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文章 给宝宝喂药 8个错误要避免
宝宝的健康成长是每位家长关注的重点,而宝宝生病时,如何正确喂药更是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错误的喂药方式不仅会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可能给宝宝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本文将针对给宝宝喂药过程中常见的8个错误,为家长们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 错误一: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喂药 一些家长为了给宝宝喂药,会捏住宝宝的鼻子,迫使宝宝张嘴吞药。这种做法容易导致药物呛入呼吸道,引发窒息。正确的做法是,用注射器或者喂药器将药物缓慢注入宝宝口中,避免药物呛入气管。 错误二:给宝宝干吞药片 干吞药片容易导致药物停留在消化道,刺激消化道黏膜,引起不适。建议家长将药片碾碎,用温水送服,或者将药物与食物混合喂食,提高宝宝的服药体验。 错误三:欺骗宝宝药物味道就像糖果 一些家长为了哄宝宝吃药,会告诉宝宝药物的味道像糖果。这种做法容易让宝宝误认为药物是甜的,从而产生依赖,甚至误食药物。家长应该如实告知宝宝药物的口感,避免误导宝宝。 错误四:任意加大或减小药量 药物剂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家长应该严格按照医嘱给药,不要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错误五:过长时间吃药 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宝宝生病,就要持续给药。实际上,有些疾病的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家长应该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过度用药。 错误六:盲目应用退热药 退热药并非万能,盲目使用退热药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对于婴幼儿发热,家长应该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温水擦浴、冷敷等,并及时就医。 错误七:擅自分享处方药 处方药的使用需要医生的专业指导,家长不能擅自分享处方药,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错误八:没有依照指示喂药 一些药物需要特殊服用方法,如摇匀、与食物同服等。家长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按照指示喂药,确保药物疗效。
远程医疗新视界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儿童医院每日接诊千名腹泻儿 疑是新病毒
近年来,儿童腹泻病例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期,北京市儿童医院每日接诊的腹泻患儿数量高达1000人。与以往不同,今年的腹泻病毒来势汹汹,病情恶化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据专家初步判断,此次腹泻病毒可能为新型病毒。以往小儿腹泻多由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11月-12月。而今年,腹泻病毒提前到来,10月底便开始出现。由于新型病毒的出现,使得腹泻症状更加严重,患儿出现脱水、酸中毒等危机状况的时间大大缩短。 为应对此次腹泻疫情,北京市儿童医院紧急召开医护人员培训大会,研讨腹泻病毒的防治工作。目前,医院主要采取补液和纠正酸中毒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效果。同时,医院提醒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腹泻症状,要及时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针对儿童腹泻,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治疗方法: 1.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 2. 增强孩子抵抗力,多参加户外活动,提高身体免疫力。 3. 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4.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预防感冒。 5. 如果孩子出现腹泻症状,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数字健康领航者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手足口病需要注意什么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其传染性极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了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手足口病的症状与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掌、足底及臀部出现皮疹等。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 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皮疹液等。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 密切接触患病儿童。 二、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手足口病,关键在于做好以下几点: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口腔清洁,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清洁消毒家中物品,保持室内通风。 接种疫苗: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是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手段。 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尤其是在疾病高发季节。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三、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多数患者可自愈。但若出现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对症治疗:针对发热、口腔溃疡等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加强营养: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免疫力。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清洁口腔,防止继发感染。 总之,了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做好预防措施,是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举措。
全球医疗视野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最佳治疗办法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根据病因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其中,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主要表现,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过高,导致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细胞中毒变性。该病属于新生儿黄疸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即使幸存,也可能留下智力障碍等后遗症。 目前,治疗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方法主要包括光照疗法、换血疗法和药物治疗等。其中,换血疗法被认为是治疗该病最有效的方法。然而,换血疗法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心脏停搏、肾功能衰竭或继发感染等,因此对医生和设备的要求较高。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危险程度与血液中胆红素的水平密切相关。以下因素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窒息史、高热、头颅血肿或明显瘀斑、早产、母婴血型不合、喂养不当等。因此,家长需要提高警惕,密切观察新生儿黄疸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带宝宝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观察新生儿黄疸的变化,可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宝宝皮肤黄染的程度。按压局部皮肤1-2秒后迅速松开,若皮肤呈黄色,则说明宝宝出现了黄疸。根据黄染的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黄疸。若宝宝出现重度黄疸,应及时就医。 除了药物治疗和换血疗法外,家长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帮助新生儿预防胆红素脑病: 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母婴血型不合等问题。 保持新生儿良好的喂养状况,避免喂养不当导致营养不良。 注意新生儿保暖,防止新生儿感冒或高热。 定期监测新生儿黄疸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病理性黄疸。 总之,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家长需提高警惕,密切观察新生儿黄疸的变化,及时就医。同时,加强孕期保健和新生儿护理,有助于预防该病的发生。
数字健康领航者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黄疸 揭秘易出现黄疸的五种情况
新生命的到来总是充满喜悦,然而,家长们也需要关注宝宝的健康状况。当您发现宝宝皮肤或眼睛出现黄疸时,切勿大意,这可能是宝宝健康问题的信号。本文将为您揭秘导致新生儿黄疸的五种常见情况,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并应对这一现象。 1. 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现象,通常发生在出生后2-3天内。这是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善,无法有效代谢血液中的胆红素所致。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1-2周内自行消退。 2.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现的黄疸现象。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影响宝宝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导致黄疸出现。母乳性黄疸通常在停止母乳喂养后逐渐消退。 3.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宝宝体内的红细胞过早破裂,释放出大量胆红素所致。这种黄疸可能与母婴血型不合有关,如ABO血型不合。溶血性黄疸需要及时治疗,以避免对宝宝造成严重后果。 4. 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的,如肝炎病毒、细菌感染等。这种黄疸可能导致宝宝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感染性黄疸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 5. 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是由于胆道阻塞导致的黄疸,如胆道闭锁、胆管狭窄等。这种黄疸可能导致宝宝出现严重的消化系统症状,如呕吐、便秘、黄疸加重等。阻塞性黄疸需要手术治疗,以解除胆道阻塞。 面对新生儿黄疸,家长们应保持冷静,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宝宝的饮食、睡眠、清洁等方面,确保宝宝健康成长。
绿色医疗倡导者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新生儿照蓝光黄疸反复怎么办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生理现象,主要表现为皮肤和眼睛的黄染。若黄疸程度较轻,可通过蓝光照射、多饮水、口服药物、适当晒太阳等方式进行缓解。然而,部分新生儿黄疸在治疗后仍可能复发。本文将针对新生儿照蓝光后黄疸复发的处理方法进行详细讲解。 一、蓝光照射治疗原理 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蓝光照射皮肤,使血液中的胆红素分解为水溶性物质,从而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二、黄疸复发的原因 1. 胆红素代谢异常:部分新生儿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差,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累,引起黄疸复发。 2. 蓝光照射时间不足:蓝光照射治疗需持续一段时间,若时间不足,则可能导致黄疸复发。 3. 未能及时补充水分:新生儿需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4. 饮食不当:部分食物可能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导致黄疸复发。 三、黄疸复发后的处理方法 1. 增加蓝光照射时间:若黄疸复发,可适当延长蓝光照射时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药物治疗黄疸,如苯巴比妥、肝素钠等。 3. 物理治疗:适当进行物理治疗,如按摩、足浴等,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4. 适当晒太阳: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晒太阳有助于促进胆红素的代谢。 5. 注意饮食:避免进食可能影响胆红素代谢的食物,如高脂肪、高蛋白等。 6. 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四、预防黄疸复发 1. 早期发现:定期进行新生儿黄疸筛查,早期发现并治疗。 2. 适当晒太阳:适当晒太阳有助于促进胆红素的代谢。 3. 保持良好的饮食规律:避免进食可能影响胆红素代谢的食物。 4. 注意水分摄入: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5. 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
病友互助家园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核黄疸后这么多后遗症 家长该怎么办
核黄疸作为一种严重的儿童疾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许多家长对于核黄疸的后遗症感到担忧和困惑,那么,核黄疸后到底会有哪些后遗症呢?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 一、核黄疸后遗症有哪些 1. 智力障碍:核黄疸可能导致儿童智力发育迟缓,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语言能力障碍等。 2. 运动障碍:部分儿童可能出现运动障碍,如肌肉无力、协调性差、步态不稳等。 3. 眼部问题:核黄疸可能导致儿童出现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眼部问题。 4. 听力障碍:部分儿童可能出现听力障碍,表现为听力下降、语言理解困难等。 5. 感觉障碍:部分儿童可能出现感觉障碍,如触觉、痛觉减退等。 二、家长如何应对核黄疸后遗症 1. 积极治疗: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核黄疸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光照治疗等。 2. 康复训练:家长应重视儿童的康复训练,如言语训练、运动训练、感觉训练等,以帮助儿童改善症状。 3. 心理支持:家长应给予儿童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生活。 4. 定期复查:家长应定期带儿童进行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5. 学习相关知识:家长应学习核黄疸的相关知识,了解疾病的成因、治疗方法等,以便更好地照顾儿童。 三、预防核黄疸的措施 1. 加强孕期保健:孕妇应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孕期疾病。 2. 注意孕期营养:孕妇应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避免胎儿发生核黄疸。 3. 注意新生儿护理:新生儿出生后,家长应密切观察其黄疸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4. 定期进行新生儿筛查: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胆红素水平的筛查,以早期发现并治疗核黄疸。
家庭医疗小助手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黄疸新生儿的护理
黄疸新生儿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许多新生儿在出生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代谢异常所导致的,胆红素水平升高会使新生儿皮肤、眼睛和口腔黏膜出现黄色。 针对黄疸新生儿的护理,家长们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1. 观察黄疸程度:通过观察新生儿皮肤、眼睛和口腔黏膜的黄色程度,可以初步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轻度黄疸通常仅表现为面部皮肤黄染,中度黄疸则躯干皮肤也会出现黄染,而重度黄疸则全身皮肤和手心都会出现黄染。 2. 关注大便颜色:新生儿的大便颜色可以作为判断黄疸原因的依据。正常情况下,新生儿的大便呈黄色。如果大便呈陶土色,可能是因为病理性的黄疸,如先天性胆道畸形等,需及时就医。 3. 促进胎便排出:胎便中含有大量胆红素,如不及时排出,容易在体内循环,加重黄疸。因此,要尽早帮助新生儿排出胎便。 4. 补充水分:新生儿需要及时补充水分,有助于胆红素的排泄。 5. 补充糖分和热量:在黄疸的治疗期间,要确保新生儿获得足够的糖分和热量,以保护肝脏功能。 6. 及时就医:如果黄疸出现较早,消失较晚,或者黄疸加重,同时伴有精神状态不佳、食欲不振等症状,可能是病理性黄疸,需及时就医。 总之,黄疸新生儿的护理需要家长们的细心观察和科学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黄疸程度、大便颜色、精神状态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医疗新知速递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7个月宝宝缺锌怎么补
锌元素是人体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对于儿童来说尤其重要。许多孩子由于锌元素摄入不足,会出现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力低下、反复感冒、指甲白斑、视力下降等症状。因此,及时补充锌元素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锌元素无法由人体自身合成,需要通过食物摄入。为了确保孩子获得足够的锌元素,家长可以多给孩子提供富含锌的食物,如虾皮、扇贝、猪肝、鸡肉、牛肉、花生、苹果、红薯、菠菜、白木耳、白菜等。 对于七个月大的宝宝,母乳喂养是最佳的补锌方式。母乳中含有丰富的锌元素,且吸收率高达40%-50%。建议至少母乳喂养三个月,然后再逐渐添加其他乳制品。初乳中的锌含量尤为丰富,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大有裨益。 除了母乳,家长还可以通过以下食物为孩子补充锌元素:牡蛎、黄豆、花生、动物肝脏、猪瘦肉、羊肉、牛肉等。这些食物中的锌元素含量较高,分解后产生的氨基酸还能提高锌的吸收率。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从四个月开始,可以添加一些富含锌的辅食,如花生米粉、核桃仁粉、蛋黄、瘦肉末等。 七个月大的宝宝可以通过食用西兰花牛肉泥来补充锌元素。准备适量的牛里脊肉和西兰花,将西兰花根部老皮去除后焯水,再焖煮三分钟。将牛里脊肉切块煮至熟烂,放入搅拌机中打成肉泥,再将西兰花加入少量水搅拌成泥。将两种泥混合均匀,加入适量的食盐即可。此外,南瓜泥、土豆泥、番茄泥等也是不错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补锌不宜过量,以免对孩子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生命之光传递者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六个月宝宝米粉用法与用量
随着宝宝的成长,六个月左右是添加辅食的黄金时期。米粉作为宝宝辅食的首选,其冲调方法和用量是家长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冲调米粉时应注意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的原则。初次添加米粉,建议从一勺开始,冲调得稀一点,便于宝宝消化吸收。如果宝宝表现出食欲旺盛,可以逐渐增加米粉的量,但还是要保持稀稠适中。一般来说,观察三天左右,如果宝宝大便正常、接受良好,就可以逐渐增加米粉的量。 其次,冲调米粉的水温也很重要。水温过高,会导致米粉中的营养流失;水温过低,则米粉不易溶解,影响宝宝消化。建议使用七八十摄氏度的温开水冲调米粉,避免破坏米粉的营养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不建议将米粉和奶粉混合冲调。这样容易导致宝宝营养摄入过量,加重胃肠负担,不利于吸收。同时,奶粉和米粉的冲调水温不同,也容易导致营养元素的流失。 此外,给宝宝添加米粉时,不要添加任何调味品,如盐和糖。1岁内的宝宝不需要任何调味品,尤其是盐,会加重肾脏负担,甚至导致器官受损。 总之,掌握正确的米粉冲调方法和用量,对宝宝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药事通
人阅读
查看详情
科室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