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我最近总是感到疲劳和头痛,想知道是否需要用药。患者女性78岁
就诊科室: 老年病科
医生建议
根据您的描述,可能是由于工作压力大和睡眠不足引起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建议您首先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质量。可以考虑使用一些非处方药物来缓解症状,例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但请注意,任何药物都有可能产生副作用,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非常重要。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问答详情
问答交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
相关问诊
60岁截瘫患者,近期出现睡觉时呼吸困难,坐起来好转,血糖、血脂高,肝功能异常。患者女性60岁
就诊科室:老年病科
总交流次数:60
医生建议:疾病:可能存在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代谢系统的问题。治疗:控制血糖、血脂,使用易善复保肝,血压高继续服用降压药。生活建议:注意饮食,避免高糖、高脂食物,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朱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患者咨询父亲高血压用药问题,医生详细解答并提供生活建议和用药建议。患者男性67岁
就诊科室:老年病科
总交流次数:35
医生建议:建议:患者父亲的高血压情况较为严重,需更换药物控制。可考虑使用拜新同等药物,具体用药需根据病情和身体状况决定。同时,调整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以辅助降血压。注意事项:用药需遵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朱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帕金森患者咨询症状加重,考虑加服森福罗。同时询问乏力如何改善。患者女性78岁
就诊科室:老年病科
总交流次数:35
医生建议:建议:针对帕金森症状加重,可考虑加服森福罗。服用时从低剂量开始,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对于乏力症状,目前暂无特效方法,建议适当增加运动和积极治疗帕金森以改善。注意药物使用需遵医嘱,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朱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文章 2023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让我们聊聊的家庭照护者的情绪管理
科技在创新,时代在进步,生活节奏也在加快,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压力,来自工作,来自学习,亦或是来自家庭,正常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每天都照护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照护者。“一边需承受身体上的劳累和辛苦,一边还需忍受内心的压抑和折磨,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最关键这个病还看不到希望!”一位照顾者如是说,非常形象地体现了AD照护者的心理现状。 有研究表明,AD照护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状况明显低于健康人群,也低于其他一些慢性疾病的照护者。绝大多数的AD患者自理能力弱,需要有专人在家中护理与照顾。在照护过程中,由于疾病本身的特殊性,患者往往对照护者充满猜疑、不满,甚至出现破口大骂、动手伤人的行为。照护者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背负起精神上的压力。另外,AD患者需要长期且持续地照护,所以照护者的自我支配时间与社交时间都相应减少,人际交往丧失,社会生活质量大大地降低。长此以往,照护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紧张、无助、焦虑、抑郁等问题都接踵而来。 如何成为一名健康的照护者? 应对方法一: 接受现实, 接受家人发生的变化 不要试图去纠正或改变患者的某些不正确行为或观点,而是“承认”他的观点。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时,如果无攻击行为,不会伤及自己或他人时可有意忽略;如果有攻击行为,则应立即将其与激惹他的人或物分离。 应对方法二:注重健康,先照顾好自己 照护者在照护患者时,几乎是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了患者,没有了自己的空间与时间。请不要忽视了自己,记得多关心自己,注意饮食,保持睡眠,维持健康,有条件的时候,进行一些适宜自己的运动,增强体质。只有自己足够健康,才能更好地照护患者。 应对方法三:给自己喘口气的机会 寻求其他家人的帮助,分担照顾患者的工作量,或者考虑请一名护工。大部分照护者的生活重心都是围绕着患者转的,没有了自己的一丝丝小空间,心情就会变得更难受,焦躁、易怒等情绪一个个出现。此时,你不妨找个“出口”,挤出一些时间给自己减减压,释放一下内心的压力。 应对方法四:保持社交圈 建议维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因为全身心照顾患者而放弃自己的生活。照顾患者过程中出现情绪低落时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整。必要时可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服用调节情绪的药物。 应对方法五: 倾诉交流,给自己信心,放弃内疚 许多照护者面对亲人的病情反复或逐渐加重,会感到悲伤、失落及无力感;有些照护者因自己偶尔的疏忽大意(忘记给患者服药或者多次重复服药)导致亲人病情变化,而自责、内疚和懊恼。其实,AD是一个进行性发展的疾病,病情不见好转,这是正常现象,目前也暂无治愈之法,只能延缓病情。照护者们一定要放宽心,即使过程艰难,我们也不能失去信心,而且近年来AD的新药研究也在不断研发过程中,已有相关新药上市,老年朋友们不妨常去专科门诊咨询一下。 应对方法六:知识充电,提高照护技能 AD的不同时期所呈现的症状不同,照护技巧也各不相同。照护者们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或者借助一些照护书籍、视频,学习疾病知识、照护技巧。这样,在患者病情发展时,能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该如何沟通;在遇到各种突发事件时,也能得心应手,而不是手足无措。 应对方法七:借助社会支持系统, 利用一切资源 多项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照护负担对照护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为明显。AD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不足,则生活质量较低;当社会支持程度提高,照护者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容易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一方面,照护者可以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当患者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症状时,应及时就诊,通过治疗缓解患者症状,降低照顾负担。另一方面,照护者们应学会寻找除医院以外的支持,小到亲属、朋友的帮助,大到社区、社会的专业协助。尤其是在AD中后期,家属可能就不适宜继续担任照护者,将这些患者送入专业的照护机构可能是最佳选择。主要原因在于,在专业的照护机构,更充足的照护人力意味着能够给予患病者更多关注,并在专业指导下开展适宜的非药物疗法如音乐疗法、怀旧疗法、多感官刺激疗法等,这对于维持中后期认知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明显。这种主动帮助认知症患者去应对迷乱世界的模式,比起在家里消极等待认知症患者发作、并无力应对、只能崩溃忍耐的模式,要有效且良性得多。
朱云霞
主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43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老年人补钙会加速动脉钙化:谣言,还是事实?
关于动脉硬化 聊这个话题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动脉钙化。 动脉钙化的发生主要是钙、磷在动脉血管壁上沉积造成,但其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受多种因素包括衰老、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肾功能损害、使用激素和药物等的影响。虽然补钙造成的钙离子浓度升高会起一定作用,但不是决定性或直接因素。 动脉钙化多发生于大动脉和中动脉管壁的内膜和中膜,少数发生于心脏瓣膜。钙化是动脉内膜和中膜损伤后的反应结果。大多数动脉钙化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钙化处与斑块之间的顺应性不一致,会影响斑块的稳定性,容易发生破溃,使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率增加。 因此,动脉钙化是心脏病的风险因素,甚至认为是心脏病的征兆。在我国的心血管病指南中,冠状动脉钙化已被列为危险分层的指标。此外,动脉硬化还能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导致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心肌肥厚、心肌和下肢缺血、慢性心衰等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 动脉钙化可以补钙吗? 由于衰老合并多种基础病等因素,很多老年人存在动脉钙化,那还能补钙吗? 这里,我们首先要解决一个疑问,就是老年人需不需要补钙?老年人群对钙的吸收能力减弱,但人体需要维持稳定的血钙水平,在钙摄入不足时,就会分解骨钙释放入血,容易出现骨质疏松。临床研究表明,许多老年人每日钙摄入量并未达到要求(1000~1200毫克),因此老年人需要补钙。 其次,我们还需要考虑补钙会加速动脉钙化吗?对于补钙与动脉钙化的关系,目前研究者的意见不尽一致。2016年MESA研究公布了对近3000名受试者随访10年的数据,结果显示,额外服用钙补充剂会导致冠脉钙化,进而使心脏病风险增加;而来自食物中的钙则不会增加心脏病和冠脉钙化的风险。但美国国家骨质疏松症基金会和美国预防心脏病协会在2016年10月联合发布了最新的临床实践指南,建议只要钙总摄入量不超过最大可耐受剂量,即每日2000~2500mg,饮食补钙和药物补钙皆应被认为对心血管系统是安全的。 因此,对于存在动脉钙化的老人,可以补钙,可能“食补”的心血管安全性更好。 如何补钙? 对于普通人群,我们不用特意的补钙或者维生素D,多晒太阳、多喝牛奶、多食用海鱼、多运动,坚持这“四多”就够了!对于钙及维生素D不足的人群,可以先进行食补;当医生推荐补充钙及维生素D的时候再进行补充,并可提前与医生沟通钙剂潜在的心血管风险。 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纠正骨质疏松、预防骨折很重要,因为老年人一旦骨折卧床,生活质量就会大幅下降,也容易发生致命的肺部感染。这时候就算动脉没有钙化,对健康的意义也不大了,应通过饮食或者遵医嘱进行合理补钙。 如何预防动脉钙化? 疾病防治,防比治更重要,老年人应尽量预防或延缓动脉钙化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管理好自己的血压、血糖、血脂。 2.健康饮食,避免“四高”(高糖、高油、高脂、高盐)饮食。 3.戒烟限酒。 4.规律运动,每周做3次~5次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 5.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 6.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等。 总结 动脉钙化和很多疾病是一种共生共存的状态,控制血管钙化的关键点还是需要控制很多危险因素。与其担心补钙会造成动脉钙化,不如做好动脉斑块形成的预防工作,特别是管理好自己的血压、血糖、血脂使其在目标范围内。
朱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21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中风病人如何运动康复?
脑中风,即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我国是卒中大国,患病人数高居世界首位。 大部分中风病人得了病后都很怕活动,也不知道怎么活动,生怕活动后加重病情。但是我们还是要科学的运动康复才能得到好的功能恢复。前面我们谈过了心肌梗死后的运动康复,这次我们谈谈脑中风后的运动康复。脑卒中治疗后最令人烦恼的问题就是遗留的后遗症,这些后遗症包括:偏侧肢体运动障碍、偏侧肢体感觉障碍,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失语、偏盲等,而且这些后遗症会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一些病人通过及时的运动康复可以将后遗症的影响降到最低,甚至有一些病人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在这里也给和大家聊一聊。 现代研究表明脑卒中康复训练可以重塑神经功能,让未受损的脑组织代替受损脑组织起作用,从而达到帮助患者功能康复的效果。因此卒中后积极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认知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 急性期 急性期通常是指中风发生后最初的两周。指南[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年6月第50卷第6期]推荐意见: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症状体征不再进展)后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脑卒中轻到中度的患者,在发病24小时后可以进行康复训练,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始阶段每天至少45分钟的康复训练。 在此阶段病人仍在医院治疗,期间需要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早期患者偏瘫肢体呈松弛状态,此阶段的患者不能活动,因此需要保护瘫痪肢体,要保持瘫痪肢体处于良好的功能位,避免关节畸形和肌肉萎缩。每2小时要为患者翻身一次,开始以被动为主,待患者掌握翻身动作要领后,由其主动完成。慢慢地当肢体肌力部分恢复时,患者可逐步进行自我床上锻炼。比如:双手交叉上举运动、自主翻身运动。住院患者还可以采用康复科的一些治疗,如功能性电刺激和局部气压治疗等可使瘫痪肌肉肢体肌肉通过被动引发的收缩及放松,逐步改善其肌张力及加快患侧血液循环。一些中国传统治疗如按摩和针灸治疗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恢复期康复治疗 1.发病后的3~4周 患者能主动活动患肢,这个阶段患者可进入康复医院,并逐步进行更多的运动康复。 包括: 床上与床边运动:上肢上举运动、床边坐与床边站等。 坐位活动:坐位平衡训练、坐位的患侧肢体功能活动。 站立活动:立位平衡训练、偏瘫侧下肢负重、上下台阶运动。有条件的患者还可通过下肢机器人辅助下步行,诱发患者的正确步行模式。同时继续进行语言及吞咽的训练。物理治疗和针灸推拿治疗可继续发挥作用[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发病后的4~12周 患者可在社区医院和家中继续进行更加系统和全面的康复训练。此期患肢肌肉从明显痉挛过渡到能主动活动,肌肉活动也从共同运动到开始出现选择性肌肉活动。在这个阶段需要加强肌肉运动的协调性和选择性,并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进行上肢和下肢实用功能的强化训练,同时注意抑制异常肌张力。这个阶段医生会给病人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在康复师的指导下,病人应进行主动训练,如站立、行走、手功能训练等,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并对病人进行安全教育,避免跌倒等意外事件发生。同时,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预防再次中风。 发病后的4~6个月 患者仍可在社区医院和家中康复训练,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为更好的回归社会做准备。 包括: 进一步改善上肢和手的精细功能训练,抑制共同运动,促进分离运动提高运动速度,促进手的精细运动。 下肢训练主要是抑制痉挛,促进下肢运动的协调性,增加步态训练的难度,提高实用性步行能力。 为了尽早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可进行用厕、洗澡、上下楼梯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从最初可在被动状态下,接受护理人员喂饭、漱口、更衣、移动等生活护理,然后逐渐开始主动参与训练,尽快达到部分或全部自理。 同时进行言语治疗,从简单数字、句子说起,再循序渐进地加深复杂的语句,经常与家人进行语言交流,逐步提高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认知功能也要进行康复训练。 在心理上要鼓励和心理疏导,加强患者对康复治疗的信心,以保证整个康复治疗顺利进行。 总之,脑卒中病人的康复需要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在康复过程中,还需要遵照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进食清淡、营养均衡、低脂肪、低热量的饮食,戒烟禁酒,合理控制体重。随天气变化增减衣物,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脑卒中的康复,贵在坚持;科学训练,重塑生活。每个微小的进步,都是患者与医师共同努力的见证。
朱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159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