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文章 治疗周围神经病,除了甲钴胺,别忘了还有这些!
周围神经病有哪些具体疾病?病因有哪些?如何治疗?是不是周围神经病都应用甲钴胺呢?笔者结合相关指南和文献进行梳理,供临床医生参考。 1 周围神经病的分类 常见周围神经病分类 注:GBS、CIDP 可伴有脑神经损害 2 周围神经病的病因 3 不同周围神经病的治疗 对于周围神经病的药物治疗包括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减轻缺血缺氧、补充 B 族维生素、免疫调节及对症治疗。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前提下应用下述药物,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01、单根神经病治疗 1)三叉神经痛: 详见内容 点击查看 >>> 治疗三叉神经痛,只想到卡马西平?这些你都应该知道。 2)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泼尼松 30~60 mg/d 口服连用 5 天,之后于 5 天内减量停用;阿昔洛韦 0.3~0.4 g 口服, 每日 3~5 次,疗程 7 天;甲钴胺 0.5 mg 口服 3/日;维生素 B1 10 mg 口服 3/日。 3)面肌痉挛: ① 首选卡马西平:用于发病初期,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以及术后不能缓解的患者的辅助用药。成人最高剂量不超过 1200 mg/d。 ② 注 射用 A 型肉毒毒素: 主 要 用于不能 耐受手术、拒绝手术、手术失败或术后复发、药物治疗无效或药物过敏的成年人 。一个月总量不超过 200 U。 ③ 微血管减压。 02、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治疗 1)GBS: 人血免疫球蛋白:400 mg/kg/d,静脉滴注,连续 3~5 天;血浆置换:每次血浆置换的量为 30~50 mL/kg,在 1~2 周内进行 3~5 次。应用 B 族维生素治疗包括维生素 B1、维生素 B12、维生素 B6 等。 不推荐应用糖皮质激素。 2)CIDP: ① 启动治疗:当存在致残性症状时应考虑免疫球蛋白治疗或激素治疗,血浆置换的疗效类似于前者但耐受性差些。 ② 维持治疗: 如上述治疗有效,应考虑连续应用,然后减量,直至到最低有效维持量。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维生素 B1 和甲钴胺;硫辛酸:300~600 mg/d,静脉滴注 2~4 周。做好血糖控制和疼痛管理。
张艳芳
主治医师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17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偏头痛的诊治
一、概述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单侧为主的、中重度搏动样头痛,常持续4~72 h,体力活动后加重,常见的伴随症状包括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部分患者偏头痛发生之前有先兆。 二、流行病学校 偏头痛是第二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偏头痛患者年龄分布: 35~39岁:患病率最高; 75%的患者报告在35岁之前首次发病; 50岁之后发病应怀疑继发性头痛。 三、诊断 ICHD-3制定了三大类偏头痛的诊断标准:无先兆偏头痛、有先兆偏头痛和慢性偏头痛。 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A. 符合B~D标准的头痛至少发作5次。 B. 头痛发作持续4~72 h(未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 C. 至少符合下列4项中的2项: 1. 单侧; 2. 搏动性; 3. 中重度头痛; 4. 日常体力活动加重头痛或因头痛而避免日常活动(如:行走或上楼梯)。 D. 发作过程中,至少符合下列2项中的1项: 1. 恶心和/或呕吐; 2. 畏光和畏声。 E. 不能用ICHD-3中的其他诊断更好地解释。 有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A. 至少有2次发作符合B和C。 B. 至少有1个可完全恢复的先兆症状: 1. 视觉; 2. 感觉; 3. 言语和/或语言; 4. 运动; 5. 脑干; 6. 视网膜。 C. 至少符合下列6项中的3项: 1. 至少有1个先兆持续超过5 min; 2. 2个或更多的症状连续发生; 3. 每个独立先兆症状持续5~60 min(例如,当3个症状一起出现在一次先兆中,可接受的最长先兆持续时间是3×6 0 min,运动症状可以持续长达72 h); 4. 至少有一个先兆是单侧的(失语被认为是单侧症状,构音障碍可以是单侧或双侧的); 5. 至少有一个先兆是阳性的(闪光和发麻属于阳性先兆症状); 6. 与先兆伴发或在先兆出现60 min内出现头痛。 D. 不能用ICHD-3中的其他诊断更好地解释。 慢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3个月期间,每个月≥15 d有符合以下标准的头痛(提示偏头痛或紧张型头痛): A. 发生于≥5次发作的患者,且上述发作符合无先兆偏头痛的标准或有先兆偏头痛的标准或两种的标准。 B. >3个月期间,每个月有≥8 d具有无先兆偏头痛或有先兆偏头痛的特征,或者头痛发生时认为是偏头痛,并且曲普坦类药物或麦角衍生物可缓解症状。 C. 不能用ICHD-3中的其他偏头痛家族史常见,遗传率约为42%。 四、遗传特点 一项全基因组关联荟萃分析发现偏头痛有38个易感基因位点,而偏头痛的风险变异在血管和内脏平滑肌相关基因中富集。这些发现引人关注,因为关于偏头痛发病机制是否涉及血管,人们已争论多年。 另一项分析的结果也提示遗传标志物在神经元中富集。 总之,遗传学研究表明,除少数与偏头痛相关的单基因综合征(如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之外,偏头痛的风险由多基因决定。诊断更好地解释。
张艳芳
主治医师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15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lsy,IFP),可表现为面部肌肉无力、瘫痪,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或耳后疼痛,耳部及面部皮肤感觉障碍甚至继发结膜或角膜损伤,部分患者会经历复发,遗留严重的后遗症,甚至需要整形或手术的干预,影响了生活质量。过去的几年中,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就病因、复发情况、治疗及预后标志物等相关信息综述如下。 1、概述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亦称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是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急性单侧周围性面瘫,须排除先天性综合征、创伤、肿瘤、医源性损伤、中耳炎等感染性疾病方可诊断 。发病机制涉及神经水肿、压迫、缺血和变性等, 症状通常在3d内达高峰 。 IFP为周围性面瘫最常见的原因,占60%到75% 。国外报道发病率为(11.5-53.3)/10万,发病年龄及性别无差异。 2、病因 2.1 遗传因素 国内外已有多篇文献对家族性面神经麻痹的谱系图进行了描述,认为它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是低外显率或可变外显率,即家族性面神经麻痹可能是继发于遗传性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尽管2.4%-28.6%的IFP具有遗传性,但目前使用高分辨率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尚未能检测到候选易感位点,需要进一步应用全基因组外显子组进行测序。 2.2 面神经管解剖结构异常 使用CT和MRI成像测量不同节段面神经管直径的研究显示面神经管最窄的部分为迷路段和鼓室段。Celik等发现患侧颞骨面神经管迷路段平均宽度明显小于健侧,而其它节段无显著差异。 面瘫严重程度(House-Brackmann,H-B)分级在第二膝(second genu)水平与面神经管直径显著相关。Vianna等报道IFP组在鼓室及乳突段水平,面神经管的平均直径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而乳突段面神经/面神经管直径的比值明显大于对照组。 考虑到面神经管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肾形,因此测量横截面积比测量面神经管的直径更准确。Ozan等提出患侧面神经的横截面积大于健侧,内耳道的横截面积小于健侧,且有显著差异。Celik等研究发现面神经与面神经管在迷路段的比值影响H-B分级。综上, 面神经管狭窄的患者更容易压迫水肿的面神经,且患者面瘫程度与其面神经管狭窄程度显著相关。 2.3 病毒感染 潜伏的I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和带状疱疹病毒的重新激活是最被广泛接受的原因。HSV-1与IFP的联系在以下实验结果中得到了支持:在面神经外科手术减压期间收集的神经内液中检测到HSV-1基因组,以及通过原发感染和免疫调节诱导病毒在动物模型中重新激活引起面瘫。研究表明,HSV-1利用p53上调的凋亡调节因子(PUMA)或先天免疫信号分子(Sarm1)的异常表达来触发轴突变性。在HSV背景下,钠电导率急剧下降,导致钠钙交换电流的逆转和细胞内钙的累积。钙稳态的这种异常导致蛋白酶激活和轴突内变性。Fang等研究发现在HSV-1诱导的面瘫小鼠中,接种HSV-1后9d-16d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及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2)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且与面神经水肿关系密切。在体外模型中,ERK拮抗剂U0126不仅能抑制培养的施旺细胞的形态学改变,而且还能抑制AQP1和磷酸化ERK的上调。 AQP1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靶点,ERK拮抗剂U0126有可能成为早期治疗HSV-1诱导的IFP的新药。 2.4 自身免疫 目前,有研究发现在面瘫发生的前24d内,外周血T细胞占比明显下降,B细胞比例明显升高,IFP患者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加入人周围神经髓鞘中分离出的碱性蛋白P1L,T淋巴细胞发生明显的转化,吉兰-巴雷综合征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对P1L的体外反应性表明对髓鞘碱性蛋白的自身免疫机制引起面神经脱髓鞘,IFP可能是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单神经变异疾病。 2.5 环境因素 一项包含372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 IFP在春季和夏季发生得更频繁,其发病率在9月份达到顶峰。 急性寒冷暴露和昼夜日温差较大的地方,IFP的发病率会增加,这表明温度的急剧变化可能是面瘫的风险因素。一项包含从2002年到2013年的3935例IFP患者的研究显示发病前60d内空气中NO2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NO2可以氧化其他有机化合物,如不饱和脂肪酸,从而引发自由基反应。此外,暴露于NO2可引起全身炎症,在相对较高水平的NO2暴露后,血清IL-6浓度增加了1.2倍。由此推测, 环境因素如冷刺激和空气污染如高浓度的NO2引起炎症反应导致面神经麻痹。 3、复发情况 国外报道成人IFP复发率为2.6%-15.2%,无性别差异,同侧或对侧均可复发。复发时间间隔不等,一项Meta分析显示233例复发患者中首次发病后1y内复发者占13.3%,1-2y复发者占14.1%,2-5y复发者为18.4%,>5y复发者为54.0%,首次发作与第二次发作的平均间隔为10.2y。同侧复发还是对侧复发的预后较好,存在争议。关于复发相关因素的研究较少,一项研究比较了首次发作和复发组的共患疾病,发现高血压病有统计学差异。 高血压可能是IFP复发的相关风险因素。 面瘫复发可能是因为存在面神经鞘瘤、腮腺肿块、桥小脑角肿瘤等疾病,因此有必要进行面神经全段详细的影像学检查。 复发性面瘫应注意与梅-罗综合征(Melkersson-Rosenthal syndrome,MRS),一种非干酪样肉芽肿性疾病鉴别。它病因不明, 典型特点为复发性周围性面瘫、口面部水肿和舌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11-20岁初次发病最常见,完整的三联症状并不常见。 可伴有视神经萎缩、眼球运动及面部感觉异常、听力下降、吞咽困难等。 与IFP相比,MRS与阳性家族史和复发倾向有更强的联系,29.4%的MRS患者有阳性家族史,而在IFP病例中只有4%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4、治疗 IFP的基础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物理治疗、眼部保护等,所有16岁以上且无禁忌的急性期患者应及早使用激素 。 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仍存在争议,但对严重或完全瘫痪的患者(H-BⅣ级及以上),可以提供类固醇和抗病毒药物的联合治疗 。与安慰剂或皮质类固醇相比,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没有显著增加。近年来,又发展了手术治疗、肉毒素及低强度激光治疗等新手段。 面神经全减压术和次全减压术可以减少面瘫复发,但手术的风险和获益仍需进一步观察 。 激光-光生物调节(laser-photobiomodulation,L-PBM)可以增加微循环,促进血管生成、神经元再生,具有局部和全身效应,可直接恢复神经结构及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 。L-PBM具有抗炎作用,它能减少促炎细胞因子和增加抗炎生长因子。L-PBM的另一个作用是通过刺激线粒体膜上的光感受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增加了线粒体呼吸链中涉及的酶的活性,导致ATP产量增加,从而增强细胞功能和再生。 5、小结 综上所述,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面神经管解剖结构异常、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和环境因素 。复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影响因素仍不明确,尚需进一步研究。 肉毒素、低强度激光治疗等新兴手段在未来可能应用于临床 。 神经电图、肌电图等电生理检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等血液学标志物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发病机制及预后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
张艳芳
主治医师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16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能同服吗?可以交替使用吗?
一些指南或研究也不推荐联合使用,如《Feverish Illness in Children》:Assessment and Initial Management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 5 Years,其原因布洛芬联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会出现过度给药等用药错误。 1、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可以交替使用吗? 在体温控制方面,《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建议: 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用于儿童退热,也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用于儿童退热 。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可能比单用任意一种对退热更有效,但尚不明确这种降温是否具有临床意义。并且,两者交替使用也并不能改善患儿的舒适度,因此这样做的意义并不大。 2、 在什么时候用布洛芬,什么时候用对乙酰氨基酚呢?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退热药,但二者在分子结构、作用机制、禁忌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不同场合下使用各有优劣。 首先我们通过一张表来了解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区别: 3、遇到以下情况该如何选药? 1、 痛经:布洛芬 女性的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引起女性痛经的大多是无器质性病变的原发性痛经。月经中,大量的前列腺素会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挛缩,造成子宫缺血、乏氧状态,痛由此来。因此,痛经应选用有抑制前列腺素作用的布洛芬。 2、 头痛: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对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都有效,布洛芬对紧张性头痛没有明显效果,并且对乙酰氨基酚起效更快。 3、 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与炎症相关的牙痛、耳痛:布洛芬 布洛芬有抗炎作用,而对乙酰氨基酚作为弱的环氧酶抑制剂,不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激活,因此不具有抗炎作用。 4、 对于有基础疾病者 1)有肝脏疾病者:优选布洛芬。2)有哮喘、消化道溃疡、心脏疾病、高血压、腹泻、呕吐:优选对乙酰氨基酚。 3)有肾脏疾病:应咨询医生,遵医嘱用药(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药品说明书中都特意表明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4 小儿发热如何用药? 一般认为小儿肛温在 38.5℃ 以下为低热,超过 39℃ 为高热,超过 40℃ 为超高热。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当小儿肛温高于 38.5℃ 时应采用安全的退热药物治疗,而 3 个月以内的婴儿发热时主张采用物理降温。 5、药物选用: 1、< 3 月龄的小婴儿,应尽快就医。 2、≥ 3 月龄但是 < 6 月龄的婴儿,通常用对乙酰氨基酚。 3、≥ 6 月龄,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都可以用,但 UpToDate 建议优选对乙酰氨基酚,因为对乙酰氨基酚有更长期的安全追踪记录。 4、同时需要退热和抗炎(比如有关节炎的小儿患者)时,建议优选布洛芬。 5、对于两种药物都没有禁忌证的小儿患者,如果服用一种药物到下次服药时间前体温又升上来,可以改用另一种(注意是「改用」,而不是「交替使用」,改用后如果效果良好就不用换回去了)。
张艳芳
主治医师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15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镇痛药怎么选?
在生活中,如果出现了疼痛,很多人会选择吃镇痛药,而且不少人把镇痛药当作万用药,无论头痛、牙痛、腹痛还是胃痛,都用同一种镇痛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镇痛药并不能“瞄准目标”精确打击疼痛部位,比如你因为背疼服用了镇痛药,碰巧头也疼,那么一箭双雕,两处疼痛都能有所缓解。那不同的镇痛药之间有什么区别,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镇痛药呢? 一、疼痛如何分级 世界卫生组织将疼痛分为 5 级,依次是: 0 度:不痛。 Ⅰ 度:轻度痛,为间歇痛,可不用药。 Ⅱ 度:中度痛,为持续痛,影响休息,需用镇痛药。 Ⅲ 度:重度痛,为持续痛,不用药不能缓解疼痛。 Ⅳ 度:严重痛,为持续剧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日常中最常遇到的疼痛困扰,介于Ⅰ度与Ⅱ度之间,多是身体部位的疼痛,比如头痛、牙痛、肚子痛等。长期忍受疼痛,会让人感到焦虑,有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 因此我们可以适当选用一些镇痛药来止痛。但是, 镇痛药是把“双刃剑”,长期滥用可引起人体多个脏器的损伤,如肾损伤、胃损伤,还可造成出血倾向 。如果未弄清疼痛的原因,盲目服用镇痛药,虽然疼痛症状得到暂时缓解,但却掩盖了疼痛的病因,使诊断失去重要依据,不利于及早诊断和治疗。因此, 治疗疼痛应以病因治疗为主,镇痛治疗为辅 。 二、常见镇痛药如何选择 根据说明书中的适应证范围结合注意事项可以对症选择以上镇痛药。 三、 使用镇痛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 无论何种疾病引起的疼痛, 均须先找出病因,进行对症治疗 。 √ 去药店购买镇痛药时, 尽量先咨询医生或执业药师。 √ 服用前,切记仔细查看药品说明书,对用法、用量以及使用禁忌做全面了解。 √ 药物治疗以口服用药为主, 尽量使用最低的有效剂量,避免过量及同类药物重复或叠加使用。 √ 服用镇痛药前后千万不能饮酒,否则会引起肝脏和肾脏损害。 √ 服用镇痛药后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服用,反应特别严重的,则最好尽快就医。
张艳芳
主治医师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16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一文教你面神经炎诊断与用药治疗~
面神经炎又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以上面神经管内段面神经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 对于面神经炎的病因和病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骨质的面神经管刚能容纳面神经,一旦有缺血水肿,则将有水肿与压迫性缺血恶性循环。激发的因素可有病毒感染,致神经营养血管收缩缺血、组织水肿压迫。 面神经炎在脑神经疾患中较为多见,这与面神经管是一狭长的骨性管道的解剖结构有关,当岩谷发育异常,面神经管可能更为狭窄,这可能是面神经炎发病的内在因素。面神经炎发病的外在因素尚未明了。 有人根据其早期的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及轴空有不同程度的变性,推测可能因面部受冷风吹袭,面神经的营养微血管痉挛,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所致。也有的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以及免疫反应有关。 一、临床特点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20-50岁最多,男性多于女性,常为单侧,极少为双侧。起病急,常于晨起刷牙洗脸时发现口角流涎和歪斜、病初可伴有麻痹侧耳后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的疼痛,也可无自觉症状。症状于1-3内达到高峰。 2、面神经炎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下眼睑外翻而泪液外溢;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转动,露出白色巩膜;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口涎外流;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口轮匝肌瘫痪使腮或吹口哨时漏气;颊肌瘫痪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齿颊之间;部分患者体检时发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外耳道疼痛和疱疹。 3、起病2-3周后开始恢复,1-2个月症状明显好转或痊愈,少数面神经麻痹恢复不全者可产生瘫痪性肌痉挛或连带运动,如痉挛引起患侧眼裂缩小,唇沟加深,口角牵向患侧,常易误将健侧认为是患侧,连带运动患者顺时上唇轻微颤动,露齿时不自主闭眼时额肌收缩,咀嚼时患侧眼流泪或颞部皮肤潮红、出汗。 二、发病特点 1、急性期:发病7天内。 2、静止期:发病后7-15天。 3、恢复期:发病15天以后。 三、常引发并发症 1、面肌痉挛:颅内或颅底的血管原因或非血管性占位病变对面神经的压迫而导致。 2、联合运动:面神经的轴束炎症损伤变性后,原支配眼轮匝肌的神经分支的部分再生轴束,有部分轴束在再生的进行过程中发生错误,误入笑肌等支配神经,并与患侧的笑肌等发生连接。 3、面肌挛缩:变性神经再生重新支配肌肉后,患侧表情肌常有不同程度的挛缩可能为面部表情肌已发生部分纤维化,或神经再生后肌张力过高。 4、鳄鱼泪综合征:咀嚼或强烈香味食物进入口中引起的单侧反射性流泪,机械性刺激或无食物咀嚼时不引起流泪,此症状可在面神经麻痹早期出现。 四、药物治疗 面神经炎的治疗原则为:促进局部炎症、水肿及早消退,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临床上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营养神经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1、抗病毒药物:由于面神经炎的引起与病毒感染有关,因此在治疗上需选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而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三种。利巴韦林的推荐剂量为一次150mg,一日3次口服给药;阿昔洛韦的推荐剂量为一次0.2g,一日5次口服给药;更昔洛韦的推荐剂量为一次1000mg,一日3次口服给药,使用疗程均为7-10日。 在服用更昔洛韦时需要注意:对更昔洛韦过敏者禁用,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少于0.5×109/L)或严重血小板减少(小于25×109/L)的患者禁用。对于面神经炎急性期患者建议根据情况尽早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但不建议单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2、营养神经药物:B族维生素、胞磷胆碱、谷维素、甲钴胺等是临床上常用的营养神经药物。 3、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上多选用泼尼松或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对于所有无禁忌症的16岁以上患者,急性期尽早口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有效促进神经损伤的尽快恢复。泼尼松根据症状严重程度选用剂量为每日口服20-60mg,而地塞米松的选用剂量则为每日口服1.5-3mg,连续服用5日,5日后逐渐减量至停止。 在服用此类药物时需注意,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心力衰竭、癫痫、重症肌无力、青光眼等患者应慎用。由于在老年患者中应用时宜引起骨质疏松与高血压,因此用于老年人时应注意剂量的选择,与服用时间的调整,特别需注意停药时的用药监护。 4、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可选用706代血浆或者低分子右旋糖酐一次250-500mg,一日1次静脉滴注使用,连续使用7-10日,以此减轻水肿症状,促进恢复。 对于面神经炎的治疗,除了需要药物对症治疗外,还应做好一定防护措施,比如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做好保暖,寒冷季节注意颜面及耳后部保暖、避免头朝风口,以免发病或复发。
张艳芳
主治医师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17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阿兹夫定和奈玛特韦/利托那韦之间的区别
阿兹夫定与奈玛特韦/利托那韦(Paxlovid)是在国内已上市的抗新冠病毒药物,两者有何区别呢? 一化学结构 阿兹夫定是人工合成的“胞嘧啶核苷”类似物。“胞嘧啶核苷”是DNA和RNA合成的共同原料。 奈玛特韦属于拟肽类物质。 二作用机制 1.阿兹夫定 新冠病毒属于RNA病毒。 艾滋病病毒(HIV)也属RNA病毒。与新冠病毒不同的是,艾滋病病毒含有逆转录酶。 胞嘧啶核苷是DNA和RNA合成的共同原料。 阿兹夫定是 “胞嘧啶核苷”类似物,既可抑制HIV逆转录酶,也可以抑制RNA聚合酶。 2.奈玛特韦 新冠病毒复制过程中,首先合成多聚前体蛋白(又称多蛋白),之后多聚前体蛋白经3CL蛋白酶(3CLpro)水解产生“功能蛋白”,才能进行后续的复制。 奈玛特韦是一种3CL蛋白酶的拟肽类抑制剂,可有效阻止新冠病毒的复制。 1 温馨提示: 奈玛特韦容易被肝药酶CYP3A4快速代谢降解,导致体内快速失去药效活性。 利托那韦本身无抗新冠病毒作用。 利托那韦是一种CYP3A4抑制剂,可以抑制奈玛特韦代谢,提高奈玛特韦的疗效,延长作用时间。 三 临床应用 阿兹夫定和奈玛特韦/利托那韦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推荐用药。 与药品说明书不同的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关于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的适用人群的描述是: 适用于发病 5天以内的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体重≥40kg)。 四 不良反应 1、不良反应
张艳芳
主治医师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175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7条记录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