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简称:浙大一院,浙一,浙大一,浙江省第一医院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癌症患者女比男平均多活7年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恶性肿瘤的治愈率逐渐提高。一项来自湖南省肿瘤医院的研究报告显示,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肿瘤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研究涵盖了12种常见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子宫颈癌、乳腺癌等,随访病例合计32468人。结果显示,甲状腺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的15年生存率已接近或达到50%,治疗效果明显强于其他肿瘤。 值得注意的是,肝癌的5年生存率虽然最低,但已有明显提高。这得益于肿瘤诊治水平的提高,以及规范化综合性治疗手段的增多,如肿瘤介入治疗、肿瘤免疫疗法、基因疗法等。 此外,研究还发现,女性癌症患者的平均生存期比男性患者长约7年。这可能与女性患者更注重健康检查、更愿意寻求医疗帮助有关。 湖南省肿瘤医院院长刘景诗表示,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肿瘤获得良好预后的最有效手段。医院对过去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有利于全面了解治疗水平、掌握各种治疗方式的疗效,从而为临床医生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人们预防癌症: 1.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油腻、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 2.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是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癌症。 5. 保持良好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降低癌症风险。

药事通

18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食道癌前期的表现有哪些

食道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症状常常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以下是一些食道癌前期的常见表现,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警惕。 首先,早期食道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胸骨后不适或咽下痛的症状。这种疼痛可能是由于局部病灶刺激食管蠕动异常或痉挛,或因局部炎症、糜烂、表浅溃疡、肿瘤浸润所致。疼痛通常呈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摩擦样,尤其在进食粗糙、过热或有刺激性的食物时更为明显。 其次,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病灶反射性疼痛。当咽下食物时,胸骨后会有轻微的疼痛或闷胀不适,尤其在吞咽粗糙硬食、热食或具有刺激性食物时疼痛更为明显。进流质、温食疼痛较轻,食后疼痛减轻或消失。但也有个别患者疼痛较重,呈持续性,食物咽下后立即吐出来。 此外,食道癌患者还可能会感觉食道内有东西存在。他们可能会感觉到食道内米粒或蔬菜片贴附于食壁,咽不下又吐不出来,即使不做吞咽动作也像里面有什么东西似的。吞咽食物时老觉得咽不下去。常有唾液增多、吞咽不适症状,一般能进普通食物,有时吞咽食物时有停滞感。这些症状的发生常与病人情绪波动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症状并非特异性症状,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因此,如果出现以上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和治疗食道癌。 对于食道癌的预防,建议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进食过热、过硬、过粗糙的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食道癌。

医疗新知速递

17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面对爱哭孩子你是否束手无策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会遇到孩子爱哭的问题。尤其是在小学一年级这个阶段,孩子还保持着爱哭的习性,让家长们感到十分焦虑。那么,面对爱哭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哭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如果孩子过于频繁地哭泣,或者在不适当的场合哭泣,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那么,孩子爱哭的原因有哪些呢?   1. 情绪管理能力不足   很多孩子爱哭,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当他们遇到挫折或者不如意的事情时,就会用哭泣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委屈。   2. 缺乏安全感   孩子缺乏安全感,也会导致他们爱哭。这可能与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3. 沟通能力不足   有些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只能通过哭泣来传达自己的感受。   4. 身体不适   孩子身体不适,如感冒、发烧等,也会导致他们情绪低落,爱哭。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改善爱哭的问题呢?   1.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家长可以通过阅读绘本、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孩子了解情绪,并教他们如何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2. 提供安全感   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   3. 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说话,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 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   家长要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孩子的身体问题。   总之,面对爱哭的孩子,家长要保持耐心和爱心,找到孩子爱哭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健康驿站

17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排便习惯改变时需警惕肠癌

日常生活中,便血往往被误认为是痔疮的症状,而忽视了肠癌的可能。事实上,排便习惯的改变,如大便性状、颜色、频率等,都可能是肠癌的早期信号。 重庆市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王东林教授指出,肠癌的发病年龄正在提前,且与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早期发现肠癌,治愈率可高达90%。 王东林教授强调,便血、黏液、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都可能是肠癌的信号。此外,排便习惯的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大便变细、变形等,也应引起重视。 肠癌的治疗需要综合治疗和规范化治疗。王东林教授建议,预防肠癌应注意以下几点: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 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肠癌家族史的人群。 注意大便性状和排便习惯的改变,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总之,关注排便习惯的变化,警惕肠癌的早期信号,对预防和治疗肠癌至关重要。

跨界医疗探索者

18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女性甲减变甲亢的症状

甲状腺疾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其中甲减和甲亢是两种常见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女性由于生理特点,更容易受到甲状腺疾病的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女性甲减变甲亢的症状,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 一、女性甲减变甲亢的症状 1. 代谢减慢:患者会出现怕冷、无力、动作变慢、浮肿、智力减退、嗜睡、便秘等症状。 2. 甲状腺肿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甲状腺肿大的情况。 3. 精神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症状。 4. 心血管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气促等症状。 5. 皮肤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干燥、粗糙、容易出现淤青等症状。 二、预防和治疗 1. 定期检查:建议女性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及时发现并治疗甲状腺疾病。 2. 药物治疗:甲减患者需要服用甲状腺激素替代药物,如甲状腺素片等。甲亢患者需要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如丙硫氧嘧啶等。 3. 手术治疗:对于甲状腺肿大明显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4. 日常保养:患者需要注意饮食,适当多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和富含维生素b的水果蔬菜。避免食用富含碘的食物,如海鲜、海带等。 5. 心理调适: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三、医院和科室 甲状腺疾病的治疗需要内分泌科的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患者可以选择正规医院内分泌科就诊。

疾病解码者

16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餐桌上的减肥奥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减肥。其实,减肥并不需要复杂的运动和节食,餐桌上的食物就可以成为我们的减肥小帮手。 首先,蔬菜是减肥的好帮手。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热量摄入。例如,黄瓜、西红柿、胡萝卜等都是很好的减肥蔬菜。此外,蔬菜中的抗氧化物质还可以帮助清除体内自由基,预防疾病。 其次,粗粮也是减肥的佳品。粗粮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常见的粗粮有玉米、燕麦、糙米等。将粗粮替换部分主食,可以有效地控制热量摄入。 此外,水果也是减肥的好选择。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但是,水果中的糖分较高,因此要适量食用。可以选择低糖分的水果,如苹果、梨、柚子等。 蛋白质是减肥的关键。蛋白质可以增加饱腹感,促进肌肉生长,提高新陈代谢。优质蛋白质的来源包括瘦肉、鱼、鸡蛋、豆制品等。在减肥期间,可以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最后,多喝水也是减肥的重要方法。水可以帮助新陈代谢,促进脂肪燃烧。每天喝足够的水,有助于保持身体水分平衡,预防便秘。

医者荣耀

19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肥胖型糖尿病 减肥才是硬道理

肥胖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将为您介绍肥胖型糖尿病的成因、危害以及如何通过减肥等手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 肥胖型糖尿病的主要成因包括: 1. 肥胖: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发展为糖尿病。 2. 遗传因素:家族遗传也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3. 生活方式: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也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肥胖型糖尿病的危害包括: 1. 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2. 引起并发症:糖尿病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等。 3. 影响生活质量:糖尿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如何预防和控制肥胖型糖尿病? 1. 生活方式调整:控制体重、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 2.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 3.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数字健康领航者

19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30岁女性进入癌症高发期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30岁女性已经成为了癌症的高危人群。据专家透露,与30年前相比,女性患癌症的年龄大大提前,30岁开始就将进入患病危险期。这种变化与日益西化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白天办公室“高压”晚上酒吧“减压”已成为许多现代女性的生活常态。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和夜生活的不规律作息,导致她们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内分泌紊乱,免疫系统受损,从而增加了患癌症的风险。 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专家指出,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导致癌症的“扳手”。例如,经常日夜颠倒、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肥胖等,都容易导致女性内分泌紊乱,进而引发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恶性肿瘤。 据最新统计显示,每100名上海女性中就有1名癌症患者,每3名上海女性癌症患者中,就有1名患乳腺癌。这充分说明了癌症对女性健康的严重威胁。 为了预防癌症,女性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其次,要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和高脂肪食物。此外,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此外,定期进行体检也是预防癌症的重要手段。通过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身体异常,尽早进行干预和治疗。 总之,30岁女性已经进入了癌症的高发期。为了自己的健康,女性应该重视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共同抵抗癌症的威胁。

医疗星辰探秘

19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糖友如何做“血糖日记”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患者管理病情的关键。然而,很多糖友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血糖波动的情况,例如,昨天血糖还好好的,今天却突然升高。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控制血糖呢?其实,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养成写“血糖日记”的习惯。 一、血糖日记的作用 血糖日记可以帮助糖友记录自己的饮食、运动、用药等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血糖变化规律,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病情信息,有助于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血糖日记应该记录哪些内容? 1. **饮食情况**:记录每天摄入的食物种类、数量、烹饪方法等,包括主食、蔬菜、水果、肉类、奶制品等。 2. **运动情况**:记录每天的运动类型、时长、强度等,以及运动前后的血糖变化。 3. **用药情况**:记录每天使用的降糖药物名称、剂量、用药时间等。 4. **血糖监测结果**:记录每天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睡前血糖等。 5. **身体状况**:记录每天的饮食、睡眠、情绪等状况。 三、如何有效地写血糖日记? 1. **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可以选择纸质日记本、手机APP或电子表格等工具记录。 2. **保持规律性**:每天都要坚持记录,不要遗漏任何信息。 3. **及时总结**:定期回顾血糖日记,分析血糖变化的原因,找出规律,及时调整饮食、运动和用药。 4. **与医生沟通**:将血糖日记带给医生,让医生了解你的病情变化,以便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总之,养成写“血糖日记”的习惯,可以帮助糖友更好地管理血糖,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百科

17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杨澜:别把劲都使在孩子身上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文将从抑郁症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科普,帮助大家了解和预防抑郁症。 一、抑郁症的病因 抑郁症的病因复杂,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1. 生物学因素:大脑神经递质失衡、遗传因素等。 2. 心理因素:性格因素、心理创伤、应对压力的能力等。 3. 社会因素: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等。 二、抑郁症的症状 抑郁症的症状主要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不足、认知功能下降等。 1. 情绪低落:患者常常感到悲伤、绝望、无助等。 2. 兴趣减退: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甚至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 3. 精力不足:感到疲惫无力,无法集中精力完成日常事务。 4. 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等。 5. 自我评价过低:对自己的能力、价值产生怀疑,甚至出现自责、自罪等情绪。 6. 睡眠障碍:失眠或过度睡眠。 7. 食欲减退或亢进:食欲减退或食欲亢进,体重发生变化。 8. 情绪不稳:容易激动、焦虑、紧张等。 三、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 1.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绪症状。 2.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人际疗法等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 3.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减少压力等。 四、预防抑郁症的方法 1.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 学会应对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5. 合理饮食,适当运动。

健康管理专家

187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200条记录共20页
...
快速问医生
健康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