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汪周兵

别把“惊恐发作”当成心脏病

别把“惊恐发作”当成心脏病
    33岁的王先生是一名普通的机床操作工,在原单位已经工作了约5年,平时勤勤恳恳的,为人老实,工作责任心强,但收入不上不下的,为了能给聪明可爱的女儿创造好的条件,王先生暗暗地给自己加担子,去年跳槽到一个私人企业,收入有所增加,但是不曾想,因为个体老板之间的矛盾,这个私人企业在王先生跳槽2个月后就关闭了,此后王先生又尝试自己做点小生意,但又不善于经营,不但没有盈余,还赔进去不少,此后王先生的心理压力剧增,心情烦躁,经常失眠。
        三个多月前的一个夜晚,他半夜突然惊醒后感到极度恐惧、紧张、大汗淋漓伴有明显的胸闷、气短、窒息感、头晕,心痛,胸前区压榨感、心跳加快,颤抖,有濒死恐惧和失控感等痛苦体验。120出诊送到医院急诊科,进了医院大门王先生的不适感就消失了,行心电图、血生化全套项目、血尿常规、胸部X线以及心脏多普勒超声等多方面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但此后王先生还是反复出现明显胸痛、发作性胸闷,在1个月内有了不下6次相同发作的经历,每次发作就急忙就诊于急诊科、心内科,每次到了医院或者是在去医院的途中不适感就消失殆尽,在发作间歇期王先生的精神、体力基本正常,除因害怕再次发作外,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不同程度焦虑、失眠。他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十分痛苦,总害怕再发作,反复到医院进行各种检查却没发现任何的问题。几经周折,最后辗转到我院门诊,诊断他为惊恐发作,给于抗焦虑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病情稳定,现又找到了新的工作。
        那么,什么是惊恐发作呢?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病呢?
        惊恐发作其实是焦虑症的一种,临床上一般将焦虑分为两种类型:急性焦虑,又称惊恐发作;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焦虑症。其临床表现不尽一致。
        急性焦虑者,起病突然,患者有一种说不出的内心紧张、恐惧感。发作时病人可极度恐惧、紧张、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瞳孔扩大、大汗淋漓、晕眩昏厥、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心悸,剧烈的心跳甚至感到“心脏跳到嗓子眼”,大小便紧迫感,四肢发麻,甚至不能控制地发抖出汗,病人惊恐万分,犹如“大难临头”或“死亡将至”、“失去自控能力”的体验,有濒死感。一般10分钟达到高峰,持续20至30分钟。常会突然发生,自行缓解。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竞争的加剧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压力之下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若是性格敏感、又过分注重自身变化,就特别容易出现“急性焦虑”,这种疾病近年来呈快速增长趋势,以中青年人居多。
        急性焦虑者其症状与心梗阻、心绞痛很像,发作时患者会感到莫名的恐惧,由于还伴有心脏疼痛、胸口憋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常常给人一种心血管疾病发作的假象。常易误诊为心脏病等急性躯体疾病。如果病人常常出现心脏突然疼痛、全身大量出汗,甚至极度恐惧、紧张、呼吸困难,心跳极快甚至感到“心脏跳到嗓子眼”,到医院检查,心脏却没问题,就要考虑是否是由于“高压”引起的急性焦虑。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流行病学

研究发现,儿童及青少年中抑郁症的风险是逐年增高的。一项2007年美国研究者的调查显示,在调查中儿童抑郁症的时点患病率约为0.5%-3.5%,终生患病率则是0.6%-7.1%。而在2010和2011年,美国一项针对45,500例12-17岁青少年进行的调查发现,重性抑郁症的1年患病率为8%,而终生患病率为13%。 而在我国的研究中,有文献表明10-12岁儿童抑郁障碍的发病率约为3.1%,由此可见,抑郁症并不少见。但是,往往目前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仍然呈现不足的状态。美国的一项全国研究表明,患有重性抑郁或持续性抑郁障碍的青少年中,有近40%并未接受治疗。

汪周兵

主任医师

镇江市精神卫生中心

144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诊疗

提起抑郁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心境障碍之一,其终身患病率为6.1%-9.5%,13-20%的人一生曾有过一次抑郁体验,他就像感冒一样那么的常见,因而我们又称其为“心灵的感冒”。迄今为止,抑郁障碍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也无明显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异常, 概括地说,涉及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多方面因素。 抑郁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核心症状及其他相关症状,其中核心症状主要为心境低落、兴趣丧失以及精力缺乏。抑郁症患者低落的心境几乎每天存在,一般不随环境变化而好转。但一天内可能出现特征性的节律性变化(晨重夕轻),有些患者还伴有焦虑、痛苦、运动性激越等体验。抑郁障碍患者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常常还伴有其他认知、生理及行为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反应迟钝、行为活动减少以及疲乏感。当抑郁症状缓解后,这些认知功能损害可恢复到病前正常水平,但也有些认知功能损害症状不随抑郁症状的缓解而缓解。抑郁障碍患者往往还存在消极厌世、自杀的风险,需要认真评估和预防。 抑郁障碍的治疗目标在于尽可能早期诊断、及时规范治疗、控制症状、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防止复燃及复发。抑郁症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的特点是起效相对较快,疗效比较确定,适合于中度、重度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是当前治疗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药物,能有效解除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有效率约为60%~80%。 心理治疗适合于急性期无消极观念的轻、中度抑郁症以及各类抑郁症急性期症状控制后的巩固和维持治疗,可以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心理治疗要求患者有一定的理解领悟能力,能够持之以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忍受治疗过程中症状带来的痛苦。 物理治疗主要包括改良无抽搐电痉挛(MECT)治疗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MECT对于有严重消极自杀言行、抑郁性木僵患者应是首选的治疗,对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可采用MECT治疗。MECT治疗见效快,疗效好。6~12次为一疗程,但电抽搐治疗后仍需用药物维持治疗。rTMS治疗是一种新型的物理治疗方式,国内近年来逐渐在精神科开始应用,适合于一些难治性抑郁患者,对于一些无消极观念的轻、中度抑郁症适用,可以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

汪周兵

主任医师

镇江市精神卫生中心

144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有关抑郁症的几个误区

1、抗抑郁药都有副作用,会成瘾,不能服用!不少患者喜欢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或者在网上查阅各种相关内容,但由于一知半解会觉得说明书上写的所有副反应,甚至包括一些罕见反应都有可能一一发生在自己身上。其实很多常见副反应比如胃肠道反应、头痛副反应仅是在治疗初期会有,一般坚持服用几天后会慢慢适应,到了药物开始发挥抗抑郁作用时,各种副反应会减轻消失。而且服用某种药物有一些副反应,并不代表服用另一种药物也会有副反应。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患者抑郁症状本身就以躯体各种不适为主,服药初期会对原有躯体不适更加敏感,并不一定就是药物副反应; 另一个常见顾虑担心服用抗抑郁剂后会成瘾。其实抗抑郁剂是没有成瘾性的,一些患者减药停药后出现一些不适,首先是因为治疗本身不充分,减药停药后出现了症状的复燃或者复发;或者减药停药方法不正确,如一下子剂量减少太多、停药太快,产生了撤药反应。因此减药停药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2、认为得了抑郁症就是被扣上了精神病的帽子,拒绝道医院治疗!其实抑郁症就像心理感冒,不应为患了一场感冒而感到羞耻;也有患者认为自己的很多抑郁症状,比如一些悲观消极的想法仅仅是思想观念的问题,身体的乏力、精力减退等也是生活习惯不健康的原因,希望通过自己调节来纠正抑郁症,但其实这些抑郁症的症状就像患了肺炎,会难以克制的发热、乏力、咳嗽、咳痰一样,是自己难以控制的,也像肺炎并不是仅通过好好休息、多喝开水就能治疗,而是需要及时接受抗感染治疗一样,抑郁症需要及时接受抗抑郁治疗,否则可能酿成不良后果。 3、抑郁是因为我不够坚强!抑郁症表现出的退缩、畏难情绪,并不是软弱的表现。抑郁症患者在发病的时候,强烈的负面体验远远超出了他自己能调节的范围,他可能会因此感到自责、无助。“想开点”“你经历的都是小事”这样的劝慰这时候是无济于事的。病人的身体里的某个调节器暂时坏掉了,就好像我们不能让一个感冒的人马上停止咳嗽一样。所以抑郁不等于意志薄弱,与一个人意志坚不坚强毫无关系! 4、我再也好不起来了!临床实践表明,70%以上的重度抑郁症患者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抑郁症是可防可治的,是一个可以治疗的疾病。 5、我只是遇到一些烦心事,不需要服药治疗!抑郁症患者需要药物治疗为主,结合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干预,需遵医嘱。 6、我现在心情好了,可以停药了。抑郁症容易复发,目前倡导全病程治疗,包括急性期、巩固期及维持期治疗,而持续的抗抑郁药治疗,能使抑郁症的复发率降低70%以上,所以药维持治疗非常关键,药能不能停,得听医生的。

汪周兵

主任医师

镇江市精神卫生中心

145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