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朱焱

健康是一个结构,你认知到哪一层,就会有那一层的健康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一个结构,你认知到哪一层,就会有那一层的健康什么是健康?

什么是健康?有没有基本健康?有没有高级健康?这是患者常问我的问题。其实健康也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好比我们想要吃饱,还是既营养又健康地吃饱,还是既营养健康又色香味俱全地吃饱。健康也是如此,你认知到哪一层,你就会有那一层相应的健康需求。

我的科室名为“精神卫生科”,每天都会遇到患者进门时偷偷地进,离开时偷偷地走,生怕被别人看见。曾经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中国人只有患有躯体疾病和严重的心理问题才会去看医生?但在发达国家,心理医生的主要服务对象却是“正常人群”,尤其是一些优秀的运动员、企业家,甚至竞选的政治家?我认为是因为大家对健康的理解不同。

临床上,我发现一些患者,无论我如何解释,他们的思维和行为都很难改变,感觉心理治疗对他们无效。

曾有一位女焦虑患者,经常不分场合地发脾气。除了药物干预,我还要对她进行了心理辅导,主要劝她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但听归听,做归做,她不久后又开始抱怨,把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挫折都归因他人:孩子学习不好、先生坏毛病太多、同事不尊重她……直到什么原因都找不到了,就归结为医生治疗有问题。她认识不到人得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她的生活越来越糟,疾病也越来越重。

躯体疾病也有类似情况出现。我有个高中同学,他喜欢工作到凌晨三点,第二天中午才起床。近十年来,每次见面我都表示,这种习惯对身体不好,时间长了会得病。他非但听不进去,还指责别人不要干涉他的生活方式。但前不久,他在跑步时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了。

人习惯性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不愿意开放自己大脑,拒绝接纳不同想法,这其实是建设性的学习能力不足。相反,那些开放自己思维体系,抱着一颗谦虚学习的心态,随时准备自我更新升级的人,则是不然,当医生说出他不好的生活和思维习惯时,他们不会觉得医生是在批评、指责他,而是乐于把好的建议融入固有的思维体系中,如此一来,身体健康就会很快改变。

我遇到过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焦虑患者,她初始的症状和那位“抱怨一切”的女患者一样,我同样称生气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认知局限:为孩子学习发脾气,因为你没认识到考试成绩不是全部;公司同事不尊重你,或是因你起初没有尊重同事;治疗效果不好,也许是你没有完全理解医生的意思等。她听后就建设好全新的内心,不断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认知不断提高,抱怨越来越少,生气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健康。

我还有一位以前不太重视睡眠的朋友,他年轻时经常熬夜,喜欢夜间创作。有一次,我把不重视睡眠的医学危害告诉他,他不仅回去查了很多资料进一步了解熬夜的健康损害,而且开始早睡早起。每次见面,他还问我自己还有哪些不良习惯需要改变,他很乐意听不同意见。如今他精力旺盛,事业成功。

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善于学习、喜欢阅读、终身学习的人通常健康和长寿,因为学习能力强,他们懂养生,按时起居,定时锻炼,知道健康饮食,科学用脑,生活自律,他们也因此很少患躯体和心理疾病,也就拥有一种在躯体和心理健康水平之上的一种健康状态。

不过,建设性学习能力可不简单,不是应试教育,更不是学历。这是一种能够构建思维体系,进而改变行为,并由此能自动变成行动的一类学习。为何发达国家绝大部分来心理咨询的对象都是“来访者”而非“病人”?因为他们在追求由建设性学习能力带来的那种更加高级的健康状态,也是一种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之上的“高级健康”。

 

还有没有更好的健康状态?临床观察发现,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的人还可以获得更好的健康。环境适应能力看起来简单,其实也很难。比如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这是一种通过实践获得的能力。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有分工,也有不同角色,只有经过不断尝试,才能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这个适应能力就是此类健康的核心能力,我称其为“良好适应能力带来的健康”,它也是最高阶的健康等级。能明白自己最合适的角色,尽早从事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是一种最佳的健康状态。

 

此外,环境适应能力还包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圈,就是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同时不去关注其他人在干什么或嫉妒别人的成功。安静地过属于自己的生活,也会带来一种更健康的状态。所以,有些人不健康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圈,不知不觉做自己能力圈以外的事情,即使有很强的建设性学习能力补救,最终还是一种不适的状态,时间一久健康就会出现问题。

 

在我的观察中,除7%先天遗传病和后天严重生物性疾病外,我重新对健康内涵做了一个全新的结构假设。人群健康的状态可看作一个金字塔(见下图),绝大多数人很容易获得躯体健康,这是基本健康,处于金字塔的底部,从我的医疗样本中分析,65%人具备这样的健康状态;中间部分是情绪正常、智力正常的心理健康人群,占比20%左右;少数具有良好建设性学习能力的人,拥有建设性学习能力的健康,认知水平高,处于金字塔中上部,约占5%;还有极少数处于塔尖健康的人,是一些适应能力很强的人,享受着自己最爱的工作,基本很少得病,不足1%的人具备。

 

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健康对外界因素的联系,建设性学习能力是健康对内在认知不足的修复和调整,心理健康是中间的桥梁,躯体健康是健康的根基,健康是以上各种能力的水到渠成和相互呼应。

当前,大多数人只认知到躯体健康,认为获得健康就是打针吃药。其实高级的健康,医生和医院给不了你。好的健康不在医院,在你建设性学习和适应能力里,倘若大家有高级的健康认知,开放思想、不断学习,做适合自己的事,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的人会越来越多,前往医院的病人越来越少,整个社会将越来越健康。

健康是一个结构,你认知到那一层,就会有那一层的健康。当我们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建设性学习成为行为习惯,我们便会在自身的认知能力范围内去合理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不再去攀比遥不可及的目标、也不会再以傲慢姿态待人待事。希望更多的朋友在“健康金字塔”中不断升级。(此文原创作者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心理科朱焱博士,发表于人民网)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微笑抑郁

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情感性精神病。情绪低落以及与之相关的认知和行为障碍,构成了抑郁症的心理学症状。除此之外,抑郁症还存在各种各样的躯体不适,即抑郁症的躯体化生物学症状。 以上有“典型”症状的抑郁症识别不难,但有一部分患者尝试通过“表演”(常常是微笑)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他们不会主动到医院诊治,使得识别率很低,患者因此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微笑抑郁”,又称隐性抑郁、隐匿性抑郁症。而大部分自杀的患者都是隐匿性抑郁症。 为什么他们要将自己的抑郁症状“隐藏”起来,不让外人发现呢?心理学家发现,隐匿性抑郁症患者并非有意地隐藏病情,关键的问题在于:患者的一些心理特征,导致他们不知道、也不能去表达自己的痛苦。 美国的心理学医生玛格丽特·卢瑟福(Margaret Rutherford)对隐匿性抑郁症的一些心理特征有过经典的归纳。下面分享给大家,看看能不能对您有帮助。 隐匿性抑郁症患者常有完美主义倾向。他们对自己要求很高,如果没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就会习惯性地苛责自己,无法做到知足常乐。他们不断地自我批判,事情没有做到最好内心就会有强烈的羞耻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是四处给孩子不停报名课外辅导班的母亲,也可能是对孩子要求满分的爸爸,或者是学校里总是名列前茅的学霸,也许是公司里的不断进取的优秀的同事…… 隐匿性抑郁症患者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掌控意识,他们习惯性地认为,对于单位和家庭的事务,自己都是第一负责人。当遇到突发事件,他们总会在第一时间就发现异常情况,并去寻找解决方案。他们事必躬亲,以致常常疲惫不堪。他们想掌控周围的一切。一旦遇到不确定的事情,他们就会焦虑,就会发脾气。任何人都无法要求他们轻松地活在当下,因为他们永远都是负重前行,不能让自己轻松一会,轻松会让他们内心产生羞耻感。 隐匿性抑郁症患者大部分时间里表现过于理性,这类人群不自觉地忽略了自己的情绪,不会疏导自己的情绪,不会倾诉自己的情绪。其实,这类人群内心是极度痛苦的,内在的不断地涌出不安全感和恐惧感,让他们深感忧虑,但他们习惯性压抑自己的痛苦,把悲伤封锁在心灵深处,不愿意被任何人看出来。他们希望自己被外人看上去对工作生活得心应手,做事不费多少力气,用微笑隐藏了自己的担忧。由于他们无法自身产生快乐(内源性快乐),他们需要经常性地通过外部成就,来获得自我价值感。学生时期,他们可能需要不断地考出好成绩,才能缓解内心的痛苦;而在成年后,他们就需要不断地获得外部各种成就才能让自己安心。 隐匿性抑郁症患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关心他人,替自己的家人操心,替周围所有的人操心。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类人群表现出来的关心确实是真正的关心,因为善于关心他人,但却几乎不关心自我,忽略自我,对自己不善良,对自己苛刻。即使他们遇到困难了,自己无法关心自己,也不想被别人关心。他们会设立起一道屏障,以防别人发现他们陷入了孤单寂寞、精疲力竭、空虚无聊或过度压力的境地。如果脑中出现了自杀的念头,也会冷静地深思熟虑,不会告诉最亲密的家人。对这类人群来说,向别人,特别是向亲密的人表达脆弱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因为他们一直要让自己看起来做事高效完美、成绩优异、事业和家庭圆满。 隐匿性抑郁症患者,大多数会是性格敏感的人。在抑郁期间,由于本身悲观的情绪加上隐藏抑郁的折磨,他们在面对一些感性情况下,可能会突然情绪“爆发”。比如对家人大发脾气,暴跳如雷。他们为了掩饰自己的内心痛苦,保持自己完美形象,对外很难承认自己犯错,但内心深处却是对自己很深的羞耻感。 假装很开心,对于很多“微笑抑郁”患者来说,其实是很累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避免一切“非必要”的社交场合,常常喜欢安静,独处,思考。就算在必要的社交场合中,他们也会强颜欢笑,并且会时不时地会处于冷场的状态,很难与环境共情地欢乐。 亲爱的读者,让我们来看看身边的人以及自己吧。 刚刚晋升,备受同事尊敬和爱戴的管理者;中学高中大学都是名校毕业,目前事业顺风顺水的同学;从不错过女儿家长会和儿子体育比赛的邻居;每天变换花样给儿子做美食的家庭主妇;定期必须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的孝子,出差都记得给所有认识的人带礼物的同事…… 或者,那个非常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身边的人都习惯了你的优秀,也习惯了对你的高期待,所以你不能表现出害怕或者担忧。其实你也在害怕自己哪天就做不到最好了,你只能面带自信的微笑向前冲。也许你已经学会了把悲伤和痛苦深深隐藏起来,不想让别人看见,甚至不想让自己看见。 如果通过以上阅读,发现自己多少有一点以上心理特征,就要考虑,我是不是有“微笑抑郁”。其实也没有什么担心的,就是晋升一下自己的认知,对自己好一点,多关心一点自己,亦或让自己轻松一会。

朱焱

副主任医师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

157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健康是一个结构,你认知到哪一层,就会有那一层的健康什么是健康?

什么是健康?有没有基本健康?有没有高级健康?这是患者常问我的问题。其实健康也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好比我们想要吃饱,还是既营养又健康地吃饱,还是既营养健康又色香味俱全地吃饱。健康也是如此,你认知到哪一层,你就会有那一层相应的健康需求。 我的科室名为“精神卫生科”,每天都会遇到患者进门时偷偷地进,离开时偷偷地走,生怕被别人看见。曾经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中国人只有患有躯体疾病和严重的心理问题才会去看医生?但在发达国家,心理医生的主要服务对象却是“正常人群”,尤其是一些优秀的运动员、企业家,甚至竞选的政治家?我认为是因为大家对健康的理解不同。 临床上,我发现一些患者,无论我如何解释,他们的思维和行为都很难改变,感觉心理治疗对他们无效。 曾有一位女焦虑患者,经常不分场合地发脾气。除了药物干预,我还要对她进行了心理辅导,主要劝她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但听归听,做归做,她不久后又开始抱怨,把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挫折都归因他人:孩子学习不好、先生坏毛病太多、同事不尊重她……直到什么原因都找不到了,就归结为医生治疗有问题。她认识不到人得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她的生活越来越糟,疾病也越来越重。 躯体疾病也有类似情况出现。我有个高中同学,他喜欢工作到凌晨三点,第二天中午才起床。近十年来,每次见面我都表示,这种习惯对身体不好,时间长了会得病。他非但听不进去,还指责别人不要干涉他的生活方式。但前不久,他在跑步时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了。 人习惯性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不愿意开放自己大脑,拒绝接纳不同想法,这其实是建设性的学习能力不足。相反,那些开放自己思维体系,抱着一颗谦虚学习的心态,随时准备自我更新升级的人,则是不然,当医生说出他不好的生活和思维习惯时,他们不会觉得医生是在批评、指责他,而是乐于把好的建议融入固有的思维体系中,如此一来,身体健康就会很快改变。 我遇到过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焦虑患者,她初始的症状和那位“抱怨一切”的女患者一样,我同样称生气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认知局限:为孩子学习发脾气,因为你没认识到考试成绩不是全部;公司同事不尊重你,或是因你起初没有尊重同事;治疗效果不好,也许是你没有完全理解医生的意思等。她听后就建设好全新的内心,不断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认知不断提高,抱怨越来越少,生气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健康。 我还有一位以前不太重视睡眠的朋友,他年轻时经常熬夜,喜欢夜间创作。有一次,我把不重视睡眠的医学危害告诉他,他不仅回去查了很多资料进一步了解熬夜的健康损害,而且开始早睡早起。每次见面,他还问我自己还有哪些不良习惯需要改变,他很乐意听不同意见。如今他精力旺盛,事业成功。 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善于学习、喜欢阅读、终身学习的人通常健康和长寿,因为学习能力强,他们懂养生,按时起居,定时锻炼,知道健康饮食,科学用脑,生活自律,他们也因此很少患躯体和心理疾病,也就拥有一种在躯体和心理健康水平之上的一种健康状态。 不过,建设性学习能力可不简单,不是应试教育,更不是学历。这是一种能够构建思维体系,进而改变行为,并由此能自动变成行动的一类学习。为何发达国家绝大部分来心理咨询的对象都是“来访者”而非“病人”?因为他们在追求由建设性学习能力带来的那种更加高级的健康状态,也是一种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之上的“高级健康”。 还有没有更好的健康状态?临床观察发现,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的人还可以获得更好的健康。环境适应能力看起来简单,其实也很难。比如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这是一种通过实践获得的能力。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有分工,也有不同角色,只有经过不断尝试,才能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这个适应能力就是此类健康的核心能力,我称其为“良好适应能力带来的健康”,它也是最高阶的健康等级。能明白自己最合适的角色,尽早从事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是一种最佳的健康状态。 此外,环境适应能力还包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圈,就是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同时不去关注其他人在干什么或嫉妒别人的成功。安静地过属于自己的生活,也会带来一种更健康的状态。所以,有些人不健康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圈,不知不觉做自己能力圈以外的事情,即使有很强的建设性学习能力补救,最终还是一种不适的状态,时间一久健康就会出现问题。 在我的观察中,除7%先天遗传病和后天严重生物性疾病外,我重新对健康内涵做了一个全新的结构假设。人群健康的状态可看作一个金字塔(见下图),绝大多数人很容易获得躯体健康,这是基本健康,处于金字塔的底部,从我的医疗样本中分析,65%人具备这样的健康状态;中间部分是情绪正常、智力正常的心理健康人群,占比20%左右;少数具有良好建设性学习能力的人,拥有建设性学习能力的健康,认知水平高,处于金字塔中上部,约占5%;还有极少数处于塔尖健康的人,是一些适应能力很强的人,享受着自己最爱的工作,基本很少得病,不足1%的人具备。 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健康对外界因素的联系,建设性学习能力是健康对内在认知不足的修复和调整,心理健康是中间的桥梁,躯体健康是健康的根基,健康是以上各种能力的水到渠成和相互呼应。 当前,大多数人只认知到躯体健康,认为获得健康就是打针吃药。其实高级的健康,医生和医院给不了你。好的健康不在医院,在你建设性学习和适应能力里,倘若大家有高级的健康认知,开放思想、不断学习,做适合自己的事,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的人会越来越多,前往医院的病人越来越少,整个社会将越来越健康。 健康是一个结构,你认知到那一层,就会有那一层的健康。当我们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建设性学习成为行为习惯,我们便会在自身的认知能力范围内去合理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不再去攀比遥不可及的目标、也不会再以傲慢姿态待人待事。希望更多的朋友在“健康金字塔”中不断升级。(此文原创作者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心理科朱焱博士,发表于人民网)

朱焱

副主任医师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

109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