现时能够及时咨询专业人士。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小议强化物

小朋友DTT(回合式操作教学法)中常常会用到“强化物”。这是一个康复训练中被康复师和家长反复提到的词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强化物”。 第一,先来澄清一点,强化物不只是物 看看强化物的概念:那些能够提高特定反应的可能性或使之出现概率增加的任何事物或事件。可见,强化物是一种事物或事件。事物类的比如玩具、食品、乐器等比较常见。事件类的比如游戏、拥抱、亲子互动等较常见。 从日常训练或生活中来看,做得好的孩子有时候得到了小红花,有的时候得到的是亲亲,这些都鼓励孩子再次有良好反馈。促使孩子再次出现我们期待行为的既有物品,也有活动。所以强化物不只是物噢! 第二,同种强化物有很多“给予量” 首先,对于同一个孩子,一个教学回合给予一次与五个教学回合给予一次,大小、多少、时间、程度各不相同。显而易见,新项目或难项目给予大的、多的、时间久的、程度深的。想象一下,孩子独立拍一次手我们奖励五条“好多鱼”,孩子独立完成三次我们奖励一条,多奇怪。当然,孩子出现很少辅助就能完成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奖励,还要奖励“大量的”。 第三,强化物间质的转换 有一个训练项目“选择强化物”,每次提供两个“强化物”让孩子选择,多个强化物之间PK后,孩子在选择方面做了泛化,教授者也了解了“强化物”的效能。我们常常发现小汽车可能比消费(孩子使用强化物)过三次的饼干效能高。 第四,强化物的发掘要先“发”再“掘” “发”是把我们对孩子强化物的感觉要证实一下,花一点时间让孩子去选择你认为的强化物,往往会有惊喜,提高训练效率。隔一段时间再做这个选择游戏,还有更多惊喜。“掘”是要帮助孩子开拓兴趣,找到以前没体验过或没体验到的“强化物”。 “牵一强化而动全身”是DTT训练或其以ABA系统为基础训练的核心,希望大家能更好运用“强化物”。

张翠芳

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

86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孤独症谱系儿童情绪波动异常如何处理?——浅谈触觉训练的重要性

孤独症儿童情绪波动异常如何处理?从感觉统合训练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因为孤独症儿童触觉神经系统发育不良导致的。触觉是儿童早期认识世界的最主要的途径,并且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触觉感受器是分布最广、类型最多的感受器,它承担的功能非常广泛,影响儿童各个基础领域的发展。触觉及其他肤觉(温度觉和痛觉)的感受器与神经系统都源于胚胎发育中的外胚层,同根同源。神经系统居内,调控中枢;触觉系统居外,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基础。 儿童早期如果触觉系统功能发展异常,就会影响儿童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在神经发育障碍儿童中,触觉功能异常存在非常普遍。所以,触觉功能训练是感觉统合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外显表现方面分析,触觉训练的功能有: 增强情绪调节。如情绪不稳定,长时间哭闹不止,容易过度兴奋等。 改善行为问题。如啃咬手指,什么东西都想往嘴里放,摸生殖器,拔毛发(睫毛或者头发),攻击性行为等各种怪异行为。 改善适应性能力。如适应能力差,对所有陌生的人、物、环境适应很慢,需要很久才能接受等。 增加情感体验。如情感相对匮乏,除了高兴和不高兴外,无其它丰富情感体验等。 其它症状:挑食偏食、害怕噪音而捂耳朵、容易分心、语言发展迟缓、固执等。 马红光,高级感觉统合治疗师,从事孤独症及其他神经发育障碍儿童工作近十年,熟练掌握感觉统合训练的评估与个别化方案的制定,擅长孤独症、发育迟缓、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抽动症、学习障碍等各类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

张翠芳

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

86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孤独症除了不看人、不说话、不交流,还有那些表现呢?

“医生,我的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特调皮,在幼儿园里不听老师的话,不怕老师,想干嘛就干嘛,别的小朋友不愿跟他玩,他也不愿跟小朋友玩,你看他是不是多动症啊。”门诊经常会有很多孩子以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话、不合群、学习困难等来就诊。但其中一部分最终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为什么不是多动症而是孤独症呢?要想充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来重新认识一下我们今天带来的这个话题,孤独症的症状表现不只是不看人、不说话、不交流。那么还有哪些我们普通大众不熟悉的表现呢?我们先来看看两个门诊案例。 例1: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主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影响课堂正常秩序。家长诉孩子自上幼儿园时就好动,曾换过两家幼儿园,不听老师的话,想干嘛就干嘛,比如小朋友都在跟着老师跳舞,他可能会突然跑出教室,老师怎么叫都叫不回来,但他在外面跑一圈就又自己回来了。老师在前面讲故事,他会突然跑过去抱抱老师。诸如此类的行为常常发生。上小学后这些行为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小动作多,想站就站,想离坐就离坐,有时候会钻到桌子下面,不管谁的东西只要他感兴趣就拿着看看,包括老师的东西,也不管对方想不想让他看。无论什么东西都爱闻闻, 常自言自语,一句话反复说,并且看到什么说什么。在学校不受同学欢迎, 但他会主动找同学玩,但总是玩不好,互动方式让对方厌烦,比如同学们在一起玩,他突然想抱对方就会死死地抱住也不管对方愿不愿意,智力正常,学习成绩中等,从小记忆力好,喜欢看地图,记路线,记公交站牌,而且记忆非常准确,去奶奶家要走固定的路线,要做固定的那趟公交,如果非让他乘坐另一路他会很不舒服会一直叨叨为什么不做另一趟公交车。运动不协调,至今跳不好绳,上不好体育课。 例2:男,5岁,幼儿园大班, 因多动,不听指令,调皮捣乱,老师建议到医院看看故家长带孩子就诊。家长诉说在幼儿园多动,不听指令, 行为如在家一般,我行我素,为所欲为。根本不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 经常在别人书上乱图、乱画。老师诉他在幼儿园不会跟其他小朋友玩耍,经常自己在一边鼓捣东西玩,喜欢把东西摆成一排,摆的整整齐齐,家长诉在幼儿园看似注意力不集中但老师讲的儿歌、小故事他都记住了,但在幼儿园吃了什么、玩了什么不会与家人诉说,不会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该患儿小时候就喜欢看电视广告及各种广告牌,对文字记忆较好,告诉他一两遍就记住了,语言发育好,所以总喜欢在路上念各种广告牌的内容,非常挑食,喜欢吃肉,只吃土豆和菜花,其他绿叶蔬菜一律不吃,至今怕强声, 如鞭炮、电锯声, 听见会吓得捂着耳朵跑得远远的。 看似患儿就诊的主要表现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但是通过采集病史,症状表现,量表评估,辅助检查,最后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那么我们一起了解以下2方面内容谜底皆可以解开。 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标准 孤独症谱系障碍在以往的诊断和分类系统中被称为广泛性发育障碍。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爱好狭窄和刻板重复行为。 (一) 社会交往障碍 患儿不能与别人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方式。没有目光对视,表情贫乏,缺乏期待父母或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态,拒绝拥抱和爱抚。对别人的关爱也没有愉快和满足感。分不清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不能与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遇到不高兴的事不能寻求父母的安慰,父母离开没有尾随表示依恋。与同龄人难以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在幼儿园多独处,不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儿童做游戏没有参与的愿望或兴趣。还有部分患儿喜欢跟其它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但不能良好的遵守游戏规则,交往方式不恰当搞得其他人不愿与其互动。 (二) 语言交流障碍 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人,这是多数患儿就诊的主要原因。两三岁不会说话,四五岁只说单词或简短词句等,还有部分患儿语言词汇量基本正常,但他讲的话内容与当时环境、与别人正在谈论的话题完全不相关。患儿讲话时毫不在意别人是否在听,好像在自言自语。语句单调平淡,缺乏抑扬顿挫和感情。重复语言,反复询问同样的问题等。 (三) 兴趣范围狭窄、动作行为刻板重复 对儿童玩具、游戏不感兴趣,却喜欢玩耍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瓶盖,电扇排风扇,汽车轮子,下水道流水,文字,数字,广告牌,地图,路线等。某种行为活动程序化仪式化,改变就会出现情绪变化焦虑不安、哭闹、反抗等,如走相同的路线,吃单一的食物,固定的地点做相同的事,玩具摆成一排等。重复的行为动作如拍手、转圈、蹦跳、踮脚尖等。 其他伴随症状有: 1、 智力障碍 文献报道75%-80%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也就是说还有一部分患儿智力是正常的。 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文献报道41%-78%患儿伴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另外还伴有癫痫、抽动症、饮食行为问题、胃肠道问题、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等。 孤独症与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具有明显的活动过度、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等表现,并影响学习、生活等,症状发生在各种场合,比如家、学校、游乐场等,发病年龄在12之前。孤独症患儿也会存在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但是它的核心症状是人际交往困难,兴趣爱好局限特殊,以及行为刻板重复仪式化,所以二者的诊断是有区分的。 案例中的患儿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同时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而不是单纯的多动症。 总之,希望我们今天的分享能帮助大家了解孤独症,减少孤独症的漏诊、误诊,帮助更多的孤独症患儿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尽早接受良好的康复干预,有助于改善孤独症患儿的预后。 张翠芳,儿童康复科副主任,自闭症首席医师,河北省预防医学会心理健康与干预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北省预防医学会孤独症谱系障碍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河北省儿童发育行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第一届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儿童康复工作十余年,擅长孤独症谱系障碍、智力障碍、多动症、抽动症、儿童情绪障碍疾病的诊治。

张翠芳

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

888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