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分节食、暴饮暴食、食异物是主要症状
- 主要治疗方法为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营养治疗
- 健康的审美观念、健全的人格心理是预防关键
简介
进食障碍是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病因,以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体重和体型的过分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性疾病 。此病比较常见,女性居多,主要分为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暴食症和异食癖。临床上可能出现:进食行为异常(如饮食过少、暴饮暴食、食用非食用性物质等)、营养不良、月经紊乱、焦虑、抑郁等症状,临床因分类不同而症状不一。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疾病的类型,主要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如氟伏沙明)、营养治疗(均衡膳食)、健康教育等。此病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经过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是难以治愈。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进食行为异常(如饮食过少、暴饮暴食、食用非食用性物质等)、营养不良、月经紊乱、焦虑、抑郁等。
诊断依据:
医生会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的进食障碍症状、体征,并通过体格检查(如观察患者出现对食物有不可抗拒的欲望以及通过过度减肥的方式来抵消食物等)、心理测试(如用耶鲁布朗进食障碍量表,来评估神经性贪食症的严重程度)等方式进行确诊。
进食障碍有哪些类型?
- 神经性厌食
- 神经性贪食
- 暴食症
- 异食癖
是否具有传染性?
无
是否常见?
本病常见。神经性厌食常见于青少年女性,男女患病率为1:(6~10)。13~14岁和17~18岁是两个高发年龄段,30岁以后少见;
美国12~18岁的女性患病率约0.5%~1%,国内目前尚无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1]。
神经性贪食多发生于青春晚期或成年早期女性,发病率1%~3%,男性患者仅为女性患者的1/10[2][3]。
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的研究数据显示暴食障碍终生患病率为1.9%。美国暴食障碍的患病率为1.9%~3. 5%。多见于女性肥胖者,男女比例约为1:1.75。发病时间在20岁左右,可持续到中年以后[1]。
异食癖多见于婴幼儿,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年龄大的儿童和少年少见,有调查显示2~3岁的婴幼儿中有15%出现异食行为[1]。
是否可以治愈?
难以治愈。患者可通过心理、药物、营养治疗缓解症状。
是否遗传?
是,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因本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
是否医保范围?
是
30岁女性,患有进食障碍一个月,想了解营养补充剂能全力和能全素的区别。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32
30多岁的患者,身体虚弱,无法正常进食,询问是否适合喝营养补充剂?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营养科
总交流次数:7
顾红柳
副主任医师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老年人无牙,进食困难,寻求适合的进食辅助器建议。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护理咨询
总交流次数:14
文章 天津河东区精神科互联网医院:舞蹈生孩子进食障碍求助
在一次线上问诊中,我向医生咨询了孩子的健康问题。孩子是个舞蹈生,最近出现了进食障碍的情况,让我非常担心。在与医生的对话中,医生非常耐心地倾听我的描述,详细询问了孩子的症状和生活习惯。
医生给予了专业的建议,并为孩子开具了合适的处方。在整个过程中,医生始终保持着友善和耐心的态度,让我感受到了他对患者的关心和专业素养。
我对医生的服务感到非常满意,他的专业知识和细心态度让我对孩子的治疗充满信心。在互联网医院的问诊中,我感受到了医疗行业的高效便捷,也体会到了医生对患者的关怀和责任。
绿色医疗倡导者
文章 北京海淀区精神科:神经性贪食症早期
我去年在天坛医院看过进食障碍,有相关的检查图片。我有神经性贪食,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去暴饮暴食,吃到直不起腰,然后催吐。以前确实是因为减肥控制过饮食,不让自己吃油腻的食物,后来就什么也不敢吃,一旦吃下认为自己不应该吃的食物就想吐出来。然后吃过盐酸氟西汀感觉一点效果都没有。
氟西汀一天吃一粒,吃了一个月没有效果,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吃上之后感觉暴食更严重了,就不吃了。所以这次想跟您问问神经性贪食症我应该怎么办呢?我该如何治疗呢?每天暴饮暴食让我感觉很痛苦。
好的主任,那吃百忧解如果有效的话,我要坚持吃多久呢?会有什么副作用吗?有要避免一起吃的药吗?
百忧解总体安全性比较好,常见的副作用就是恶心,头晕这些副作用。大部分药物都可以一起吃,你需要吃别的药的时候可以看一下说明书。
好的张主任,那一般医院都有进口的这个百忧解吧?或者您能给我开一个处方吗?
可以在京东这个平台上直接下单购买。
中医养生之道
文章 天津河西区互联网医院心理科专家支招 患者进食障碍求助
我是一名患有进食障碍的患者,最近的病情让我非常困扰。我在网上寻求了医生的建议,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治疗方案。
在与医生的沟通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医生的耐心和细心。医生首先提醒我需要完整查看病例后开始诊疗行为,让我感到医生对于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非常重视。
医生询问了我的病情持续时间,并给出了建议,建议我尽快到医院心理科就诊,并及时治疗。在我表达不想让家人知道的时候,医生也给出了积极治疗的建议,并表示家人加入治疗也很重要。
最后,医生再次强调了首次服药还是应该到医院门诊经专科医生评估后直接开具处方,这让我感到医生对于药品安全和疗效的负责态度。
生物医疗创新站
汤珺
主任医师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张家瑞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天津市人民医院
高学正
主治医师
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