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阴道粒细胞肉瘤

阴道粒细胞肉瘤

别名:阴道颗粒细胞肉瘤

就诊科室:

妇科 肿瘤科 血液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阴道粒细胞肉瘤介绍
  • 阴道出血或绝经后阴道点滴出血、下腹疼痛等
  • 可合并感染性败血症,严重者可发生感性休克
  • 治疗方法有一般对症支持治疗、局部放疗、手术和全身化疗

简介

阴道粒细胞肉瘤是发生于阴道的,由原始粒细胞或未成熟的粒细胞肿瘤性增生生成的肿块。可以与乳腺粒细胞肉瘤同时出现,可以见于复发的急性髓样白血病。临床上极少见。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绝经后点滴出血、阴道出血、阴道排液、下腹疼,阴道可以触及肿块等。严重者可以发生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阴道粒细胞肉瘤的治疗,包括一般对症支持治疗、局部放疗、手术或全身化疗。手术切除适合合并肠梗阻等的患者。[1]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为阴道出血、绝经后点滴出血、阴道排液、下腹疼痛等。

诊断依据:

依据典型的阴道出血、排液,下腹疼痛的临床表现,联合肿瘤标记物检查,发现标记物CA125和CA199轻度升高;阴道镜检查,发现阴道肿物;病理活检检查,发现间质细胞不典型增生,经过上述表现和检查可以诊断阴道粒细胞肉瘤。

阴道粒细胞肉瘤有哪些类型?

  • 原始细胞型:主要组成细胞为原始粒细胞。
  • 未成熟细胞型:主要组成细胞为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
  • 成熟细胞型:主要组成细胞为早幼粒细胞和偏成熟的中幼粒细胞。

是否具有传染性?

否。

是否常见[1]

本病不常见,目前尚无明确的患病率。患者年龄在20~65岁。

是否可以治愈?

难治愈,本病通过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后可以缓解。预后取决于病灶大小。

是否遗传?

否。

是否医保范围?

阴道粒细胞肉瘤相关问诊记录

我有十来个阴囊角化瘤,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想知道如何治疗和护理?

就诊科室:护理咨询

总交流次数:33

医生建议:对于阴囊角化瘤,如果影响生活质量或有恶变风险,建议手术切除。可以使用外用药物辅助缓解症状,但请注意,外用药物只是辅助缓解作用,不能根治疾病。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摩擦和刺激,穿着宽松的内裤。如有需要,及时就医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查看详情

阴囊上发现小肿块,摸起来很软,担心是不是什么问题?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36

医生建议:如果您发现阴囊上有肿块,建议立即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对于阴囊血管角瘤,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位置和症状。手术切除是常见的治疗方法。目前没有特定的药物可以治愈该疾病。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过度摩擦或刺激阴囊区域,并定期进行自我检查。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非常重要。

查看详情

我想了解阴囊血管角瘤的治疗方法,是否有药物可以治疗?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13

医生建议:阴囊血管角瘤是一种良性皮肤病变,通常不需要治疗。但如果你感到不适或影响生活质量,可以考虑手术切除。目前没有适合的药物可以治疗阴囊血管角瘤。建议你就医,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给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也很重要。

查看详情
阴道粒细胞肉瘤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阴道粒细胞肉瘤如何进行饮食保健

阴道粒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女性生殖系统。由于其发病率较低,公众对该疾病的了解相对较少。本文将为您介绍阴道粒细胞肉瘤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以及日常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病因 阴道粒细胞肉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人患有癌症,尤其是生殖系统癌症,可能增加患病的风险。 2. 感染因素:某些病毒感染,如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可能增加患病的风险。 3. 免疫系统因素: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人可能更容易患上阴道粒细胞肉瘤。 二、症状 阴道粒细胞肉瘤的症状主要包括: 1. 阴道出血:不规则出血或性交后出血。 2. 阴道疼痛:性交疼痛或阴道疼痛。 3. 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呈白色、黄色或血性。 4. 阴道肿块:阴道内有肿块或结节。 三、诊断 阴道粒细胞肉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方法: 1. 宫颈涂片检查:通过宫颈涂片检查,可以排除宫颈癌等疾病。 2. 阴道镜检查:通过阴道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阴道壁,发现异常组织。 3. 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确诊阴道粒细胞肉瘤。 四、治疗 阴道粒细胞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 1. 手术:手术是治疗阴道粒细胞肉瘤的主要方法,可以切除肿瘤组织。 2. 放疗:放疗可以杀灭肿瘤细胞,减轻症状。 3. 化疗:化疗可以杀灭肿瘤细胞,控制病情。 五、日常保健 阴道粒细胞肉瘤患者需要注意以下日常保健: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 2.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3.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4. 定期复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健康饮食指南

19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健康小工具