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孙秀梅医生问诊
孙秀梅医生介绍
专业擅长
精神心理相关方面,比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
个人简介
毕业于沈阳医学院,从事精神科工作8年
患者评价
99%好评率
回复质量
99%好评
服务态度
99%好评
回复速度
99%好评
j***0
评价详情:感谢孙医生的帮助和建议
问诊类型:图文咨询
2022-01-02
j***0
评价详情:感谢孙医生的解惑一路帮助
问诊类型:图文咨询
2021-11-26
小***8
评价详情:孙医生常专业,细心解答,谢谢京东医院,很方便就可以问医生
问诊类型:健康咨询
2021-11-13
风***3
评价详情:孙医生接诊迅速,工作敬业负责,感谢白衣天使
问诊类型:健康咨询
2021-11-11
b***1
评价详情:非常好的医生,急患者所急,毫不刁难。
问诊类型:健康咨询
2021-11-11
科普文章
文章 广泛性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有不明原因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显著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终生患病率估计为 4.1%~6.6%,女性约是男性患者的 2 倍。 临床表现: 精神性焦虑 躯体性焦虑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其他症状 治疗: 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物,SSRIS 和去甲肾上腺素在摄取抑制剂,如文拉法辛,度洛西丁,艾司西酞普兰等。 其他药物,如丁螺环酮,坦度螺酮等。 心理治疗
孙秀梅
主治医师
本溪市康宁医院
146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和持久的抑郁症状群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 抑郁障碍的核心症状是与所处环境不相称的心境低落和兴趣丧失。核心症状为:心境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心理症状群为:思维迟缓,认知功能损害,负性认知模式,自责之罪,自杀观念和行为,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焦虑,精神病性症状,自知力缺乏。躯体症状群为:睡眠障碍,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的症状,进食紊乱,精力下降,性功能障碍。 抑郁障碍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全病程治疗:急性期治疗(了 8-12 周),巩固期治疗(了 4-9 个月),维持期治疗,一般至少 2-3 年,多次反复或残留症状明显者建议长期治疗。 个体化合理用药 量化评估 联合用药 建立治疗联盟 二,药物治疗 三,心理治疗 四,物理治疗
孙秀梅
主治医师
本溪市康宁医院
143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微笑抑郁症
微笑型抑郁症也属于抑郁症的一种,只有少部分抑郁症患者表现出这种状态。与普通抑郁症不同的是,患者在抑郁的心境上里,但是外表并没有显示出抑郁的情绪,只有自己内心存在痛苦,对外界仍保持微笑,乐观开朗的一面。但这种微笑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而是出于应对社会交往、应付工作、应付家人、碍于面子而违心的强作欢颜。 微笑抑郁症患者和一般抑郁症患者一样,会感受到焦虑、疲惫与绝望,丧失兴趣和性欲,甚至有自杀倾向。 但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却非常快乐、擅长社交,甚至是旁人眼中的小太阳、开心果,只有在独处的时候,这种乐观的假象才会消失。微笑抑郁症同样会给家庭,社会带危害,也是需要关注及治疗的。
孙秀梅
主治医师
本溪市康宁医院
123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双相障碍患者能否喝咖啡?来自一项系统综述的信息 | 温故知新
医脉通导读 本项系统综述显示,咖啡因摄入量似乎与双相障碍患者的症状严重度存在一定的关联,但结论尚不确切,原因包括: 1. 证据很少;2. 研究结果不一致;3. 研究未充分调整混杂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准确归因。 从时间上看,一些患者在咖啡因摄入量急剧升高后出现了躁狂发作,潜在机制包括直接刺激效应、影响睡眠模式、影响锂盐或其他药物的代谢等。如一项研究显示,停止摄入咖啡因 2 周后,患者的血锂水平较基线升高了 24%。 即便如此,确立咖啡因与躁狂之间的因果关系仍需高度谨慎,因为反过来,躁狂患者也可能出现咖啡因摄入量的增加。事实上,心境高涨也是物质滥用的高危因素,机制包括冲动性升高及行为控制能力下降等。 本文于 2020 年 9 月 21 日首发于医脉通精神科公众号,今应读者要求予以回顾。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看及检索历史文章。 图片 咖啡因(caffeine)是一种非选择性腺苷 A1 及 A2A 受体拮抗剂,可通过拮抗腺苷对上行激动系统的抑制效应发挥唤起作用。日常生活中,咖啡因的主要来源为咖啡和茶,但也存在于软饮料及能量饮料、可可或巧克力产品、多种药物及保健品中。 基于现有证据,咖啡因似乎能够为一般人群的健康带来广泛的益处。如一项针对 meta 分析的伞状综述显示,摄入咖啡与患病率及多种原因死亡率的显著下降相关;此外,每天摄入 3-4 杯咖啡时,多个不良转归风险下降的幅度最大。 然而,「减少咖啡因摄入」常常被写入双相障碍患者的宣教内容中。例如,双相障碍领域第一个结构化循证患教项目指出,对于当前心境正常的双相障碍患者,「每天一定不能摄入超过 2 杯咖啡或可乐饮料」;对于正在出现混合、轻躁狂、躁狂发作的患者,则「完全反对摄入」。与之类似,英国精神药理学会(BAP)共识指南指出,咖啡因可导致双相障碍患者出现睡眠紊乱及焦虑,并建议「易感人群」记录每天咖啡因的摄入量并减少摄入(III 级证据)。 研究者们指出,他们并没有系统地回顾相关文献,具体建议应参考 NICE 指南;然而,后者并未专门针对咖啡因摄入给出明确建议。 研究简介 在这一背景下,伦敦国王学院 Sofia Frigerio 及其合作者开展了一项系统综述,旨在评估咖啡因摄入/戒断对双相障碍自然病程及临床转归的影响。本项研究在线发表于 Bipolar Disord.。 简言之,研究者对 PubMed、Embase、PsycINFO 2020 年 7 月 17 日前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这些研究均评估了摄入咖啡因与双相障碍严重度(躁狂、抑郁、精神病性障碍、焦虑、睡眠及自杀倾向)的相关性,研究设计不限。 研究者最终从 1678 篇题录中纳入了 17 篇文献,包括 10 项个案报告、1 项回顾性队列研究、5 项横断面研究及 1 项单臂干预研究。上述研究中没有一项使用客观及标准化的手段评估咖啡因的摄入情况,而完全依赖受试者的自我报告。 主要发现 一项横断面研究发现,相比于无精神疾病对照,抑郁患者(包括单相及双相抑郁)摄入咖啡因后焦虑更重(基于 5 分制评分)。此外,双相抑郁患者在摄入一杯咖啡后,头重脚轻、心悸及主观心动过速较对照及单相抑郁患者更重。 一项横断面研究(n=62)显示,摄入咖啡因与混合情感状态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另一项针对双相障碍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则发现,喝咖啡者(n=259)的自杀倾向显著高于不喝咖啡者(n=93);躁狂发作频率同样如此,但这一相关性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如,自杀家族史等)后失去统计学意义。本项研究未发现咖啡因摄入与抑郁或入院的相关性。 个案报告方面,1 例个案报告描述了这样一名双相障碍患者:该患者存在严重的季节性症状,躁狂发作几乎仅发生于 2-3 月及 10-11 月,但在停止摄入高剂量咖啡因后症状迅速缓解。 另外 8 例个案报告中,患者持续摄入高剂量咖啡因,或急骤增加咖啡因的摄入量,随后出现症状发作,具体包括: Dratcu 等报告了一例男性难治性双相障碍患者,每天喝 20 杯茶(咖啡因 960mg/d),抽 30 支烟,随后出现躁狂发作; Machado-Vieira 等报告了一例 36 岁男性患者,发病前的 2 天内分别摄入了 3 罐红牛(咖啡因 240mg/d),随后出现躁狂发作; Chelben 等报告了一例 38 岁女性患者,每天摄入 5-10 罐含牛磺酸的能量饮料(咖啡因 400-800mg/d)后出现躁狂发作(同时持续使用大麻); Rizkallah 等报告了两例躁狂及一例抑郁患者,均在短时间(1 周-1 个月)内大量摄入超高剂量能量饮料(咖啡因 480-720mg/d)后起病; Krankl 等报告了一例 69 岁女性患者,摄入超高剂量咖啡因(咖啡、可口可乐及能量饮料,咖啡因>500mg/d),出现多次混合躁狂发作; Kralovec 等报告了一例 58 岁男性双相障碍患者,连续 3 个月每天摄入最多 3 升「零度」可乐(咖啡因 288mg/d),出现混合状态; Grandjean 等报告了一例 59 岁男性双相障碍患者,连续 2 年每天摄入 2 升可口可乐(192mg/d),出现轻躁狂发作; Kunitake 等报告了一例 54 岁男性双相障碍患者,每天摄入 13-20 杯咖啡(咖啡因 1300-2000mg/d)后出现混合躁狂发作。 最后三例个案报告(Kralovec、Grandjean、Kunitake)同时发现,减少或停止咖啡因摄入可升高血锂水平。另有一例发表于近三十年前的个案报告:两名使用锂盐的双相障碍患者在停止摄入高剂量咖啡因后出现震颤,被视为锂盐过量的副作用,并在锂盐减量后消失,提示咖啡因可能降低血锂水平。 本项综述纳入的干预研究也支持这一点:患者(n=11)停止摄入咖啡因 2 周后,血锂水平较基线升高了 24%。综合评估,咖啡因所致血锂水平下降可能是双相障碍患者症状恶化的潜在原因之一。 三项横断面研究评估了心境正常的双相障碍患者摄入咖啡因与睡眠指标的相关性。例如,Keskin 等报告称,睡眠不佳的个体使用咖啡的比例很高;De la Fuente-Tomás 等发现,睡眠时间较长(每晚≥9 小时)的个体摄入咖啡的数量高于一般人(每晚 6.5-8.5 小时);Gross 等报告称,每天咖啡平均摄入量与客观评估的睡眠时长呈负相关。 结论 本项系统综述提示,咖啡因摄入量似乎与双相障碍患者的症状严重度存在一定的关联,但结论尚不确切,原因有三: 1. 证据很少;2. 研究结果不一致;3. 研究未充分调整混杂因素的影响。 以躁狂症状为例,既往已有研究显示,咖啡因可在无精神障碍病史的个体中诱发躁狂症状。事实上,咖啡因中毒的非躯体表现,如不安、紧张、兴奋、失眠、思维言语纷杂、间断精力充沛及激越等,与躁狂发作存在很大的重叠。然而,咖啡因中毒通常可在 24 小时内缓解,而咖啡因诱发躁狂的持续时间则超出了药效的持续时间(如,较洗脱期更长),进而需要开展急性期治疗。 尽管大量摄入咖啡因与躁狂症状的相关性可以被多个因素解释,但就现有证据而言,在确定摄入咖啡因与躁狂症状的因果关系时仍需高度谨慎,因为反过来,躁狂患者也可能出现咖啡因摄入量的增加。例如有证据显示,心境高涨是物质滥用的高危因素,机制包括冲动性升高及行为控制能力下降等。 总体而言,咖啡因摄入量的急性升高可能在躁狂发作之前出现,潜在机制包括直接的刺激效应、影响睡眠模式和/或影响锂盐或其他药物的代谢等。然而另一方面,咖啡因摄入量的增加也可能是躁狂复发或前驱期的后果。未来需进一步开展研究,以评估咖啡因与双相障碍长期预后的影响,且最好采用能够确认强因果关系的方法,如拥有足够统计学效力、充分控制混杂因素(如吸烟)的随机对照研究或前瞻性队列研究。 图片 文献索引: Frigerio S, Strawbridge R, Young AH. The impact of caffeine consumption on clinic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Sep 18]. Bipolar Disord. 2020;10.1111/bdi.12990. doi: 10.1111/bdi.12990
孙秀梅
主治医师
本溪市康宁医院
122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关于抑郁症,那些不可不知的事
导语 通过本文期待您能掌握关于抑郁症的必知必会: 理解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把握目前对病因、病情结构的理解; 理解抑郁症的诊断标准,重症/迁延状态下的症状表现及相关躯体症状表现; 抑郁症的大体治疗思路 主 讲 者|张 道 龙 医 生 内容责编|王 剑 婷 心理咨询师 本文选自131期《督导期刊》 扫描二维码 | 立即学习131期《督导期刊》 什么是抑郁 抑郁症,正式名称: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MDD)。病名中的“重性”本身与病情的轻中重度无关,而是为了区别于一般意义上我们人人都有可能出现的短暂的忧郁情绪而言形成一种对比,真的抑郁是一种严重的医学问题,会对一个人的安全和健康产生深刻而复杂的影响。因此,需要首先注意的是即使病名是“重性抑郁障碍”, 但同样也有疾病严重程度上的差异,诊断时对病人及家属的说明,这一点往往很关键。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抑郁感受,对周围的兴趣及关心减低,初期症状有不少是以躯体化表现呈现,包括睡眠障碍,倦怠感/疲劳,便秘/腹泄,体重下降,性欲低下,心悸、 眩晕、头痛/头部闷胀感等。 如果出现这样的感受可以先做身体疾病的排查,如果没有明显的器质上的问题,可以询问以下几个问题,而且下列问题所呈现的状态不是仅仅出现2-3 天这样的短时间,而是持续2周以上每天都存在的情况下,可以初步考虑是不是抑郁症。 感觉情绪压迫,情绪低落吗? 原本觉得有意思的、感兴趣的事现在觉得无聊,提不起兴趣了? 工作也好家务也好变得越来越来想做了? 最近感觉注意力不能集中吗? 这段时间感觉对自己越来越没有自信了? 病因及症状 抑郁问题古来有之。古希腊时代起就有对抑郁状态的记载。希波克拉底在其体液学说中用 melancholia 来描述“黑胆汁质”多所造成的抑郁状态。虽然体液学说后来被否定了,但进入 20 世纪后,一系列临床的偶然发现对抑郁的产生有不小的揭示作用。 比如在治疗结核时所用的药物“异胭肼”会增加人体的单胺酶而使人体产生神经兴奋作用,相反在一些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使用过程中能看到部分患者会有抑郁症状产生,而他们的单胺酶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因此单胺类递质的增减被推测与抑郁症的发生有所关联。从 60 年代开始在应对抑郁情绪方面的药物进展至少有这样几点发现: 抑郁问题的发生与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等脑内神经递质密切相关; 与神经传导物质的吸收与抑郁功能变化有关系; 与神经递质间的传导路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有关。 另外,抑郁症患者血液中皮质醇的增加,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紊乱以及对海马功能的研究也都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当然,以上所有的研究进展也仍是在推论阶段。关于抑郁症的器质性研究、脑神经相关研究仍有太多的未知。 诊断标准 以 DSM-5 为核心的诊断标准如下表。 主要症状 1) 抑郁心境或悲伤 2) 对于曾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或愉悦感 3) 突然/近期体重增加或减轻,食欲改变 4) 失眠(入睡困难)或嗜睡(睡得过多) 5) 感到不安或烦躁(例如走来走去、搓手)或言语和运动迟缓 6) 疲乏或失去能量 7) 感到无价值或内疚 8) 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做决定 9) 经常想死亡或自杀,计划自杀或企图自杀 当一个人有以上 5 种或更多的症状,而且症状几乎每天、至少 2 周持续的出现,症状至少包含第 1 或第 2 项中的一项,且症状不能用物质摄入或其它躯体疾病来解释,那就可以诊断为重性抑郁障碍。 妄想与自杀 国内比较精炼的把抑郁症患者的认知观念总结为【三无】和【三自】。其中三无指的是无眠、无望、无用;三自是指的自罪,自责,自杀。 如果抑郁症迁延不愈,随着病情加重可能就会导致一些不理性的、与现实不符,但被患者坚信的错误信念,比如较为典型的有“反正我这是治不好的病”,“穷困潦倒自己一文不值”,“犯了错不能被饶恕”,甚至没有什么具体原因“就是想死”的感受。 据一些文献研究显示,抑郁患者半数以上有过自杀想法,实际尝试有过自杀行为的约占患者人数的 15%。 从“一死了之”,“能遇上什么事故死了就好了”这种思想层面的,到有具体计划、有实施准备的等等,对于抑郁患者的自杀评估和危机干预显得格外重要。 然而,某种意义上说,要强调的是抑郁症中有强烈自杀观念的患者是其中的一半!因此,不把抑郁症等同于自杀者的考虑方向也很重要 ——这有助于减少患者及其家属的病耻感及心理负担。 伴随着躯体疾病的抑郁症 正如前述对抑郁症的病理理解中所提到的,抑郁症与甲肾上腺素及五羟色胺相关,那么由于罹患某种躯体疾病或服用药物都有可能导致抑郁问题的发生及加重。 内分泌问题致郁可能的有库欣综合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药源性可能致郁的包括使用治疗高血压的药物、 部分抗癌药物、类固醇、干扰素等;而脑梗、癌症、认知症等问题则常伴有情绪方面的改变。 治疗的基本思路 确诊之后进入治疗阶段,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家属,有这样几件事需要务必告知。 1)告知疾病的来龙去脉。抑郁问题在现代社会普遍存在,普通人即使看着诊断标准可能从理解上也有这么多困难的地方,而这些看似简单的“思想”问题不单单是由于疲劳,更不是由于惰怠造成的,临床工作者需要让患者及家属理解除了意愿、意志之外, 抑郁症是一种切实的心身问题很重要。可以解释的语言方式包括“抑郁因为身心疲惫导致的能量下降”,“在压力状态下引起的脑部的病变”,“压力导致脑神经的运转失衡” 等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 2)以生物心理社会为基础的整合式治疗方案。首先要保证能得到休养,特别是精神层面的休养。就算当下不能立刻休学或向工作单位请假,其他途径的“减压”也必不可少,比如降低原来的学业目标、减少出差、调整任务内容等。实在本人或环境难以配合的,还可以考虑通过住院来实现休养调整的目的。因此实现“减压”,少不了需要从社会层面请周围人群对患者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而治疗方面还要分为药物及心理治疗两方面考虑。如果患者或家属对药物治疗怀有顾虑,要进行细致的病理及药理说明。即使是配合用药的患者,用药或定期复诊时也要注意说明药物突然的减停、加量可能带来的不适以及应激反应,也要提前向患者本人及家属给予充分的知识普及。进行心理治疗时,治疗师基于何种考虑,将采用哪些方法与患者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也需要有所说明。 3)患者及家属须知的相关注意事项。患者能否保证有足够的休养环境,需要强调减压的重要性;关注患者及家属对用药态度及使用方法上的理解与配合程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足量足疗程的使用药物;为防止病情反复需要关注患者的焦虑情绪及家属的态度,及时开展心理教育;重大决定可以等待病情稳定或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之后再决策,避免冲动行事。 4)关于预后的说明。合理把握病情的预后,对患者本人也好、家属也好都有一定的心理安抚作用。精神上的痛苦程度减少不可能是以用药后“立即”就期待消失的,抑郁症的康复总体而言需要以月为单位来考察。见效起效可能在 2-4 周,但急性问题总体以 3-4 个月缓解为目标。治疗过程中存在各种个体差异,可能在病情、症状上有所反复, 而且假如病情本身较重,那么即使一段时间看起来缓解了也不可忽视复发的可能,诸如此类的病情讨论及告知在治疗的不同阶段都可能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讨论。 纵观当前世界主流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对于轻症问题有强调单一开展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进心理治疗的指南,也有可以就部分患者的临床实际困扰进行药物干预的指南,如出现食欲、睡眠问题时结合患者本身的情况酌情对症用药。而对于中度以上,有自杀意念、 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则需要以用药治疗为核心的干预策略,药物包括的范围有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助眠药物以及少量的抗精神病药物等对症处理。对于重度以上且有危及生命症状的患者、难治性的复杂病例还可以结合经颅磁刺激、无痛电抽搐治疗等方法。 心理工作者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 抑郁症看似症状集中,但每个个案背后都有关从遗传因素、成长环境、素质个性等多方面的影响,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方方面面进行综合干预过程中心理咨询工作者也可能需要关注多方面情况。 首先,更新关于抑郁症的最新知识及干预技术。从心理学起源就有着诸多针对神经症、 抑郁问题的理论与临床方法,因此一直以来心理咨询工作者在专注钻研治疗抑郁症的诸多治疗方法、掌握技术本身上投入的精力与热情都更多。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神经科学的发展,临床工作者除了在心理技术层面要不断地学习并更新知识内容外,更需要拓展对于疾病理解及脑科学的认知边界,包括在治疗中可能采取的药物治疗时,结合患者的不同情况, 心理工作者也承担着心理教育、缓解患者对治疗本身的焦虑、调整某些因个体或文化所带 来的对治疗方案的认知偏差的临床介入能力。这其中不可避免的不要注意言语行为都需要基于当前的法律法规、符合伦理的去工作。 其次,会评估。特别是在目前国内的医疗环境下,医疗资源有限,而心理/精神卫生方面的需求却日益增长。心理工作者有更多的灵活的机会接触到家庭、学校、企事业单位、 养老或特教机构、社区人群等,掌握相关的鉴别诊断知识、学会使用一些必要的筛查工具是当下在国内进行临床工作时必不可少却又相对薄弱的部分。如果有更多的心理临床工作者能接受规范化的、系统的临床精神医学及心理学训练,能对抑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相关的掌握,可以掌握除了抑郁症以外的有关精神分裂症、双相、神经发育问题、认知障碍等等精神心理临床的常见问题,从鉴别诊断及发现合并症的角度充沛自己的知识无疑将对临床工作大有助益。 最后,掌握基于评估之上的持续性的介入能力。医疗也好心理干预也好,效果本身并非都能立竿见影,在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还需要心理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协调统筹能力,面对患者、家属、医疗工作者、患者所涉及的周围环境等跨领域的进行支持、 协调也可能在一个时期内成为国内心理临床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工作事项之一。 参考文献: 1.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M].5版. 张道龙,刘春宇,张小梅等译,北京大学出 版社,2015。 2.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理解DSM-5精神障碍. 夏雅俐,张道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53-65 3.小此木啓吾.深津千賀子.大野裕編 (改定)精神医学ハンドブック.創元社.2005 212-222ベージ 4.下山晴彦.中嶋義文編集 精神医療臨床心理の知識と技法 医学書院 2018 65-66 ページ 相关链接 ACT接纳与承诺疗法-治疗抑郁焦虑 《自我训练:改变焦虑和抑郁的习惯》——改变自己 ,改变生活 面对抑郁症,别怕!有我们在 天冷了心情不好?快用心太阳!
孙秀梅
主治医师
本溪市康宁医院
122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洪灾过后,心理建设几点注意事项
河南的暴雨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7月17日以来,河南省多地出现历史罕见的极端降雨天气,全省普降暴雨和大暴雨,郑州、焦作、新乡等地区出现特大暴雨。 极端天气对城市的破坏性,人在灾难面前的渺小,毫不留情地展现出来。截止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已转移避险16万人,造成25人死亡,7人失联。 洪灾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更带来不同程度的身心健康隐患。 心理健康同样不容忽视,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中,恐惧在蔓延,负面情绪在积累,压力也在悄悄积压。 尤其是对于历经生死一线或痛失亲人的人们,在短短几天内,体验着绝望、心痛、害怕……这种极端情绪不是轻易就能平复的,他们的内心需要更细致、更到位的疏导与守护。 洪灾过后心理重建几点建议 1、适度发泄情绪。面对灾难过程中目睹的种种惨状,免不了产生害怕、悲伤、生气、灰心的情绪,在适当的环境下,用哭泣呐喊或向人倾诉的方法,可以破解积累的压力,避免陷入更深的痛苦。 2、安排规律的生活。救援工作告一段落后,应当尽快让生活恢复原来的秩序,最好有一段时间可以充分休息。规律而正常的生活作息有助于内心恢复平静,熬夜或透支体力的活动,只会使心理更加疲惫。 3、寻求支持力量。安全感的获得,也是心理重建的部分工作,不妨将自己的难过感觉告诉家人、亲戚或朋友,以寻求支持。亲情与友情的温暖,会让你觉得舒服些。 4、了解危机后的自然症状,对此不过于紧张或焦虑。就像前面所提到过的,大多数人在面对这样的巨大的压力时,多少会产生一些不舒服的症状。只要这些症状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改善,就无需过度担心,过度担心反而会更令人难过。 怎样做好灾区儿童的基本心理保护 1、促进表达: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尽量不唠叨孩子,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不要强求儿童表现勇敢或镇静。 2、多做解释:不要批评儿童出现的幼稚行为,这些暂时出现的“长大又变小了的行为”,是儿童对突发灾难最常见的心理反应。对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 3、对新闻报道要有相应的指导,因为儿童可能会对电视画面中重现的镜头感到害怕和恐惧。鼓励孩子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灾区灾民的关爱,不鼓励孩子做能力所不及的事情。
孙秀梅
主治医师
本溪市康宁医院
123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走出抑郁:为什么你好得如此慢?
抑郁的行为模式会写进人的大脑,患者会形成支持自己消极行为的大脑网络,改变原来的大脑思考模式,损伤由此而来。 华清心理 文/章程 做心理咨询这么长时间,总有来访者问我: “为什么自己的症状好得如此慢?” 我的工作经验告诉我: 人们之所以一直固着于自我伤害式的思维和行为, 是因为抑郁的行为模式已经写进了大脑里面。 我需要一点点帮助来访者清除这些模式,建立新的模式。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起码要 3-6 个月固定频率的咨询,才有可能起效, 当然,这还是得在来访者积极配合的情况下。 对于一个抑郁的来访者来说, 多年来,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和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是有一套十分特殊的技巧的, 比如屈从妈妈的要求可以让妈妈多爱自己一点, 学习出类拔萃才能获得他人的肯定和尊重等等。 抑郁是一种整体性的习惯、行为、思维过程, 要想改变抑郁,必须一点一点来。 在让来访者知道自己的那套技巧存在认知歪曲,是抑郁的“元凶”之后, 还要必须能够让来访者知道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它们, 并且去践行,养成新的技巧。 而这整个的心理治疗过程也是时长会让来访者“抗拒”的, 主要是对改变的恐惧, 就像让一个酗酒的人慢慢离开酒精一样, 必然会有不愉快的体验。 如今,我们对抑郁的研究取得了惊人的进展: 我们知道了抑郁会损伤大脑,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是因为大脑能够储存我们的经历, 而这些经历带来的所有影响(包括抑郁), 都会通过结构的、电和化学的方式,在大脑细胞中建立各种网络联系, 抑郁患者就会形成支持自己消极行为的网络, 改变原来的大脑思考模式,损伤由此而来。 但让人振奋的是,我们还发现, 通过一些特定的治疗(比如认知行为治疗), 我们可以重新解读经历带给我们的影响,从而减弱甚至消除这种损伤。 咨询师就像一个修路人, 之前来访者在自己的大脑中建立了一条支持抑郁的高速公路网络, 我们要一点一点把这些高速公路拆除, 而拆除的同时还要帮助来访者建立新的高速公路, 扶着他慢慢走上新的路, 等到旧的高速公路网络被打破, 来访者完全可以独立在新的高速公路上行走时, 那么抑郁也就对他而言就影响不大了。 THE END
孙秀梅
主治医师
本溪市康宁医院
122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孙秀梅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714651 次
总文章
7 篇
在线服务患者
102090 次
患者评价
117770 个
获得锦旗
139 个
入驻时间
2020-10-19 14:07:30
孙秀梅医生的治疗经验
在线问诊的患者
102090 人
随访中的患者
0 人
孙秀梅医生获得的锦旗
已获得锦旗
139 个
医德高尚
118个
感恩有您
4个
济世良医
7个
医者仁心
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