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孙莉娜

中药煎煮及服用方法

中药煎煮及服用方法

中药煎煮及服用方法

 

中药一般煎煮方法:

一、1袋中药为1剂,也就是1天的药量,每剂中药需要煎煮两次。

二、煎服中药尽量使用砂锅、陶瓷、耐火玻璃或不锈钢容器,或目前比较方便的电煎药锅等,忌使用铁、铝、铜等金属容器。

 

          

 

 

三、取1袋药物,冷水浸泡半小时,水量以超过药面2-3cm为宜。中药材质多偏轻,可以用手掌或筷子下压一下药物,再估计水量。

四、大火熬开,然后用小火熬30-40分钟,注意适度搅拌,不要糊锅,滤出药汁倒入碗中。再在中药锅里加水,煎煮第二次,水量与药面相平或略低即可,大火熬开,然后用小火熬20-30分钟,将两次熬好的药汁合一起混匀,分早晚两次温服。一般治疗外感类疾病的中药可以煎煮时间略短些,每次煎煮15-20分钟即可。

五、煎煮好的药物,建议冰箱冷藏,或阴凉通风处存放。服用前充分加热,一般饭后30分钟温服,感冒或急症等可以煎煮后即服用一次,另如有医嘱需饭前服用或多次分服也可以。同时与服用的西药隔开30分钟。

六、特殊煎煮方法

1、先煎:一般不需要浸泡,此类中药先加适量水单独煎煮30-40分钟后,再将浸泡好的其他中药倒入煎药锅中进行煎煮,多为贝壳或矿物类,如牡蛎、龙骨、石膏。附子、乌头等一般建议先行煎煮40-60分钟以上,以减少药物毒副作用。

2、后下:在其他中药进行第一次煎煮出锅前5-10分钟左右放入,第二次煎煮无影响,多为易挥发类,如薄荷、藿香、砂仁。

3、包煎:用布或纱布包好后与其他中药一起浸泡、煎煮,多为有毛、小粒、粉末类,如辛夷、车前子、滑石。

4、烊化:不必煎煮,加少量水/药汁加热融化,与药汁混匀后服用。多为胶质类,如阿胶、鹿角胶。

5、冲服:不必煎煮,加入药汁混匀后服用。多为粉末类,如三七粉、羚羊角粉。

6、单煎/另煎:需要单独加水煎煮后将药汁与,如人参、冬虫夏草。

 

如您有需要咨询的中医问题,欢迎随时上线咨询,打开京东App,搜索栏搜索“京东医生孙莉娜”或“中医科孙莉娜”即可找到我。

 

中医科 孙莉娜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中医防治建议——居家期间如何防治消化不良

在疫情期间,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对于我们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作息紊乱、劳逸失调或情绪不畅,常常首先影响胃肠功能,出现胃胀、嗳气、大便失调等消化不良的情况。日常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及治疗消化不良呢? 一、 日常防护 首先,要注意饮食卫生、适宜。 1)饮食卫生,注意食材新鲜、烹饪熟透,不暴饮暴食,避免过多生冷食物、外卖,注意根据日常活动量增减饮食,特别是主食摄入量。 2)饮食规律,胃肠消化功能是有节律性的,三餐尽量规律,要进食早餐,避免晚餐过饱,不建议晚9点后进食,以免造成胃肠功能的紊乱。 3)饮食营养,机体通过胃肠吸收营养,而胃肠的正常功能也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膳食营养尽量均衡。保证适量的蔬菜、水果、蛋白质类。蛋白质以鸡鸭鱼、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质为主,不要进食过多油脂肉食等不宜消化食物。辛辣刺激食物也应避免过多,如葱姜蒜、辣椒、海鲜烧烤等。水果建议放置室温或是微微加热后食用,过多的生冷水果或凉菜是非常容易损伤脾胃,出现胃痛、胃胀、腹泻等。 其次,要注意生活作息规律,适量活动。规律作息、活动,可以促进胃肠的蠕动,有利于胃肠消化,减少消化不良症状的出现。每日建议至少4000步以上的运动量。同时要保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尽量每日排便。久坐不动或是作息紊乱容易加重胃胀、便秘、消化不良。 再次,要注意避免受凉、情绪过度波动,戒除烟酒。胃肠是情绪表达器官之一,受凉感冒、生气压力、烟酒等刺激都可以引起胃肠功能失调,消化不良。 二、那么如果出现了嗳气、胃胀等消化不良情况,我们应该如何治疗呢? 如果症状比较轻微,特别是就医不便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自行治疗。 1)如果感受风寒、饮食寒凉后出现胃胀胃痛、胃凉嗳气等,多见于风寒湿滞,可以酌情应用藿香正气胶囊、和胃整肠丸、午时茶颗粒等。 2)如果出现饮食偏多、嗳气酸腐、反酸烧心、腹胀便秘,多见于胃肠积滞,可以酌情选用健胃消食片、保和丸、大山楂丸、吗丁啉(多潘立酮片)等。 3)如果上火牙痛、口苦口臭、胃胀烧心、大便臭秽,多见于胃肠湿热,可以酌情选择三九胃泰颗粒、藿香清胃胶囊、香连丸、三黄片、黄柏胶囊等。 4)情绪烦躁、胁肋胀痛、反酸嗳气、大便不调为主,多提示肝胃不和,胃肠气滞,可以酌情选用四磨汤口服液、舒肝和胃丸、木香顺气丸等。 5)同时可以配合应用益生菌类(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改善胃肠菌群失调。 6)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时,要注意避免受凉、剧烈运动,饮温开水,进食易消化食物,放松情绪,可以顺时针揉腹,促进胃肠运动。以米粥、面条、适量的熟食蔬菜等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饺子糕点等不易消化食物。如果有便秘情况可以适量多进食一些粗纤维蔬菜,如果有腹泻则需要尽量避免。少吃或不吃水果、凉食、肉食、蛋白类等,以免加重胃肠不适。日常可以适量进食薏米粥、杂粮粥、山药、红薯等健脾助消化的食物。 特别要注意:应用药物前要详细阅读说明书,排除用药禁忌、注意事项等情况后,符合适应症应用。用药观察期多为1-3日,改善不明显要及时结合就诊检查。如症状严重;有胃肠病史、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等慢性疾病;年老体弱、处于孕乳期等特殊人群等,建议及时结合就诊及检查评估,不要自行评估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如您有需要咨询的中医问题,欢迎随时上线咨询,打开京东App,搜索栏搜索“京东医生孙莉娜”或“中医科孙莉娜”即可找到我。

孙莉娜

主治医师

成都双流京东互联网医院

128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中医“多汗”的调护

多汗,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表现,可以见于各个年龄阶段及不同体质人群,同时如果多汗症状明显、时间偏长,调理恢复起来相对是偏慢一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多汗的影响因素 首先,出现多汗不一定是得了严重的疾病,也是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影响的,比如生活饮食作息等——感冒受凉后,暑湿高温环境,嗜食辛辣油腻食物、烟酒较多、暴饮暴食,情绪激动脾气急躁,剧烈运动过多,或是体胖、劳累房事偏多等情况均是有可能影响的。 所以,如果发现汗出偏多情况,必须先结合日常生活习惯的纠正或调理,对于多汗的改善及消除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比如感冒后出现少量的多汗表现,与病后体虚恢复期是有一定关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次,多汗明显也常常见于临床其他疾病情况,如糖尿病、感染、甲状腺机异常、肥胖等其他疾病,故需要结合线下正规医院的检查,评估是否有其他疾病所致。 二、多汗的日常调理 1、生活习惯改善:饮食作息规律,不暴饮暴食;避免过多辛辣油腻;减少烟酒;条畅情志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情绪。 2、预防疾病: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避风保暖、避免高温暑湿环境,保持衣物干爽,避免汗出受风;劳逸结合,避免久坐不动或过度劳累、房事偏多等。 三、多汗的中医调理 多汗的主要机理是身体的阴阳失调、皮肤排泄汗液失常所致。中医考虑多与肺脾气虚、表虚不固、或阴虚火旺、湿热内火偏盛等情况有关。如夜间睡着后多汗为主考虑多有阴虚内热情况,具体需要结合舌苔脉象及整体症状评估。 平时可以适量增加一些补益气阴、祛湿的食物,如百合、银耳、山药、杂粮、薏米、冬瓜、苦瓜、莴笋、莲藕等;多饮温开水避免多汗后水分缺失;适量饮用淡茶、柠檬水等有利于身体代谢的改善;及中药饮片类如麦冬、浮小麦、乌梅泡水,有补益气阴止汗的效果;还可以配合穴位按摩,如合谷、复溜、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穴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多汗”与体质、环境、饮食、劳累及多种疾病等因素均有较大关系,对于经过日常生活调理改善不佳,或是症状较多偏于复杂的情况,则需要结合检查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辨证调理为宜。 如您有需要咨询的中医问题,欢迎随时上线咨询,打开京东App,搜索栏搜索“京东医生孙莉娜”或“中医科孙莉娜”即可找到我。

孙莉娜

主治医师

成都双流京东互联网医院

97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中医“湿气”的辨识

湿气,是目前目前中医养生调理中常常被人提及的一个名称,那么究竟如何简单的来理解湿气呢? 一、湿气的定义及来源 首先,人体通过饮食饮水的消化吸收代谢,来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而湿气,就是指人体的水液代谢失常而出现的情况。我们所说的湿气,同水湿、痰湿、水饮等从概念或本质来说都是属于同一类属性的物质,即都是身体水液代谢失常的表现。同时还可以与风、寒、热等其他病邪夹杂,出现风湿、寒湿、湿热等多种复杂的情况,病久又可见寒热、虚实错杂之证。 (示图来源于网络) 二、湿气的影响因素及体质 其次,中医所说的湿气,一方面是一种导致机体发病的因素,即致病邪气,另一方面也是中医非常重要的一个辨证类型,即风湿证、寒湿证、湿热证等。 比如:三伏天感受了暑湿邪气,可见发热乏力、头晕烦渴、汗出吐泻,出现暑湿证;久居潮湿阴冷感受寒湿邪气,可见畏寒肢冷、关节疼痛变形、遇寒加重得热则缓,出现寒湿证。 同时痰湿体质、湿热体质均属于中医九大体质,足可见湿气对于身体的影响之大。 痰湿体质,常见体胖腹满、口粘苔腻、头面油腻、汗多黏腻,胸闷胃胀、痰多便粘;湿热体质,常见头面油光、口苦苔黄、痤疮瘙痒、身重困倦、尿黄便秘、女性白带量多瘙痒或男性阴囊潮湿。 (示图来源于网络) 三、湿气的调理 如何通过中医养生及调理来祛除湿气呢? 1、注意生活饮食的调理 减少外受湿气的因素。平时要注意避风保暖,避免高温暑湿、受凉或长期处于阴冷潮湿环境。 保证身体气血的正常运行。注意劳逸结合,条畅情绪。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日常要有一定的活动量,避免久坐不动、或是熬夜劳累,影响气血运行,日久出现气血虚、或气血瘀阻的情况,同时长时间情绪不畅,常常也容易造成气滞或气血运行紊乱。气血运行不畅,会影响正常的水液代谢,从而出现湿气的各种表现。 避免内湿的形成。湿气的产生与膏脂,也就是过多热量、脂肪的留滞有很大关系,平时要注意三餐规律、七分饱、饮食营养均衡。避免过多的辛辣油腻,烟酒生冷,及过多的咖啡奶茶煎炸食品。此类食物多有刺激胃肠、热量或脂肪含量偏高等的特点,会造成胃肠的负担偏重,长期进食过多超过胃肠的消化能力,就会造成热量、脂肪留滞,慢慢会形成湿气体质,影响人体的健康。 2、中医调理 中医认为湿气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脾胃对于饮食水液的正常吸收消化功能受损,出现水液代谢失常,产生水湿、湿气。调理时要注意健运脾胃,健脾以祛湿。比如山药、莲子、芡实、薏米、红豆、冬瓜、荷叶、陈皮等,均有较好的健脾祛湿利水的功效。 可以配合穴位按摩,常用的条畅气血、健脾祛湿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穴等。 中医所说的“湿气”与体质、环境、饮食、劳累、情志不遂等多种因素均有较大关系,对于经过日常生活调理,仍有湿气症状明显,或是症状偏多较为复杂的情况,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辨证调理为宜。 如果您有需要咨询的中医问题,欢迎随时上线咨询,可以打开京东健康APP,在搜索栏中搜索 “孙莉娜”即可找到我

孙莉娜

主治医师

成都双流京东互联网医院

95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