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贾春廷

医生头像
执业证:1103********625

贾春廷

副主任医师

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可加号 可处方
99%
好评率
6.8万
接诊人数
264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您的情绪觉察过吗?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生活工作节奏加快,每个人面临的各种压力也越来越大,每个人难免都会遇到一些不开心、不如意的事情,会出现一些情绪上的波动,这些都是自然。有的人,每当出现负性情绪的时候,只会感受到“我难受”、“我不开心”、“我的身体不舒服”,却不知道这些负性情绪具体是什么,更难以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这些情绪。心理状态比较好的人,不是没有情绪波动,而是当负性情绪来临的时候,能够察觉到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内心最深处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能够变成现实有效的积极行动。一旦这样做了,那些让人烦恼的情绪,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对自己情绪的觉察、识别、分辨和语言描述表达的能力,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心理功能。缺乏这种能力,他就难以进一步处理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情绪或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心理需要时的态度体验。当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内心体验到的是正性情绪,如,高兴、愉快、幸福等;当需要未得到满足的时候,内心体验到的是负性情绪,比如,痛苦,烦恼,愤怒等。在每个人出现负性情绪的时候,应该问问自己:“我的需要是什么?我真正想得到的是什么?”解决情绪问题,不仅要首先觉察情绪,还要查找自己的真正需要是什么。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么,那些需要就一直都处于“未觉察而又未满足”的状态;那么,这些负性情绪就会一直存在下去。即使使劲压制这些负性情绪,也无法消除它,甚至会引发更多更大的负性情绪。很多神经症的病人,就是这样炼成的。 情绪,是对需要的反映,是人性的反映。情绪是自然人性。所以,每当出现负性情绪的时候,我们无法直接战胜它、消灭它,而只能是觉察它、接纳它,然后,查找内心的需要是什么,并最终把愿望和需要变成现实可操作的具体行动。从“需要未满足”到“需要得到满足”,这其中包含很多环节,比如,负性情绪,鼓动人去觉察、思考,形成动机和目标,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去积极行动,最终满足需要,负性情绪消除,并出现正性情绪体验。有的人,只停留在情绪阶段,没有对情绪的觉察;有的人只停留在愿望阶段,缺少意志力和行动力。人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不仅要依据自身内在的需要,还须有外部环境的配合。如果一个人,不考虑客观环境,固执地坚持认为自己所有的愿望和需要都应该得以实现和满足,坚持认为必须“天随人愿”,而又缺少积极有效的行动,他的愿望就一直都无法实现,他的需要就会一直得不到满足,他就会一直痛苦下去。对于“负性情绪”,很多人会采取内心排斥的态度,强行压抑这些负性情绪;对于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当无法实现的时候,有的人也会采取排斥的态度和强行压抑的办法,而不采取有效行动。这些办法,都会导致内心冲突,导致自身心理内部的对立,结果会更加的痛苦。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一个人患上神经症。 有的父母,对自身的负性情绪采取压抑和排斥的态度,同时,对子女所出现的情绪,也会采取打压和排斥的态度。父母跟孩子之间,变得只有理性论辩,只论“谁对谁错”,没有情感沟通。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未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共情,也会逐渐疏远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最终变得缺少共情和情感表达能力。有的父母,担心孩子会在恋爱中受伤,担心孩子一旦失恋,会承受很多痛苦,就不允许孩子去恋爱。为了不让孩子承受失恋的痛苦而不允许孩子去谈恋爱,这样的父母,其实是很缺少生命热情的,是胆小和恐惧的,对孩子是过度保护的。爱情是美好的,恋爱中的幸福与痛苦,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 被爱,是荣幸。爱上别人,是自身的幸福,是自身成长的表现,与被爱之他人无关。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我对你的爱,与你无关。我可以类比地说:花开,不是为了蜜蜂。

贾春廷

副主任医师

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

147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考试焦虑症是什么?

考试焦虑症的主要表现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头痛、胸闷、恶心、出汗、腹痛、尿频等一系列身体不适症状,影响考试正常进行。一旦考试焦虑出现,自信心开始动摇,学习成绩会严重下降。由此可见,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而考试焦虑程度却因人而异。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因素,即个体身心因素对考试焦虑水平的影响;此因素占比重较大。二是外部因素,即外部环境对个体焦虑水平的影响。(1)遗传方面。有些考生因受父母遗传基因影响而使神经类型强弱不同,使一些人对环境刺激较为敏感,易产生紧张反应。(2)成熟水平不同。不同年龄段,个体的考试焦虑程度有所不同,这是由于生理成熟水平对个体焦虑的影响。(3)健康状况。身体健康与否,也影响考试焦虑。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情绪稳定,能够正确面对考试;而身体状况不好的人,对面对的考试尤其是重要考试产生的焦虑几率要大。 考试焦虑对临场发挥的影响,一是不良情绪对脑功能的抑制作用,使其大脑不能正常思考问题。二是因震颤和运动不安使考生坐不住,想起来走动,手抖不停,出汗,影响视线。这类严重的考试焦虑通常称为怯场。 因此,对于有考试焦虑的学生应给予心理治疗,以改善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提高对情绪应激的应对水平。有时要克服考试焦虑还有赖于多参加考试,使之可以为常焦虑的减轻焦虑程度。对于难以控制的考试焦虑学生,在参加重大考试之前,可在心理医生指导帮助下以减轻焦虑。

贾春廷

副主任医师

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

145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孩子的安全感,您给了吗?

盖房子需要先打地基,地基坚固而牢靠,房子也会矗立良久,不怕风吹雨打。反之,如果地基不牢固,那么房子就会摇摇欲坠。人的生命也需要牢固的地基才能健康持续的生活发展。这个地基是在人出生后头几年建筑起来的,它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身心健康。它的名字叫做安全感。 对于儿童来说,什么是安全感呢?就是对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儿童必须怀揣这样的信念:世界是可靠的,生活是美好的,父母以及他人是可以信赖的,这样才能获得生存的动力、勇气和毅力。 安全感充足的孩子内心坚信:我是可爱的,我是被爱的,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我有能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孩子的安全感从哪里来? 儿童最初的安全感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来自于养育者。养育者(主要是母亲)对孩子需求的反应必须是及时的、可靠的、始终如一的,儿童才能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可靠的、善良的、可以依赖的,同时儿童也在自我规范当中建立对自己的基本信任。 有了这两个基本信任,儿童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自己是可爱的、受到保护的,从而建立起生命的意志力。给孩子安全感不仅要给予他们恰当的爱,也要给予孩子恰当的规则,他们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坚实可靠的、可信赖的。 安全感充足的儿童才能发展自己,不会受到外界的左右和干扰,也不会遇见困难就轻易放弃。一旦确认他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儿童就可以继续发展自己,不会再浪费精力和时间去获得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总是感觉到世界是有危险的、父母是不爱自己的,觉得会被抛弃遗弃。他总是在想尽办法证明:父母会照料我、不会抛弃我。 安全感稳固的儿童有以下特点:他们不随意冒险,不在马路上乱跑,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也不会一下子闯进去,而是沉稳地观察环境,慢慢地融入进去。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是依恋式独立,他们很自信,不怕犯错和失败,乐于分享与合作,不以竞争获胜或物质占有来确定自身的价值,不怕和别人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不刻意讨好逢迎他人。 安全感缺乏的儿童则是这样的:他们要么过度怯懦,要么胆大妄为,不顾自身安全;他们要么过度黏人,要么过度独立;他们不愿意独立解决问题,而是依赖他人的帮助;他们迷恋物品,渴求物质满足;他们不敢参与竞争,或者不能接受失败;他们不愿意接受不同意见,而是要求大家必须跟他意见一致。 父母怎样做才能给孩子安全感呢? 父母有以下几件事情要做到: 长时间、高质量的陪伴,尤其是孩子入睡之前的陪伴。 不批评、责骂、惩罚孩子,而是用更多欣赏、鼓励的话语给予孩子支持。 不威胁孩子(例如:不说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或者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类的话)。 鼓励孩子独立,接纳孩子的个性。 给孩子树立恰当的规则。 修炼自己,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事实上,父母相信自己、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信任世界,孩子才能获得坚实的安全感。

贾春廷

副主任医师

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

147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孩子,指甲有那么香吗?

随着孩子的长大,尤其在儿童期往往会出现,有些孩子出现咬指甲的习惯,这个问题是一种在儿童期发病率较高的心理运动功能障碍。 孩子咬指甲的原因是很多的。父母由于工作原因,对孩子关爱不够,家里关系紧张,或者对一个新环境适应困难,都能使孩子感到紧张、焦虑不安而出现咬指甲的行为,时间一长便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同伴的缺失也会成为一种咬指甲的诱因,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多,家居环境也多是楼房,邻居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孩子更不能会有玩伴,从学校回来就是呆在家里一个人写作业,一个人玩耍,一个人看电视,没有必要的童年伙伴和游戏,缺乏趣味性,便不自觉的就会咬起指甲来;小孩子在一次无意间咬指甲得到快感后,就会反复地去咬,这时如果父母及其监护人不及时的制止,也会发展成为习惯性行为;咬指甲可以转移和分散在一些痛苦和不舒服感上的注意力,如果这种不舒服感长期存在,小孩子就会反复地咬指甲,时间长了咬指甲也就成了一种习惯;另外同伴之间的模仿,也是咬指甲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儿童的咬指甲行为不仅影响身体健康,同时也是儿童内心紧张、焦虑、压抑、自卑感以及敌对感的表现,所以及早的进行防治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做父母的平时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打造一个温馨的亲子氛围。 在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时要给孩子多点关注,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去亲近自己的同伴,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完整的童年。同时还要教孩子勤剪指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是无私的,在给与孩子丰富的物质基础上,也要充分的去关怀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平时多的给孩子些关心和关注,做孩子的好朋友,多点耐心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攻克他们小小心灵深处的一个个小堡垒,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可爱的天使,在带给父母无尽的欢乐和满足的同时也需要父母的用心呵护,精心地培育。

贾春廷

副主任医师

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

146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母亲该怎样与男孩相处

古语有云:慈母多败儿。在现在社会情况下似乎证明了这个观点。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报道中说有男孩因母亲管教伤母等等。现在很多家庭的实际情况是父亲常年在外出差或工作,家中只有孩子与母亲相处。特别是男孩,母子的相处更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从家长方面来说,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家长,恰逢走向身心疲惫、生理和心理功能渐渐紊乱和衰退的更年期。此时的家长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还要面对自身的心身紊乱、工作发展等多重压力。他们中多数人有意无意地常常抱怨生活或工作的不如意,爱情婚姻的日渐平淡,以及早年婴幼儿时代的缺少被关爱等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同时把自己年轻时未曾实现的理想,甚至是幻想强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令他们的孩子压力倍增,不堪重负。 从孩子方面来说,男孩子生理上的荷尔蒙分泌,使他们与女孩相比,往往精力充沛、攻击性强、占有欲大,对于新事物通常比较敏感好奇,探索心强。在不同年龄阶段,男孩子的心理特点又不尽相同:童年时期,完全依靠父母,独立意识淡薄;到了青春期,有了独立意识,不希望父母事事为其操心,而且可能厌烦父母的唠叨叮嘱,容易产生忧虑和焦躁情绪,回忆起童年是几分快乐,几分可笑;步入成年后,有了很强的独立意识,回忆以前,觉得是“太不懂事”。 国内外相关心理研究表明家长的心理健康与其子女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家长心理健康,其子女有心理问题的仅占 11.67%;而家长有心理问题,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高达 60%。其中,母亲心理是否健康,对于孩子的影响度要高于父亲对于孩子的影响。身为人母者,要积极主动的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自己的心态,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非常有必要。 针对男孩的心理特点,身为人母者在同儿子交往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对于儿子要多发现优点,多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人际交往和户外活动,在各项活动中释放他们多余的精力,并形成合群的个性特点 切忌唠叨,相信儿子的能力、人品和积极性,不要在包办代替之后又指责儿子无能和没有责任感,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力所能及或者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适当培养儿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当儿子做错事或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母亲要正确的引导,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勇于担当的精神,禁忌粗暴地对待儿子,来自家长特别是来自于母亲的粗暴(包括打骂、惩罚和精神上的冷、热暴力),无疑会给男孩的心灵蒙上阴影,这一方面会打压他们的自信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会诱发他们当前或以后的暴力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母亲在给予孩子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时刻不要忘记对孩子心灵世界无声的滋养。

贾春廷

副主任医师

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

143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网购成瘾

随着社会的发展,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自己心仪东西,很多男男女女却因长期沉浸于网购而无法自拔,产生焦虑、心情烦躁等情况,对网络购物的过度依赖,可能会发展成一种心理疾病,应当加以防范。 现如今,一些白领、上班族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首先要做的就是翻开各类购物网站,有选择或毫无目的地浏览。网络购物在给大家带来优惠、快捷的同时,也容易衍生出网络购物成瘾的心理问题。致使一些人沉浸于网络购物的缘由是: 贪图廉价。购物网站的商品一般较为廉价,并且常常推出各种促销活动,致使一些消费者看到打折、廉价、包邮的商品,就不由自主地收入囊中,而不去思考对东西本身是不是有需求。 从众心理。看到周围人每天都在交流网购内容,应接不暇地接收包裹,心里感到很羡慕,如不加入其中就会显得自己会很落伍。 减轻压力。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很大,很多人常处于一种焦虑的状况。网购消费一般能带给一部分人精神上的安慰、愉悦和放松。 心理空虚。有的人沉浸于网络购物缘于内心的空虚感和无价值感。网络购物过程会给她(他)带来满足感,甚至是等待快递时那份心情,都令他们难以自拔。 改掉网络购物成瘾这一心理,首要应依托理性的消费观。一方面,在购物前可稍作考虑,多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提早列出所要购买物品的清单,按照自己的需求购买;对同类商品多进行比较,不要被网络上的促销手段所迷惑;遇到想要又不在购物清单内的商品,可先放入收藏夹,待思考是不是需求后,在做决定;买完“计划商品”后马上关掉网页。另一方面,规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计划,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日程;挑选多样的购物方式,培养广泛且健康的兴趣爱好;空闲的时间不要一个人“宅”在家里,可以去找朋友们看看电影、散散步,多与他人交流,多接触大自然,在现实中寻找乐趣,不让网购成为填补空虚生活、缓解工作压力的唯一渠道。

贾春廷

副主任医师

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

145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解决孩子做作业慢?

小伟是2年级的学生,聪明可爱,活泼机灵,说话声音清晰响亮。除了学校的日常课程外,乒乓球和美术学的也非常出色,见到他的人都非常喜欢。然而在小伟妈妈的心中,小伟却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做作业太慢。 小伟妈妈描述,别的孩子做一个小时的作业,小伟要做三四个小时,晚上家庭作业一般要做到9点多。家长不断在旁边叮嘱,才能勉强在睡前做完作业。为此父母焦躁不安,小伟本人也开始逐渐唠叨抱怨学习,偶尔也会把本子扔在地上,直接不做了。这个时候,父母往往只能好言相劝,有时候愤怒了也会呵斥他几句。但不管怎么样,就是无法改变小伟做作业慢的毛病。 孩子做作业慢,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每一种“慢”都会有其背后的原因,所以,很难直接针对“慢”提出一个解决对策。如果针对“慢”下功夫,这往往会以损失孩子其它学习效能作为代价,容易混淆孩子作业慢的真实困难,无法对孩子提供更实际的帮助。 作业慢的几种可能因素 “慢”只是一种问题的表现,最直接的理由可能是来自孩子对于学习上的压力和退缩,比如对某种课程的自卑和畏惧情绪、对作业多的不满、对父母和老师严厉批评的消极反抗等,还有可能是对课程知识的不熟悉,甚至有可能和父母的过渡关注或忽视行为有关。如果对于这些问题没有足够的观察和认识,只是一味要求孩子尽快完成作业,只能迫使孩子持续压抑对学习的不良情绪,在今后的某一天,这种情绪会更加猛烈地爆发出来。 在“慢”中寻找孩子的积极因素 当家长认为孩子做作业很慢的时候,情绪上的骚动是在所难免的。对于无力干预的家长,会感觉到强烈的挫败感和愤怒。此时,家长需要坚定地从孩子 “慢”的行为中找到积极的因素,这样才能安抚家长内心的情绪,以便家长和孩子更能冷静、和平的相处,甚至带着欣赏孩子的眼光和孩子相处。 慢的孩子对待自己的作业有非常宝贵贵的坚持性和责任感。不管处于哪种理由,孩子在作业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比别人都多是事实,感受到的痛苦和怨愤也是事实,可是孩子没有轻易地放弃学习,只是偶尔抱怨学习而已。在这种困难的情境下,孩子仍然坚持完成作业,这已经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品德了,这正是我们一直所要求的“学习毅力”。 耐心等待孩子“由慢而快” 关注孩子的坚持和责任感也许同样不能直接解决孩子作业慢的问题,但却可以让孩子在做作业“慢”的挫败和自责中解脱出来。孩子一旦能够认可自己的坚持和责任感,孩子的学习动力会渐渐复苏,对老师的信赖和接纳也会更多,在进一步教育辅导中,将更容易赢得孩子的合作和支持,而且孩子对于改变的承受力也会增强。孩子对于作业的态度更积极,对于自己的评价也更积极向上,各种影响作业效率的行为会减少很多。影响少了,做作业的效率自然而然会提高。

贾春廷

副主任医师

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

145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让情绪与理智兼容

人一旦受情绪控制,就会戴上有色眼镜,看不到真实的世界。 古波斯诗人萨迪说过:“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可以这么说,学会控制情绪是我们成功和快乐的要诀。实际上,没有任何东西比我们的情绪更能影响我们的生活。西方有句经典谚语:“上帝要想让他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弱者任思绪控制行为,强者让行为控制情绪。只有积极主动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一旦情绪失控,愤怒就像决堤的洪水那样淹没人的理智,让人做出不可思议的蠢事。 在美国西部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身体很小,却是野马的天敌。这种蝙蝠时常附在野马身上,用尖利的嘴刺破野马的皮肤,吸取鲜血。无论野马怎么乱蹦乱跳,狂奔窜逃,都对细小的蝙蝠无可奈何。野马用蹄子踢,用身体撞,对蝙蝠一点作用都没有,蝙蝠仍然叮在野马身上、头上、腿上,终于,野马因为暴怒和失血,无奈地死去了。 其实小小的蝙蝠吸取的血液极其有限,真正导致野马死亡的,是它的暴怒。伏尔泰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同样,使人走向疯狂的,不是环境,而是他的情绪和心态所致。 从心理上讲,发怒之人一般气量狭小,虚荣心过强,或缺乏修养,自制力差。暴怒、狂怒,还会破坏人的健全思维能力,瓦解自制力,做出失去理智的事情,伤害他人,最终给自己带来麻烦。“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生理的角度来看,动辄发怒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人在发怒时,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绷紧,毛发倒竖,鼻孔开大,双眼圆瞪,咬牙切齿,要消耗比平时大得多的能量。过度的发怒,还会造成神经紧张,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发怒过多,心脏、肠胃都会受到损害,严重者还会夺人性命。聪明盖世的周瑜就是被诸葛亮气得吐血而死,白白葬送了身家性命。 纵观世界,大凡有所成就的人,其性格情绪都是非常鲜明而稳定的。对于一般人来说,情绪如何控制是一大难题。所以,脾气火暴的人应该有意识地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一些小窍门: 自我控制。锻炼坚强的意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控制自己情绪,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平时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制力,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有效方法来克制自己的情绪。比如,当你感到气氛难消时,就在心里暗诵英文 26 个字母以制怒;著名作家巴波与人吵嘴时,就把舌尖放在嘴里转十圈,以使心情平静下来。 自我转化。有时,产生的不良情绪是不易控制的。这时,必须采取迂回办法,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工作学习或活动中去,使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这种情绪之中,从而将情绪转化。 自我发泄。消除不良情绪,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使之“宣泄”。切忌把不良情绪埋于心里。如果你感到悲痛欲绝或委屈之极时,可以向至亲好友倾诉,也可以靠运动来发泄,或者拿起笔将自己的不满和苦恼写在纸上,这样心里会好过点。 暂时避开。当情绪不佳时,去看看电影,打打乒乓球,或者漫步于林荫小径,或者游泳、划船等等。改变一下环境,离开你心情不快的地方,能改善你的自我感觉,能重新整理一下思想情绪,消除不良的因素,从而释放自己。 幽默疗法。幽默与欢笑是情绪的调节剂,它能缓冲恶劣的情绪。幽默给人以欢乐,使人发笑,而笑可以驱散心中的积郁,也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对周围环境适应的尺度。 要真正做到遇事不怒,还得在平时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培养良好性格、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等等,这样才能够防“怒”于未然。如果你实在感到愤怒,那么就试着微笑吧。

贾春廷

副主任医师

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

122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个体存在感

丛中 北大六院 丛中精神分析 个体如何获得自身存在感? 通过认同他人,以他人的存在作为自身的存在;或者,通过让自己变得不同于他人,彰显个性,来获得自身的存在。这两种方式,都是个体以“有”的方式来存在。 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存在,是以“无”的方式来存在,比如,去掉“我执”,放空心灵,这时,内心会获得一种“无形无色”的存在。 个体具有肉身,需要吃饭才能存活。所以,出生后,睁开眼睛看世界,形形色色的外部世界,映入眼帘,内化到个体心中。这时,个体就跟环境融合在一起了。随着年龄长大,心理发育,个体逐渐地把自身与环境区分开,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自体。这时,自体的存在,受到了“有形有色”的环境影响,个体以“有”的方式获得自身存在感。 “我是什么,我有什么”,以此作为自身的存在,这是人们惯常使用的获得个体存在感的方式。相反的,“我不是什么,其实我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这样以“无”的方式作为个体存在的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或存在方式,往往不太习惯于被人们所接受,尤其是当把自身拥有的一切都拿掉之后,个体可能会找不到自身的存在感,会感到内心发空、发慌,甚至会发疯。 多数人会是执着于“有”,少数人会执着于“无”。有和无,是相反的两个极端。在意识层面,我们的内心会想着“我有什么”,获得外在、具体的个人存在感;在潜意识层面,我的内心其实是什么都没有,属于“无”,或者叫做抽象的终极人性。外在的“有”与内心深处的“无”,构成了人类根本的心理冲突。 人类的终极困惑:以“有”作为自身的存在?还是以“无”作为自身的存在? 如果以“有”作为自身存在,那么,人的抽象、终极人性能否被现实的“有”全部表征出来?抽象的终极人性是否会被蒙蔽、被“替换”? 如果以“无”作为自身存在,那么,个体还能在心灵中找到自身存在感吗?还能在现实中找到可以吃的东西,让自己活下来吗? 比较滑头的说法,只能是:心灵就像是一个孤魂野鬼;生命,要学会在“有”和“无”之间往返游荡。

贾春廷

副主任医师

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

1235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9条记录共1页
贾春廷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268105 次
总文章 9 篇
在线服务患者 53600 次
患者评价 65544 个
获得锦旗 264 个
入驻时间 2020-09-30 13:21:16
贾春廷医生获得的锦旗
已获得锦旗 264 个
月映团圆
1个
医德高尚
228个
感恩有您
6个
济世良医
15个
医者仁心
13个
果香四溢
1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