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孙莉娜

中医“肾虚”的调护

中医“肾虚”的调护

中医“肾虚”的调护

    

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理论体系,故所说的心肝脾肺肾等脏腑器官也是有所区别的。

 

一、西医肾脏的定义及功能

 

                    (示图来源于网络)

 

西医所说的肾脏,是具体的组织器官,即俗称的“腰子”,形似蚕豆,位于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属于泌尿系统的组成部分,多与以下功能相关:

 

1、生成尿液,排泄代谢产物。 机体生理活动所产生的多种代谢废物,均可以通过肾的代谢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2、维持正常体液、酸碱平衡。 机体内体液及酸碱平衡是完成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 肾脏有强大的排泄、重吸收能力,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调节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3、内分泌功能。 参与合成及分泌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1,25-二羟维生素D3、前列腺素和激肽类物质等,与血压调节、红细胞生成、钙磷代谢及骨代谢等关系密切。

 

因此,西医讲肾脏出现问题会影响尿液排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血压内分泌等,甚至严重者可以出现全身的代谢紊乱及毒素升高、尿毒症等风险。

 

二、中医的肾脏体系

 

(示图来源于网络)

 

中医的肾脏,是指一个系统而言,以肾脏为中心,通过五行理论、经络学说等理论依据,与其相关组织器官、功能官窍、时辰季节等联系,从而形成中医特有的肾脏体系。 一般与以下方面相关: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及生殖,为先天之本。 肾精禀受于父母,在后天不断充养,充养发育成熟阶段可以完成生殖功能。 故先天不足,多见小儿五迟五软,发育迟缓,成人肾虚可见腰酸、疲惫、遗精早泄、性生活不佳、不孕不育情况。 肾精极为重要,应以闭藏为本,避免过度的疏泄及流失。

 

2、肾主水液。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主导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对维持体内津液代谢起重要调节作用,水液代谢失调多会出现水肿、尿频、尿不尽等表现。这与西医肾脏的功能是有一致性的。

 

3、肾主纳气。纳为收纳、摄纳之意。是指自然界吸入的清气需要肾的摄纳作用, 从而保持呼吸的深度,充分完成气体交换过程,防止呼吸表浅。故我们说久病咳喘、气短等,需要同时调理肺肾不足情况。

 

4、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上通于脑,其华在发。肾精能够充养脑髓及骨髓,促进人体骨骼及智力发育。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精血同源,故肾虚容易出现牙松齿落,发枯白脱,萎靡健忘等。

 

5、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气通于耳,前后二阴主司排泄及生殖。故肾虚可见耳鸣耳聋、小便淋漓不尽、大便稀溏、生殖机能失调等情况。

 

6、肾在志为恐,在液为唾。“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惊恐等不良刺激,影响正常气机运行,气下行过度,肾固摄不利,出现遗尿、二便失禁等。唾与涎均为口腔分泌的液体,中医认为质稠者为唾,肾精所化,易咽而不吐,以滋养肾精。多唾会损耗肾中精气。故养生保健提到以舌抵上腭,待津唾满口后,咽之以养肾精,称此法为“饮玉浆”。肾以闭藏为要,故日常需注意避免过多外泄消耗,耗伤不易恢复。

 

三、肾虚的调理

 

如何通过中医养生及调理肾虚呢?

 

1、首先要注意生活饮食的调理

  •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劳累,保证充足睡眠6-8小时以上。
  • 避风保暖:适寒温,避免感冒受凉,损伤身体阳气。
  • 饮食均衡:注意膳食营养均衡,避免过多辛辣烟酒油腻食物损伤脏腑、生湿化热,湿热日久耗伤气血。
  • 劳逸结合:避免长期劳累压力状态,保持一定的运动锻炼,每日至少4000-6000步,久坐久卧久视均是耗伤人体气血,体质下降的因素,同时不建议突然过度剧烈运动也容易耗伤身体,需循序渐进。
  • 条畅情志:情绪不稳是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对于身体气血运行起着重要作用,阴部属于肝经循行所在,故避免不良情绪刺激,主动调节情绪,放松心情,培养文娱爱好,有利于肾虚及性生活等的调理恢复。
  • 固护肾精:节制房事手淫,避免肾精过度损耗出现不足。

严格纠正生活习惯后肾虚情况会有改善及恢复。

 

2、中医滋补养生

代茶饮:如枸杞、桑葚、西洋参、黄精、五味子等泡水,可以滋补肝肾阴虚; 淫羊藿、杜仲、巴戟天、覆盆子等泡水,可以温补肾阳; 陈皮、薏苡仁、茯苓、白术等泡水,可以清热祛湿; 代代花、玫瑰花、白梅花等泡水,可以疏肝理气。

穴位按摩:如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穴,可以调理气血、补益脾肾。

 

同时需要知晓中医所说的“肾虚”与体质、劳累、情志不遂、房劳过度、气血不足、湿热等多种因素均有较大关系,并非单以补肾调理为主就可以恢复,对于经过日常生活调理,仍症状明显,或是症状偏多较为复杂的情况,则需要结合整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辨证调理为宜。

 

如您有需要咨询的中医问题,欢迎随时上线咨询,打开京东健康App,搜索栏搜索“京东医生孙莉娜”或“中医科孙莉娜”即可找到我。

中医科 孙莉娜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中医防治建议——居家期间如何防治消化不良

在疫情期间,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对于我们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作息紊乱、劳逸失调或情绪不畅,常常首先影响胃肠功能,出现胃胀、嗳气、大便失调等消化不良的情况。日常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及治疗消化不良呢? 一、 日常防护 首先,要注意饮食卫生、适宜。 1)饮食卫生,注意食材新鲜、烹饪熟透,不暴饮暴食,避免过多生冷食物、外卖,注意根据日常活动量增减饮食,特别是主食摄入量。 2)饮食规律,胃肠消化功能是有节律性的,三餐尽量规律,要进食早餐,避免晚餐过饱,不建议晚9点后进食,以免造成胃肠功能的紊乱。 3)饮食营养,机体通过胃肠吸收营养,而胃肠的正常功能也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膳食营养尽量均衡。保证适量的蔬菜、水果、蛋白质类。蛋白质以鸡鸭鱼、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质为主,不要进食过多油脂肉食等不宜消化食物。辛辣刺激食物也应避免过多,如葱姜蒜、辣椒、海鲜烧烤等。水果建议放置室温或是微微加热后食用,过多的生冷水果或凉菜是非常容易损伤脾胃,出现胃痛、胃胀、腹泻等。 其次,要注意生活作息规律,适量活动。规律作息、活动,可以促进胃肠的蠕动,有利于胃肠消化,减少消化不良症状的出现。每日建议至少4000步以上的运动量。同时要保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尽量每日排便。久坐不动或是作息紊乱容易加重胃胀、便秘、消化不良。 再次,要注意避免受凉、情绪过度波动,戒除烟酒。胃肠是情绪表达器官之一,受凉感冒、生气压力、烟酒等刺激都可以引起胃肠功能失调,消化不良。 二、那么如果出现了嗳气、胃胀等消化不良情况,我们应该如何治疗呢? 如果症状比较轻微,特别是就医不便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自行治疗。 1)如果感受风寒、饮食寒凉后出现胃胀胃痛、胃凉嗳气等,多见于风寒湿滞,可以酌情应用藿香正气胶囊、和胃整肠丸、午时茶颗粒等。 2)如果出现饮食偏多、嗳气酸腐、反酸烧心、腹胀便秘,多见于胃肠积滞,可以酌情选用健胃消食片、保和丸、大山楂丸、吗丁啉(多潘立酮片)等。 3)如果上火牙痛、口苦口臭、胃胀烧心、大便臭秽,多见于胃肠湿热,可以酌情选择三九胃泰颗粒、藿香清胃胶囊、香连丸、三黄片、黄柏胶囊等。 4)情绪烦躁、胁肋胀痛、反酸嗳气、大便不调为主,多提示肝胃不和,胃肠气滞,可以酌情选用四磨汤口服液、舒肝和胃丸、木香顺气丸等。 5)同时可以配合应用益生菌类(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改善胃肠菌群失调。 6)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时,要注意避免受凉、剧烈运动,饮温开水,进食易消化食物,放松情绪,可以顺时针揉腹,促进胃肠运动。以米粥、面条、适量的熟食蔬菜等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饺子糕点等不易消化食物。如果有便秘情况可以适量多进食一些粗纤维蔬菜,如果有腹泻则需要尽量避免。少吃或不吃水果、凉食、肉食、蛋白类等,以免加重胃肠不适。日常可以适量进食薏米粥、杂粮粥、山药、红薯等健脾助消化的食物。 特别要注意:应用药物前要详细阅读说明书,排除用药禁忌、注意事项等情况后,符合适应症应用。用药观察期多为1-3日,改善不明显要及时结合就诊检查。如症状严重;有胃肠病史、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等慢性疾病;年老体弱、处于孕乳期等特殊人群等,建议及时结合就诊及检查评估,不要自行评估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如您有需要咨询的中医问题,欢迎随时上线咨询,打开京东App,搜索栏搜索“京东医生孙莉娜”或“中医科孙莉娜”即可找到我。

孙莉娜

主治医师

成都双流京东互联网医院

128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中医“多汗”的调护

多汗,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表现,可以见于各个年龄阶段及不同体质人群,同时如果多汗症状明显、时间偏长,调理恢复起来相对是偏慢一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多汗的影响因素 首先,出现多汗不一定是得了严重的疾病,也是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影响的,比如生活饮食作息等——感冒受凉后,暑湿高温环境,嗜食辛辣油腻食物、烟酒较多、暴饮暴食,情绪激动脾气急躁,剧烈运动过多,或是体胖、劳累房事偏多等情况均是有可能影响的。 所以,如果发现汗出偏多情况,必须先结合日常生活习惯的纠正或调理,对于多汗的改善及消除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比如感冒后出现少量的多汗表现,与病后体虚恢复期是有一定关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次,多汗明显也常常见于临床其他疾病情况,如糖尿病、感染、甲状腺机异常、肥胖等其他疾病,故需要结合线下正规医院的检查,评估是否有其他疾病所致。 二、多汗的日常调理 1、生活习惯改善:饮食作息规律,不暴饮暴食;避免过多辛辣油腻;减少烟酒;条畅情志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情绪。 2、预防疾病: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避风保暖、避免高温暑湿环境,保持衣物干爽,避免汗出受风;劳逸结合,避免久坐不动或过度劳累、房事偏多等。 三、多汗的中医调理 多汗的主要机理是身体的阴阳失调、皮肤排泄汗液失常所致。中医考虑多与肺脾气虚、表虚不固、或阴虚火旺、湿热内火偏盛等情况有关。如夜间睡着后多汗为主考虑多有阴虚内热情况,具体需要结合舌苔脉象及整体症状评估。 平时可以适量增加一些补益气阴、祛湿的食物,如百合、银耳、山药、杂粮、薏米、冬瓜、苦瓜、莴笋、莲藕等;多饮温开水避免多汗后水分缺失;适量饮用淡茶、柠檬水等有利于身体代谢的改善;及中药饮片类如麦冬、浮小麦、乌梅泡水,有补益气阴止汗的效果;还可以配合穴位按摩,如合谷、复溜、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穴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多汗”与体质、环境、饮食、劳累及多种疾病等因素均有较大关系,对于经过日常生活调理改善不佳,或是症状较多偏于复杂的情况,则需要结合检查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辨证调理为宜。 如您有需要咨询的中医问题,欢迎随时上线咨询,打开京东App,搜索栏搜索“京东医生孙莉娜”或“中医科孙莉娜”即可找到我。

孙莉娜

主治医师

成都双流京东互联网医院

97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中医“湿气”的辨识

湿气,是目前目前中医养生调理中常常被人提及的一个名称,那么究竟如何简单的来理解湿气呢? 一、湿气的定义及来源 首先,人体通过饮食饮水的消化吸收代谢,来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而湿气,就是指人体的水液代谢失常而出现的情况。我们所说的湿气,同水湿、痰湿、水饮等从概念或本质来说都是属于同一类属性的物质,即都是身体水液代谢失常的表现。同时还可以与风、寒、热等其他病邪夹杂,出现风湿、寒湿、湿热等多种复杂的情况,病久又可见寒热、虚实错杂之证。 (示图来源于网络) 二、湿气的影响因素及体质 其次,中医所说的湿气,一方面是一种导致机体发病的因素,即致病邪气,另一方面也是中医非常重要的一个辨证类型,即风湿证、寒湿证、湿热证等。 比如:三伏天感受了暑湿邪气,可见发热乏力、头晕烦渴、汗出吐泻,出现暑湿证;久居潮湿阴冷感受寒湿邪气,可见畏寒肢冷、关节疼痛变形、遇寒加重得热则缓,出现寒湿证。 同时痰湿体质、湿热体质均属于中医九大体质,足可见湿气对于身体的影响之大。 痰湿体质,常见体胖腹满、口粘苔腻、头面油腻、汗多黏腻,胸闷胃胀、痰多便粘;湿热体质,常见头面油光、口苦苔黄、痤疮瘙痒、身重困倦、尿黄便秘、女性白带量多瘙痒或男性阴囊潮湿。 (示图来源于网络) 三、湿气的调理 如何通过中医养生及调理来祛除湿气呢? 1、注意生活饮食的调理 减少外受湿气的因素。平时要注意避风保暖,避免高温暑湿、受凉或长期处于阴冷潮湿环境。 保证身体气血的正常运行。注意劳逸结合,条畅情绪。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日常要有一定的活动量,避免久坐不动、或是熬夜劳累,影响气血运行,日久出现气血虚、或气血瘀阻的情况,同时长时间情绪不畅,常常也容易造成气滞或气血运行紊乱。气血运行不畅,会影响正常的水液代谢,从而出现湿气的各种表现。 避免内湿的形成。湿气的产生与膏脂,也就是过多热量、脂肪的留滞有很大关系,平时要注意三餐规律、七分饱、饮食营养均衡。避免过多的辛辣油腻,烟酒生冷,及过多的咖啡奶茶煎炸食品。此类食物多有刺激胃肠、热量或脂肪含量偏高等的特点,会造成胃肠的负担偏重,长期进食过多超过胃肠的消化能力,就会造成热量、脂肪留滞,慢慢会形成湿气体质,影响人体的健康。 2、中医调理 中医认为湿气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脾胃对于饮食水液的正常吸收消化功能受损,出现水液代谢失常,产生水湿、湿气。调理时要注意健运脾胃,健脾以祛湿。比如山药、莲子、芡实、薏米、红豆、冬瓜、荷叶、陈皮等,均有较好的健脾祛湿利水的功效。 可以配合穴位按摩,常用的条畅气血、健脾祛湿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穴等。 中医所说的“湿气”与体质、环境、饮食、劳累、情志不遂等多种因素均有较大关系,对于经过日常生活调理,仍有湿气症状明显,或是症状偏多较为复杂的情况,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辨证调理为宜。 如果您有需要咨询的中医问题,欢迎随时上线咨询,可以打开京东健康APP,在搜索栏中搜索 “孙莉娜”即可找到我

孙莉娜

主治医师

成都双流京东互联网医院

95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