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陈鹏

融合情绪调节步骤与应和心理咨询模型的实践探索

融合情绪调节步骤与应和心理咨询模型的实践探索
摘要: 本文旨在将黄维仁博士的情绪调节五个步骤与应和心理咨询模型进行深度融合,通过对两者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探讨,阐述其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价值与协同作用。详细介绍了应和心理咨询模型的各个要素,并结合情绪调节步骤展示了如何在咨询过程中帮助来访者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增强自我觉察、改善咨访关系等,为心理咨询实践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引言
 
在心理咨询领域,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和科学的咨询模型对于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实现个人成长至关重要。黄维仁博士的情绪调节五个步骤为来访者提供了具体的情绪处理路径,而应和心理咨询模型以其全面的架构和独特的理念为咨询师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将两者结合,有望为心理咨询带来更显著的成效。
 
二、黄维仁博士情绪调节步骤分析
 
(一)描述情境
用清晰、具体的语言描述引发情绪的情境或事件,这是情绪调节的第一步。准确地描述情境有助于来访者更好地理解自己情绪的触发点,为后续的分析和处理奠定基础。例如,来访者能够明确指出在特定的工作会议上被同事当众指责的具体场景,包括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以及指责的具体内容。
 
(二)标明感受
准确识别并标明自己在该情境下的情绪,为情绪命名可以帮助来访者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比如来访者意识到自己在被指责时感到非常愤怒和委屈,通过明确这些情绪,来访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情绪对自己的影响。
 
(三)归因思维
深入分析情绪背后的想法和认知,思考产生这样情绪的原因。这一步骤有助于来访者了解自己情绪的根源,从而更好地应对和调节情绪。例如,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愤怒源于觉得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却遭到无端指责,而委屈则是因为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被看到和认可。
 
(四)探索需求
询问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或者期待、希望得到什么。这一步骤引导来访者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而不仅仅局限于情绪的表面。例如,来访者明确自己需要得到同事的尊重和理解,希望他们能够认可自己的工作付出。
 
(五)建设性的想法和行动
思考有哪些办法可以满足上述需求,然后付诸行动。通过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善引发情绪的情境或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从而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例如,来访者决定找个合适的时间与同事单独沟通,解释自己的工作情况,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三、应和心理咨询模型解析
 
(一)咨询路径
 
1. 构建咨询关系:咨询师以真诚、尊重的态度与来访者建立信任关系,为后续的咨询工作创造安全的环境。例如,咨询师通过温暖的问候、专注的倾听和积极的回应,让来访者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
2. 优化咨询感受:关注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和心理感受,营造开放、舒适的咨询氛围。咨询师通过倾听和共情,理解来访者的压力和挑战,帮助其调整心态。

3. 产生咨询需求:随着咨询的深入,来访者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和需求,主动提出咨询需求。咨询师敏锐地捕捉到来访者的需求信号,引导其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索。

 

4. 具象咨询事件:将咨询过程中的模糊问题具体化,通过回顾具体的咨询事件,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例如,来访者详细描述工作中与同事发生冲突的具体场景。

5. 明确咨询问题:在对具象咨询事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咨询的核心问题。这可能涉及到来访者的心理状态、行为模式、人际关系等方面。

6. 创设咨询环境:选择合适的咨询场所,营造开放、平等的沟通氛围,运用多种咨询方法,为来访者创设安全心理咨询环境,激发来访者的思维和创造力,同时通过情景模拟,对话练习,情境感受体验性训练等创设性环境,提高来访者社会适应能力。

7. 寻找咨询证据:结合多种咨询支撑理论,从不同角度寻找支持咨询策略的证据。例如,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分析来访者的不合理认知,运用人本主义理论关注来访者的成长潜力。

 

8. 达成咨询共识: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分析,咨询师与来访者就问题的解决方案、下一步的咨询方向和策略等达成共识。

 

(二)路径实践指导

 

1. 评估:对来访者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情绪状态、心理需求、问题的严重程度等。咨询师可以通过观察、提问、心理测试等方式获取评估信息。

2. 倾听(共情):认真倾听来访者的叙述,设身处地地体会来访者的情感和体验,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3. 断句:在来访者叙述过程中,适当停顿和分析,突出重点,理清思路,避免信息的混淆和遗漏。

4. 提问:运用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引导性问题等不同类型的提问方式,激发来访者的思维,帮助其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

 

5. 解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来访者提出的问题、咨询过程中的现象等进行分析和说明,帮助来访者更好地理解咨询工作中的各种情况。

 

(三)咨询支撑理论

 

1. 精神分析理论:分析来访者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动机,理解来访者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2. 存在主义理论:关注个体的存在意义、自由与责任等问题,引导来访者思考生命的价值和选择。

3.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成长潜力,关注来访者的内在需求和情感体验。

4. 认知行为理论:帮助来访者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5. 短程心理:聚焦于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咨询效率。

 

(四)咨询模式效果评估

 

1. 咨访关系:评估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合作程度。

2. 情绪调节:评估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的情绪调节能力的提升情况。

3. 自我觉察:评估来访者对自己的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4. 信念与态度变化:评估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信念和态度的转变,如对自己、他人、世界的看法等。

5. 社会适应:评估来访者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包括人际关系、工作学习、家庭生活等方面。

6. 有效行为:评估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行为的改变和有效性,如问题解决能力、应对策略的运用等。

7. 咨询胜任力:评估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的专业能力和胜任力,包括咨询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

(五)哲学思考与咨询理念

“人初性,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哲学思考为模型赋予了人性关怀的基础,强调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只是后天的习惯和环境影响了个体的发展。“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咨询理念突出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动和共同成长,咨询师通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积极的生命态度影响来访者,帮助其实现自我成长。

 

四、融合应用实践

 

(一)构建咨询关系与描述情境

在咨询的初始阶段,咨询师通过积极倾听来访者对引发情绪情境的描述,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的关注和理解,更愿意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例如,来访者详细描述工作中被同事指责的情境时,咨询师给予充分的倾听和回应,让来访者感受到被尊重和接纳。

(二)优化咨询感受与标明感受

咨询师运用共情技巧,理解来访者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感受,帮助来访者准确标明自己的情绪。例如,当来访者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委屈时,咨询师通过共情回应,如“我能理解你在那种情况下的感受,被指责确实会让人很生气和委屈”,让来访者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认可和理解,从而优化咨询感受。

 

(三)产生咨询需求与归因思维

随着来访者对情绪的深入分析,逐渐认识到自己情绪背后的原因,产生了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需求。咨询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来访者进行归因思维,深入挖掘情绪产生的根源。例如,咨询师问:“你觉得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感到特别愤怒呢?”引导来访者思考自己情绪背后的想法和认知。

(四)具象咨询事件与探索需求

咨询师引导来访者回顾具体的咨询事件,帮助来访者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例如,通过对被同事指责这一事件的详细分析,来访者逐渐意识到自己需要得到同事的尊重和理解,明确了自己的内心需求。

 

(五)明确咨询问题与建设性的想法和行动

在明确了来访者的需求后,咨询师与来访者一起探讨有哪些建设性的想法和行动可以满足这些需求。这一过程有助于明确咨询问题,并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例如,来访者提出与同事单独沟通、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等行动方案,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这些方案,明确咨询问题和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五、应用效果评估

(一)咨访关系方面

通过融合应用,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信任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咨访关系更加稳固。来访者在咨询师的陪伴下,能够更加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和情绪,积极参与咨询过程。

 

(二)情绪调节方面

来访者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运用黄维仁博士的情绪调节步骤,结合应和心理咨询模型的方法,逐渐掌握了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和标明自己的情绪,深入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明确自己的需求,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调节情绪。

 

(三)自我觉察方面

来访者在情绪调节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觉察能力。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了解自己情绪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反思和探索,来访者对自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自我觉察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信念与态度变化方面

随着咨询的进行,来访者的信念和态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更加客观和理性,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例如,来访者在处理与同事的关系时,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情绪感受,而是能够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行为和观点。

 

(五)社会适应方面

来访者在情绪调节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例如,来访者通过与同事的沟通和反思,改善了与同事的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有效行为方面

来访者在明确了自己的需求和问题后,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行动来改善自己的处境。这些行动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的问题,还培养了来访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应对策略的运用能力。例如,来访者通过与同事的沟通和自我反思,学会了更加有效的沟通技巧和问题解决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七)咨询胜任力方面

咨询师在融合应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胜任力。通过运用黄维仁博士的情绪调节步骤和应和心理咨询模型,咨询师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不同来访者的问题和需求,提高了咨询的效果和质量。同时,咨询师也在与来访者的互动中不断学习和成长,丰富了自己的咨询经验和专业素养。

 

六、结论

 

黄维仁博士的情绪调节五个步骤与应和心理咨询模型的融合应用,为心理咨询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结合两者的优势,能够更好地帮助来访者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增强自我觉察、改善咨访关系等,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咨询师需要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提高心理咨询的效果和质量。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两种方法的融合应用,为心理咨询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心理治疗中的人际关系三要义对家长辅导学生作业的启发

摘要: 本文深入探究心理治疗中的人际关系三要义,即不批评、不包办代替、不偏倚(中立)对家长辅导学生作业的启示意义。通过剖析家长辅导作业时常见的各类问题,并结合丰富的实际案例阐述这三要义如何为家长提供全新的辅导思路与方法,从而显著优化辅导成效并有力推动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同时,融合教育心理学等多领域理论知识,强调这些要义在现代家庭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价值。 一、引言 在当代教育格局下,家长辅导学生作业已然成为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然而,这一过程充斥着诸多困扰,这些问题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效能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对亲子关系的和谐构建潜藏着负面影响。心理治疗中的人际关系理论犹如一盏明灯,其中的不批评、不包办代替、不偏倚(中立)这三个要义具备极高的借鉴价值。深度挖掘这三个要义对家长辅导作业的启发,有助于全方位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质,促进孩子的全方位发展。 二、心理治疗中的人际关系三要义 (一)不批评 1. 内涵 - 在心理治疗关系里,不批评是一种核心态度。它要求治疗者杜绝对来访者的行为、想法或者情绪进行指责与批判。批评极易触动来访者的防御体系,使其产生心理抵触,进而阻碍他们如实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想法。例如,一位来访者向治疗者倾诉自己在新工作环境中与同事相处不融洽的经历,他提到自己在一次团队会议上发言时被同事打断,之后就不知道如何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治疗者此时批评他缺乏职场沟通技巧,来访者可能会因害怕再次被批评而在后续交流中有所保留,不再坦诚地讲述自己内心深处关于人际交往的恐惧、困惑以及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担忧。这种不批评的态度彰显了对来访者的敬重,为构建信任关系筑牢根基。 - 不批评并非对不良行为或者错误视而不见,而是从更为积极、富有建设性的视角去理解和引导。它着重以一种包容的心态看待来访者的表现,激励他们在安全的氛围中进行自我探索与成长。例如,一位来访者在减肥过程中未能抵制住美食诱惑,吃了很多高热量食物,他为此感到自责并向治疗者倾诉。治疗者没有批评他缺乏意志力,而是说:“偶尔的放纵是很正常的,这可能是你的身体在提醒你之前的减肥计划过于严格了。我们可以把这次经历当作一个调整计划的契机,看看如何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实现减肥目标。” (二)不包办代替 1. 内涵 - 不包办代替是对来访者自主性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尊重。治疗者不会越俎代庖替来访者做决定或者解决他们本该自己应对的问题。这一准则有助于来访者培育独立应对困境的能力,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例如,一位来访者面临着是选择在本地稳定工作还是去外地追求更高薪但风险更大的工作的两难抉择。治疗者不会直接告知他应该选择哪份工作,而是引导他深入剖析自己的职业规划、家庭状况、个人兴趣爱好、经济压力等多方面因素。通过这种方式,来访者能够逐渐学会独立思考,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最契合自己的决策。 - 不包办代替还意味着治疗者深信来访者具备内在的成长动力和资源。即便来访者在面对困难时感觉无助,治疗者也会鼓舞他们挖掘自身的潜力,而非直接介入解决问题。这种信任有助于激发来访者的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迎接生活中的挑战。例如,一位来访者想要学习绘画,但他觉得自己没有天赋,不知道从何入手。治疗者没有直接给他报名绘画课程或者教他绘画技巧,而是鼓励他先从自己感兴趣的绘画类型开始探索,比如去参观画展,在网上搜索一些绘画爱好者的分享视频,自己尝试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涂鸦等,让他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和潜力。 (三)不偏倚(中立) 1. 内涵 - 不偏倚要求治疗者在治疗关系中秉持中立的态度,不偏袒来访者的任何一种观点或者行为。这使治疗者能够全面、客观地看待来访者的状况,防止因个人偏见干扰治疗效果。例如,一位来访者诉说自己与父母因为生活习惯差异产生了矛盾,他觉得父母过于干涉他的生活,而父母则认为他不够自律。治疗者不会因为来访者的倾诉就片面地指责他的父母,而是深入了解矛盾产生的多种根源,包括来访者自身在生活习惯方面确实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作息不规律、房间杂乱等。这种中立态度有助于治疗者精准把握问题的实质,为来访者提供更为公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 保持中立还意味着治疗者在不同的价值观、文化背景或者生活方式之间维持平衡。他们不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来访者,而是尊重来访者的独特性。例如,一位来访者秉持单身主义的生活观念,而他的家庭则希望他早日结婚生子。治疗者在与他沟通时,不会因为自己对传统家庭观念的认同就批判来访者的单身主义想法,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协助来访者梳理自己的生活规划、情感需求以及如何应对家庭压力等问题。 三、家长辅导作业中的常见问题 (一)批评现象普遍 1. 表现 - 在家长辅导作业的情境中,批评是极为常见的现象。许多家长一看到孩子犯错,就会毫不犹豫地进行批评。例如,孩子在做数学的四则运算时,把加法运算当作乘法运算,家长可能会生气地说:“这么简单的运算你都能弄错,你上课到底有没有认真听讲啊?你怎么这么粗心大意呢!”这种批评性的话语不但会损害孩子的自信心,而且会使孩子对作业产生畏惧和厌烦情绪。孩子可能会由于害怕被批评而变得紧张不安,从而在后续的作业过程中更容易出现错误。 - 当孩子作业完成速度慢时,家长也常常批评孩子磨蹭,却没有考虑到孩子可能面临的诸多因素。例如,孩子在学校参加了一整天的活动,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回到家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放松和调整状态才能集中精力做作业。有个孩子参加了学校的运动会,一整天都在操场上为同学们加油助威,回到家后感觉非常疲惫。当他开始做作业时,注意力难以集中,速度很慢。可是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批评他:“你看看你,做个作业这么慢,别人早就做完了。”这种批评让孩子感到很委屈,进一步影响了他的学习积极性。 - 此外,家长的批评还可能从作业本身延伸到孩子的学习能力乃至人格方面。比如,孩子在英语单词记忆方面遇到困难,家长可能会不耐烦地说:“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几个单词都记不住,你是不是就不是学习的料啊?”这种对孩子能力和人格的否定性评价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极大的伤害,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失去信心。 (二)包办代替问题严重 1. 表现 - 有些家长过度担忧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会不自觉地包办代替孩子做作业。例如,在孩子做语文阅读理解题时遇到难题,家长不是引导孩子去文中寻找答案线索,思考作者的意图等,而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这看似帮助孩子迅速解决了问题,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依赖家长的习惯,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 家长还可能包办孩子作业的规划,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孩子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而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习惯和节奏。例如,有个孩子习惯先做自己擅长的文科作业,因为这样可以让他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增强自信心。但家长却认为数学作业更重要,要求孩子必须先做数学作业。这种做法使得孩子在没有家长指导时就不知所措,无法按照自己的节奏有效地完成作业。 - 在学习资料的准备方面,家长也可能包办代替。比如,孩子在做科学实验类作业时,需要自己思考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等。然而,家长却直接替孩子准备好所有的材料,甚至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好实验步骤。这会使孩子缺乏对学习任务的整体规划和自主筹备能力,在遇到需要自己独立完成的类似任务时就会感到无助。 (三)缺乏中立态度 1. 表现 - 家长在辅导作业时往往难以保持中立。例如,在孩子与老师对作业答案有不同意见时,家长可能盲目站在老师一边,不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比如,孩子在做数学作业时,按照自己的解题思路得出了一个答案,但与老师给出的答案不同。孩子向家长解释自己的解题过程,认为自己的答案也合理。然而,家长却不假思索地说:“老师教了这么多年书,肯定不会错的,你就按照老师的答案改。”这种做法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尊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没有价值,从而影响亲子之间的信任关系。 - 对于孩子不同学科的学习,家长可能存在偏见,如认为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比历史、地理等文科科目更重要,从而在辅导作业时对理科作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压力。这种学科偏见会影响孩子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例如,有个孩子本来对历史学科很感兴趣,历史成绩也不错,但家长总是强调理科的重要性,在辅导作业时总是优先安排理科作业的时间,对历史作业则很少过问。渐渐地,孩子觉得家长不重视自己喜欢的学科,在历史学习上的投入减少,对历史的兴趣也逐渐淡化。 - 家长在对待孩子学习成绩和努力程度的关系上也可能缺乏中立态度。有些家长过于看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当孩子虽然努力但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可能会表现出失望或不满,而没有看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付出和进步。例如,有个孩子为了提高数学成绩,每天晚上都认真复习知识点,做大量的练习题。可是在一次考试中,由于题目难度较大,他的成绩并没有明显提高。家长看到成绩后,没有肯定孩子的努力,而是说:“你这么努力有什么用,成绩还是这么差。”相反,当孩子成绩较好但可能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情况时,家长可能因为成绩而忽视了这些问题,如孩子通过抄袭得到了较好的成绩,家长却没有发现或者没有重视。 四、基于人际关系三要义的家长辅导作业策略 (一)践行不批评原则 1. 培养积极的沟通方式 - 家长要学会用积极的语言来引导孩子。当孩子作业出现错误时,不要批评,而是采用鼓励性的话语。例如,孩子在写汉字时,把某个字的笔画写错了,家长可以说:“宝贝,这个字的笔画有点小问题哦。不过你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你看这个字的结构你把握得很好,如果再把笔画写准确就更完美了。”这种积极的沟通方式能够鼓励孩子主动去寻找问题所在,而不是害怕被批评而逃避。再比如,孩子在做英语作业时,发音不太准确,家长可以说:“你的发音很接近正确的了,只要再注意一下这个音的发音方法,就会非常标准了。”同时,家长可以用正面的语言来描述孩子的行为,比如孩子在整理作业文具时很有条理,家长可以及时表扬:“你把文具和作业整理得这么整齐,说明你是个很有条理的孩子,这样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更有效率呢。”通过这种积极的反馈,孩子会更有动力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要给予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批评。例如,孩子在做数学的几何证明题时,想了很久都没有思路,家长可以说:“几何证明题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很多人都会在这上面花费不少时间呢。我们可以一起再看看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这种理解性的话语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又如,孩子在背诵古诗词时,总是记不住,家长可以说:“古诗词的背诵是有点难的,毕竟古人的用词和我们现在不太一样。我们可以试试一些有趣的背诵方法,比如把它编成一个小故事,这样可能会更容易记住。” 2. 关注错误背后的原因 - 家长应把重点放在孩子犯错的原因上,是因为粗心、知识点缺失还是其他原因。例如,孩子在做化学实验题时,实验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是因为实验操作步骤错误,还是对化学反应原理理解不够。如果是实验操作步骤错误,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实验步骤,找出错误的地方;如果是对化学反应原理理解不够,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重新复习相关的知识点。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孩子改进,而不是批评孩子实验做得不好。 - 当孩子作业中出现较多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批评,而是要分析这些错误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比如,孩子在做数学的因式分解题时,总是在某一种类型的题目上出错。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仔细研究这些题目,发现是因为孩子对某一个因式分解公式没有掌握好。于是,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重新学习这个公式,通过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来加深理解。 (二)避免包办代替 1. 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 在孩子遇到作业难题时,家长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如“你觉得这道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你之前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呢?”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解题思路。例如,孩子在做语文的作文题时,题目是关于描写一个人物。家长可以问孩子:“你想描写的这个人物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呢?你可以从他的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去思考。”当孩子尝试多种方法后仍无法解决时,家长再给予适当的提示,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例如,孩子在做物理的力学题时,不知道如何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孩子自己思考了一会儿后,还是没有思路。家长可以提示孩子:“我们可以先把物体受到的重力画出来,然后再看看它与其他物体有没有接触,可能会受到哪些力呢?” - 对于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如手工制作类作业或者项目式学习作业,家长更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在手工制作类作业中,比如孩子要制作一个纸质的小房子。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先思考房子的结构,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如何制作更牢固等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在项目式学习作业中,例如孩子要研究本地的植物多样性,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研究问题,如本地有哪些珍稀植物,植物的分布与环境有什么关系等,然后让孩子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包括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分析数据等,最后再和孩子一起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2. 尊重孩子的学习节奏 - 家长要尊重孩子自己的学习节奏,不要强行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作业顺序。例如,有的孩子可能更喜欢先做趣味性较强的作业,像美术作业或者科学小实验作业,因为这些作业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家长应该尊重这种习惯,让孩子在自己舒适的节奏下学习,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有个孩子每次做作业都是先做美术作业,他觉得在画画的过程中可以放松心情,然后再做其他作业就更有精力了。家长尊重他的这个习惯,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也比较好。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在作业过程中的休息需求。孩子在做作业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感到疲劳,需要适当休息。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好休息的时间和方式,比如每做30分钟作业休息10分钟。有个孩子做数学作业时,做了30分钟后就感觉脑子有点累了,家长按照之前商量好的,让孩子休息10分钟,孩子休息后再做作业时效率明显提高了。 - 在学习进度方面,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节奏。如果孩子在某个知识点上理解较慢,家长不要急于让孩子赶进度,而是要耐心地帮助孩子理解。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编程中的循环语句时,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理解循环的概念、条件和执行过程。家长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子,如计算1到100的和,用不同的方式编写代码来体现循环语句的作用,按照孩子的学习节奏来帮助他们掌握知识点。 (三)保持不偏倚(中立)态度 1. 平等对待孩子的观点 - 当孩子对作业有不同的看法时,家长要平等对待孩子的观点。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与孩子一起探讨。例如,孩子在做语文的阅读理解题时,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与标准答案存在差异。孩子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分析,认为文章还蕴含着另一种深层意义。家长没有立刻否定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重新精读文章,逐段分析语句、情感脉络等。最后发现孩子的理解虽然不同于标准答案,但也是一种合理的解读。家长对孩子说:“你很善于思考,这个答案也很有道理呢。”这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思考得到尊重,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 在对待作业答案的争议上,家长也要保持中立。如果孩子对作业答案有不同意见,家长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答案,而是要和孩子一起重新审视题目要求,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请教老师。例如,孩子在做地理作业时,关于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与答案不一致。家长就和孩子一起查看地图,研究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还查阅了地理科普网站。最后发现孩子的答案在考虑了更多实际因素的情况下是正确的,家长肯定了孩子的认真态度和分析能力。 2. 均衡对待各学科 - 家长要均衡对待孩子各个学科的学习。不能因为自己的偏好而对某一学科过度施压或忽视。例如,要鼓励孩子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艺术等各个学科上都投入适当的精力,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能力。如果家长自己是理科出身,不能只重视孩子的数学、物理等学科,而轻视语文、历史等学科。比如有个孩子对艺术很感兴趣,喜欢画画和唱歌,家长虽然更关注孩子的理科学习,但也尊重孩子在艺术方面的兴趣,会给孩子报名参加绘画班,还会在孩子完成其他作业后,留出时间让孩子自由创作绘画作品。同时,在孩子的学习时间安排上,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和作业量,合理分配给各个学科。例如,在考试周期间,孩子有语文、数学、英语的复习任务,家长不会让数学独占大部分复习时间,而是根据孩子的实际掌握情况,将时间大致平均分配给三门学科,确保每门学科都能得到足够的复习。 五、结论 心理治疗中的人际关系三要义为家长辅导学生作业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家长在辅导作业过程中遵循不批评、不包办代替、不偏倚(中立)的原则,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应不断学习和应用这些原则,以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促进孩子在学业和身心方面的全面发展。此外,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传授这些科学的辅导理念和方法;社会也可以开展相关的公益讲座和培训活动,为家长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有望解决家长辅导作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辅导作业成为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的积极助力,而不是压力源。并且,这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和谐、全面的现代家庭教育体系,让孩子在充满支持和尊重的家庭环境中茁壮成长,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陈鹏

二级心理咨询师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

5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应和式心理督导模型的哲学基础探究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应和式心理督导模型的哲学基础,重点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进行深入解读。分析人性本善的内涵在督导中的体现,以及个体差异与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在督导中的思考。通过对应和式心理督导模型的哲学基础进行剖析,为心理督导实践提供更坚实的理论依据,促进心理督导工作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应和式心理督导模型;哲学基础;人性本善;个体差异;后天环境 一、引言 心理督导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升咨询师的专业水平,还能确保咨询服务的质量。应和式心理督导模型作为一种创新的督导模式,其哲学基础对督导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为应和式心理督导模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深入理解这一哲学基础,有助于更好地运用应和式心理督导模型,促进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共同成长。 二、人性本善的内涵及其在督导中的体现 (一)人性本善的哲学渊源 “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家。孟子是人性本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本性中具有善端,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端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根源,只要加以培养和扩充,就能够成为高尚的品德。 在西方哲学中,也有一些思想家主张人性本善。例如,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由于社会制度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才使人变得邪恶。他主张回归自然,让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恢复善良的本性。 (二)人性本善的内涵 人性本善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道德潜能 人性本善意味着人天生具有道德潜能,即人具有成为善良、有道德的人的内在倾向。这种道德潜能表现为对他人的同情、关爱、尊重和责任感等。在心理督导中,督导者可以相信被督导者具有这种道德潜能,激发他们的善良本性,引导他们在咨询工作中更好地关爱来访者。 2. 自我实现的倾向 人性本善还意味着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即人渴望成为最好的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在心理督导中,督导者可以帮助被督导者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激发他们的自我实现动机,促进他们在专业成长和个人成长方面不断进步。 3. 积极的心理品质 人性本善也意味着人天生具有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乐观、勇敢、坚韧、善良等。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在适当的环境下得到激发和培养,成为人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在心理督导中,督导者可以关注被督导者的积极心理品质,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困难,实现自我成长。 (三)人性本善在督导中的体现 1. 建立积极的督导关系 人性本善的理念有助于建立积极的督导关系。督导者相信被督导者具有善良的本性和成长的潜力,以尊重、信任和关爱的态度对待被督导者,能够让被督导者感受到被接纳和支持,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督导关系。在这种积极的督导关系中,被督导者更愿意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困惑和挑战,与督导者共同探索解决方案。 例如,在一次督导中,督导者面对一位犯了错误的被督导者,没有批评指责,而是以理解和信任的态度引导被督导者反思自己的行为,激发被督导者的善良本性和责任感。被督导者在督导者的鼓励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正,同时也更加信任督导者,积极参与后续的督导过程。 2. 激发被督导者的内在动力 人性本善的理念可以激发被督导者的内在动力。督导者相信被督导者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和成长的潜力,通过肯定被督导者的努力和进步,鼓励被督导者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够让被督导者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成长。 例如,在督导过程中,督导者发现被督导者在处理一个复杂案例时表现出了很强的耐心和责任心,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被督导者受到鼓舞,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3. 培养被督导者的积极心理品质 人性本善的理念还可以帮助督导者培养被督导者的积极心理品质。督导者关注被督导者的积极心理品质,如乐观、勇敢、坚韧等,通过肯定和强化这些品质,能够让被督导者更加自信和坚定,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从容和勇敢。 例如,在督导中,督导者发现被督导者在面对一位情绪激动的来访者时表现出了冷静和理智,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被督导者在督导者的肯定下,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冷静和理智品质,在后续的咨询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三、个体差异与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在督导中的思考 (一)个体差异的表现及成因 1. 个体差异的表现 个体差异在心理督导中表现为被督导者在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例如,有的被督导者性格开朗、善于与人沟通,而有的被督导者则性格内向、比较沉默寡言;有的被督导者在认知能力方面比较强,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而有的被督导者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练习才能掌握;有的被督导者对某些领域的咨询工作比较感兴趣,而有的被督导者则对其他领域更感兴趣;有的被督导者注重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而有的被督导者则更注重物质利益和职业发展。 2. 个体差异的成因 个体差异的成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人经历等。遗传因素决定了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如智力、性格、气质等,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的行为和发展。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等,这些环境因素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人经历包括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事件和经历,如成功与失败、挫折与困难、喜悦与悲伤等,这些经历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 1.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影响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为孩子提供稳定的生活条件、关爱和支持,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和负面影响,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在心理督导中,督导者需要关注被督导者的家庭环境,了解被督导者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被督导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对于那些来自不良家庭环境的被督导者,督导者需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创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也是影响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等。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为人们提供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相反,不良的社会环境可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如道德沦丧、犯罪率上升、人际关系紧张等。 在心理督导中,督导者需要关注社会环境对被督导者的影响,了解被督导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以便更好地理解被督导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对于那些受到不良社会环境影响的被督导者,督导者需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教育环境的影响 教育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环境包括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反,不良的教育环境可能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心理督导中,督导者需要关注被督导者的教育背景和学习经历,了解被督导者在学校中所接受的教育和培养,以便更好地理解被督导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对于那些在教育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被督导者,督导者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能力。 (三)个体差异与后天环境在督导中的思考 1. 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心理督导中,督导者需要尊重被督导者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督导者应该了解每个被督导者的特点和需求,根据被督导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督导计划和方案。对于不同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的被督导者,督导者应该采用不同的督导方法和策略,以满足被督导者的学习和成长需求。 例如,对于性格开朗、善于与人沟通的被督导者,督导者可以多给予他们一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际咨询工作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对于性格内向、比较沉默寡言的被督导者,督导者可以多给予他们一些鼓励和支持,让他们逐渐克服自己的内向性格,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2. 关注后天环境,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心理督导中,督导者需要关注被督导者的后天环境,为被督导者提供支持和帮助。督导者应该了解被督导者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帮助被督导者克服不良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对于那些来自不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或教育环境的被督导者,督导者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对于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被督导者,督导者可以帮助他们申请助学金或奖学金,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对于那些受到不良社会环境影响的被督导者,督导者可以引导他们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或社会实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那些在教育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被督导者,督导者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 3. 综合考虑个体差异与后天环境,促进全面发展 心理督导中,督导者需要综合考虑被督导者的个体差异和后天环境,促进被督导者的全面发展。督导者应该了解被督导者的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等个体差异,以及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等后天环境因素,为被督导者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计划和方案。在督导过程中,督导者应该注重培养被督导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促进被督导者的全面发展。 例如,对于一个性格内向、来自贫困家庭、对心理咨询工作有浓厚兴趣的被督导者,督导者可以为他制定一个个性化的发展计划,包括提供一些心理咨询方面的书籍和资料,让他参加一些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课程,为他提供一些实践机会,让他在实际咨询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督导者还可以关注他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他提供一些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让他能够安心学习和工作。通过综合考虑个体差异和后天环境因素,督导者可以更好地促进被督导者的全面发展。 四、应和式心理督导模型的哲学基础对督导实践的启示 (一)树立积极的人性观 应和式心理督导模型的哲学基础要求督导者树立积极的人性观,相信被督导者具有善良的本性和成长的潜力。在督导实践中,督导者应该以尊重、信任和关爱的态度对待被督导者,激发被督导者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促进被督导者的成长和发展。 (二)关注个体差异和后天环境 应和式心理督导模型的哲学基础强调个体差异和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在督导实践中,督导者应该关注被督导者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被督导者提供个性化的督导服务。同时,督导者也应该关注被督导者的后天环境,为被督导者提供支持和帮助,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三)促进全面发展 应和式心理督导模型的哲学基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督导实践中,督导者应该注重培养被督导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被督导者在专业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督导者应该引导被督导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被督导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结论 应和式心理督导模型的哲学基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为心理督导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人性本善的内涵在督导中体现为建立积极的督导关系、激发被督导者的内在动力和培养被督导者的积极心理品质。个体差异与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在督导中需要督导者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后天环境、综合考虑个体差异与后天环境因素,促进被督导者的全面发展。应和式心理督导模型的哲学基础对督导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督导者应该树立积极的人性观,关注个体差异和后天环境,促进被督导者的全面发展。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应和式心理督导模型的哲学基础,不断完善心理督导理论和实践,为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陈鹏

二级心理咨询师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

4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循证心理咨询领域新星:应和式心理咨询模型

在当今注重科学与实证的心理咨询领域,不断有新的理论和模型涌现,为帮助人们解决心理困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更多有效的途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备受瞩目的“新星”——应和式心理咨询模型。 一、应和式心理咨询模型的诞生背景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心理咨询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成为了核心关注点。传统的咨询方法虽然各有优势,但面对复杂多样的来访者需求以及对实证依据的强调,需要更具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模型来支撑。应和式心理咨询模型应运而生,它融合了多方面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旨在打造一个贴合来访者实际、能精准推进咨询进程并取得良好成效的全新咨询框架。 二、应和式心理咨询模型的核心环节 构建咨询关系 这是整个咨询旅程的基石。咨询师会运用“爱的五种语言”,比如给予来访者真诚的肯定言辞,当来访者分享自己的经历时,回应像“你能勇敢地面对这些困难,真的很了不起”这样的话语,让来访者感受到被认可;精心为来访者创造全神贯注倾听的时刻,使其体会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还会提供一些非物质的“礼物”,像根据来访者兴趣推荐有益的书籍或文章;通过用心倾听、适时断句、巧妙提问等服务行动,实实在在地帮助来访者梳理思路;在合适且征得来访者同意的情况下,给予如轻拍肩膀等身体的接触,传递温暖与支持。 同时,咨询师也会坦诚地进行自我介绍,详细介绍自己的专业背景、咨询经验以及咨询风格,让来访者建立起对咨询师的初步信任。并且,清晰地向来访者介绍应和式心理咨询模型本身,使他们明白咨询将会如何一步步开展,减少心中的不确定性。 优化咨询感受 在这个环节,“爱的五种能力”派上了用场。咨询师会帮助来访者管理情绪,让他们认识到不同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方法,例如引导焦虑的来访者通过放松练习缓解情绪;鼓励来访者准确地述情,清晰表达内心的情感需求;运用共情能力,设身处地地理解来访者的感受,给予充分的情感支持;营造允许来访者呈现各种情绪和观点的包容氛围,让他们感受到被接纳;并且凭借自身积极正向的言行影响来访者,促使他们以更好的状态面对自身问题。 具象咨询事件 咨询师在这里扮演着“抽丝剥茧”的角色。通过耐心收集来访者生活、成长、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资料,然后全神贯注地倾听来访者的叙述,在过程中适时地断句、提问,澄清各种细节,把来访者原本可能模糊、抽象的困扰具象化,使得问题清晰地呈现出来,为后续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筑牢根基。 明确咨询问题 运用心理治疗的公共要素,咨询师会和来访者一同探讨,从众多纷繁复杂的情况里,聚焦出一到两个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就好比在一团乱麻中找到关键的线头,只有明确了关键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解决方案,让咨询朝着高效的方向推进。 产生咨询需求 同样借助心理治疗的公共要素,咨询师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来访者深入思考自己内心真正期望通过咨询获得的改变,也就是明确自己的咨询需求。例如询问来访者“你希望结束咨询后,自己在哪些方面能有明显的不同呢?”这样的互动,能让来访者更清楚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也为整个咨询确定清晰的方向。 创设咨询环境 营造一个安全、允许自由表达的空间至关重要。咨询师会郑重地向来访者承诺咨询内容的保密性,让他们可以毫无顾虑地袒露心声。而且,还会提供丰富多样的体验和实践机会,像是安排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真实场景让来访者练习新的沟通技巧或行为方式;布置合适的家庭作业,鼓励他们将在咨询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助力改变发生。 寻找咨询证据 这是应和式心理咨询模型体现其循证特色的重要环节。咨询师会结合各心理学流派的个案概念化方法以及依恋关系等理论知识,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来访者的问题。比如参考认知行为流派去探寻来访者的不合理认知,从精神分析角度洞察潜意识层面的影响因素,同时参考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过往成功案例,为来访者的问题找到坚实可靠的依据,也为后续的咨询干预提供有力的支撑。 达成咨询共识 最后,运用诸如 ACT(接纳与承诺疗法)、情绪调节的五个步骤、协作双赢三步法、修复关系的十个步骤、森田疗法的把生命写在行动上等多种成熟有效的方法,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探讨并确定最终的咨询方案,达成共识。这确保了来访者充分理解并认同咨询的目标、方法以及预期结果,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咨询过程中,与咨询师携手朝着改善心理状态、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向迈进。 应和式心理咨询模型的优势与价值 综合性与系统性 它涵盖了从建立关系到解决问题的完整流程,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相辅相成,避免了咨询过程的碎片化,为来访者提供了全面且有条理的心理支持。 循证性 强调寻找咨询证据,不是仅凭经验行事,而是依据科学研究、成熟理论以及过往实践案例,使得咨询干预更具科学性、可靠性,符合现代循证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 以来访者为中心 充分关注来访者的感受、需求和参与度,无论是优化感受环节,还是引导其明确需求、达成共识等,都让来访者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更有助于提高咨询的效果。 四、应和式心理咨询模型的应用前景 在循证心理咨询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应和式心理咨询模型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不仅可以应用于个体心理咨询,帮助不同年龄、不同心理困扰的个体走出困境;在团体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企业员工心理援助等多个领域,也有望发挥重要作用,为更多人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总之,应和式心理咨询模型宛如一颗闪耀在循证心理咨询领域的新星,正以其创新的理念、系统的架构和显著的优势,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为心理咨询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助力更多人收获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应和心理咨询模型如下: 哲学思考:人初性,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咨询理念:用生命影响生命 咨询路径:构建咨询关系 、 优化咨询感受、 产生咨询需求 、具象咨询事件 、明确咨询问题 、 创设咨询环境 、 寻找咨询证据 、 达成咨询共识 路径实践指导:评估、倾听(共情),断句,提问,解释 咨询支撑理论:精神分析,存在,人本,认知行为,短程心理 咨询模式效果评估:咨询咨访关系,情绪调节,自我觉察,信念与态度变化,社会适应,有效行为、咨询胜任力

陈鹏

二级心理咨询师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

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