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分节食、暴饮暴食、食异物是主要症状
- 主要治疗方法为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营养治疗
- 健康的审美观念、健全的人格心理是预防关键
简介
进食障碍是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病因,以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体重和体型的过分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性疾病 。此病比较常见,女性居多,主要分为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暴食症和异食癖。临床上可能出现:进食行为异常(如饮食过少、暴饮暴食、食用非食用性物质等)、营养不良、月经紊乱、焦虑、抑郁等症状,临床因分类不同而症状不一。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疾病的类型,主要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如氟伏沙明)、营养治疗(均衡膳食)、健康教育等。此病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经过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是难以治愈。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进食行为异常(如饮食过少、暴饮暴食、食用非食用性物质等)、营养不良、月经紊乱、焦虑、抑郁等。
诊断依据:
医生会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的进食障碍症状、体征,并通过体格检查(如观察患者出现对食物有不可抗拒的欲望以及通过过度减肥的方式来抵消食物等)、心理测试(如用耶鲁布朗进食障碍量表,来评估神经性贪食症的严重程度)等方式进行确诊。
进食障碍有哪些类型?
- 神经性厌食
- 神经性贪食
- 暴食症
- 异食癖
是否具有传染性?
无
是否常见?
本病常见。神经性厌食常见于青少年女性,男女患病率为1:(6~10)。13~14岁和17~18岁是两个高发年龄段,30岁以后少见;
美国12~18岁的女性患病率约0.5%~1%,国内目前尚无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1]。
神经性贪食多发生于青春晚期或成年早期女性,发病率1%~3%,男性患者仅为女性患者的1/10[2][3]。
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的研究数据显示暴食障碍终生患病率为1.9%。美国暴食障碍的患病率为1.9%~3. 5%。多见于女性肥胖者,男女比例约为1:1.75。发病时间在20岁左右,可持续到中年以后[1]。
异食癖多见于婴幼儿,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年龄大的儿童和少年少见,有调查显示2~3岁的婴幼儿中有15%出现异食行为[1]。
是否可以治愈?
难以治愈。患者可通过心理、药物、营养治疗缓解症状。
是否遗传?
是,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因本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
是否医保范围?
是
汤珺
主任医师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张家瑞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天津市人民医院
高学正
主治医师
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