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文章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
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均明显影响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因此,非药物治疗本身就是治疗高血压的一项重要方法。 (一)心理指导 保持一种健康向上、开朗豁达的心态。高血压病与情绪因素有关,情绪是促发高血压病的因素之一,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可给患者以心理支持。理解患者的病痛,让患者也正确理解外界诸因素对自己疾病的影响,使自己保持情绪稳定,不急躁、不悲观,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影响高血压患者康复的一切不利因素。 (二)生活方式指导 积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坚持适量体力活动。膳食适当限制钠、脂肪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戒烟、限酒特别是烈性酒。保持理想体重,讲究心理卫生。这不仅是高血压治疗的重要手段,也是其他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治疗不可缺少的措施。 1.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不良的饮食习惯主要是指高盐膳食、吸烟与饮酒,提倡采用控制高血压饮食,降低饱和脂肪和总脂肪的摄入。每日的盐摄入量建议在6g以下,彻底戒烟,适量饮酒。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进食五谷杂粮。 2.规律地参加有氧运动 最好的运动方式是游泳,步行、慢跑也是不错的有氧运动,它不受条件、环境限制,但要求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40分钟。要注意做好运动中的自我监测,先热身,后运动,再缓慢恢复。有资料调查表明,体育锻炼与高血压呈明显的负相关,体育锻炼是保护性因素,它可控制体质量,增强心血管功能及调节机体代谢,有利于降低血压。特别是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更应尽早加强体育锻炼,做好高血压的预防。 3.控制体重 超重、肥胖是人群平均血压升高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否超重,可用体重指数来衡量。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18.5~23kg/m2为正常,23~24kg/m2为临界,≥24kg/m2为超重,≥28kg/m2为肥胖。超重和肥胖可使血压升高,增高冠心病的发病率。研究表明,体重指数增高是发生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4.高血压患者的四季饮食指导 高血压患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进食咸食、甜食以及油炸、高油食品。 春季万象更新、生机勃发,应更注意饮食的调养,多食牛乳、山药、木耳、薏仁、银耳,多食新鲜的蔬菜,如菠菜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营养丰富,对延缓记忆力减退有益;多饮水,可以用绿茶加入大枣2枚泡茶,对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能有帮助,是难得的绿色保健食品。 夏季炎热,体表血管扩张,阻力下降、血流增加,同时由于出汗多、血容量下降,易引起血压波动,因此宜进食清淡、少油食品,如鱼肉、芹菜、洋葱等以利降脂降压、养心安神。天热时忌大量饮用冷饮,绿豆汤、冬瓜汤为推荐的最佳饮料。 秋季万物收敛,一日温差较大,易感冒着凉,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引起血压波动。此季节宜多食萝卜、西红柿、南瓜。南瓜含有多种优质油脂,常吃南瓜可保持大便通畅,有降低血糖、血脂的功效。秋季要充分饮水,晨起饮1杯淡盐温开水,有利于血液稀释,减低血黏稠度,减少心肌梗死与卒中的危险。 冬季天气寒冷,严寒可导致人体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增加毛细血管及小动脉阻力,使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应特别注意保暖。饮食上应多进食瘦肉、鱼肉、豆制品等可产生高热量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可增强对寒冷的耐受性,提高抗病能力。此外,还可以适量多喝鸡汤、各种豆粥,但一定要控制体重,使体重指数保持在正常范围。 (三)生活环境指导 1.适宜高血压患者工作与生活的环境应该安静、无噪声、无污染。 2.建议室内环境温度为18~24℃,湿度为40%~50%,阳光充足,通风好,空气新鲜,室内摆设整齐清洁,地面不要太滑以防摔倒。 3.睡觉用床要宽一些,床垫不要太软,被子不宜过重、过、过硬,被套、床单易柔软,建议选用吸水性好的纯棉面料。 4.保持个人卫生,养成晨起、饭后、睡前刷牙的习惯。洗澡不宜过勤,每周1~2次为宜,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必要时高血压患者要由家属协助洗澡以防止发生意外。 (四)大、小便护理指导 1.高血压患者应养成每日排便的好习惯。对于有习惯性便秘的高血压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不可过于用力排便,以防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平时要注意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如粗粮、蔬菜水果、红薯、南瓜等,饮水量要充足,适量喝些蜂蜜水也可以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大便秘结不易排出时可用甘油栓或开塞露纳肛,必要时戴上胶皮手套,抠除干结的粪块。坚持每日做腹部顺时针、逆时针方向的环形按摩对帮助排便有好处。 2.大便失禁易造成肛周红肿,皮肤破溃。每次大便后除用卫生纸擦拭外,应用温水清洁会阳部及肛周皮肤并吹干,必要时涂以鞣酸软膏。及时更换内裤,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无异味。 3.小便失禁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应及时就医,查明尿失禁原因,必要时行膀胱造瘘或经尿道行尿管置入,保持会阴部清洁,防止发生破溃。 (五)睡眠指导 1.生活规律,按时作息,晚饭不宜过饱,睡觉前不吸烟,不喝茶或咖啡,不看刺激性、兴奋性强的电视节目。 2.保持床铺舒适、环境安静,室内应避光、温度适宜、空气新鲜,枕头软硬高低适中,睡眠姿势以右侧为好,避免仰睡或伏卧睡。 3.精神情绪放松、睡觉不思考问题及不想不愉快的事情对睡眠有帮助。 4.失眠者在睡觉前可用温水泡脚,并着宽松的睡衣。入睡困难者可在医师指导下应用小剂量镇静剂,如地西泮2.5~5mg。此外,也可采用理疗、耳针、音乐疗法。 5.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指在睡眠中出现呼吸暂停10秒以上,每小时反复发作超过10次者)多见于肥胖、老年及打鼾者。由于反复短暂缺氧,患者可出现憋气、噩梦、血压升高、晨起后头痛、困倦、记忆力下降、夜间尿床,还可诱发夜间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6.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预防 (1)平时养成侧卧睡眠的习惯,避免仰卧,防止因仰卧时舌后坠或软腭向鼻咽部下移引起气道阻塞。 (2)肥胖者应减肥,使体重指数≤23kg/m2。 (3)尽量避免服用镇静睡眠药。 (4)睡前不饮酒、不吸烟。 (5)若患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症状严重者睡眠时可使用便携式正压呼吸机持续吸氧,可不同程度改善缺氧状态。 (6)若患周围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手术治疗如切除肥大的扁桃腺或过长的腭垂,可使气道通畅,减轻病情。 (7)有原发病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者补充甲状腺素,肢端肥大症者手术切除脑垂体瘤或服用生长抑制激素。
熊家瑞
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41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高血脂的生活方式改变
单纯饮食控制和运动可使胆固醇降低7%~9%,即使正在服用降胆固醇药物,也应坚持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 血脂异常防治饮食指南建议: ①控制总热量:主食每天4两(女)、6两(男),以全麦面包、燕麦、糙米、土豆、南瓜为佳,少吃点心,不吃油炸食品; ②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少吃肥肉,每天每人烹调用油<25克; ③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每周吃2次鱼,用橄榄油或茶籽油代替其他烹调用油; ④控制胆固醇的摄入:不吃动物内脏,蛋黄每周不超过2个,建议用脱脂奶代替全脂奶; ⑤每天蔬菜1斤、水果1~2个,适量豆制品。 规律运动“一三五七”:一指每天锻炼一次;三指每次至少30分钟;五指每周至少运动五次;七指运动时心率=170-年龄。
熊家瑞
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43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高血压与焦虑症
焦虑,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情烦躁,表现为坐立不安,忧心忡忡,似要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常伴有头疼、头昏,心慌、气短等躯体不适。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障碍或者焦虑性疾病,是一组以焦虑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精神障碍。当焦虑的严重程度与客观的事件或处境不相称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则为病理性焦虑,可表现为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焦虑症属于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重,常与其他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等合并。 高血压患者常伴有焦虑等精神情况。据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伴有焦虑症状的发生率高达25%~54 %。 高血压伴有焦虑症的患者,由于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大,大多伴有睡眠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得各种升压神经递质释放增多,血压波动大,减弱降压作用;且焦虑情绪还可以激活交感神经系统, 使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释放增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小板激活等,严重影响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当焦虑和应激情绪发生时,也会直接或间接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参与到广泛的应激过程,促使一系列的激素分泌,如ACTH、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管升压素等,带来血压升高。且大多数高血压合并焦虑患者也会出现躯体的不适症状。因此,焦虑引起血压波动,还与广泛的神经-内分泌激活相关 , 破坏血压的正常调控和干扰药物的降压效果。 焦虑不仅是增加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严重影响降压药物疗效和高血压患者的预后, 降低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医疗负担 。焦虑可通过各种量表进行筛查和评估。运用 “ 90秒4问题询问法” 可用于快速初步筛查焦虑,若4个问题2项或以上阳 性,则进一步需精神心理专科医生评 估, 明确疾病诊断是否符合焦虑症,以便做出正确的处理。 快速识别焦虑抑郁并运用有效手段进行干预成为综合医院非精神专科医生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高血压患者合并焦虑症时,应予以重视,及时识别和诊断,减少危害。
熊家瑞
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39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颈动脉斑块到底需不需要治疗?
绝大部分的颈动脉斑块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罕见的原因有放射治疗的合并症,血管炎、夹层、肌纤维发育不良等原因导致颈动脉内膜增厚。 而众所周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血管内皮损伤是基础,这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关系密切,而且,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熬夜等也会加速血管内皮损伤。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颈动脉超声检查普遍开展,很多患者被发现存在颈动脉斑块。有调研发现,我国成年人中约三分之一存在颈动脉斑块,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越高,比如,40-49岁患病率为6%,而70-89岁的患病率竟然为63%。 由于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的,而颈动脉属于表浅的中等动脉,因此可以非常方便的作为评价全身中大动脉,如预估冠状动脉、颅内动脉、肾动脉等动脉硬化程度、狭窄可能的窗口。 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不良事件明显相关,其斑块负荷越大,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越高,因此颈动脉斑块可以有效的预测未来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程度。 综上所述,发现颈动脉斑块后应该更加注意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否则斑块程度越来越重,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等风险大大增加。 如何治疗,是否强化降脂? 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指出: 对于仅有IMT增厚患者 1.无缺血性卒中,血脂在正常范围,不建议他汀治疗; 2. 合并缺血性卒中,建议他汀治疗。 对于已存在颈动脉斑块患者 3.无缺血性卒中症状,狭窄>50%,无论血脂是否异常,建议他汀治疗,LDL-C<70mg/dl(1.8mmol/L); 4. 无缺血性卒中,狭窄<50%,血脂正常范围,依情况而定; 5. 有症状者,建议他汀治疗。 ASA颈椎动脉疾病指南指出: 所有颅外颈动脉或椎动脉粥样硬化者应使用他汀,使LDL-C<100mg/d(2.6mmol/L);如高强度他汀无法达标或不耐受,可将用改善预后的其他药物(如胆酸鳌合剂或烟酸); ESC外周动脉疾病诊治指南指出颈动脉斑块的治疗原则是改善症状,降低心血管风险。 最佳治疗是BMT,即 1.生活方式改善: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锻炼,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患者控制血糖、血压水平; 2.必要时他汀治疗:所有的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应使LDL下降50%并<70mg/dl(1.8mmol/L)。 3.必要时可以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一般来说,颈动脉狭窄 不到90%以上,且没有症状就不做手术,可 通 过药物治疗。 小结 1. 颈动脉斑块主要由AS引起; 2. 颈动脉斑块可以预测未来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程度; 3. 最佳治疗为生活方式调节,必要时佐以药物。主要治疗药物为他汀。 4. 颈动脉斑块治疗与否根据不同情况而定: ● 若颈动脉斑块导致血管狭窄≥50%,其处理原则与确诊冠心病或缺血性卒中相同,同时还应考虑抗血小板治疗; ● 若狭窄程度<50%,应评估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是否合并危险因素(吸烟、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根据危险程度选择是否降脂治疗。 ● 当合并卒中、冠心病时,根据ASCVD危险分层进行降脂治疗。
熊家瑞
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41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不要忽视低血压
提到血压,人们经常有 “怕高不怕低” 的误区。特别是对长期低血压即血压低于 100/60mmHg 的情况来说,人们远远不像对高血压那么重视,因为在一些人看来,低血压多半是“良性”的,后果不那么严重。 其实不然,低血压并非什么好兆头 ,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低血压的分型 01 急性低血压 指人体正常或较高水平的血压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后,突然发生血压明显下降等临床表现,其主要包括休克和晕厥两大综合征。 1. 休克 包括心原性休克、出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等。 2. 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 属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晕厥。 在卧立位试验或倾斜性试验时 ,站立位或近似立位的SBP较卧位降低 ≥20mmHg、DBP 较卧降低 ≥10mmHg 或 SBP<90mmHg,而心率无明显改变,但发生晕厥症状。其与神经介导性晕厥和心源性晕厥为晕厥的三大主要类型。 02 慢性低血压 1. 体质性低血压 易见于体质瘦弱的年轻女性,可有低血压家族史。 2.未发生晕厥的直立性低血压 (orthostatichypotension,OH) 常伴有头晕、乏力、健忘等症状,卧立位试验或倾斜试验阳性。 (1)OH 与年龄有关,在45~53岁人群中的发生率约 5%~13%,在≥65 岁的老年人群的发生率约20%~60%,在>70 岁的老年人群中的发生率可达94%,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2)OH 多发生于卧位血压正常的 患者,但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发生率约23.8 % ~50.0%,与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 、自主神经功能不良、动脉粥样硬化、心功能下降、饱餐等相关。 3. 特发性低血压 多在中年以后发病,男性显著多于女性,病程进程缓慢,常伴有头晕、眼花、乏力,甚至晕厥样症状及阳痿、无汗或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卧立位试验时,直立位较卧位 SBP 下降≥50mmHg,DBP 下降≥20~30mmHg。 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变性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导致小动脉收缩功能障碍相关。 4. 继发性低血压 常见于以下 6 类疾病: (1)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完全性 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等。 (2)脊髓疾病:脊髓结核、脊 髓空洞症、脊髓出血等。 (3)急性感染性疾病恢复期: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4)心血管系统疾病: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瓣口面积<0.75cm2)、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等。 (5)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素皮质功能减退症、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等。 (6)致慢性营养不 良性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重症糖尿病、活动性 肺结核等。 03 药物不良反应性低血压 可发生急性低血压或慢性低血压,急性低血压常由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大剂量短效药物应用等时发生。 慢性低血压较急性低血压常见,可见于: (1)作用于心血管系 统药物: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硝苯地平、可乐定、苯妥因钠、普罗帕酮等。 (2)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 硫酸镁、甘草酸二铵等。 (3)作用于神经系统药物:氯丙嗪、奋乃静、氯氮平、舒必利、阿米替林、左旋多 巴等。 (4)抗微生物药物:青霉素类抗生素、头孢匹胺钠、头孢替安、链霉素、阿昔洛韦、替卡拉宁等。 (5)其他药物:氨茶碱、咪唑斯汀、降钙素、异丙嗪、硫喷妥钠、丙泊酚、布比卡因、破伤风抗毒素、长春新碱、多西他赛等。 04 卧位性低血压 可见于晚期妊娠妇女或盆腔巨大肿瘤等患者,由于下腔静脉受压、回心血量减少所致。 血压下降常伴心率增快、头晕等症状,若改变为侧卧位或坐位,则血压回升和上述症状缓解。 伴有低血压的妊娠妇女易发生早产、婴幼儿体重较轻和易发生产后并发症。 此类患者若施行硬膜 外麻醉进行剖腹产或切除肿瘤时,由于回心血量进一步减少,可出现血压显著下降、脸色苍白、头晕、 出汗等休克样症状。 低血压的表现 1. 疲乏、无力 清晨症状明显,常感到精神萎靡不振、四肢酸软无力,经午睡或休息后可好转,但下午或傍晚又感乏力,这种倦怠感与患者实际工作或活动所消耗的体力不相称。 这种疲乏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过多的肌肉收缩不协调,而不恰当地消耗肌力所致。 2. 头痛、头晕 在低血压病的患者中,头痛可能是唯一的主诉,其头痛往往在紧张的脑力或体力活动后较为明显,头痛性质和程度不一,多表现为颞顶区或枕下区隐痛,也可呈剧烈的搏动性疼痛或麻木性疼痛。 头晕轻重不一、轻者两眼发黑、眩晕;重者可以失神,甚至晕厥。常在突然改变体位,尤其是又蹲位突然起立时最易发生。此外,静止而又负担过重的工作条件下也易发生。 头痛和头晕均与血压低致脑灌注不足有关。 3. 心前区隐痛或不适 低血压病患者心前区隐痛、不适,不仅可在体力劳动或紧张脑力劳动时发作,在安静时也可发作,甚至引起心绞痛样发作。 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这种情况不仅见于低血压病并冠心病的患者,也可能由于血压过低本身导致冠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氧、缺血而产生上述症状。 4. 其他: 可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消化不良,以及血红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抵抗力降低易引起感染等征象 低血压的治疗 体位性低血压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减少跌倒和晕厥发生。 治疗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病因明确者应尽量去除病因。急性体位性低血压主要针对病因治疗,无症状者无需治疗。 01 急性期治疗 体位性低血压一般为一过性病程,严重者可能出现晕厥。 首先要做好防护,防止摔伤。其次要迅速安排患者平躺,呼叫确定其意识,给予快速饮水(可给淡盐水)等措施。如果患者症状持续没有明显缓解,考虑送急诊就诊。 02 非药物治疗 体位性低血压的治疗,目前尚无新的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避免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因素,如快速起床、洗热水澡、长时间卧床等,避免增加腹腔或胸腔压力的动作,如便秘、排尿时用力过度或抬重物时憋气等。 1. 调节盐和水的摄入量,考虑适当增加钠盐(每天6~10 g)和水分(每天1.5~2 L)摄入,有效增加血浆容量,维持血压水平。快速饮水 0.5L可在5~15分钟内快速升高血压。不过,高盐摄入可能导致心血管并发症或死亡,须谨慎监控。 3. 饱餐(尤其是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大量饮酒容易诱发低血压,提倡少食多餐、戒酒,餐后适当休息后再运动。 4. 坚持适当的体力锻炼,如游泳、跳健美操、骑自行车、步行等,增强体质,避免劳累和长时间站立。 5. 睡觉时采取头高位,将头部抬高15~30 cm左右,有助于保持脑血流量,降低卧位高血压。 6. 纠正贫血,补充饮食中缺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能对一些患者有帮助。 7. 对于症状持续时间长且较为明显的患者,发生晕厥或骨折风险较高,可考虑暂停服用降压药物。 8. 采用弹力疗法,如穿戴腹带、过膝袜、连裤袜或弹力长袜,减少下肢静脉床的血容量,提高外周阻力。弹力疗法对血压无明显影响,但可轻度缓解症状。 03药物治疗 症状严重、发作频繁的体位性低血压患者需要使用抗低血压的药物,目前使用的药物主要有外周选择性α1受体激动剂米多君、氟氢可的松、屈昔多巴等。 1. 米多君 米多君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促进血液回流,具有升压作用。但它存在导致卧位高血压的风险,慢性心衰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慎用。 2. 氟氢可的松 氟氢可的松是一种合成的盐皮质激素,可增加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增加血容量。当增加水和食盐摄入效果不佳时,它是提高血浆容量的常用治疗。该药可导致低钾血症和卧位高血压,疗效存在个体差异,不推荐慢性心衰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使用。 3. 屈昔多巴 屈昔多巴在体内被多巴脱羧酶转化为去甲肾上腺素,主要用于原发性神经源性直立性头晕的治疗,如帕金森病引起,不明显升高夜间的卧位血压,但长期作用不明显。其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头晕、疲乏等,慢性心衰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慎用。 预防 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主要是提醒卧位的患者在站立时动作要缓慢,可先活动小腿肌肉,先由卧位转变为坐位,几分钟后再站立。 避免长时间站立和暴露于炎热的环境中,转变体位时动作应缓慢,可以双腿交叉站立、下蹲,紧绷大腿和臀部肌肉等。 预后 体位性低血压的治疗侧重于缓解症状,降低跌倒和晕厥的风险,预后一般取决于导致该病的病因。通常情况下,它不会有直接的生命危险,但其导致的并发症可能会危及生命。 这提示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测量血压时一定注意体位改变的影响,明确诊断,合理预防和治疗。
熊家瑞
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40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心衰患者的居家管理与康复
1.当出现呼吸困难(喘憋、活动后上不来气)、乏力、下肢水肿或脱水、多汗等情况,及时去医院就诊。 2.居家关注体重变化。每天早上起床,早餐前的同一时间,同样衣着,自测体重,因为体重改变往往出现在临床体液潴留症状和体征之前,更为敏感。通常体重1~3天内增加2千克或者6个月内下降5千克以上,应引起警惕,立即就诊,调整利尿剂剂量。 3.学会摸脉搏,数脉率。将右手中间3个手指的指肚轻轻放在左手的手腕处,然后数15秒钟,得数再乘以4,就可以数出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 4.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控制体重,保持低盐饮食,限制钠的摄入。每天24小时内摄入的液体总量不应超过1~1.5升。食欲不振的患者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 心衰患者的运动康复 : 心衰患者运动从慢到快,从短到长,逐渐增加到每次30分钟,每周3~4次。若不能达到每次30分钟,可以一天内分两次15分钟或者多次5~10分钟运动。避免竞技性、爆发性运动(如负重),避免过度疲劳。 在相同的时间进行运动,使生活更加规律。如在每周一、三、五午休后运动30分钟。避免饭后立刻运动。避免在很热或潮湿的环境中运动。如果停止运动3周,需要重新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长度,不能马上回到停止时的运动量。运动前、中、后可以各喝一杯水(最好先咨询医生,因为有些患者需要控制液体摄入量)。将运动情况记录下来,如行走的时间长短、距离和每次运动后的感觉。 严重心力衰竭以及用利尿剂难以控制的严重下肢水肿患者可采用被动运动。家属帮助患者进行肢体运动,避免因长期卧床引起静脉血栓、褥疮等疾病。 对于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先采用床边坐立法,坐立于床边的椅子上,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依病情改善程度逐渐增加强度,直至步行、爬楼梯等肢体活动。 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的开始阶段可能出现暂时性水肿加重,这主要是运动使循环血容量增加的缘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尿剂或增加利尿剂的用量,并坚持运动康复。 若心力衰竭症状持续恶化,应及时就医,按照医嘱调整康复计划,以确保症状消失。 第一阶段:第1个月内。运动强度保持在较低水平,运动时间从5分钟增加至15分钟,根据症状和临床状况增加长度和频率。 第二阶段:第2至第6个月。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延长时间长度到15~30分钟。 第三阶段:运动训练进行6个月后,即长期维持阶段。该阶段维持第二阶段末的运动强度和长度,长期坚持。
熊家瑞
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275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6条记录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