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纵隔畸胎瘤

纵隔畸胎瘤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纵隔畸胎瘤介绍
  • 早期可无症状或咳出豆渣样皮质或毛发
  • 大多数患者为良性的成熟畸胎瘤
  • 明确诊断后需要尽快手术切除治疗

简介

纵隔是人体的一个解剖区域,位于左右两肺之间。纵隔畸胎瘤为生殖细胞瘤,多发生于心脏前面的纵隔区域,即前纵隔。纵隔畸胎瘤约占原发于纵隔肿瘤的21.5%[1]。纵隔畸胎瘤可以分为2类:纵隔成熟畸胎瘤,纵隔未成熟畸胎瘤(又叫做纵隔恶性畸胎瘤)。大部分畸胎瘤患者在早期的时候完全无症状,随病情进展,瘤体增大,压迫周围组织结构可以出现压迫症状,大多为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纵隔恶性畸胎瘤通常生长比较快,具有侵袭性,侵犯周围组织,可通过淋巴道、血道转移出现转移部位的症状。纵隔畸胎瘤可通过CT、MRI初步诊断。纵隔成熟畸胎瘤手术完整切除即可。纵隔恶行畸胎瘤容易复发和转移,通常不能手术完整切除,术后需要行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表现为咳出豆渣样皮质或毛发,可伴随胸痛、呼吸困难等。

诊断依据

根据CT、MRI、手术切除后的病理可诊断。

纵隔畸胎瘤有哪些类型?

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否可见未分化成分可分为2类:

  • 纵隔成熟畸胎瘤
  • 纵隔未成熟畸胎瘤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该病不常见,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人群。[1]

是否可以治愈?

纵隔成熟畸胎瘤多为良性,生长缓慢,手术可完整切除,预后良好,可治愈;纵隔未成熟畸胎瘤为恶性,生长迅速,手术通常不能完整切除,预后差,如出现远处转移,则不可治愈。

是否遗传?

是否医保范围?

纵隔畸胎瘤相关问诊记录

我刚做完二尖瓣置换手术,医生说心脏附近有肿瘤,可能是恶性的。请问这会影响我的恢复吗?

就诊科室:胸外科

总交流次数:16

医生建议:根据目前的情况,纵隔肿瘤的性质和治疗方案需要等待大病理结果来确定。即使是恶性的,也有可能生产周期较长。请保持积极的态度,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同时,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我们会根据最新的研究和临床经验为您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王前超

副主任医师

唐山市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我爱人在上海胸科医院做了手术,后来发现有纵隔肿瘤,想知道具体的治疗方案和挂号建议。我们来自南京。

就诊科室:胸外科

总交流次数:28

医生建议:纵隔肿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可能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建议到江苏省人民医院胸外科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和复查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注意休息、饮食和心理状态的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

薛亚军

副主任医师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查看详情

我儿子持续低烧不退,CT显示纵隔占位,活检结果为良性,仍然发烧,需要医生帮助诊断和治疗。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44

医生建议:对于纵隔占位引起的低烧,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以确定病因。即使是良性肿瘤,也可能需要治疗。建议就诊,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并注意休息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查看详情
纵隔畸胎瘤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纵隔畸胎瘤22厘米大,手术风险高,消瘤针疗法有用吗?

那是一个普通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医院的走廊上,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我,一个三十岁的普通上班族,却因为一个突如其来的体检报告,踏上了与病魔抗争的征程。 “医生,我的纵隔畸胎瘤有22厘米大,手术风险高,消瘤针疗法有用吗?”我紧张地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 医生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缓缓地说:“您好,这个我个人还是建议用手术方案治疗效果最好。” “现在是太大了,22厘米乘几了?”我忍不住问,心里充满了不安。 “这么大怎么现在才发现呢,这个大小手术确实难度大了。”医生的话让我更加紧张。 “这是体检出来的。”我回答,心里五味杂陈。 “一般30岁以前,这个地方发现的畸胎瘤大多数是良性的。”医生的话让我稍微安心了一些。 “那边医生评估已经不能手术了吗?”我焦急地问。 “有什么办法吗?孩子好难受。”我忍不住哭了出来。 医生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安慰道:“嗯,现在只能先化疗缩小后再考虑手术了。” “那能化小么?得化到多大,能手术啊?谢谢了。”我迫不及待地问道。 “他的那东西包着血管太多了,不敢给做手术。”我忍不住叹了口气。 “具体能化多小只能看化疗效果了。”医生的话让我感到一丝希望。 “那您那能用什么办法啊?良性的能化小么?谢谢。”我继续追问。 “象现在这么大,哪个医院能做手术啊?指条明路谢谢了。”我焦急地问道。 “能去北京上海的话,就去那边。”医生的话让我看到了一线希望。 “上海瑞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医生的话让我感到一丝希望。 我去了北京协和医院,挂了胸外科,那的医生让挂心内科,挂号都挂不上,得等下月十几号,孩子也受不了啊,长。 “就没有别的办法了么?”我焦急地问。 “现在孩子喘气费劲,得吸氧。”我看着孩子,心里充满了愧疚。 “顶级的医院确实挂号难得,要么先挂急诊科看看能不能安排进心内科。”医生的话让我看到了一线希望。 “象他这种病,有治好的么?太大了谢谢。”我焦急地问。 “这个目前主要是还没有深入检查这个肿瘤的病理性质,如果是良性的预后还好,如果是恶性的话,这个基本上无法治愈。”医生的话让我感到一丝绝望。 “良性的,能化小么?谢谢了。”我继续追问。 “小是可以小的。”医生的话让我感到一丝希望。 “哦,好的谢谢了。”我感激地说。 “您客气了。”医生微笑着说。 “现在,是真的,什么办法都没有了,孩子好难受啊,咳的都有血丝了。”我看着孩子,心里充满了愧疚。 “我理解您的心情,尽量给孩子好的治疗环境吧。”医生的话让我感到一丝安慰。 这就是我的故事,一个普通患者与病魔抗争的故事。我想告诉所有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因为生活总是充满了希望。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啊?

AI医疗先锋

2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纵隔脂肪肉瘤:罕见的纵隔恶性肿瘤

脂肪肉瘤多见于下肢、腹膜后等软组织深部,纵隔内发生的原发性纵隔脂肪肉瘤(primary mediastinal liposarcoma)是一种罕见的纵隔恶性肿瘤。这种肿瘤可以发生于纵隔的任何部位,但常位于前纵隔,位于后纵隔的少见。纵隔脂肪肉瘤仅占纵隔肿瘤的0.13%~0.75%,大多数为个案报道,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少于男性。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与肿瘤生长的部位、大小以及对邻近组织的压迫程度有关,可因累及气管、食管、血管、神经、心包等重要脏器,出现咳嗽、胸闷胸痛、气喘气促、吞咽困难等不适症状。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可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者。少数患者于体检时偶然发现。 纵隔脂肪肉瘤的病因未完全明确,有学者认为与外伤以及病毒感染可能有关。目前多数研究结果提示脂肪肉瘤的组织来源是纵隔内间叶组织中脂肪成分发生的恶性肿瘤。纵隔脂肪肉瘤的病理类型包括高分化型、黏液型、去分化型、多形性、圆细胞型和混合型。其中比例最高的是高分化脂肪肉瘤,约占40%一45%;其次是黏液样脂肪肉瘤和多形性脂肪肉瘤,混合型脂肪肉瘤非常罕见。也有文献提出黏液型最常见,约占总数的50%。 胸部CT扫描是诊断纵隔脂肪肉瘤主要的影像诊断方法,CT图像表现为囊性或囊实性的肿块,内有多种不同密度的组织成分相互混杂分布,包括脂肪组织、水样成分、软组织成分等,骨化和钙化较常见。MRI图像提示为混杂密度,不均匀的脂肪密度。可见不规则的线形及条索状高密度影,亦是重要的诊断方法。细针穿刺法组织学检查能诊断脂肪肉瘤,明确判断肿瘤良、恶性,但很难鉴别病理分型。鉴别诊断主要是好发于前中纵隔的纵隔畸胎瘤,其含三胚层组织成分。肿瘤内部密度不均,囊性、脂肪性、类实质性密度混杂存在,有时包含钙化甚至骨化组织,脂一液平面和水密度子囊为其特异性表现。 原发性纵隔脂肪肉瘤作为恶性肿瘤,其治疗为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手术治疗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发现肿瘤和彻底切除肿瘤。术中有时难以确定肿瘤的边界,手术时应彻底清除术野内所有的脂肪组织,最大程度的消灭亚临床病灶。为防止肿瘤的种植转移,手术时避免瘤体破裂,如瘤体破裂需反复冲洗胸腔。术后放化疗的作用目前尚有争议,但大多数文献报道建议行辅助治疗,有文献指出放射治疗在脂肪肉瘤中的作用已得到肯定,术后局部放疗会降低复发率,复发的病例更建议行放化疗。放化疗总体效果不满意,复发率较高。 原发性纵隔脂肪肉瘤预后与肿瘤的病理分型及手术是否切除彻底,有无侵犯周围组织,有无血行及淋巴系统转移等有关。高分化脂肪肉瘤预后较好,手术彻底切除后局部复发和转移少见;黏液性肉瘤和去分化脂肪肉瘤均易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多形性脂肪肉瘤复发和转移率最高,预后最差。脂肪肉瘤出现复发的时候,可出现去分化以及转化成其他亚型的情况,高分化型发生率高,而且多转化为恶性程度更高的情况。因此,肿瘤的病理分型、手术是否彻底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数字健康领航者

3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病):诊断与治疗

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病)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1956年由Castleman等首次报道。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预后等方面仍然缺乏深入研究,导致临床上容易误诊。近日收治的一例患者,术前被误诊为纵隔畸胎瘤,术中快速冰冻误诊为异位胸腺肿瘤。这种病的影像特征包括肿瘤内滋养血管粗且众多,和上腔静脉后壁界限不清,肺与肿瘤粘连,增强肿瘤强化明显几乎和主动脉相同。 Castleman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婴幼儿。患者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偶尔可能出现压迫周围器官引起的局部症状。该病常伴随部分获得性免疫缺陷病、HIV病毒感染、Kaposi's肉瘤、血液系统疾病、膜性肾小球肾炎等。有患者因伴发病症状就诊而被发现。这些合并症导致的全身症状多可在切除病灶后消失。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发病部位非常广泛,任何有淋巴结存在的地方都可能发病。截至目前,发病最多的部位是胸内纵膈区域。目前并没有对治疗方法达成共识。手术切除被认为是最合适的治疗方法。部分切除或无法切除的患者可选择放、化疗结合。由于本病多位于解剖结构复杂的纵膈,大血管可能受累,肿瘤也可对周围结构侵润而使手术困难。另外,病灶丰富的血供和粗大的滋养血管术中均有造成大量失血可能,因此术前详细全面的影像学检查和充分的手术准备(备血)十分必要。

家庭医疗小助手

4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健康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