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张翠芳

医生头像
执业证:1411********388

张翠芳

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 中医内科

可处方
100%
好评率
4
接诊人数
0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小议强化物

小朋友DTT(回合式操作教学法)中常常会用到“强化物”。这是一个康复训练中被康复师和家长反复提到的词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强化物”。 第一,先来澄清一点,强化物不只是物 看看强化物的概念:那些能够提高特定反应的可能性或使之出现概率增加的任何事物或事件。可见,强化物是一种事物或事件。事物类的比如玩具、食品、乐器等比较常见。事件类的比如游戏、拥抱、亲子互动等较常见。 从日常训练或生活中来看,做得好的孩子有时候得到了小红花,有的时候得到的是亲亲,这些都鼓励孩子再次有良好反馈。促使孩子再次出现我们期待行为的既有物品,也有活动。所以强化物不只是物噢! 第二,同种强化物有很多“给予量” 首先,对于同一个孩子,一个教学回合给予一次与五个教学回合给予一次,大小、多少、时间、程度各不相同。显而易见,新项目或难项目给予大的、多的、时间久的、程度深的。想象一下,孩子独立拍一次手我们奖励五条“好多鱼”,孩子独立完成三次我们奖励一条,多奇怪。当然,孩子出现很少辅助就能完成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奖励,还要奖励“大量的”。 第三,强化物间质的转换 有一个训练项目“选择强化物”,每次提供两个“强化物”让孩子选择,多个强化物之间PK后,孩子在选择方面做了泛化,教授者也了解了“强化物”的效能。我们常常发现小汽车可能比消费(孩子使用强化物)过三次的饼干效能高。 第四,强化物的发掘要先“发”再“掘” “发”是把我们对孩子强化物的感觉要证实一下,花一点时间让孩子去选择你认为的强化物,往往会有惊喜,提高训练效率。隔一段时间再做这个选择游戏,还有更多惊喜。“掘”是要帮助孩子开拓兴趣,找到以前没体验过或没体验到的“强化物”。 “牵一强化而动全身”是DTT训练或其以ABA系统为基础训练的核心,希望大家能更好运用“强化物”。

张翠芳

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

86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孤独症谱系儿童情绪波动异常如何处理?——浅谈触觉训练的重要性

孤独症儿童情绪波动异常如何处理?从感觉统合训练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因为孤独症儿童触觉神经系统发育不良导致的。触觉是儿童早期认识世界的最主要的途径,并且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触觉感受器是分布最广、类型最多的感受器,它承担的功能非常广泛,影响儿童各个基础领域的发展。触觉及其他肤觉(温度觉和痛觉)的感受器与神经系统都源于胚胎发育中的外胚层,同根同源。神经系统居内,调控中枢;触觉系统居外,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基础。 儿童早期如果触觉系统功能发展异常,就会影响儿童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在神经发育障碍儿童中,触觉功能异常存在非常普遍。所以,触觉功能训练是感觉统合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外显表现方面分析,触觉训练的功能有: 增强情绪调节。如情绪不稳定,长时间哭闹不止,容易过度兴奋等。 改善行为问题。如啃咬手指,什么东西都想往嘴里放,摸生殖器,拔毛发(睫毛或者头发),攻击性行为等各种怪异行为。 改善适应性能力。如适应能力差,对所有陌生的人、物、环境适应很慢,需要很久才能接受等。 增加情感体验。如情感相对匮乏,除了高兴和不高兴外,无其它丰富情感体验等。 其它症状:挑食偏食、害怕噪音而捂耳朵、容易分心、语言发展迟缓、固执等。 马红光,高级感觉统合治疗师,从事孤独症及其他神经发育障碍儿童工作近十年,熟练掌握感觉统合训练的评估与个别化方案的制定,擅长孤独症、发育迟缓、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抽动症、学习障碍等各类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

张翠芳

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

86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孤独症除了不看人、不说话、不交流,还有那些表现呢?

“医生,我的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特调皮,在幼儿园里不听老师的话,不怕老师,想干嘛就干嘛,别的小朋友不愿跟他玩,他也不愿跟小朋友玩,你看他是不是多动症啊。”门诊经常会有很多孩子以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话、不合群、学习困难等来就诊。但其中一部分最终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为什么不是多动症而是孤独症呢?要想充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来重新认识一下我们今天带来的这个话题,孤独症的症状表现不只是不看人、不说话、不交流。那么还有哪些我们普通大众不熟悉的表现呢?我们先来看看两个门诊案例。 例1: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主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影响课堂正常秩序。家长诉孩子自上幼儿园时就好动,曾换过两家幼儿园,不听老师的话,想干嘛就干嘛,比如小朋友都在跟着老师跳舞,他可能会突然跑出教室,老师怎么叫都叫不回来,但他在外面跑一圈就又自己回来了。老师在前面讲故事,他会突然跑过去抱抱老师。诸如此类的行为常常发生。上小学后这些行为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小动作多,想站就站,想离坐就离坐,有时候会钻到桌子下面,不管谁的东西只要他感兴趣就拿着看看,包括老师的东西,也不管对方想不想让他看。无论什么东西都爱闻闻, 常自言自语,一句话反复说,并且看到什么说什么。在学校不受同学欢迎, 但他会主动找同学玩,但总是玩不好,互动方式让对方厌烦,比如同学们在一起玩,他突然想抱对方就会死死地抱住也不管对方愿不愿意,智力正常,学习成绩中等,从小记忆力好,喜欢看地图,记路线,记公交站牌,而且记忆非常准确,去奶奶家要走固定的路线,要做固定的那趟公交,如果非让他乘坐另一路他会很不舒服会一直叨叨为什么不做另一趟公交车。运动不协调,至今跳不好绳,上不好体育课。 例2:男,5岁,幼儿园大班, 因多动,不听指令,调皮捣乱,老师建议到医院看看故家长带孩子就诊。家长诉说在幼儿园多动,不听指令, 行为如在家一般,我行我素,为所欲为。根本不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 经常在别人书上乱图、乱画。老师诉他在幼儿园不会跟其他小朋友玩耍,经常自己在一边鼓捣东西玩,喜欢把东西摆成一排,摆的整整齐齐,家长诉在幼儿园看似注意力不集中但老师讲的儿歌、小故事他都记住了,但在幼儿园吃了什么、玩了什么不会与家人诉说,不会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该患儿小时候就喜欢看电视广告及各种广告牌,对文字记忆较好,告诉他一两遍就记住了,语言发育好,所以总喜欢在路上念各种广告牌的内容,非常挑食,喜欢吃肉,只吃土豆和菜花,其他绿叶蔬菜一律不吃,至今怕强声, 如鞭炮、电锯声, 听见会吓得捂着耳朵跑得远远的。 看似患儿就诊的主要表现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但是通过采集病史,症状表现,量表评估,辅助检查,最后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那么我们一起了解以下2方面内容谜底皆可以解开。 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标准 孤独症谱系障碍在以往的诊断和分类系统中被称为广泛性发育障碍。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爱好狭窄和刻板重复行为。 (一) 社会交往障碍 患儿不能与别人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方式。没有目光对视,表情贫乏,缺乏期待父母或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态,拒绝拥抱和爱抚。对别人的关爱也没有愉快和满足感。分不清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不能与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遇到不高兴的事不能寻求父母的安慰,父母离开没有尾随表示依恋。与同龄人难以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在幼儿园多独处,不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儿童做游戏没有参与的愿望或兴趣。还有部分患儿喜欢跟其它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但不能良好的遵守游戏规则,交往方式不恰当搞得其他人不愿与其互动。 (二) 语言交流障碍 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人,这是多数患儿就诊的主要原因。两三岁不会说话,四五岁只说单词或简短词句等,还有部分患儿语言词汇量基本正常,但他讲的话内容与当时环境、与别人正在谈论的话题完全不相关。患儿讲话时毫不在意别人是否在听,好像在自言自语。语句单调平淡,缺乏抑扬顿挫和感情。重复语言,反复询问同样的问题等。 (三) 兴趣范围狭窄、动作行为刻板重复 对儿童玩具、游戏不感兴趣,却喜欢玩耍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瓶盖,电扇排风扇,汽车轮子,下水道流水,文字,数字,广告牌,地图,路线等。某种行为活动程序化仪式化,改变就会出现情绪变化焦虑不安、哭闹、反抗等,如走相同的路线,吃单一的食物,固定的地点做相同的事,玩具摆成一排等。重复的行为动作如拍手、转圈、蹦跳、踮脚尖等。 其他伴随症状有: 1、 智力障碍 文献报道75%-80%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也就是说还有一部分患儿智力是正常的。 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文献报道41%-78%患儿伴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另外还伴有癫痫、抽动症、饮食行为问题、胃肠道问题、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等。 孤独症与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具有明显的活动过度、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等表现,并影响学习、生活等,症状发生在各种场合,比如家、学校、游乐场等,发病年龄在12之前。孤独症患儿也会存在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但是它的核心症状是人际交往困难,兴趣爱好局限特殊,以及行为刻板重复仪式化,所以二者的诊断是有区分的。 案例中的患儿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同时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而不是单纯的多动症。 总之,希望我们今天的分享能帮助大家了解孤独症,减少孤独症的漏诊、误诊,帮助更多的孤独症患儿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尽早接受良好的康复干预,有助于改善孤独症患儿的预后。 张翠芳,儿童康复科副主任,自闭症首席医师,河北省预防医学会心理健康与干预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北省预防医学会孤独症谱系障碍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河北省儿童发育行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第一届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儿童康复工作十余年,擅长孤独症谱系障碍、智力障碍、多动症、抽动症、儿童情绪障碍疾病的诊治。

张翠芳

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

88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会玩的父母 专注的孩子

初为父母,既有莫大的喜悦,也有新手父母的担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特殊孩子的教育,更加让家长无处着力。 结合孤独症谱系儿童在社交方面的特点:例如在目光接触、与人沟通、学习手势、说话以及听从指令等方面存在困难,下面介绍几个方向开展引导,以帮助您和孩子拥有更加和谐的亲子时光: 1、跟随孩子的引导,让孩子选择玩具或活动,多项研究尝试,孩子自己选择活动时,他们会表现出更适当的社交和游戏行为,且出现的破坏性行为会相对较少。 2、模仿孩子的引导,对孩子进行模仿可以增加被模仿的行为,例如孩子通过挥手表示兴奋,但我们可用拍手来表示兴奋,或者将双手放在头顶上并说:“哇,我做到了。”这些动作和语言都是在向孩子展示一个更加恰当的行为。 3、示范及扩展语言的引导,父母说话的内容和方式都会对孩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产生一定影响,在示范语言时,家长们可向孩子示范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上的一些特征。以吹泡泡活动为例,父母示范吹的动作并引导孩子来表达。除使用名词和动词外,还可通过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包括面部表情、手势、文字和图片等,帮助孩子更简单地理解对应行为词汇,以此丰富孩子的词汇量。 4、有趣障碍物的引导,让孩子在玩游戏时,家长可建立有趣的障碍物设立,如跟孩子说话,用玩具吸引或用夸张动作来打断孩子的游戏。设置有趣障碍物的方法参考如下: (1)预先使用一些相对简短词语,提醒孩子注意即将有事情发生; (2)设置障碍,例如孩子正在漫无目的地闲逛或来回奔跑,家长可以挡住他的路,并示范出想让孩子学会的语言; (3)等待孩子以某种行为方式进行沟通或回应; (4)对孩子的沟通作出回应。通过这种行为引导方式,提升孩子对事物的感兴趣程度,达到与孩子良性沟通的目的。 幸福快乐的亲子时光,每一次微笑都是最美的,希望学习了以上几个方法,能让您的家庭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张翠芳

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

88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自闭症孩子如何融入社会?

又是一年开学季,我院儿康科又有一批小朋友即将进入校园生活,对于自闭症家长来说,这是一件既喜悦又焦灼的事情。喜悦的是孩子终于要上学了,焦灼的是孩子不适应校园生活,怎么办? 我院儿康科张翠芳主任以“家长们如何帮助孩子融入社会”为主题为家长们进行专业的讲解。此次培训分别从为什么需要家长参与帮助孩子融入社会?家长参与帮助孩子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做什么?以及家长参与到孩子融入社会的目标和结果? “家长为什么要参与帮助孩子融入社会?”首先建议家长思考掌握孩子社会融合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不管是低功能的还是高功能的自闭症孩子家长,我们都要认真去思考。其次家长树立适合的教育观。切记不可认为孩子会说话了,认知提高了,可以学习了就万事大吉了。例如孩子进入学校生活后家长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能力以外,还要密切关注孩子的集体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例如在家里时家长就要关注孩子是否有关注家庭其他成员的能力。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在家吃饭时爸爸没回来吃饭,孩子会不会关注到?会不会主动询问爸爸没回来的原因?如果没有拿碗筷,会不会主动寻找餐具或帮助拿取餐具?是否能分享食物还是自顾自己的吃?”家长们要意识到,要在家庭生活中去观察孩子是否能够关注他人,与学校老师沟通时同样要了解孩子的这方面的能力,不可只关乎学习成绩。 重要的是家长需要干什么呢? (1)家长要通过学习,仔细全面观察孩子的表现; (2)家长掌握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和方法; (3)家长要有适合家庭环境的融合训练计划; (4)利用家庭自然的环境和社会化的环境进行生活化的训练; (5)家长帮助孩子在团体中遵守规则,逐渐过渡让孩子在团体中自我学习; (6)家长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而不是等着孩子自己兴趣和动机出现。 家长要让孩子更好地从家庭为单位练习适应社会生活,再到校园生活甚至以后社会生活中更如鱼得水。 最后,家长参与到孩子的融合中,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什么?通过我们十几年的康复经验证实,经过专业人员的康复训练与指导,再加上家长的科学参与,自闭症孩子真正融入社会之路才会更容易走,最终实现让孩子融入家庭生活,融入校园生活,融入社会独立生活! 家长的参与是自闭症群体社会融合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直致力于用专业的技术帮助自闭症人群,同时我们也帮助家长成为更专业的家长,让孩子离开我们以后身边仍有“专业家长”陪着他们继续走更远的路。家长的改变,孩子获益终生!

张翠芳

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

88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写给初为人父人母的我们

初为人父人母,总有些不知所措,小小的人常常弄的我们焦头烂额,所以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孩子他需要什么?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作为一名父母也是教育工作者,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是我的必修课。接下来请一起跟我来了解一下孩子从0到6岁的心理历程。 这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将儿童分为: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7岁)。 下面我们先来依次了解各个时期的特征。 婴儿期————(0-3岁) 这个时期是儿童身心高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也是儿童与外界建立联系的开始,大约在儿童出生两周的时候,出现条件反射。也就是心理现象的早期必备条件。从满月到半岁每个月都有变化。积极的用眼睛寻人寻物。听到声音可将头转向声源处。社交方面有主动跟人交往的意识,亲子游戏可以满足孩子社交的需求。5-6月的宝宝开始认生,对接触他的人开始有选择。大动作抬头、翻身、坐、爬、站、等动作在一岁已学会。2岁以后走的更稳,开始学习跑、跳、攀等动作。手部的精细动作日益灵活。从满把抓到五指的分化及双手和双脚的协调。9-10月的宝宝可以听懂简单的词,并且做一些相关的动作,例如,用小手抱拳来表示谢谢。情绪方面从6个月的宝宝开始出现分离焦虑,直到一岁会更加明显。语言和思维方面在2岁开始真正形成。喜欢模仿大人的说话,出现了概括和推理,想象也开始。2-3岁的孩子有自己的独立性,喜欢什么事情自己来做。家长会觉得孩子“不听话”,不好带。 幼儿期————(3-6岁) 这个时期的孩子大多在幼儿园里度过。又分幼儿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幼儿早期——(3-4岁)这时候孩子更多的是行动为先,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常常情绪不稳,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老话常说的“六月的天孩子的脸”。喜欢模仿别人,看见别人有自己也要有。 幼儿中期——(4-5岁)规则性在此期表现的更为突出,包括日常的排队、不乱说话、举手、认真倾听,及玩一些规则游戏能更好的的理解并执行。喜欢玩游戏,知道如何玩,对于角色的感知可以更好的运用。思维上不像早期还需要借助行动才能理解,有了具体的形象思维,但还需要借助于实物。 幼儿晚期——(5-6岁)此期的儿童开始有自己的个性,心理上更稳定,不在随大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勤学好问,口头禅“为什么”,思维形式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幼儿的心理发展虽然遵循着一定的模式,但并非一成不变,还有一些个体差异。作为家长在了解了幼儿的基本心理发展规律后,有助于我们家长适时适地的对孩子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在发现孩子有不同于其他孩子的表现时能够及时咨询专业人士。

张翠芳

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

88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孩子进步,源于妈妈变温柔了——采访自闭症儿童的妈妈

在我们市八院儿康科有这么一位家长,她每天都带着微笑,眼里满是温柔,孩子闹情绪的时候她不急不躁也不溺爱,温柔的陪伴在孩子身边,需要辅助的时候她就在孩子耳边轻声提示或者动作辅助。一段时间后,我们都惊喜地发现孩子状态也越来越好了。我很佩服她。于是,我萌生采访她的念头。希望可以带给更多家长一点启发。 老师:您的状态肯定是对孩子有很大影响的。您的状态一直这么好吗?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家长:其实当我拿到孩子重度自闭症的诊断时,感觉天都要塌下来的,之后我开始理性告诉自己,我要做的是找方法:于是开始买书,参加培训,也认识了很多有经验的家长。这对自己情绪的管理产生了影响,我的孩子是退化性的,他的退化也是让我特别崩溃的。但我所学的知识告诉我,这不是孩子的错,孩子在遭受疾病的侵袭,我不能把自己的压力转给孩子。有一段时间我用心体会,我感觉我走进了孩子的世界,在他的世界里明白他要什么,他也开始给我回应,长期的经验告诉我,我要做的是用心陪伴而不是采取暴力。 老师: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现在的心理状态吗? 家长:我现在的心态就是很平和。我明白他了,他做出的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该怎么做。那我为什么要发脾气,把消极的情绪转嫁给孩子呢!我要耐心地帮助他知道该怎么做。 老师:相信很多家长也会明白和理解孩子,但是出现问题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情绪爆发。 家长:对,这就需要自己的修炼了,调节自己,改变自己。家长做出改变了孩子才会慢慢改变。刚开始我也会采用喊、骂、打等这种暴力方式,当我这么对待他的时候他的情绪也会出现问题。相比较还是这种平和的方式更有益于孩子进步。 老师:这种状态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他跟您更加亲密。那对于其他家长有什么建议呢? 家长:首先要接受,接受孩子生病的现实,我们再难受也改变不了现实。然后就是武装自己,多学知识,我们会更加理解老师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我们在家要怎么把学的内容泛化到生活里。教孩子生活自理,适应生活,适应社会。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老师制定了计划,我们把它运用到生活中去。最后就是不要放弃,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地康复训练,积极的治疗。家长改变了,孩子也在一点点进步和改变。 采访结束以后,我相信绝大多数家长都明白这些道理,都能做到却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需要家长们强大的自制力和执行力。 为了更多自闭症孩子越来越好,我也有几点建议给家长们。第一点不要自责,自闭症的成因是世界难题,不要让自己和家人背锅。赋予孩子生命已经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了。接受结果是为了更加理性地解决问题。这才是对孩子最负责的态度。第二,相信科学,早干预早治疗。珍惜儿童早期康复的关键期。第三,正确看待孩子异常行为,我们要接受孩子带着自闭症的特性过常态的生活。第四,为了孩子多学功课。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掌握了更多康复训练的知识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帮助。孩子也会有更加明显的进步。第五,控制情绪,用理性的情绪对待孩子。在康复的过程中孩子的表现会成为.家长情绪的牵引点。这个时候理性就非常重要。 情绪稳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气,能让孩子更加乐观自信,充满阳光,迸发出更强大的力量。情绪不稳定的父母,孩子会惶恐不安,小心翼翼,不自信。爱孩子的你一定想好了要做怎样的父母,对吗? 冯伟亚 ,女 ,中共党员, 特殊教育专业,石家庄市第八医院儿童康复科特殊教育教师,获得教师资格证,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北大医学部星宝蓝书包孤独症康复专业先修课,健康管理师证书。从业七年,2021年石家庄市康复训练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个人第三名。熟练运用应用行为分析法,情景教学法,结构化教学等方法。擅长处理自闭症、智力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及青少年情绪问题等。

张翠芳

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

86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关于构音障碍,你了解么?

语言是人类社会中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功能的正常发育又是一个人能够进行社交活动的基础,拥有良好的语言系统能够让我们做起事来事半功倍。 但是构音障碍产生后会极大的影响每个人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构音障碍的定义 构音障碍是指由于构音器官的运动异常或它们之间的协调运动异常,导致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构音不清、声韵调异常等现象,影响了言语的可懂度。构音障碍是影响言语清晰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构音障碍如何分类 01运动性构音障碍 由于神经肌肉病变引起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出现发声和构音不清等症状称为运动型构音障碍。 根据神经解剖和言语声学特点又分为以下6种类型: ①痉挛型构音障碍。常见病因有脑血管病、假球性麻痹、脑瘫、脑外伤、脑血管多发性硬化等。一般言语表现为说话费力,音拖长,不自然的中断,音量、音调急剧变化、粗糙音、费力音、元音和辅音歪曲、鼻音过重。 ②周围型构音障碍。常见病因有脑神经麻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代谢和变性性疾病等。表现为不适宜的停顿、气息音、辅音错误、鼻音减弱。 ③失调型构音障碍。常见病因有肿瘤、多发性硬化和酒精中毒等。主要表现元音辅音歪曲较轻,主要韵律以失常为主,声音的高低、强弱、呆板、震颤、初始发音困难、声音大、重音和语调异常、发音中断明显。 ④运动过强型构音障碍。构音器官的不随意运动破坏了有目的运动而造成元音和辅音的歪曲、失重音、不适宜的停顿、费力音、发音强弱急剧起伏、鼻音过重。 ⑤运动过弱型构音障碍。常见病因为帕金森病。由于运动范围和速度受限,发音为单一音量、单一音调、重音减少、有呼吸音或失声现象。 ⑥混合型构音障碍。常见病因有多发性硬化和威尔森病。其表现为上述各种症状的混合,多种或单一不定,其发生人群广泛。 02器官性构音障碍 由于构音器官形态结构异常导致的构音障碍。此类型主要表现为口语的发生和发展的迟缓,或一直无主动性语言,只能被动地用简单词语回答问题。 代表为腭裂,可以通过手术来修补缺损,但部分患儿还会遗留有构音障碍,通过言语训练可以治愈或改善。 03功能性构音障碍 多见于学龄前儿童,指在不存在任何运动障碍、听力障碍和形态异常等情况下,部分发音不清晰。这可能与言语的听觉接受、辨别、认识因素有关。通过训练这种障碍可以完全恢复。

张翠芳

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

86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发音训练儿童口部敏感不让碰怎么办?

口部触觉超敏是指对口部触觉刺激的过度敏感。当他人一接触此类患者口外、口内或者口周时,他们会做出各种反应,例如:躲避、作呕、回缩嘴唇、紧闭嘴巴、拒绝触碰或者类似发狂。他们的反映强烈、迅速且果断。 口部超敏的患儿不喜欢发声游戏。例如小龄儿童,他们在玩发声游戏或咿呀学语时,由于不喜欢某些、某类的声音,尤其咂舌音,浊音等需要声带震动的音,从而限制发声的类型。有些患儿只能通过鼻腔发音,而不通过口腔共鸣发音。 口部触觉刺激方法: 冷刺激法 冷刺激是患儿可以耐受的而且有助于锻炼患儿耐受原本不愿意或不能耐受的触觉刺激。可以使用:冰,冷食物、湿毛巾或冷手。 热刺激法 同冷刺激,热刺激也有相似的作用。可以使用热水、热食物、热水瓶等。 振动法 振动法有助于整合触觉感知,但患儿可能讨厌或拒绝振动。振动的频率和幅度应该可以变化,可以用手振动等等。 作者简介 姬聪聪,石家庄市第八医院儿童康复科语言训练师,从事孤独症康复训练工作近十年,持有高级语言康复师证、教师资格证,完成北大医学部星宝蓝书包孤独症康复专业先修课,擅于孤独症言语康复训练,熟练掌握孤独症IEP(个别化训练计划)制定、ABA理论、DTT教学法,熟练运用C-PEP,VB-MAPP,S.S等测评方法,对孤独症、智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等儿童的康复干预有着丰富的经验。

张翠芳

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

87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当孩子情绪崩溃时,家长如何应对

我是市八院儿康科的一名护士,我院儿康科承担着孤独症,智力障碍、多动症,抽动症,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以及精神障碍等多类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自儿康科成立以来,我们每天要接触一百多个因各种问题需要帮助的孩子,看到了每一组家庭为孩子的辛勤付出,一个孩子牵动着至少三个家庭的幸福,当看到家长为孩子的治疗与康复之路付出的辛苦,不得不佩服这些伟大的妈妈、爸爸、奶奶爷爷们,这是一个路漫漫的康复过程,有的孩子慢慢长大,把医院当成了家,医护人员成了亲人,我们目睹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孩子每一点进步都是我们最大的乐事,当然,他们也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他们也不是对医务人员有什么意见,只是长期的精神疲惫,有时发泄一下,我们也是理解的,对于安抚孩子们的情绪,我们积累了一些小经验,现分享给大家: 一、当父母发现孩子情绪波动大,这个时候先不要去刺激孩子,避免引起孩子情绪崩溃,需多注意引导,日常生活中大人的情绪,对孩子非常重要,父母尽量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的正能量,让孩子充满阳光,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 二、找到让孩子崩溃的问题,帮助他们积极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给孩子宣泄的机会,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彻底地倾诉。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带入自己曾经的感受,家长最好可以感同身受。 三、给孩子一个拥抱,用自己的爱去融化孩子的情绪。告诉孩子大人也有情绪不好的时候,有时做得还不如孩子,让孩子有成就感,自信一些。 四、判断孩子究竟是否做错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光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判断,最好考虑一下孩子的立场,不能只依据大人的世界观以及社会规则去和孩子沟通,否则,孩子根本听不懂。 五、对于小龄的孩子,家长不要催着孩子,应先安抚孩子的情绪,静下心来之后再去处理问题,积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把注意力转移到一件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上。播放一些孩子喜欢的儿歌、动画片。 六、面对孩子的情绪时,家长可以先允许孩子发泄出去,家长再告诉孩子怎样做是对的,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哭并没有用,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方法。 总之,孩子的情绪需要管理也需要接纳,要想第一时间帮助孩子,靠的不仅是父母的爱心,更多的是父母的智慧、技巧和时机。日常生活中,每天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多观察、多思考,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把孩子当作朋友,用爱心去呵护、去养育,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在他最需要的地方敞开双臂,给他们最温暖的依靠和拥抱,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张翠芳

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

872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16条记录共2页
张翠芳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99 次
总文章 16 篇
在线服务患者 1 次
患者评价 3 个
获得锦旗 0 个
入驻时间 2022-07-12 16:07:48
张翠芳医生的治疗经验
在线问诊的患者 1 人
随访中的患者 1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